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临终关怀实施方案工作计划前应思考哪些内容

临终关怀计划的内容
60岁以上、具有深圳市户籍、患有绝症或垂危的老人。
每位老人将获得人民币1000元。
老人或家属向老人户籍所在社区工作站申请含有1000元消费额的“临终关怀服务资助卡”,老人凭卡向有关服务机构购买精神慰藉和生理护理服务。
老人身份证和户口本的原件及复印件。
使用资助卡的三种流程
1.凭材料到所属社区工作站申请临终关怀服务资助卡
→凭资助卡向相关的服务机构购买服务(双方签订协议书)→服务费用超过1000元消费额时,由服务机构按实际情况与病人或家属现金结算→老人去世后,服务机构凭老人的资助卡、统计表、服务协议书和老人死亡证复印件到市慈善会结算。
2.凭材料到所属社区工作站申请临终关怀服务资助卡→老人过世→家属在网上下载深圳市“临终关怀计划”资助表,凭老人火化证、死亡证、老人户口簿、“临终关怀资助卡”和领款人身份证的原件及复印件到慈善会领款。
3.凭材料到所属社区工作站申请临终关怀服务资助卡→老人过世→家属将老人火化证、死亡证、老人户口簿、“临终关怀资助卡”和领款人身份证的原件及复印件提交至户籍所在社区工作站,社区工作站统一填好资助表和统计表到市慈善会结算。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最新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
关于印发《蚌埠市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
《蚌埠市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工作方案》已经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5年4月9日
蚌埠市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
试点工作方案
为健全完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探索解决计划生育家庭居家养老实际困难的方法和途径,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工作的通知》精神,就在全市开展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工作,特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健全机制、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居家养老体系,积极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引导全社会关注关心计划生育家庭养老问题,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弘扬社会公德、倡导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将计划生育家庭养老工作列入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优先发展,通过健全工作机制,采取专业化服务与志愿者服务相结合,有偿、低偿、无偿服务与政府补贴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政府、市场、社区和家庭之间搭建起功能互动的养老服务平台,构建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居家”的新型社会养老方式,形成日托护理、康复护理、上门医疗、精神慰藉、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临终关怀为一体的保障体系。
三、目标人群
60周岁(含)以上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重点是60周岁以上符合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和特别扶助政策的计划生育家庭老人。
四、时间安排及方法步骤
试点工作总体时间为1年半,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选择1个县、1个区先行试点;第二阶段,总结试点经验在全市推广。
(一)制定试点方案(2014年10月)
选择1个县和1个区作为试点单位,试点单位应具备卫生计生工作基础好,老龄化程度较高,在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方面有较高积极性和工作基础等条件。各试点县区应研究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
(二)开展需求调研(2014年11月至2014年12月)
试点县区要采取多种方式,了解现有计划生育家庭的数量、结构、居住方式、养老情况以及在居家养老照护等方面的现实困难和实际问题。
(三)组织技能培训(2015年1月至2015年3月)
以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编制的《老年人家庭保健与照护指南》及《试点工作实施指导手册》为基础培训教材,开展分级培训:一是对基层卫生计生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开展老年家庭照护工作的能力;二是对试点区域内计划生育家庭成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为家中老年人提供照护的能力及老年人自我保健照护的能力。
(四)建立工作机制(2015年3月至2015年5月)
建立社会化、市场化养老服务机制。通过选拔、招标和加盟服务等方式,把服务质量高、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社会组织通过签约、资金扶持等方式,纳入当地社区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队伍,使之成为承担居家养老服务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定点单位,并享受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五)开展养老服务(2015年5月至2015年12月)
根据试点方案,组织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走进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及有失能老人的家庭,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活照料、家庭保健、照顾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服务。
(六)市级评估督查(2016年上半年)
在国家及省级评估之前,市级组织对试点县区进行评估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努力为在全国全面推开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工作探索可行模式及路径。做好接受国家和省评估组评估验收的准备。
五、工作任务与政策措施
(一)养老保障
1.开展社会救助。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老人,按程序纳入城乡低保范围,根据享受低保的类别发放低保金,在核算家庭收入时,特别扶助金、计划生育奖励费等不计入家庭收入;对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按政策规定分别纳入特困人员供养范围。计划生育家庭老人发生重大意外事件、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按政策规定给予相应救助。
2.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生育家庭老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由县区(管委会)按照最低缴费标准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代缴全部养老保险费。各县区(管委会)可结合实际,逐步提高缴费标准和补助比例。由市计生协、中国人寿保险蚌埠分公司共同开发综合保险项目,将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成员在生产、生活、就业、照料等难题纳入保险范围,为他们办理综合保险,提升保障能力和水平。
3.建立生活补助制度。对具有本市户籍,年龄在60周岁(含)以上且纳入城乡低保范围的计生家庭残疾老年人,在最低生活保障费用之外,发放生活补助金。
4.建立补贴制度。对具有本市户籍且年满80周岁以上的计划生育家庭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80至99周岁老年人,每人每年360元,其中城乡“三无”人员、享受低保待遇对象每人每年不低于720元;100周岁以上(含100周岁)老年人,每人每月600元。给予本市户籍70周岁以上、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每人每月100元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对其中的失能、失智老年人,按照其轻、中、重度失能失智程度,补贴标准分别上浮50%、100%、200%。市区所需资金,由市、区财政按3︰7比例承担,市本级所需资金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三县由县财政安排。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成员死亡的,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
5.解决住房困难。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住房问题列入保障房建设规划。对生活贫困、住房困难等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城镇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申请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要优先予以安排,对居住危房的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在集体土地征迁补偿安置过程中,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增加1人份额的补助,并优先选房。
(二)生活保障
6.加快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市辖区(含高新区、经开区)各选择1个基础较好社区进行试点,无偿将社区用房提供给社会组织或个人,用于开展计生家庭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民政部门通过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中央及省级福彩公益金,对已建成或在建项目给予一定额度补助。乡镇、街道依托城市生活e站、农村幸福生活e站,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建立计生家庭养老服务室。
7.落实日常生活照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60周岁以上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发放每户每年不低于500元的养老服务代金券,由社会服务机构为其开展养老服务。把助餐点建设作为居家养老工程的重要内容,依托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点、老年活动中心等场地,按照老年人口密集程度合理设置助餐点数量,打造老年人身边的惠民食堂。依托养老服务平台建立呼叫中心,为有需求的计划生育家庭老人配备助老呼叫器,实现一键式呼叫。
8.落实养老照料。各级养老服务机构要优先为计划生育家庭的老年人提供全托、日托、临托等多种形式的照料服务。对60周岁以上的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成员,特别是失能或部分失能的,优先安排入住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城市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老人进入养老机构,减免有关费用;农村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老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进农村敬老院养老,实行国家供养。
9.提供交通便利。对于年满65周岁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成员,办理公交乘坐卡,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
10.开展养老储备试点。鼓励、指导社区居民为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老人提供日常照料服务,老年人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经验和身体状况等,参与一些志愿者服务工作。如协助社区整理环境,到幼儿园、医院等单位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参与环境保护及文化遗产的宣传保护等。将服务时间和内容储存到“养老银行”个人帐户,为日后个人居家养老储备“资本”。
(三)医疗保障
11.建立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符合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的计划生育困难家庭老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由县区政府代缴全部或部分应由个人承担的参保资金。将符合救助条件的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成员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给予医疗救助。
12.建立完善医疗服务制度。建立社区医疗服务巡诊制度,为60周岁及以上计划生育家庭老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提供一次基本项目体检。
13.开通就医诊疗“绿色通道”。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办理医疗服务“爱心卡”。持卡人就诊免除门诊挂号费;在急诊和大病诊疗过程中,给予优惠待遇,免120等急救车辆使用费用,优先安排住院床位;住院费用经医保、新农合报销后的自费部分,由医疗机构给予减免5-10%;住院或手术可授权委托签字,解决看病难和大病救助问题。
(四)帮扶保障
14.开展结对帮扶。建立各部门各单位和党员领导干部与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结对帮扶制度,每户家庭有2-3位工作经验丰富、善做思想工作的人员进行结对,其中至少有1名党员干部和1名女性成员。帮扶人员定期上门与他们聊天、谈心,询问所急所需,帮助解决生活困难。
15.建立专业社工队伍。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社会关怀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以社工为主体,形成“社工+计生、民政专干+志愿者+养老服务人员”的“1+3”服务团队,定期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提供信息服务、家政服务、家庭访视、便民利民、生活照料、文体娱乐等一系列无偿或低偿服务。
16.实施精神慰藉。依托“城市生活e站”和农村“幸福生活e站”,设置“心灵驿站”活动室,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定期开展“一对一”心理矫治、心理疏导等个性服务。依托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开通24小时咨询热线,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解除心理障碍。动员社区力量,组织开展邻里关爱、互帮互助等联谊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
17.开展法律援助。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遭遇侵害或民事纠纷等提起诉讼、符合法律援助事项的,法律援助中心要优先提供无偿法律援助。
18.营造舆论氛围。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提高全社会对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通过开展孝老敬老等评选、“美丽人物”(老人)评选等活动,转变传统观念,自觉地关心、重视、支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结合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关怀”的舆论氛围。注重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理论研究,从省市民政部门、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市老年心理学会等聘请专家进行养老服务模式专项课题调查研究和指导,形成专题报告。举办政府机构、学术机构、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居家养老服务论坛。
19.推行日常走访常态化。各乡镇(街道)、村(居)负责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日常走访、情况了解及信息报送工作;负责结对帮扶的领导和部门以及社工队伍与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沟通联络工作,并协助及时解决问题。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档案,组织、协调开展传统节日集中慰问活动。
20.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群众自治组织,特别是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计划生育协会的作用,鼓励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怀行动,以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为重点,深入开展紧急慰藉、平安保障、亲情牵手、志愿服务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关怀活动,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提供关怀服务,营造孝老敬老的和谐社会氛围。
六、组织领导&
(一)成立工作机构。县(区)成立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县(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要科学制定方案,明确职责分工,认真抓好任务分解,完善考核奖惩制度,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加强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工作,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确保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二)完善保障措施。建立居家养老信息系统(以试点县、区为单位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研发“居家养老信息系统”,设计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服务需求信息等类别,包括日常照料、精神慰藉、健康服务等子项目的调查表。在先期指导、培训的基础上,由各居家养老服务站落实专人逐个上门采集、整理、归纳,对居家养老信息即时统计、实现网络化管理的同时,为政府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整体规划、财政扶持、设施建设、购买服务等提供科学翔实的依据。
(三)健全投入机制。建立专项帮扶基金。市本级每年从计划生育统筹金中按不低于10%标准,用于计划生育家庭养老照护工作。各县区政府也要从专项帮扶基金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开展帮扶工作。帮扶基金实行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滚动发展;财政部门安排专项经费,确保试点工作资金保障;要以扶植政策为杠杆,调动社会资本投入计划生育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安排一定比例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公益金和慈善捐赠资金投入发展养老事业,倡导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对计划生育养老照护工作慈善捐赠。
(四)推动部门协作。发展改革、民政、财政、人社、财政、老龄委、残联等相关部门要通力配合,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探索建立推动试点工作的决策、执行、指导和监督工作协调机制。
主办单位:中共蚌埠市委、蚌埠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蚌埠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邮编:233040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东海大道市政府院内 Email:postmaster@xxzx.&&网站运维电话:&&传真:
皖ICP备号-2&&&&&&&&nbsp您是本网站第位访问者癌症临终关怀小组计划1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癌症临终关怀小组计划1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医务社会工作助力健康中国 ──南海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主持撰写的《南海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地方性医务社工服务标准
扫描二维码
收藏本页面
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一个全新概念进入人们视野――健康中国。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无疾病或衰弱,而且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生活都完全良好的状态”。健康是以人为本,以人的身心健康与幸福为目的的人文轨道,是一个从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直至维护和保障生命的全过程。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现行医学模式似乎更注重临床医疗技术,更依赖于高科技医疗设备,而忽略了患者精神和心理的康复。现代医学不仅要延长患者生命的长度,更要扩展生命的宽度。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涉及利益调整的难点问题逐渐凸显,医患关系紧张、诚信缺失、心理失衡以及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如何弥补制度和人文的缺失,如何在“健康中国”的概念下,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达到全人康复这个目标,南海区卫生计生局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引入社会工作者,与医疗团队跨专业合作,优势互补;建设和完善社会工作支持体系,无疑是一个好的突破点。
医务社工作为医师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社区的组织者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者,能站在第三方客观公正的立场,为医院、医生和患者搭建沟通平台,起到良好的润滑作用,协助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
一、南海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路径与成效
2009年4月国家发布的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增进医患沟通。根据国家医改要求,2011年9月,南海区卫生计生局与关爱桂城建设督导委员会共同合作,对全区公立医院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分析,首次尝试以南海人民医院为试点,与NGO机构合作,引入社会工作者进驻医院,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经济支援、家庭情感支持、协助恢复社会功能等服务,逐步实现“身心社灵”的全人康复目标。
项目最初设计立在构建新型医患关系,增强医患互信,探索用社会学的角度为病患提供人文关怀,人性化服务。从需求评估到方案执行都始终围绕“改善医患沟通,促进医患和谐”为核心目标展开,选取了儿科住院病人、乳腺癌病人、发展院外志愿者、走进社区等几个方面开展服务。项目仅开展一年,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肯定,也获得了广大市民的好评。经过南海人民医院成功试点后,南海区卫生计生局立即发动其他有条件的医院开展医务社工服务。截至2015年9月,南海区共有桂城、大沥、西樵、罗村、丹灶五个镇(街道),六家医院先后开展了医务社工服务。项目发展思路也从“以医患关系为中心提供服务”转向“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针对性地开展系统服务”,内容更为全面、对象更为多元、手法更为灵活。项目实施四年多来,经历了“嵌入”-“融入”-“改变”的过程,社会从观望到接纳,从接纳到主动改变,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医护人员都从中获益,南海医务社会工作也因此展现出新的生机。
&&& (一)医务社会工作呈现多样化趋势
各医院结合医院专科特色、地理位置、病人需求开展社工服务,南海人民医院在原来的基础上,推进了健康促进中心的建立,搭建了社区慢病支持网络,选取了中风、乳腺癌、骨关节病、肠癌病人为重点服务对象,提供从院前到社区康复、回归社会等全程的整体服务,使服务更专业,更贴近全人康复理念;第二人民医院则以医护人员、医院管理人员为服务对象,以危机事件处理为切入口,保护医护人员职业安全感、舒缓医护人员压力、改善员工关系、提高员工幸福指数,协助医院完善科室危机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社会工作介入机制;区第四人民医院以癌症晚期、危重病患为对象,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区第六人民医院以孕产妇及其家属为服务对象,开展孕妇大学堂、妊娠期糖尿病小组,实现了健康自助性团体的发展;罗村医院在门诊部、手足外科、儿科、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及产科开展服务,针对各科室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服务计划;区第八人民医院开展了“情同医家”员工关爱计划、“医乐融融”医患共融计划、“同心共筑”社区健康支持计划、“双进双融”社会义工发展计划,从不同层面探索医务社工服务方向。各项目错位发展,同时,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达到了优质高端医疗人性化服务区――镇――社区的整体布局,让广大市民均等享受到政府福利。
&&& (二)医务社会工作呈专业化趋势
各医院经过几年的服务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服务管理制度,建立了社工岗位职责,完善了个案转接、小组活动、接收实习生、社会资源链接、病友团体组织自助管理、项目评估等各项流程,项目管理逐步规范化和精细化。社工与医务人员跨专业合作,参与查房、病例讨论,通过主动发现、医护人员转介的方式确定服务对象,将收集到的信息,充分与医生沟通,从身心社灵各层面,为患者制定完整的诊疗方案。另外,社工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帮助患者链接社会资源,用专业的方法协助患者适应角色,恢复并增强其社会功能。社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提供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共服务、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卫生方面的社会问题。
加强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引入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硕士和博士进驻到医务社工团队中,通过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引入实习生,定向培养医务领域的社工。加强继续教育培训,让社工接受相关医学知识培训,使社工和医务人员两个不同专业背景的团队互补共存,为实务工作的运行和专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另外项目注重与美国、台湾、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借鉴和学习成功的经验做法。进一步推动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
&&& 黎女士是一位粉红之家乳癌病友,因病情恶化需要进一步治疗,因为经济困难,无法支付接下来的治疗费用,主动向南海区人民医院社工寻求帮助。社工立即跟进了黎女士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发现黎女士主要有两个需求,第一,经济救助。因非佛山户籍人士,几年多次手术、化疗、放疗已用尽十几万的积蓄。黎女士期望社工帮忙寻求经济救助,解决治疗费用短缺问题;第二,情感支持。因黎女士来自外地,一直以来独自一人面对疾病,多次反复的治疗已让她身心疲惫,需要情感支持。对此,南海人民医院的社工们通过公益墟日、佛山日报爱心基金、天天阳光爱心帮扶基金等社会慈善救助平台,帮助黎女士联络得共8396元的治疗费用支持。此外,在黎女士生命最后的4个月里,社工坚持每天陪伴黎女士,提供情感支持,与她一起回顾过往生命中的重要历程、与疾病对抗的心路历程,以及后期的疼痛舒缓减压,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 (三)医务社会工作逐渐探索出一套本土化发展模式
南海区医务社工经过四年多的发展,逐步探索出一套本土化的发展模式。一是合作模式的最优化,项目由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医疗机构、社工组织四方合作,为项目提供全方位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另外,从不同层面对项目进行督导和效果评价,确保了服务质量。社工团队作为第三方嵌入医院当中,保持较高独立性,能够让社工的专业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资金来源多元化。政府承担人员薪酬经费和行政费用,医院承担服务经费,卫生等职能部门负责架构政策资源,社工机构协助病患联结社会资助。多方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来源形式,确保项目的持续开展。
二、南海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建立,标志着全国首个地方性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诞生
南海医务社工经过四年多的实践与发展,如何从模式探索层面上升到行业规范发展,如何将碎片式的服务项目建设成为规范的医务社会工作支持体系,是项目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思考的问题,“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制定计划”由此应运而生。
2014年7月《医务社工服务理论研究和拓展项目》正式启动,结合南海地区4年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经验,收汇6 间医院医务系统相关人士意见,集合香港及本土专家的发展建议,历时一年撰写完成《南海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并于日正式发布。也成为全国首个地方性医务社工服务标准。
(一)编制过程
为了让《标准》更专业,起草前经过了充分的调研,撰写过程中举办了多次的论证会,论证专家有来自政府、社工、医院等各界代表,他们从不同的专业视角为《标准》提供了宝贵建议,确保了《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 (二)相关内容
《标准》规定了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术语和定义;确定了服务对象、范围、目的、方式、流程、任务目标等,以及开展服务应坚守的专业价值和职业伦理,依据的专业原则等,在服务的质和量上都做了严格规定。
&&& (三)力求达到的目的
服务标准的建立主要力求达到的目的,一是增进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知识、技巧、价值及其他必要条件,以便更有成效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二是促进社会大众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三是为规范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依据,为监察与评估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参考标?肌?
&&& (四)编制思路和原则
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只有针对儿童社会工作服务和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质量的要求,对于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目前暂无相关标准。本标准结合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借鉴了医疗机构、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等相关标准,结合南海区医务社会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标准》内容的设定也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的期望和需求,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从服务对象的视角来研制服务质量标准。以科学、技术、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把标准的目标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确保结构合理,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编制过程中也明确了哪些属于保底性质,必须严格遵照。同时,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充分尊重行业自主创造力。
&&& (五)《标准》发挥的作用
《标准》的建立让医院更了解医务社工的角色定位及服务内容,为已经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改进服务或为筹备开展服务的单位计划服务提供指引。为岗位购买或其他方式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服务的规范发展提供依据,为监察与评估服务提供参考标准,推动南海医务社会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发展。
三、南海区医务社会工作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针对目前医务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模式相对单一,社会认知度及社工专业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等问题,南海区拟在专业化、制度化、多样化等方面深入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一)加强专业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根据广东省卫计委提出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十大目标的要求,至2016年底50%以上的三级医院,至2017年底90%以上的三级医院和50%以上的二级医院要开展社工和志愿者服务。进一步推广服务标准的运用,依靠标准加强对医务社工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充分发挥医务社工在医患沟通、应急救助、社会慈善等方面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二)推动多方合作,拓展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新模式。现阶段主要是与社工机构合作,未来我们将探索不同的运作模式,例如在医院内设置社工岗位或直接成立区级医务社工中心。同时,积极与基金会、慈善机构、各大企业合作,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推动医务社会工作上新的台阶。
(三)试点服务延伸,搭建社区健康促进网络。通过试点的方式,引入社工进驻社区,医院与社区服务中心无缝连接,为居民提供院前的健康信息,院中快速诊疗,以及院后的有效康复和随访一体化服务,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转变了以治疗为主的传统医学模式,而是打造以预防、治疗、康复、长期照顾和护理及临终关怀完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链条。医务社工模式是国际通用的医疗服务辅助支持系统,对于医疗服务的精细化、人文化,尤其是老龄化社会针对慢病的长期照顾及终末期生命关怀的全面拓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南海区卫计局在大力推动医务社会工作支持体系的建设,与医疗卫生系统充分融合、创新、发展上,作出了积极探索和众多尝试,取得了不少有益经验,但是,这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扎实推进,很多保障制度需要健全和完善。我们将一如既往,保持旺盛的探索精神,在配合健康中国大目标、大战略上作出积极贡献。
&&&&&&&&&&&&&&&&&&&&& &&& &&&&&&&&&&&&&&&&&&&&& &南海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 &&&&&&&&&&&&&&&&&&&& &日
维护:佛山市南海区政务网络中心&&& 邮箱&zfb_zwk@粤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临终关怀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