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一下九十岁高龄的退休人员有申请高龄补贴贴吗

民政部:今年80岁以上老人可享高龄津贴
民政部:今年80岁以上老人可享高龄津贴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养老问题成为一个热点,多名代表、委员就养老问题提出建议。昨天,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表示,今年民政部将统一高龄养老津贴制度,全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津贴。同时,民政部正在进行相关规划,将在全国社区普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并开展专业护理员的培训工作。
高龄津贴制度有望全国统一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困难老人、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推动老年福利由救助型向普惠型发展。
代表声音:全国人大代表李国玲认为,中国社会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但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两个年轻人负担四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无力、无暇应对的问题日益凸显。
李国玲认为,养老问题关键的是确立政府资金投入主渠道作用,应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困难老人、高龄老人津贴制度,推动老年福利由救助型向普惠型发展。
官方回应: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表示,目前我国的高龄津贴制度很不平衡,除上海、北京、天津外,在省、自治区一级只有宁夏进行了统一规范,规定按月给8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其他很多地方都是零敲碎打,比如有的地方规定是给90岁以上老人发高龄津贴,有的标准是80岁。
“很有意思的是,宁夏都统一发放高龄津贴,很多沿海发达地区反而至今未能全省统一。这是观念问题,而不是经济水平的问题,很多地方在具体项目上规划得太少。”王振耀说,民政部今年想在全国统一高龄津贴制度,因全国90岁以上的老人相对较少,民政部提倡以省为单位向全国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高龄津贴,目前相关文件正在起草中。
社区建托老所白天照顾老人
老人们每天早上到小区附近的日托所,日托所提供棋牌、读书看报、康复理疗等服务。这样子女放心,老人也满意。
委员声音:全国政协委员简少玉建议社区仿照托儿所,成立日托式的“托老所”。简少玉认为,绝大多数老人首选居家养老,其次才是进养老院。但子女要上班,老人大多一人在家面对所有的生活问题。建议街道、社区仿照托儿所,建设老年人日托所,把居家养老和日托服务结合起来。老人们每天早上到小区附近的日托所,日托所提供棋牌、读书看报、康复理疗等服务,还可以举行专题讲座,为老人们讲饮食科学、健康保健知识。托老所由政府买服务,这样子女放心,老人也满意。
官方回应:王振耀表示,民政部目前正在做规划,希望能在“十二五”期间在全国社区普及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为社区里的高龄老人、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在这个工作中,政府可以牵头组织,引入民间组织来做具体的工作,比如小型的民办养老院与社区结合起来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等。
“过去我们都是在关注健康老人,当我们健康的时候没有想到残疾的老年人,当我们不能动了时,我们没有声音了。所以现在一定要关注行动不方便、失能、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王振耀说,全国的社区都应该普及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在乡村建应该更容易,有房子有空间,只要当地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就行。“不管怎样,日间照料中心先简单建起来,那些老年人等不了,关键要行动起来。”
王振耀表示,北京这方面做得很不错,已经开始利用社区服务中心等场所,为老年人(残疾人)建立社区托老(残)所和互助点,解决老年人、残疾人日间生活照料困难的问题。今年民政部将召开全国性的会议,把北京和其他地方好的经验推广开来。
养老护理员将启动培训
目前我国专业护理员队伍极其稀缺,现在全国约有两万多名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但实际需求可能在1000万左右。
代表声音:李国玲代表表示,入住养老机构的对象多为高龄、生活自理能力差、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对医务人员和护理人员依赖度更高,因此,缺乏专业化服务队伍也是发展养老机构的一个软肋。
李国玲建议,民政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养老服务市场的规范管理,加强培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要确保养老服务人员的权益,逐步建立起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职称评定体系,确保他们的职业发展。
官方回应:王振耀介绍,目前我国专业护理员队伍极其稀缺,很多养老机构的护理员文化程度不高,也不具备专业知识。据统计,现在全国约有两万多名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但实际需求可能在1000万左右。现在民政部正在联合专家组进行养老护理员培训方面的规划。由于涉及教育等多部门,而且现在对这一问题还不熟悉,因此在培训课程设计、培训基地建设、考试标准等方面很难达成一致。
“现在大家一提到建培训基地就想到建房子,就不能先租房?不能先编课本、学习国外经验?”王振耀说,规划稿已经几次更改,仍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在课程编制上,一提到课程就讲到护理的重要性上了,怎么护理、怎么管理却没怎么提,“可以说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难题,我们现在连做这个规划的专业人才都很缺乏”。王振耀表示,不管如何,民政部希望今年在养老护理人员方面能有一个大的启动,比如先建立培训基地、启动相关培训工作等。
■数字解读
截至2008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增至1.69亿,占总人口的12.79%,且正以年均近1000万的增幅“跑步前进”。
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预计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届时我国老年人口达到4.37亿,占总人口30%以上,每三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
据全国老龄办测算,目前全国80岁以上老人正在超高速增长,约为老年人口增速的2倍,预计到2050年5个老年人中就有1个是80岁以上老人。据了解,目前全国各地除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外,均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现有养老床位仅250万张左右,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不到15张,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养老床位70张的水平。
■热点事件
多省将试点儿童大病救助制度
2009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天津火车站候车室偶遇白血病患儿李瑞。总理得知李瑞因家庭困难看不起病,家人准备带他回老家时,当即嘱咐随行人员安排孩子进京治病。李瑞入住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治疗后,国办工作人员到医院将总理捐献的1万元交给李瑞的家人。此事引起社会对患白血病等大病儿童的关注。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慈善和社会捐助处处长郑远长介绍,去年江西、辽宁等地率先开展了儿童大病救助的工作,今年民政部将在全国八九个省全面开展试点,探索建立儿童重大疾病的慈善救助基金制度与其他基本医保制度的衔接机制。
郑远长说,患有大病的儿童,先经新农合或医保报销后,仍有困难的由民政部门给予医疗救助,再由慈善组织给予相应的大病救助金。该工作主要由各级政府组织,依托各省市慈善机构,建立儿童大病救助基金,专门针对贫困家庭重大疾病儿童进行救助。郑远长表示,儿童大病救助资金主要来自社会募捐、彩票公益金等,同时政府也会给予慈善组织一定的财政资金补贴。
热点慈善问题可能写入慈善法
事件:2009年10月,新华都慈善基金在京成立。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将个人持有的价值83亿元的有价证券捐赠给慈善基金。此事在引起巨大关注的同时,也引发质疑——民间慈善基金如何公开透明?基金是否为避税而设?如何保证资金全部用于慈善?今年年初曝出的明星诈捐门也再度引发公众对慈善问题的关注。
慈善捐赠问题也是参加此次两会的代表和委员的一个关注热点。全国政协委员许家印昨天公开表示,慈善事业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的突破,并要健全完善外部监督机制,在慈善机构内部建立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同时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机制,整个过程做到六个公开:公开捐赠数目、公开捐款细项、公开捐赠对象、公开救助过程、公开救助金额、公开救助结果等。
昨天,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表示,慈善法草案已提交国务院法制办,正在进一步修改阶段,民政部提交的慈善法草案中,也提到了“慈善机构应及时向捐赠人反馈捐赠资金的使用情况”等内容。对于社会上一些与慈善有关的热点问题,慈善法在修改过程中应该都会有所涉及,比如去年新华都集团董事长陈发树捐赠大额股票,对这种情况怎么处理;慈善捐赠中的诈捐、赖捐现象等如何处理。
王振耀强调,慈善法是一部法律,并不神秘,草案确定,进行公示时,全民都能参与其中提出意见,并最终由全国人大审议表决。
汉代敬老法令:70岁以上老人享受今处级待遇
国人一直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有关家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很多,甚至一些名门望族的家教经,如比较著名的严氏和曾氏,已经成了许多人的传家法宝。
相比,国人对老人的赡养、安抚似乎逊色很多,既缺乏必要的机制,也缺乏系统的理论。老龄化的标准很多,最直接、最重要的标准就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005年统计,中国60岁以上人口是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因此,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赡养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大问题。纵观古代各个朝代,养育、赡养老人的做法差异很大,最好的要数汉代了。
西汉初期,国家刚刚恢复安定,皇帝就颁布了养老诏令,凡80岁以上的老人均可享受“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的待遇。
汉高祖诏曰,凡50岁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带领大家向善的,便可担任“三老”职务,由乡而县,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尽免徭役,每年十月还赐予酒肉;汉文帝诏令:“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饱。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
到了成帝建始年间,又将享受这种法定待遇的老人的最低年限降到了70岁。每年秋天,由地方政府普查人口,对高龄老人进行登记造册,并举行隆重的授杖仪式。
如《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乌也,欲老人不噎。”从这个记载来看,汉代的养老敬老,不仅务实,而且还有良好的健康祝愿,如上所述的“鸠者,不噎之乌也,欲老人不噎”。
1959年在甘肃武威县咀磨子18号汉墓内出土了一根鸠杖,杖端系着王杖诏书木简,根据此木简,以及1981年在同一地点汉墓中出土的一份西汉王杖诏书令册木简的记载可知,汉朝的养老、敬老法规始终一致,没有间断过,而且每隔一段时间,皇帝就要将敬老养老的法令诏告天下。
最耐人寻味的是,西汉诏书中明确写道:“高年赐王杖(即前文中的玉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
当时的“六百石”官职为卫工令、郡丞、小县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也就是说,汉代的70岁老人在“政治”上享受处级干部的待遇,持王杖进入官府不必趋俯,可以与当地官员平起平坐;汉代老人的“政治”待遇还体现在可以“行驰道旁道”。驰道是专为天子驰走车马的道路,绝对禁止他人行走。即便是皇子,也不允许。可见汉代老人是何等特殊!
另外,汉代诏书还明确规定,各级官府严禁对高龄老人擅自征召、系拘,也不准辱骂、殴打老者,违者“应论弃市”。
据记载,汝南地区云阳白水亭长张熬殴辱了受王杖者,还拉此老者去修道路。这件事在当时影响很大,太守无法判决张熬,廷尉(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法院院长)也难断决此案,只好奏请皇帝定夺。皇帝说:“
对照诏书,就该弃市。”张熬最终被判处死刑。此事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思议。
也许是受汉代的影响,后来各朝各代对老人的待遇都有不同程度的重视。逐渐地形成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便是流传千年的金玉良言。
养老早规划 30年退休生活只吃盒饭也要100万
周报特约作者 曾勇/文
离退休还有一年时间,是否想过该给自己准备多少退休金呢?小伙子摇摇头。不知道需要多少退休金就打算退休,未来的日子可想而知了。
人平均寿命已经接近80岁,假设工作到50岁退休。那未来还有30年的时间需要靠退休金来养老,在没有收入,只有支出的情况下,几乎所有人都大大低估了养老金的需求。
作为工薪阶层的你,在准备退休养老规划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原则呢?
1.基本退休生活只吃盒饭至少要100万
在城市里生活,如果最低的生活标准是以一日三餐每顿仅吃快餐盒饭来解决。笔者可以给你算笔账,现在一般盒饭的市场价格接近10元,但盒饭的价格是会随着通货膨胀而不断上升。假设以4%率计算,三十年后的盒饭每盒要涨到32元左右。一日三餐都是盒饭,一天下来每个人约需100元。仅仅30年的盒饭钱每个人就要100多万元。夫妻双方就需要200多万元,当然这只是最低标准,实际生活还远不止这些,医疗费、娱乐费更高。
2.需要社保,但还得另做规划
不少人简单的把未来几十年寄托在别人身上,指望儿女的孝顺和微薄的社会保障给自己养老。养儿防老的风险不再赘述,而社保也只能帮我们解决最基本的生活,能领到的社保退休金一般是当时社会平均工资的35-45%。也就是相当于现在每月领取1200元左右。这或许可以满足最基本生活,但绝对无法让我们保持在职时的生活水平。我们需要参加社保,但有品质的退休生活还得另做规划。
3.退休金女性要做多准备,可超三分之一
另外,女性比男性要早退休几年,但普遍寿命又比男性长。所以在退休金上,要照顾女性的这个特点做多准备,甚至可以超过男性的三分之一。
4.传统养老工具:储蓄,低风险低效率
养老金的首要要求就是安全。储蓄的优势就在于安全性高、保本保息,且变现性强、存取方便,是风险偏好保守型人群养老首选方式。其缺点是无法抵御通货膨胀风险。单纯依靠储蓄养老,无法维持购买力,将来退休生活将大打折扣。
5.,主流养老投资品种
长期基金定额定投是取得市场平均收益的理想工具,特点和优势是平摊风险、积少成多、复利增值,帮助工薪家庭实现长期的养老规划目标。建议你现在至少将每月收入的10%作为退休养老规划来进行投资安排。
6.商业养老保险
选择商业养老险时,应同时兼顾意外、健康险等保障类商业保险,以抵御人生中各种风险。通常情况下,商业保险缴费在家庭年收入的15%左右,而其中的养老保险提供的养老金额度应占全部养老保障需求的30%。工薪阶层可以选择缴费期限较长的年金养老保险,在指定年份开始领取退休养老金,并根据实际退休金的需求,选择不同的领取年限。若选择具有分红功能的商业养老险,其复利增值作用,也具有抵御通胀风险的作用。
7.兼顾长期收益性和流动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家庭和个人预留应急资金。
养老规划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需求,但由于养老规划周期较长,可选择的品种较多,影响因素复杂,建议个人可以通过保险、银行、基金、独立第三方理财等专业机构了解产品信息和理财建议。使自己的养老规划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实用。(作者系广州市誉融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个税递延养老保险或难产
3月25日,距国务院提出在上海适时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产品试点已整整一周年,而试点方案至今仍然未露峥嵘。在当日中央财经大学举办的“个人补充养老保险税收政策研究”国际研讨会上,实行个人养老保险税收政策被反复提及,而其中的困境也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
国际部主任姜波表示,金融危机使全球养老金资产出现巨额损失,缴费水平大幅下降,提现比例节节攀升,部分国家养老保障体系甚至走向国有化。
“近期OECD对阿根廷养老保障国有化进行了预测分析,发现即便基于乐观的假设条件,阿根廷最晚将于2014年出现养老金短缺,2026年养老资金全部告罄,因此,国有化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必须更充分发挥商业养老金的补充作用。”姜波称。
而究竟是在缴费环节纳税还是在给付环节纳税直接影响着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一年前提出的在上海进行个税递延型养老产品试点即是考虑将税收递延至给付环节,以鼓励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解决目前基本养老保险金替代性过低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俊峰表示,无论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情况,还是在岗职工收入增长状况看,实施个人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税优政策都已具备可行性。
但是,建立延税型的模式似乎仍存在很多壁垒。
中国社科院拉美研究所所长郑秉文表示,前端免税将对当期财政收入产生影响,即使远期征税也可能划不来,而延税养老金与现行分类所得税制的抵触导致任何EET(即缴费和积累阶段免税,领取阶段征税)养老金制度都难以产生。
2009年12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企业年金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号),明确企业年金的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部分,均不得抵扣个人所得税,这一文件令保险业界倍感失望,其解读为“被誉为行业催化剂作用的养老险税延消失了。”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认为,“个税递延影响到的因素很多,是试点方案迟迟无法推出的原因。”
“可设定一定的假定条件,计算影响多少当期税收,将来领取时能够收缴多少税款,刺激多少个人当期消费,保险公司因此售出商业养老保险可贡献多少企业所得税,养老保险的保费用于投资又可支持多少经济建设和就业,等等。”郝演苏称。
国家税务总局税科所研究员石坚认为,在建立个人补充养老延期纳税制度时,必须对相应的改革环境予以评估,如需建立健全个人补充养老保险的基本制度,从立法层次上解决此计划的法律环境;考虑保险市场发展水平和监管水平,防止监管不力;以及考虑财政承受能力。
广州空巢老人如何舒适养老
今年58岁的王建明再工作两年就要正式退休了,王太太已经赋闲在家。令老两口欣慰的是,他们大多数的人生目标都已完成,两人唯一的一个孩子在澳大利亚念完硕士课程之后,已经在当地找到工作并取得了绿卡。
几年前,当儿子刚刚有出国定居的意向并征求父母的意见时,王建明夫妇虽然感到年老之后,儿子不在身边不免有些寂寞,但考虑到儿子的所学的专业在当地更有用武之地、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所以还是支持了他的想法。如今,老两口虽稍感遗憾,但仍不后悔当初的决定。
每月结余不少
王建明先生目前在广州一家国有企业担任部门经理,每月工资为8000元左右。王先生的夫人退休之前在一所学校任教师,目前平均每月能够领到的养老金约为3000元左右。两人每月的日常花销平均每月约为3000元。另外一项大笔的开支,就是健康医疗的开支,医药费主要由医保报销,自己承担的不多,但保健营养品、体育锻炼等需要自己花费,这方面每月大约为1000元。其它的支出几乎没有。这样算下来,平均每月能结余7500元。
年度性收支方面,王先生每年能得到的年终奖平均为3万元。王夫人因为已经退休,就没有年终奖可以拿了。这几年,老两口每年都会安排一次去澳洲看望儿子,平均花费为2万元。
家庭积蓄不多
当初为了要资助儿子出国留学,所以老两口卖掉了家中的一套房产,目前家中一套用于自住的房产,两室二厅,目前市值为150万元。
除了卖掉一套房产供儿子出国读书外,老两口的大部分的积蓄也花费在了这上面,因此,老两口目前的积蓄和许多同龄人比较起来不算很多,仅20万元的存款。其中10万元买了国债(即将到期),另外2万元存了银行的定期,3万元存了银行的活期。
如何筹划养老
由于儿子已经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因此,老两口的目标比较单一,就是如何合理地筹划养老。他们想咨询理财师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
一、前半生的积蓄主要用于将儿子抚养成人并供其出国读书,剩下的资金该如何打理好?如果要投资的话,该投资什么品种?
二、现在家中的一套自住房对两位老人而言略显宽裕了些,他们想咨询一下理财师,是否能以大换小盘活房产?。
三、像他们这样的情况是不是还需要购买保险?如果需要购买的话,该买哪些品种?
专家建议一:资产配置分析及具体建议
我们看到,从家庭阶段来看,王先生夫妇已经进入了家庭成熟期,而且将来儿子很可能长期留在澳洲工作、生活,王先生和太太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
由于儿子已经顺利完成学业,并找到了工作,因此王先生夫妻俩的生活压力骤然降低了。现在生活还算比较平静,主要是要考虑将来的养老压力。下面我们一起来具体看看。
家庭现有财务状况分析
从表格数据分析来看,现在王先生夫妇在投资理财上属于比较保守的,或者说非常保守。如果从年龄因素考虑,夫妻俩风险承受力的确稍低,但从家庭综合情况来看,其风险承受能力还是可以的,也就是说实际的风险承受力偏中等。因此,总体来说,今后在家庭理财上可以主动、积极一点。
家庭理财目标分析
接着我们看看王先生家庭的具体理财目标。根据不同理财目标的时间远近顺序,分别是:
王先生手上持有的10万元国债即将到期,这笔钱以后怎么投资?
家庭成员现有的保障是否足够,该如何调整和完善?
家庭资产今后如何打理?该投资哪些品种?
这套自住房(目前唯一房产)是否需要置换为小面积房型?从而变现出一部分资金用作养老筹划?
家庭成员保障调整的问题,我们暂且不做叙述,主要交给接下来的保险专家来讲解。那么主要看看剩余的三个理财目标。
从王先生的家庭情况来看,随着儿子毕业、工作,也就是基本完成了“育儿”的全过程(除非将来儿子结婚买房,或创业需要父母资助。但澳洲的房价、生活恩等都不算很高,如果一切顺利,他们的孩子自己可以解决基本生活、婚姻、购房等需求),其它主要的压力就是夫妻两自身的养老金储备了。
具体分析与建议
首先,具体来算一算王先生夫妇的养老筹划是否能顺利进行。主要是算,他俩将来需要的退休金大约一共需要多少,他们自己能筹备多少,有没有缺口,缺口有多大。
假设其他条件不变,也就说仍然持有自住房产,收支情况照常,暂时不调整投资结构等,且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通货膨胀因子。
王先生现年58岁,国有企业工作,目前月收入约8000元,2012年退休后,退休月收入估算在元左右。王太太已经退休,退休前是教师,现在退休金每月也有3000余元。现在他们有金融资产15万元,房产市值150万元。
2010年3月~2012年3月,王先生在职,家庭每月结余7000元左右,一年下来,可以节约8万元左右,两年下来16万余元。年年终奖仍然为3万元,年度性结余每年都是1万元,两年下来2为2万元。也就是说,到王先生退休前的那一刻,该家庭金融资产将达到33万余元,并有一套约150万元的自住房产。
2012年3月退休以后,王先生夫妇每个月花销为4000元,一年一次探亲费用2万元,一年的花费约6.8万元。
退休后,王先生夫妇的收入来源为基本养老金,两人每月总计元,一年6.6万~7.2万余元。
这样算来,王先生夫妇都退休后,家庭收支基本可以持平。
退休后,王先生夫妇自己还要储备一笔重大疾病基金,因为两人年龄大了,现在再买保险几乎来不及了,虽然生大病社保也能报销一部分,但现在重疾治疗通常都用进口药、进口设备,大部分费用还得自己负担,因此需要自我储备。这笔家庭大病基金约需要20~30万元。
此外,王先生夫妇应该还需要一笔应急金,以便将来应付老人本身的意外开销,或是其它一些大额支出。
这样算下来,王先生夫妇都退休后,基本生活无忧,但也就只是持平状态,如果不积极投资,就无法备足更多资金,不能有额外的意外发生,如生病,或是意外,或是长途旅行,或是追逐自己年轻时候的某一个梦想等。
为此,建议王先生在这两年工作期间,在那笔10万元国债到期后,就要积极开始投资了。
等两年后退休了,除了留足家庭备用金,在退休后的前五年,也要进行比较积极的投资。到65岁以后,可以注重资产平衡配置,并结合后来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具体的投资工具选择上,建议王老先生将来主要采用“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结合的方式,将自家的金融资产合理配置。
比如,65岁之前,可以配置“50%封闭式基金+50%偏股型基金”;65岁以后,将那部分偏股型基金转为平衡型或债券型基金。
总之,理财是为了生活更美好。为了子女,为了自己,王先生夫妇都应该积极一点,并提早做好充分的准备,日常养老金、健康备用金之类的储备,一个都不能少。这样,才能过上一个健康快乐、安逸幸福的晚年。
另外,如果将来孩子在澳洲工作比较顺利,王先生夫妇的探亲旅行费用,也可以要求孩子出一半费用。
反过来,如果孩子将来的工作不是很顺利,王先生夫妇可以考虑帮孩子一把。比如,把现在住的房子其中的一间,出租给年轻人,换得一定的租金收入。。但现在阶段,不建议老人家把房子卖了,也还没到需要用大房子去置换小房子的阶段。
如果将来夫妻俩要随孩子去澳洲定居,那么再考虑是否出售房屋。
国家规划师 本刊金融工作室 陈婷
专家建议二:保险建议
儿子学业有成,定居澳洲,无须老两口担忧,也没有房贷的压力,王先生和太太的家庭责任不重,从这个角度考虑,寿险方面没有多少必要。由于家庭金融性资产只有20万元,所占总资产比重比较低,房产变现能力较差,难以应对突发的意外或疾病风险,因此建议着重考虑以下两方面的保障。
意外险部分。年纪大了,最怕磕磕碰碰,特别是在意外事件当中,老年人受伤的概率和程度也大大高于年轻人,因此老两口可考虑投保适当额度的意外险,保险责任除了意外身故、残疾之外,还建议包含意外医疗(意外伤害引起的摔伤、骨折等门急诊和住院事故造成的医疗费补偿)。普通意外险一般最高投保年龄60周岁,针对老年人的意外险最高续保可至80周岁,费率有所提高。以下推荐这款产品的保障范围比较全面,王先生和太太均为一类职业,50~60岁,保费653元/人/年。
像这款产品中,老人特别容易的意外骨折有保障,然后有一个比较特别的“意外全残收入保障”,保障功能还是比较强的。
疾病险部分。夫妻两人年近花甲,这个年龄段投保重疾险和住院医疗险非常尴尬,目前保险市场上可选的住院医疗险和重疾险并不多,此类险种的投保年龄很多都限定在60周岁以内,且核保也更严格,基本上都需要事先体检,如有指标不合格,投保申请将会造拒。如果王先生和太太身体健康条件不错,可考虑看看一款防癌险,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比较有特色。这款产品最高投保年龄60周岁。
如果觉得采用保险方式不是十分合适自己家庭的情况,王先生夫妇也可以换个思路,拿出一笔钱“趸缴”购买债券型基金,用作准备家庭医疗保障账户。这样一来,这部分资金有一定的收益,风险相对较低,将来万一发生大意外或者大病,变现也比较快。
上海赢家保险工作室 张玮琳
市民短期不接受以房养老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乔倩倩
“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随着广东提出年内将率先探索发展“以房养老”之后,这种在国内还是新鲜的养老方式频频见诸报端。
尽管广东保监局今年将“以房养老”作为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但目前相关细则尚未出台,也没有具体时间表。业内人士指出,“以房养老”涉及到政策进一步支持、如何对未来房屋价值评估等多方面问题,保险公司操作难度较大。另外,在中国传统观念影响下,老人更愿意将房产留给子女,而将房屋抵押最终卖给保险公司,不少市民也很难接受。
未来房屋价值难评估
将现有住房抵押,并且还可以继续在原房屋居住,待投保人去世后,保险公司收回房屋产权,这与房屋按揭不同。房屋按揭是将房屋抵押给银行,银行根据目前市场情况对房屋价值进行评估,并向借款人提供贷款,未来房子升值,借款人具有房屋产权,享受房屋增值收益。
而“以房养老”是“倒按揭”,投保人将现有住房进行抵押,保险公司根据房屋评估价,以及投保人的预期寿命,来精算每年需要向投保人返还的保险金,保险公司最终将享有房屋产权,未来房屋升值幅度大,保险公司受益多,但是,保险公司也将承担房价可能下跌的风险。
因此,对于房屋价值的评估则是“以房养老”遇到的第一道坎。如何才能提供具有公信力的评估价格,一位保险公司人士表示,每年或每月返还的养老金数额应是房屋评估价与未来生存年限的除数,未来房屋变卖后应略有盈余,这样保险公司可从中获得利差。但是,未来房价是升还是跌,就很难说得准。
这位保险公司人士还说,对于投保人来说,意味着将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来变现,保险公司与投保人都在博弈,对于未来经济形势、房价变化判断的差异性很大,也许投保人认为房价会大幅升值,一旦价格定低了,有可能认为会吃亏。房屋估价过高,房价波动较大,这样,保险公司将承担较大风险。“这是十分考验保险公司的。”
一位评估业内人士指出,一般来说,在对未来房屋价值评估时,会根据程度、地段规划等设计一个风险系数,中国房价受政策因素影响很大,而在房屋价值评估时,政策因素是没有办法考虑的。
房屋产权如何处理?
“以房养老”这种养老方式在国外已经成熟,但在我国推行还面临一个特殊的国情,即我国商品房只有70年产权,70年后如何续权还是未知数。
有业内人士担心,如果将房产抵押后,商品房的使用年限已经所剩不多,那么,保险公司依靠剩下的使用年限来补偿已支付的养老金成本,则所能承受的给付能力也就相当有限。
上述保险公司人士指出,房产收回后该如何循环,如何处置?保险公司可出租或出售获得相对稳定的现金流,但是在房价泡沫时,租不出去,或卖不了价的情况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这也是保险公司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上述评估人士表示,现在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少购房者在心理上不会倾向于购买已逝业主的房屋,这类房子通常比较难转手,或者价格被压得很低。有些中介在购房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此类房屋销售出去,还引来了官司。
市民接受程度待提高
对于市民来说,“以房养老”能否迎合他们的胃口?今年30岁的梁先生说,“我现在又不需要养老,如果把房子抵押给保险公司,就等于失去了其它投资机会,如果以后再买一套房子,这套房子完全可以用来出租养老,何必现在就抵押给保险公司呢?”梁先生担心,如果保险公司从现在起每年支付给自己一定的养老金,可以支付50年,但是万一自己寿命不足80岁,岂不是亏了?
不过,梁先生同时认为,未来经济走势如何难以预料,如果自己在60岁时养老资金不足的话,可以考虑“以房养老”,但是,现在自己才30岁,不确定因素这么多,何必过早把房子拿出去抵押呢?当然,他更相信日后儿女可以实现经济独立,减少自己的后顾之忧。
据网关于广州“以房养老”的调查显示,会采用“以房养老”的占比达到55%,不会“以房养老”的占18%,视情况而定的则占27%。而在“您将靠什么养老”的提问中,“社保”的投票最高,占32%,房子其次,占28%。
保险公司有关人士表示,手头有2套以上房产的人可能更会考虑“以房养老”。而从观念接受程度上来说,年轻人更易接受,因为他们不一定未来要将房产留给子女,但老年人则相对困难些。同时,由于年轻人养老需求还不迫切,即便参与“以房养老”,将房子拿来贴现,但也未必一定用于养老,其用于炒股或其它需求的可能性仍存在,真正养老需求较为迫切的其实是老年人。而国外“以房养老”也主要是老年人将房产用于抵押贴现。
在“以房养老”政策尚不明朗情况下——
谁将首吃“螃蟹”?
金盛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以房养老”涉及到多部门监管的问题,包括、房地产部门等,其政策目前还不明朗,也没有办法预料。
有业内人士表示,“以房养老”实际上是保险公司变相在房地产市场投资,新《保险法》出台后,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正式放开,但相关细则迟迟还没有落地。近期有消息称,《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
(草案)》已于2月初上交保监会主席办公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但险资投资不动产的占比已从6%下降到5%以下。
有业内人士预测,[28.50
3.26%]和[50.25
4.17%]已经提前布局房地产业,由于对房地产业的了解,使其具备推行“以房养老”的条件。
据了解,早在2009年底和2010年初,中国人寿曾通过股权投资,两次购入[6.86
0.88%]股份,持股比例增至24.08%,成为远洋地产第一大股东。自2009年8月起,中国平安旗下平安信托也与[14.01
1.67%]等地产巨头相继签署合作投资战略框架协议。
除此之外,今年2月,太保、联合上海房企共同竞拍上海外滩新地王,尽管竞拍未成功,但险资对于房地产业的投资热情可见一斑。
什么是“以房养老”?即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将房屋产权抵押给保险公司,由其对房屋进行综合评估后,按月或按年支付养老金给被保险人,待被保险人去世后,保险公司将收回房屋产权。
“以房养老”示例
王先生,今年60岁,假设广州人平均寿命80岁,那么王先生可余寿命为20年,假设房屋估价100万元,房屋折旧后估值为80万元,则王先生未来每年可领取养老金800000元&20年=4万元/年。
据了解,养老金的领取方式可能会有不同,如分为等额领取、节节高、阶段领取等,如考虑未来因素,每年领取的养老金递增,以满足养老消费需求,如某一阶段资金需求较大,安排外出旅游等,可选择某一阶段集中领取等。
解决养老三大途径
随着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养老资金缺口也在加大。据统计,广东目前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已达8.17%,且每年以3.5%递增,速度居全国前列。在目前的养老解决方案中,社保是主要途径,用于满足基本养老保障,但社保保障低,很难满足真正养老需求;其次是企业年金保险,是企业为职工参保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参与企业年金保险可享受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个人为自己养老所规划的长期投资计划,如参与商业养老险、长期投资投连险、等。
个人退休规划需重视商业保险
随着社会的到来,如何养老已经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大城市,这一压力更为明显。对于当前仍处于壮年的人来说,该如何未雨绸缪,规划好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呢?
30岁的外企员工王先生就在为这一问题苦恼。在王先生看来,传统的靠子女养老的观念,似乎正走向“穷途末路”。尽管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养老方式,但从眼下中国几十年计划生育政策造就的4-2-1家庭构型来看,一对夫妇要承担4个老人的养老压力,他们能否承受得起?
靠社保养老、靠退休金和企业年金,都很难维持高品质的退休生活。
阳光人寿副总裁兼总精算师陈兵指出,构建个人养老体系就像建造金字塔,社保和商业保险是塔基,其次是股票、基金等金融理财,再次是企业年金,最后是才是由子女扶养等额外之喜带来的天伦之乐。
为什么商业保险如此重要?首先,保险可以帮助我们抵御未来不可预见的风险,它的优势是集众人之力救一人之急;其次,作为金融产品,保险具有一定投资收益,有助于实现保值增值,再次,保险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强制储蓄,专款专用。同时满足客户保障理财、储蓄理财及投资理财的多种需求,非商业养老保险莫属。
王先生在保修理财师的建议下,选择阳光人寿新近推出的一款针对退休养老的理财计划,该保险理财计划年交保费5.2万元,交费20年。
其保障如下:60岁退休时一次性领取累积生存金和累积红利约87万元;从61岁开始每年领取生存金及当年度红利约2.6万元,一直领到79周岁;年满80周岁,除领取当年度生存金及红利约3万元外,一次性领取100万元的满期祝寿金;保险期间内,一直享有20万元的重大疾病保障,受保障的重疾种类多达30种;如发生重疾,获得重大疾病赔付金,还能享受保费豁免;一旦发生不测,还享有不少于100万元的身故保障。
由于各地配套政策尚未出台、养老保险金不能全部转移和农民工流动频繁等原因,农民工在去年年底出现了集中退保现象。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2009年度农民工监测结果推算,全国外出就业和本地非农从业6个月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近2.3亿。
农民工参加各类社会保障的总人数尽管逐年递增,但与农民工总数相比仍然偏低。2009年底,全国参加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的农民工分别为5587万人、4335万人、2647万人和1643万人。
对此,杨志明表示,将以实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为重点,扩大农民工参保的覆盖面。
这个问题全国人大农委更为重视,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农委建议可直接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而对建筑业等具有危险性特征行业的农民工,应强制推行工伤保险制度。
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该办法包括参保的农民工,但农委指出,由于各地配套政策尚未出台、养老保险金不能全部转移和农民工流动频繁等原因,农民工在去年年底出现了集中退保现象。
对此,农委建议抓紧实施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建立全国统一的软件技术支撑体系,形成联动机制,保证能够跨地域、跨省顺畅转移接续,并继续提高单位缴费的转移比例和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统一核算。
民政部:全国高龄津贴仅6省份达标
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1日,安徽省太和县李兴镇程寨村85岁的程保平老人,因儿子去世后无人照料而活活饿死。数日之后,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4月9日,北京市通州区张辛庄村80多岁的老人柴玉吉饿死家中,尽管她有四个儿子。
接连发生的两起事件,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梦想显得异常沉重。
令人欣慰的是,在银发浪潮快速袭来之际,如何让老年人有保障、有尊严地生活,已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中国经济周刊》独家获悉,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80岁以上高龄津(补)贴制度,酝酿了一年之久的《民政部关于建立高龄津(补)贴制度先行地区的通报》(民函〔号)(下称《通报》)即将对外公布。
《通报》出台的目的是什么?对各地今后进一步建立80岁以上高龄津(补)贴制度有何促进作用?近日,本刊记者就此专访了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
符合民政部标准的只有6个省(区、市)
《中国经济周刊》:据我了解,很多地方都在试点养老津贴,但是全国各地发放的高龄津贴的标准却很不一致。民政部出台《通报》的目的是什么?
王振耀:近年来,各地紧密结合当地实际,陆续出台了一些高龄津(补)贴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层级多样,补贴标准有别,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欠发达地区。总体上讲,这些政策对于建立资金保障与服务保障相结合的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不少地方发放高龄津贴没有按照民政部规定的标准去进行,即全省统一发文、80岁以上、按月发放三个标准。有的省不是按月发,直接的后果是,等钱发到手,老人可能已不在人世了。有的是按90岁或者95岁至99岁的标准发放。
为了总结各地建立高龄津(补)贴制度的经验做法,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立这项惠民制度,我们对北京等先行地区的做法予以通报。为了做这个《通报》,我们从去年就开始搜集材料,历经一年时间,经过多次的修改和完善,才有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个结果。
据《通报》显示,目前,在省级层面建立80岁以上高龄津(补)贴制度的有北京等7个省(区、市),其中按月发放的有6个: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云南、宁夏等6个省(区、市)。省级层面尚未建立、但在地级层面建立80岁以上高龄津(补)贴制度的有山西省长治市等21个市(区、州、盟、县),其中按月发放的有11个。
我们希望各地能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先行地区的做法,特别是其中的亮点之处,结合当地实际,适时制定出台高龄津贴(补)政策,保证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中国经济周刊》:这些先行地区的高龄津(补)贴制度呈现出了哪些亮点?
王振耀:在我看来,这些先行地区的高龄津(补)贴制度有三个亮点:
首先,以省(市)为单位,制定统一的高龄津(补)贴标准,逐步改变了同一行政区域内标准不一的现象,津(补)贴标准也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调整;
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将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纳入了津(补)贴享受范围,部分地区还放宽至更低的年龄,扩大了津(补)贴享受范围;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按月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计发高龄津(补)贴,及时有效地保障了老年人的生活权益。
我想强调的是,现在宁夏、云南等欠发达地区都做到了统一发放高龄津贴,很多沿海发达地区反而做不到,至今未能全省统一。全国各省在贫富程度方面比宁夏差的还有几个地方?
“说不知道标准是荒唐的”
《中国经济周刊》:《通报》显示,全国目前有7个省区市、21个地级市达到了民政部规定的全部或者部分标准。您对这个结果满意吗?
王振耀:不太满意。我们之所以进行通报,就是觉得我们的国力发展到今天,不应该是这样的结果,要让大家知道该行动了。我们希望大家在谈经济成就的同时,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该不该给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津贴了?能不能加强一点对社会问题的关心?不要等问题严重了再转头。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4月,您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但也有个别省份反映说他们并没有收到民政部要求规范的统一文件。这是怎么回事?
王振耀:我们确实没有统一发文。之所以没有统一发文,主要是当时意见不统一。但是我们多次召开会议反复强调了三个标准,尤其是去年9月19日在宁夏银川专门召开了《沿海地区高龄津贴工作座谈会》,会上明确提出了这三个标准。开这个会议的目的,就是为了健全全国养老保障制度,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更好地将宁夏建立高龄津贴制度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当时的会议是我主持召开的,这是一个工作会议,所以,不一定都要发文。除了西藏等两个地方没去参会,全国其他的29个省(区、市)民政厅的分管厅(局)长、社会福利处处长都出席了此次会议。说不知道这个标准是荒唐的。
《中国经济周刊》:此次《通报》的出台,对那些落实高龄津贴相对缓慢的省份将起到什么作用?
王振耀:之所以出台这份《通报》,就是要大家明白哪些省是关注民生的,哪些省的民生是唱高调、作秀的;就是要提醒各级民政部门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来关注社会福利建设,关注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同时,这份《通报》也是让大家了解各个地方在关注老年人福利方面的差距。据我了解,现在很多经济发达地方看上去很骄傲,这份《通报》希望给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提个醒,同时给他们施加点压力,别那么自满自足于经济发展,多关注一下老年人问题,其实不只老年人,还有儿童和残疾人。如果连老年人的福利都舍不得给,这里面的问题就太大了。
据我了解,现在一些地方解决老龄问题的方法是将给老年人的津贴纳入低保,都是只给一点凑合着过,这个观念需要转变。其实,80岁高龄津贴的事早该做了,到现在还得要我们推动才肯去做。其实,说起我国在80岁这个年龄才建立高龄津贴,我们自己都觉得寒酸,全世界都没有这样搞的。(《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北京报道)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退休补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