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哈尔滨哈南工业新城城写写一份商业计划 做什么的融资最合适

针对哈南工业新城写写一份商业计划 做什么的融资最合适_百度知道
针对哈南工业新城写写一份商业计划 做什么的融资最合适
您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20(财富值+经验值)+难题奖励30(财富值+经验值)机构设置-业务动态
>> 工作动态 >> 规划处
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哈尔滨市平房区政府
2010年1月,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确定了哈尔滨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其中“南拓”就是建设哈南工业新城,包括经开区和平房区全部面积,南岗区红旗乡所辖一部分面积,香坊区朝阳镇、黎明乡所辖一部分面积,阿城区新利街道、舍利街道、杨树乡所辖一部分面积,双城市新兴乡、周家镇所辖一部分面积,五常市牛家镇所辖一部分面积。经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南拓”战略的主体为经开区和平房区,实行两个机构人员合署办公。从目前情况看,经开区和平房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已经融合成统一整体,成为哈南工业新城发展的核心区。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 “南拓”发展战略,编制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将是哈南工业新城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国际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变化趋势,也面临着国内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体制改革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和新任务。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好“十二五”期间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发展规划,对抓住重大战略机遇,迎接历史性挑战,全面开创哈南工业新城建设新纪元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平房区委、区政府带领经开区和平房区全体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改革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尤其是2010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战略方针指引下,核心区空间进一步拓展,老城区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环境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增长。到“十一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年均增长18%,2010年比2009年同比增长30%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40亿元,年均增长20%,2010年比2009年同比增长3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40亿元,年均增长30%,2010年比2009年同比增长5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5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将超过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0亿元。经过几年的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辟建了国家民用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汽车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动漫出版基地、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核心区等1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通过这些产业基地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形成了7个产业集群,即:以哈飞集团、东安集团等为主的航空及零部件产业;以哈飞汽车、一汽轻型车、建成北车等为主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九三集团、北大荒、益海嘉里、麦肯等为主的食品产业;以哈兽研、江世药业等为主的医药产业;以东轻公司、空客复合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哈电核电、哈飞工业风电等为主的新能源装备产业;以云计算、电子信息、动漫、软件及服务外包等为主的新媒体、数字产业。产业发展框架初步形成,已成为省内最大的产业集聚区。
载体功能更趋完善。城市空间拓展迅速,逐步开发建设了哈平路集中区、平房工业园区,尤其是2010年以来,征地面积超过了经开区和平房区前五年的总和,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发展框架已经拉开。建成了集孵化经济、服务外包、会展经济、总部经济和特色商服经济于一体的南岗中央商务区;形成了航空产业园、汽车产业园、食品产业园、软件外包产业园、铝镁合金产业园、动漫产业园等优势特色园区,产业聚集效应显现。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了中俄信息产业园,2010年与俄罗斯“阿拉布加”特别经济区签署了合作协议,在俄罗斯共同合作开发建设产业园区,为对俄输出中国开发区模式创造了平台。
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方位构建了道路交通系统和水、电、热、燃气等基础设施,系统地提升了环境竞争能力。尤其是2010年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新城核心区路网格局基本拉开,核心区与其他各组成区基本实现了互联互通。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公共服务,法治政府、信用政府理念深入人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服务模式,辟建了政务大厅服务中心,按照集成服务的要求,推行一表制、一图制、一点式审批制度,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审批效率。设立了经济发展环境监测点,服务范围不断拓展。积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搭建平台,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基本形成了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应急体系、治安动态监控体系,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置能力明显提高。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了新进展。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强力实施了节能减排工程。大力实施了道路、居民庭院、广场、公园等改造工程,提升了老城区景观风貌,加大了棚户区改造力度,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集中开展了“三沟一河”专项整治,不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化了城乡环境,提高了百姓生活品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到2010年末,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累计下降1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2%。
改革开放取得一定成效。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改革,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制,公共财政框架体系逐步健全。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科技、教育、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制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成绩显著,领域不断扩大,国际经济合作加快发展,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到2010年末,外贸进出口额实现2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哈尔滨市的一半。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实施,核心区已具有一定科研实力,各类人才达1.8万人,已成为全市第一个省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示范区。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731”遗址保护取得新进展,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发展势头强劲。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和谐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建立了城乡一体、信息共享的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在全市率先启动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水平逐年提高,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到2010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00元,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170元,年均增幅均超过7%;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分别提高到 100%和99%。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第一节 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变化趋势
目前,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冲击仍然没有消除,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正面临着大的调整和变革,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在:
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需求受到抑制,各国为了恢复经济,出台了各种国家干预和贸易保护措施,但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为主导的全球经济增长趋势没有改变。
全球经济结构面临深度调整,发达国家过度负债消费,过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受到巨大冲击,通过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技术创新和新型商业模式来提高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将是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新的技术革命领域将是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以及资源、环境、空间科学与技术的应用,加快了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的调整,科技创新和培育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突破口,必将推动产业加快升级。
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将日益全球化、政治化,倡导绿色生态、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达成共识,通过低碳技术、标准、市场,引领世界低碳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锐不可当。
全球大宗资源能源类商品供需将呈现基本平衡状态,但受其分布不均衡的影响,大宗资源能源类商品全球化战略将成为各国必然选择,各国为促进经济发展,对大宗资源能源类商品的争夺将更为激烈。
第二节 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新兴经济体,经济总量大幅提高,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未来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仍将继续推进。城镇化率将逐年提高,预计将超过50%,城市化及其带来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将直接带来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工业化进程将逐步完成,各个区域之间的工业化程度差异将缩小,基本上可以达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成本都将提高,也必将带来经济增长成本的上升。
扩大内需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是全力促进居民增收、着力调节收入差距、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注重改善消费预期、切实增加有效供给、不断提高消费水平等。这些必将对投资增长、扩大市场需求等方面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重点是:培育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逐步完成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将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任务,国家将在节能减排、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制定一些强制性措施,从整体上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国家在推进社会建设、加快体制改革、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等方面,也将采取一些强力措施,来推动经济社会互促共进、良性互动,这必将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从整体上实现经济和社会统筹发展。
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从国内区域看,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及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海峡西岸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长三角经济区、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区域规划,各地也都在制定中心城市和开发区发展战略规划,这些规划的实施将使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发生新的变化,有利于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据有关方面预测,我国未来要构筑“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两横”是指欧亚大陆桥通道和沿长江通道两条横轴,“三纵”是指沿海、京哈京广和包昆通道。将形成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等三个特大城市群;哈长地区、闽东南地区、江淮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关中平原地区、成渝地区、北部湾地区等十个大城市群。哈尔滨市处于京哈和哈长城市带,以及“哈、长、沈、大”东北经济带,将对哈尔滨市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从省内区域看,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立“八大经济区”发展规划构想,即: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等。其中有四个涉及到哈尔滨市,这将进一步提升哈尔滨市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
第四节 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十一五”期间,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在经济社会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整体竞争力弱。与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的开发区比较,在总量和速度上还有一定差距,尤其是目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迅速,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和信息等方面的竞争非常激烈,增加了晋位的难度。产业结构层次低,集中度不高。没有形成产值超百亿的企业和产值超千亿的产业群;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步伐缓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新的主导产业尚未形成。投融资渠道需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不健全,资金仍然是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2009年,全部外资企业数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只占全国各开发区总和的0.94%和0.72%,利用外资规模尚需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短缺。面临哈南大发展,现有人才数量、结构和素质很难支撑新城建设的需要,尤其是缺乏关键人才、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招才引智”工作需要在今后一个时期得到强化。
此外,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创新体制和机制、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需要在哈南工业新城建设中逐一加以解决。
总之,“十二五”期间,哈南工业新城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尤其是市委、市政府新战略的实施,必将使其成为一个新增长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以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的率先发展、大发展、快发展,带动各组成区统筹协调发展。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为引领,以建设工业特色鲜明、新兴产业集聚、城市功能完备、区域协调发展的国际现代生态工业新城区为目标,以推动哈南工业新城大发展、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坚持“产业高端化、城市国际化、环境生态化”的发展方向,走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道路,充分发挥经济发展龙头、开放创新先锋、区域经济引擎的作用,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承接产业转移,提升环境质量和城市功能,全面组织实施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建设,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在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措施上,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跨越式发展的原则。发挥资源、区域、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迅速扩大经济总量和规模,力争在较短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奋起追赶,率先晋位。
坚持优势互补、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合理调整区域生产力布局,加快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形成若干个产业集群,实现错位发展、梯度发展,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大与外部区域联系与沟通,推动区域间合作向纵深发展。
坚持内生增长、创新发展的原则。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推动经济增长向内生拉动转变,产业质态向创新型经济转变,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推动发展动力向依靠改革创新转变。
坚持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按照有效空间扩张和有效投资的要求,提高产业增加值率和单位土地产出率,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按照建设宜居生态城区的要求,科学、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进一步改善民生,增加劳动者收入,提高生活品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和谐社会全面建设与发展。
第三节 发展定位
总体定位:以实施“南拓”战略为重点,依托地缘区位独特、产业基础雄厚、研发实力突出、土地资源丰富等优势,按照纵向成链、横向成群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道路,用二十年时间,打造东北亚工业重镇、创意名都、文化新城、京俄通衢、森林家园和愉悦乐园,成为哈尔滨实现跨越晋位的动力引擎,拉动哈尔滨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功能区定位:“十二五”期间,将是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加速扩张期,随着产业集聚式发展、空间的不断拓展、人口的成倍增长、城市功能的大幅度提高,其面积将逐步扩大。根据省、市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经开区和平房区)总计面积105.7平方公里,已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按照哈南工业新城总体规划,遵循产业集群发展、用地集约布局的原则,整合现有资源,“十二五”期间,核心区空间功能区分为重点开发区域、生态功能区域、保护区域。其中:重点开发区域面积94.8平方公里,包括经开区、平房区老城区、平新镇全部,平房镇所辖22平方公里面积;重点是发展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优势特色园区,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生态功能区面积10.9平方公里,全部为平房镇所辖面积;重点是加快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保护区域包括“731”遗址、平乐古城遗址、工农水库、人工湖、马家沟水系、何家沟水系、平房公园等。
产业定位:围绕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群,建立和完善新的产业发展格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产业发展和城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科学合理地推进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航空、汽车、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和核心主体,带动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发展生物、新能源装备、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动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媒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商贸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促进传统农业全面向现代都市农业调整转变。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开发建设71平方公里,打造100平方公里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雏形,形成辐射贯通周边各工业园区框架格局,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哈尔滨工业,实现“率先晋位”,成为全省最大的现代产业集聚区。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均实现翻番。到2015年,生产总值总量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24%;工业总产值总量达到3500亿元,年均增长24%,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50%以上,占全省的15%以上;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35%。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工业继续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大幅提升,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成功转型,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0.1:70:29.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20%,培育产值超千亿的产业2个,产值超百亿的企业3-5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00个。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率达到95%。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逐步提高。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两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核心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下降10%左右。核心区总人口超过40万人,森林覆盖率达到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
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2.2%以内;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安置房等保障房建设,城镇居住水平逐步提高。
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明显。核心区体制框架基本确立,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医疗、教育、文化、社保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成为对外开放的先锋,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6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达7亿美元,实现翻番,占全市50%以上,占全省25%以上。
第四章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是哈南工业新城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壮大航空、汽车、食品、医药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生物、新能源装备、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覆盖全局的倍增作用,高起点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积极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园区,建成技术先进、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元。
第一节 工业布局
按照产业定位,整合现有工业园区,重点建设4大园区。哈平路集中区及老城区:主要发展航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食品工业,医药工业,铝镁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西部园区:为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起步发展区,建设综合产业基地和公共中心,主要发展航空复合材料、轻型车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机械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南部园区:主要发展新能源装备、经济型轿车、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东部园区:主要发展食品、机电、汽车配套等产业。
第二节 发展重点
装备制造业。抓住关键领域,瞄准高端前沿,重点发展高端技术装备、交通运输装备、新能源装备、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规划建设航空产业园、汽车产业园、农机产业园和高端装备产业园,提高技术装备成套化、高技术化和国产化水平,发展配套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业示范基地。航空产业。依托哈飞集团和东安集团,积极开展国内外合资合作,重点推进新型飞机及发动机产业化,做大做强核心主体,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依托机场设施,积极发展航空服务业,建设临空产业园,建成国内重要的飞机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汽车产业。以长安哈飞、一汽通用、建成北车等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微型车、轿车、轻型车、专用车、客车等系列汽车,以及微车、轿车发动机;积极发展底盘、车身、电气设备等零部件产业,逐步实现专业化、系统化、模块化供货。积极利用现有汽车产业基础,引进生产电池、电容等电动汽车动力设施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建成国内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新能源装备。以哈电集团等为龙头发展核电设备产业链,以哈飞工业公司等为龙头发展大型风电设备产业链,积极引进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装备。高端装备。重点发展机器人、智能仪器仪表、高档数控机床、印刷机械等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积极引进轨道交通、航天、海洋工程等重大技术装备,以及节能环保装备、电子设备等新兴装备制造产业。其他装备。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农业机械产业链、工程机械产业链,积极发展石油装备、食品加工设备等装备。
食品工业。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微生物技术、酶技术等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实施品牌战略,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重点发展粮食加工、乳类加工、肉类加工、薯类加工、啤酒饮料等产业。以九三集团为龙头发展大豆产业链,开发生产大豆蛋白、大豆卵磷脂、大豆异黄酮、大豆纤维、大豆多糖等精深产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开发生产玉米淀粉、玉米胚芽、玉米蛋白、玉米黄素、玉米纤维油等精深产品;以龙丹集团为龙头发展乳制品产业链,开发生产液体奶、配方奶粉、酸奶、奶酪、奶饮料及乳清粉等精深产品;以益海嘉里等公司为龙头,发展水稻加工产业链,开发生产米糠蛋白、米糠油、米糠纤维、功能因子、多孔淀粉等精深产品;以北大荒集团等为龙头发展肉类加工产业链,开发生产保鲜肉、分割肉、骨粉、血浆蛋白粉、免疫球蛋白等精深产品。引进知名品牌,重点发展啤酒饮料、方便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等。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基地。
医药工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以生物疫苗、生物工程药、生化药、生物医用材料等为主的生物制药产业,加快生物工程产业化步伐,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引进现代医疗器械等产业,建设医药产业园,不断完善医药产业配套体系。以哈兽研等为龙头,发展国家新药、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引进知名企业,发展创新药物、生物工程药,积极发展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药品等现代中药,建成国家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
新材料产业。围绕装备、航空、汽车、信息、生物等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强新材料领域技术攻关,把新材料产业建成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产业。以东轻公司、哈焊接所等为龙头发展镁铝合金等超大规格特种铝合金板带材、轻金属结构材料及特种焊接材料,建设国家铝镁合金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哈飞空客、东安集团等为龙头发展航空、汽车及发动机复合材料和构件;以鑫达公司为龙头发展高分子功能材料;引进龙头企业,发展LED等电子信息材料,医疗、医用新材料,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按照产业先导的发展要求,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做大、局部做强,增强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能力。依托现有基础,以建设国际数据城为依托,重点发展云计算、虚拟机、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三网融合,提高网络增值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等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国家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发展航空、汽车电子产业,推进电子元器件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
第五章 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紧紧抓住哈尔滨被确定为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重大机遇,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商贸服务业等产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构建综合性现代服务业新城。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初步建成国家重要的高端服务业基地。
第一节 中央商务区
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南岗中央商务区。大力发展商务会展、金融服务、总部经济、科技信息服务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建设和完善会展中心、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孵化中心、企业运行中心和行政中心以及高档居住社区,形成信息发达、市场繁荣、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中央商务区。
第二节 信息服务业
建设国际数据城,大力发展战略高端信息服务业。规划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基地、应用创新研发基地、企业孵化基地、产业发展基地。主要发展云计算产业、物联网产业、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新媒体影视制作产业和动漫制作产业。重点建设国裕国际金融数据中心、中移动IDC等项目,吸引国内外IT领军企业、云计算战略投资者及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基于云计算基础设施平台的云存储、云备份、云弹性计算等服务,构建完整的云计算技术核心产业链,发展战略高端服务业,成为国家数据灾备中心、物联网数据中心、政府数据中心、新媒体数据中心、电子商务数据中心和地理信息数据中心,使哈南在未来IT产业革命中占据重要位置,打造“中国云谷”。
第三节 现代物流业
建设国际物流城,加快发展物流业。充分发挥哈南工业新城区位优势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优势,重点发展工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物流服务,完善设施建设和市场建设,发展大物流、大平台、大服务,构建覆盖东北亚的大物流、大流通体系。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物联网在物流体系中的应用。规划建设综合物流园区、进出口产品加工区、综合保税区。建设产品展示销售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中心,以及汽车、食品、医药、机电等专业物流园区。
第四节 房地产业
加快房地产开发建设。以“适宜人居”为目标,以强化区域综合服务功能载体建设为产业支撑,提高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占市场总份额的比重,合理调整商品住宅和动迁安置房之间的结构,实现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新区联片开发、老城提升功能”的原则,规划建设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项目,重点建设星级酒店、高档住宅、专家公寓、职工之家、安置小区等工程,形成一批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居住精品社区,提升城市形象。
第五节 文化产业
推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动漫基地的建设,调整现有产业布局,规划建设数字手机新媒体产业园、数字出版产业园、网络影视制作基地等新媒体产业园区,动漫以及相关衍生产业园区,以及创意产业设计研发孵化基地、时尚文化娱乐区、汽车飞机文化服务产业园等,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新媒体为主的文化创意,以飞机、汽车研发设计为主的工业设计,以软件服务外包为主的软件设计,以老工业基地文明为主的建筑设计,以汽车、飞机后服务业为主的文化服务创意产业,以机电产品设计、投资咨询、策划为主的项目策划创意等产业,努力实现由制造向创造转变。积极引进建设城市主题公园、动漫艺术馆、世界和平主题公园、工业文化遗产博物馆、28屯民间民俗博物馆、现代图书馆、展览馆、大型体育休闲娱乐场馆等一批大型文化设施,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区。
第六节 旅游业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全面整合现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休闲商务旅游(RBD)、文化旅游、工业旅游、森林家园旅游、生态农业旅游等特色旅游。结合城市综合体、中央商务区建设,将生活、消费、娱乐、休闲、观光融为一体,形成愉悦乐园,打造一个现代化的旅游商业区;围绕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打造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充分发挥国家级动漫基地平台作用,加快展示、影视中心及动漫艺术馆建设,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旅游;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建设满族风情小镇,广泛开展满族风情旅游;依托老工业基地基础,开发汽车展示、试驾、比赛等旅游,飞机展示、观光、表演等工业旅游;以工农水库、人工湖以及马家沟河、何家沟河水系为依托,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以树木美化城市公园,形成以冰雪体验、凉爽夏日、碧水蓝天、绿荫环抱为特色的森林家园旅游;以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为依托,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园,大力发展以观赏、品尝、习作、体验、休闲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
第七节 商贸、金融服务业
发挥后发优势,全力打造服务功能完备的现代工业新城。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的商务楼宇,吸引大企业、外资企业的研发和管理总部,综合性企业总部和金融机构总部,以及服务业企业总部、营销总部、行政总部,形成产业聚集。高起点建设大型购物中心,全力构建城区核心商圈,发展品牌商业,规划建设城市综合体、哈南CBD。引进国际先进商业开发、管理、运营模式,建设购物中心、娱乐中心、媒体中心、联合服务中心、生命中心,将生活、消费、娱乐、教育、休闲、观光融为一体,促进生活便捷化、休闲化、国际化,打造东北亚地区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全生活广场(Living Mall),大力发展生活产业。全面改造新疆大街,建设精品商圈,加快推进平房火车站综合治理改造工程,建设集交通、商贸、服务于一体的商贸中心,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全力提高老城区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引进中外金融机构,以及保险、证券、创投、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增强区域金融服务功能,打造优良的金融市场环境,为新城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保障。
第六章 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
“十二五”期间,在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建设中,要始终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村屯拆迁改造、农民进城安置、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园,促进农民向城市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加快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用工业化、城市化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全面提升,用农业现代化和园区化净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现代都市农业
“十二五”期间,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以标准化、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为发展目标,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示范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业向都市化方向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充分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以新品种引种、繁殖、推广、生产加工为中心,以新技术研究、推广、示范为重点,以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信息工程为要素,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积极推进种养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完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园。建设标准化蔬菜产业基地,实现无公害生产。大力引进知名企业,加快现有畜牧业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发展规模化和规范化畜牧养殖和特种养殖。推广花卉优质高产新技术,寒地瓜果无公害栽培技术,建设瓜果、园林、花卉等生态农业观光带,大力发展集休闲、娱乐、采摘、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农业,建成省内重要的观光农业示范区。
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示范园。加快推进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纽荷兰公司等项目建设,积极引进大型农机项目及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集聚,规划建设农机应用示范园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打造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示范应用于一体的现代化农机产业基地。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农业优质原料为依托,大力发展马铃薯、玉米、乳制品、肉牛、生猪等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扶持和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延伸产业链,实现集群化发展。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
全面进行村域规划和整合,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高标准、高质量地规划建设一批农民回迁安置住宅房。整合现有资源,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占地少、环境好、功能齐备、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精品住宅,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大对农村道路、教育医疗、人畜安全饮水、生态环境保护、农村能源开发、安全卫生、农村市场体系、文化活动中心、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建立农民就业培训机构,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鼓励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到2015年,农村道路硬化率达100%,农村饮水安全率达到10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
第三节 城乡一体化
全面完成核心区现有两镇11个村28个自然屯拆迁改造,按城市生活标准重新安置,整合现有村屯,在牧羊场、张家店、平房村等地建立城市街道办事处和社区,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妥善安置农村居民,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发展的格局。到2015年,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城市化率达到95%以上,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事业水平大幅提高,努力实现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成“城中有田、田中有镇、农民变市民”的新型田园城市。
第七章 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实施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战略,建立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大力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区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第一节 城市交通
构筑城市交通骨干网络,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行系统。推进哈尔滨市地铁1、4、7号线工程,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改造平房火车站,建设铁路客运站,扩建铁路复线,沿拉滨线建设铁路专用线,满足物流城、重点项目等工程建设的需要。贯通新城对外道路交通,重点实施哈五路拓宽改造及改线工程、红旗大街延伸工程、哈南新城与哈西客站连接道路工程,加快推进京哈高速瓦盆窑出口异地改造工程。完善新城内部道路网格布局,重点建设核心区“八横十二纵”道路,规划建设快速立交环城路(松花路-南城第九大道-红旗大街延长线合围区域),加快老城区道路改造,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承载能力。
第二节 公共设施
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城市公用设施,为新城发展提供保障。
合理优化水资源配置,以磨盘山水源为城市供水主要水源,以工农水库水源为应急保障水源,形成安全供水体系。积极推进马家沟水系、何家沟水系、工农水库改造工程。建立和完善排水体系,老城区逐步改建为分流制,新区全部采用分流制,加强排水管网建设,积极推进平房污水处理厂等企业中水回用工程,为生产和景观用水提供水源。
利用现有变供电网络,积极采用智能电网技术,大力推进一次变、二次变电源扩容改造,新建变电所,完善城市配电网建设,满足工业新城供电需求。进一步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推进天然气加气站、配气站建设,积极利用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作为补充气源,提高能源供给能力。大力推进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三网融合”通信工程建设,促进通信网络随哈南工业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进行。
加快推进平南热电厂热电联产、热源厂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以热电联产为主的集中供热方式,不断发展联片供热,提高集中供热普及率和热力管网覆盖率。
完善和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南部、东部等若干个公路客运站,进一步完善老城区公交系统,形成“干线+支线”整体公交网络结构。
积极利用哈飞机场现有设施,建设支线空港,推进开辟低空飞行服务,提高哈南区域航空运载能力,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提供平台。
第三节 居住环境
以建设生态宜居新城为目标,高标准的建设新区,在核心区综合服务区配套建设形式多样的居住区。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精品社区。完善和提高老城区服务功能,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强化城市管理,建设保障性住房,进一步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以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为目标,规划建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进一步改造提升老城区现有设施,实现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大力提高城市垃圾综合处理能力。
第四节 抗灾工程系统
在核心区城区内,建立和完善避灾、抗灾、救灾和防灾体系。合理规划城市防灾疏散空间布局,建设城市中心、社区防灾避难疏散场所,紧急避难疏散场所以及防灾避难疏散通道,形成完备的防灾疏散空间格局。积极推进国防动员、防汛减灾体系建设。
第八章 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水、节材、节地、节油、节电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低碳型城市、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为打造“森林家园”奠定坚实基础。到2015年,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下降10%,森林覆盖率达到5%。
第一节 低碳型城市建设
以低碳能源系统为基础,建设多样、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系统。进一步扩大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天然气、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范围,大力推广分布式供能系统,提高清洁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依托能源环保技术,促进能源的清洁利用、高效利用。加快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油、节电等重点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建设。大力促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用能领域的节能降耗,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出行比重,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型车辆应用。
以低碳产业为核心,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投资项目。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低效企业调整。大力发展有利于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的核电、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和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加快培育环境交易平台,连接和延伸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发展碳交易产业。
以低碳生活方式为导向,引导居民确立低碳理念、转变消费习惯,逐步增强居民主动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消耗和排放的消费意识,在出行、消费、用能上采用低碳生活方式。
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导区和试点区。低碳主导区:主要是以航空、汽车、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生态农业和服务经济为代表的各类园区;低碳试点区:主要是以社区、校区、老城区为代表的区域。
第二节 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
推进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坚持城市绿化以林为主的原则,制定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条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建立道路绿带、公园绿地、规划水系有机结合的网络化生态景观体系,全面提升区域环境质量。打造精品绿化景观,推进垂直绿化彩化工程,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水平。重点建设区域为:生态农业功能区;何家沟、马家沟等河道绿化廊道;以人工湖、工农水库为中心的绿源;产业园区之间沿道路、铁路、高压走廊等大量分布的绿带;城市社区公共绿地。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
第三节 加强坏境保护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以预防为主,加强综合治理,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重点推进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工业污染、区域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铝镁加工、航空、汽车、医药、食品、机械、热电等行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试点建设,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率,建立健全清洁生产体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做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工农水库、何家沟、马家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气、噪声等污染。
第九章 体制改革与扩大开放
以“跳出哈南看哈南”、“立足全国看哈南”的理念,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培养国际吸引力、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努力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区。
第一节 体制机制创新
围绕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目标,转变政府职能,用先进的理念,系统地进行制度的设计,实现效益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加快经济建设,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构筑统一、协调、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用全新的理念、非凡的魄力、果敢的行动,破除“旧观念、旧模式、旧习惯”的束缚,增强新城建设责任感、使命感;破除“区域条块限制、体制机制限制、自身能力限制”,开阔新视野、补充新知识、锤炼新能力,把新城创造成为全国城市开发建设的成功经典;破除“利益网、关系网、潜规则网”的束缚,一切从新城建设的要求出发,形成各方共谋发展、共创辉煌的良好局面。
整合经开区和平房区的优势资源,成立哈南新城建设高层决策机构。充分发挥经开区在招商引资、融资、建设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按照“小机构、大服务”的要求,高水平、高标准、高效率地建设哈南;发挥平房区在党的建设、征地拆迁、农村城市化改造、社会管理、社会稳定、政法服务等方面优势作用,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优化行政资源配置,减员增效,提高行政效能,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坚持全员参与新城建设,以责任机制、激励机制、赛马机制、流程再造、服务集成为重点,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提高全员在发展经济、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等方面的能力,为建设新城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全面深化所有制、投融资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农村体制等方面改革,稳步推进政治体制、行政体制和司法体制改革,力争在医疗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为新城发展提供体制保证和强大动力。
第二节 扩大开放
依托现有产业、政策和资源优势,结合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依托国家、省内专门咨询机构,高水平谋划一批项目;通过争取央企、世界500强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生产力布局,引进一批项目;通过大学、研究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一批项目;通过建设产业园区、提高配套能力,集聚一批项目。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形成全方位、高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完善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调整对外贸易结构。重点扶持年进出口总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积极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出口创汇产品,特别是电子、机械、医药、新材料行业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水平、高标准规划综合保税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积极开拓俄罗斯市场,继续扩大对日韩、北美、欧盟、中东与非洲的全方位开放与多领域合作,形成覆盖面更加广泛的贸易群。到2015年,进出口总额实现60亿美元。
提高利用外资规模。按照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产业发展定位,通过参加国际、国内各种高水平的洽谈会、展览会,宣传、推介哈南,积极引进世界一流的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来哈南投资建厂;进一步加强与央企和外省市区的合作,积极承接沿海及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吸引更多国内企业投资哈南。“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资金1000亿元。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完善中俄信息产业园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机电、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加强与俄罗斯“阿拉布加”特别经济区深度合作,扶持汽车、装备、食品等大型企业建设重大项目,建立对俄产品输出通道,对俄输出中国开发区模式,成为国内开发区的经典。
第十章 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
“十二五”期间,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第一节 科技创新
建设创新型基地。重点引进跨国公司科技研发项目,建设国际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立足哈工大、哈工程、哈兽研、哈焊接研究所等省市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办研发、中试、产业化中心,孵化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依托现有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在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领域,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重点发展以新型电子元器件、航空汽车电子、云计算、物联网、软件服务外包、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飞机、先进动力、电动汽车、光机电设备等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以生物疫苗、生物工程药、新型药物、现代中药等为主的生物制药产业;以铝镁合金材料、复合材料、光电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品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
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政府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实现从技术引进和应用研发为主向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转变;做大做强产业技术联合体,促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支持骨干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哈南工业新城核心竞争力,在全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区。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
第二节 人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设立人才专项基金,制定和落实相关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政策,创造有利于人才聚集的政策环境。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引进国内外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等。充分利用好哈南地区现有基础,加强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级技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创新人才管理方式,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为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百千万”工程,引进和培养一大批高端领军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与改善民生
“十二五”期间,坚持民生优先,提高政府保障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0%。
第一节 促进就业
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大力培育中小企业、服务业以及加工制造业等,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全民创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供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到2015年,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2.2%以内。
第二节 教育事业
实施名人名校工程,打造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新大教育,积极提供智力支持和优质教育服务,创建全省一流的教育基地。加大教育投入,建设双语教育、智能开发等若干个早期幼教机构;整合集中教育资源,调整中小学布局,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名校;引进东方学院等学校,建设教育园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引进省职业培训中心、技能实训基地,大力提供高级技术人才;积极开展国际化教育,扶持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培养高端人才,为哈南新城核心区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第三节 社会保障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结合哈南工业新城征地拆迁,及时为被征地农民办理养老保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机制,解除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以就业、医疗、教育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和完善残疾人服务场所,加强对残疾人教育救助。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公租房建设,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的目标。
第四节 医疗卫生
引进大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高水平医院、康复中心、保健中心等,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重点发展人类健康、医疗、保健等领域,依托国家、省生命科学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国家级生命科学和新医疗高科技产业创新基地,规划建设生命产业园。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实现公共卫生的均等化,城乡居民公共卫生覆盖率达到100%。完善新城、街道、社区三级卫生应急网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保障卫生应急需要。推进城市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部分卫生资源向社区转移。加快疾病防控、卫生监测、食品药品安全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长效机制。
第五节 文化体育等事业
引进剧院、艺术馆等文化场所,建设现代图书馆、文化馆等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加大“731”遗址保护力度,积极编制专项规划,争取国家支持,全力推进申报世界遗产。完善新城、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文化资源共享,形成惠及全民、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思想道德和公民道德建设,继续弘扬“平中见奇、永创卓越”的平房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哈南新城精神品牌。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机构,培育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建设大型体育休闲场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大力培育老龄事业和产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第六节 社区建设
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精品社区”服务中心,形成集服务、娱乐、活动、学习、健身、医疗、警务等于一体的社区服务平台,提高便民服务水平,创造一流的生活环境。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持社会稳定,推进社区和谐发展。
第七节 建设“平安哈南”
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建立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新型社会管理体系。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数字城管系统的作用,创建平安社区、平安校园、平安村居等,使平安建设向基层延伸。加强国防设施建设,积极培育国防后备力量,开创军民融合的新局面。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信访等各项制度,强化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十二章 保障措施
本《规划纲要》通过经开区管委会和平房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是未来五年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的共同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要举全哈南核心区之力,一以贯之地组织实施,确保《规划纲要》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核心作用。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组织要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按照构建“三全一立”党建工作新格局要求,努力开创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提高执政能力。优化结构配置,选拔培养一批优秀干部,为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强化各级领导干部责任意识,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和完善党的各项制度,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加强组织,明确责任,全力推进规划实施。成立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科学编制好各类专项规划,形成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十二五”规划支撑体系。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正确履行职责,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促进规划顺利实施。要按照规划中确定的目标任务,制定年度计划,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及时向社会发布,强化舆论监督,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考评机制,对规划实施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进行调整修订,由经开区管委会和平房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实施。
加大政策引导,促进加快发展。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招商引资、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制定土地、资金、税收、人才等各项政策,创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政策环境,建立和完善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政策支撑体系,为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加快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实施大项目战略,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紧紧围绕新城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重点,集中引进和建设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由离散性抓项目向系统性抓项目转变,建立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形成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前期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加强财政性资金、信贷资金的衔接和引导,积极采用BT、BOT、TOT等多种项目融资方式,完善政府融资平台,支持和引导国内外战略投资者、非公有制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运用债券融资、资产融资、股权融资,提高资本运作水平,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多方拓宽融资渠道。“十二五”期间,预计累计完成投资3500亿元左右,其中利用银行贷款1500亿元,引进资金1000亿元,上市、债券、民间资本等融资300亿元,政府财政资金300亿元,企业自筹400亿元。
突出重点、创新模式,全面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十二五”期间,要以“12334”为载体,广泛开展全员招商。主要包括:航空、航天、航海、汽车、轨道交通以及工程机械、大型农机等具有动力系统的大运载机械产业集群;国际数据城、国际物流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媒体产业;生物产业、生命产业、生活产业;医药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现代服务业、光机电产业。要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产业链招商、产业群招商、产业园区招商、中介招商等新模式,坚持内资和外资“双轮驱动”,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并驾齐驱”,在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大力引进高端技术、领军企业、龙头产业,推动招商引资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开展流程再造,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项目和环节,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建立和完善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经济社会运行的预测、监测和调控体系,充分研究区域发展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环境变化,引导和促进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推进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不断改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倡主动服务和亲切服务,营造“亲商、稳商、护商、扶商、富商”的发展氛围。推动法制环境建设,健全和完善法治体系,实施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积极开展普法教育,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完善三级预警机制,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和救援系统的建设,建立健全社会防范体系和社会安定保障机制,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发改委系统网站
国家发展改革委
安徽省发展改革委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
天津市发展改革委
福建省发展改革委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
河北省发展改革委
江西省发展改革委
贵州省发展改革委
山西省发展改革委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
云南省发展改革委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河南省发展改革委
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辽宁省发展改革委
湖北省发展改革委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
吉林省发展改革委
湖南省发展改革委
甘肃省发展改革委
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
青海省发展改革委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
广西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宁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海南省发展改革委
新疆自治区发展改革委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
市政府各部门网站
经济委员会
建设委员会
农业委员会
科学技术局
民族宗教事务局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城市规划局
房产住宅局
城市管理局
国土资源局
广播电视局
环境保护局
经济合作促进局
信息产业局
安全办公室
外事侨务办公室
法制办公室
人民防空办公室
工商行政管理局
质量技术监督局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地方志办公室
残疾人联合会
农业机械管理局
知识产权局
市辖区县网站
主办:哈尔滨市发改委 承办:哈尔滨市发改委
技术支持:黑龙江海康软件工程有限公司 备案编号:黑ICP备号
联系电话(传真):9 E-mail: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哈南新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