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翻译“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省市中考直达
您当前所在位置:
肇庆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曹刿论战
肇庆中考语文核心考点为大家介绍了曹刿论战。《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肇庆中考语文核心考点:曹刿论战一、作家作品:《左传》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史书,当中保存了我国春秋时期许多重要的史料。这部书特别长于记述战争,本篇记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鲁国在长勺进行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的齐国。二、注意下列的注音:刿(guì)间(jiàn)弗(fú)(biàn)帛(bò)孚(fú)辙(zhé)轼(shì)竭(jié)靡(mǐ)三、重点词语解释: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参与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凭借4、肉食者鄙。鄙:浅陋,这里指目光浅短5、望其旗靡。靡:倒下6、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7、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8、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四、重点语句翻译: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设下埋伏。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3、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慎重处理。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6、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去参与呢?7、小惠未,民弗从也。*小恩小惠惠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8、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谋远虑。11、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已经战胜了,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1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1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了本职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五、理解性默写: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5、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惧有伏焉。(限四个字)6、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7、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8、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请从。9、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六、朗读节奏:1、可/以一战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七、课文内容理解:1、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2、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请找出其中一例,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3、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4、谈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①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5、文章第2节主要内容是齐鲁两国长勺之战的概况。6、文章第3节主要内容是战后曹刿论述战斗取胜的原因。7、文章第2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是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8、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9、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刻的见解。把国君“忠”其事,取信于民作为取胜的先决条件,有“远谋”,其见解显然高于“肉食者”(3)有很高的说服他人的说话技巧。与地位相当的乡人说话,直接解答疑虑,简洁明快。与国君商讨问题,循循善诱,启发、分析,促其领悟。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肇庆中考语文核心考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想要了解有关2016中考作文,请点击【】栏目。考生家长关注:&|&当前位置:
>>>《曹刿论战》中,曹刿所认同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条件,是指鲁..
《曹刿论战》中,曹刿所认同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条件,是指鲁庄公所说的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三条,还是只指第三条。说说你的推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宁夏自治区中考真题
(答对一个要点即可)①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只做好某个方面还不够,而是要做好方方面面,所以,三条都包括。②曹刿认为战争取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的举措中最重要的是“必以情”,所以,特别强调的是第三条。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曹刿论战》中,曹刿所认同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条件,是指鲁..”主要考查你对&&课文理解,名著赏析&&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课文理解,名著赏析
课内课文的理解以及课外名著的赏析,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 课文理解的步骤和方法:第一、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可以抓住课文的题目,课题往往是最直接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如看到“拥抱大树”这个题目,脑海中自然会出现问题:谁拥抱大树?为什么要拥抱大树?怎样拥抱呢?于是课文的主要脉络就自然呈现了。其次,可以尝试给课文加小标题的方法。这也是给课文分段的一种变化形式,但相比较之下学生的兴趣会比较浓厚。如《猎人海力布》一课,课文内容比较长,学生一时无法理清,可以让学生尝试加小标题,学生出现几种回答:分成两部分“救龙女、得宝石”和“救相亲,变石头”;分成四部分,将以上的两部分分别再分开;也有学生分成三部分,将“救龙女,得宝石”分开……在大家相互的讨论中,学生对事情的发展过程就清晰地掌握了。第三,找当然,对于课文结构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工具书等方法,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第二、找特殊的句子,比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这类句子能很好地告诉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文章开始就以总起句告诉我们“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接下来以“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以及“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文章的结构自然就清晰了。第三、句子的理解。文中总会有些重点的句子,怎样在全文中找到这类句子,有时需要教师的 引导,才能找到这类句子,如《看不见的爱》一课,学生都能理解文章中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呢?学生自然会主动地到文中寻找描写母爱的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来感悟母爱。理解句子还可以找一些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的句子,学生能通过理解其修辞手法,感悟作者的用意。此外,也可以通过变式比较来理解句子。对一些描写比较生动和含蓄的句子,可以给出一些句子加以比较,让学生感受原句的魅力。第四、对词的理解。对词的理解,应当是以上方面的基础。但是很多词的理解不是简单查字典就能感受到在文中的含义的,应当联系句子的理解一同进行。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也是在分析重点句子的同时进行的。
发现相似题
与“《曹刿论战》中,曹刿所认同的“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条件,是指鲁..”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5645411387185895717639098998576《曹刿论战》同步训练题答案,91中考网
2016中考成绩查询专题:
2016最新中考动态
2016中考录取分数线
2016中考成绩查询、中考查分
《曹刿论战》同步训练题答案
作者:佚名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
《曹刿论战》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1、 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刿(&&& ) 间(&&& ) 弗(&&& ) (&&&& ) 帛(&&& ) 孚(&&& ) 辙(&&& ) 轼(&&&& ) 竭(&&& ) 靡(&&&&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神情与苏、黄不属&& 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 属予作文以记之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  B. 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C.《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  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 《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C. 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D. “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6、翻译。(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二、文言文阅读。(一)《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侧而描写6、读完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立有间 B. 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 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二)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3、读了《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用原文语句回答。 《曹刿论战》同步训练题答案
2016年中考信息不断变化, 91中考网提供的中考成绩查询查分、录取分数线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招生考试部门的信息为准!
也许你还关注以下信息:
91中考网是2016中考资源信息门户网站,为广大考生提供2016中考时间、中考试题试卷、复习资料、2015中考满分作文、
2016中考成绩查询、2016中考查分、志愿填报、2016中考录取分数线、学习方法等中考生需要的所有信息
Copyright@16中考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91中考网&&&&粤ICP备号曹刿论战中考习题大全(总结篇)_百度文库
曹刿论战中考习题大全(总结篇)
《曹刿论战》
一、按原文填空
? 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
?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曹刿认为()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
(齐鲁长勺之战)。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 分,
? 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 )
) 。 ?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 一鼓作气 )
(辙乱旗靡)
? 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
?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限四个字)(惧有伏焉)
二、阅读题
? 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只有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绩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 “十年春,齐师伐我”交代了什么内容? 交代了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双方,即进攻者齐国,防御者鲁国。
? 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 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
? 本文中想写了战前准备,略写了战争时的过程,这么做目的是什么? 之所以详写曹刿论战前准备、掌握战机、详查敌情、战后论述战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是为了如突出曹刿这个在政治上有远谋的军事家的形象,强化中心。
? 从战争阶段的角度看来,本文重点写的是: 战前准备(或:战前谋划、条件准备)
? 曹刿不听乡人劝阻,执意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并且曹刿十分爱国,有责任心。
? 曹刿提问及鲁庄公回答时被曹刿两否一肯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什么品质? 爱国热情;深谋远虑,责任感。
? 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取信于民是战争的先决条件。
?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_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牛bb文章网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初三语文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所属栏目: &
《曹刿论战》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的加横线的字注音。刿( ) 间( ) 弗( ) ( ) 帛( ) 孚( ) 辙( ) 轼( ) 竭( ) 靡(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3)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 (4)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神情与苏、黄不属C.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D. 属予作文以记之4、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史记•庄公十年》。B. 曹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C.《曹刿论战》一文的作者是曹刿。D.《曹刿论战》一文中所记叙的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5、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B. 《曹刿论战》有的选本题作《齐鲁长勺之战》。  C. 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 D. “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6、翻译。(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二、文言文阅读。(一)《曹刿论战》节选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十年春,齐师伐我”这句话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2、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段文字写的重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描写人物的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动作描写 C.语言描写 D.侧而描写6、读完这段文字,曹刿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又何间焉 立有间 B. 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 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D. 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二)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对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师败绩(齐军大败) B. 公将驰之(鲁庄公要下令驱车追赶齐军) C.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勇气的) D. 夫大国,难测也(大国兵多将广,难以测量)2、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3、读了《曹刿论战》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30字)4、用原文语句回答。 (1)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 (2)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 的时候。5、鲁庄公先要追击齐军,刿曰:“未可。”后来他又说:“可矣。”他认为“可矣。”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三)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呜呼。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文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 2、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实行仁政,取信于民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吃苦在前,享乐在后3、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B.虽不能察,必以情。 C.可以一战。 D.微斯人,吾谁与归?4、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5、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 6、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 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guì;jiàn;fú;biàn;bó;fú;zhé;shì;jié;mǐ。2、(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一鼓作气3、选A,A属的意思是类,类别。B属的意思是类似。C属的意思是主管。D属的意思是嘱咐。4、D 5、A6、(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实情处理。(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二、文言文阅读。(一)1、作战的双方、战争的性质。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作战前的政治准备5、C6、头脑清醒、目光敏锐、见解深刻、有军事头脑的人。 7、D(二)1、D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3、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4、(1)彼竭我盈(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急躁冒进(三)1、语言 议论 2、A 3、A.何以战翻译应是“以何战”B. 与现代汉语习惯一样。C.可以一战翻译顺序应为“可以凭借一战”D. 微斯人,吾谁与归翻译顺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古仁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官吏和贵族 上文中一悲一喜的人 欢迎您转载分享:
更多精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忠之属也具体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