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州 看 精 神 科 最 好 的 医 院 在 哪 里》>

教学《认识&、&和=》后的思考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教学《认识&、&和=》后的思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哈哈,恰好属于敝实验室的研究范围。
&br&&br& 这个现象叫做 &b&双稳态知觉 bistable percept&/b&。是统一的意识内,两种不同的理解互相竞争的结果。
&br&&br& 在神经元层面上,人们一直认为竞争现象体现了两个拮抗神经元集群彼此间的互相抑制,这两个集群分别表达对图形的两种解释。当一个集群发放脉冲时,就会抑制另外一个的反应。而当这种抑制机制渐渐变弱之后,另外一个集群就会转而成为优势集群。&b&这就像美国的总统大选,选民的投票好像有一定的规律,使得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入主白宫。&/b&
&br&&br& 最近的心理学和脑成像研究发现,某种与注意有关的主动机制对两个集群间的切换起到了辅助作用。该机制位于前额及顶叶区域,它可以对这两个集群有所偏好。被选中的集群由此可以建立起足够的强度来获得优势,并把其信息内容广泛传播,最终产生“看见”的知觉。
&br&&br& 虽然这个问题目前还在研究,但是我个人比较认同德国Max Planck Institute的Logothetis研究小组提出的观点:这种竞争是在位于额叶的高层认知过程控制下的探索行为的一种表现。
&br&&br& @Yop有一点说的非常对。这个图片跟左右脑没有一毛钱关系。 但是@Yop后来提到的风扇扇叶的解释,是Perception as a Bayesian inference(可以想象成人眼按照一定频率采样,然后就近整合)。这个现象与本实验无关。
&br&&br& @Uncle Pidan说的不太对。的确有的时候eye fixation可以改变物体的解释,比如 Face and vase/ Rabbit and duck。但本实验并不存在一个视觉焦点产生变化。
哈哈,恰好属于敝实验室的研究范围。 这个现象叫做 双稳态知觉 bistable percept。是统一的意识内,两种不同的理解互相竞争的结果。 在神经元层面上,人们一直认为竞争现象体现了两个拮抗神经元集群彼此间的互相抑制,这两个集群分别表达对图形的两种解释。…
感谢邀请,最近对这方面挺感兴趣,来尝试回答一下。&br&所谓“时间感”,其实用更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时间知觉”。我会在下面的内容中沿用“时间知觉”这一词汇。&br&不同于视知觉(哎呀这个人长的跟我初恋好像)、听知觉(哎呀这一听就是周杰伦的歌,快把自己舌头咬断了)、乃至嗅觉味觉相关的知觉体系(我靠我这笨老婆又把菜炒糊了)——时间知觉没有一个单纯的感觉器官为其提供信息,比如眼睛、耳朵、鼻子和味蕾。&br&大脑对于时间知觉的把握,主要是依靠对零散的感觉信息统和加工而成的,不过,的确存在一个负责时间知觉的系统。目前我们所知的与时间知觉高相关的脑区域包括一部分特定区域的脑皮质,小脑(&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Cerebellu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erebellum&i class=&icon-external&&&/i&&/a&),基底核(&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Basal_gangli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asal ganglia&i class=&icon-external&&&/i&&/a&),etc。&br&&ul&&li&尤其要说明的是,从视觉感受器获取线索并转化为时间知觉的重要器官:&b&视交叉上核(&/b&&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uprachiasmatic_nucleu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CN&i class=&icon-external&&&/i&&/a&&b&)——通俗地讲,这个视交叉上核,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物钟”在生理上的具体所在。&/b&具体位置见下图:&br&&/li&&/ul&&img src=&/8ea246aef82e1b6757c4_b.jpg&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6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0&&&br&SCN对时间的独特调控作用为哺乳动物所特有,&b&其主要方法是通过视觉信息确定生物节律,来调节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与合理行为——比如睡眠节律,睡觉时候觉得时间过得快就拜他所赐&/b&。此外,倒时差这种事儿,对SCN敏感的人来说就很困难,因为说白了就是时间知觉的意外变化导致的节律紊乱。目前已知的SCN的生物电周期是24~25小时(有个体差异),与客观上的每日时长高度一致,这是神经系统高度进化的结果。&br&&ul&&li&时间知觉可并不是只有节律一种,这种时间知觉太宏观了,还有更微观的。David·Eagleman在他的一篇名为“Time Brain”的论文中提过,刚刚普及电视的时候,众多的工程师在担忧着一个问题:长距离的线路传递导致的电视音画不同步的问题。工程师们绞尽脑汁矫正音画的同步出现,但是事实上他们发现没必要那么费力——就算音画在物理上没有同步,只要降低到一定水平,人们也不觉得看起电视来会别扭,万幸的是,这个数值没有这帮工程师们预想的那么小——对大多数人而言,音画差距十分之一秒左右都是觉不出差异的。为了提供大脑处理信息的效率,大脑倾向于在得到某些单一类别感觉信息的时候“等一等”,就像公交司机在站台接了乘客,还会等等后面那个狂奔追车的人一样——等全到齐了后,对信息加以统一加工和处理。这种知觉策略,本质上仍属于时间知觉的范畴,因为是这一知觉统和与同步了并没有同时出现的信息。负责这个工作的,是小脑,它还与节奏感与音韵感高度相关——这俩都和时间知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小脑:&/li&&/ul&&img src=&/ffe8e8cb28abc6a0a3266_b.jpg& data-rawwidth=&1022& data-rawheight=&5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2& data-original=&/ffe8e8cb28abc6a0a3266_r.jpg&&&ul&&li&长的和短的都说完了,还要说说几十秒到几分钟这种不长不短的时间知觉吧。一般情况下,心理学人士会这样测验个体的时间知觉:我们给你呈现一段时间(一般是两个声响之间的声音空白),然后要求个体进行复制(自己用开关决定两次声音,要求尽量将原先的声音空白等量付现)。比较典型的结果是——被试呈现的时间有长有短(废话),围绕着标准时间等量分布,标准的空白时间越长,这段时间复现的难度越大(还是废话)。可是对于一些重度脑损伤的人来说,比较靠谱地去复现一段时间就变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帕金森症(PD)。&b&PD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传导不畅,一旦给予了左旋多巴治疗,时间知觉方面立刻就会有好转,这也很大程度上说明的片段时间的知觉是与神经递质通道畅通与否高度相关的&/b&,这也恰恰能解答题主提到的另外一个小问题:为啥快乐的时候时间就过得快呢?因为神经递质可以选择性地影响人类和动物内在时钟主观上的转动速度,比如,多巴胺拮抗剂能改变主观时钟的转速,从而影响对客观时间的知觉;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也能使主观时钟的转速改变,从而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严重点儿讲,吸毒的,时间知觉都紊乱,一嗑药就不知道时间长短了;现实点儿讲,看paper,三分钟也觉得漫长,度日如年;打DOTA,三小时也觉得短暂,一晃而过——说白了,是这两种行为诱发的神经系统反应不同。学霸可以学很久,因为学霸真的学得开心。&/li&&li&题外话:心理疾病会不会伴有异于常人的时间知觉?没错。抑郁症患者能够相当精准地复现一段很长的时间片段,却很容易极大程度地高估一个较短时间的长度,这说明他们长期度日如年。而躁狂症恰恰相反,他们能精确地复制短时间,却总把长的时间片段过分低估,他们的生命中永远都有白驹过隙的感觉。在心理咨询极不发达的年代,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医生直接把病人的一部分颞叶切除了——倒不抑郁不躁狂了,可整个人变得嗜睡呆滞与麻木,情况也没好到哪儿去,不过也间接说明了颞叶的一部分应该与时间知觉有关。&/li&&/ul&
感谢邀请,最近对这方面挺感兴趣,来尝试回答一下。 所谓“时间感”,其实用更专业的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时间知觉”。我会在下面的内容中沿用“时间知觉”这一词汇。 不同于视知觉(哎呀这个人长的跟我初恋好像)、听知觉(哎呀这一听就是周杰伦的歌,快把…
谢邀 &a data-title=&@张恩文& data-editable=&true&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4d5713ebe5c8b20e5f8a8165484acc43& data-hash=&4d5713ebe5c8b20e5f8a8165484acc43& data-hovercard=&p$b$4d5713ebe5c8b20e5f8a8165484acc43&&@张恩文&/a& 。&br&&br&对于人类来说,神经元因其功能种类在人体位置不同,长度从2微米到1米多不等。&br&&br&一般大家认为最长的人类神经细胞是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view/139836.htm&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坐骨神经_百度百科&i class=&icon-external&&&/i&&/a&)其轴突(axon)始于骨盆中间的位置,经大腿,到膝盖,在膝盖上方分叉,它的最长的分支叫tibial nerve,从膝盖到大脚趾头。常常说坐骨神经是最长的是坐骨神经加这个,加起来可以达1米多。&br&但是严格地讲,最长的应该是&b&正中神经&/b&median nerve 和尺神经ulnar nerve,这两个都是一口气从肩膀到手腕,然后再到手指尖。这个长度比大腿或小腿的都长。&br&&br&在动物里,我查到的最长的是长颈鹿的primary afferent neuron(传入神经),从脖子到脚趾头,可达5米长。&br&&br&神经细胞的长度特别有名是因为神经细胞的轴突的主要功能是传输信息,为了快,肯定一根轴突传到底是最快的。就好像是快马送信一样,如果马的速度不会因劳累而减弱或是其他的任务要办,肯定是不会在驿站中转的。神经细胞也是一样的道理。&br&&br&最短的神经细胞,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出处,应该存在于连接传入和传出神经细胞之间。更有可能在大脑中起中转信息作用的神经细胞。(这方面有补充的童鞋欢迎评论!)&br&&br&&br&【胶质细胞】&br&和神经细胞紧密相关的一种细胞--胶质细胞(neuroglia 或glia cells),它们的功能主要是为其他神经细胞提供支持、营养供给、维持稳定的环境以及绝缘。那这些神经细胞就不需要那么长的轴突,所以相比就短很多。而且由于作用不同的原因,形状差异很大。&br&&br&神经胶质细胞分两种,一种叫大胶质细胞(Macroglia,中文翻译挺起好搞笑,我老是打成 “大脚趾细胞”),包含有好多好多种分工明确的细胞,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都有:&br&- 星形胶质细胞 astrocytes&br&- 少突胶质细胞 oligodendrocytes&br&- 室管膜细胞ependymal cells&br&- 放射状胶质细胞radial gila&br&- 神经膜细胞schwann cells&br&- 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br&&img data-rawheight=&600& data-rawwidth=&750& src=&/34dde9e139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34dde9e1395_r.jpg&&&br&作用细节不多说了,这些细胞大小和形状各异,但根据它们的作用来看,最小的估计是神经膜细胞。&br&&br&另一组叫小胶质细胞(microglia),作用相当于是在脑和脊髓里的巨噬细胞,它清楚中枢神经系统里损坏了的神经和感染性物质,并和帕金森病、阿兹海默症有很大的关系。一般都说小胶质细胞比大胶质细胞小,但是我不确定是这指比最小的大胶质细胞(即神经膜细胞)还小呢,还是说和大多数大胶质细胞比要小。&br&&br&写到这里,我又在想,视觉神经细胞和嗅觉神经细胞估计比这些都还要小...瞬间我不想继续写了...&br&&br&&b&&&& How Brains See?&/b&&br&在这里贴一个《自然》上关于视觉神经细胞的超级赞的视频(可惜只有youtube上的:&a class=&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youtu.be/0oNHukxz5rI&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youtu.be/0oNHukxz5rI&/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只好我下载了上传到优酷上大家可以看:&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NzEzMDI1MDY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ure 神经科学】How brains see 大脑如何看?&i class=&icon-external&&&/i&&/a&),是一个老鼠的视网膜细胞的3D模型,300个学生一起工作,共花了3万个工作小时,把每一个细胞精确分隔并确定每一处synapse,最后做出了这样真实的老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地图。三年前我也做过相似的这样的3D模型不过没有这样宏大的规模,真是让人感叹不已。之后还有延伸的关于动态视觉的果蝇研究。这里不再多说。&br&&br&&b&&&&Cajal's drawings&/b&&br&看到这个题目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著名西班牙神经学家&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antiago_Ram%25C3%25B3n_y_Caj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antiago Ramón y Cajal&i class=&icon-external&&&/i&&/a& (圣地亚哥 拉蒙-卡哈尔)。他最为有名的是关于脑细胞结构研究,他在三年里自己默默地画了几百个脑细胞插图,在一百年多年后的今天还用于大学教学当中。他是1906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也被认为是现代神经科学之父。&br&&br&在《生活大爆炸》的第七集某一集,谢耳朵让他的女助手给amy买礼物时,助手的压轴礼物便是Cajal的手稿。我相信所有学神经学的人在那一刻都尖叫了。下面贴几张他最有名的一些手稿。&br&&br&&img data-rawheight=&205& data-rawwidth=&350& src=&/1e61fd28b389cbcdf8fbc0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小脑的各类神经细胞&br&&br&&img data-rawheight=&599& data-rawwidth=&512& src=&/9b3bcdf4f285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12& data-original=&/9b3bcdf4f285d_r.jpg&&PurkinjeCell&br&&img data-rawheight=&599& data-rawwidth=&402& src=&/a9d04fb9d375d52bee9b4bff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2&&视网膜上的各种神经细胞&br&&br&这只是他的几百张手稿中的三张而已。而且都是Cajal用业余时间在一年里画出来的。&br&&br&记得大三有节课视觉神经的第一节课就是讲Cajal的各种故事和插图。他是个极其叛逆的人,非常抵抗权威,父母希望他能够和他们一样从事医学工作,有天带他去郊外的坟场去找尸体的碎片带回家画。画骨骼是Cajal对医学产生兴趣的转折点。&br&记忆最深刻的是老师的评价“他一人一年业余时间所做的工作,比很多人一辈子做的都还多。” 当时心里很是震撼,老是抱怨没空太忙,实际上都是借口罢了。这就是差距。&br&&br&---&br&我真的超级害怕这种问题,太广泛了,我真的很不擅长这样的题目T^T,丢了UCL神经科学的脸,对不起母校。答得不好,且当趣闻来看。&br&---&br&更新:&br&超赞的Nature视频连接:&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NzEzMDI1MDY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ature 神经科学】How brains see 大脑如何看?&i class=&icon-external&&&/i&&/a&
。 对于人类来说,神经元因其功能种类在人体位置不同,长度从2微米到1米多不等。 一般大家认为最长的人类神经细胞是坐骨神经sciatic nerve()其轴突(axon)始于骨盆中间的位置,经大腿,到膝盖,在膝盖上方分叉,它的最长…
我研究快速阅读已经有近两年了。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是个典型的理科生,我在看数学公式,化学公式的时候,感觉特别自然,因为没法读出来,所以记忆公式我都是当成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当做图片来记忆的,每一块负责什么功能。所以我的物理,数学,化学都很好。但是我的文科就一塌糊涂了。本身我不会无声阅读,我所有读的材料,都必须要转化成声音,读好几遍才能理解。而且读书的时候经常跳字跳词,偶尔读快了就不知道文章说的是啥了。。。读得多了还会头痛。所以我高中经常是物理化学满分,政治历史不及格边缘徘徊。语文考试最前面有个小阅读,大概200多字,读完了要做选择题。表示这种题目从来没有拿过分。误打误撞进入南开大学,选了个蛋疼的财务管理专业。几乎涉及计算的科目我都考得特别好,比如财务管理,比如高数,但是像管理学这样的课程对我来说就很虐。&br&后来我接触到一个词叫“阅读障碍”,我开始怀疑自己有这方面智力短板了。到处找书找方法。看了博赞的快速阅读。锻炼过很长时间,努力克服默读,努力避免回视。经过一年多的锻炼,确实有些效果了,在我精神比较充沛,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我已经能做到一天看完一本中等难度的专业书,并做一定的总结反馈。但是一旦我的精力萎顿,注意力涣散,比如像现在,头痛要命,又想睡觉的时候,好不容易练就的快速阅读又不管用了,还是得老老实实一遍遍默读。&br&我从自身条件来说,我个人认为自己的智力不差,但是摄取信息的能力不强。就像一台电脑,处理器还不错,但是鼠标,键盘不好使。所以涉及到非文本材料的时候,由于避免了从表音到表意的过程,所以摄取信息这一块问题就不大,这时候处理器处理信息比较高效的优势就体现了出来。所以我的理科成绩都很好。反观我的文科成绩,除了作文这样的纯输出项目,其他的涉及到先摄取材料,再处理的项目,比如历史,政治,我就很难有优势。&br&根据我这一两年练习快速阅读的经历,我觉得这项能力并非不可练就。而前面很多给出答案的同学,我也并不认为他们的大脑更加天赋异禀,他们只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默读,因为他们从小养成的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摄取文字信息这一环节特别轻松,所以大脑形成的回路比较有效率,速度快到让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有默读这个环节。我在学会“快速阅读”(姑且认为我取得的小小的成就就是快速阅读)前,看一部像哈利波特这样的小说一开始都要反复看好多遍,等到现在读得快了大脑对很多场景有了预判了,也能做到那种完全沉浸其中,看到文字直接转化为场景的假象。但是究其本质,我发现自己仍然必须通过将文字语句转化为语音语句,再进行理解。只不过这一回路已经被加强了,效率很高,所以主观上已经察觉不到了。&br&我这么说完全是从自身的经历给出题主答案。如果表示怀疑,可以请上面的钟同学回答一下,你在看到“家犬水饭日,奥奔吉美叉”这样的文字的时候,能准确,很快的抓住他的意思吗?这几个字单独拿出来都可以表示特定的意向,通过想象也大概能描绘出来一幅场景。但是因为它违背了语言逻辑,所以应该没法准确地把握它的真实含义。如果所谓的拍照记忆真的存在,那么任何语言都不需要语法,只需要词汇和他的组合就可以了。&br&关于钟同学说的PDF,我觉得也并不神奇,因为作为一个阅读障碍患者,我都可以清楚的记得哈利波特,三体,云图,倚天屠龙记这些我喜欢的小说的情节,甚至细节到特定的章节和句子,作者在那里用了什么词,紧跟着后面用了什么符号。我一直认为,心理学中的“自证效应”是极其强大的,你认为自己很牛逼,你就会变得牛逼。钟同学应该是一直觉得自己在文字方面有很强的天赋,一直在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所以在读文字材料的时候,处理效率会高于一般人。因为他的大脑会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兴奋,收集到一般人会直接忽略的细节。而能摆脱自证效应的一个方法就是,清空你的思想,真正沉浸到你所做的事情中,这时你的大脑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处理效率。所以作为阅读障碍症患者的我,因为真的很喜欢这几本小说,所以我也能清楚得记得,第几章,第几页,第几句话,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样的细节。但是对于政治历史这些我不感兴趣的,我的大脑首先发生了排斥,我强迫它在做事,所以效果不好。&br&正面回答楼主的问题还有我自己的另一个例子。考研之前我曾经想过出国,所以准备了TOFEL,但是文科不行,一直英语不好,所以我准备了一个月,读托福文章的时候几乎耗尽心力,结果出来的阅读分数还是很惨,就23分。接下来半年我开始准备考研。因为训练过TOFEL,所以词汇量上有所优势,所以不满足于考研英语那点词汇量,就抱着本GMAT单词背,总共有10000词汇,那时候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快速刷单词,有时会中午晚上睡觉,大脑里都像放幻灯片一样,迅速的闪过单词和它的中文意思。题主注意,我用的是刷单词,不是背单词,因为我每天要过4轮单词,每轮要有300词左右,我觉得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根本不顶用,因为根据我考TOFEL的经验,看文章的时候,眼睛看到单词的时候要在“数据库”里查找半天才能想起单词的意思,而且失误率又高,根本没法保证阅读的速度和效率。所以背单词的时候我刻意建立起单词和它的中文意思的快速链接,也就是刻意在背单词的时候不墨迹,用刷单词的方式避免自己在一个单词上浪费过多时间建立不起来有效链接。经过三个月的准备,我的考研英语成绩是76分,而且我阅读部分只用了20分钟就做完了所有的阅读题(顺便说一下,新东方部分老师教的断章取义找规律猜答案的方法没一个顶用的,都是骗钱的主)。那时候我读考研英语题,大概就有种类似中文快速阅读的体验,速度很快以至于我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读。&br&罗嗦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是:快速阅读是可能实现的,但是所谓的拍照记忆,或者图像阅读,我认为有些吹嘘。英文和中文,以至于任何语言,都有它的发声系统和文字系统,而这两者在现代基本上是统一的,所以人类的阅读过程避免不了要走语音这条回路。但是有的人能够强化这一回路使其效率很高,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默读这一过程的存在。&br&&br&PS:在这里并不是给钟同学拆台,我只是表达我自己的观点。在下对文科能力强的同学深表佩服,见到一位处理文字信息这么高效的大神,已经五体投地和各种羡慕中。
我研究快速阅读已经有近两年了。我在高中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是个典型的理科生,我在看数学公式,化学公式的时候,感觉特别自然,因为没法读出来,所以记忆公式我都是当成积木一样,一块一块当做图片来记忆的,每一块负责什么功能。所以我的物理,数学,化学都…
养大有妻子灵魂的女儿,弥补上我没有陪她(妻子)的年少时光
养大有妻子灵魂的女儿,弥补上我没有陪她(妻子)的年少时光
两天前,我写了两篇
关于抑郁症的答案,&br&&br&第一篇是 &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你的抑郁症经历是什么? - 易小科的回答&/a&,讲述我2016年2月-6月面对抑郁症(或者说是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经历,包括我的心态变化、求医问药等等&br&&br&第二篇是 &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抑郁症痊愈是一种什么体验? - 易小科的回答&/a&,我结合这段时间的感受,与我的精神科医生的对谈,聊聊我痊愈(或临床治愈)后的体会。&br&&br&这两篇答案发布后,承蒙各位知友的厚爱和认同。&br&今天,我的第三篇答案,抑郁症如何自我疗愈?,希望更多地从实操层面来和各位聊聊【在不见医生的日子,如何慢慢好起来】。&br&PS:由于抑郁症虽然症状类似,但诱因因人而异,仅供参考。&br&又PS:由于文中涉及大量隐私,希望诸位不要扩散。&br&&br&-----------------------------------------我是答案分割线-----------------------------------------------------&br&&br&我治疗抑郁症的过程可以分作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不同阶段的疗愈方法有所不同。请酌情参考。&br&&br&&b&&u&前期比较明显的特点是:&/u&&/b&&br&&ul&&li&&b&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不想动,怎么都使不了力&/b&&/li&&li&&b&消沉,不愿意见人&/b&&/li&&li&&b&突然泪流满面、容易暴躁(那时我的会因为一件小事对父母暴跳如雷,谁要说我是闲得慌,说我装病,我恨不得揍打得TA满地找牙)&br&&/b&&/li&&li&&b&时不时的自杀念头&/b&&/li&&/ul&&br&&b&在抑郁症的前期,要抓住自己思维清醒的空当,积极求助,积极寻求治疗,告诉亲近的人(如父母、值得信赖的朋友)自己生了病,想要治疗,希望TA陪自己去医院。&/b&之所以要选择告诉亲人、朋友,是为了让他们看着自己,不因一时的冲动而自杀(记住,必须把自杀的念头扼杀在萌芽中),也不因疾病乱投医去了不该去的 “小诊所”,承担了金钱的损失,还错失了治疗的良机。&br&&br&以我为例,我在自己第一次出现轻生念头后,及时告诉了我爸爸,当时害怕他骂我,我都不敢用语言去表达,而是把我的需求和感受写在纸上。在我爸出差在外的某个晚上,我突发轻生念头,我及时给我的闺蜜打电话,她立刻打车过来安慰我,陪伴我,让我不那么害怕。&br&&br&所以,生了病的你,一定要把自己当作病人,及时地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一个不行,换另一个,总有人理解你。有时心情不好的时候,打倾诉电话(简单心理),和具有共情能力的咨询师聊聊,你的人生轨迹可能会逆转。&br&&br&&b&接着说,选择医院的时候,以一线城市的大医院为主&/b&,抑郁症和躁郁症并不会在身体上表现出来,所以&b&医生医术的精湛与否,以及你是否愿意相信你的医生,积极配合治疗,对你的康复,至关重要:&/b&&br&&br&&br&1. 抑郁症是一个慢性病,开始服药、药物的调整、药物的停止,都需要和医生商量决定。因此,你需要信任你的医生,相信他能治好你,这种信念在前期有甚,因为抑郁药在体内的生效,直至动力恢复需要一段时间。&br&&br&2. 如果你患有躁郁症,在狂躁和抑郁两种心境中波动的心境障碍,如果只用抑郁药提升动力,而没有在关键时候用碳酸锂等稳定剂抑制过高的情绪,可能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及时调整,需要精湛的医术才能做到。&br&&br&以我为例,我看了张进的《渡过》,他是安定医院的姜涛治好的,我就相信姜涛也能治好我。然后我就积极吃药,迎来了3月初的第一次转机(想出门吃饭了,想玩游戏了)。但3月,我认为我病好了,不需要加药,我不相信姜涛的诊断了,还擅自停了药。我在见到香港医生前,我依旧抗拒吃药,后来因为我家人相信她,医生很nice,好说歹说,我才继续吃我的碳酸锂,抑制了自己陷入躁狂的可能性。&br&&br&再继续,前期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是静养,像熊冬眠一样,保存精力,为下一阶段生的动力做准备。这段时间,重要的几件事;&br&&br&&b&1. 按时服药&/b&&br&&br&抑郁症不是懒,不是闲,不是心情不好,是病!&br&抑郁症不是懒,不是闲,不是心情不好,是病!&br&抑郁症不是懒,不是闲,不是心情不好,是病!&br&(重要的话说三遍)&br&&br&&b&所以请按时服药,要感觉像吃糖一样!&/b&&br&我最严重的时候,早上1/4颗劳拉,1颗碳酸锂,中午1/4颗劳拉,晚上1/2颗劳拉、1颗帕罗西丁、1颗碳酸锂。对每次只能吃1颗药的我,简直神烦。&br&&br&&b&2. 心态建设&/b&&br&&br&想要躺着就躺着,想什么时候起来就什么时候起来,不要逼自己!不要逼自己!不要逼自己!无所事事又怎么样???人活百年,我就算在家里躺1年又怎么样?你给自己的包袱越多,你越容易怪罪自己,越容易觉得自己有罪,恰好就和该死抑郁心态重合了。&br&&br&以我为例,我特别想知道自己怎么了,所以我一醒来就看各种抑郁症的书,都看那些积极的,告诉我怎么治疗的。然后告诉自己,一定会好起来。&br&&br&&b&3. 环境营造&/b&&br&&br&要营造一个适合自己疗养的环境。&br&&br&&b&如果你的家人不支持你治疗,请打开WTO的抑郁症宣传视频《My black Dog》&/b&&br&&b&请给他们看各种科普帖子,告诉他们抑郁症是病,处理不好会死人的病。&/b&&br&&br&&b&如果你的朋友认为你只是闲的,不要和TA争论,但暂时不要联系了。&/b&&br&&b&我都火烧眉毛要死了,我还给我火上浇油,你TM什么意思?!!!&/b&&br&&br&以我为例,我很庆幸,在生病期间,得到了父母浓浓的爱,我爸每晚给我打1-2小时电话,关心我的情绪,解决我的困扰;我妈陪我看病,北京香港,风水玄学改名;我的每个挚友都让我放下过高的期待,做想做的自己。&br&&br&&u&&b&中期比较明显的特点是:&/b&&/u&&br&&ul&&li&&b&生的动力开始出现,愿意去想一些事情,去做一些事情&/b&&/li&&li&&b&能够独立思考判断一些问题&/b&&/li&&li&&b&开始有意识去想想自己为什么会这样&/b&&/li&&/ul&&br&服用药物一段时间后,如果药物生效,你会感到自己慢慢在好起来。&br&可能在某一天,你一觉醒来,发现世界不再是褐色;&br&可能某个时刻,你有了食欲,有了出门走一段距离去吃好吃的;&br&可能某一刻,你开始迫切想要去做一件事情&br&等等。&br&&br&我在 &a href=&/question//answer/?from=profile_answer_card& class=&internal&&你的抑郁症经历是什么? - 易小科的回答&/a& 中提到,3月初的某个晚上,我突然想要吃串串香,想要去网吧玩会游戏。现在回过头看我的抑郁症经历,那就是第一个康复的转折点,我第一次,有了欲望,不再要死不活。&br&&br&&b&如果有欲望出现,且是正面的,不是自残、也不是想要伤害其他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你的这个欲望,它将会带给你史无前例的成就感,给你力量让你继续服用各种抗抑郁内药物。欲望的积累,一次次满足心愿的快乐的累积,最终会形成向上的动力,拉你走出抑郁的泥潭。&/b&&br&&br&&b&这段时间,一方面,我们需要的是捕捉内心每个小小的愿望,然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也是爱自己的开始);另一方面,我们要制造机会,为自己带来成就感。&/b&&br&&br&以我为例,我当时的欲望是去玩暗黑破坏神三,我就注册了一个战网账号,注册了一个最容易操纵的角色野蛮人,先从剧情模式开始,打怪,完成任务,打怪,完成任务,组队打怪,收集装备,简单的鼠标左右键,键盘1234带给了我莫大的快乐和成就感。我发现,对我而言,有明确结果(过关)和易操作的事情,能带给我最大的成就感。这和我抑郁前的,感情一塌糊涂、CFA做不对、工作不知道领导要什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如法炮制,买了简单的拼图,从500块开始,慢慢给自己增加成就感。虽然我每天依旧睡12个小时,虽然我的生物中依旧不太规律,但我每天醒来时都是轻松的,都是快乐的。&br&&br&&b&到了中期的后半部分,我慢慢能够独立思考。我开始想我到底要什么,我为什么会让自己陷入一个比较糟糕的境地。因为中期前段时间,我知道如何取悦自己,我的状态呈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所以,哪怕我思考那些过去曾让我痛苦不堪的事情,也更多看到的前路的光亮。&/b&&br&&br&以我为例,我发现我自己似乎给自己做了一个比较失败的职业规划,&br&1. 我考CFA,甚至打算考FRM,并不是因为我需要它们,而只是我想在朋友圈晒各种各样的证书,所谓能力不够,动机不纯,自然会失败。&br&2. 公司里的事,我则是员工的命,操着总裁的心。自己实力不足看得不够远,还希望大家都把我当宝,大家都捧着我。这样,我又多了一个谈资&br&3. 我想做心理咨询帮助更多的人,但又不是科班出生。&br&等等。&br&&br&于是,我为自己找了职业规划师,我做了各种各样的问卷,我填写了我对公司领导、对同事、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的问卷,我和咨询师一次又一次对谈。&b&我开始了解自己,我开始承认我想要活在聚光灯下,但目前能力还有所不足。&/b&&br&&br&在第二次去安定医院复诊前,我感觉我自己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br&我的自我接纳,始于我与张进的对谈后。我从小就是性格跳脱的人,我就是很有活力,很乐观,效率很高。但,张进听了我的中期的一些经历后,觉得我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可能会陷入躁狂(即双相情感障碍I型)。那时,我以哭泣表达我的愤怒和不甘,并在内心做了决定,我要换一个了解我的医生治疗我,因为我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于是,机缘巧合,我去了香港,见到了我现在的精神科医生。&br&&br&&b&简而言之,能够以生的动力把自己拉起来,初步了解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如何取悦自己时,中期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b&&br&&br&&b&后期比较明显的特点是:&/b&&br&&ul&&li&&b&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已经与常人无异&/b&&/li&&li&&b&对回到正常生活有一些担忧,害怕别人用异样眼光看自己,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顺利承担责任&/b&&/li&&/ul&&br&2016年4月底,我开始对回到公司工作表示十足十的抗拒,一方面离开公司已经3个月有余,害怕没有办法熟悉工作内容,另一方面,害怕面对挫折(不管是来自工作,还是来自同事异样的眼光,都不太敢面对)。&br&&br&这是我采取一个方法,对工作状态进行模拟,即,每天按照公司上下班安排调整自己的作息,每天完成一定的任务。由于我在几年后有出国读MBA的打算,所以我报了GMAT的培训班,学习GMAT。&br&&br&我很庆幸认识了博智的老师,他们教会了我客观思维,教会了我必要性思维,教会我如何去判断那些事情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值得去做。&br&&br&然后的然后,我生活回到正轨。&br&&br&1. 我完成了GMAT考试,分数不高,7月可能会重考,但GMAT的意义是思维的改变&br&2. 从不锻炼的我,在KEEP APP上已经坚持锻炼26天,还在继续为200天而努力&br&3. 我能够每天看2本书了&br&4. 我能够完成领导给我的任务,与同事们和睦相处了&br&&br&等等,等等。&br&&br&&b&我能感到来自内心的平静,找到与自己的和解的方法,找到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情。即使和外在光鲜有共同之处,虽然我依旧想成为主流价值观所肯定的那个,虽然我依旧想在闪光灯下闪闪发光,但这与之前的“大家都觉得好,所以我也想要”的心态已经不同。&/b&&br&&br&&br&&b&若用一个词来形容,唯 “重生” 尔。&/b&&br&&br&&b&愿你早日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b&
两天前,我写了两篇 关于抑郁症的答案, 第一篇是 ,讲述我2016年2月-6月面对抑郁症(或者说是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经历,包括我的心态变化、求医问药等等 第二篇是 ,…
知乎上看到几次有关“默念”的问题都感觉挺奇怪的,因为我几乎从不默念。记忆中在我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是默念的,然后我发现这会严重影响我看书的速度,所以自己就把这个习惯改掉了。默念这种事,你越是想它,越无法避免,你只有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书的内容以及对内容的思考上,并尽可能地加快阅读速度,不去关注默念这个行为,才有可能把它避免。&br&&br&可以尝试以下方法:以五到七个字为一次扫视的单位,即一次视线停顿同时看这几个字,吸取字义后尽快跳到下一组字上。由于发音都是序列进行的,所以这种跳跃式的阅读能阻断你的意向发音行为。
知乎上看到几次有关“默念”的问题都感觉挺奇怪的,因为我几乎从不默念。记忆中在我小学高年级的时候是默念的,然后我发现这会严重影响我看书的速度,所以自己就把这个习惯改掉了。默念这种事,你越是想它,越无法避免,你只有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书的内容以…
谢邀&br&首先老年人睡眠时间短不是因为他们需要的睡眠时间更少了,所有成年人老年人需要的睡眠时间都是同样的,也就是7-9小时。&br&既然睡眠需要不变,那么老人为什么睡眠时间缩短了呢?&br&对睡眠最重要的个荷尔蒙是褪黑激素和是生长激素。&ul&&li&褪黑激素影响人们的睡眠周期,由于老人的褪黑激素减少,所以他们往往的很早的晚上,甚至吃过晚饭就开始打瞌睡。&br&&/li&&li&生长激素是印象人睡眠深浅的激素,一般儿童的生长激素旺盛,所以他们的睡眠非常好,也就是深睡眠非常深。老年人的生长激素减少,这也导致他们深睡眠和浅睡眠的质量都很差。&br&&/li&&/ul&上面说了老人很早就开始打瞌睡,但是当他们真正躺在床上的时候,又很难入睡,这也是由于省长激素导致的入睡困难。正是因为他们睡得早,入睡慢,但是又睡的不好,所以才出现了“他们就寝很早,但是睡的却没那么早,起的也很早,睡眠时间短。”这样的情况。&br&&br&除了激素原因之外,老人们的健康状况普遍比较差,像是关节炎,老年痴呆,心脏病,高血压这些病都会影响睡眠的时间和深浅。&br&其他因素类似他们生活发生了变化(退休了),运动减少,导致了他们白天也处于放松的,甚至昏睡的阶段,这也都是不利于晚上睡眠的。&br&有效的帮助睡眠的方法有:多晒晒太阳,多运动,多找事情做,不要喝酒抽烟,白天不要打盹,甚至取消或者减少午睡,更加严重的话需要进行药物治疗。&br&&br&Refernce:&a href=&///?target=http%3A///od/sleep/a/sleep_aging.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od/&/span&&span class=&invisible&&sleep/a/sleep_aging.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谢邀 首先老年人睡眠时间短不是因为他们需要的睡眠时间更少了,所有成年人老年人需要的睡眠时间都是同样的,也就是7-9小时。 既然睡眠需要不变,那么老人为什么睡眠时间缩短了呢? 对睡眠最重要的个荷尔蒙是褪黑激素和是生长激素。褪黑激素影响人们的睡眠周…
如何研究大脑?这个问题太大了。。”前额皮层“和”神经元“,完全是混淆的两个概念。。如何观测和研究情绪?well... 努力从俺自己所了解的一些neurscience来说说,俺就是一个光荣的“搬运工”。&br&&br&&b&前额皮层&/b&在哪?(图片来自 wiki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Prefrontal_corte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refrontal cortex&i class=&icon-external&&&/i&&/a& ,数字为Broadman分区),前额皮层被认为主要与高级认知,决策,动作执行相关。&img src=&/1cebcb06acea565d_b.jpg& data-rawwidth=&992& data-rawheight=&5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2& data-original=&/1cebcb06acea565d_r.jpg&&&br&举个例子,俺正在MOCC上学Vasily Klucharev教授的神经经济学课(&a href=&///?target=https%3A//class.coursera.org/neuroec-001/lectur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ursera.org&i class=&icon-external&&&/i&&/a&),首先讲到perceptual decision making(视觉决策),如下图。首先MT区的motion detectors感受到外界刺激,然后信号传输到&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Lateral_intraparietal_corte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Lateral intraparietal cortex&i class=&icon-external&&&/i&&/a& (LIP,侧顶叶),在这里整合信息,最后“告诉”前额皮层(FEF)要干嘛干嘛。&img src=&/ead6dc68f803d863a826b02_b.jpg& data-rawwidth=&372& data-rawheight=&23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2&&&br&LIP在哪里?在顶内沟&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Intraparietal_sulcu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traparietal sulcus&i class=&icon-external&&&/i&&/a&里,顶内沟在哪?如下图红色标记处(图片来自wiki)&br&&img src=&/c6d786d175f_b.jpg& data-rawwidth=&992& data-rawheight=&57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2& data-original=&/c6d786d175f_r.jpg&&&br&一般观察大脑的有三种视角。-矢状面sagittal plane,将大脑分为左右两部分。解剖学上还有另外两种,&a href=&///?target=http%3A///view/661061.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冠状面&i class=&icon-external&&&/i&&/a&(coronal plane)和横断面(transverse plane)--即水平面。(图片来自网络)&br&&img src=&/45eecaaab9e1302dcfec3_b.jpg& data-rawwidth=&248& data-rawheight=&4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48&&&br&跑偏了。。拉回来说刚刚讲到的perceptual decision making。&br&那在这过程中,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呢?不同脑区之间是如何“勾搭”的呢?&br&(神经元说:是我是我是我!)&br&&br&&b&神经元&/b&是神马?神经元是一种细胞(&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Neuro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euron&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5fad_b.jpg& data-rawwidth=&600& data-rawheight=&4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5fad_r.jpg&&&br&如上图所示(图片来自wiki),我们在高中生物课本上学到的细胞的结构,神经元都有。nucleus(细胞核),ribosome(核糖体),rough ER(粗面内质网),smooth ER(滑面内质网),mitochondrion(线粒体),Golgi (高尔基体),membrane(胞膜)。&br&不同神经元之间通过轴突(axon)和树突(dendrites)来互相“勾搭”。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b&轴突&/b&,就是图右方长长的一条,被髓鞘(myelin sheath)包裹。不是所有神经元的轴突都有髓鞘。髓鞘之间间隙是郎飞氏结(Ranvier node)。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s,AP)形成之后,通过轴突向下一级神经元传递,髓鞘最主要的作用是加快信号传递速度,没有髓鞘的地方,神经冲突沿着轴突规规矩矩传递,有了髓鞘,就可以在郎飞氏结之间跳跃式前进。(打个不大恰当的比方,是乌龟跑的快,还是兔子跳得快?。。睡懒觉的兔子不算)&br&再说&b&树突&/b&。轴突末梢与下一级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突触”(&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Synaps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ynapse&i class=&icon-external&&&/i&&/a&),如上图局部放大部分。&b&突触&/b&是信号传递和接收的重要部分,实现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向下一级神经元传递。具体的不细说了,有兴趣的可以wiki之。&br&&br&其实大脑内不仅仅只有神经元,还有一类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叫做&b&神经胶质细胞&/b&(&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Neurogli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euroglia&i class=&icon-external&&&/i&&/a&)。髓鞘就是由少突胶质细胞&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Oligodendrocyt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ligodendrocyte&i class=&icon-external&&&/i&&/a&组成的呢。以前的观点以为glia仅仅是填充大脑内神经元之间的间隙或者充其量起到支持神经元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glia其实是一位深藏不露的”扫地僧“!比如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也能够释放ATP来调节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释放(&a href=&///?target=http%3A//ac./S.0-S7177-main.pdf%3F_tid%3D7edefcec-0cf3-11e4-a661-00000aab0f26%26acdnat%3D_b238a305b6c5e838c1e3&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一篇neuron文章),比如小胶质细胞(&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Microgli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Microglia&i class=&icon-external&&&/i&&/a&)其实是大脑的巨噬细胞,负责清除坏死的神经元,脑内的病原体等等(&a href=&///?target=http%3A///neuro/journal/v10/n11/pdf/nn1997.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neuro/journa&/span&&span class=&invisible&&l/v10/n11/pdf/nn1997.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一篇综述review)&br&&br&再说&b&观测手段&/b&。以上都是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的最最基础知识,那就先从生物学手段来简单说说。因为离开生物学实验室已有两年,所以最新的研究手段update不会很及时,其实以前学的也忘了好多。。&br&个人觉得生物学研究手段可以分为&i&in vitro&/i&(体外)和&i&in vivo&/i&(体内)。一定要斜体!(当年花了好久才分得清vitro和vivo)。有一次报告上有人问Poo(学神经的一定都如雷贯耳),vitro和vivo的前景,他说的啥我忘记了=。=,不过记得当时很崇拜的师姐在耳边说,&i&in vivo&/i&会越来越成为高大上和靠谱的研究手段。鉴于问题里说到”情绪的反应”,&i&in vitro&/i&的方法大概可以有激素检测。这个我只听同学做过,所以只能说说基本原理,就是人或老鼠在应激情况下,肾上腺激素会分泌增多(如果是被女神表白了,多巴胺释放应该也会增加哟),然后测测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再微观一些的研究,应该也可以去测测基因或者蛋白表达水平。&i&in vivo&/i&的嘛,目前最hot的莫过于&b&光遗传学&/b&(optogenetic,&a href=&///?target=http%3A///nmeth/journal/v8/n1/pdf/nmeth.f.324.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nmeth/journa&/span&&span class=&invisible&&l/v8/n1/pdf/nmeth.f.324.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aeeeb7b2baa67_b.jpg& data-rawwidth=&224& data-rawheight=&22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24&&(图片来自网络),基本操作方法就是往老鼠脑内注射能够标记目标脑区神经元的病毒,这种病毒对某种光敏感,当外界给予该脑区一定光照的时候,能够特异激活或抑制该脑区的活动,从而激活或抑制该脑区神经元的下游投射神经元,或者影响老鼠/猴子的行为决策。&br&贴两个相关的视频 &a href=&///?target=http%3A///talks/ed_boyden%23t-98644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Ed Boyden: A light switch for neurons&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video.mit.edu/watch/optogenetics-controlling-the-brain-with-light-7659/&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ptogenetics: Controlling the brain with light&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br&&b&在体神经元记录(neuron recording)&/b&能够研究特定脑区神经元放电pattern与刺激或行为的直接关系。在老鼠和猴子脑内埋电极,给它一些任务或者刺激,记录特定脑区的神经元放电pattern。比如最近刚出炉的一篇研究老鼠的“后悔”行为的nature paper &a href=&///?target=http%3A///neuro/journal/v17/n7/pdf/nn.3740.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neuro/journa&/span&&span class=&invisible&&l/v17/n7/pdf/nn.3740.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在老鼠的框额皮层(&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Orbitofrontal_corte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rbitofrontal cortex&i class=&icon-external&&&/i&&/a&)和腹侧纹状体(&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Ventral_striatu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Ventral striatum&i class=&icon-external&&&/i&&/a&)植入电极,让它在一个有四个小房间的盒子里完成一个觅食游戏,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诱发老鼠的“后悔”情绪,比如离开了长期等待的一个房间去另外一个房间发现食物不如之前的好吃。在老鼠做决策的过程中,记录这两个脑区的神经元放电的强度,先后顺序,相关性等等。&br&再比如另外一篇nature paper,&a href=&///?target=http%3A///nature/journal/v455/n7210/pdf/nature07200.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研究老鼠的决策信心(confidence),使用一种气味辨别模型,释放AB不同比例的混合气味,如果混合气味1中A的气味重,那么选择A口;反之。根据分辨任务难度的不同,老鼠在选择的时候会更有信心或者更犹豫。于是作者(曾经的男神之一)发现在框额皮层(&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Orbitofrontal_corte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rbitofrontal cortex&i class=&icon-external&&&/i&&/a&)有一些神经元的放电pattern与任务难度也就是信心程度高度相关,并且能够预测老鼠的决策。&br&有个研究猴子的neuron paper,&a href=&///?target=http%3A//ac./S.0-S7737-main.pdf%3F_tid%3Dcfb-11e4-b22f-00000aacb362%26acdnat%3D_012adcf25ba6a5d12f9acec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发现框额皮层(&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Orbitofrontal_corte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rbitofrontal cortex&i class=&icon-external&&&/i&&/a&)的一些神经元其放电对风险程度敏感,猴子在面对高风险(比如输10块或者赢10块)时神经元放电增加,在面对低风险(比如输2块或者赢2块)时放电频率降低。&br&如果细心把三个实验读完,会发现有个出镜非常多的脑区--&b&框额皮层&/b&(&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Orbitofrontal_corte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Orbitofrontal cortex&i class=&icon-external&&&/i&&/a&),它在哪里呢?(图片来自wiki),就是在lz问题里提到的&u&前额皮层,&/u& OFC多与高级决策有关。2005年有篇Science paper(http://&a href=&///?target=http%3A//www.sciencemag.org/content/310/.full.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cience Magazine: Sign In&i class=&icon-external&&&/i&&/a&)研究了&b&框额皮层&/b&在人类区分风险决策和含糊决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发现OFC损伤的病人无法感知和区分风险和含糊决策。&br&&img src=&/fe4df7607604bae02ddcd_b.jpg& data-rawwidth=&310& data-rawheight=&29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10&&&br&这种研究思路应该是目前研究大脑功能分区的很清晰且重要的一种方式--那篇文章也正因为有了OFC损伤病人的证据,才能发在science上。&br&那就是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Functional_magnetic_resonance_imagi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 class=&icon-external&&&/i&&/a&, fMRI)探明与认知行为相关的脑区,然后兴奋或抑制或损坏该脑区,观察行为变化。在&b&模式动物&/b&上,从粗暴简单的物理损毁/化学损毁,到能够精细控制的光遗传学,已经能够实现这一目的,并能够研究神经环路--即不同脑区或核团之间上下游投射的关系。但是在&b&human-being&/b&上,简单粗暴或者往脑袋里打病毒无疑是不人道的,除了足够lucky能找到正好这个脑区受损的病人之外,还有神马其他的方法呢?&br&&br&&b&经颅磁刺激&/b&&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Transcranial_magnetic_stimulatio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i class=&icon-external&&&/i&&/a& TMS&br&如下图(图片来自网络),搬运知乎一篇文,&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TMS 经颅磁电刺激器是如何工作的?&/a&已经说得足够详细,不多赘述。&br&&img src=&/aee0d272fe755c2bd6adca5d82685b0c_b.jpg& data-rawwidth=&303& data-rawheight=&30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3&&再搬运一篇nature的综述文章,&a href=&///?target=http%3A///nature/journal/v406/n6792/pdf/.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TMS刺激motor cortex(运动皮层)能够引起肌肉抽搐,刺激枕区视觉皮层能够引起幻视。越来越多认知科学领域和决策方向的研究把TMS与fMRI结合在一起,先用fMRI探明与决策和行为偏好相关的脑区,再用TMS刺激,观察行为改变,来相互验证两种研究方法的结论。&br&&br&我们实验室近期准备入手一台&b&经颅直流电刺激&/b&&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Transcranial_direct_current_stimulatio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i class=&icon-external&&&/i&&/a&,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 mA)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对皮质兴奋性调节的基本机制是依据极性不同引起静息膜电位&b&超极化&/b&(阴性刺激,降低兴奋性)或者&b&去极化&/b&(阳性刺激,兴奋性提高)的改变。&br&经颅直流电刺激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应该是因为这篇文章&a href=&///?target=http%3A///current-biology/pdf/S13%.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科学网上有篇相关的报道&a href=&///?target=http%3A///htmlpaper/.s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脑部微电击可提高大脑运算能力&i class=&icon-external&&&/i&&/a&。其实他们用的是经颅随机噪声刺激(TRNS)来刺激背外侧前额皮层(该皮层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发现与计算能力相关),TRNS是tDCS的一种;这篇文章用&b&近红外成像技术&/b&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来定位大脑的功能区,NIRS相较于fMRI更便携(也更便宜),后面会跟fMRI一起说。&br&搬运一个优酷视频,&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NTQ4ODE4MDA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tDCS经颅直流电刺激与心理、认知&i class=&icon-external&&&/i&&/a&,奥斯卡影帝摩根弗里曼出镜,可惜木有字幕,(在优酷上搜关键词,有很多相关的视频)。然后一篇&a href=&///?target=http%3A///blog-.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科学网—想变聪明来点电吧&i class=&icon-external&&&/i&&/a&。知乎有篇&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经颅直流电刺激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 tDCS) 真的有用,或者有害吗?&/a&也可以看看。&br&Ernst Fehr(曾经的男神)去年发了一篇Science paper &a href=&///?target=http%3A//www.umass.edu/preferen/You%2520Must%2520Read%2520This/FehrScience2013.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umass.edu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他们用tDCS刺激被试的右侧前额叶皮层(right 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rLPFC),发现改变了被试的Social Norm Compliance行为(对社会规范的遵从)。这篇用tDCS的研究验证了他们之前07年Neuron的fMRI研究结果 &a href=&///?target=http%3A//ac./S709X/1-s2.0-S709X-main.pdf%3F_tid%3Dda8efd66-0d08-11e4-b633-00000aacb35f%26acdnat%3D_4baa53ba4aea49bb60afac8&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为啥能发Science?因为他是Fehr啊!)&br&&br&但是,TMS和tDCS能够刺激特定的大脑部位,但并不能直观地检测到大脑的活动。就如同上面所提到的光遗传学,只是作为一种输入或刺激手段。到底有木有work out,除了行为学表征之外,还需要下面三种研究手段出马。&br&&br&对比介绍一下&b&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b&和&b&近红外光谱成像(&/b&&b&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b&。&br&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用得越来越少了。&br&以前见过一个很赞的图,把各种技术的优劣标记得很清楚,一时找不到了。简单来说,fMRI强在大脑空间定位,ERP胜在高时间分辨率。&br&&img src=&/0ff5ecaeb88_b.jpg& data-rawwidth=&616& data-rawheight=&23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6& data-original=&/0ff5ecaeb88_r.jpg&&&br&&b&事件相关电位 &/b&顾名思义,与事件发生高度相关的脑电波反应,这种相关性是通过在不同刺激情况下打码(trigger)并在后期数据处理中提取triigger对应的脑电数据来实现的。ERP最具优势的地方应该是能够体验精确到ms级的大脑对刺激的响应,劣势在于由于是记录的头皮表面信号,往信号产生脑区的溯源比较困难且不大准确,另外,由于脑电信号本身是微伏级,较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对数据采集环境也要求很高。&br&贴一篇02年Science的经典文章,&a href=&///?target=http%3A//www.gehringlab.org/papers/GehringWilloughby_2002_Science.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gehringlab.org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用ERP研究gambling task(赌博行为)中大脑对gain和loss的响应。刺激呈现如下图所示,被试先会看到两个选择项(25和5分别指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25元),然后被试需要作出一个选择,选择高风险(25元)还是低风险(5元),最后呈现本轮游戏的结果(绿色表示本轮赢了25元,红色表示本轮输了5元)&br&&img src=&/8f2e5f5e01ccd300b398_b.jpg& data-rawwidth=&443& data-rawheight=&17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3& data-original=&/8f2e5f5e01ccd300b398_r.jpg&&&br&下面这张图左边就是在最后的outcome出现时前额Fz点的脑电波,很美丽的一个波形是不是?这个波被称为feedback-related potentials(反馈相关负波,FRN),又或者根据它的头皮分布和极性称之为medial-frontal negativity (MFN)。FRN/MFN对负性反馈或结果敏感,比如能看到红色(输钱)的波峰比绿色(赢钱)的波峰要大。横坐标为时间(ms),纵坐标为电压值,向上为负。&br&右图是溯源结果,这种MFN的波产生与大脑哪个部位呢?红色的电表示为&b&前扣带回&/b&&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Anterior_cingulate_corte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i class=&icon-external&&&/i&&/a& ACC。前扣带回位于扣带回的前部(黄色标记区域,注意这是左半球,左边为前额皮层),与预期,决策,共情,情绪控制等相关。&br&&img src=&/71ff5dd95c58d03830fd_b.jpg& data-rawwidth=&613& data-rawheight=&2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13& data-original=&/71ff5dd95c58d03830fd_r.jpg&&&img src=&/f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5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f_r.jpg&&&br&PS:其实单说ERP也不大完整,ERP是原始&b&脑电图EEG&/b&经过在时间维度上的转换和分析得到的脑电信号。EEG本身是包含着时间、空间、频率三个维度的信息,考虑到空间维度不大靠谱,除去时间维度,还有频率维度的信息可以研究(比如α波,γ波等等)。&br&&br&&b&功能性核磁共振 &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Functional_magnetic_resonance_imagi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 class=&icon-external&&&/i&&/a&&/b&是目前应用于脑科学研究最广泛的一种技术。大脑在受到外界刺激或者执行某项任务的时候,某些脑区会特别活跃,然后会发出信号”向我输血向我输血“!fMRI就是通过检测大脑内部&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Blood-oxygen-level_dependen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lood-oxygen-level dependent&i class=&icon-external&&&/i&&/a& (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来找出活跃的脑区。但是由于大脑血流变化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其时间分辨率很差,只能在秒级水平上观测。&br&贴另外一篇经典的Science文章&a href=&///?target=https%3A//ais.ku.edu.tr/course/17400/Bargaining%2520Game_Science.pdf&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u.edu.tr 的页面&i class=&icon-external&&&/i&&/a&,用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最后通牒博弈实验(Ulitmatum Game,UG)。两个人分钱,A提出如何分(比如10块钱我8你2),B选择接受不接受。如果B接受A提出的分配方案,那么A8B2,如果B觉得这种分配不公平选择拒绝,两个人都得到0元。&br&&img src=&/967e6f8ff68f56a5ed17e_b.jpg& data-rawwidth=&426& data-rawheight=&21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26& data-original=&/967e6f8ff68f56a5ed17e_r.jpg&&&br&行为学当然是分给我(B)的钱越少,我越可能拒绝啦。虽然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人足够理性到你给我只要大于0的金额我都会接受。但真实情景下,人们会受到情绪的影响,而选择与不公平分配的对方”同归于尽“。&br&&img src=&/62c5af25e12ee3f3e69c_b.jpg& data-rawwidth=&288& data-rawheight=&24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8&&这是fMRI的结果(冠状面),&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Insular_corte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sular cortex&i class=&icon-external&&&/i&&/a&(左图)是脑岛,主情绪;背外侧前额叶&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Dorsolateral_prefrontal_cortex&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i class=&icon-external&&&/i&&/a& (右图)主认知。说明在这种博弈行为中,&b&情绪&/b&(感性)与&b&认知&/b&(理性)同时在起作用。&br&&img src=&/f126030eed08cbea1c0cc0a_b.jpg& data-rawwidth=&376& data-rawheight=&20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76&&&br&还记得当年被热炒的&b&Colin Firth&/b&大叔发牛paper的事情么?&a href=&///?target=http%3A///post/20316/&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擦,新科奥斯卡影帝Colin Firth发表SCI文章&i class=&icon-external&&&/i&&/a&&a href=&///?target=http%3A//www.bbc.co.uk/news/entertainment-art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BC News - Colin Firth credited in brain research&i class=&icon-external&&&/i&&/a&&br&&img src=&/e82a625c77c73aefe1cca212b92f26dc_b.jpg& data-rawwidth=&352& data-rawheight=&52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2&&就是这篇&a href=&///?target=http%3A///current-biology/pdf/S11%.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urrent-biolog&/span&&span class=&invisible&&y/pdf/S)00289-2.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他们用fMRI研究年轻人不同政治倾向对脑区的关系。发现&b&自由主义者&/b&Liberal的大脑在&b&ACC脑区&/b&灰质(grey matter)更多(A图,矢状面),&b&保守主义者&/b&Conservative的&b&右侧杏仁核&/b&&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Amygdal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mygdala&i class=&icon-external&&&/i&&/a&更多(B图,冠状面)。还记得ACC是神马吗?往上翻往上翻。。&br&&img src=&/f323c5a31a59afd2b931_b.jpg& data-rawwidth=&435& data-rawheight=&4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5& data-original=&/f323c5a31a59afd2b931_r.jpg&&&br&杏仁核&a href=&///?target=http%3A//en.wikipedia.org/wiki/Amygdal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mygdala&i class=&icon-external&&&/i&&/a&位于颞叶深处,与情绪和记忆相关。有研究发现杏仁核受损的病人,有”恐惧缺失“症的表现。&img src=&/e12ea7dba9fb3a3dad9fbd_b.jpg& data-rawwidth=&275& data-rawheight=&183&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75&&&br&&b&近红外光谱成像(&/b&&b&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b&是最近一个新起的研究技术,NIRS的原理与fMRI相似,&a href=&///?target=http%3A//.cn/s/blog_0nf5b.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I)及其应用(转)_脑认知ERP眼动&i class=&icon-external&&&/i&&/a&,往好了说,比fMRI时间分辨率高比ERP空间分辨率强;往坏了说,空间分辨率不及fMRI时间分辨率不及ERP=。= 但是较便携,且对数据采集的环境要求比较低(避光就可以),且准备时间较短。&br&&br&最后贴一张Vasily Klucharev在&a href=&///?target=https%3A//www.coursera.org/course/neuroec&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Coursera.org&i class=&icon-external&&&/i&&/a&开课时的一页PPT,概括了研究决策行为的几种方法,并在第二课介绍了各种方法的优劣,比俺说的好多了=。=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视频。&br&&img src=&/f62cb97f8e6_b.jpg& data-rawwidth=&478& data-rawheight=&4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8& data-original=&/f62cb97f8e6_r.jpg&&不清楚lz的专业背景,尽可能说得科普。脑科学何其浩瀚,也只能泛泛而说。码着码着字就习惯性跑偏了,学识有限,在码字中很多也是现学现卖,&b&如有不妥或缺漏,欢迎指正和交流。&/b&&br&&br&PS:发现没怎么提情绪的事情=。= 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是两个维度的事情,只顾着掰着指头数各种研究技术了。。看到lz提到自控力,弱弱地贴一个很久以前的回答&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自控力极差的人如何自救?&/a&好了,以及果壳一篇文 &a href=&///?target=http%3A///article/438047/&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想提高自控力,电一下大脑试试&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PS2:推荐几个MOCC学院和公开课关于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课程。&br&&a href=&///?target=https%3A//www.coursera.org/course/bluebrai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oursera.org/course/blu&/span&&span class=&invisible&&ebrai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突触,神经元和大脑&/b& 希伯来大学&br&&a href=&///?target=https%3A//www.coursera.org/course/neuroec&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oursera.org/course/neu&/span&&span class=&invisible&&roec&/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神经经济学入门:大脑如何作出决定&/b& 巴塞尔大学(Ongoing)&br&&a href=&///?target=https%3A//www.coursera.org/course/addictedbrai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oursera.org/course/add&/span&&span class=&invisible&&ictedbrai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成瘾的大脑&/b& 埃默里大学&br&&a href=&///?target=https%3A//www.coursera.org/course/neurobio&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oursera.org/course/neu&/span&&span class=&invisible&&robio&/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了解大脑:日常生活中的神经生物学&/b& 芝加哥大学&br&&a href=&///?target=https%3A//www.coursera.org/course/medicalneuro&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oursera.org/course/med&/span&&span class=&invisible&&icalneuro&/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医学神经科学&/b& 杜克大学&br&&a href=&///?target=https%3A//www.coursera.org/course/behavioralecon&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oursera.org/course/beh&/span&&span class=&invisible&&avioralecon&/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怪诞行为学&/b& 杜克大学&br&&a href=&///?target=https%3A//www.coursera.org/course/neuromarketing&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oursera.org/course/neu&/span&&span class=&invisible&&romarketing&/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消费者神经科学与神经营销学导论&/b& 哥本哈根商学院&br&&a href=&///?target=https%3A//www.coursera.org/course/brainspace&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oursera.org/course/bra&/span&&span class=&invisible&&inspace&/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大脑与空间&/b& 杜克大学&br&&a href=&///?target=http%3A///special/sp/introductiontopsychology.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target=http%3A///v_show/id_XNTE2OTcyODI0.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斯坦福大学公开课:健康未来 七个颠覆你思想的演讲&i class=&icon-external&&&/i&&/a&&br&&b&&a href=&///?target=http%3A///movie//4/M80HPAISL_M80K35V14.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哥伦比亚大学公开课:科学前沿&i class=&icon-external&&&/i&&/a&&/b&&br&&a href=&///?target=http%3A///watch/topics/brai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Brain | Topics&i class=&icon-external&&&/i&&/a&&b& TED&/b&&br&&br&&br&&b&PS3:&a data-hash=&0ea28b100af5d9b& href=&///people/0ea28b100af5d9b&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外星菜鸟& data-hovercard=&p$b$0ea28b100af5d9b&&@外星菜鸟&/a& 同学提到现在的研究多是data-driven,对于功能分区的界定越来越含糊,表示同意嗯)&/b&&br&&b& 谢谢&a data-hash=&949c4b1c7a0c1dd1a354c4& href=&///people/949c4b1c7a0c1dd1a354c4&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SEEYA& data-hovercard=&p$b$949c4b1c7a0c1dd1a354c4&&@SEEYA&/a& 在后面答案里的指正,传统的功能分区受到很多new data和finding的挑战,并且不同的实验范式/刺激条件/被试组做出的结果甚至可能是相反的。大脑功能连结-复杂网络就我所知至今也木有神马清晰或突破进展。所以。。&/b&&br&&blockquote&千万不要对结论他们得出的结论抱有太大的希望……最悲观的想,可能发现的都是一些支离破碎的东西。&/blockquote&
如何研究大脑?这个问题太大了。。”前额皮层“和”神经元“,完全是混淆的两个概念。。如何观测和研究情绪?well... 努力从俺自己所了解的一些neurscience来说说,俺就是一个光荣的“搬运工”。 前额皮层在哪?(图片来自 wiki
,数字为…
&img data-rawheight=&788& data-rawwidth=&404& src=&/daaea8df5b9dd_b.jpg&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4&&
不光是人,动物对于危险和惊吓的应激都有三种反映。&br&&strong&1、逃跑。&/strong&&br&&strong&2、反击。&/strong&&br&&strong&3、呆立不动,腿被吓软。&/strong&&br&&br&动物对抗危险的以上三种应激是天生的,天生是什么样,很难有改变。&br&而人类的智慧可以通过训练任意改变被训练者的应激模式。&br&&br&单说一下第三种应激“呆立不动,腿被吓软”。这种情况至存在于家养牲畜的中,野外和半野外的动物(无论猫狗,还是驴马),都会在自然遇险中倾向于前两种应激。人类也同样,一般没有接触过社会险恶,没有经受过应激危险刺激,或者尚武精神训练,也会倾向于“呆立不动,腿被吓软“,看昆明砍杀事件;再看扬州三日,嘉定三屠;据说抗日战争期间,京西某乡(先不点名了),一个日本兵能占领一个乡。总有人问,遇到危险你倒是跑呀,如果没有应激的训练,突然的惊吓会刺激人的植物性神经,人体会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手心冒汗、两腿发软、大脑空白;严重者当即植物性神经紊乱,大小便失禁(被吓尿)。我接触过被吓到大便失禁的人;也目睹过打杀肉狗,旁边的家犬被当即吓尿。&br&&br&遇险生物应激反应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与处事方式。比如民间有云:“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出投八路。“——这也是逃跑应激的一种变种,有些人遇到日本扫荡,就先选择了这条路,而不是等待被奴役。关于遇险应激反映对人心理、性格、处事方式的影响内容太多,有机会和大家分享。&br&&br&——总之,无论是逃跑,还是反击,这两种应激都是后天习得的。天天圈养,只读书,会丧失前两种遇险应激能力。&br&&br&回归正题。&br&&strong&如何训练自己在遇到惊吓时会进行反击,而不是逃避?&/strong&&p&即:采用反击应激,而不是逃跑应激。在动物界中食肉动物选择反击的机率更大;食草动物选择逃跑的应激更多。人类根据天生的性格也会出现逃跑和反击两种不同倾向的人。——但是,人类的智慧在于可以通过训练人为选择遇险应激模式。&/p&&p&&strong&遇险反击应激的训练原理有三个。&/strong&&/p&&p&&strong&1、反击神经-肌肉条件反射。&/strong&在防身术的训练中我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比如对方掐你脖子,生理性的动作是抓对方的手把手拉下来,如果对方比自己臂长有力,这种反应无效。于是就拉腕搓推+踢击腹股沟+侧闪半圆式攻击+背后踢击腹股沟。——这是一种基础性打击技反击方法。&/p&&p&通过训练,把这种反击练成唯一的神经肌肉条件反射。练一段时间,我发现”伸手拉对方卡住自己脖子的手“——这种原始原始的反应消失了,后来那种原始的低低攻击性的动作,训练者都不会了。拉臂搓推和踢裆成为了固定下来的条件反射。&/p&&p&&strong&结论:反击&/strong&神经-肌肉条件反射原则会去除低效的应激动作,保留后天学习的高伤害反击动作。&/p&&br&&br&&br&&strong&2、惊吓时的加成攻击效果。&/strong&&br&有学员(尤其女生),说下不去手,不忍心这么狠打对方。&br&一旦反击神经-肌肉条件反射建立,平时训练时可以控制发力,遇到危险人体的肌肉收缩会应激性提高。比如,有人讲有狗追我,我可以跑得更快。——是的,这就是惊吓时加成肌肉收缩能力的表现。没有学过上一条反击对方掐脖子格斗技术的人当遇到歹徒掐脖子时也会发出比平时更大的力量试图掰对方的手(一般会伴随用指甲抠抓)。而学过的人,搓推的更狠(造成鼻软骨撕裂伤),踢裆更狠(这个不解释)。&br&——在双盲陌生人袭击训练时。我找别的训练班学员假扮歹徒,突然掐脖子时,反而是这种胆子最小的女生下手最重,带了护裆也被踢倒在地。——后来这种训练,我必须控制,发生危险是不好的。&br&因为胆小的人通常对自己的战斗力自我评价很低,所以遇到危险会发出全力,一旦他(她)习得了高攻击性的技术,危险和惊吓反而会使胆小者发出更大的破坏力。&br&&br&所以,不必担心,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有了技术,不是敢用不敢用,而是你的神经肌肉条件反射只会用这几种反击模式了,别的不会。&br&&br&针对体弱者或胆小者,利用暴力心理学的知识,我把训练进一步扩展。遇到严重危险,能逃即逃,不能逃(比如被憋入死角,比如自己的孩子自己的老婆受到威胁),使用无征兆偷袭攻击+高伤害技术后,马上接保护技和逃脱技。高伤害攻击即使攻击不准,也至少要造成对方20秒以上硬直疼痛,无法追赶,然后趁机逃脱。&br&&br&当然中级课程还有站立关节技对付掐脖子,可以利用舍身关节技直接弄断对方手肘。&br&&br&&strong&3、挨打训练与限度对抗训练。&/strong&&br&当你了解到一般人攻击无非三拳两脚几个巴掌,并能通过学习的防守技术成功防住2分钟时。你会心里更平静,更沉着应对。——这种训练方式初级班不开展。&br&限度对抗训练是有规则,带护具的对打,主要练习反应、感觉以及心理沉着,不准攻击对方要害部位。&br&&br&&strong&4、凶残程度训练。&/strong&&br&这个理念只在军队作战部门开展,一般战时前培训。简单讲,良好的凶残程度训练,无论你是什么性格,哪怕你是小女生,&strong&凶残程度训练甚至&/strong&能用3个月时间,让你敢于平静的完成杀戮。——这里面也有很多暴力心理学的知识。——这里只表明了凶残程度训练可以改变人的应激模式,有把任何人训练成极限士兵的能力,但不代表要把妇女儿童训练成士兵。&br&&br&总之,遇到危险,在专项训练的基础上,要灵活使用反击应激和逃跑应激。而没有训练过的人,只有本能的&strong&逃跑、&/strong&&strong&反击、以及&/strong&&strong&呆立不动,腿被吓软。&/strong&&br&&br&逃跑应激训练我也会有专项的训练,比如无征兆突然拔刀应激逃脱训练,飞行道具打砸的应激逃脱,无征兆突然围攻的应激逃脱,情景训练等……
不光是人,动物对于危险和惊吓的应激都有三种反映。 1、逃跑。 2、反击。 3、呆立不动,腿被吓软。 动物对抗危险的以上三种应激是天生的,天生是什么样,很难有改变。 而人类的智慧可以通过训练任意改变被训练者的应激模式。 单说一下第三种应激“呆立不动…
这些症状的产生并不是因为狂犬病毒控制了大脑,而是由于它破坏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后产生的神经系统损伤的相应症状。&br&&br&狂犬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最喜欢侵犯神经组织。它进入伤口后就开始侵犯伤口周围的神经组织并且沿着他们逐渐上行一直到脑组织,一旦侵犯并开始损伤脑组织患者就开始出现上述的症状。这些症状并非是特异性的,也就是说并不只有狂犬病发作才特有的。在很多颅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化脑、病脑、结脑、脑炎)、精神病患者中都可以出现类似的症状。狂犬病毒感染脑组织后如果进行尸检会发现在神经细胞里出现特征性的内基小体,是狂犬病毒的包涵体,这才是属于狂犬病毒感染的特异性的组织学上的特征。&br&&br&具体侵犯脑组织的哪些部位才能导致不同的症状,现在来讲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脑组织损伤才会出现这些症状。&br&&br&补充一下关于潜伏期的问题——&br&狂犬病的潜伏期和病毒的毒力、感染机体的数量、机体免疫力、受伤位置相关。主要提一下受伤位置,因为狂犬病毒是延神经轴索上行传播,所以受伤的伤口离头越远,潜伏期相对来讲就越长。比如同样的一个疯狗咬了两个平素身体健康相当的人,咬了甲的脚腕,乙被咬了脖子。那么甲的潜伏期会比乙长很多,
因为足部相对于颈部离脑更远,病毒上行传播的距离更远。这就是有的人潜伏期长达十几年甚至更长,但有的人潜伏期就几年甚至几个月的原因。&br&&br&PS 折叠里面有亮点
这些症状的产生并不是因为狂犬病毒控制了大脑,而是由于它破坏了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后产生的神经系统损伤的相应症状。 狂犬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最喜欢侵犯神经组织。它进入伤口后就开始侵犯伤口周围的神经组织并且沿着他们逐渐上行一直到脑组…
Tina的解答说的很清楚的,如果你觉得“&b&太长,没读完&/b&”,那我在此提供一个短一点的版本。&br&&br&1. 眼睛和大脑的对应&br&&b&误解&/b&:&i&左眼 &/i&的信息传送到右脑,&i&右眼 &/i&的信息传送到左脑。&br&&b&正解&/b&:&i&左视野 &/i&的信息传送到右脑,&i&右视野 &/i&的信息传送到左脑。&br&&b&注意:&/b&左眼能看到的视野包括:左视野 + 右视野。&br&&blockquote&所以,你用左眼读书,你的左右半脑视觉区域同时接收到了视觉信息,并不能研究半侧大脑的信息加工。&br&&/blockquote&那么,聪明的你可能会想——好的,那我就只用左视野读书,这样就可以保证右脑加工阅读信息了。这样会不会发现左右半脑加工差异呢?——这个时候你就需要读一读Tina的“为什么我们用中央视野加工视觉信息”&br&&br&2. 左右半脑信息传输的关系&br&&b&误解:&/b&左半脑加工语言知识,右半脑加工艺术,两半大脑各行其是&br&&b&正解:&/b&裂脑人和大脑偏侧化的研究似乎是这个想法的来由,但是由于胼胝体等结构,两半大脑直接是互相通讯的。所以,不管你哪一侧大脑的视觉皮层看到了书,这种视觉信息都可以最终被同一个脑区(不管在左侧还是在右侧)加工。&br&&b&注意:&/b&信息在大脑中的传递是会四通八达到整个大脑的。如果半脑之间不能通讯,那就需要去医院检查了。&br&&blockquote&所以,即使你用左视野读书,你还是不能阻断阅读信息只滞留在右脑。你的左右半脑最终仍将接收到了视觉信息,所以并不能研究半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