造纸术与竹简相比()与宫廷计丝帛掉落相比()

您的位置:>>>正文
挑战蔡伦:西汉造纸术比蔡伦早了两三百年?
  挑战蔡伦
  主笔│李杨
  地下不断&挺身而出&的证物,揭示了蔡伦之前的造纸术,一次又一次地颠覆着千余年来的&历史定论&。
  直到今天,对蔡伦造纸说,仍然有着不同的表述。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2011年5月播出的人文历史纪录片《纸的故事》,延续传统提法说,&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造纸术被认为是典型的技术发明,它的发明者是东汉的蔡伦。&
  然而,当下正在中学使用的历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课本《中国历史》,则使用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说法。书中写道,&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纸。这张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上面有墨绘的山、川、路等。据考证,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那么,蔡伦到底是纸的发明人,还是改进者?
  ■ &纸&墨官司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纸是蔡伦(?-公元121年)发明的,主要是根据《后汉书》的记载。
  《后汉书&蔡伦传》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据此,人们多把蔡伦向汉和帝献纸的元兴元年,也就是公元105年,作为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年份。
  《后汉书&蔡伦传》的作者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是生活在南朝宋文帝时期的一位学者。公元432年,范晔被贬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任太守,借修史寄托志向,写作《后汉书》。这时距离蔡伦去世(公元121年)已经三百多年了。
  范晔写《后汉书》的大部分原始史料,来自东汉官修史书《东观汉记》。《东观汉记》是东汉汉明帝刘庄在位时期(公元58年-公元75年),由大学士刘珍、班固等人执笔编写的国史。其中蔡伦传这一篇,又是后来崔寔、曹寿和延笃等三人奉东汉汉桓帝之命在公元151年补写的。这时距离蔡伦去世才30年。作者跟蔡伦是同时代人,因此有学者认为,《东观汉记》记述的内容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但是,《东观汉记》原书共有143卷。历经几个朝代之后,大部分已残缺散佚。唐朝还保留了一百二十多卷,宋朝仅剩下8卷,到元朝时这本书已经消亡了。明清只有辗转相传的辑录本。现在人们看到的《东观汉记&蔡伦传》是清朝乾隆年间姚之骃编定的《四库全书》中的辑本。这个辑本又是从《永乐大典》中转引来的。
  有趣的是,这个辑本并列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个是(蔡)伦典上方造意用树皮&&造纸;另一个是蔡伦典尚方作纸。&典&是主管的意思。&上方&和&尚方&相同,指宫廷御用的作坊。&造意&是发明创造的意思。意思是说,蔡伦主管皇家作坊工作期间,生产制作了纸张。这两个说法,一个说他造意,一个没说。由此造成了长期争论的局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认为,要查《东观汉记&蔡伦传》的原文,必须撇开明清辗转相抄的辑录本,直接从隋唐的古籍中寻找线索。因为那时的《东观汉记》跟汉朝原本是比较接近的。如果拿隋朝《北堂书钞》、唐朝《艺文类聚》和《初学记》等书所引用的《东观汉记&蔡伦传》中的文字,跟《后汉书&蔡伦传》相对照,它们在内容上和提法上确有不同。隋唐时期学者引用的《东观汉记&蔡伦传》原文文字简洁,而范晔所写的文字详尽;前者无&造意&二字,后者却有&造意&二字。据此,有学者认为范晔写《后汉书&蔡伦传》可能有失真之处,甚至有部分虚构和杜撰的嫌疑。
  到了唐朝以后,更是有不少人对蔡伦发明造纸术提出异议。
  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写道:&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意思是,早在汉朝初年,就已经用纸逐渐代替竹简做书写材料了。到东汉和帝年间(公元105年),蔡伦领导皇家作坊里的工匠,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
  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说,&盖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
  南宋史绳祖在《学斋拈毕》中认为,&纸笔不始于蔡伦、蒙恬,&&但蒙、蔡所造精工于前世则有之,谓纸笔始于此二人则不可也。&
  《资治通鉴》中引用毛晃的话说得更加明白:&俗以为纸始于蔡伦,非也。&
  但是,也有很多人坚持认为《后汉书》的记载是准确的,《后汉书》里的蔡伦传不可信的说法,缺乏深入考证。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后汉书》和《东观汉记》里蔡伦传的记载,经过查对《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辑出的原文,两相对照,文字大体相同。而记载中&造意&二字就意味着发明创造。而且,蔡伦一度被视为罪人,冤死30年之后才恢复名誉,谁敢贸然不如实地给他立传?更谈不上夸大其词地颂扬他了。因此,以记载蔡伦造纸最早的史书为依据,说他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并不过分。
  要么古籍上保存的古代造纸信息不够全面、系统;要么史书已经散佚、残缺;要么今天收藏的古籍,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因为复述有误,抄错了字甚至故意篡改等原因,跟原文有出入。正如孔夫子所感叹,&文献不足证也&。
  这时,地下不断&挺身而出&的文物,就成为探索&蔡伦以前是否有纸&最可信的依据。
  ■ 毁于战火的孤证
  1933年夏天,考古学家黄文弼受国民政府教育部派遣,率西北科学考察团至新疆考察。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里,首次发掘出一片西汉纸。
  黄文弼在发掘报告中对这张纸做出如下描述:&麻质,白色,作方块薄片,四周不完整&,&质甚粗糙,不均净,纸面尚存麻筋,盖为初造纸时所作,故不精细也。&
  &麻是植物纤维。&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刘仁庆向本刊介绍,&判断是不是纸,主要看是不是植物纤维。植物纤维就是纸,动物纤维则是丝质品。&
  &麻质,说明是纸。& 这位长期从事造纸教学和研究的造纸界学者作出如是判断。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24小时点击排行
24小时跟帖排行
环球今日推荐造纸术——人类文明的载体
在电影《英雄》中,导演张艺谋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武侠世界。场景唯美,道具考究,尤其是电影中展示的沙盘、竹简、丝帛等书写载体更是有着确凿的历史考据。从某种程度上,与其说它是一部武侠剧情片,不如说它更像一部历史博物纪录片。
自从文字产生后,书写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而对于书写载体,人类祖先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从最早的原始壁画,到用于占卜记事的龟甲和兽骨,再到在青铜器上铸字,乃至国外普遍使用的树皮和羊皮等记事材料,书写的载体一直都在不断创新。
到了汉朝,主要的书写材料有竹简、木牍、丝帛。竹简和木牍太笨重不易携带,所占的空间又很大;丝帛虽然便于书写,但价格昂贵,不可能大量生产,书写载体还处在相对粗放的历史阶段。
日,在西安东郊灞桥砖瓦厂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不晚于西汉武帝时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铜镜上,垫衬着麻类纤维纸的残片,考古工作者细心地把粘附在铜镜上的纸剔下来,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长宽各约10厘米,专家们给它定名“灞桥纸” 。 这是当时所见世界上最早的纸片。当时的造纸原料主要是破布。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不太适宜书写,一般用于包裹物品。
东汉永元九年,各地闹起了蝗灾,许多地方颗粒无收。汉和帝年龄尚小,邓太后亲政。她经常通宵达旦批阅奏章,处理国家大事。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竹简。当时,主管宫廷手工作坊的宦官蔡伦,决心去探索一种既轻便成本又低的书写载体来替代竹简。
蔡伦首先使用树皮造纸,树皮是比麻类丰富得多的原料,这可以使纸的产量大幅度提高。树皮中所含的木素、果胶、蛋白质远比麻类高,因此树皮的脱胶、制浆要比麻类难度大。这就促使蔡伦改进造纸的技术。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一种新型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
这种纸又薄又轻巧,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可以大量生产。随后,蔡伦把他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邓太后。朝廷非常肯定他改进的纸,马上通令天下采用。这样新的造纸术很快传遍各地。纸张逐渐取代了竹简、木牍和丝帛,并一直沿用了下来。为纪念蔡伦的功绩,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此后,造纸术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工艺流程,过程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篾席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把湿纸晒晾干或烤干,揭下就成为最后的纸张。
汉代以后,造纸工艺不断完善。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其中,唐朝利用竹子为原料制作竹纸,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表明中国古代的造纸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从唐代到清代,中国生产的用纸,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有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使纸张成为人们日常文化生活的必需品。特别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印书业兴起,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
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尤其是《天工开物》中,就有了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记载。特别是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
随着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交流,造纸术首先传入与中国毗邻的朝鲜和越南,纸浆主要由大麻、藤条、竹子、麦杆中的纤维提取。公元七世纪,造纸术经高丽传到日本,其后又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到了17世纪,欧洲各个主要国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纸业。到了19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经传遍五洲各国。
造纸术,尤其是东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推动了中国、阿拉伯、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两千年间,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一直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古代在造纸的技术、设备、加工等方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现代机器造纸工业的各个主要技术环节,都能从我国古代造纸术中找到最初的发展形式。
纸的大量生产,以及后来印刷术的创造,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的最有力的工具,大大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孙晓倩]>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10分文段一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等是古代用来供书写、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共10分文段一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等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文字的材料。但是甲骨不易获得,且甲骨和竹简都比较笨重,不易携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不能普遍应用于书写。到了汉代,由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从而促使书写材料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西汉时期,出现植物纤维纸,但由于技术上的限制,纸张质地粗糙,不适宜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而到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技术,他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作原料,制作成纸。这些纸的质地轻薄、细腻,更适合使用毛笔书写文字。人们将经过蔡伦改进的纸称作“蔡侯纸”。105年,蔡伦把他监制的第一批纸献给了汉和帝,深得和帝称赞。和帝下令把改进的造纸技术推向全国。蔡伦改进造纸术成为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文段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首推造纸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自汉代起,尤其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造纸术不断扩大了原料的使用范围,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和产量,使“纸”这个物质广泛应用到平民的日常生活中。这也促使造纸术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逐渐向我国周边乃至世界推广,起先是把纸本书携往国外,然后造纸术也逐渐直接或间接外传。由于文字载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促使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传播,抄书、藏书之风盛行,让精彩的、有影响力的文字得以保留下来。造纸术的不断推广和改进,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世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总之,我国发明的造纸术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小题1: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请你说出造纸术在汉代得到发展的原因。小题2:根据文段一的内容,说出记载文字的材料不断改进的表现(4分小题3:根据文段二内容,请你用“不仅……而且……”的句式,概括出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3分
网友回答(共0条)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两汉以前,人们书写的材料有哪些?东汉蔡候纸与以前的书写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纠缠580██
两汉以前,人们书写的材料有龟甲、兽骨、金属、竹简、木简和丝帛.东汉蔡候纸与以前的书写相比具有制作方法简便易行、纸张轻巧耐用、原材料廉价易得的优越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宫廷计丝帛掉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