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我现在语文100分出头,高二下学期成长总结,到高考,估计还能提高多少分,要是我每天坚持练习的话。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6|回复: 7
看了这个,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高考改革语文要提高到200分,而英语却降到100分
在线时间 小时
货比货得扔
100年前,全世界都认为汉语是婴儿语,后来才发现原来汉语是进化过的世界最先进的语言。原来在七千年前,汉语也有罗嗦的后啜和字格,后来我们把那些无用东西都抛弃了。比如用一个“了”字就把已经完成的动作表现出来了。根本不用什么现在过去完成时那么罗嗦。
古埃及楔形文字演化成腓尼基语,腓尼基古文字又演化成希腊语,希腊语又演化为拉丁语,拉丁语又变成法语,法语又演化成英语。拉丁语向东成为斯拉夫语系,斯拉夫语系又演化成俄语。同时这也是一个宗教的传播史,是天主教分化为基督教,东正教的过程。汉语是世界上唯一不使用字母高级语言。
汉语又是唯一可用于计算机时代的语言,最适合语音控制,而不用象英语那样用手瞎摸! 这是一个决定中国人命运的问题,请所有朋友尽量宣传!
汉语的一个明显的优势是,思维面广阔,在数学上由于单音节发音,对数字的反应速度也更快,但在逻辑思维方面还是拼音文字较好,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看,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由于可以自由组合新名词新概念以至新思想, 可以容纳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无疑将发展为人类的共同语言,用这种语言 来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丰富多彩,当然在论文和计算机语言是汉语和拼音文字并用了,汉语的伟大就在于兼容,你们看看在汉语的学术论文有汉语和阿拉伯数字和西方拼音文字的混用现相,但在英语论文中则找不到一个汉字,中国的物理学专家可以凭借他在中学时代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读化学专家的论文,反之依然,而英美的不同行业的专家要交流他们的学术成果,则是对牛弹琴,凭这个优势,汉语就有资格成为世界语,而我们国内还有些学者还要把汉语拼音化,这不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吗?
我们中国人民也有资格控告那些所谓的文明的西方人,是谁在制造环境污染,破坏森林和草原,就是他们,因为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语言要比汉语浪费2倍的纸张,全世界使用西方语言的人要比使用 汉语的人多5倍,按照简单的因素级连倍乘法,就要浪费10-20倍以上的木材,增加20倍以上的工业废水,就语言的优越性来讲,西方人没有什么资格对汉语说三道四,连文盲都知道从联合国五种工作语言找出汉语文本,因为汉语文本是最薄的那一本。
中国人心里有这样一种成见;认为汉语迟早要被英语所淘汰。记得有一次,大概是胡野碧在辩论时干脆把它清楚地说了出来。前几天‘世纪大讲堂’请了一位学者李锐也认为全球化的结果是让英语统治世界。只有阮次山在一次‘大时代,小故事’中谈到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但是,他又提出一个问题;既然由于汉语使用了‘声’使得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那么,由于广东话中的声比普通话多,是不是广东话的思维速度比普通话更快呢?我的回答是,广东话虽然使用的声调多于普通话,但是,广东话有两个缺点,第一、它的文字规划得不好,文字表达欠佳,且有闭音节的声音存在。第二、它的声音利用率不高,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声,连乘的结果是2900个声音,但是能够被利用的是2500个,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话中的仅1200个。广东话有九声,即使它的声母和韵母与普通话一样多,那么它实际使用的声音也应该是普通话的两倍多才对,但是,广东话中实际使用的声音仅有1500个,与普通话相差不多,而它的利用率比普通话小了几乎一倍。利用率小,就说明难学。因为同样的一个声母或韵母,每次的使用实际上也是一种练习的过程,利用率高的声母或韵母必然容易记忆、容易掌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凡是常用的语言元素,包括声母、韵母、汉字和单词等到,越是经常使用的越容易掌握。语言的好坏其实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够用很少的记忆来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够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识?用一句极限的话来讲应该是:最好的语言是不学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识又最多的语言,或者说,学少而知多的语言。
英语与普通话相比则不同,国际音标中,英语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所以英语的声音种类不会超过20×20=400个;反过来说,不在这四百个声音之内的任何声音都不被英语所承认,或者被认为是不正确的发音;这里所说的不是‘音节’。比较一下就会看出,汉语的发音种类是英语的3倍,两者的比值远大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比值。
下面要说一下,为什么声音种类越多,思维速度就越快。这个问题,去年我在‘北大中文’论坛讨论了一个月才使大家弄清楚,在这里我希望尽量说得简单。假设有一个仅会发两种声音的人,具体地讲,他就会发a和b两个音。根据电脑的理论,我们知道,他用这两个符号依然可以表达整个世界。再假设,世界上仅有400种事物需要表达,那么,一个英国人可以用每一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而仅会发两个声音的人,有时就不得不用九个发音来表达400种事物中的一件,因为二的九次方才大于400。
比如,英国人用‘i’代表‘我’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这个概念。一般人每发一个声音大约需要消耗四分之一秒的时间。比较两者就会看出,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不但表达得慢,而且还费力气。在表达‘我’这个概念的时候,英国人使用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而仅会两个声音的人使用了二又四分之一秒。如果两个人总以这样的比例生活一辈子,他们一生中所享受到的所有信息将是它的反比9:1。
实际的情况中,最明显的是日语与汉语的对照,我们知道,日语使用了100种不同的声音,而汉语使用了1200种声音,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个或者三个声音来表达。我们假设日语中所有的字都用两个声音来表达,那么岂不是说,日本人一生所能够享受到的信息仅仅是中国人的一半吗?我曾经思考过,这是不是与日本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伟大的思想家有关。
我们知道,思维实际上是一种心里说的过程,如果在说话时表达得快,那么,思维的速度也应该跟着快。具体的例子是赵元任曾经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汉语使用了30秒,而英语使用了45秒。因此,如果两个人同时用英语和汉语来背诵的话,到了30秒的时候,汉语使用者一定想到了九九八十一,而英语使用者则一定到不了这里,说不定,他想到的仅仅是七七四十九。这就证明了使用发音种类多的语言比使用发音种类少的语言思维速度快。这一点曾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证实。
至于思维速度快是否就代表聪明这个问题是被很多学者所承认的。 我的证据是解释一个历史上的‘谜’古希腊人为什么比其他人更聪明?因为希腊的文化来自古菲尼基人,我们知道菲尼基人发明了人类的拼音字母,就声音的分解来说,这是一大进步,就思维速度来说,它是一大倒退。因为,为了筛选容易区分的声音元素,菲尼基人仅仅使用了22个辅音,这样,它的表达速度当然比现在任何语言都慢,而希腊人则采用了元音,我们知道元音与辅音结合以后,声音种类等于增加了好几倍。事实上,菲尼基人的声音中也有元音,否则他们是发不出来的。所谓的22个辅音是说他们仅承认这22个辅音为信息栽体,也就是,ma、me、mu、mai、muo在他们的耳朵里与一个m没有任何区别就像me的四种声调对于英国人来讲没有任何区别一样。由于声音种类的突然增加使得希腊人的思维突飞猛进,造成了后来的现象。
论坛上曾经有人问汉语的声音种类依然多于英语,为什么没有英国先进。我的回答是,当声音种类突然增加的时候就有新思想出现,反之,当声音种类减少时,思想就趋于保守,而元朝以后,中国的声音中失掉了一个‘入’声,中国的衰弱正巧从那时开始。最后,在讨论尼安德特人的时候,人们也发现,使用声音种类少的人种会被历史淘汰。
我之所以认为汉语必定战胜英语的根据还不在这里,关键是要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知识爆炸问题。我们知道,目前的英语单词包括各种生物名称及专利发明的新术语已经超过了数百万,如果考虑到英语中有一些可以推导和联想的成份;比如前、后缀和复合词等,它所需要记忆的基本单词也有一百万个。而所有这些单词在汉语中都可以用四千个汉字来表达。根本的原因还是英语的发音种类不够。
比如pork这个词,在英语中代表猪肉,它和猪pig、肉meat没有任何关系而仅仅代表它们的一个联合体而已,如果把猪肉pork、羊肉mutton、牛肉beef、猪油lard、羊油suet和牛油talon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发现,英语中所有的联体词都是一个与其中任何一个分解词毫无关联的新符号,而它们却构成了英语词汇的主体,英语中几百万的单词就是这样来的。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如果将pork改成pig和meat连在一起的形式,那么就要发音四次而pork仅仅发音两次;所以联体的词能够节省发音却要增加记忆,而分体的词,无需记忆可是却增加了发音次数。设想,一位屠夫,每天要用到‘猪肉’这个词上千次,使用两次发音的单词要比使用四次发音的词节省两千次发音,何乐不为?但是遇到不常用的词的时候,英语还是和汉语一样,使用分解的词,比如驴肉就用donkey meat来表达。因为不常用的词,即使设立了符号形式,别人也记不住。
汉语能够将英语中联体词汇分解的功能,非常有用,它使所需要记忆的词汇大大地减少;不仅如此,它还能够将词汇在人们头脑中的位置整理得清清楚楚。达尔文主义的诞生就是建立在林奈的双名法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方法使得各种印象在脑子中由原来的平面,变成立体的。比如,在林奈以前,人们给所有的生物一个名字,结果,由于种类太多,同一种生物可能有两种名字,而另外的生物,可能没有名字。林奈则将所有的生物先分类,并且给出一个类名,然后在类名的下面放一个词,两者组成双名法的名字。这样不但清晰,而且大大的减少了需要记忆的符号;比如原来有一万个名字,现在分成一百个类,又在每类中分成一百种,我们所需要记忆的仅仅是一百个类名和一百个种名,共二百个,而不是原来的一万个。
随着知识爆炸的问题逐渐恶化,人类就有必要将其他的术语也仿照这个方法改造,而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汉语的结构进行改革。而原因还是在于发音种类的数量。
这个现象最先是德国的莱布尼兹体会到的,他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得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但是,他没有看到声音的真正特性,却由于汉字的数量上的性能而定义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字。我想,如果他看到今天知识爆炸的世界,他一定会要求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废除拼音文字而采用汉字。
最后,谈一下关于人的一生中到底能够记住多少单词或符号的问题。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通常在三到四千,而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仅有三万个单词,他本人能够全部掌握。但是,到了丘吉尔时代,他的单词量依然是三万个,可是,那个时候的英语已经拥有近百万个单词了。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英语单词的熟练程度是后人根本无法达到的。我曾经在网上向很多英语中高等教育的语言机构请教,到底学习英语应该掌握多少单词才成,但是,他们的回答总是含糊不清,或者扯一些别的东西。后来,在一些无法避免这个问题的文章中我发现,语言学家们对于英语单词的要求是:一个受过教育的英语使用者应该掌握五到二十五万单词,不但差距范围很大,而且,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莎士比亚和丘吉尔都应该是文盲,至少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我认为,这是任何推崇英语的人的软肋,只要他们能够躲过别人问这个问题,其他的方面 ......
  为汉语辩护!呼吁那些糟蹋汉语的人注意以下事实:
  (1)联合国6种文字的官方文件中最薄一本一定是汉语;
  (2)汉语的精确性已为蓬勃发展的中国科技事业所证实;
  (3)计算机语音输入最具有希望的是汉语;
  (4)汉语是稳定的是收敛的,英文是不稳定的是发散的;
  (5)汉语是二维信息是生动的是高效的,英文是一维信息是密码型的是枯燥低效的。
  (6)在英文世界里能读文学名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不是所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能干的。如阅读《荆棘鸟》中用英文描述的非州的一些植物真是艰涩无比,一般英美人也只能囫囵吞枣而已;可在中文世界里,又有谁会对仅有中学学历的人读完四大名著而感到惊奇?
  (7)当今虽是英语文明的蓬勃期。但在历史的长河中,Sofar,英文世界的文明史远比汉语世界的文明史短。英文是先进文明的语言是没有根据的。为汉语骄傲!更为坚信汉语时代即将到来的中国人热情与信心而欢呼
在线时间 小时
为什么不放出来呢?难道汉语不是你的母语?难道你儿子是教英语的?
在线时间 小时
在线时间 小时
扯淡,语言本身没有什么先进性可言,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交流工具,就象我们用的键盘,难用,但你必须这么用。现在英语在全世界通用,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学好英语是必须的,我们要改的是如何学好英语,而不是把英语改的没有。对于要提升语文教育,这和英语没有什么关系。语文180,英语100,不知道是那个老先生拍脑袋想出来,误人子弟的奇葩想法!
在线时间 小时
来自红网论坛手机版
清政府说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在线时间 小时
友情帮顶顶高二语文如何从100提高到125作文议论文将将40分阅读拿份不多其他分数扣在 前面的基础选择题上我作文句子不够漂亮 每天都看读者这样的文章 有没有可能提高呢?到底该怎么学?_百度作业帮
高二语文如何从100提高到125作文议论文将将40分阅读拿份不多其他分数扣在 前面的基础选择题上我作文句子不够漂亮 每天都看读者这样的文章 有没有可能提高呢?到底该怎么学?
高二语文如何从100提高到125作文议论文将将40分阅读拿份不多其他分数扣在 前面的基础选择题上我作文句子不够漂亮 每天都看读者这样的文章 有没有可能提高呢?到底该怎么学?
提高语文成绩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基础题上,例如选择,前面的错字与读音是否正确,那个需要你有相当多的关于这方面的了解,建议多注意一些字的发音,或者买一本专门攻于这类题的辅导教材.阅读方面,多读多做,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与答题常识.作文方面,句子不漂亮,那就着手于写实,从情的这方面去打动读者.作文是议论文都比较好写的,注意找好论点,加油哦,语言这东西就讲究一个积累.180分来了,高中语文该怎么改革呢?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180分来了,高中语文该怎么改革呢?
180分来了,高中该怎么改革呢?
&&&北京十月份公布的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其亮点一是英语的改革,它突出了英语的工具性,“听说”这部分便占了总分(100分)的半壁江山,这让中学英语不再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亮点二是压减英语分值,增加语文分值(总分180分),以突出国语的重要性,但有关语文具体怎么改革还没有详细说明。北京带了个好头,那其他省份也会有所行动的了。假设我们都学北京,语文总分都提到180分,那我们的高中语文该如何改革呢?我想,这些事情我们的教育官员、专家应该心中有数,但作为一线教师,我也冒昧提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权当抛砖引玉。
首先是我们绝对不能做“考点不变,题量增大”这种不科学的事情,一定要对某些考点进行删减,再补充新的考点,与时俱进,更科学地、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以及文学素养;其次,高中语文教科书必须围绕语文的工具性、文化性、应试性三方面跟进改革,且课本内容与高考考点关系更密切,而不是“教非所考,考非所学”,致使多数中学生不喜欢学语文以及教师不知道怎么教好语文,让在中学九大科目中一直处于“意义重大,却无人理会”的尴尬地位。
一、调整考点的建议
分值的分配方案一:作文70分;应用文10分(把原有的“病句”题融入这个考点);听说测试15分;普通话测试15分(取消原有的“拼音”题);古诗文(把原有的“正确使用成语熟语”题融入这个考点)40分;两篇必做阅读30分(文学文本15分和实用文本15分;另将“论述类文本”归入“文学文本”一类,取消“科技说明文”或将它归入“实用文文本”一类);取消“同义词辨析”题和“语言表达连贯”题。
分值分配方案二:作文60分;应用文10分(把原有的“病句”题融入这个考点);听说测试15分;普通话测试15分(取消原有的“拼音”题);古诗文(把原有的“正确使用成语熟语”题融入这个考点)45分――增加传统文化的考查;两篇必做阅读35分(文学文本20分和实用文本15分;另将“论述类文本”归入“文学文本”一类,取消“科技说明文”或将它归入“实用文文本”一类);取消“同义词辨析”题和“语言表达连贯”题。
二、完善考点与教材
(一)关于写作能力
总分增加,作文分值应该增加(180×40%=72),确保写作的重要地位;至于为何要增加应用文写作,主要是出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被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学生毕业后,到企业、政府部门工作,都会接触到应用文,但大学里除了中文系、新闻系、行政管理系等少数专业教授应用文写作,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根本不知道应用文怎么写。高中生掌握一定的应用文写作技能,就等于掌握了一种生存技能,让他们到大学或者到社会后更好地生存。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中学生日常应用文写作教程》,系统地介绍常用的应用文,并在高考中考查,如,社交礼仪类(欢迎词、欢送词、贺电、赠言等),海报启事类(征稿启事、征订启事、寻物启事等),便条契据类(借据、收条、领条、请假条等),家书情书类,专用书信类(介绍信、证明信、推荐信等),申请书类(入党入团申请书、困难补助申请书、辞职申请书等),对联等。以往高考中也考过不少类似的内容(如对联,书信,欢迎辞,寻物启事等等),但这些内容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很少出现,只有在高三复习时教师才会根据考点(语言运用)粗略地介绍,学生也是粗略地训练一下。这样,应用文技能的传授就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而且时间也很短,效果不理想。有了教科书、一定时间的训练以及高考的考查,学生就会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应用文写作,才会让的工具性得到更好地贯彻。
另外,为何要把“语病”这个考点融进应用文写作里?原因是“语病”这个考点考得太细,太深,也没有具体的语境,甚至有些高考题还充满争议,而语法学得太深太细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语言运用能力也不见得得到很好的提高。如果拿这些“语病”题去考只有小学学历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会不会难为他老人家呢?所以,为了降低难度以及提高汉语实践能力,我们应该把“语病”这种题型放在应用文写作这个考点中,考查形式是修改有问题的应用文。
(二)关于听说能力
所有人都批评目前的中学英语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可是又有多少人留意到我们语文的弊病呢?中学语文有听说训练吗?语文高考有听说能力考查吗?语言表达题是吗?错,那是书面语言表达!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听说训练,语文的工具性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中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就参差不齐,很多大学生的汉语水平甚至连那些只学两三年汉语的外国留学生都不如,这不是件令人尴尬和担忧的事情吗?所以我们要藉此良机,将汉语的听说训练加入到高中课本中,将汉语听说能力的考查加入到高考中。我们可以增加必修课《高中生汉语听说训练》以及《常用汉字3500字》,考试方式则与英语听说测试一样(人机对话),而且时间安排上也借鉴英语的听说测试,将听说能力的考查放在高二第二学期以及高三第一学期进行,学生可以选择在高二应考,也可以在高三应考,若两次都参加就以分数最高的那次为准,学生的考试压力也得到相应的减轻。
《高中生汉语听说训练》主要是通过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主要包括听出说话人的观点、主旨、意图(深层意思,言外之意,话外之话)以及一语双关等等,如网络上流传的汉语八级测试题就可以选来考查学生的倾听能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则是指考查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即时表达能力――代替原有的某些“书面语言表达题”,如让学生听一则古代幽默笑话《该来的不来 不该走的走了 我说的不是他们》,然后让他们说说故事中的主人公说话方式错在哪里(说话没有顾虑到听者的立场,就很容易无意中伤害别人,产生一些不必要误会)。
《常用汉字3500字》的考查,则是采取类似现行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形式。以往高考对汉语拼读的考查只停留在“识记”,且很多词语都是生僻词,生活中很少用――学生不知怎么学,更不喜欢学,教师更不知道怎么教才有效。为了提高广大中学生的汉语水平,我们就应该在高考中增加中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主要是拼读汉字,段落朗读,话题作文(口头作文)等等。当然,考虑到语文教师的工作量会随着高考语文总分的增加而增加,各学校可以在高一高二年级挑选教师专门负责这两门课,这样做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压力,又可以增强这两门课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三)关于古诗文阅读
这些年,大家都见识到台湾高考题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灵活运用,在古诗文的考查上,出题者特别注重将古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古文今用,古诗今用,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可以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强大的生命力。而我们的高考题中,古诗文题则考了太多的“炼字”以及艺术手法。这些文学技巧,学生很难领会和掌握,考试时多是胡乱作答,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长期停留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层次上。而古文的考查内容则长期是“实词、虚词、句式、断句、翻译”,内容死板枯燥。
值得高兴的是,相关教育主管部门现已有所行动了。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日),北京市教委表示将增加语文文言文教学比重,并且提出高考命题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查这一条。中华书局也正式引进台湾地区高中必选课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并在此基础上修订出版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于今年秋季在全国多个省份的30所中学进行试点推广。
至于为何把“正确使用成语”题融入这个考点,原因是:一、这种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是“找出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形式非常死板,主要是考查记忆力,而且很多成语较生僻,脱离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二、汉语里多数成语熟语都源自古文或古人的生活经历,将它融进古诗文这个考点里,两者会相得益彰。比如,阅读全篇文言文或读了某段某句后,你想到哪个成语(熟语)?哪个成语(熟语)能概括此文、此段、此句的观点呢?对于作者的观点,你用哪个成语(熟语)来批判或补充说明呢?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要求学生用文言文中的一些具有深刻内涵的句子或所学过的古诗文名言名句或成语熟语来为某个企业某种产品做广告――这样就可以将原有的语言运用题(写广告词)融入这个考点,极大地丰富了古诗文的考试内容。这样的考查形式,既能促进学生主动阅读古文,深入了解其中的内涵,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语(熟语)的兴趣以及学生灵活运用成语(熟语)的能力,还能发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何乐而不为呢?
(四)关于现代文阅读
当前,很多省份的现代文阅读题都是一道必做题(论述类文本或科技说明文)加一道选做题(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二选一)。这就导致卷有三篇现代文,题量大,难度大。那我们可以删去第一道题,将第二道选择题改为“必做题”(文学文本和实用文本都要做)。这样就削减了一篇现代文,让出空间给“古诗文的考查”。当初设置阅读选做题的意图是适应新课改,体现选择性,但随着多年的实践,其弊病也逐渐凸现出来了。因为文学文本难度略大,导致很多学生从高一就开始放弃文学文本,只做实用文本,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学生对汉语表达优美、内涵丰富的特质无法体会,更无法掌握,这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同时,教科书的改革也要贴近高考,若继续“教非所考,考非所学”,语文课本会成为学生最讨厌、最容易扔掉的书本。语文课将会成为可有可无、可听可不听的“鸡肋”――通过语文课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能力以及传统文化素养将会是一个听起来很美的梦。现在高中语文教科书最大的弊病是阅读教学不成系统。我们的语文高考大纲很有系统,可我们的阅读教学却不成系统。中学每本语文书的形式大同小异,多是按照某个主题划分为几个部分(经济、人文、时政、自然、哲思、历史等等),这样的划分使语文书更像是一本文化著作(或政治著作),而非语文教科书。分属在各个部分的文章,其涉及的“阅读专题的高考考点”可能是蜻蜓点水,也可能是重复的,还可能是毫无关联的,甚至有些教科书根本不提及,学生学完整本语文书后,其收获可能就是大概地知道课本讲了哪些内容、学过哪些文章,至于对文章所涉及的高考考点可能早就忘了――因为太零散了,或者是教师沉浸于对文章的肢解上,对文章涉及到的“阅读专题的高考考点”根本不留意。知识唯有成系统才能够被理解,被牢记,被掌握,被使用,被创新,而零散的知识则像一堆散沙,会很快被忘记,学生只能苦苦地重复学习多年,结果还是丢三落四。教非所考,考非所学,于高考无用,学生就会质问:“那学还有什么用?”
所以,我认为,中学语文选用文章(阅读类)的标准是文章的艺术性由低到高、思想性由浅到深,然后将高考考点分配在每本教科书上。高中语文每本书每一单元可以有五类文章(古诗文,议论文,小说,文化散文,实用文),每学期每类文章侧重某个考点。如高一上学期的小说教学,侧重“小说情节”,下学期则侧重“人物形象”;高二上学期小说教学侧重“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探究”,下学期侧重“小说的环境”――而不是现行的初中高中语文每篇小说的阅读教学,几乎都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小说的四大要素”,反反复复,高投入低回报。其他文体(包括写作教学)也可以参照上述形式选取文章和设置课后练习题。唯有对高考有用,语文教科书才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扭转语文沦为“鸡肋”的局势,才能借此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和传统文化修养。
三、盼望着减负增效
英语100分,50分听力,其他内容也是50分――英语教师从此解放了,工作量可能比任何科目的教师都轻松。甚至有同仁戏言:“以后英语教师上课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放电影了,非好莱坞不放!”而高中语文教师大半的精力都放在批改作文上面,他们一般教两个班,一个班七八十人(大城市的高中或有优越条件的高中每班人数≤50人),每一至两个星期布置一次作文,一次批改作文140篇以上――又苦又累,收效也不明显。对于课改、教改,语文教师则多是有心无力。“减负”已成为语文教师心中最大的期盼。现在,北京进行高考改革,将语文的分值提到史无前例的高度,这让语文教师喜忧参半:喜的是语文地位得以极大的提升,忧的是180分背后的语文教师的工作量――无论怎么改革语文,这么庞大的分值,语文教师能工作轻松吗?语文教师的工作量会不会是除数学外其他七大科目教师的两倍以上呢?若是这样,想想都发怵。当然,有条件的中学可以扩招语文教师,可没条件的中学呢?希望改革者在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中能将对教师的“减负增效”考虑进去。
[作者通联:广东高州市高州中学高中部]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作者:佚名&&阅读次数:& 更新时间: 20:20:08&&&&&&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二下学期班主任总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