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书吵架,我渴望永远都不吵架的爱情或婚姻,我渴望那种彼此一直都轻柔细语的相敬如宾的夫妻,我是不是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收集我们觉得经典的精品文章,细细品味,感受点滴~
未被实现的愿望
未被实现的愿望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在他的短篇小说《再劫面包店》中写了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一天夜里,刚结婚不久的小两口突然醒来,两人都饿得不得了,把家里所剩无几的食物扫荡一空,那种饥饿感仍然无比凶猛。
这不是一种正常的饿,妻子说:&我从来没有这么饿过。&
这时,&我&不由自主地回了一句话:&我曾经去抢劫面包店。&
&抢劫面包店是怎么一回事?&妻子揪住这句话问了下去。
原来,年轻时,&我&曾和一个最好的哥们去抢劫面包店,不是为了钱,只是为了面包。
抢劫很顺利,面包店老板没有反抗的意思。不过,作为交换,他想请两位年轻人陪他一起听一下瓦格纳的音乐。两个年轻人犹豫了一下,但还是答应了。毕竟,这样一来,就不是&抢劫&面包,而是&交换&了。
于是,在陪着老板听了瓦格纳的音乐后,两个年轻人&如愿以偿&地拿着面包走了。
然而,&我&和伙伴非常震惊,连续几天讨论,是抢劫好,还是交换面包更好。两人理性上认为,交换非常好,毕竟不犯法。但是,从直觉上,&我&感受到一些重要但不清楚的心理活动发生了,&我&隐隐觉得还是不应该和店老板交换,相反该用刀子威胁他、直接将面包抢走就是。
这不仅是&我&的感觉,也是伙伴的感觉。后来,两人莫名其妙地再也不联系了。
对妻子讲述这件事时,&我&说:&可是我们一直觉得这其中存着一个很大的错误,而且这个错误莫名其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了一道非常黑暗的阴影&&毫无疑问地我们是被诅咒了!&
&不仅你被诅咒,我觉得自己也诅咒了。&妻子说。
她认为,这就是这次莫名其妙而又无比凶猛的饥饿感的源头。要化解这种饥饿感,要化解这个诅咒,就必须去完成这个没有完成的愿望&&真真正正地再去抢劫一次面包店。
最终,新婚的两口子开着车、拿着妻子早就准备好的面具和枪,扎扎实实去抢了一次面包店&&一个麦当劳。
我是在2000年第一次读了这个短篇小说,觉得莫名其妙。村上春树到底在说什么啊?
真是一篇怪诞的小说。
但是,前不久,在和几个心理医生朋友闲聊时,忽然间仿佛彻底明白了村上春树这个短篇小说的寓意:未被实现的愿望,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
脑子里蹦出这样一句话后,感觉上,记忆中藏着的许多恍恍惚惚的事情都在刹那间得到了无比清晰的解释。
譬如,美国男子盖茨比是一个亿万富翁,他再次遇到前女友戴西。戴西因渴望纸醉金迷的生活,已嫁给一个纨绔子弟汤姆。汤姆的家境已没落,而戴西也浑身上下散发着对物质生活的渴求。不过,盖茨比仍痴迷不减,继续狂热地追求戴西,并用巨资资助她的家庭。
然而,戴西也仍和以前一样不在乎盖茨比,不仅和丈夫一起利用他,甚至还参与策划了一起车祸,害了盖茨比的性命。
这是没有结果的初恋留下的诅咒。对盖茨比而言,没有在戴西身上实现的愿望,犹如一个魔咒,他似乎只有实现这个愿望,这个魔咒才能解除。
这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在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描绘的一个悲剧。
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例子显示,不曾完结的初恋是最常见的魔咒之一,令许多人为之付出巨大的精力。
去年六月,一家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一名80岁的老人马德峰,在长达47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寻找初恋女友,最终通过这家报社得以圆梦,知道了初恋女友的下落。
这种未被实现的愿望,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对此,可以用完形心理学给予解释。完形心理学是源自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核心概念就是完形,大概意思是,我们会追求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一个有始有终的初恋,不管结果是走向婚姻的殿堂还是分手,只要有明确的结果,就是一个完整的心理图形。然而,假若初恋无果而终,就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心理图形。那么,我们会做很多努力,渴望完成它。
马德峰老人和初恋女友因为组织的反对而不能结婚,这不是自己的意志的结果。并且,分手后,两人失去了联系。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导致马德峰在这一件事上的心理图形有很大的不完整感,这是令他在后来的47年时间中不断寻找初恋女友的重要动力。
马德峰老人的这种心态其实并不罕见,有报道称,山东青岛一家机构甚至专门推出了一项特别服务&&&代孤独老人寻找初恋情人&。
她现在为5年前活,5年前为10年前而活
完形的概念固然不错,但相对而言,我更乐意从&意志&这个词汇来分析这些事情。
此前,在本专栏文章《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之一)》中,我写道,心灵成长的第一定律是&成为自己&,也即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自己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换一句话来说,&成为自己&其实就是&意志的胜利&,即我们渴望自己的意志能得以展现并获得
我们的意志无处不在,并且很容易受到阻碍,于是,我们也很容易有许多愿望不能实现,也由此很容易受到&未被实现的愿望&的诅咒。
一个读者给我写了一封长信,讲述她的人生多么苦难重重。她的信很长,读起来很苦,大概的脉络是,10年前,她爱一个男子A,但父母给她介绍了一个男人B,并且逼她嫁给B。她一直是乖乖女,于是答应了。
然而,对A的没有实现的情感就成了一个魔咒。5年后,她遇到了A,情感大爆发,疯狂地和A陷到了一起。但A已不是5年前的A,他已结婚生子,虽然和她缠绵在一起,但并不想瓦解自己的家庭。她有很强的道德感,没有责怪A,没有强行拆散A的家庭,带着点&圣人感&离开了A的生活。
但又过了5年后,她陷入了深深的苦恼,她恨A为什么不和她一起,也恨自己,她抱怨自己为何当时没有对A大发脾气,为什么表现得那么好。
读这封长信,给我的感觉是,她似乎一直生活在过去中,她的行为似乎一直过去数年前被压抑的愿望的展现。她不尊重自己此时此地的感受、此时此地的愿望,相反压抑它们。她以为,这些感受和愿望可以轻易被否认、轻易被压制。然而,过了数年后,这些未被
实现的愿望成了无比强大的力量,就如魔咒一般诅咒了她,令她不能自拔。于是,现在她为5年前的愿望而活着,5年前又为10年的愿望而活着。总之,她一直不能生活在此时此地。
读这封长信的时候,我一度感到非常难受,觉得她信中充满抱怨,宛如祥林嫂一般。
然而,略一沉思,我很快明白,这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现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无数愿望被压制,我们现在所表达的,一样常常是过去被严重压制的愿望。
最常见的现象是,小时候,我们所产生的但不能实现的诸多愿望,我们都会在长大后表达出来。哪怕这些愿望看上去再不合理,它们也仍然有着无比强大的力量,我们尽管理性上意识到了它们无比不合理,但却难以摆脱它们的控制,就像是中了魔一样。
譬如,许多女子,喜欢有暴力倾向的男人,认为那样才是男人味,她们对通常意义的好男子是没有什么兴趣的。
如果仔细聊下去,就会发现,这些女子,她们通常都有一个暴烈的老爸,挨过老爸的训斥、暴打和严格的管教。她们的心底,一方面对老爸有愤怒,但另一方面又有过强烈的渴望,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老爸的暴力倾向,让他能对自己好一些。
然而,童年的这个愿望,和几乎所有试图改造父母或其他重要亲人的愿望一样,99%的时候会失败。于是,这个没有被实现的愿望深埋在心底,仿佛成了一个魔咒,到了成年时发挥起巨大的作用,令她们会莫名其妙地痴迷那些暴力的男子。尽管遭受了许多折磨,但仍痴迷不悟。
我自己也不例外。小时候,因为一些原因,我很少玩耍。这个行为,看上去是我主动选择的结果。但是,少年没有不贪玩的,这是孩子们的自然愿望,也是一个必经的心理阶段。童年时,我这个愿望未被实现,结果它被压到心底,成了我的一个魔咒,到成年后反而地剧烈地爆发出来。读研究生期间,我曾长时间严重迷上电脑游戏,有两个游戏打到自夸全球无敌手,甚至工作以后,也仍然会偶尔消失一段时间,疯狂地打电子游戏。
这是一种愿望的弥补。童年时所失去的,成年后又追了回来。
现在,常有报道说,某名校的大学生,因沉溺于网络而挂了许多门课。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些详尽的报道本身就给出了答案:这些沉溺网络的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亲人的严格管制下刻苦学习,普遍缺乏玩耍的机会。由此,他们对网络的沉溺,其实常常也是被压制的愿望的弥补性的表达。
重读《再劫面包店》后,&抢劫面包店&就成了我和心理医生朋友们调侃时的一个口头禅,因为的确发现,&中了魔一样去展现未被实现的愿望&,能够解释无数的现象。
前面提到的,都是一些很重要的愿望。但也有很多时候,我们会被一个未被实现的很小很小的愿望所诅咒,而去干一些傻事,于是犯了重大的错误。
村上春树在他的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细致地描绘了这一现象:女主人公绿子渴望男主人公渡边陪她过夜,渡边怕违反学校纪律不敢这样做,于是,绿子对他说,如果他不愿意陪她,她就会坐在地上哭,哪个男人过来第一个和她搭讪,她就和这个男人睡觉去。
渡边只是违逆了她一个小小的愿望,但她却想为这个未被实现的愿望去犯一个重大的错误。
这是意志的娇纵,也是意志的较量,渡边爱绿子,最后让了步,冒着被学校发现他违反纪律的危险,陪了绿子一夜。
恋爱中的失落,未必是爱的遗憾,而可能是意志的挫败。警惕&愿望的接力&
《再劫面包店》中,本来,&我&的意志是抢劫面包,如果成功了,就是&我&的意志的胜利。然而,面包店的老板用瓦格纳的音乐做个交换,就将&我&的意志给抹去了,变成了他的意志。意志的较量可能是人际关系中最普遍的现象。并且,关系越亲密,这种较量可能越常见。于是,最亲密的关系不仅最可能是温暖的港湾,也最可能是相互的地狱。
在家庭中,我们最容易见到意志的强加,上一代人没实现的愿望,强加到了下一代人的身上。这可以被称为&愿望的接力&。但是,与接力赛不同的是,下一代人的生命意志被严重压制了。
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男子斯科特,从最好的法律院校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但拿到学位的当天,他乘飞机去了西班牙,从此再也没有回过家。父亲梦想他做律师,但他以极端的方式羞辱父亲&&在西班牙一个岛上以贩卖毒品为生。
这种羞辱,其实是斯科特试图对父亲的意志说&不&。原来,斯考特根本不想学法律,是父亲逼他学的,父亲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了斯科特的头上。
不过,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呢?原来,他不过是通过儿子在完成自己未被实现的愿望。成为一名律师,是斯科特的父亲的梦想,但遭到了斯科特的祖父的强烈反对,斯科特的祖父强行要求斯科特的父亲接手了家族的生意。于是,斯科特父亲的意志失败了,他的愿望被压制了,最终,他试图通过儿子来实现自己未被实现的愿望。
小时候,斯科特不能对抗父亲的意志。但长大后,他有了自己的力量,开始肆意表达自己的意志。父亲想让他成为律师,结果他成为了一个犯罪分子。父亲不让他养小动物小植物,因为父亲认为这是&娘娘腔的爱好&,而他现在在家里阳台上种满了植物,还养着7只宠物龟,他还在打造一艘船,梦想环游世界。
许多家长不明白,自己从来都是教导孩子做一个守规矩的好人,但为什么孩子最后变成一个&坏蛋&。那么,斯科特这样的故事就是答案。
在我的博客上,一个网友表达了同样的心理,她写道:&小时候,老妈总是不给我吃甜筒,长大后,我吃雪糕就独爱甜筒,不明所以的执著,也是这个道理吧?&
所谓的儿童多动症,也可以从这一点上找到部分原因。我所了解的一些儿童多动症的案例,他们无一例外都在家中受到了太多的限制,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一切都要听大人的。结果,他们的意志受到了极大限制,他们内心中有无数未被实现的愿望。也就是说,他们遭受了无数的大大小小的诅咒。他们的多动症,其实只是在表达这无数被压制的愿望而已。
解决之道:承认失去,学会哀伤
我们渴望成为自己,这是最大的生命动力。同时,我们又渴望关系,这几乎是同等重要的生命动力。
然而,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一方面给了我们极大的幸福和快乐,另一方面也是关系双方的意志的较量,从而会给我们留下许多未被实现的愿望。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只有听凭这些魔咒的诅咒吗?譬如,小时候没有玩耍过,大了就必须得放肆一回?以前没有得到一个恋人,以后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她)?
第一次抢劫面包店没有成功,被老板&戏耍&了,就必须再劫面包店?
当然不是,其实还有一个简单直接的化解办法&&接受失去、学会哀伤。所谓接受失去,就是直面事实,承认有一些东西的确已经失去了,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当做这个工作时,我们势必会产生哀伤。所接受的失去越大,所产生的哀伤就越重。
以前,我在我的文章《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一:最纯的悲伤帮你告别悲惨往事》中提到过一点:哀伤,是完结的力量,是帮助我们告别悲剧的几乎唯一途径。
学会哀伤,也许是最重要的人生智慧之一。只有学会哀伤、懂得放弃,我们才会从无数大大小小的魔咒中解脱出来。
哀伤,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医生做心理治疗时一个核心的工作,敏锐的心理医生随时会发现,来访者的许多问题,都是因为没有接受失去并学会哀伤。
譬如,假若我在读大学时接受了心理治疗。那么,我就会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说出这样的话:&是的,童年时做小大人,没怎么玩过,这是一个很不快乐的事,是令我非常非常难过的事情。以前,我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现在,我承认它是个事实,是个不可逆转的事实,承认在这一点上,我的童年的确并不快乐。&
理性地说这句话没有意义的,但假若我说这句话时,带着强烈的悲伤,甚至泪如雨下。那么,随着这个哀伤的表达,我也就做了一个结束的工作,即结束了我心中的那个魔咒&&&不行!我一定要好好玩耍!我一定要把失去的给弥补过来!&
如果盖茨比接受了已经失去戴西的事实,并为此深深地哀伤,他就可以不必再次沉溺于对戴西的迷恋了。
如果斯科特接受了事实,并为此深深地哀伤,他就可以一辈子生活在对父亲的叛逆中。
如果你曾有相对悲惨的往事,那么,请承认它并为它哀伤。这几乎是告别悲惨往事的唯一途径。
相反,假若你心有不甘,拒绝承认自己的不幸,拒绝承认失败或失去,拒绝哀伤,甚至还强装笑脸。那么,不管你看似多么成功和快乐,你其实仍是在继续遭受它的诅咒。
我们太容易拿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咨询经验,相似的&模式&去解读每一个生命,用自己的投射去把对方/来访者框住。
我更年轻一些的时候,是如此地羡慕做人物访谈的记者。我猜想,每天去见不同的人,听不同人的声音故事,回家把它们用文字写下来,是多么多么美好和享受的事情啊(虽然成年之后&&懂得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
所以前一段有功夫的时候,我装模作样地做了两次采访。也专门买了些人物采访的书来看,我想知道好的人物采访是怎样的。我一直看不明白的是,人物访谈里面都是被访者在Blablabla说个没完,记者从中究竟起多大作用?看起来So Easy!
然后我就去做了。采访的过程跟头流水。结果是第一次费尽心力做的采访终未能成稿。拿着那篇稿子四处讨教时,得到的反馈大多说,稿子里面的故事不够,而观点太多。
我陡然意识到,因为那个被访者是我熟识的一个朋友,因对其生活熟悉,我对他这个人的兴趣,全在他的观点上。而因此本该是讲述他的故事,变成了我的一种表演。
我隔三差五会做口译。口译也是件有趣的事情。它看起来机械、单调、重复,而做起来它却是门艺术,而且富有感情。因为你需要和说话的人共情,磨合,然后将TA的话用你的语言不着痕迹地表达出来。有意思的是,翻译甚至有时候不关乎精准,却关乎情感。
从前听得一个年长的翻译讲,说翻译这个职业不光鲜,亦需忍耐。它最好的工作结果是没有人留心到翻译的存在。因你需将焦点转向场内的主角。而若人们在演讲结束后,记住的是翻译的个性,那这便成了翻译的一场表演,却脱离了演讲本身。
然后我想回到我的老本行,心理咨询上面。
有一次我们做倾听训练。基本要求是这样的,两个人一组,一个人说,一个人听。说的人,随便说什么都好。听的人不能说话,只能认真地听,用自己的非语言表达,来给予对方支持。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做三分钟,后来慢慢延长时间。结束时候我们问有多少倾听者真的一字未发?房间里面寥寥无几。
问倾听者说,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你会说话呢?
有人说,因为说话的那个人太尴尬了。我想帮帮他;有人说,我太理解他了,我着急要表达;有人说,我想帮他说下去。
你是怎样帮他说下去的呢?我们问。
于是有人举了个例子。说,她讲到她大学谈恋爱,然后我就问她,那你高中时候呢?她讲完高中时候,我就问她,你初中时候呢?讲完初中,我就问她,那小学时候呢?于是我们不尴不尬,激情四射地讲完了这几分钟。
然后我们问那个女孩子,这些是你刚才想说的吗?女生有些害羞,说,其实,我是想讲讲我大学那个男朋友,感叹一下世事无常。
你看,连倾听这件看起来so easy的事情,却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谈话变成自己的表演。
我们太容易拿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咨询经验,相似的&模式&去解读每一个生命,用自己的投射去把对方/来访者框住。然后谈话/咨询就不可救药地,会变成我们自己的表演,和说话者/来访者再无关系。
不幸的是,我们还常常得意洋洋,不知道其实已经错过别人原本准备好的,更不同、更新鲜的世界。
Via&/106407/widget/notes/335509/note//
人生两大罪,莫过穷与丑。
人生两大罪,莫过穷与丑。
我遇到很多女孩子跟我抱怨,说她们没人追。我很疑惑,因为那些女孩在我看来,的确外貌条件都是不错的。后来据我观察发现,其实她们并非真的没人示好与追求,只是因为在她们眼里,自动屏蔽了那些看不上的男人。
有个姑娘最近烦恼一个不喜欢的男生几次告白,一片痴心。我说被人告白是好事啊,干嘛要讨厌人家。长的帅的告白才叫告白,长的丑的男人告白那叫骚扰。她冷冷道。每次聚会,大家总会有意无意的问那些漂亮的女生会不会来。学生时代寝室夜谈,聊来聊去也是班里那几个漂亮的姑娘。我想女生那边估计也是一样。
从青春期到更年期,生命中那几个靓丽帅气的名字始终漂浮不去,谈到帅哥,总要提什么吴彦祖古天乐,说道美女,来来去去范冰冰林志玲。听着耳朵都生茧了。
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打开电视,走在大街,似乎全世界都是帅哥美女的舞台。
一个天生丑陋矮小的人即使再奋斗再成功,ta也无法得到那种别人发自内心从眼睛冒出的对于一个外表美丽之人的赞许和期待,青春期荷尔蒙作用时那种来自原始判断的追求与喜爱。
所以世界当然是不公平的,那些丑的怎么办?
最近刚看完第三册的《冰与火之歌》,我对提利昂&兰尼斯特的感觉更加复杂了,第三册简直是对他悲剧人生的不断补刀,当他人告诉他小时候家里的人对他的恶心,诅咒和残忍时,POV里写道:头顶艳阳高照,秋日炎热,但提利昂听到这一切之后,只觉冰冷彻骨。如果站在外人的角度,小恶魔是个残酷的兰尼斯特,是个跳梁小丑般的政治家,是个丑陋的侏儒。心底自然毫无尊敬喜爱可言。不似他的哥哥詹姆,生来就像个英雄,即使弑君也被大家所理解。
在本书最后的新婚的小疯王乔弗里被谋杀后,在不公平审判下,他被控谋杀自己亲侄子的法庭上,小恶魔如此自白:
提利昂:对此我无话可说,关于乔佛里的死,我是清白的。我犯得是更可怕的罪。我生了出来。我活在了世上。我的罪就是生为侏儒,我为此忏悔。而且不管我的好老爸原谅我多少次,我继续着自己的丑行。
泰温:荒谬!提利昂!交待问题就好。这不是一场对侏儒的审判。
提利昂:错!大人,我的一生就是一场对侏儒的审判。
没错,因为在世人的眼里,侏儒就应该是卑劣无耻,狡诈阴险的形象。
那 一刻我仿佛瞬间就感受到小恶魔心中那种长久以来的委屈和难言苦痛。为其黯然神伤,即使你打败了敌人保护了所有人,即使你尽心尽力维护自己的家族和朋友,即 使你满腹经纶肚藏乾坤充满智慧,但是最后简单一句你不过是个侏儒就把你定死了,你出生就是侏儒,你一辈子都应该是个被取笑的对象,你还能渴望什么呢?
我居然渴望他们爱我,我真可怜。提利昂这句话让我瞬间流泪。
没有人愿意生来就是个侏儒,就像没有人愿意自己是个丑八怪,大家都想追求更好,更美。可是有些事生下来就注定了,我们无力改变,更痛苦的是,我们要面对一辈子别人的嘲笑与捉弄。
我 也想到了青春期时候被男生们嘲笑的班级的女胖子和丑女们,她们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但她们做什么都可以被男生取笑,甚至只要上课被点名站起来,男生们就会 哄笑嘲讽,她们最大的错就是生来父母所赋予的丑。这个世界丑陋的法则之一就是,我们似乎永远有权利嘲笑那些生来比我们差的人。
因 为我自己青春期长期很矮,一直坐在第一排,虽然我人缘不错,但每次点到我身高这个点总是很不开心,所以我很明白作为一个男生瘦弱无力的同时还很矮的感受。 我渴望跟别的男生一样打篮球踢足球挥洒青春汗水,追求心爱的女孩,但我一直处于自卑之中,只有把这些精力放在学习和读书上。
我们永远都在崇拜着那些闪闪发亮的人。似乎到哪里都是讨论和赞美他们的声音,我们觉得他们像是神祗一样的存在。他们用强大而不可抗拒的魅力和力量征服着世界。比如遥不可及的大明星,精致的偶像,商界呼云唤雨的骄子以及体育场上的冠军。
而 我们最崇拜的,永远是那种出生以来就一路比别人走的高的天才,比如乔丹,李小龙,莫扎特,爱因斯坦。他们可以简简单单就获得我们一辈子都得不到的一切,比 如美貌,比如财富,比如名声。没有人会公然仇恨贝克汉姆和吴彦祖。我们听到的总是无限赞美感谢他们的声音。人们会不断美化他们的人格,能力,影响,感动。
但相反,我们却会怨恨那些我们身边本来跟我们差不多,甚至比我们还差劲的人突然之间平步青云,走上成功之路。
没有人喜欢这种比较,但是每一个人都在不知不觉的跟人比较,也被人比较。我们别无选择,因为这个社会如此。我们身在其中,无可避免。
全球经济化,判定一个人存在价值的标准变成了金钱与物质,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越多,就会得到越多人的追崇。
当世,哦不,也许人类文明一直都存在两大原罪,丑与穷。
威廉在《心理学原理》中写道:&如果可行,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摸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他认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所以,我们需要跟周围的人保持一致,需要别人给我们很高的评价来满足我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我们需要被承认被认同被称赞。没人愿意被无视,习惯被无视的人就会用极端的手段来获得关注,比如厦门公交车的杀人犯以及罗玉凤等。
当社会对个人价值的定义和个人赚取财富的能力画上等号时,那些一般人之间的争论,批评,嘲笑也反而成了营销的手段,虽然这个可能未必是&成功者&想要的,一个人可以被那么多人恨着嘲笑着而屹立不倒,我们永远不知道,他们用了什么样的代价,去换了这样貌似闪亮的人生。
这世界是有它的规则的,年少无知时我们总以为自己能无视很多规则,甚至打破很多成规戒律和世俗看法。微博上那些大V门一边做着SPA睡在金碧辉煌中享受人生美景,一边随手拿出手机送上一条心灵鸡汤,说什么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金钱和名利,要追求内心平静舒适,外表美不是一个人真正该追求的事等等。
粉丝们看到后纷纷点赞转发,好像受到了莫大鼓舞,然后还要跟身边的人说那个人是多么有内涵有修养。似乎自己就可以有理由不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了,不去变得更美更好了。
我一直相信,人与人之间绝无真正互相理解之可能,只有相互妥协之权宜与被虚幻欺骗之真诚。
没有经历过一个人的生命,你怎么知道那个人的悲欢苦痛,内心挣扎?就像如果《冰与火之歌》不是采用POV视角的话也许我们不会感受到小恶魔内心的伟岸。许多看似坏人的人真实的一面。
沉思录2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始终咀嚼:【如果有人感到不幸,那请他记住,这完全是出于他自己的原因。因为神把幸福和安宁给予了每一个人有时候你认为事物是好的,而后你又认为它们不好,而后你又认为它们不好也不坏。简而言之,你痛苦、恐惧、妒忌、困惑、被改变。这就是你承认自己愚笨的原因的所在。】
不要在乎别人怎么想。别人会恨你,因为你是个猎人。但是养活你家人的不是他们,是你。告诉你,当你在乎别人的想法的时候,你已经输了。因为那样你就给自己建 立和别人一样的心灵壁垒。其实他们都比你弱小,都生活在紧身衣里,干掉一个生活在紧身衣里的人再容易不过。不要成为那种人。
Via&/177678/widget/notes//note//
荣格:如何解析隐藏在梦背后的原型与意象
荣格:如何解析隐藏在梦背后的原型与意象&
荣格自己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不仅仅是其分析梦的必然基础,而且也是其释梦方法的主要特点。那就是在集体无意识的框架中,在对原型以及原型意象的理解中来对梦进行分析。实际上,荣格的情结理论,人格类型理论,以及自性化过程理论等,也都被他有效地运用到了梦的分析中。
尽管荣格与弗洛伊德一样,都是以梦为其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但是,两人对于梦的理解却颇有差异。弗洛伊德以其个人潜意识的理论为基础,认为梦主要是一种隐匿的,不被承认的欲望(主要是性欲)的歪曲性表现。由于这种欲望与我们的意识自我相抵触,为了不被意识自我所识别,为了表现自己的存在,梦就乔装打扮以图逃避意识自我的&检查&。于是,弗洛伊德的释梦,就是要剥去梦的伪装,抛弃你的意识偏见并自由地发挥你的联想,从显梦中获得隐梦的真正意义。
但是,在荣格看来,弗洛伊德这样做的结果,所探寻与发现的只是情结。对于荣格来说,若是为了探寻与发现情结而分析梦的话,就太浪费梦的价值了;何况通过他的词语联想法,能够更加简明与准确地获得发现情结的效果。因此,对于荣格来说,他在释梦工作中所要探求的,是无意识对于情结做了些什么,是梦背后更加深远的集体无意识以及原型和原型意象的渊源和意义。
梦根本不需要伪装,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梦没有伪装,也没有说谎,也没有歪曲与掩饰,它们总是在尽力表达其意义,只是它们所表达的意义不被我们的意识自我认识和理解。
荣格曾这样写道:&这一新的想法是我分析心理学发展中的转折点。这意味着我逐渐放弃了那种顺着自由联想,越来越远离梦本身的做法。我选择了关注于梦本身,而不是由梦引发的自由联想。我相信梦所表达的正是无意识想要说的某种特别的内容。&荣格接着说,&对梦态度的转变包含了一种释梦方法的转变,新的释梦技术可以囊括梦所有宽广的层面。&于是,原型意象及其象征,也就成为这一新的释梦技术的重要内容。
荣格曾用过这样一个个案来阐述他的梦的分析方法与技术。病人是一位男性,梦到一个醉醺醺、披头散发的泼妇。梦中的这位女人似乎是他自己的妻子,尽管与现实中他的妻子完全不同。荣格说,从表面上看,这个梦完全失实。梦者也认为是很荒唐的一个梦。若是让他开始自由联想,那么他肯定会愈加偏离梦的不愉快的一面,并且以其情结而告终。那样,尽管我们能够找到病人的情结,但却无法了解这梦的特殊意义。
对此,荣格解释道梦中的&失实的妻子&,正是他的内在原型意象阿尼玛,也就是其内在的女性形象。而这个内在的女性不仅仅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且有了堕落的表现,这也就是病人问题的根本所在。无意识通过梦境,表达了这么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和意义。
无意识通过梦和我们说话与沟通,但用的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和方式。因而,荣格的释梦方法,在强调象征的同时,充分地运用了其原型和原型意象的理论,发挥神话、宗教以及童话寓言的意义和作用,这都是荣格梦的分析方法的特点,也是荣格所说的梦的分析中&放大&(amplification)的根据与基础。
原型意象和象征性在荣格梦的分析的方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荣格也曾留下这样的教诲。他说,&我常常告诫我的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象征性的理论,而当你分析一个梦的时候,就要把它们全部忘记。&[1]&荣格自己一生中分析了他自己以及病人的8万多个梦,可见其专业的积累与对梦的执着程度,也可以联想到那熟中生巧以及得心应手的道理。
申荷永著:《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北京,三联书店2004
心理学与生活:身体情绪热量图
心理学与生活:身体情绪热量图
科学家把人处在14种情绪时的身体热量绘制成14个情绪小人。你现在是哪种情绪呢,来看看这张图,感受一下。
#原来害羞时,人就是蜘蛛侠啊&
身体里的热量不可能总在一处徘徊,运动的时候身体热量分布肯定不一样,但如果静止的时候呢?上面,这一张是当人类产生各种情绪时,体内的热量分布。情绪虽然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但是它同样会导致人体内部的化学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热量。&
基本上来说胸部以上是主要的发热区域。这张图,也跟我们平时的认识差不多,例如Shame/害羞两颊会变红,Depression/沮丧感觉心都凉了。&
这次实验,有超过700人参加,来自芬兰、瑞典和台湾。参与者通过看一些情感充沛的文字和视频,通过阅读、看视频、然后报告自己的身体感受,哪个部位感觉不对什么的。因为有多个国家的人参加,研究人员还避免了一些会产生歧义的单词,例如英语&cold feet&可说成恐惧、犹豫或迟疑。&
结果刊登出来,如上图,有趣的是,Happiness/幸福感竟然是全身都有感觉的。这张图也帮助我们了解到,人类身体是如何处理情绪的。&
你值得被自己认识
电影中年轻美丽的大学毕业生夏洛特遇见了正在遭遇中年危机的过气好莱坞影星鲍勃&哈里斯,两个迷失又孤独的人,在东京这座流光溢彩的大都市相遇,彼此陪伴度了生命中重要而又奇妙的几天。
他们在失眠的深夜聊天,有段对话堪称经典:
夏洛特:我很困扰,会好起来吗?
鲍勃:不。会,会好起来的。
夏洛特:是吗?像你一样。
鲍勃:谢谢。你越了解自己和了解自己要什么,你就越不会被困扰(也翻译成:越是了解自己的个性和需要,就越不容易被外界影响)。
夏洛特:对。我只是不知道我应该干什么,你明白吗?我尝试写文章,但是我讨厌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我也试过拍照,但是拍出来的东西很普通。每个女孩都会经历玩摄影的阶段,比如照马,或者照你的笨脚趾。
鲍勃:你会开窍的,我可不担心你。继续写文章吧。
夏洛特:但我太平凡了
鲍勃:平凡也不错。
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有七句名言,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以至被认为点燃了希腊文明火花的却只有一句,那就是:&人啊,认识你自己&。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核心命题;法国大思想家蒙田也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不论你是正在寻找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的年轻人,抑或不再年轻且想要设法知道自己是否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你都需要认识你自己。认识、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许不能完全解除我们对人生对生活的困惑,但是会减少我们的许多迷茫,让我们不那么容易被外界影响,迷失自己。认识自己可以让我们看到&我&的价值,更好的认识世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与生活,更清楚地看见&我要什么&。
接下来我想简单地谈一谈一个人如何认识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做自己生活的观察家。
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你可以问问自己如下的问题:
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更看重什么?
我的优势、劣势在哪里?
我有什么性格特质?如果用五个词来描述我的正面特质,会是哪五个词?如果用五个词来描述我的负面特质,又会是哪五个词呢?
我能、我适合、我擅长和我喜欢的事情分别是什么?
和怎样的人相处我会感觉愉快,和怎样的人相处我感觉不舒服?
当我开始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我逐渐成为了自己的观察者,对自己的很多行为变得有所觉察,就像我们中国人说的&观自在&,我从自己身上跳脱出来,站在外部一个更远的地方反观自己,像观察别人一样观察自己。我观察现在的自己,回忆过去的种种经历,甚至观察童年时期的梦想和愿望。我发现这样反而更能看得清楚自己。如果我们不跳脱出自己的框架,就容易迷失在自己的&认识丛林&中,我们有很多成语、诗歌都表达了这个意思,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只有将自己拉到更远的地方,脱离此时此地的自己,我们才更容易将自己看清楚。
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我了解到许多自己未曾真正认识到的信息:我能、我适合、我擅长和我喜欢的事情都跟表达和沟通有关的,比如从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记日记,一直当班长和宣传委员,大学毕业后做广告文案,写博客,写书等;在写作、阅读、与别人交谈等事情上我充满热情和耐心,而在超市购物、修理家电、安装电脑系统等事情上我常感到厌烦,缺乏耐心,因为前者是我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后者是我不喜欢又不擅长的事情。
我开始对自己做更深入的工作,观察自己一切的东西:我是怎么说话的?我是怎么思考的?我跟其他人互动沟通又是怎样的?我的情绪是怎样变化?我发现这样做很有意思,仿佛自己是自己的实验品,或者说在和自己玩游戏,学会像观察别人那样观察自己,经常会让我有:&哦,原来我是这样的啊&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做自己的观察家是一个很好的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尤其是从过去个人成功和失败的事件中,更能认识自己。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遭遇失败的痛苦是一个人认识自己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
我有个朋友,头脑灵活,才华横溢,在大型广告公司里从文案助理做到策划总监,但是他总想着自己开公司。后来就辞职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小广告公司,由于不懂经营管理,缺乏客户资源和技术团体,一年不到公司就倒闭了,他还欠了不少钱。于是他回到广告公司当策划总监,干得跟以前一样出色,不久他跳槽到一家薪资待遇更好的公司做策划总监,用赚的钱还之前创业时欠下的债。这样过了一两年,他又和一个朋友合伙开公司,对方给他投资,半年之后公司经营不善又倒闭了,所幸的是创业资金基本是对方出的,他投入的资金比较少,亏损得不多。这两次创业失败不仅让他的金钱蒙受损失,还让他在精神上痛苦万分,信心大受打击,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但是如果按照NLP(神经语言程式学,重点研究一个人的头脑如何运作,研究人的语言,情绪,身体和体验之间关系与规律)的说法:人生没有失败,只有反馈。那么,这两次创业失败给他的反馈让他收获很多。他认识到自己虽然有创意才华,能够写出优秀的策划案,口才不俗,能够打动和说服客户,也能够带领一个小的团队,但是自己在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能力不足,缺乏把控全局的才能,对财务管理方面既不精通也不感兴趣,喜动多变的性格也无法做到安心发展一个小公司。如果他想创业成功,需要与人一起合作,这个人是能够在各方面与他互补的人,比他更沉稳,更懂得全局思考,但是之前他的两个合伙人都不是这样的人。
认识到这些,对他后来的工作和生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感觉之前一直走在黑暗中,现在忽然看到有一盏灯照在路上,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以及怎样做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我想这就是遭遇失败的痛苦给人的积极意义:让你从经验中你学到更多的东西,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做自己的观察家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也需要对自己有不少耐心,自我观察会让人去反省、审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会看到更多的自己,甚至会发现一个全新未知的自己,了解到你想要什么,什么是最适合你的,什么是你一直在寻找的,什么是你需要适应和改变的。
二、运用一些心理测评工具来认识自己。
一个好的心理测评,应该是以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为依据,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来了解个体性格,然后做一些预测。心理学有不少流派,每个流派的理论基础不同,不同的测评工具由于采用的理论依据不同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如《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教授卡特尔所编,在当今众多人格测试中,它的使用频率是最高之一),就是建立在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之上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该测评工具由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编制,主要用于确定被测试者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进而用于指导被测试者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兴趣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是建立在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之上的。MBTI测试是比较流行的职业人格评估工具,理论的基础则是荣格关于心理类型的划分,后经一对母女Katharine Cook Briggs 与Isabel Briggs Myers 研究并加以发展。
这些心理测验的题量几十题,或者上百题是很常见的,一两百道题目也属正常,有的甚至更多达四五百题(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简称MMPI,原来有五百多题,后来修订为399题)。做这些心理测试最大的好处则是提供一个快速认识自己的途径,不过因为这些测试题量的缘故,也因为现代人越来越缺乏耐心了,连做心理测评都嫌太浪费时间,再加上国外的专业测试,有版权的原因,不太好找到真正的原版,所以真正能去做这些心理测评的人以及这些测评工具在中国的实际应用都并不多。现在有的职业测试甚至只要花你几分钟的时间,如天际网有个在线的职业测试&我测&(),测试的题量不多,测试过程快捷方便,对于认识自己也有一定的帮助。
同一个测评工具不一定适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心理测评时,要选择适合自己文化背景的常模,比如你是中国人就选择中国人的常模(常模是心理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测验分数必须与某种标准比较,才能显示出它所代表的意义)。还有做心理测试时一定要诚实,否则,测试的结果将没有意义。
心理或者职业测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大概地了解自己:对什么事情感兴趣,自己擅长哪一类的工作,自己性格中的有哪一些特质,但测评结果很多时候只是展现自己所属的性格类型,一部分你的个人倾向,看不到你整个人的全貌,不代表你实际上所有的个人能力,也不会表现出你所有的行为模式,所以它们仅仅是工具,千万不可迷信测评工具,心理测评是预测不是预言。人是有生命的,复杂的,并处在时刻变化与发展中,而测验的试题则是固定有限的。记住这一点至关重要。不要让有利的工具反而成了制约你的枷锁,要把重心多关注在测试工具带给你的那些灵感和启发上。
三、他人即&镜子&。
还记得处在青少年时期的自己最爱问身边的好朋友们一些什么问题吗?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人?你觉得我有什么优点、缺点?你喜欢我的哪一方面?你说我要不要改变下自己?我当年,就用这些问题将身边的朋友一一折磨个遍。只是少女时代的我不自知不自信,希望通过朋友的眼睛确认自己的样子。
社会由人组成,人是社会的产物,一个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是人在与社会的互动、对话、行动中长出来的东西,我们透过&关系&&他人&的映照来认识自己。这是社会学的&镜子理论&。这一有趣的概念由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每个人彼此都是一面镜子,相互照应着对方。儿童通过与其母亲、家庭其他成员、同龄人的交流而发展了他自身的人格。长大一点,他扩大了与别人的接触范围,但塑造人格的机制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对象反观自身,我们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等反馈,了解自己是怎样的人。这就是&镜中我&。所以认识自我的另一个方法则是看看周围的人对自己是怎么评价的,你在人际互动中是怎样表现的。我们常说要活出自我,不必在乎他人的评价,这话固然没有错,但是与他人的交流以及他人的评价确实是我们认识自我的好途径。
通过他人认识自己时,我们要警惕&单一故事的危险性&。她在演讲中讲了许多有趣又触动人心扉的小故事,其中有个故事是这样:&我成长在尼日利亚东部的一所大学校园里&&我从小就很爱看书,那时候我看的是英美的童书。我也很小就开始写作。当我在七岁那年,开始强迫我那可怜的母亲阅读我用铅笔写好的故事,外加上蜡笔画的插图时,我写的故事正如我所读的故事那般。我故事中的人物都是白皮肤,蓝眼睛,常在雪中玩耍,吃着苹果,而且,他们还经常讨论天气,说太阳出来是多么的令人愉悦。我一直写着这样的故事,虽然说我当时住在尼日利亚,并且从来没有出过国;虽然说我们从来没见过雪;虽然说我们实际上只能吃到芒果;虽然说我们也从来不讨论天气,因为实在没有必要。我故事里的人物也常喝姜汁汽水,因为那些英美童书中的角色就是喝姜汁汽水,虽然说我当时根本不知道姜汁汽水是什么东西。&
她说:多元的故事很重要。有些故事被用来丑化现实,但故事也可以用来激励强化人道精神;有些故事能夺取人们的尊严,但有些故事能让人重拾尊严。她告诫人们:如果我们只去聆听关于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单一故事,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误解。
想象一下,一位美女化好精致的妆容,挽了个优雅发髻,换好漂亮的衣服,准备出门前通常会怎么照镜子?是不是会用两面镜子,一面放在前面,一面放在后面,看看自己看不见的后面是怎样的?有的美女,甚至在更衣间里安装好几面镜子,为的就是360度无死角地欣赏自己,确保自己的每一面都很美。所以虽说他人即&镜子&,但想更全面的认识自己,一定不能只照一面镜子&&只根据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你需要更多几面&镜子&来映照自己,不然容易陷入要么自恋自傲要么自轻自卑的极端境地。
当我们接收外部世界给予自己的评价时,要注意&单一故事的危险性&,不要只听一个人对我们片面的评价,无论是来自父母、伴侣、兄弟姐妹等与我们关系亲密的人给我们的评价,还是来自同学、老师、同事等关系普通的人给我们的评价,我们都要听。同时,我们自己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有些意见和评价可能是有益的,也有可能是足以伤害你的偏见或者故意让你痛苦的恶言,你不可照单全收,要懂得分辨和判断。而过分的赞美,对你充满百分百正面的溢美之词,你也要小心谨慎,因为每个人都不完美,别因他人的赞美儿洋洋自得,迷失自己。
我们说,他人即&镜子&,但别忘了还有一句萨特的至理名言:他人即地狱。我们生活在人群之中,在我们身边来来往往的每个&他人&都只是千万片碎镜之一,只有把各种各样&镜子&映出的形象拼合起来,才比较接近客观完整的自我形象。所有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当我们确定这一点时,在与他人互动遇到挫折时,我们就不容易灰心丧气,因为知道这是重新认识自己,学习调整自己,完善自己的好机会,这也是我们形成自我,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过程。
花时间了解自己,做自己的观察家,与他人交往,不断尝试去做更多的事情,通过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互动认识到真实的自己,除此之外,阅读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重要方式(在此就不赘言)。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是你得有认识自己的意愿。一个人有认识自己的意愿,才会有认识自己的行动。你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你值得被自己认识,因为你很重要。如果对这一点不确信,一个人不会努力尝试去认识自己。一个不爱自己,甚至是讨厌自己,认定自己没有价值的人,如何做到去探索更多更好的自己呢?我们需要对自己说:我值得被自己认识,因为我很重要。
《圣经》中神告诉每一个人:你在我眼里是宝贵的。同样的,你在自己的眼中也应该是宝贵的。英国著名的演员、剧作家诺艾尔&科沃德(Noel Coward)说:&我对这个世界相对而言无足轻重;另一方面,我对我自己却是举足轻重。我唯一必须一起工作、一起玩乐、一起受苦和一起享受的人就是我自己。我谨慎以对的不是他人的眼光,而是我自己的眼光。&
毕淑敏说:&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是的,你很重要,你是宝贵的,你就是你能拥有的全部。你存在,才会感到整个世界存在。你看得到阳光,才会感到整个世界看得到阳光。你消失,世界也随之消失了。只有你自己才能终身与你作伴。你就是自己的一切,所以认识你自己很重要,你也值得被自己认识。&&
怎样应对别人的语言暴力?
心理引言:最近我一个以前的朋友不停的发短信攻击我,被攻击了很多很难听的话,让我觉得非常难受,第一次这样被别人直接攻击,我想知道你一般是如何应对这些莫名其妙的攻击呢?? &&心灵咖啡网
前天我一个朋友咨询我一件事情,总体说来就是她有个好朋友,但是这个朋友经常会说不可理喻的话。比如她要是在QQ空间上贴了张去哪玩的照片,朋友就会酸酸的说:为什么不带我去!或者你要是做了什么事情,她在之后才知道,她就会质问你:为什么你当时不告诉我!你要是想去做某件事,她会当即黑脸否定你的能力:凭你!你怎能做到呢!诸如此话。
和这些人相处,会让我们丢了自信心,我们会以为真的是自己不够好,忽略了对他们的关心,产生愧疚,或者质疑自己做事的方法和能力。
昨天也收到了这么一封信:
&最近我一个以前的朋友不停的发短信攻击我,被攻击了很多很难听的话,让我觉得非常难受,第一次这样被别人直接攻击,我想知道你一般是如何应对这些莫名其妙的攻击呢??被攻击之后心情很不好,我一方面想用这些事情来练自己的宽容,可一方面又忍不住去想他骂我的话,我真的想向您求建议和帮助!!&
我在生活里,也遇见过这样的人,大多来自50,60后的长辈。这类长辈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幼时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缺少家庭的温暖,吃不饱穿不暖;青年又成长于动荡的文革时代,上山下乡,见到了不少人性沦丧言口不一的事件,但为了自保,又通常需要把表达欲和本我人格隐藏起来;后又在经济负担最重的中年时代集体下岗,再就业,他们的挫折感几欲无处发泄。长期以往,他们大多都有心理疾病,但并不知。
我爸曾和我说过一个故事:他上初中的时候,参加了红卫兵,有次去抄一个老师的家,同学们都凶狠地拿靶子捅老师的脸,扔板砖砸老师的脊背,后来活活把老师给打死了。我爸站在人群的最后一排,看得特不忍心,等到人群散后,悄悄的走上前拿衣服把老师血肉模糊的脸给遮上了,但害怕被别人发现自己同情&臭老九&惹来杀身之祸,嘴里还得愤愤的骂着:让你下地狱都无脸示人!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写过这么个情节:有个学生和人打架,把人的耳朵咬掉了,后被反扭到审判厅,怕被发现证据,索性一直咬着嘴巴不说话,把耳朵吞进了肚子里。那是怎样惨绝人寰的逼着&人吃人&的时代啊。
我研究这个有一段时间了,关于这类语言暴力的产生原因和应对措施。
要知道,你先要分明白,气血上头的愤怒和长期性的语言攻击,是不一样的。人都有情绪急躁的时候,我们在生气时都会说些气恼的话,这是可理解的,但若是长期性的反复无常的语言攻击,那可能这类人就是攻击型人格障碍患者。
人格障碍通常分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悖德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在现实生活中,攻击型人格障碍最具社会攻击性,可能会对自身和别人造成很大的伤害。
攻击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冲动型为主要特征的人格障碍。说俗气点,他们会攻击你有些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有些是无意识无计划的。记得上一周我回复过一封读者来信,我说&童年遗憾就像一个洞穴,你在儿时缺少了什么,你长大后就会千方百计的弥补回来。&你有没有过这种发现?小时被称文静内向的人,长大后不是话篓子就是自闭。我们的表现人格在独立生活后会处于两种极端,但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前者是为了彻底释放,后者是为了彻底隐藏。
就像一只老鼠,你把它长期关到笼子里,当有天你抽开了笼门,它要么兴奋地窜出笼子,要么就会缩到笼子的一内角,畏缩不安。
攻击型通常有以下特点:
1.情绪急躁易怒,存在无法自控的冲动和驱动力。
2.性格上常表现出向外攻击、鲁莽和盲动性。
3.冲动的动机形成可以是有意识的,亦可以是无意识的。
4.行动反复无常,可以是有计划的,亦可以是无计划的。行动之前有强烈的紧张感,行动之后体验到愉快、满足或放松感,无真正的悔恨、自夷或罪恶感。
5.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熟,经常导致心理不平衡。
6.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倾向。
上述是主动攻击型的表现。还有一种被动攻击型,这类人外表表现得被动和服从、百依百顺,内心却充满敌意和攻击性。例如,故意晚到,故意不回电话或回信,故意拆台使工作无法进行;顽固执拗,不听调动。拖延时间,暗地破坏或阻扰。他们的仇视情感与攻击倾向十分强烈,但又不敢直接表露于外,他们虽然抱怨满腹,但心里又很依赖权威。
有意思的是,攻击型人格又往往和依恋型、回避型人格障碍纠缠到一起。在生活里,我们常常会发现,那些外表孤傲、语言强断、逃避人群的人,内心又脆弱的一塌糊涂。就像独自漂浮在汪洋大海里,当他们遇到了困境,若有个人递了根绳子给他们,他们就会紧紧地抓住往回拖拽,甚至有些会把你拖下水,让你窒息。
攻击性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很多,大多与家庭教育有较大关系。我们的50、60后父母这代人,有一部分因为童年不幸福,当有了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不满和挫折感统统发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这类父母的孩子长大后也易患上心理疾病,对待朋友恋人爱猜忌和妒忌,和他们相处往往要胆战心惊。
我总结了下,大体有这几个原因:1,儿时缺乏父母管教或过严,缺乏与人沟通能力,造成心理扭曲。2,幼时被人欺负的报复心理。3,挫折感无处发泄和补偿自卑心造成的强烈控制欲。
提到这就说说自卑心态,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越是自卑的人,表现越会高调聒噪。比如你和他们聊天,他们会手势颇多就差戳到你的鼻子上了,你和他们聊天,他们会急躁的打断你的话题,插入一己之见,他们甚至会夸大渲染自己的表现,摔桌子揪头发寻求自杀等来发泄怒火&&他们需要依赖很多的语言行为,来证明自己所知甚多或性格果敢,引起他人关注,这都因我们心理有个强大的补偿机制,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看不见的自己给自己治病的医生,当我们在某方面被压制了,就会在另一方面反弹索求回来,类似压下去了就会自动上翘的跷跷板。
而有些无能改变生活的人,他们就惯用语言威胁、辱骂、妒忌猜忌等冷暴力来对待周遭的人,以补偿自身。他们冲动好斗是为了证明内心强大,阻拦别人是为了证明做事果敢,对人若即若离患得患失是保护自己免遭伤害,但这又是他们内心虚弱、做事退缩、无安全感、需要他人关心的表现。
为什么我们会说:一个小孩子,如果摔倒在地板上,你不拉不哄他许就自己站起来了,但如果你上去即拍又抱的,他们就会哭的停不住声,满地打滚&&那些成年后的攻击障碍患者也是如此,他们的内心就像一个索求未果的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子,是一个庞大的黑洞,不论你给了多少的解释安慰关注,他们都填补不满童年的缺憾。
所以对待这类语言暴力怎么做呢?用我惯用的口头禅。
1,这是我自己的事情&&告诉那些想要控制我们的父母们,我有判断也会对后果负责。我是成年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想,不是你的专属宠物。
2,不理睬也不向他人解释自己的所做所行&&告诉那些要不断通过摔跤打滚、骂人猜忌来吸引我们注意力的朋友爱人陌生人,我如果上前拉你,你一辈子都学不会自己站起来。
3,去做,Do it&&告诉自己,谁有病谁去治,这并不是我犯的错。
文:没头脑也很高兴
用智慧卖辣椒的故事
用智慧卖辣椒的故事,生活中的智慧可以被写成书,但你却不能简单地照着书上写的智慧去生活,因为生活是鲜活的。
卖辣椒的人,恐怕都会经常碰到这样一个众所周知又非常经典的问题,那就是不断会有买主问:你这辣椒辣吗?
不好回答。
答辣吧,也许买辣椒的人是个怕辣的立马走人;答不辣吧,也许买辣椒的人是个喜欢吃辣的,生意还是不成。当然解决的办法也众所周知并且非常经典的,那就是把辣椒分成两堆,吃辣的、不辣的各选所需,这是书上说的。
这一天没事,就站在这个卖辣椒妇女的三轮车旁,看她是怎样解决这个二律背反难题的。趁着眼前没有买主,我自作聪明地对她说:你把辣椒分成两堆吧,有人要辣的你就给他说这堆是;有人要不辣的你就给他说那堆是。
没想到卖辣椒的妇女却只是对我笑了笑,轻声说:用不着!
说着就来了一个买主,问的果然是那句老话:辣椒辣吗?
卖辣椒的妇女很肯定地告诉他:颜色深的辣,颜色浅的不辣!买主信以为真,挑好辣椒付过钱,满意地走了。
也不知今天是怎么回事,大部分人都是买不辣的,不一会儿,颜色浅的辣椒就所剩无几了。我于是又说:把剩下的辣椒分成两堆吧,不然就不好卖了!
然而,卖辣椒的妇女仍是笑着摇摇头,说:用不着!
又有个买主来了,问的还是那句话:辣椒辣吗?
卖辣椒的妇女看了一自己的辣椒,信口答道:长的辣,短的不辣!果然,买主就按照她的分类标准开始挑起来。
这轮结果是,长辣椒很快告罄。看着剩下的都是深颜色的短辣椒,我没有再说话,心里想:这回看你还有什么说法?
没想到,当又一个买主问&辣椒辣吗&的时候,卖辣椒的妇女信心十足地回答:&硬皮的辣,软皮的不辣!&我暗暗佩服,可不是嘛,被太阳晒了半天,确实有很多辣椒因失水变得软绵绵了。
卖辣椒的妇女卖完辣椒,临走时对我说:你说的那个办法卖辣椒的人都知道,而我的办法只有我自己知道!
我忽然有所顿悟:生活中的智慧可以被写成书,但你却不能简单地照着书上写的智慧去生活,因为生活是鲜活的。
那些被你“切”掉的时间
&同时做几件事&看上去是解决时间短缺的好办法,然而,所有曾经左手接电话、右手发邮件的人都不免感叹:试图三头六臂往往会降低你的工作效率。一些心理学家在研究多任务操作时发现,人类的头脑和心智并不是为这种高负荷模式而生的:无论在舞台表演、航空操控还是别的任务中,头脑过载都可能带来大麻烦。
一心多用要付出多大代价
  准确来说,多任务操作包括同时操作一项以上的任务、快速在两项任务间切换以及短时间内相继操作不同的任务。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一系列任务转换实验,试图测量出人们花在切换任务上的时间,以探明玩这种&花活儿&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罗伯特&罗格斯和斯蒂芬&蒙塞尔博士就发现,人们完成多任务操作要比重复同一任务花费更长的时间。在切换任务时,他们把时间花在了两件事情上:一是建立新任务的头脑控制定势;二是把思维从之前的任务中拉扯回来。
  乔舒亚&鲁宾斯坦、杰弗里&埃文斯和戴维&迈耶博士则在其发表于2001年的实验研究报告中说,对于多任务操作,被试都要花费额外的时间用于&切换&任务;任务越复杂,&切换&花掉的时间也就越多;如果刚换上手的任务相对生疏,则会&切&掉更多的时间。
  尽管任务切换看上去不过是消耗了些边边角角的时间,但把人们在各项任务间此来彼往的工夫叠加起来,数量就相当可观了。迈耶博士甚至断言,一个人因切换任务造成思维中断、脑筋卡壳而&卡&掉的时间可以占到其工作时间的40%。
  一心多用的风格在今天的职场上广受青睐,但齐头并进、效率倍增的假象下,包裹着切掉的时间和徒增的失误。
专注是一种渗透力
  发散跳转或许是灵活的技巧,但专注却是一种饱含智慧的渗透力。它不仅适用于打理小小的办公桌,也能为经营人生提供指导。
  肯德基的繁荣最初萌发于加油站旁一家小小的快餐厅。上世纪30年代初,老板山德士发挥自己的烹饪才华,研制出口味独特的炸鸡,吸引了大批加油的人驻足品尝。为了缩短炸鸡的时间、满足更多食客的要求,山德士买回一个压力锅,在厨房里做起了时间、油量和压力之间的控制变量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能在15分钟内把鸡肉炸得外酥里嫩的方法,使自己的炸鸡人气进一步飙升。即使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山德士的生意依然红火。
  然而,山德士也没能逃过政策的波动、命运的波折。二战后,他一度资不抵债、变卖家财。但山德士清楚:自己最大的资产就是炸鸡的配方。于是,年近花甲的他开始了以炸鸡为中心的第二次创业:挨家挨户地推销炸鸡配方,出售特许权。在经历了1009次推销失败后,山德士敲开了成功之门。
  我们不难想象,如果在资金紧张、客源短缺的创业伊始,山德士采取广泛尝试而不是锁定焦点的做法,他的生意能否熬过大萧条的冬天?
用意志的缰绳拉住思维的野马
  面对工作中冗长的文字、单调的数据,人们常常陷入一种别无选择的分心状态,任由旺盛的精力耗散在思维的漂移中。对此,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巴克利评价说:&注意力的缺陷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是自控能力的缺陷。&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注意状态分为具有特定目的、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随意注意&,和事先没有目的、也无需意志努力的&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使人们将心思聚焦在某一项工作上,但如果QQ叫上两声,不少人马上就会陷入不随意注意的泥淖,开始心猿意马。这种&一心多用&的背后是薄弱的自制力,而专注,就是用意志的缰绳拉住思维的野马。
  近日得知某位大律师常常在睡前默记一副棋谱&&这着实是凝练专注力的良方。闭上眼睛凝&视&,物体在心中的留影便是心理学所称的&表象&。作为形象思维的支柱,表象通常是概括的、模糊的、零落的。而在眼前看不见、手上摸不着的情况下,于脑中重现一幅复杂图景,则全靠意志力将记忆与思维连接。
  或许你我会有其他的方法,来体验和淬炼专注这种可贵的渗透力,在沉心静气中孕育神采奕奕。&把心收回来!&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为至理名言。专一、深入、凝缩,思维与灵性的声音才能被放大,我们才能一点点收复被喧嚣湮灭的精神世界。(韩晓晨)
《墙》---- 萨特
他们把那些人扔在那里叫喊,有时要叫喊个把钟头才死。那个摩洛哥人说,头一次见到的时候,他恶心得差一点要呕吐。&
你们爱抽烟吧,嗯?&他赶忙改变话题,&我有香烟,还有雪茄。&
在&&的时候吗?不,不,很快就会完的。&比利时用一种慈父般的声调这么说。
&我对他说,&我也想像得出。&
&我对他说。
&他愤怒地说,&我根本没有撒尿,我没有任何这种感觉。&
为什么要那样做呢?我曾经想要使西班牙获得自由,我崇拜庇&伊&马卡尔,我参加了无政府主义运动,我曾经在好些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我对所有这一切都非常认真,仿佛我是永垂不朽的。
他故意这么做。汤姆蹦了起来:我们一直没有发觉时间在流逝,黑夜像一个无形的阴暗的东西包围着我们,我甚至想不起来黑夜是什么时候降临的。
&中尉命令说。
&我感到一种奇特的愉快。
站长在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讨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