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带动的就业劳动力是否成反比是什么意思

相关链接&&&&
Copyright 2011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技术支持:四川电信 网站维护:四川省电子政务外网运营中心 联系电话: (028) 蜀 ICP 备号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然后同时按下&CTRL&与&ENTER&键,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
谢谢您对网站的大力支持。武汉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与相关城市比较分析_滚动新闻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武汉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与相关城市比较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因素,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因此,了解产业结构的现状,理清产业结构的演进方向对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2008年经济普查资料,现将武汉市产业结构及与相关城市比较分析如下。
  一、武汉市产业结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既反映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武汉市自身的特点。
  (一)三次产业为“三二一”结构,呈现一产业比重稳定下降、二产业比重经历下降后再与三产业并行发展的态势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里,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11.7:63.3:25.0调整为2009年的3.2:46.4:50.4。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超过60%,是一个以工业为主导、农业和服务业为辅的“二三一”产业体系。以后,随着三产业长足发展及所占比重稳步上升,1998年,武汉市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了47.5%,第二产业比重降至44.9%,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之后,武汉市“三二一”的产业格局进一步调整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对应,武汉市就业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就业人员由1978年的271.92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68.6万人,31年增长了72.3%,三次产业劳动力结构由1989年的28.3:41.4:30.3调整为13.6:37.4:49.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下降,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就业人员比重达到38.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7个百分点。
  1、农、林、牧、渔业比例关系逐步调整,都市农业特色不断凸现。1978年,武汉市农、林、牧、渔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分别为83.2%、1.6%、12.0%和3.2%,以农业为主的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经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转型,特别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强农惠农等政策的落实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武汉市都市农业特点越来越突出。2009年,农、林、牧、渔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比重分别为55.1%、0.6%、25.7%、18.1%和0.5%。其中农业比重比1978年下降28.1个百分点,畜牧业上升13.7个百点,渔业上升14.9个百点。种植业不断向优质、特色品种调整,畜牧业向规模化和特种良种养殖发展,水产品向产业化和高新技术方向拓展。名特优新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9千公顷。加工形成以汉口精武、中粮、光明、高龙、如意、新元粮油、统一、希望等为龙头的禽类制品、肉制品、乳制品、水产、蔬菜、油脂、粮食和饲料加工8大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800亿元,比上年增长9.3%;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3:1。
  2、重化工业发展较快,行业集中度上升。发展重化工业是工业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2009年,武汉市重工业总产值4737.94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工业中的“重化”较为明显。与1978年比,重工业总产值增长近126倍,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了22.4个百分点。在工业化推动下,工业的支撑作用增强,优势行业地位逐步明晰。2009年,武汉市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38.4%,为1996年以来的最高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9%,拉动全市GDP增长6.0个百分点。从两次经济普查数据对比看,武汉市工业主营收入的行业集中倾向越来越明显。2004年,武汉市工业主营收入前3位的行业(也是占比超过10%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主营收入合计占全部工业企业的52.4%,占比超过半壁江山;2008年,占比超过10%的行业仍为3个,分别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主营收入合计占全部工业的56.2%,比2004年提高3.8个百分点。全市前10位工业行业营业收入合计占比也由2004年的80.3%提高到83.2%,上升2.9个百分点。2009年十一大工业行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97.4%,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2009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0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高8.3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779.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上升为13.5%。两次经济普查对比,7个主营收入增长较快且过百亿的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523.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07.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349.6%,烟草制品业增长213.4%,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223.1%,金属制品业增长319.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19.8%。传统工业,如纺织业增长16.3%,饮料制造业增长45.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9.7%,成为增长最慢的行业。
  3、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传统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新兴服务业主要是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009年,武汉市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增加值1080.49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46.4%;新兴服务业增加值1249.17亿元,占53.6%。新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大于传统服务业。年,新兴服务业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传统服务业趋于下降,其中,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比重分别下降4.1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金融业、房地产业分别提高4.6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经过调整优化,目前,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成为武汉市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超过10%,占GDP的比重均在5%以上。
  (二)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1、从工业化阶段特征看,武汉市产业结构总体符合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特征。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演变过程,如何确定工业化的阶段和时期,实际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二是工业化率,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四是城市化率。从产业结构上看,一般将第一产业比重小于5%、第二三产业比重大体相当划分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据此,2009年,武汉市第一产业比重为3.2%,小于5%;第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46.4%和50.4%,相差只有4个百分点,基本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特征相吻合。
  2、从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看,武汉市与国际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基本一致。三次产业演变一般规律为:第一产业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在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由缓慢上升变为迅速上升,最终超过第二产业。从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轨迹,基本符合产业演变规律。1998年武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二次产业,达到47.5%,比二产业高2.6个百分点。至2009年,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2∶46.4∶50.4,与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8.5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16.9个和上升25.4个百分点。武汉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基本与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及产业变动现象一致。
  3、从产业比较效率看,武汉市三次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的比较关系基本合理。比较效率是指各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比重之比。它综合反映产业之间产值结构、劳动力比重和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及相互关系。它是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特征,也是判断产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依据。根据经济学家库茨涅茨大量的统计资料分析结果,三次产业收入与劳动力的联系变化趋势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比较效率呈下降趋势,普遍小于1;第二产业的比较效率一般大于1,并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的比较效率则一般表现为下降的趋势。1995年―2009年,武汉市第一产业比较效率均在0.5以下,1995年最高为0.43,2008年最低为0.20,与1的差距越来越远;第二产业均在1.2以上,2005年最高为1.39,1999年最低为1.21,2009年为1.24;第三产业在1999年达到最高1.18后逐步下降,到2009年下降到最低的1.03,与1靠拢。武汉市三次产业比较效率的现实状况,总体符合库兹涅茨所描述的变化趋势。同时也说明武汉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存在着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而第二产业发展后劲足具有吸纳劳动力的空间,第三产业的发展正常,劳动力配置趋于合理。
  4、从产业结构偏离度看,呈明显的收敛状态。结构偏离度指某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一般来说,结构偏离度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且,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正偏离),也即该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增加值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反之,负偏离则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结构正偏离的产业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性,相反,结构负偏离的产业则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如果国民经济各产业都是开放的,产业间没有行政壁垒,即呈完全竞争状态,那么通过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会使各产业的生产率逐步趋于一致,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也就逐步趋于零。1995年―2009年,武汉市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比较明显,特别是一产业偏离度较大且呈正值,均在10以上,其中2001年最高为15.9,2009年最低为10.4。说明该产业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不对称,存在向外转移富余劳动力的压力。第二、三产业均为负偏离。其中第二产业负值最高为2005年的12.75,最低为1999年的7.71;第三产业1999年最高为7.3,2009年最低1.43,逐步与1靠拢。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负值较大,说明该产业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空间;第三产业相对一、二产业,其结构偏离度最小,说明了该产业的产值与劳动力发展趋向同步,劳动力的分布较为平衡,并能有效地吸纳较多的劳动力。但从武汉市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值的合计绝对值看,武汉市产业结构偏离值已由1995年的26.96缩小为20.80,说明武汉市致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取得成效。
  二、武汉市产业结构与相关城市比较
  这里选取与武汉市经济总量大体相当或接近的青岛、南京、成都、沈阳、大连、宁波、杭州等城市(下称8城市)进行了比较。总体上看,武汉市产业结构与其他城市的趋同性较强,而优势不足。
  从趋同性看,武汉市产业结构与相关城市相似度较高
  1、武汉市与相关城市产业结构相似度超过0.98。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从区域的角度进行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对比,从总体上反应产业的地区结构和分布状况,具有综合性特征。其取值介于0-1之间,越趋近于1,表示结构趋同度越高,反之,越趋近于0,则结构趋同度越低。通过对2008年武汉市与相关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武汉市产业结构与相关城市趋同度较高。其中,与南京的产业结构相似度最高,相似系数为0.9997;与成都、杭州、沈阳、青岛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都超过0.99;与大连、宁波略低,但也超过0.98。产业内部的相似系数整体要低于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以三产业为例,武汉与成都第三产业结构相似度最高为0.9972,低于武汉与南京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武汉与大连最低为0.9623,低于武汉与宁波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详见下表。
  2008年武汉与相关城市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情况表
  三次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0.9996975
  0.9972315
  0.9977826
  0.9954467
  0.9967939
  0.989795
  0.9954642
  0.9752627
  0.993473
  0.9741706
  0.9857459
  0.9678655
  0.9805303
  0.9623164
  2、武汉市及相关城市第一产业占比均不高。2008年,8城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均在10%以下,其中大连最高为7.6%,武汉3.5%,在8市中列第7位,南京最低为3.1%。详见下表。
  2008年8城市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情况表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
  4115.51
  3814.62
  3944.91
  262.88
  3780.87
  183.67
  4401.56
  237.42
  3803.4
  4781.16
  178.64
  3964.05
  167.36
  3、武汉市及相关城市工业“重型化”及支撑作用都比较突出。2008年,8个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总产值均高于轻工业,按重工业比重高低,南京最高83.8%,武汉市83.4%,居8城市中第2,青岛最低为57.7%。8城市除青岛和杭州外,其他城市重工业占比均在60%以上,“重型化”特征明显。从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看,8城市工业增加值占比均超过35%,其中宁波最高超过50%,达到50.4%,武汉37.5%,排宁波、青岛(46.8)、沈阳(46.5)、杭州(44.8)、大连(42.3)、南京(40.2)之后列第7位,成都最低为36.3%。工业对各城市支撑作用突出。
  2008年8城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比较表
  单位:亿元;%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总产值
  总产值
  5773.76
  956.64
  4817.12
  6472.23
  1049.96
  5422.27
  4071.38
  1406.08
  2665.31
  6629.52
  1776.77
  4852.75
  8122.73
  3438.33
  4684.40
  5827.66
  1318.46
  4509.20
  9379.58
  3873.53
  5506.05
  8746.36
  2814.78
  5931.58
  2008年8城市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情况表
  地区生产总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
  4115.51
  1867.21
  1545.12
  3814.62
  1771.28
  1532.20
  3944.91
  1734.95
  1430.04
  3780.87
  1934.12
  1757.39
  4401.56
  2255.45
  2062.00
  3803.4
  1843.5
  1609.90
  4781.16
  2389.38
  2140.20
  3964.05
  2196.68
  1990.51
  4、武汉市及相关城市新兴服务业优势都在逐步凸现。下表显示,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在各城市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以金融业、房地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总体呈现上升势头。
  2008年8城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与变化情况表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和
  零售业
  住宿和
  餐饮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其他服务业
  ±百分点
  ±百分点
  ±百分点
  ±百分点
  ±百分点
  ±百分点
  说明:各行业比重均为本行业占第三产业之比;“±百分点”为比2005年增减变化
  从独特性看,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势并不明显
  1、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武汉市“三二一”结构层次还不够高。2008年,8个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为“三二一”有3个,按第三产业占比高低依次为武汉(51.1%)、南京(50.4%)、成都(49.3%);杭州(46.3%)、沈阳(44.0%)、大连(43.9%)、青岛(43.4%)、宁波(40.4%)5个城市为“二三一”结构。但武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杭州低109.5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只有杭州的78.2%、青岛的82.8%、宁波的85.0%、沈阳的96.5%。
  2008年8城市三次产业结构比较表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第三产业增加值
  4115.51
  1867.21
  2103.6
  3814.62
  1771.28
  1923.94
  3944.91
  262.88
  1734.95
  1947.08
  3860.47
  183.67
  1934.12
  1742.68
  4436.2
  237.42
  2255.45
  1943.33
  3803.4
  1843.5
  1670.7
  4781.16
  178.64
  2389.38
  2213.14
  3964.05
  167.36
  2196.68
  1600.01
  2、从产业结构均衡度看,武汉市产业增加值与劳动力结构均衡度不如南京、大连、杭州和宁波。从2008年8个城市的从业人数看,成都的社会从业人数最多,为704.49万人,武汉市为456万人,排在成都、杭州(569.16万人)、青岛(513.8万人)之后,列第4,其他依次为宁波、沈阳、大连、南京。从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构成看,第一产业占比最高为成都,占社会从业人数的24.6%,武汉市为17.4%,低于成都、沈阳和青岛,列第4位;在第二产业中,宁波占比最高为52.9%,武汉市为34.2%,仅高于成都,列第7位;在第三产业中,沈阳占比最高为50.4%,武汉市为48.3%,列第2位。
  2008年8城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比较表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比%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20.43
  154.33
  174.33
  704.49
  215.15
  316.04
  396.53
  116.50
  200.00
  394.49
  163.65
  163.55
  569.16
  263.53
  225.34
  439.90
  232.60
  142.80
  从产业增加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偏离度分析,成都偏离度(取绝对值之和)最大为35.8,武汉市为27.9,在8个城市中列第4位,沈阳(30.6)青岛(29.1)分列第2、3。南京最好为18.3,宁波(20.9)、杭州(20.8)和大连(18.9)产业增加值与劳动力结构均衡情况好于武汉市。
  3、从比较效率看,武汉市劳动生产率水平偏低。2008年,武汉市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总值与社会从业人员比值)为9.03万元/人,在8个城市中,低于南京10.08万元,沈阳9.74万元,大连9.64万元,列第4位。从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来看,武汉市的产业竞争力主要来自第二产业,其劳动生产率列8城市第2,达11.97万元/人,比较效率1.33,高于平均水平0.09点;沈阳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以16.6万元/人列第一;超过10万元/人的还有南京、大连和青岛。
  2008年8城市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比较效率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4、从工业行业集中程度看,武汉市大多行业区域优势较为靠后。这里主要运用区位熵进行描述。区位熵又称专业化率,指城市某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中的比重(a/A)与城市全部产业活动在全国或全地区全部产业活动中的比重(b/B)之比,即区位熵Q = [a/A] / [b/B]。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在产业结构分析中,运用区位熵指标可以分析区域优势产业的状况。区位熵值越高,越代表该行业集中程度高,或在区域内更具优势。根据2008年8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总产值资料计算,各城市区位熵情况主要如下表:
  2008年8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区位熵比较表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非金属矿采选业
  农副食品加工业
  食品制造业
  饮料制造业
  烟草制品业
  纺织业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家具制造业
  造纸及纸制品业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化学纤维制造业
  橡胶制品业
  塑料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金属制品业
  通用设备制造业
  专用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上表数据显示,在比较的36个工业行业中,武汉市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有6个,在8城市中列第8位,杭州最多为22个,其它依次为成都19个、沈阳17个、宁波14个、青岛12个、南京10个和大连8个。其中区位熵处于第1的行业武汉市5个,在8城市中与青岛、杭州并列第3位,成都最多为7个,其次沈阳6个。武汉市区位熵排8城市首位的行业分别为烟草制品业2.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11,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4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63,水的生产和供应业3.76。
  5、从服务业均衡发展看,武汉市内部结构优势不突出。总体看武汉市服务业增加值及结构比重在8城市中较为靠前,而内部结构优势并不突出。2008年,武汉市传统服务业增加值为1002.09亿元,在8城市中列第2位,仅次于青岛,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7.6%,低于青岛(59.8%)、大连(51.2%)、宁波(49.5%)和沈阳(48.8%),列第5位。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武汉市占比10.9%,与宁波并列第3位,青岛(21.2%)、大连(18.1%)列前2位,具有明显优势;武汉市批发零售业占比为19.6%,居宁波(22.6%)、南京(22.3%)、杭州(20.8%)、沈阳(20.6%)、大连(19.9%)之后,列第6位;住餐业占比7.1%,低于成都(7.9%),列第2位。武汉市新兴服务业增加值1101.51亿元,在8城市中列第2位,仅次于杭州;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52.4%,仅排第4位。排武汉市前面的是杭州60.6%、南京54.1%和成都的53.2%。其中,金融业武汉市占比11.9%,居宁波(17.7%)、杭州(17.6%)、南京(16.3%)、成都(12.9%)之后列第5位;地产业武汉市占比11.2%,居杭州(13.1%)、宁波(12.3%)、成都(11.9%)之后列第4位。2008年各城市服务业比重列前4位的行业(暂定为四大支柱行业)均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武汉市四大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为53.7%,在8城市中列第6位,比第一位的南京(59.6%)低5.9个百分点。
  2008年8个城市传统与新兴服务业结构比较表
  单位: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
  传统服务业增加值
  新兴服务业增加值
  2103.60
  1002.09
  1101.51
  1923.94
  883.25
  1040.69
  1947.08
  910.98
  1036.10
  1663.08
  811.58
  851.50
  1908.69
  1141.39
  767.29
  1670.70
  854.70
  816.00
  2213.14
  871.29
  1341.85
  1600.01
  792.00
  808.01
  三、对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上沿着产业发展方向在变动,并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但从目前武汉市经济发展及与国内相关城市比较看,发展不够仍是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中层次不高,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发展不足、工业与服务业行业结构优势不突出的问题还存在。为不断加快武汉市经济发展,提升实力,武汉市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优化。
  (一)谋划工业发展思路,加快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工业经济是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工业兴市”战略推动下,近年来,武汉市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从2000年到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达到18.0%,比“九五”时期提高5.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5.9%上升到38.4%,提高2.5个百分点。但与相关城市比较,武汉市工业实力仍然不强。2009年,武汉市工业增加值在8个相关城市中列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排第7位。武汉市工业发展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武汉市工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当前还是应该从企业主体、固定资产投资、高新技术发展等方面作为切入和突破点。在企业主体发展方面,武汉市在8个城市中明显靠后。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2008年,武汉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数仅高于南京,与最多的宁波比,武汉市只相当于其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情况也是这样,武汉市2281个,在8城市中列第7位,高于武汉市的分别为宁波(12966个)、杭州(9859个)、沈阳(5256个)、青岛(5150个)、成都(3564个)和大连(3541个),比南京(2194个)略多。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2008年,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在8个城市中排第4位。而三次产业的投资比重分布为1.4:29.7:68.9,分别排在8城市第6、8和第1位,其中工业投资占比28.7%,排最后,比武汉市前一位的杭州低1.2个百分点。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看,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值、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与服务以及知名品牌产品数量不高。2009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值2055亿元,仅相当于大连4010亿元的一半。目前武汉市仅有全国名牌产品9个,与青岛68个、杭州52个、南京24个、大连20个有不小距离。2009年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35%,低于南京(3%),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应达到5%的国际标准相差比较远。目前武汉市工业化正处中后期阶段,重视发展工业,既是提升武汉市经济实力的需要,也是完成工业化历史性任务的需要。在未来一个时期内,必须千方百计培养企业主体,特别是发展高兴技术产业,要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力度,促进工业结构的集约化,不断增强工业优势产业的竞争比较优势。
  (二)坚持二、三产业并重发展策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二、三产业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产业综合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发达的工业更需要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作保障。因此,现阶段武汉市必须实施二、三产业并重的发展策略。目前,武汉市服务业虽然总体规模在相关城市中处于领先,新兴服务业发展取得进展,产业构成上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内部结构仍不尽合理。从行业结构看支柱行业不强,新兴行业发展不足,非赢利性行业依赖性强。武汉市服务业的结构调整,仍然需要集中突破发展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重点领域,如物流业、金融业及旅游会展业,实施政策聚焦、集中突破,带动武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能级提升。特别是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对城市服务功能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武汉市金融业发展相对有关城市有些滞后,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武汉市要抓住武汉城市经济圈“两型社会”建设及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有利形势,逐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武汉金融业的辐射功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
  (三)强化政策保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提供强力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应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但与此同时,政府的作用更不能忽视,围绕结构调整科学规划,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调控手段,重点运用规划、财政、资金、土地、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政策、办法,加速武汉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使武汉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在有效的政策保障基础之上。同时要不断加强产业调整信息服务,合理规避产业准入限制壁垒,最大限度鼓励民间资本、外来资本的参入,进一步促进武汉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带动就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