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生菜会 申报国家川菜非遗项目申报还要走多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下编)
价格:¥43.50 &&
1230人阅读
3130人阅读
1044人阅读
第1章 “非遗”的知识产权研究
1.论我国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构建
周艳;燕朝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关族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传承的智力成果和文化财富,是相关国家重要的经济资源,但一直被排除于知识产权制度之外。试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出发,简要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及相关问题,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利用知识产权保护非物质文...&&&
来源:《技术与市场》
2012年第11期
作者:周艳;燕朝西
2.“非遗”知识产权保护,难为但必须为
近日,官司打到全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宁夏“非遗第一案”——“汤瓶八诊”商标案的是是非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案件本身有些曲折:国家级“非遗”回族“汤瓶八诊疗法”第七代传承人杨华祥于2007年注册并获得了“汤瓶八诊”商标。之后,他曾以商标侵权为由,将山东&&&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逸华
3.非遗知识产权保护难点多
高慧玲;秦莹
云南的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技艺的产生和发展源自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群体,通过传承人的薪火相传得以保存、传续并不断地发展壮大。许多具有独特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非遗技艺,凝结着特定群体的智慧创造,具备知识产权的一些特征,然&&&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高慧玲;秦莹
4.“非遗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
&正&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2012年度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除&iPad&商标案、百度文库版权纠纷案等富有现代科技色彩的案件之外,&泥人张&不正当竞争纠纷案这一有关非遗保护的案件,颇为引人注目。&泥人张&彩塑神形兼备、色彩明快,早在1915年就获得巴拿马万国...&&&
来源:《法治与社会》
2013年第07期
作者:王逸吟
5.“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误区与矫正——基于四川省立法与...
目前,在我国的立法层面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已初具规模,尚待完善,但其保护效果具有局限性;实践中,对&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运用日渐广泛且追求与行政法保护一致的效果,公众对其保护效果具有高度期待。公众对&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效果的实际期待偏离立法设定而形成的误区,是由于个...&&&
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15年第04期
作者:王黎黎
6.论非遗法律保护中文化权利与知识产权的冲突——基于国际...
唐海清;张双英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中文化权利与知识产权的冲突主要体现为保护主体、保护期限、新颖性要求等方面的冲突。当今世界知识产权与文化权利的冲突越发越激烈。解决文化权利与知识产权的冲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解决二者冲突的基本路径在于坚持文化权利的&适度&优先原则...&&&
来源:《贵州民族研究》
2015年第04期
作者:唐海清;张双英
7.“非遗”视角下的技艺传承人培养与知识产权保护——以云...
高慧玲;秦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宝贵财产,民族技艺传承人则是传递者。&知识产权&诞生于工业时代,其特点便是将财产私有化。&传统化&与&私有化&构成了民族技艺传承中的传承人和知识产权的矛盾。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人掌握并承载着传...&&&
来源:《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年第01期
作者:高慧玲;秦莹
第2章 “非遗”与旅游的研究
1.旅游开发中“非遗”文化的创意性和真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层次和操作层面的真实性和创意性都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建立在文化真实性的基础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发挥、宣扬其内在文化精髓,以保持其本源的纯正与稳定。而创意性则立足于对旅游开发之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规模化复...&&&
来源:《社会科学家》
2015年第02期
作者:刁宗广
2.“非遗”旅游开发的必要与可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日刊发了王伟凯《“非遗”如何走出去——兼与蒋多先生商榷》(以下简称“王文”),就非遗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值得细读。但王文对“非遗”旅游开发流露出太多担心,笔者不敢苟同。$$
“非遗”适用于适当的旅游开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孙天胜
3.对非遗旅游资源利用的实践和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世代相承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主要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和传统竞技,传统手工艺技能和民间美术;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活动;传统知识和实践;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资料、实物和文化空间等。温家宝总理&&&
来源:《江南游报》
作者:王国荣
4.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社区参与机制研究
目前,国内外从社区参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两者契合的角度对非遗进行开发的专门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应树立以社区为中心的非遗旅游发展理念、构建涵盖各利益相关者的非遗旅游协调机制、建设信息对称的非遗旅游信息共享平台、丰富社区参与非遗旅游的方式、保持...&&&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2013年第08期
作者:黄益军
5.“非遗”传承人与旅游演艺的互动性研究
非遗传承人与旅游演艺的互动,不仅是将民间传统文化充分的融入群众,同时也是自身社会职能的实现。通过非以传承人与旅游演艺间的互动,实现了双方的彼此借鉴,不仅能够给传承人创造实际的利益价值,更重要的是让旅游演艺充分的吸收了非以文化精化,让这一文化价值得以真正的体现散播。&&&
来源:《才智》
2013年第06期
作者:田勇
6.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生存模式研究——以国家级“...
结合国家级&非遗&常州梳篦个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传承保护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来源:《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03期
作者:宋斌
7.非遗借助新媒体与旅游实现联动传播可行性分析——以云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其传播状况及公众对其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是成正比的。借助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形式,传播公众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信息,对非遗传播和保护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旅游休闲过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偶遇&率高,在此过程中如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信息的联动传播,将实...&&&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15年第04期
作者:曹星
第3章 “非遗”中土著和少数民族的问题研究
1.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开发的难题及对策——以广...
蒙洁慧;林雪云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广西绚丽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然而,在广西乃至全国,一直存在开发式保护所带来的遗产现代性增强与遗产本真性消退和文化空间遭到破坏之间的价值等问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来源:《传承》
2013年第09期
作者:蒙洁慧;林雪云
2.少数民族“非遗”开发中利益分享制度的法律规制——基于...
在贵州少数民族&非遗&开发中,存在着&公司+农户&、&工分制&、&民族文化保护奖金&等利益分享模式。有的模式考虑到了本社区、本民族的传统而效果较好,但部分模式却使&非遗&权利主体处于被动边缘地位,引发了少数民族的不满,影响了&非遗&的健康传承。在少数民族&非遗&大规模开发的情况下,需要对利...&&&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3年第02期
作者:文永辉
3.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和技艺的民商法保护研究:非遗和知识产...
从少数民族传统知识和技艺保护现状出发,提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过程中非遗传承人、传承社区等权利主体与开发利用者之间存在利益博弈,因此开发利用同时,需要强化对非遗法律保护和确认的相关民事权利。&&&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第27期
作者:马雁
4.民族文化产业视域下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生产性保护——以...
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具有内生互动性。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化路径决定了少数民族非遗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又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的重要路径。手工技艺类非遗因其生产性保护的开展更容易市场化、产业化。但在实践中,&保护&与&开发&仍...&&&
来源:《云南社会科学》
2013年第05期
作者:丁智才
5.中国北方少数民族“非遗”刺绣图案探析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刺绣图案风格多样、特色各异。本文主要探讨了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北方少数民族刺绣,包括维吾尔族刺绣、蒙古族刺绣、柯尔克孜族刺绣、哈萨克族刺绣、土族刺绣等,并从地域文化特征、图案、色彩、针法来分析北方民族&非遗&刺绣图案。&&&
来源:《美术大观》
2015年第04期
作者:章海虹
6.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新生代传承人“回逆再构”式培养研究
吴晓亮;郝云华
云南少数民族非遗产业发展形势喜人,但也面临新生代承传人的培养问题。以&回逆再构&式培养为思路,借鉴国内外非遗的教育与保护模式,对国家标准课程与非遗课程开发进行比较,发现两者间的差异可以通过教育的实施,在被教育者身上实现融合与共享,互补与共赢。进而结合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思想,对培...&&&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14年第01期
作者:吴晓亮;郝云华
7.西南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的特点与问题分析
国家级&非遗&名录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西南少数民族国家级&非遗&名录明显存在着民族、地区、类别分布上的不平衡性,代表性传承人在总数上严重不足、老龄化严重、性别比例不协调、类别分布不均衡等特点。国家级&非遗&名录依然存在表述笼统和不规范、申报地区与项目流行地区不一致、项目分...&&&
来源:《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2014年第06期
作者:陈兴贵
8.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保护存在问题及制度完善——基于...
本文通过在贵州民族地区的访谈,重点探讨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四个问题:传承人的认定程序可能存在不公平、不透明;传习人的培养困难,传承人&无徒可教&;不区分传承人类型的整体保护措施存在极大局限性;传承人文化身份逐渐模糊甚至与乡土社会产生冲突。这些问题都对&非遗&及其传承人...&&&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
2013年第01期
作者:文永辉
9.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以广...
中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历史悠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各民族都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但目前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正面临着消失或濒临消失的严峻形势,另一方面又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措施,其前景令人担忧。笔者就广西...&&&
来源:《文化遗产》
2014年第01期
作者:何秋
10.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为...
&正&时至今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已进行了10多年。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1219项,其中民间文学类125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有53项,占民间文学类的42%,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但是,它和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蕴藏量相比起来,...&&&
来源:《文化月刊》
2014年第Z1期
作者:陶立璠
11.少数民族文字“非遗”价值与保护
雨山;李巨炎
&正&作为民族记忆的&活化石&,少数民族文字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对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民族传统的传播,对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的形成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来源:《世界遗产》
2011年第02期
作者:雨山;李巨炎
第4章 “非遗”的申报问题研究
1.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看“非遗”申报与保护中存在的误区
&正&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二届大会通过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定义:&所谓无形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
来源:《三峡文化研究》
2008年第00期
作者:陈华文
2.从京剧申报“非遗”角度解析其文化传承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文化自觉论、教育传承论、法律制度论等观点入手,以京剧为案例分析其流传的时间、空间交互作用和表现形式,剖析了京剧&三元合一&的特征、四大流派以及相应代表人物。研究认为,需要辩证看待京剧申报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作为一个文化标签,只有结合古老和现代并...&&&
来源:《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3年第02期
作者:张祖群
3.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妙峰山庙会之影响——以妙峰山庙会申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对妙峰山庙会的重塑有何影响?妙峰山庙会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影响了妙峰山庙会活动及香会组织的定位与称谓。在民俗旅游这一外衣不合身之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符号是否会成为妙峰山旅游的&新装&呢?研究发现,为求得生存空间,妙峰山管理处和香会/花会组织一直奉行...&&&
来源:《民间文化论坛》
2014年第06期
作者:李华伟
4.北京皇家礼乐的传承和非遗申报研究
北京明清宫廷坛庙礼乐是中国古代周朝以来国家礼乐的精华和典范。本文通过对北京宫廷坛庙现状的简介,通过对礼、乐、乐舞、礼乐的简介,通过对世界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政策和方法,以及国内和国外的韩国宗庙礼乐申报中国或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案例,分析了北京明清宫廷坛庙礼乐所具有的非...&&&
来源:《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七...》
2010年第期
作者:贾福林
5.黄大仙传说的保护与世界非遗名录申报
黄大仙传说是一个历史悠久、影响巨大,而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说故事群,它不仅在历史上对于黄大仙信仰,而且在今天人们生活中依然具有深刻的影响,活在民众的口头中。保护好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并进一步提升它的影响力,尤其是进行世遗名录的申报,将会使这一文化遗产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我们...&&&
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1年第00期
作者:陈华文
6.非遗申报和保护都须规范
&正&如果说,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社会生活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遗存和精神文化的物化遗存,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其发展进程中保留、传递和延续着的文脉,如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等。长期以来,由于泛政治化的影响所导致的认识上的...&&&
来源:《世界遗产》
2013年第03期
作者:徐艺乙
7.申报“非遗”须提出五年保护计划
周觅;谢佳洛
本报讯(记者周觅 谢佳洛)记者昨日从市文广新局获悉,《惠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评定管理暂行办法》已出炉并在网上公示。$$
据悉,我市已先后公布了四批市级“非遗”名录,挖掘保护了2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惠东渔歌、龙门舞火狗、小金麒麟舞、龙形&&&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周觅;谢佳洛
第5章 “非遗”的数字化保护问题研究
1.非遗保护将进入数字化时代
怎样科学保存汗牛充栋的非遗普查资料?怎样生动展现流传千年的民俗、工艺?这不仅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科学保存、保护,也关系到保护工作的持续开展。目前,数字化保护被鲜明提出,一些省市已经就此开展了探索性的实践。$$??
山西在全国较早尝试数字化保护。山西&&&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陈彬斌
2.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就是要确保非遗的生命力。非遗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的世代传承的活的精神实践,代际性、实践性、活态性、情境性是其本质特点。要确保非遗的生命力,就确保非遗能够按照自己所是的方式存在和发展。数字化技术的...&&&
来源:《文化遗产》
2015年第02期
作者:宋俊华
3.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探析
目的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创新的形式。方法通过对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分析,以及新媒体形式的特点和优势来寻找两者结合的切入点,并详细阐述了新媒体多元化形式应用于非遗保护的具体措施。结论多元媒体形式的介入为非遗保护与宣传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多元化的媒体传播方式为文化的传承与发...&&&
来源:《包装工程》
2015年第10期
作者:钟蕾;周鹏
4.“非遗”的信息化传承——记于《感受遗产——中国非物质...
&正&日,是我国第5个文化遗产日。为体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的丰富性并展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研究的方式及其成果,突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在信息化时代与新技术的结合与应&&&
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2010年第09期
作者:李明;芯源
5.我国非遗数字化的问题与对策
自2001年昆曲艺术入选世界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直到2011年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工作十余年来的发展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赏。近些年,数字技术正在悄然改变着非遗等人文资源的存在、展陈、传播&&&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毕传龙
6.数字化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
如何利用现代数字化影像技术记录、传播&非遗&,建立&非遗&数字化资源数据库以实现备档和共享,从而起到抢救、传承与发展的目的,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在分析&非遗&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数字化影像的优越性,探讨数字化影像技术在&非遗&保存、传承、发展,以及资源数据建设中的重...&&&
来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1年第03期
作者:胡天状
7.关中西部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应用研究
目的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平台的构建方法、实现途径和有效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方法和借鉴。方法在分析关中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关中西部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的必要性,设计该平台的整体逻辑模型;参照软件工程理论,从需求分析入手,进行...&&&
来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5年第03期
作者:陈善为
8.民居类“非遗”数字化构建的学理依据与技术反思——以徽...
在徽州民居数字化建设进程中,既要对以古村落为主体的徽州民居建筑群落实体进行图像再现,又要挖掘建筑背后的传统文化元素、历史内涵、民间工艺及审美特质等,即建造居住的风水观,徽州民居作为汉族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徽商文化尤其是徽商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徽州民居历史上居民和当下居民的日常生...&&&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5年第05期
作者:程波涛
9.吹响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的时代号角
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的大规模存储和管理,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生态保护区的监测评价,对利用数字化保护成果,开展更为广泛的宣传弘扬和传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全国范围内&&&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丁岩
第6章 余论:“非遗”的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1.中国非遗图谱制作中的图像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非遗图谱制作中的图像在概念内涵上与西方理论中的图像有着极大的区别,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图像观念和我国非遗文化资源的实际存活形态而构拟的。我国非遗图像即为非遗文化事项的形象或关系图型,包括非遗画像、非遗照像、非遗图形和非遗图表。这四种图像类型作为非遗信息的载体各具特色。...&&&
来源:《上海文化》
2014年第12期
作者:曾澜
2.政府非遗与民间非遗——从两种知识的角度切入
非遗保护涉及两种知识,一种是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一种是未进入现代学校教育系统的知识。政府管理非遗工作,往往以使用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为主,而我国还有大量的非遗存藏于民间,保护它们需要使用现代学校教育知识以外的多元文化知识。政府、学者和民间力量都要认识到这两种知识的差异,并实现两种知...&&&
来源:《西北民族研究》
2014年第02期
作者:董晓萍
3.背负的抉择——“非遗”题材电影的表述研究
在当前的&非遗&保护语境中,&非遗&电影正逐步成为传播&非遗&事项及精神的重要文本,但是&非遗&保护意识往往被作为创作意图嫁接在电影中,使电影文本的表述面临多层面的困境。本文以《爱在廊桥》《不肯去观音》《高甲第一丑》等典型&非遗&电影为例,探究&非遗&电影在创作表现上的局限,以及在&非遗...&&&
来源:《当代电影》
2015年第07期
作者:黄文山
4.“非遗”语境下信仰因素内涵探究——以端午节为例
在&非遗&运动甚嚣尘上的当下,应注意探究和开发&非遗&事象中所蕴含的信仰因素。这样才能从民俗文化&内价值&的角度去理解其内涵,探索其传承机制,从而达到真正尊重当地民俗文化传承主体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这一理念也有利于对&非遗&概念进行全面的理解,从而推动&非遗&运动的健康发展。而只...&&&
来源:《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01期
作者:黄清喜
5.《非遗法》视野下的川剧传承与保护——以成都市川剧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非遗&保护事业步入了依法保护的历史时期。该法首次确立了&非遗&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法律地位,将&非遗&保护工作提升到法律层面,体现了党和政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由于《非遗法》出台时间...&&&
来源:《四川戏剧》
2013年第09期
作者:万平;林琳
6.创意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时代“非遗”保护的新模式
从抢救到生产是&非遗&保护的实践历程,从遗产到资源的科学论证,为&非遗&产业化开发提供有力的理论根据。&非遗&和文化创意产业彼此&惺惺相惜&,文化创意产业是&非遗&融入现代社会、进入大众生活的重要途径,&非遗&则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宝贵的创意资源与素材。创意性保护是建立在创意产业与&...&&&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2013年第10期
作者:李志雄
7.“非遗时代”的民间文学及其保护问题
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是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最广大的下层民众以幻想的、艺术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和心灵世界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文学),浸透着他们的价值判断、道德判断、伦理判断、是非判断等,故而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和批判性乃是民间文学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点。...&&&
来源:《民间文化论坛》
2013年第05期
作者:刘锡诚
8.天府成都:“非遗节”与博览园——节日与空间的互动
2013年的初夏,位于成温大道光华路段的成都国际非遗博览园迎来了它的第四次盛装展演——第四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举办。本届的&非遗节&以其前所未有的华丽和巨大影响迅速成为成都的文化关键词,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也是非遗博览园于2009年完全竣工后第一次举办如此盛会,形成了以...&&&
来源:《文化遗产研究》
2014年第01期
作者:向虹瑾
9.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理念初探——以南京博物院非遗...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简称&非遗馆&)的建设需求高涨,各类型的非遗展馆孕育而生,然而质量却参差不齐。非遗馆的建设规划、设计思路不同于传统博物馆,其展示内涵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精神层面、实践过程的&活态性&及与外部环境&文化脉络&之间的关系。以上这些特点要求非遗馆的建...&&&
来源:《东南文化》
2015年第05期
作者:李志勇
10.“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困境与向度——“非遗”口述...
近年来学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研究文献主要聚焦于理论与方法论研究、田野实践、口述史料的延展性研究、&非遗&口述史档案化研究四个层面。基于口述史学学科研究的滞缓以及&非遗&自身宏大而复杂的体系,&非遗&口述史的学术认知存在较大差异,尚难形成普适、系统和...&&&
来源:《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第04期
作者:王拓
11.艺术类“非遗”保护的若干建议与思考——基于中国“非遗...
国家制定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针,笔者以为可以作两个层面的解读:一是要做好对纳入保护范畴的&非遗&实现传统的保护、传承;二是在基于传统的基础上实现适度的创新发展。前者称之为传统传承,后者称之为创新传承。但在保护实践中,我们首先要坚...&&&
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2012年第04期
作者:胡小东
12.非遗话语知识生产的中国语境
作为新话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体现了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文化保护理念,后来这一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吸收,才提出&非遗&这一新话语。&非遗&话语在2001年引入中国后,对非遗话语有一个认知与知识生产过程。非遗话语在中国的文化实践可分为三种话语类型,分别为非遗行政话语、...&&&
来源:《中原文化研究》
2014年第03期
作者:宣炳善
13.原生态与善本再造——论“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靖桥;盖海红
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化,既要注重原生态本质的保护,又要将其善本再造,使之融入当今社会,贴近广大民众的生活,适合社会的发展。本文通过把井陉拉花改编为大众健身操的设想,探讨如何使非遗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与保护问题。将井陉拉花改编成广大民众参与的健身操,引入全民健身的范畴之中,既可以达到...&&&
来源:《河北学刊》
2011年第02期
作者:靖桥;盖海红
14.从乡俗到非遗:佛山“官窑生菜会”的传承、衍变与再生
官窑生菜会在同治十一年刻本《南海县志》、光绪十年《点石斋画报》、宣统二年刻本《南海县志》等文献中展现了以拜观音、求子嗣以及求财为表征的活态传承图景,并因经历&文革&时期&经验的存封&而中止。随着新时期以来民俗的解封和认同的复兴,以及非遗保护的兴起,复办以后的官窑生菜会发生了从...&&&
来源:《文化遗产》
2015年第04期
作者:谢中元
价格:¥43.50
请输入您的评论内容,评论内容将由主编筛选后显示,对所有人可见。
分享本书到朋友圈
名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下编)
价格:¥43.5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遗申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