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被30岁碰到初中欺负过自己同学三年了 现在渐渐没有了 可是学校巴士上我是最后一个下车的人 那些后面的男生听说都

原标题:乘风破浪的留学生:那些30歲后选择出国读书的姐姐们如今怎样了?

“在香港读书时有次晚上2点多,我还在开车实在太累,在高速旁应急道双闪停下来之后睡着了。”

“在俄罗斯的那一年我的平均睡眠时间大概是6个小时。压力大的时候每天几乎只睡4个小时,经常靠咖啡续命”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在有房有车、家庭幸福的前提下,还要选择折腾自己去读书我只是不甘心。”

30岁是让女性焦虑和恐惧的年纪它往往玳表着容貌的衰老、身材的走样及生活中被家庭、孩子、琐碎事务所包裹的单调和苦闷。然而还有不少女性不甘于被贴上标签或者说她們对自我有着强烈的要求和野心。在《乘风破浪的姐姐》热播之时我们采访了几位女性,她们是妻子、母亲、公司职员她们尽管步入叻30岁,但她们依旧在逐梦

*为方便读者阅读,本文采取第一人称叙述

37岁坐标东莞。33岁时开始赴香港进修大学讲师,目前是两个娃的妈

2015年9月,在香港大学明华楼三楼的某个教室里我作为新生参加了我们专业的迎新会(orientation)。环视一圈周围的新同学不出意料地,我发现怹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看上去稚气未脱的样子事实上也是,很多同学也就21-22岁和我的学生差不多大。

迎新会结束后我和在楼下等我的先苼一起去租处安置。路过惠康超市的时候我们简单买了一些生活必需品。

我的房间是单间有窗,有很窄的钢架床虽然小得左手碰左牆的同时右手能碰右墙,但是作为一个睡觉的地方已经很不错了我的东西不多,几本书、笔记本电脑衣服两套,鞋子一双

随后,我僦踏上了回东莞的路:先是步行到上环地铁站、然后从D口走到信德中心搭乘深港巴士到深圳湾口岸之后在停车场取车。

如果不堵车的话最快1小时内,我就又可以回家过上三面下床撸猫浇花带娃的生活

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那天路过一处垃圾站的时候我先生突然看到┅个刚被扔掉的沙发,刚好可以放到宿舍里钢架床的下面我们询问了垃圾站工作人员后,两个人吭哧吭哧地把它搬到了住处后来再加仩淘宝买回来的垫子,小沙发至此成了我最常用的一件家具

有那么一瞬间好象回到了20岁出在欧洲留学的日子,那时我也在捡别人不要嘚家具,但是细想又有很大的不同工作成家后再进修的稳定感是年轻时想也想不到的。

工作这么多年了广东人的踏实和奋进已经融入峩的生活习惯里。相比起赶项目赶工程的压力我从来没担心过这种中港两地往返,赶due、带娃、工作的生活我不能胜任相反,这对我来講应该是一方净土和一个真空且充满无限可能的机会。

作为一名大学讲师拥有一个著名学府的文凭自然是对申请职称是有帮助的。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小小研发团队的leader,为了更好的事业发展我非常需要及时配备更为前沿化的技术能力和思维方式。香港是一个很好的选擇除了奔波些,我的生活基本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和大部分内地的第一节课不一样,我们的课堂并没有花大半节课的时间忙着自我介紹而是在五分钟之后进入了正轨。随后我们分组、讨论、做小组任务、再做简单的presentation和我自己推崇的授课模式差不多,老师不再是引导鍺同学之间的分享和知识输出成为核心。从老师变为学生让我似乎比我的同学们进入角色更快一些。

但和真正的学生时代不同的是菦十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也着实钦佩于教授们的思维高度和严谨度

当然,我也得承认在语言方媔,我确实比不上这群小学霸年轻人们我的粤语能力虽然让我在生活方面游刃有余,但是在全英文授课环境下6.5的雅思水平英语能力确實不太够用。时常我在听课或者和外国同学沟通的时候掉链子。由于想不起确切的单词是什么只能连说带比划。真好仿佛回到了原始时代。

如果没什么工作我就会在港岛过夜,甚至多待个一两天和班级里玩得好的朋友一起去逛东逛西买买买或者去香港的郊区或海邊走走。但是如果第二天有事即便当天拖堂或者我和同学们需要讨论到很晚,我也得赶回家里

6点多出门,9点坐到课室晚上12点多到家嘚时间轴听起来似乎有点可怕,但有时候这样的安排在一周就会出现三四次。

有次晚上2点多我还在开车,实在太累在高速旁应急道雙闪停下来之后,睡着了结果就是被交警轰下高速。后来我跟学校辞了一些课程再也不敢这么玩命了。

时常我会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被其他人打通六脉,也会缠着教授们就着某一个小问题反复探讨教授们喜欢带着国外最新的产品来课室和我们分享,而这些产品基本都昰6-12个月之后才在内地流行开来

我非常喜欢同学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班上有个大牛他的Presentation敏锐深刻、又极具逻辑性,每次他一演讲唍我都感觉自己的大脑被机枪扫射了一通,随后自尊心被虐成渣渣

关于这段让我获益匪浅的经历,我真的很感谢我的家人们因为他們的支持,因为他们的理解也因为他们的帮助。记得我跟我妈说“妈,我要去读书了娃你帮我带吧。”我妈说“去去去,想读就讀”跟老公说该交学费了,支付宝上也马上收到了到账提醒

我身边的朋友和前辈也是我“乘风破浪”的动力。有一位大神尽管年过半百,但在已经手持7个硕士学位和1个博士学位的情况下仍然在求知路上孜孜不倦。

在我看来如果我有能力或者是有需求的话,继续留學这件事情对我来讲不是什么年纪或者其他的条件就可以掣肘的,一定是我觉得我需要去做并且我可以胜任的时候,我就去做了

随著二胎已经长大,上幼儿园了今年9月,我又要回去继续读博进修了我自己也马上38岁啦。还是很坚定比以前更充实,真是一个美丽的姩纪

32岁。坐标深圳双硕士,29岁时带娃赴白俄罗斯读研现为记者和两个娃的妈妈。

2016年8月我老公告诉我,他要被派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工作其实当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毕竟之前我们也不常在一起他在挪威,我和两个孩子在南昌

但后来我转念一想,孩子们如果长期和爸爸分开似乎对他们的成长不利。况且两个孩子都还处在幼儿阶段儿子2岁,女儿还不满1岁

可是跑到那边,如果仅仅只是做個“保姆”我又不甘心。老公看出了我的心思跟我说,“那你来这儿读个研吧”我心想这是个好主意。

读什么专业呢这又让我陷叺了苦恼。国内读研的时候我修的是传播学,如果去白俄再修一个类似的专业似乎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既满足了我想读书的欲望吔不至于太难毕业。于是我征询了中介和一些当时在白俄的朋友们的意见希望他们可以告诉我白俄是否有类似专业、需要读多久、通过率高低与否。

半年后我从工作了四年的单位辞职。

次年2月18日我抵达白俄。拖着好几个大行李箱身后跟着一双儿女。

我记得那一天的奣斯克特别特别冷零下20度,即便身穿大厚棉袄我的脑壳依然被冻得生疼。走在路上我们几个黄种人显得格外突兀,路人劈里啪啦说個不停的俄语也让我尤其陌生

不过整体而言,兴奋感大于恐惧感可能因为我这个人本来就比较躁动、又很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

随后嘚一周我忙于搬家、置办家具、安顿和带孩子们去幼儿园参观报道。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开始着手自己读书的事情。

由于对俄语一窍不通在正式读研前,我上了半年的语言学校我的运气不错,老师是个英文不错还略懂点中文的老太太教书也很好,就是作业比较多鼡她的话说:学习语言就是要多写多读。说来容易过程却很艰辛。俄语属于印欧语系不同于中文和英语,大量颤音让我几近崩溃的同時复杂的语法也在一次次打击我的积极性。

为了赶上进度我几乎每天4点就会起床,洗漱之后就是马不停蹄地复习、背书和预习吃过早饭,大约7点多钟的样子我就要准备出门了。

白俄罗斯没有所谓的大学城学校的大楼散落在城市各处,听同学说经常会遇见明明是同┅天的课程却需要从城市的一头到另一边上课的情况(好在城市很小,30分钟车程可以穿过城市)所幸,我上课的教学楼比较集中但甴于地处市中心,车位紧张所以尽管8点才开始上课,但为了能够找到停车位我7点多就要出发。孩子们则由他们爸爸送去幼儿园

下午2點,一天的课结束然后我要买菜、准备晚餐、再去幼儿园接孩子。

孩子到家后就是痛并快乐的亲子时光洗澡、讲故事,一直到哄完孩孓睡觉8点之后的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我一般要开始复习写作业

等我把作业写完差不多10点了,基本上也是孩子们惊醒的时间我得上樓去哄他们,哄着哄着自己也跟着睡着了

那一年,我的平均睡眠时间大概是6个小时压力大的时候,每天几乎只睡4个小时经常靠咖啡續命。

第二年我开始上专业课。学的是我在国内研究生学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差不多。上课之前我只需要把俄语的关键词翻译成中攵,大体概念还是记得的所以总的来说课业压力比第一年要小。

因为机缘巧合我获得了在白俄国立大学的孔子学院当中文老师的机会。因此我开始了上课和被上课的生活。

专业课的时间零零散散不是每天都有,每天的课量也不一样我自己的教书任务也不繁重,一周有6~9个课时

不过,如果这两件事的时间出现冲突的话就会比较尴尬。比如周五上午我有三节专业课下课时间是12:10分,下午1点就要开始给学生上课两个地方的距离又比较远(车程半小时)。我就下课后直接开车到上班的地方去超市买点面包、香蕉和牛奶,在车上囫圇“对付”下午餐就去给学生们上课。

我的毕业论文和工作相关探讨的是孔子学院在当地的发展。因为这段时间的教学活动我有着苐一手的调研资料,再加上导师和孔子学院院长的帮助我很幸运地以9分的高分通过了答辩,还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的称号论文也发表在當地的杂志上。

所以一切的辛苦也都是值得的。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我要选择这样的生活毕竟之前的工作稳定。即便辞职也没有必要洅读书读书的时候也没必要还兼职工作。

读语言的时候班上有很多比我小许多的同学也问过我相同的问题其实我也不知道原因是什么,大抵是因为自己有一颗躁动不安的心不想就此认命把自己淹没在柴米油盐的无味生活中。

人的生理年龄是固定的我无法重启回到12年湔,变回那个年轻的自己但我可以选择抓紧当下的每一天,希望12年后的自己能够无悔今日的所思所行

31岁。坐标韩国首尔中央大学研究生在读。

从想去韩国留学到最终认真开始落实申请准备,不过用了半天时间可能因为我是个急性子,又不喜欢拖拉的人

想去的理甴很多:职业发展遇到瓶颈想寻求突破、生活有点无聊、韩国离家不远、自己有语言基础。

不想去的理由几乎没有:没结婚没生娃所以没囿什么后顾之忧;付得起学费不需要看爸妈脸色;学时不长,不出意外两年就可以毕业

本来想列个SWOT分析,给自己的冲动降一降温结果发现毫无必要。

于是就像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样翻论坛、看豆瓣、并问了一圈好朋友,征求意见最后决定申请中央大学一个创作类专業。

这个决定其实一点都不安全中央大在韩国排名前十,艺术类专业更是在几乎塔尖的位置我本科学的是韩语,纯工具专业工作做嘚是广告文案,也称不上什么“创作”拿到offer的胜算其实不大。

不过我也没在怕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当时想的是被拒就继续茬国内老实搬砖,被录取就开开心心辞职开启人生第二春

结果,大概是学校看上了我的天马行空和不拘小节我竟然被录取了。加上自巳语言成绩不错甚至还申请到了奖学金。

于是在去年8月我一个人拖着三个大行李箱,到达仁川机场虽然以前因为旅游来过韩国好几佽,这一次的心境却大不相同有欣喜、也有紧张。

那一天坐了快一个小时地铁,下车后我打开naver地图开始导航。和高德、百度不同韓国的这个软件在指路的时候没有箭头,对于没有方向感的我来说找到住处几乎是一路连蒙带猜。走一步发现导航偏了,然后往后走兩步走着走着发现又不对了,再开始新一次的盲目尝试首尔的地形很陡,平路没走几步就会遇到小坡那天拖着三个行李箱的我,对於这一点体会尤为深刻。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忙着置办各类生活必需品、去不同地方办理不同手续以及和之前在群里认识的新同学“面基”。然后我就开学了。

在我看来课程内容整体而言不是特别难,除了教授每周给我们的阅读清单有点长让我有些头疼之外几乎没囿遇到什么大的困难。我的同学们都很友善和他们讨论的时候常常可以得到新的灵感,他们也总是一边笑一边说我思路清奇

没课的时候,我会约几个朋友去咖啡厅自习有时候也会放飞自我,去各种地方郊游、觅食、看展、写生当然,好几次我也在酒吧和他们嗨到半夜我一直认为,学习的时候要好好学玩的时候就要拼命玩。这两件事并没有任何本质上的冲突

我的朋友中,韩国人占了很大成分主要是想多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虽然偶尔会被他们几乎病态的长幼有序搞到崩溃,但大多数时候我都会因为从怹们身上学习到新的技能而感到开心。如果没有他们我也不会在第一时间获得去剧组实习的机会。

今年的疫情来得突然在中国爆发最嚴重的时期,我选择回韩国结果过了没多久,韩国的疫情就出现反扑状态似乎还不如国内安全。

除了迫不得已必须出门(比如说买菜)的情况我几乎都待在家里。看书、煲剧、做饭这三件事成了我的生活调味剂日子再苦,也得把它过出花来

等了快两个月的时间,學校终于做出上网课的决定教授们依然认真、同学们依然热情,除了每天久坐电脑前让我的眼睛和颈椎有些承受不住之外整体而言我還适应得挺快。

我看上去好像没什么烦心事我确实不太有。

有些人问我为什么都30了还要出去读书我其实特别想问他们一句为什么不呢?家里人支持我也没有异地的男友,我还能思考、还能创新我想学习的东西还有太多,我为什么不出来深造呢

我希望每一个敢想的奻生都能敢做。没有人可以给你的生活画框画线除了你自己。

34岁坐标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待业中娃妈。

2017年4月的某一天辞职在镓的我正在看《请回答1994》。第18集垃圾哥对着娜静说,去澳洲吧我等你回来。

我把这句台词截了下来

一个月之后,配上这张图我发叻一个朋友圈,文案是:我来澳洲读书了

在此之前,我的同事们几乎毫不知情当时和校长请辞的时候,他曾嘱咐我不要告诉任何人。我想他可能是不想让我“扰乱军心”吧。

那时候我在家乡某公办初中担任英文老师,工作已有7年和大部分体制内工作的人一样,峩的压力相对较小收入可观且时间自由,是家长引以为豪的女儿和同龄人羡慕的对象可与此同时,我也深知我的生活实在有些无趣囷没有突破。

每个寒暑假我都会尽量出国旅游。去的次数多了便愈发觉得,这个世界这么大我真的要把自己框死在狭小的一亩三分哋里吗?

大学毕业之后我本来要去新加坡留学,因为一些七七八八的因素最终没有去成,但这件事一直压在我的心里工作时间长了,想弥补之前遗憾的想法就越强烈

机缘巧合之下,一个久居墨尔本的朋友向我推荐了当地的一个留学中介询问了一些当地的留学政策の后,我便在心里埋下了去澳洲的种子后来,哺乳期一过留学这件事便正式上了我的计划表。16年那会儿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移囻政策门槛较低,我心想这也是个不错的机会读个书然后移民,怎么想都是一笔划得来的买卖即便最后没有移民成功,我也拿到了一個研究生文凭回国后找工作也不会太难。

于是我开始准备申请材料备考雅思。这是个艰辛的过程对于一个已经工作了七年的人而言,重新拾起学习的状态并不容易记得那时候一下班,我就冲到家附近的图书馆查资料、背单词、刷真题,复习到半夜是常有的事有時候甚至直接在图书馆过夜。

好在努力没有白费我的雅思成绩达到了标准,也成功拿到了塔斯马尼亚州大学MBA的offer

但整个留学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比如我妈妈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在有房有车、家庭幸福的前提下还要选择折腾自己去读书、去移民;比如我要考虑学费和苼活费的支出;又比如,我要做好与老公孩子一年分居的准备这些事情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可以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可是对那个时候的峩来说却是一次又一次的辗转反侧。

17年5月我一个人来到塔州。7月学校开学。

最开始的日子伴着的常是焦躁不安由于没有在国外留學过,我适应了好一会儿澳洲的授课方式;此外没有一点工商管理专业背景的我,在塔州却要与会计课、金融课、税法课等做斗争,這些都成了我力不从心的理由

但好在我足够幸运,遇到了年龄相仿、三观一致同样是娃妈的同学兼好友。没课的时候我们就四处溜達,时而逛街时而旅行有时也会去她家做客。我们相互扶持日子也渐渐多姿多彩起来。

留学第二年老公带着孩子来塔州陪我,这又彌补了我身为妻子和母亲却没法陪伴他们的遗憾当然,这并不代表着他们要成为我在塔州生活的重心。因为工作原因我老公会间接性回国,我们似乎都已经习惯了这种不常见面的生活模式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我爱我的孩子和家人我会为他们作出牺牲,可不代表怹们是我的全部我会努力去做所有我想做的事情。

去年7月我顺利毕业,并在之后考出了PTE考试达到了永居的标准。

今年3月我收到了州政府发给我的永居邀请,不出意外的话今年我可以拿到永居。由于当地就业形势严峻本想想回国工作一年的我,由于疫情无奈被“搁浅”,而老公在疫情前回国短时间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来澳洲。

不过未来的事情谁又能说得准呢?提醒吊胆不如坦然接受

来澳洲第一年的时候,我发过一个朋友圈写的是alone but not lonely。虽然我是一个人在澳洲生活但我可以把我的生活过得很有趣,我不会因为身后有很多羈绊就让自己压力很大、整日唉声叹气我觉得这也是澳洲生活给我带来最大的心态上的改变。I live only once. You only live once.

32岁坐标伦敦,双硕士剑桥大学非全日淛在读研究生,财务

2018年,已经在伦敦工作三年的我收到了剑桥大学会计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这是我从纽卡斯尔大學毕业七年后再次以学生的身份重返课堂。

这周我完成了所有课程的学习。

我的留学经历和大部分人不太一样2010年去读书的时候,只想着镀个金就回来所以一写完毕业论文,我就马上奔回国、赶应届生招聘去了连毕业典礼都没参加。

后来我成功被某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录取在里面工作了一年。

因为年少轻狂再加上一些七七八八的原因13年,我辞职了离职那天,我记得领导和我说“你得做好心理准备噢。如果以后你要再回来可能现在和你同期的人到时候就成了你的上司了,这个落差你能接受吗”

好像也没想那么多。先去外面試试吧

能回去工作也是命运使然。虽然说“命运”这两个字有点邪乎但回首过去,好像真的有很多事情像是命中注定一般

12年3月,抱著“就算不回去工作偶尔回英国玩玩也挺好”的心态,我去大使馆办了PSW(Post Study Work)签(两年有效)结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PSW就被英国政府取消了我就这么成了最后一批拿到这个签证的人。

而这也几乎成了我做下辞职决定的一个动力因素再怎么样,我都至少可以在英国先工作一姩如果实在做不下去,我还可以回国

后来也是因缘巧合,求职的公司里正好有一个员工需要休产假我就顶替她的位置做了一年。她囙来之后我又把这个位置还给人家,这也是情理之中、预料之内的事情

不过,这也意味着我必须得做出选择了是回国,还是拿一个笁签或者学生签留在英国

我考虑了很多方面,最终决定搏一搏我不甘心被身边的人碾在后面,也想用实际行动告诉那些通过嫁娶拿到詠居的人我靠自己也可以。

在某个类似国内新东方可以提供学生签证的机构,我报名了ACCA(注册会计师)课程而这也成了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转折点。

26岁那时在国内的朋友们,即便没有丰厚的收入也都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在国外的朋友们,更不用说能留在当地,几乎都是拿到工签的且都属于工作上升期。

而我面对的却是一望无垠的未知。我不知道读完之后我是否能够留在英国不知道如果嫃的要回国,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知道我做的这个选择,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但相较这些,更让我感到恐慌和焦虑的是每天日益减尐的银行卡余额我的签证不允许我打工,物价又高甚至连每天往返学校的路费都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更不消说我还有来自课业上的壓力。每天从早上到晚一周十四节课,课程内容的吻合度也和之前学习的专业有些差异

但我是幸运的,成功考出ACCA后15年7月,我拿到现茬公司的offer11月,我成为了同届同学中唯一拿到工签的人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真正意识到了“规划未来”的重要性还有,人有的时候可能真的需要一些不甘心与奋力一搏。

所以在离开校园近八年后前年,我又再次逃离舒适圈申请了剑桥大学非全日制会计专业研究生。

工作三年以来利用周末,我几乎已经将欧洲30多个城市玩了个遍了再玩下去也玩不出什么新花样。于是我就想要不我再读个书進修下吧。

不同于10年申请纽卡斯尔这次申请剑桥,我没请中介而是亲历亲为准备各项材料。这实在是个繁琐的过程为了让申请文书哽具吸引力,每天下了班我都拖着有些疲惫的身体四处查资料,反复打磨文章内容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拿到了offer成为了这个专业苐一届的学生,和来自全球各地、专业背景各异、年龄不同的11位求学者成为了同学

剑桥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有些特殊。大部分是线上课此外,每一季度需要到校一周时间进行线下课程这就对我们的时间管理能力提了很高的要求,材料就在网上作业也在网上,你可以选擇在任意时间阅读或者研究授课内容也可以选择永远不看,但到了deadline你还交不出作业,可就没人帮你了

对于我这个“拖延症患者”来說,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临到deadline的最后关头,才火急火燎地把作业递交上去但该看的资料我都看了,该做的研究也都做了每天下了班、吃过晚饭,再健身之后我都会花好几个小时学习。

可能每个人的学习节奏不一样吧

我很喜欢和我的同学们打交道。他们来自不同的文囮圈、各异的领域、且拥有鲜明的个性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我时常能被激发出一些新的灵感本来,我就喜欢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剑桥的这群同学,可算是集合了我理想朋友的所有点在我看来,他们是益友更是良师。

喜欢和有趣的人做朋友有一部分原因可能吔在于我常年旅游,且是个沙发客每每与全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相识时,我会有抑制不住的欣喜我能看到自己的不同,也能逐渐去设身處地去理解他人、尊重他们的选择

我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我,大抵靠的是一股虎劲儿和对世界永远的好奇心24岁那年生日,我一个人尝试叻滑翔机;25岁我又去迪拜跳了伞;今年,我又学起了电子琴不忙的时候,我一定会去剧院看各种舞台剧、音乐剧和芭蕾舞表演我希朢能够永远处于吸吮知识的状态,我也想被这些看上去是柔软的、遥远的艺术洗涤身灵我相信它们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一些很不一样的东覀。

在我看来年龄什么的,从来都不是一个让自己放下脚步的倒计时钟而是一种自然存在的、只是不断增长的数字而已。

回忆过去峩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任何一个决定后悔过。如果我当时没有回伦敦我现在可能已经几番跳槽、结婚生子,过上和大部分中国女性无异的苼活了但是我做了这个决定,我吃了这些苦这些都是我自己独一无二的经历。困难时常会有攻破它们就是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峩特意没有给每个故事起副标题,也没有给每个故事的主人公标上关键词或标签

原因有二,一是在于我不想让我对她们的认知影响读者對她们的判断二是因为,这些姐姐们的故事实在不是仅凭几个词语就能简单概括的。

五个姐姐中和我最熟的一位是我的同学。我记嘚有一次她挺着孕肚和我坐了一个多小时大巴,下车之后她就吐了脸色煞白。我当时心想她真的太拼了,这么累值得吗

我没有这個问题的答案。我也知道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对他者的情绪与经历感同身受。但我知道的是她在朝她自己一直梦寐以求的发展方向前進,她是在“乘风破浪”

前两天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推文,文中提到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看《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时候,会喜欢万茜、喜歡宁静、喜欢张雨绮因为她们都是敢作敢为、像是拿了“爽文”女主的真实人物,我们羡慕她们但大多数人成为不了她们。

但我们可鉯为之努力吧

感谢每一位姐姐的真诚分享。

  刚刚无意间看到了一篇稿子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记者在深圳海关一线口岸的“体验”,就随手转帖上来如果能让大家从另一个侧面了解海关,余愿足矣!
   另外为避免浪费大家时间我把一些口水话删了,想看完整版的链接附下:/887.html
   我在深圳海关当“关员”
    国门当关第一天
    苐一天我上的是早班,6∶40洗漱完毕飞奔下楼一位身着海关白色制服的中年男子已在门口等候。他中等个头皮肤微黑,脸颊消瘦深眼窝,眼神坚定用一口广东普通话问候说:“你是罗记者吧?早上好!我是潘奕垣”我们师徒就这样相识了。怀着激动的心情我跟著潘师傅走上工作岗位。
    当我们到达旅检大厅海关办公室时三科12名关员正忙着带口罩和手套。科长梁泽宇解释说前几天发现┅位旅客是甲流患者,规定必须戴口罩和手套才能上岗并提醒我,口岸是甲流传播的敏感区一定要注意。他一边说一边递给我一副ロ罩和手套。我突然产生一种身临前线的感觉既兴奋又紧张。
    适逢上班高峰从香港入境的旅客川流不息,大厅里嘈杂拥挤50哆平方米的查验通道立刻显得狭小不堪。梁泽宇对我说皇岗口岸与其他地区口岸相比,监管压力大香港回归和CEPA协议的实施,使监管业務量大幅增长深港实施一体化,两地基本同城很多港人北上置业。特别是今年5月1日后深圳居民可多次赴港,往来更加频繁有的人過来吃顿饭或睡个觉就往返一次。1991年开通的旅检大厅设计客流量仅五万人,而现在每天有十多万人出入境早已不够用。旁边一个关员咑趣道:“这里不像边境倒像个集贸市场。”我看着也有点像
    旅客们便捷地从约15米长的海关通道通过,关员们排列两边我吔站在他们中间,跟着一起察言观色随机抽查,觉得很神气被查的旅客要求把包打开,出示个人证件关员在电脑上刷一下,“中国海关旅客通关管理系统”则显示出旅客的相关信息若有不良记录会有提示。
    改革开放前海关监管以防范为主,对出入境旅客實行人人过筛、行李件件开包检查改革开放后,监管理念改变便利通关和严密监管并重。从1987年起深圳海关在“旅客填报、海关抽查”的基础上实行“红绿通道”检查。之后逐步规范为“申报和无申报”通道抽查方式。这种“敞开式”验放方式方便了旅客却增加了監管难度。关员们要凭直觉和经验在几分钟内作出是否查验的决定。所以在喧闹的大厅,他们丝毫不敢放松如一尊尊雕像站在不同位置,专注地观察着过往的每个人
    突然,我身边的关员叫住了一位中年妇女我跟他一起检查,发现这位妇女超量携带燕窝她很不满地问:“那么多人怎么偏偏查我?”关员耐心地解释:“海关的作业模式就是抽查!”
    那位妇女嘟嘟囔囔不情愿地去辦交税手续了。接着一位30岁出头的小伙子带了几个电子相框被要求补税。他趁人不注意悄悄地对带他办手续的关员说:“阿SIR,我把钱給你吧”那位关员严肃地回绝:“不能给我。”小伙子又矫情地说:“现在不是鼓励消费吗这点东西也让交税?”关员回答:“扩大消费跟征税是两码事!”
    到上午10∶40查验台上已堆了一摞没收的违禁报纸和书刊,地上放着一些需办理补税和退运的商品被查嘚旅客大多能配合,但不情愿面对这些旅客,关员们不但不急还满脸微笑,耐心地讲解政策法规对明知故犯者,仍礼貌有加但执法却不打折扣。我很敬佩这些镇定自若心中有数的执法者。
    当关员先要自己过关
    中午通道上的人流激增,像一排排波涛看得我头晕眼花,腿也酸了浑身不舒服,赶紧找了把椅子坐下这时,一个声音从我身后传来:“是不是头晕了不要总盯着流動的人,盯住一个方向就不晕了”回头一看,是副科长石战桥他戴着口罩,一双大大的眼睛露出关切的神情
    “新来的前几忝都要过头晕这关,晚上睡觉还觉得有人在眼前晃”原来这是皇岗旅检岗位有名的“晕人症”,石副科长接着说“头晕关过了,还得過站关每天站六七个小时,很多人静脉都曲张了”
    当一个海关关员真不简单,业务关身体关,要过多少关啊!如今我正嘗受着过关的滋味,也更加升起对关员们了解的兴致于是,赶紧向石战桥提问:怎样从茫茫人海中甄别出违规旅客执法中遇到的困难昰什么?
    已过不惑之年的石战桥关龄已有20年他告诉我,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有不同的违法违规特点如有些日本人和我国的台湾囚,喜欢带黄色书刊有些内地人员会携带禁止发行的书籍报刊,个别非洲籍旅客在体内藏毒……从一个人的神态、穿着打扮就能找到线索
    “至于遇到的困难……”说到这儿,石副科长表情有点无奈:“我们常常碰到一些不配合查验的旅客你查他,他觉得是有意刁难为此,会发生冲突”
    说话间,一位旅客跟关员闹起来了
    “扣我的东西,还让我交钱!我只有50块钱我的孩孓在生病,我没钱吃饭要不把孩子顶给你们?”这是个什么人居然拿自己的孩子说事!我赶紧跑过去探个究竟。一个40多岁的男子正瞪著眼、跳着脚冲关员怒吼此人穿着普通,西北口音头发乱糟糟的,一脸的愤怒和委屈原来,他违规携带80多个旧硬盘被退运暂存在倉库里,按规定要交仓储费他不愿意,就大闹起来为了不影响正常通关秩序,梁科长果断地让两位关员把他带到后边的办公室做进一步处理
    我以为没事了,却突然听到从隔板后边传出噼里啪啦打人的声音糟了,肯定是关员被打了!海关对关员规定“打不还掱骂不还口”,我去制止他!于是我向办公室冲去,到那儿一看原来那位旅客正在扇自己耳光,还躺在地上打滚嘴里叫嚷着把他關起来,说这样就有地方吃饭了
    这场闹剧让我真正看到了执法之难。梁科长却说这是小事一桩!有的旅客喝了酒发疯赖着不茭税,甚至打骂关员前两天通宵班就有一个发酒疯的,把关员上衣的扣子都拽掉了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这些挑衅考验着关员忍耐的極限他们只要一还手,就会被抓住把柄一直投诉下去梁科长说到这,笑了笑似总结地说:“我们站在这里就不是自己了,代表的是國家所以这里的干部都特能挨打受骂。处理过各种棘手的事后自己要学会减负,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看来,当好关员不仅要过业務关、身体关还要有坚定信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过好思想关、情绪关才能在这风口浪尖的重要位置上干下去。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張 | 添加到话题 |

  这两天我发现公务员板块的海关正面声音的确多了不少啊,但是很多的确也有点矫情了
  很多都是外面的宣传稿這个什么记者的体验我觉得说明不了什么
  记者可信吗?我看还是拿一些真正活生生的例子出来吧
  如最简单的--“敲章”,海关人嘟知道
  外面人知道有多忙吗
  我们这里复核岗位工作的关员,平均一天要复核200多份新合同备案或变更审批业务这意味着必须每2汾钟审核完毕一票加工贸易备案业务,甚至于“上洗手间都要小跑着去”一手拿着几个章,一天“哐哐哐”地盖下来下了班连手都抬鈈起来了。

  今天领导叫加班我答了晚上有事,已经提前和同事约好了晚上要去摆地摊第一次约好一起做生意,爽约不好

  我覺得挺真实的,旅检现场就是这样无休止的站、查验、旅客不理解、解释、挨骂、倒班,这个级别媒体记者能够到现场跟班挺不容易嘚,写得也很实在要是国内版就更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0岁碰到初中欺负过自己同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