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梦幻西游65种族坐骑的种族坐骑的初始成长有没有必要追求原始满成长1.224。我弄了几个,成长都是1.2 1.1左右...

梦幻西游坐骑满成长是多少?_百度知道
梦幻西游坐骑满成长是多少?
在喂完摄灵珠以后满成长是多少?知道的大家请回复的详细点#11
首先看是多少级带的坐骑
起步是不一样的 但是基本上 是在原来的基础上+1
就是极限了
也就是说 你原来的是1.21
极限基本上到2.2左右 都要花1Y左右来喂了
月到后面涨得越慢 建议到2.0 就差不多了 后面就没必要了
哪个灵气珠子你愿意喂每天都可以区买了喂的
谢谢 请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每天吃两个4和两个6灵气的摄灵珠是性价比最高的.224.个条件综合下,公共坐骑为1.02另外坐骑成长值可通过后天喂食摄灵珠来提升坐骑灵气而提升,最高为1,所以最后的成长最高为2初始最高的为1.224(种族坐骑)
公共坐骑在0.98~1.02浮动
种族坐骑在1.176~1.224浮动成长值是随后天喂摄灵珠提升灵气而提升
2.20最高成长
梦幻西游坐骑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梦幻西游仙族坐骑的初始点是多少,包括鹿,鹤,画卷。还有就是坐骑是和宝宝有关还是和人物有关,谢谢_百度宝宝知道&Item 140.119/49876
資料載入中.....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49876
日期:&2009
上傳時間:& 11:48:59
摘要:&研究架構方面,本論文共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緒論」,說明本研究問題意識的形成、前人研究成果、研究架構。第二章題名為「聶華苓小說的女性意識」,透過分析小說中的女性角色,經緯聶華苓心中的女性形象,並以時間為縱軸,延展出女性的成長脈絡,企圖歸結出聶華苓心中女性的完美原型。此章分成「舊體制下的女性」、「女性的出走與回歸」、「從抗爭到獨立」三節,形塑文本女性的成長。第三章鋪陳聶華苓筆下的男性形象,企圖了解在男性缺席的生命歷程中,聶華苓對「男性」的解讀是如何的轉折?擬以「聶華苓的男性視角」為題,研究文本中的男性形象,分別以「從父權依戀到男性缺席」、「寓言書寫及其顛覆」、「安格爾的形象投射」說明聶華苓的男性視角。第四章研究小說的主題意識,分成「浪子歸宗」、「自由的追求」與「女性的困與逃」三節,討論聶華苓原鄉與文學的雙重流亡、在政治與文學上對自由的追求,與文本呈現的女性困境。第五章則探討小說的藝術性,透過「恐懼的語言」、「書信體的詮釋與療癒」與「多元的象徵意向」三部份,分析小說的藝術性。第六章則為結論。
參考文獻:&附錄(一)參考書目一、作家方面(一)小說專著聶華苓,《葛藤》,(中篇),台北:自由中國雜誌社,1953年。聶華苓等,《大澤鄉》,(短篇),香港:友聯出版社,1955年。聶華苓,《翡翠貓》,(短篇),台北:明華書局,1959年。聶華苓,《一朵小白花》,(短篇),台北:文星書店,日。聶華苓,《失去的金鈴子》,(長篇),台北:大林出版社,日。聶華苓,《王大年的幾件喜事》,(短篇),香港:海洋文藝雜誌社,1980年。聶華苓,《失去的金鈴子》,(長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80年。聶華苓,《桑青與桃紅》,(長篇),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年。聶華苓,《桑青與桃紅》,(長篇),香港:友聯,1982年2月。聶華苓,《千山外水長流》,(長篇),香港:三聯,1985年。聶華苓,《桑青與桃紅》,(長篇),台北:漢藝色研,1988年。聶華苓,《千山外水長流》,(長篇),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聶華苓,《桑青與桃紅》,(長篇),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二)散文專著聶華苓,《夢谷集》,(散文),台北:大林出版社,日。聶華苓,《黑色黑色最美麗的顏色》,(散文),台北:林白出版社,日。聶華苓,《愛荷華札記》,(散文),香港:三聯書局,1986年。聶華苓,《三十年後------夢遊故園》,(散文),台北:漢藝色研,1988年。聶華苓,《人,在二十世紀》,(散文),美國:八方文化,1988年。聶華苓,《聶華苓札記集》,(散文),高雄:讀者文化,1991年。聶華苓,《鹿園情事》,(散文),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聶華苓,《最美麗的顏色-----聶華苓自傳》,(散文),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聶華苓,《三生三世》,(散文),台北:皇冠文學,2005年4月。聶華苓,《三生影像》,(散文),香港:明報出版社,2007年9月。聶華苓,《風落小樓冷》,(散文),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1月。聶華苓、余光中等,《抱一把胡琴》,(散文),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8年1月。聶華苓,《三生影像》,(散文),北京:三聯出版社,2008年。(三)報章期刊※《聯合報》聶華苓,&母親的菜&,日,第02版。聶華苓,&海濱小簡&,日,第06版。聶華苓,&雙龍抱柱&,日,第07版。聶華苓,&樂圓之音&,日,第07版。聶華苓,&山中小簡------溪邊&,日,第07版。聶華苓譯作&深夜&,曼絲菲爾著,日,第07版。聶華苓譯作&遣悲懷&連載,紀德著,日~日,第07版。聶華苓,&失去的金鈴子&連載,日~日,第06版。聶華苓,&苓子是我嗎?&,日,第06版。聶華苓,&寄母親第一封信&,日,第08版。聶華苓,&寄母親第二封信&,日,第08版。聶華苓,&寄母親第三封信&,日,第08版。聶華苓,&松林坡與美國文學&,日,第08版。聶華苓,&月光枯井三腳貓&,日,第07版。聶華苓,&桑青與桃紅&連載,日~日,第09版。聶華苓,&永遠活在安格爾家園&,日,第25版。聶華苓譯作&有一枝筆------評論安格爾的語錄&,日,第47版。聶華苓,&霧夜牛津&,日,第24版。聶華苓,&鹿園情事&日第37版。聶華苓譯作&鹿園情事------紐約在黑暗中&,安格爾著,日,第37版。聶華苓,&鹿園情事------馬伕的兒子和壞女孩&,、11日,第37版。聶華苓譯作&鹿園情事------夕陽無限好&,安格爾著,,第37版。聶華苓,&兩位作家競寫一位通靈的傳奇女子之二------奇女子伊莉沙貝&,,第37版。聶華苓,&奇女子伊莉沙貝&,日,第37版。聶華苓譯作&魂歸古城&,安格爾著,日、日,第37版。聶華苓,&情事二題&,日,第37版。聶華苓,&情事&,日,第37版。聶華苓,&浮游威尼斯 一九八七&,日~日,第37版。聶華苓,&癡情嘆息讀《應答的鄉岸》隨感&,日,第37版。聶華苓,&母親的告白&,日,第37版。聶華苓,&真君&,日,第39版。聶華苓,&彩虹小雨傘&,日,第39版。聶華苓,&我的戲園子&,日,第E7版。聶華苓,&雷震與胡適&,日,第E7版。聶華苓,&我家的彩虹&,日,第C7版。聶華苓,&牆裡牆外&,日,第E7版。聶華苓,&拈花人&,日,第E7版。聶華苓,&泰皓瑞------一則愛情與政治的故事&,日,第E7版。聶華苓,&廢址戰爭歲月&,日,第E7版。聶華苓,&郭衣洞和柏楊&,日,第E7版。聶華苓,&浪子歸宗------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致詞&,日,第D3版。※《中國時報》聶華苓,&死亡的幽會(一)~(三)~15日,第18版。聶華苓,&六○年代/梁實秋&,日,第18版。聶華苓輯註,&梁實秋給聶華苓的23封信(一)(二)&,、24日,第18版。聶華苓譯作,&又回台灣&,保羅o安格爾著,日,第18版。聶華苓,&與自然融合的人回歸自然了------台北旅次驚聞沈從文辭世&,日,第18版。聶華苓,&臨別依依------台北印象&,日,第18版。聶華苓,&桑青與桃紅流放小記&,日,第18版。聶華苓,&布拉格的冬天&,日,第18版。聶華苓,&布拉格的冬天&,日,第18版。聶華苓,&親愛的爸爸媽媽------三百孩子緊後的呼喚&,,第23版。聶華苓,&聽來的笑話&,日,第23版。聶華苓,&俄羅斯民族的悲愴------我所見到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布洛斯基&,,第23版。聶華苓,&怎一個情字了得日,第23版。聶華苓,&和一位放逐的蘇聯作家談放逐&(一)(二)、4日,第23版。聶華苓,&舊時路------懷念雷震先生日,第23版。聶華苓,&全世界都睜亮了眼睛在看&,日,第23版。聶華苓,&哈維爾的啟示&,日,第27版。聶華苓,&俄羅斯散記------再見,莫斯科(十月七日~八日)&,日,第27版。聶華苓,&俄羅斯散記(一)&,日,第27版。聶華苓,&俄羅斯散記(二)&,日,第27版。聶華苓,&俄羅斯散記(三)&,日,第27版。聶華苓,&俄羅斯散記(四)&,日,第31版。聶華苓,&俄羅斯散記(五)&,日,第27版。聶華苓,&俄羅斯散記(六)&,日,第27版。聶華苓,&俄羅斯散記(七)&,日,第27版。聶華苓,&悼念臺靜農先生&,日,第31版。聶華苓,&江水啊流啊流&,日,第27版。聶華苓,&邱吉爾在牛津&,日,第39版。聶華苓,&安格爾軼事決鬥日,第39版。聶華苓,&音樂與我&,日,第34版。聶華苓,&安格爾軼事也是英國人&,,第39版。聶華苓,&該死的猶太人、8日,第39版。聶華苓,&安格爾軼事------失去的聖誕(上)(下)&,、2日,第39、35版。聶華苓,&高伯母,你莫走!&日,第35版。聶華苓,&我是賣報童(一)&,日,第3版。聶華苓,&我是賣報童(二)&,日,第3版。聶華苓,&我是賣報童(三)&,日,第7版。聶華苓,&夏道平的微笑&,,第35版。聶華苓,&雷震說:我有何罪?(上)(下)&,、2日,第19版。聶華苓,&他為台灣打開了一扇窗(四):放在案頭的一封信&(紀念余紀忠先生專輯),日,第39版。聶華苓,&《有「序」為證》驀然回首&,日,第E7版。聶華苓,&戈艾姬和卡梨菲------我的猶太和巴勒斯坦朋友&,日,第E7版。聶華苓,&回不了家的人------劉賓雁二三事(一)&,日,第E7版。聶華苓,&回不了家的人------劉賓雁二三事(二)&,日,第B7版。聶華苓,&東西一才子&,《人間副刊》,日,第E7版。聶華苓,&柏楊,我的朋友兼記余紀忠先生&, 、27日,第E7版。※《自由中國》聶華苓譯作,&我們如何爭取世界&,J.F.Morse著,日,第2卷第4期。聶華苓譯作,&以俄制俄&,Wallace Carroll著,日,第2卷第9期。聶華苓譯作,&拉鐵摩爾輩的真面目&,(美國國會記錄),日,第2卷第4期。聶華苓譯作,&美奸希斯叛國原委(1)&,日,第3卷第1期。聶華苓譯作,&美奸希斯叛國原委(2)&,日,第3卷第2期。聶華苓譯作,&美奸希斯叛國原委(3)&,日,第3卷第3期。聶華苓譯作,&美奸希斯叛國原委(完)&,日,第3卷第4期。聶華苓譯作,&蘇俄的話算數嗎?&,Jacob Epstein著,日,第3卷第7期。聶華苓譯作,&史達林帝國的致命傷&,日,第4卷第6期。聶華苓譯作,&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日,第4卷第10期。聶華苓,&憶&,日,第4卷第12期。聶華苓,&覺醒&,日,第5卷第3期。聶華苓譯作,&辯證法和黑格爾的歷史神學&,日,第5卷第6期。聶華苓譯作,&霍夫曼論自由&,日,第5卷第12期。聶華苓,&黃昏的故事&,日,第6卷第2期。聶華苓譯作,&生死哀樂&,日,第6卷第11期。聶華苓譯作,&青春戀&,日,第7卷第6期。聶華苓,&謝謝你們:雲海山&,日,第7卷第10期。聶華苓,&綠藤&,日,第8卷第10期。聶華苓,&一顆孤星&,日,第9卷第3期。聶華苓,&綠窗隨筆&,日,第9卷第9期。聶華苓,&山居&,日,第10卷第12期。聶華苓,&灰衣人&,日,第11卷第6期。聶華苓,&母與女&,日,第12卷第1期。聶華苓,&葛藤(1)&,日,第14卷第11期。聶華苓,&葛藤(2)&,日,第15卷第1期。聶華苓,&葛藤(3)&,日,第15卷第2期。聶華苓,&葛藤(4)&,日,第15卷第3期。聶華苓,&葛藤(5)&,日,第15卷第4期。聶華苓,&葛藤(完)&,日,第15卷第5期。聶華苓,&晚餐&,日,第16卷第6期。聶華苓,&卑微的人&,日,第17卷第2期。聶華苓,&綠窗漫筆&,日,第18卷第2期。聶華苓,&賣面茶的哨子&,日,第19卷第8期。聶華苓,&愛國獎券&,日,第20卷第2期。聶華苓,&窗&,日,第20卷第10期。聶華苓,&爺爺的寶貝&,日,第23卷第4期。※其他報刊聶華苓,&三十年後&,《青春》,1980年,第6期。聶華苓,&一個作家誕生了&,《中央日報》,日,第22版。聶華苓,&人,又少了一個&,《今日中學生》,2004年,第Z2期。聶華苓,&再見雷震&,《讀書》,2004年,第4期。聶華苓,&踽踽獨行------陳映真&,《讀書》,2004年,第3期。聶華苓,&爺爺和偷詩的小丫頭&,《中學生閱讀(初中版)》,2004年,第3期聶華苓,&雷震與胡適&,《讀書》,2004年,第1期。聶華苓,&母與子&,《中學生閱讀(高中版)》,2004年,第1期。聶華苓,&小說家是個騙子&,《讀書》,2004年,第11期。聶華苓,&游子吟------二十世紀&,《讀書》,2005年,第5期。聶華苓,&母女同在愛荷華&,《讀書》,2005年,第10期。聶華苓,&三生三世&,《人間福報》, 日,第14版。聶華苓,&我家的彩虹&,《上海文學》,2006年,第9期。聶華苓,&「文學行旅與世界想像」工作坊紀要&,《上海文學》,2006年,第9期。聶華苓,&《桑青與桃紅》和《三生三世》&,《讀書》,2006年,第9期。聶華苓,&牆裡牆外------二十世紀的故事&,《讀書》,2006年,第6期。聶華苓,&鄉下人沈從文&,《讀書》,2006年,第6期。聶華苓,&郭衣洞和柏楊& ,《上海文學》,2007年,第7期。聶華苓,&愛情與政治&,《讀書》,2007年,第1期。聶華苓,&今天,我回來了&,《印刻文學生活誌》,日,第6卷第3期。二、參考書籍(以下資料依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序)B.Riftin(李福清)著、馬昌儀編,《中國神話故事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1年。Chris Weedon(克莉絲o維登)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台北:桂冠,1994年。Germaine Greer(潔玫葛o瑞爾)著、吳庶任譯,《女太監》,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5月。Helen Fisher著;莊安棋譯,《第一性:女人的天賦正在改變世界》,台北,先覺,2000年。Paul Engle著、古蒼梧譯,《舞的意象》,台北:漢藝色研,1989年10月。Paul Engle著、荒蕪譯,《中國印象》,香港:三聯,1981年。Paul Engle著、古蒼梧譯,《美國孩子》,台北:漢藝色研,1990年12月。S imone de Beauvoir(西蒙o波娃)著、楊翠屏譯,《西蒙波娃回憶錄》,台北:志文,1981年9月。Simone de Beauvoir(西蒙o波娃)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主張與邁向解放》,台北,志文,1993年7月。Simone de Beauvoir(西蒙o波娃)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二卷:處境》,台北:志文,1993年7月。Simone de Beauvoir(西蒙o波娃)著、歐陽子譯,《第二性第一卷》,台北:志文,1998年5月。Toril Moi(托里莫伊)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板橋,駱駝出版社,1995年6月。Virginia Woolf(維琴尼亞o吳爾夫)著、陳惠華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志文,2006年。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8年7月。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巨流,1999年。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1998年4月。白少帆,《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白先勇,《第六隻手指》,台北:爾雅,日。司馬桑敦,《愛荷華深秋了》,台北:爾雅,日。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1995年。李正一發行,《摩西五經------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台北:橄欖基金會.聖經資源中心,2001年9月。李銀河,《同性戀亞文化》,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2年4月。李歐梵,《世故與天真》,香港:三聯,2008年8月。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台北:麥田,1996年。李瑞騰,《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文化資源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年5月。李學勤主編,《禮記正義》,台北:台灣古籍,2001年,11月。邵玉銘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汪成華,《黑色雷絲:台灣第一本女同性戀發展與現況書》,台北:號角出版社,1995年。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台北:文津,2002年。邱貴芬編,《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 2001年7月。周芬伶,《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台北:麥田,2006年。林秀玲,《現代文學的女性身影》,台北:里仁,2004年。林幸謙,《張愛玲論述------女性主體與去勢模擬書寫》,台北:洪葉,2000年。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2年。柏楊,《新城對:柏楊訪談錄》,台北:遠流,2003年3月。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殷允芃,《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當代名人訪問錄》,台北:志文,1977年8月。徐國倫,《二十世紀中國兩岸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陸士清,《台灣文學新論》,上海:復旦大學,1993年。陳玉玲,《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傳的主體性研究》,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年。陳少聰,《有一道河從中間流過》,台北:九歌,2006年。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7年。陳芳明,《孤夜讀書》,台北:麥田,2005。陳芳明,《晚天未晚》,台北:聯合文學,2009年。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1994年。陳炳良,《張愛玲短篇小說論集》,台北:遠景,1983年。陳賢茂,《海外華文文學史》,廈門:鷺江出版社,1999年。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賣田,2000年。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張香華,《秋水無塵》,台北:健行,1991年11月。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2005年。張雪媃,《天地之女》,台北:正中,2005年2月。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叢,2001年。梁實秋著,余光中等編 ,《雅舍尺牘------迹真札書梁實秋》,台北:九歌,1995年。盛英,《二十世紀女性文學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鹿憶鹿,《走看臺灣九○年代散文》,台北:學生,1998年4月。曾珍珍,《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文化,2001年7月。彭小妍編,《認同、情慾與語言:台灣現代文學論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發行,1996年。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2月。黃重添,《台灣長編小說論》,台北:稻禾出版社,1992年。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台北:三民,2008年6月。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日。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1990年。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陜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葉舒憲,《千面女神------性別神話的象徵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8月。葉維廉,《中國現代作家論》,台北:聯經,1976年10月。董仲舒,《春秋繁露》,台北:商務,1976年1月。楊青矗,《與國際作家對談------愛荷華國際作縱橫談》,台北:敦理,日。楊家駱,《全元雜劇》,台北:世界,1962年6月。齊邦媛,《千年之淚》,台北:爾雅,1990年。蔡雅薰,《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小說析論》,台北:萬卷樓,2001年12月。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年。劉紀蕙,《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台北:立緒,2005年5月。簡瑛瑛,《女性心靈之旅》,台北:女書,2003年。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1996年。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18世紀歐洲啟蒙20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1999年。顧頡剛,《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台灣聯誼會編著,《現在,他是一顆星------懷念詩人保羅.安格爾》,台北:時報文化,日。《聶華苓傳記資料》,上海: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複印報刊資料,1980年。三、報章期刊單篇論文Bernard Duyfhuizen作,黃嘉音譯,&書信體敘事的傳遞和踰越&,《中外文學》,第22卷第11期,1994年4月。小山三郎,&《自由中國》知識份子的政治與文學------關於他們的批判性文學精神&,《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003年6月。公仲,&愛荷華的鹿園小語-----訪聶華苓有感&,《文訊》,第224期。王又平,&自傳體和九○年代女性寫作&,《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9月,第39卷第5期。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1996年6月,第34卷第3期。王晉民,&論聶華苓的創作&,《文學評論》,1980年,第6期。王基倫,&《鹿園情事》的文學深情&,《文訊》,1996年,第131期。王勛鴻,&《千山外水長流》------聶華苓作品中的原鄉書寫&,《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6年,第4期。王勛鴻,&大陸對臺灣50、60年代女性文學研究綜述&,《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6年,第3期。王德威,&文學行旅與世界想像 華文作家在哈佛大學&,《聯合報》,&聯合副刊&,日,第E7版。王曉漁,&三生三世二分愁&,《社會觀察》,2004年,第11期。王韜,&一個漂泊的靈魂------評析《千山外水長流》的主人公形象&,《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1年,第4期。方光珞,&「桃花女」中的生死鬥------員人雜劇現代觀之四&,《中外文學》,1976年2月,第4卷第9期。向陽,&洶湧的噴泉---讀聶華苓小說「失去的金鈴子」&,收錄於《失去的金鈴子》,1987年,林白出版社。向陽,&秋光明亮,我的愛荷華記憶&,《印刻文學生活誌》,日,第六卷第三期。朱介凡,&聶華苓的文學生涯------《三生三世》家國鄉土天下情&,《中外雜誌》,2004年12月。朱立立,&女性話語?國族寓言?華人文化英雄------從文化研究視角重讀當代華語經典《桑青與桃紅》&,《台灣研究集刊》,2006年,第3期。朱立立,&在美國想象與中國想象之間------冷戰時期台灣旅美作家群的認同問題初論&,《文學評論》,2006年,第6期。朱邦蔚,&從根的失落到根的回歸-----從《桑青與桃紅》和《千山外水長流》看聶華苓小說尋根意識的發展&,《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9年,第2期 。朱瑪,&聶華苓《鹿園情事》記錄美麗情緣&,《聯合報》,第37版,日。江合友,&試論聶華苓小說的自傳性&,《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第6期。羊憶玫、應平書,&以智慧透析人性以深情欣賞人生&,《中華日報》,日,第16版。余紹文、趙為民,&聶華苓談中國文學&,《 21世紀》,1995年,第1期 。宋劍華,&聶華苓:放逐者的心靈悲歌&,《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李有成,&論自傳&,《當代》,日,第55期。李志宏,&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女性愛欲及其性別書寫&,《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2007年7月,第12期。李怡,&美國的中國作家之家 訪退休前的聶華苓&,《中國時報》,日,第18版。李素,&聶華苓在上海摔傷的四根筋骨已稍癒,日前偕保羅.安格爾赴歐參加「放逐與文學」討論會&,《中國時報》,日,第18版。李健,&強權下的「自傳」寫作------潛談中國現當代政治運動對自傳文體的影響&,《傳記文學》,第86卷第5期。李瑋,&聶華苓夫婦 在美分獲文學大獎&,《中國時報》,日。李歐梵,&遊魂再生 淺論聶華苓的《三生三世》&,《聯合報》, 、27日,第E7版。李歐梵,&三生事,費思量&,《讀書》,2004年,第6期。李潔,&流浪兒的心曲------讀聶華苓的《桑青與桃紅》&,《麗水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李潔容,&走自己的道路------試評聶華苓的兩部長篇小說&,《廣州南學報》,1984年2月。李奭學,&文學上的「傳記」&,《當代》,日,第55期。李麗,&一曲「浪子的悲歌」------讀聶華苓的《桑青與桃紅》&,《華文文學》,2004年,第4期。宗培玉,&關于《桑青與桃紅》的詩學分析&,《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杜瑞樂,&自傳體文學與類經驗------試論盧梭之《懺悔錄》與沈復的《浮生六記》&,《當代》,日,第67期。沈素因,&禁錮與瘋狂------袁瓊瓊小說《春水船.瘋》之研究&,《臺灣文學評論》,2008年4月。沈謙,&嫦娥奔月的原始象徵&,《中外文學》,1986年8月。沈謙,&古文研析------愚公移山賞析&,《明道藝文》,1982年12月,第81期。林淇瀁,&威權/霸權與新聞自由權------以1950年代「自由中國」的言論苦鬥為例&,《臺灣史料研究》,2005年3月。季季,&嗑瓜子&,《中國時報》,日,第E7版。邱春美,&論「桃花女鬥周公」故事的發展軌跡&,《大仁學報》,1999年5月,第17期。邱婷,&人物老友陪伴迎新年 聶華苓溫馨滿懷&,《民生報》,日,第14版。邱貴芬,&「在地性」的生成:從臺灣現代派小說談「根」與「路徑」的辯證&,《中外文學》,2006年3月。姜玉景,&聶華苓重溫鄉情感受多&,《民生報》,日,第9版。紀弦訪問,張冷整理,&訪聶華苓------談愛荷華中國文學前途討論會&,《聯合報》,日,第8版。周芬伶,&移民女作家的困與逃------張愛玲&浮花浪蕊&與聶華苓《桑青與桃紅》的離散書寫與空間隱喻&,《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06年4月,第2期。柯慶明,&台灣現代小說序論&,《台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2月,1期。范銘如,&合縱連橫------六○年代臺灣小說&,《中文學報》,2003年7月。洪王俞萍,&如果放逐是為了回歸------試論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的戰後現代主義解釋&。洪淑苓,&孟姜女故事形塑的女性文化及其在歌子冊文本的呈現&,《東海中文學報》,2008年7月,第20期。胡錦媛,&鉛筆與橡皮擦的愛情------書信的形式與內容&,《聯合文學》,第14卷第5期,1998年3月。胡錦媛,&書寫自我:《譚郎的書信》中的書信形式&,《中外文學》,第22卷第11期,1994年4月。胡錦媛,&戀人對語,女人獨語:《葡萄牙修女的情書》中的書信形式&,《中外文學》,第28卷第12期,2000年5月。徐訐,&序聶華苓的「一朵小白花」&,《文星》,1963年9月,第71期。祝秀麗,&孟姜女的象徵研究&,《民間文學年刊》,2007年7月。唐全海,&評聶華苓近幾年來國內出版的幾部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85年1月。袁園,&試論聶華苓小說的逃亡主題&,《嶽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袁園、江合友,&自我的敘述與敘述的自我-----聶華苓小說的逃亡主題&,《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3年,第2期。高廣方,&宿命與漂流------王安憶《米尼》與聶華苓《桑青與桃紅》內涵比較&,《鹽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郝譽翔,&「桃花女」中陰陽鬥與合:一個儀式戲劇的分析&,《中外文學》,1998年2月,第26卷第9期。馬之驌,&憶雷震當年在《自由中國》扮演的角色&,《歷史月刊》,2002年5月,第172期。尉天驄,&愴然的回望------聶華苓《三生三世》讀後的斷想&,《香港文學》,2004年11月,第239期。張淑棉,&細節演繹/書信言說------論鍾文音《昨日重現》、《中途情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008年10月,第7期。張葆華,&聶華苓二三事&,《上海文學》,1979年3月。張鳳,&漂泊心靈------北美華文女作家筆下的漂泊性及其殊異&,《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張錯,&保羅安格爾與狐狸之聲 並賀他與聶華苓結婚十八周年紀念&,《中國時報》,日,第18版。張錦忠,&現代主義與六十年代台灣文學複系統:現代文學再探&,《中外文學》,2001年8月。梁一萍,&女性/地圖/帝國:聶華苓、綢仔絲、玳咪圖文跨界&,《中外文學》,1998年10月,第27卷第5期。陳文芬,&聶華苓走出黑名單的憂鬱&,《中國時報》,日,第23版。陳文芬,&聶華苓深情寫一「鹿園情事」&,《中國時報》,日,第24版。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0)------二二八事件後的文學認同與論戰&,《聯合文學》,2001年4月。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1)------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2001年5月,199期。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2)------五○年代的文學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2001年6月,200期。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3)------橫的移植與現代主義之濫觴&,《聯合文學》,2001年8月,202期。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4)------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2001年1月。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15)------六○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2002年2月。陳佳妏,&論《桑青與桃紅》中的女性意識與歷史書寫&,《中文研究學報》,2000年6月,第3期。陳希林,&「逃」與「陷」《三生三世》 聶華苓如今隨興、隨意、隨緣&,《中國時報》,日,第C8版。陳宛茜,&殷海光逝世40周年 馬總統向遺孀致歉&,《聯合報》,日,第A9版。陳淑美,&傳記文學,史料知多少?&,《光華》,2000年4月。陳新瑜,&元雜劇《桃花女》及其相關問題研究&,《東吳中文研究集刊》,2006年6月,第13期。陳捷,&聶華苓小說創作之社會文化心態&,《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6期。陳龍,&自傳性:現代女作家女性寫作的途徑&,《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1月。曾秀萍,&生死往覆,以愛封緘------論《蒙馬特遺書》中書信、日記的書寫特質與意義&,《中文研究學報》,2000年6月,第3期。曾珍珍,〈論《桑青與桃紅》的陰性書寫與離散文化〉,《文學台灣》,2001年1月,第37期。曾珍珍,&《桑清與桃紅》:七○年代前衛女性身體書寫&,《文學台灣》,2001年1月,第37期。馮品佳,&鄉關何處?《桑青與桃紅》中的離散想像與跨國移徙&,《中外文學》,2005年9月,第34卷,第4期。黃儀冠,〈《桑青與桃紅》:七十年代前衛女性身體書寫〉,《政大中文學報》,2004年6月,第1期。黃志傑、錢如玉,&聶華苓小說的比喻藝術&,《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6年,第1期。黃志傑、錢如玉,&聶華苓小說的意象運用&,《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6年,第2期。黃郁棻,&簡媜散文中的父親形象&,《明道文藝》,2008年6月,第15卷第16期。黃儀冠,&鄉關何處?《桑清與桃紅》中的陰性書寫與離散文化&,《政大中文學報》,2004年6月,第1期。黃艷芬,&不可名狀的娜拉------從自傳體小說創作看中國女性獨立人格精神的發展&,《合肥學院學報》,2006年2月,第23卷第1期。傅建中,&左右不討好的聶華苓&,《中國時報》,日,第08版。焦桐,&活過三輩子 回台前夕越洋訪聶華苓&,《中國時報》,日,第18版。葉振富,&聶華苓祭掃母墳&,《中國時報》,日,第27版。葉維廉,&聶華苓「失去的金鈴子」之討論&,《現代文學》,1963年6月,第17期。楊匡漢,&「遊子文學」與放逐情懷&,《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98年,第6期。楊明,&聶華苓《桑青與桃紅》七○年代被副刊腰斬的小說&,《文訊(別冊)》,1997年12月,第6卷。鄒依霖,&非典型隔離------讀白先勇遊園驚夢&,《國文天地》,2005年10月,第5期。廖玉蕙,&困與逃------聶華苓女士訪談錄&,《自由時報》,、14日,第35版。壽清涼,&聶華苓:「逃與困」語境中的原鄉寓言&,《語文學刊》,2005年,第5期鄭亭,&聶華苓及安格爾獲頒「匈牙利文化獎」&,中國時報,日。劉慧珠,&論王文興《家變》的負面書寫&,《興大中文學報》,2003年6月,第15期。蔣勳,&華苓的笑聲------一九八一愛荷華記事&,《印刻文學生活誌》,日,第六卷第三期。蔡雅薰,&台灣留學生文學到移民文學的發展與近況&,《文訊》,2002年2月,208期。鄭伊庭整理,&桑青化成桃紅,駱以軍愛荷華對談聶華苓&,《印刻文學生活誌》,日,第六卷第三期。賴素鈴,&主持愛荷華作家工作室 推動國際寫作計畫 安格爾、聶華苓成就多少文壇人物&,《民生報》,日,第33版。薛化元,&臺灣自由主義對國家定位思考的歷史探討------以雷震及「自由中國」為例 &,《臺灣風物》,1998年3月。應鳳凰,&「自由中國」「文友通訊」作家群與五十年代臺灣文學史&,《文學臺灣》,1998年4月。應鳳凰、黃恩慈,&戰後台灣文學風華------五○年代女作家系列(三)聶華苓&,《明道文藝》,2005年2月,第347期。應鳳凰,&聶華苓與她失去的金鈴子&,《文訊》,2009年9月。蕭乾,&感覺的記錄------讀保羅?安格爾的《一個美國幸運兒的童年》&,《讀書》,1996年,第10期。魏可風,&〈文學談片〉懷抱文學的夢土------訪聶華苓&,《聯合報》,日,第35版。《印刻文學生活誌》,日,第6卷第3期。四、學位論文王小華,《放逐與追尋》,浙江師範大學,碩論,2004年07月。朱芳玲,《被壓抑的台灣現代性:六○年代台灣現代主義小說對現代性的追求與反思》,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論,2007年。朱嘉雯,《離亂中的追求------五四自由傳統與台灣女性渡海書寫》,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論,2002年。余懷瑾,《元雜劇「桃花女」之婚俗疑是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論,2001年。吳孟琳,《流放者的認同研究------以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張系國為研究對象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7年。李秋麗,《尋求者的精神秘史------台灣留學生的小說人物論》,蘇州大學,碩論,2008年10月。李麗華,《再現的自我與自我的再現----台灣解嚴後的女性自傳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7年。林翠真,《台灣文學中的離散主題------以聶華苓及於梨華為考察對象》,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1年。侯作珍,《自由主義傳統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論,2003年。徐筱薇,《戰後台灣現代主義思潮之出發------以《自由中國》、《文學雜誌》為分析場域,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3年。秦美珊,《后羿和嫦娥的神話與儀式之結構分析》,南華大學/文學系,碩論,2003年。許瑞秋,《簡媜的自傳體散文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碩論,2003年。許劍橋,《九○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論,2003年。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6年。郭淑雅,《國族的魅影,自由的天梯---《自由中國》與聶華苓文學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0年。葉昊謹,《七等生書信體小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0年。黃志杰,《對生命本質的執著追求------論聶華苓小說的創作》,南京師範大學,碩論,2006年10月。黃翔撰,《《列子》寓言思想研究》,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2年游佩娟,《嫦娥奔月神話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論,2001年廖淑儀,《被強暴的文本------論「《心鎖》事件」中父權對女/性的侵害》,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2003年。蔡淑芬,《解嚴前後台灣女性作家的吶喊和救贖------以郭良蕙、聶華苓、李昂、平路作品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碩論,2002年。劉玫,《聶華苓小說論》,安徽大學,碩論,2007年11月。劉惠萍,《桃花女鬥周公故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碩論,1992年。駱麗,《張愛玲與聶華苓後期小說比較研究》,福建師範大學,碩論,2008年12月。鍾勝珍,《《山海經》女性神衹研究》,北市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所,碩論,2004年。顏安秀,《《自由中國》文學性研究:以「文藝欄」小說為探討對象》,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灣文學研究所,碩論,2004年。林明孝,《鍾肇政長篇自傳性小說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1年。
描述:&碩士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98
資料來源:&
資料類型:&thesis
顯示於類別:
文件中的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pdf23981KbAdobe PDF4279.pdf141KbAdobe PDF538
在政大典藏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著作權政策宣告1.本網站之數位內容為國立政治大學所收錄之機構典藏,無償提供學術研究與公眾教育等公益性使用,惟仍請適度,合理使用本網站之內容,以尊重著作權人之權益。商業上之利用,則請先取得著作權人之授權。2.本網站之製作,已盡力防止侵害著作權人之權益,如仍發現本網站之數位內容有侵害著作權人權益情事者,請權利人通知本網站維護人員(),維護人員將立即採取移除該數位著作等補救措施。
Copyright&&&&
Enhanced by &
Copyrigh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幻西游65种族坐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