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老夫妇想为自己增加购买一些购买商业保险抵扣个税,作为一名保险营销员,你打算如何满足

一对老夫妇想为自己增加购买一些商业保险,作为一名保险营销员,你打算如何满足-业保险真的像推销员说的那样好
没有你要的?请搜索……
你现在正在浏览:
一对老夫妇想为自己增加购买一些商业保险,作为一名保险营销员,你打算如何满足 业保险真的像推销员说的那样好
一对老夫妇想为自己增加购买一些商业保险,作为一名保险营销员,你打算如何满足
因为人岁数大了骨质疏松首先需要看老夫妇的年龄,如果超过55岁了,那么重疾险就不需要考虑了,基本上做不了,还有正常的意外伤害。这个年龄段;如果支付能力很强,可以给他们购买终身寿险,作为资产传承来用,包括意外住院补贴,意外伤害医疗,我个人推荐老年人购买意外险,骨折很常见
年龄大的可以推荐安康险 其他的都购买不了
有部电影说一个保险推销员通过自己出色的言辞把一对老夫妇本来要拿来旅行的钱买了保险,请问是什么名字?:
《陵园路口》 剧情简介 · · · · · · 1973年,英国的夏天,Freddie在城里当起了保...
前几天抽到了3折,大家帮我决定一下我买那个皮肤好,我犹豫了好几天没想出来:
从前,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住着一对老夫妇。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省吃俭用倒也过 得平平静静的。有一天,...
有一部动画片,里面有一对老夫妇,老妇人去世之后有人收购他们居住的那所小木屋,老头不给,然后挂着气球:
这部动画电影的名字叫做《飞屋环游记》,很感人。 《飞屋环游记》是2009年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第十部动画...
我想为他唱首歌 作文:
我要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为她买个大蛋糕,还要为...老师 同学 朋友 记得每段后面加上 我想为她唱.....
这是日本童话.男主角生长在一个桃子里面,由一个对老夫妻抚养长大,这是?:
  很经典的日本民间故事桃太郎   从前,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住着一对老夫妇。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省...
也许你也感兴趣的内容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2人关注)
&(3人关注)买保险“十大怪” 你占了几个? _ 东方财富网
买保险“十大怪” 你占了几个?
作者:李青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先为孩子买足保障”是不少家庭买保险时存在的误区。在不少家庭,孩子的保障十分完备,但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父母却无险傍身。
  怪现状1:“家庭饭票”零
  案例:周先生和太太都在私企打工,周先生的收入是太太的两倍,是名符其实的“家庭饭票”。夫妇俩不舍得花钱为自己买份保险,却为1岁的宝宝购买了3份保险。
  点评:“先为孩子买足保障”是不少家庭买保险时存在的误区。在不少家庭,孩子的保障十分完备,但作为家庭经济支柱的父母却无险傍身。
  正确的投保观念应该是:先保大人、再保小孩。“子女成长可能面临的风险直接取决于父母面临的风险,因此,只有家庭支柱获得足够的保障,子女的风险才可能降到最低。”
  怪现状2:1岁宝宝20万重疾险
  案例:张先生的保障意识较强。在孩子1岁时,他花2000多元为孩子购买了保额高达20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险。这份保险规定,一旦被保险人发生合同规定的重大疾病或身故,保险公司按保额赔付。
  点评:很多人以为少儿险便宜,会多买多赔。其实,少儿险不会买多赔多。为防止成人骗保,危害少儿生命,即使家长在几家保险公司都投保了以儿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少儿险,但各家公司给付的总额最高都不能超过10万元。为孩子购买教育金保险不受此限。
  教育金保险类似强制储蓄,保额高低视乎各个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怪现状3:教育金成首张保单
  案例:陈女士的宝宝出世后,教育金保险成为陈女士为孩子购买的第一张保单。陈女士每年在这份保险上投入5000元。按照保险计划,若干年后,在孩子上学时,陈女士可以每年领取一笔钱,用作孩子的教育金。不过,除了这份保险,陈女士没再为孩子购买其它保险。
  点评:教育金保险是家庭理财规划的一个有力工具,但不应当成为孩子的第一份保险。
  教育金是10年或者20年需要花的钱,为孩子买保险,首先应该规避的是目前可能出现的风险,即意外、疾病。
  成长过程中,孩子逐渐会经历比较顽皮的学前时期,适当选择一些意外保险,可以使孩子的成长过程更有保障。
  另外,小孩的身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健康保险也是家庭的一大得力帮手。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小孩住院的可能性大,住院医疗保险也比较适合家庭购买。这类保险一般可单独购买,且多为定额给付,比较实用。
  怪现状4:太过“深谋远虑”
  案例:王太太为孩子购买了某公司的终生寿险。按照保险计划描述,孩子60岁可领取退休养老金5万元,100岁时可领取期满贺岁金5万元。
  点评:对于绝大多数家庭来说,为孩子购买终生寿险,为孩子未来的“养老钱”做打算,实在是一件太过“深谋远虑”的事情。尤其是在大人自己的养老金尚没有储备足够的情况下,考虑孩子的养老问题更加没什么必要。
  建议为孩子买保险时,保险期限应以到其大学毕业的年龄为宜,之后就应当由他自食其力了。此外,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父母现时的投入,数十年后,对孩子的“养老”还有多大帮助也是一大疑问。当然,如果看重终身寿险的“纪念意义”,父母在预算宽裕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作为辅助险种购买一些。
  怪现状5:不知“豁免”为何物
  案例:赵先生2003年为孩子购买了意外险、重大疾病险和教育金保险,每年向保险公司缴费5000元。2008年,赵先生因病去世,家庭收入锐减。赵太太不得已停掉了为孩子已经购买数年的保险。
  点评:如果赵先生最初购买的是有保费豁免条款的保险,或是另外附加儿童保险费豁免险,出现这种情况,赵先生孩子的保险利益就不会受到影响。
  所谓“保费豁免”,是指当投保人发生身故或高残而无力续缴保费时,保险公司可以允许其免缴余下各期保险费,而被保险人继续享受保单所列明的保障。“保费豁免”相当于为保险再加上一层保险,不论大人为自己投保还是为子女投保,均宜附加这一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家保险公司对“豁免”的定义不完全一样。有的公司规保人因意外或者疾病导致身故或全残均可以豁免;有的公司则规定只有投保人身故才能豁免;还有的公司规定疾病身故或者全残不在豁免范围之内。
  怪现状6:只找熟人买保险
  案例:王小姐在事业单位工作。两年前,王小姐碍于面子,购买了同学强力推荐的某款健康医疗险,年缴保费5000多元。去年5月,王小姐因病住院,花去1万元。王小姐找保险公司理赔,这时才发现,自己购买的是费用补偿型医疗保险。王小姐在单位报销了8000多元医药费后,保险公司只赔付了余下的不到2000元。王小姐发现,熟人推荐的保险原来并不适合自己。
  点评:找熟人买保险并非不可,但前提是要跨过人情这道坎。据了解,向熟人卖保险已经成为保险代理人“成长”的必经之路。在保险公司的培训课程中,向熟人推销保险更被升华为“缘故法”。也有市民陷入误区,因为对陌生来访的保险代理人不信任,因此宁愿找熟人买保险。不过,买这样的人情保险要注意了解产品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每个阶段都会推出重点销售的险种,以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任务依次分解到每个营销员头上。这种情况下,熟人推荐的险种有可能并不合适自己。
  怪现状7:有“医保”不买商业险
  案例:周女士所在单位为其购买了医保。考虑到已有医保傍身,周女士没再购买商业保险。去年,周女士住院花去5000多元,医保只报销了3000多元。周女士使用的进口药、特效药都不在医保报销目录内,周女士只能自己埋单。
  点评:新医改实施后,商业保险的作用并没有削弱。医保的基本设计原理是低水平、广覆盖,超出部分由商业保险解决。重大疾病的平均治疗费用为10万-20万元,社保最高支付限额显然与这个水平有差距,个人还需根据情况补充商业险。
  某些药品(新药、进口药、贵药等)以及一些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都不在医保报销范围之内,商业保险可对此部分进行补充。此外,医保注重的是医疗费用的报销,但是市民患病后,除了直接的医疗费用外,还会产生以下三方面的费用:一是后续治疗费;二是不能工作失去收入来源的费用;三是发生重疾后的后期治疗费、营养费、护理费等。这笔费用可以通过商业保险解决。
  怪现状8:“兆头不好”不买意外险
  案例:赵先生认为买保险兆头不好,从不买保险。赵先生的同事某日意外摔伤,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埋单。赵先生认为,此君有此一劫,都怪之前买了保险,惹了祸。两个月后,没有买保险的赵先生也发生交通意外。不过,赵先生的医疗费用只能自掏腰包。
  点评:因“保险兆头不好”不买意外险是个误区。和保险公司其它险种相比,意外险堪称人人必备的护身险种。因为这一险种普遍花费不高,几十元至几百元即可带来一年保障。不过,在购买意外险时要注意其保障范围。以保险卡为例,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卡主要针对经常出差或是每年都要旅行多次的人士;航空平安卡主要针对“飞行一族”;交通意外保险卡则主要针对经常乘坐轮船、火车和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人。
  怪现状9:寿险成唯一保单
  案例:钱太太在保险公司代理人强力推荐下,购买了缴费20年的某款寿险产品。这份保险类似强制储蓄,钱太太每年向保险公司缴3000多元,55岁退休时,钱太太每月可从保险公司领回一笔钱。这张寿险保单是钱太太唯一一张保单。某日,钱太太生病住院,想到保险公司或可理赔,这时才发现,自己的这张寿险保单除了提供养老和身故保障外,并无其它用处。
  点评:通过保险为养老做规划是不错的选择,但将寿险作为唯一保单却不可取。
  从风险的迫切性上看,意外和疾病的风险是每个人最易面临的风险和最需要化解的风险。从保障的先后顺序来看,意外险和疾病险应当成为个人购买保险的首要选择。在购买了足额的意外险和疾病险之后,再进一步对“养老钱”做长期规划。
  怪现状10:豪宅无“险”傍身
  案例:孙先生2006年在父母资助下购买了180平方米的四居室房产,现在房价已经攀升到近400万元。相对房价的上涨,在国企工作的孙先生两夫妻的工资并未见长,家庭收入每月保持在14000元左右。孙先生一家存款不到30万元,房产成为小两口的主要资产。两人都为自己买有保险,但房子没有任何保险。
  点评:随着房价高企,市内的“百万豪宅”越来越多,家庭资产主要集中在房产已经成为都市常态。但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对家庭主要资产进行保障,堪称保险业一大怪状。
  一般来说,房产要么不发生风险,一旦发生风险,花费都不小。通过家财险为家庭主要资产上个保险锁也是一种化解家庭风险的理财之道。据了解,目前市内售卖的家财险普遍花费不高,几百元甚至上百元即可一年无忧。
(责任编辑:DF154)
[热门]&&&[关注]&&&
举报原因:
侵权(诽谤、抄袭、冒用等)
举报邮箱:
举报成功!
个性化推荐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网友点击排行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新进保险员佣金超15%留存率仅10%,数十倍薪资差致行业快进快出浪潮难改
“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周华健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似乎道出了多数新进保险营销员的无奈。
日前,多位保险业内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行业内几乎每3-6个月就会流失过半的新招入人员,而在如此规模的人员流失背后,是金字塔式的人员结构——大部分渠道、信息等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分配不均导致新人很难坚持下来。
然而,颇为奇怪的是,一方面是保险业离职率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则是保险营销员数量的短期激增,最近5个月保险营销员增幅达到41%,创历史之最。
“人员快速增长,必然会拉低行业整体素质,对保险业后续发展和服务水平带来潜在风险,如影响保险业的展业质量,带来更多纠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保险系副教授段文军如是表示。
从业近3年的保险业务经理江华(化名),最近正在被上级游说“跳槽”到一家大型保险公司。
4月26日,正准备离职的江华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在保险行业,“跳槽”和离职情况较为常见,“90%的员工都是不足2年经验的新人,基本上做10个月以上就有可能升到业务经理这一级别。”
事实的确如此,近日,多位从保险行业离职的人士对长江商报表示,行业几乎每3-6个月就会流失过半的新招入人员,而仅有10%左右的保险高管会做到8-10年,行业人员架构金字塔结构明显,大部分渠道、信息等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上,分配不均导致新人很难坚持下来。
不过,保险市场洗牌正在出现,有保险研究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该行业较2010年以前已有较大改观,但专业营销人员依然非常缺乏。随着大学生队伍进入保险销售行业,整个保险队伍素质有望得到改观。
1年期新人离职率最高10个月以上就可升职
尽管对保险行业很看好,但保险业务员何明(化名)2年内换了3家保险公司后,终于决定离开这一行业。
“对新人来说,最大的痛点是因缺少人脉而造成的业绩压力”,4月底,何明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这个行业几乎每3-6个月就会流失新招入的一半人,多是自己主动离开。”
作为新进保险营销员的典型,何明们在毕业后或因对卖保险感兴趣、或因就业方向难被迫选择进入保险行业。在他离职时,一起进入的“小伙伴”已经有70%以上离开了这一行业。
江华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1年期新人离职跳槽率最高,10个月以上就有可能升到业务经理这一职位,之后再带一批新人,因而给人保险公司总在招人又总在跳槽或离职的印象。
“10年前行业留存率已较低,而且工作环境更落后。当时营销员不可能用移动设备和电脑办公,所有展业工具,就是三张纸、一个计算器、一个笔记本,挎一个包。”一位入行10年的财险公司高管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我当时从做车险开始,带三张纸,一张交强险的条款和费率表,一张三责险(第三者责任险)费率表,还有一张车损险费率表(主险),挎一个包就出去做业务了。主要就是陌生拜访、当面谈,来来去去好多趟。”
多位保险从业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介绍,2007年以前,保险行业非常原始,50多岁的中老年和兼职家庭主妇、退休人员等占据了很大一部分。随着保险业的逐渐红火,大学生逐渐涌进这一行业,行业人数激增,通讯工具的使用让业务员的工作开展起来更为便捷,但快进快出仍是行业的一大现象。
“近年以来留存率有所提高,大学生队伍使行业整体素质有很大改观,应该看到亮点。”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险公司资深业务主管表示,一些多年来在行业内坚守的保险人,对行业的正向推动起了较关键的作用。
多位从保险公司离职或频繁跳槽的人士表示,保险业务员除了新入职一年内的员工外,老员工基本没有底薪,薪资构成主要为新开发保单首年的佣金和前一年保单续期的续期佣金收入。
这一薪酬体系1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
“新人没有积累起自己的客户圈,保险公司会有所倾斜,底薪从1000元到5000元不等,根据每个月的保单佣金层级给予不同的底薪。一年后成为成熟的业务员后,就不再给予底薪。”何明等人表示。
上述业务主管回忆称,10多年前,保险业务员第一年底薪更低,仅300元左右,此后慢慢出现更完善的体系,新业务员底薪相对来说弹性保障有所改善。
长江商报记者采访多位在离职业务员发现,对初进入的保险营销员来说,“佣金”首单返佣比例较高,续单则返佣较少。保险公司综合平均首单返佣金能达到险单总金额的15%-25%,最低也有10%的返佣比例,有些特殊的险种返佣比例甚至能达到55%,而一些中小型公司为鼓励业务员,首单平均返佣比例能到 35%。但续单返佣比例则仅保费的10%左右,有些保险公司甚至更低。
“每天睁眼想到的就是如何做新保单、新业务。”江华等人均表示,这一压力也是众多保险员辞职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五险一金、没有旱涝保收,你跟公司之间是代理制的关系,好比自己在创业做生意一样,你没有单子就没有进账。”
这种情况下,有一些固定的、持续性的渠道以及公司固定合作客户,就成了“核心资源、特殊资源”。而这些资源,新员工很难得到,只有在公司人员结构中占据“一定位置”的人才能得到,行业呈现明晰的“金字塔结构”。
在何明等人所在的保险公司,金字塔顶层为一位区域总经理,下面统管部门总监或渠道总监,这一层级约占整个团队的2%-3%。部门或渠道总监下分管业务经理,约占整个团队的10%-15%,业务经理则带基层业务员,这一层级大的团队能多达20人左右,小的团队约3-5人。
汪华们所期待的是,等“熬到”部门老总后,薪资待遇和提成会出现“质”的变化。“你带的团队大、完成的业绩多,根据业务员提成的比例,上一级的经理会有提成,业务经理可以提到提成比例的10%-25%不等,也是看业绩分。”江华透露,级别越高,职位津贴和管理津贴也会越高,所以团队发展较快。
事实上,长江商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位于金字塔顶端的“老总们”薪资是业务经理的10多倍,是入职在5月内、平均薪资仅2000元左右的新人的数十倍。
因此,相对于处于金字塔低端的普通保险营销员,年收入百万以上的“金牌”保险营销员也大有人在,并不断刺激着年轻人进入这一行业。
新人靠15%-25%首佣过活,“金字塔”薪资差达数十倍
人员离职造成大量“孤儿单”留存
正是因为首单佣金高、第一年才有底薪,除了留存下来的保险业务员高管等,大部分人秉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保险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孤儿单”,即出单的保险代理人已经离职的单,类似如没有父母扶养的小孩一样,所以叫作“孤儿单”。
“一般情况下公司会派新的保险员来继续进行服务,但因为首佣已经拿走了,除了重新对客户进行开发以外,保险员对其进行服务的热情有限。”江华直言。
上述资深业务主管表示,“孤儿单”还有可能造成客户对保险市场的不信任,“会感觉保险员卖了保险之后就走了,后续就没什么人跟进服务,从而会感觉保险员就是在‘哄着’客户买保险,对市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管理人员其实很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出现,但‘行业跳蚤’难遏止。”
一位资深保险人士表示,在西方等国家,成熟的保险市场中一位保险员会跟随客户的一生,见证他的生老病死,甚至还为他的子孙服务,而在我国,市场还较为不成熟。
专业、稳定的保险从业人员的缺乏已成行业一大痼疾。多位保险行业人士称,尽管2013年以来迎来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购买保险的意识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市场本身的不成熟以及人员快进快出对行业的冲击,让这个行业在社会上口碑一直偏负面。
“从业门槛低,各种素质的人都有,从业者培训几乎从零开始,而目前保险公司在专业培训上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长期从事保险行业的专业人员很缺乏。” 上述保险经理表示,在新的主体进入保险行业以及新的代理模式、互联网销售模式出现后,提供“一对一”服务保险员竞争压力会更大,专业能力要求也更高。
多位资深保险人士认为,保险业务员在进行职业选择的时候需要看长远一点,“相比于10年前的‘不入流’,行业几乎迎来了‘井喷期’,保险业务员真正需要把它当做事业和专业来做,未来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景,等真正做到成熟的保险专业人员,保单和业绩都不再是问题。”
5个月增长41% 保险员激增引担忧
增速过快拉低整体素质,33%高离职率或给后续发展和服务水平带来潜在风险
当下,再也没有哪个行业像保险营销一样热了。
2016年第一季度末,保险营销员数量突破710万,比2014年底的325万人翻了一倍还不止,最近5个月增长205万人,增幅达41%,创下了保险行业历史增员的最高纪录。
“保险营销员的快速增长,必然会拉低保险营销员的整体素质,对保险行业的后续发展和服务水平带来潜在的风险,比如会影响保险行业的展业质量,带来更多的保险纠纷。” 4月21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保险系副教授段文军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称。
另外,高增员带来的“稀释效应”导致的高离职率,也成为保险行业的顽疾。数据显示,保险营销员离职率高达33.25%,2011年—2013年,全国有508万人次加入保险营销员行列,同时又有502万人次流失。
营销员数量从来都是与保险行业的发展正相关。段文军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从2016年一季度保险业业绩来判断,今年可能是保险行业的一个低点,保险营销员的数量可能会在2016年止住暴增,在2017年出现负增长。
保险业空前繁荣保险员15个月人数翻一倍
人头攒动,低门槛、高收入、正规化,无数年轻面孔在现场面试台前排起长队……3月底,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一次华中地区大型招聘会上,保险公司再一次成为主角。
一位不愿具名的保险公司中层4月20日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这种现象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保险营销员招聘几乎是所有险企常年的主题,一方面,“人员饥渴症”常年困扰保险公司,另一方面,保险行业人员流动大,随时需要补充新鲜血液。
这种“狂热”在2015年以及2016年第一季度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第一季度末,中国保险营销员的数量突破了710万人,这个数据较2014年底的325万人,翻了一倍还不止,比2015年10月末的505万人增长了41%,刷新了保险行业7年的增员纪录。
以A股上市险企为例,中国人寿(601628.SH)2015年底保险营销员共计97.9万人,较2014年底增长31.7%,其2014年的增长率仅为13.8%;2015年中国平安(601318.SH)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为86.99万,增长36.8%,其上一年度增长率为14.11%;中国太保(601601.SH)2015年底保险营销员48.2万人,较2014年底增长40.1%,上一年度的增长率为14.3%;新华保险2015年年报显示,其保险营销员总人数达到25.9万人,较上年增长47.6%,其2014年的增长率基本为0.
一不愿具名的行业研究人士4月21日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一年来保险营销员数量暴增,最主要的原因是保险代理人资格的取消。2015年8月保监会取消各地的保险代理人资格准入之后,保险公司增员进入快车道,“保险公司一直缺人、一直在招人,资格取消后可选择范围扩大了”。
在段文军看来,保险营销员数量变化的最大影响因素是保险行业的景气程度,2014年保险行业整体经营情况较好,以至于2015年保险公司增员动力更强劲,“2014年8月保险业新‘国十条’颁布之后,保险业几乎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段文军也指出,保险行业市场主体的快速增加,特别是寿险企业的增加,对保险营销员数量的快速增长有重要影响。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末,全国保险机构共188家,实际上2013年底这一数据仅为176家。
另外,因宏观经济下行所导致的金融业空前繁荣,也让保险业站上“风口”,不仅资本市场上保险资产成为炙手可热的标的,在现实生活中,保险也被更多的人选择,因此大量人员涌入保险业。
人员激增摊薄“蛋糕”,高离职率带来潜在风险
不过,保险营销员数量暴增,理论上也就意味着每一个保险营销员拿到的平均薪资减少了。2015年以来,尽管保险行业增长迅速,2015年全国保费收入 2.4万亿元,同比增长20%,但还是慢于保险营销员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来分蛋糕的人数增长,比把蛋糕做大的速度快。
2014年底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保险营销员现状调查报告》称,截止到2013年,全国保险营销员总人数维持在289.9万人左右,超过六成的寿险营销员月均收入在1333.33元及以下。
尽管并没有最新的类似数据披露,但上述不愿具名的行业研究人士表示,现在的情况比当时并没有好很多。以上市公司数据为例,2015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的员工平均薪资为6.13万元、9.81万元、3.07万元和3.33万元。更多中小险企的情况可能更差,长江商报记者熟识的大量保险营销员自我调侃为“金融民工”。
这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高离职率;第二,保险营销员队伍两极分化加剧,少数优质资源集中于某些保险行业的长期从业者手中,更是加大了后来者的竞争和生存压力。
《2015年中国保险行业人力资源白皮书》显示,整体上,行业主动离职率最高的是保险销售员,达到34.25%。数据显示,2011年—2013年,全国有508万人次加入保险营销员行列,同时又有502万人次流失。
“保险营销员的快速增长,必然会拉低保险营销员的整体素质,对保险行业的后续发展和服务水平带来潜在的风险,比如会影响保险行业的展业质量,带来更多的保险纠纷。”段文军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称。
保险代理人资格实行和取消影响营销员数量波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保险营销员的数量并不是持续增长的。
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6年一季度保险营销员数量变动的情况如下:2009年保险营销员数量为290万人,当年增长34万人;2010年为 329万人,增长39万人;2011年为335万人,增长约6万人;2012年为278万人,减少57万人;2013年为290万人,增长12万人;2014年为325万人,增长35万人;2015年10月末为505万人,10个月增长180万人;2016年一季度末,保险营销员近710万人,5 个月增长205万人。
保险营销员数量尽管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2015年以来开始“坐火箭”,但2011年-2012年明显处于低谷,2011年增速下滑,2012年负增长。
上述保险公司中层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对于行业内部而言,2011年-2012年期间人员的大量流失,仍然可以说“心有余悸”,比去年以来迅速增员带来的感受更强烈,因为人员增减永远都是保险行业的晴雨表,正所谓“行业好的时候大家埋头挣钱,行业不好的时候大家开始自我反思”。
除了行业周期原因,保险代理人资格的实行和取消,这个政策性的因素也对中国保险营销员数量的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述行业研究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介绍,2010年下半年开始,保监会就在尝试启动保险代理人资格认证,日开始强制执行,凡从事保险销售的人员,应通过中国保监会组织的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取得《保险销售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保险代理人资格准入落地后,保险人才供应市场一下“慌了神”,一方面一大批人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更加剧了行业内部为增员而采取的四处挖角,据悉,多个省份都有险企分公司销售部被“连锅端”的案例。
上述行业研究人士表示,取消保险代理人资格有利于行业发展,“保险代理人资格准入对销售误导等行业乱象并没有太大的抑制作用,因为种种原因,中国保险业存在大量的‘地下代理人’,要求资格准入,反而抑制了保险公司的发展+——保险公司想招的人不一定能取得资格证,有资格证的人员并不一定适合保险业”。
留存率低保险员数量或现拐点
中国保险营销员突破710万人,以亿的总人口计算(以下国家和地区人口均以2014年数据计算),平均每192个人中,就有1个保险营销员。长江商报记者计算发现,美国、英国这个比率分别为319:1、806:1.
华泰人寿总经理李存强曾公开表示,为了满足保险营销员的生存需要,一个营销员一般需要服务60-100个家庭,照此计算,中国保险市场需要100万—150万个保险营销员,十年之内中国保险市场的营销员一定会降到150万—200万人,否则他们生存不下去。
迹象已经开始出现。
2016年第一季度,保险业的“开门红”似乎并不如意,特别是财产险,部分险企仅现个位数增长。
段文军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可以预计,2016年对于保险行业来说可能又是一个低点,开展业务困难必然影响保险营销员的收入,继而影响业务员的留存,因此2016年保险营销员的数量不会有太大的增长,甚至有可能负增长。
段文军表示:“当然,保险行业形势对保险营销员数量的影响在2016年不会很明显,更大的影响预计会在2017年显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保账户购买商业保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