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于品行 辩论。 跪求网站你懂的技能比品行重要。拜托啦。。。急求。。。

我的更多文章
同时转发到微博“志愿者都是怎么挑选的,我想当就能当吗?”10月30日,济南正式开展“爱在校园——— 教育志愿者在行动”第一天,不少听说消息的人都对如何成为志愿者很感兴趣,而作为学生家长更加关心的是穿着“红马甲”的人是否可以被完全信赖。记者了解到,学校在选拔教育志愿者时除了关注技能外,更加关心的是申请者品行,学校和家委会都会层层把关。
“用我们这些老教师,学校和家长放心啊。”吴秀兰是北大槐树第一小学的一名教育志愿者,今年已经69岁高龄,是目前所有志愿者中最年长的一位。前期学校在筹建教育志愿者队伍时专门找到了像吴秀兰这样的一批退休老教师,邀请他们做学校的教育志愿者,帮助那些放学暂不离校的学生辅导功课。记者了解到,像吴秀兰这样的退休教师,在北大槐树第一小学的教育志愿者工作室里就有10位,他们专门负责学生的作业和阅读指导。
据记者了解,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教育志愿者还是个新鲜事物,学校在筹建初期只能更多地依赖在职教师和退休的老教师,以一所小学为例,全校70余名教育志愿者中,在职教师和退休教师就有39人,达半数以上,其他则由家委会成员、社区居民和在校大学生组成。学校的每一位志愿者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以便更好指导学生的课余活动;有特殊才能的志愿者,学校还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活动课程的设置。“成为一名教育志愿者,学历并不重要,社区里有许多老手艺人,他们学历不高,但是我们也很欢迎。”一名小学校长说。
不过,记者了解到,学校对教育志愿者的门槛其实设置的还是比较高,特别是德行是学校在选拔时最为看重的。“如果让品行不好的人成为一名志愿者,后果无法想象。”一名接受采访的校长表示,因为教育志愿者的服务对象就是学生,所以学校在向社会招募时不仅要看重一技之长更看重品行。家长志愿者将由学校从家委会里挑选比较了解,信得过的家长担任,社区志愿者则是由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担任,如果社区居民想参加,学校会向当地居委会了解个人情况,通过学校的联络人的初审及全体复审后,才能正式成为一名入校的志愿者。
据记者了解,目前正以学校为单位广泛征集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学校通过校园网、致家长的公开信等多种形式,向学校内的教师、家长委员会成员、学校所在社区居民以及驻济高校的广大在校学生发出征集邀请,鼓励有志从事志愿服务的人员踊跃报名;同时,学校将完善阅览室、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体育馆、运动场、实验室等学生活动设施的安全性,确保设施能安全开放。目前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已经开始着手制订志愿者详细的选拔计划和活动设置,由于志愿者仍处在选拔阶段,学校现有的教育志愿者多由在职教师和退休教师组成。
继续阅读:
下一篇上一篇当前位置: >>
美国品格教育
论文关键词」美国 现代 品格教育 运动 [论文摘要」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美国兴起了声势浩大的现代品格教育运动,积爪了 一些成功的经脸,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道德教育改革有极大的启示,如,让道德教育改革成为 全民性的运动,品格教育应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要重视学校、社会和家庭进德责 任的整合等。 品格教育是美国中小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形式, 在美国历史上曾与知识教育处于同等重 要的位置
。 早在殖民时期, 美国第一所公立学校―波士顿新英格兰城镇学校就将品格教育作 为该校的教育目标之一。品格教育在美国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落、再到 复兴的曲折历程。20 世纪 80 年代,美国掀起了全国性的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高潮,但其 中真正有影响的、 足以对以价值澄清和认知发展为代表的知性德育模式构成威胁与挑战的是 “品格教育”的复兴运动。正如威尔逊所说:“今天美国公立学校里最具前瞻性且最流行的 道德教育方法是品格教育。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今,美国道德教育的一个最显著特征 就是声势浩大的“品格教育”运动的再次兴起。为区别起见,本文将 20 世纪初的品格教育 称为传统品格教育,将 80 年代兴起的品格教育称为现代品格教育。20 世纪 80 年代末,美 国中学校长协会首次提出“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又译品质教育或品德教育或人 格教育),要求在公立学校推行“品格教育” 。 一、美国现代品格教育的复兴运动 美国品格教育的复兴运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品格教育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的建立 格教育成为美国全国性的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各种品格教育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不 断建立,例如品格教育联盟、品格教育协会、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第 4 和第 5R 中心(传统 的教育强调“读一 Reading、写一 wRiting、算一 arithmetic’s,共 3 个 R,品格教育补充了 另外两个重要的方面:尊重一 Respect 和责任一 Responsibility,它们分别称为第 4 和第 5R) 等。在由品格教育联盟编印的介绍“促进品格教育的组织机构”的资料中就列举了 51 个组 织。这些组织帮助学校和社区开展各种各样的品格教育活动,举行品格教育师资的培训;组 织学术会议、研讨班研讨品格教育的观点和策略,出版各种有关品格教育书籍与报刊。以品 格教育协会为例, 他们为从幼儿园到六年级的学生制定了一套品格教育课程。 教师可把所设 计的课程作为社会研究课程的一部分讲授, 也可以每天留出特定时间段进行。 在各种品格教 育研究机构的指导下, 美国品格教育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茶, 品格教育课在美国中小学的传播 非常迅速,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已达到 44 个州的 18 000 个教室。 (二)民间个体对品格教育的维护 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之所以开展得轰轰烈烈, 是由于有众多的品格教育的维护者。 品格 教育的维护者有两组 :一是上文所讲的各种品格教育研究机构和实验基地 ;另一组则是一群 志趣相投的个体,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上的道德教育冲突中,对其他道德教育理论(如价值 澄清理论)进行了锐利的批评,对以美德为中心的品格教育进行了强有力的维护。 在复兴品格教育的运动中, 最具有广泛基础的努力来自于社会上的有识之士, 他们仍然 青睐于把传统的、以美德为核心的方法作为培养良好行为的途径,即“品格教育” 。其代表 性人物是贝内特(William j.Bennett),他是里根时代早期“国家人道主义援助”(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Humanities)的主任,后来成为美国教育部部长,并且是“全国学校认可 计划”的发起人,这一计划也是著名的“美国蓝带学校奖励计划” 。贝内特对 20 世纪 60 年 代中后期出现的价值澄清理论和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状况进行了批评, 表示要摆脱价值中立 和没什么内容的道德教育方法,重新恢复“品格”和“品格形成”两个词,并同“内容”和 “选择’ ,一起成为贝内特的三个“C&(即 Character ,Content, Choice )。 另一位具有国际威望的美国著名的品格教育专家是里克纳。 他对品格教育进行了深人的 研究,著有《为品格而教:我们学校怎样教授尊敬和责任》 。在这本书中,他为良好的品格下 了定义,为学校品格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并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学校实施品格教育的 12 条教育策略。 (三)各级政府重视品格教育 美国品格教育首先由民间发起,后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如 20 世纪 80 年代末,美国前 总统乔治?布什在他的《重视优等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他 还强调, “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长参与重新纳人教育计划” 。 在品格教育联盟和品格 教育协会的共同努力下,美国联邦政府两党开始共同支持品格教育的发展。1994 年,美国 众议院和参议院无异议地采纳了支持品格教育的联合决定,指定每年的 12 月 16 日到 22 日 为“全美品格测量周”(National Charac-ter Counts Weeks) 0 1994 年,美国国会再次批准通过 了《中小学教育法案》(ESEA),在条款中对于品格教育的资助问题增加了两个经济来源。 白宫分别于 1994 年 7 月、1995 年 5 月和 1996 年 6 月三次发起组织了关于公民与民主社会 品格构建研讨会,会议重申了品格教育在全国优先发展的地位。1996 年的美国第二次教育 高峰会议和 1997 年的总统《国情咨文》均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美国教育 部部长赖利也指出:“美国在 21 世纪的成功,取决于青少年良好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准则。学 校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 ” 为积极推动品格教育运动,自 1996 年起,美国联邦政府每年拨款 270 万美元,资助全 美数十所中小学校进行品格教育。与此同时,各州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要求所在地 中小学进行品格教育。如 1988 年夏威夷州教育厅要求所有学校的所有年级设立全面的品格 教育课程。19$9 年,新罕布什尔州教育厅为全州公立学校编写伦理和价值观课程的计划。 目前,约有 20 多个州的立法机构颁布了有关法规,规定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青少年品格教 育课程。纽约、阿拉巴等 10 多个州还设立了以道德品质为主题的活动周,如“勇气周” 、 “诚 实周” 、 “友爱周” 。华盛顿州设立了青少年“荣誉墙&(DVall of Fame),每年将该州 30 多名荣 誉青少年的姓名刻在墙上,以示表彰。1999 年,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开始实施“品格教育试 点合作计划” ,有 21 个州接受了美国教育部的拨款。 (四)开展各种形式的品格教育运动 美国各级政府、 各级各类学校、 各民间团体和个人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品格 教育运动,影响最大的要属 1992 年美国“品格教育大讨论”和 1992 年的“阿斯彭宣言” 。 1992 年 3 月,美国“课程发展监督协会叹 ASCD)普林斯顿 55 项目(Princeton Project 55)和约 翰逊基金会(JohnsonFoundation)在威斯康星州的瑞茜恩(Racine)举行了一场大范围的研讨会。 此次会议的目的在于激发各个教育协会更多地关心品格教育,并将其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会议就“怎样在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三年级)进行有效的品格教育”展开 了激烈的讨论,与会代表之多,气氛之热烈,是美国教育盛会空前绝后的。此番讨论,有效 地促进了美国品格教育的开展。 1992 年 7 月, 美国约瑟逊学院在科罗拉多州的阿斯彭( Aspen ) 召开了为期 4 天的会议,会议的主题为“道德与品格:应当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将要做些 什么?”会议讨论的结果是“阿斯彭宣言”的诞生。 “阿斯彭宣言”界定了现代民主社会的六 种核心道德价值观,并提出了将要付诸行动的品格教育计划。这一宣言的发表,引起了一系 列品格教育机构的成立, 各级各类学校也开始在学校设立品格教育课程, 或通过各种形式开 展品格教育。 二、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的经验及启示 (一)让道德教育改革成为全民性的运动 有学者在研究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时, 对政府在道德教育中的政治责任中指出政府在 学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但共同存在一个间题是 “很少有政府对道德问题开展全民 宣传和民众运动”20 世纪 80 年代末兴起的现代品格教育让美国在全世界第一个解决了这一 问题。美国被认为是对教育最放权的国家,但在品格教育运动中,一改以前对教育特别是学 校道德教育放任自流的状况,频频对品格教育进行干预。 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的特点基本上属于自发性的、 自下而上的, 从公立学校扩展到私 立学校,从地方走向全国,主要依靠民间组织开展有关活动,至今已覆盖 1 500 多个学区。 实验和研究机构也遍布四方。为了克服地域障碍,及时掌握各地实验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而 共享教育资源与科研成果,各地利用先进的网络手段,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并通过网络手 段得到有关专家对实施中的项目进行评估与指导,其效果显著,社会反映良好。正是在这样 的背景之下, 美国自下而上的品格教育运动迅速引起了美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极大关注, 后又演变成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全国性运动。 美国一个品格教育项目的主席讲过, “品格教育是我们面对我们民族的品格危机的一个 重要的对策。 我们要尽快在美国各个学校实施品格教育, 把它作为有效的教育改革运动的一 个部分” 。品格教育运动得到了克林顿总统的热情赞同,克林顿政府拨款支持制定并实施品 格教育计划。自 1994 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白宫品格教育会议” ,总统及夫人分别在品格 教育会议上发表演讲, 同时总统还制定了品格教育的测试方案, 每年拨款 400 万美元予以支 持,美国政府用于品格教育方面的拨款已达到 22 亿美元。由于各级政府和教育界的高度重 视,从民间兴起的品格教育运动很快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运动。中小学学生“品格教育”不 再属于学生家长、教师的“专利” ,大学、工商界都参与到品格教育运动中来。如大学招生 时,不再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更关心学生的品格评语。工商界的人士在录用人才时,也十 分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 如美国的微软、 福特汽车等众多大公司始终是推动品格教育运动的 积极成员。 从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成为全国性的道德教育运动中, 我们可获得重要的启示。 我 国于 2001 年 9 月发布了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开始自上而下地在全社会推行公民道德 建设, 已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其活动的开展主要在学校和政府机关, 还未形成全国性的运动。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品格教育的经验,把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政府、教育行政机构、教育研 究机构、学校、社区和家庭密切结合起来,让全社会都关心公民道德建设。特别值得我们借 鉴的是美国有众多的民间教育机构和组织在推动着品格教育运动的开展。 我们也要建立公民 道德建设研究的机构与组织,走出理论的象牙塔,走到学校教育实践中去,走到公民中去, 不是作理论的清谈, 而是提供在理论指导下探求富有实践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策略、 原则和方 法, 并将这些理论介绍、 推广、 运用到学校、 社会中去, 从而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展开。 (二)品格教育应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借鉴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经验, 对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有以下两点启示。 1.学校道德教育的素质化 注重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的素质是国际教育的普遍发展趋势,美国中 小学的品格教育实践更集中体现了这一倾向。 无论从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目标的规定中, 还 是教材内容与方法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品格, 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共同关 心的问题。品格教育不再是单纯传授“美德” ,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良好品格,使其 形成个性。美国一位品格教育项目的主席曾说过:“没有知识的品格是虚弱的,没有品格的 知识是危险的和对社会的潜在威胁。 如果从我们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有才气而不诚实, 智 力过人而不关心他人,高创造性但缺乏责任心,那么美国就不能强大。 ” 这里的学校道德教育的素质化取向是指把学校道德教育放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 养的高度。由于人类在进步的同时,也承受着科技成就给人类带来的负面效应,由于家庭生 活、独立生活、社会生活都以新的面貌出现,在道德方面是否受过良好教育将直接影响个体 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重新审视学生的道德品质、 人文素养在现代生活中的 地位变得十分重要,更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与此相关,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增加了适应社 会发展需要的新内容,如环境道德、信息技术道德等。 借鉴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的经 验,我们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教育的观念、目标要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考虑,要建立可持续 发展的教育。学校要由为学生的升学与就业做准备,转向为学生的人生各个方面做准备,即 从过去单纯的智能准备转向全面的素质品格,包括智能、品德、价值、态度、情感、社会参 与等方面的准备。我国的目标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方针,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 而且要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其中包括如何做 人,养成良好的品格。 2.注重心理咨询,培养良好品格 德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道德的形成都伴随着心理过程,觉悟、信念、理想的确立只有与 情感、意志、精神等心理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才会真正有效,品格就包括道德品质与心理品 质。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实践就十分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针对 青少年心理品质方面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许多品格教育专家本身就是心理学家, 如著名的品格教育专家里克纳就是一位心理学家, 他从心理学的角度展开品格教育实验, 从 而提出了著名的品格教育理论与方法。 美国在中小学品格教育实践中, 注重用心理咨询的方 法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心理咨询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解决 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成熟,健全人格。在美国,几乎所 有中小学都设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类机构。这类心理咨询机构除了开展日常的心理咨询、 心理教育活动外,还十分注重开展各种形式的团体心理训练活动,如交朋友小组、敏感性训 练小组、心理治疗法等。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针对青少年心理品德方面的问题,我国道德教育在变革过程中不 断探索, 与心理教育有机整合, 出现了 “心理一道德教育” 模式。 有学者把这种颇具代表性、 很有影响性的道德教育模式归纳为“五心教育” ,即“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国家、关心 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也有的学者提出“六心教育” ,即“热心献给他 人、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忠心献给祖国、关心献给环境、信心留给自己” 。这些 都提示了道德个体应具备的心性品质,揭示了个体道德养成的心理因素。 总之, 重视品格的发展与培养已成为大势所趋, 这种世界性的变革趋势与我们当前关 于素质 教育的考虑是基本一致的。 我们有必要从世界的范围,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认 识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使教育观念有根本的变化。 (三)重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道德责任整合 学校无疑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格的重要场所。 但由于品格是在个体的全部经历与知识 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渐进、累积、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因此学生良 好品格的培养不仅要靠学校的教育,它还有赖于家庭、社区的有效参与。美国认为,一个人 品格的培养和形成的过程中,家庭、社区对其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不 仅有养护孩子的义务和责任,也有培养孩子,包括培养孩子具备社会所需要的责任感、与他 人和平相处、 必要的文明礼貌习惯等道德观念和品质的责任。 美国学校德育非常重视与家庭 和社会的合作,各学校都成立有“家长―教师协会”或“联谊会” ,每学期召开两次会议, 交流学生情况和学校教育设想,共商德育大计。同时,学校还同社会上有关教育单位联系, 连上课时间学生上街警察也要管,地区教育局经常召开社会、学校各方及专家座谈会,研究 联手抓好德育间题。 社区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由社区中共同生活的 人提出一些青少年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用此调整和充实学校与道德教育有关的课程 ;2)一 些地方的报纸、广播、电台开设一些道德教育的节目,针贬非道德现象,引发大家讨论 ;3) 社区为学校开展活动提供方便,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与此相关的是,各种民间的团体 如设在华盛顿附近的“全美道德教育协调中心” 、设在亚利桑那州的“实际应用和职业道德 发展中心” ,在道德教育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美国现代品格教育的实践证明, 家庭、 社区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形成良好品格的多 种决定性因素。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相结合、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 对学校的教育工作起积极作用。由于学生们渴望面对真实的现实问题,满足虚拟性问题。美 国学校与家庭和社区的合作充分利用了社区的品格教育资源, 在学校品格教育目标的统摄下 建构一个他们学习的真实性情境, 促进了他们对学校要求的核心价值和美德的真切理解和体 验,形成真实的行为习惯。所以,借鉴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经验,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 要做到学校、社区、家庭密切结合,发挥更大的系统功能。学校为社区的进步、家庭的幸福 服务,社区和家庭参与学校的教育改革工作、儿童的教育工作。这种互动是学校和谐发展的 重要机制。 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学校必须跳出校园的范围考虑教育工作, 充分利用各种教育 力量;而地方行政部门在这方面应做更多的协调工作,把它纳人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考 虑中。 (四)道德教育研究科学化 美国近百年道德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 每次教育改革运动无不是以理论反省、 新理论诞 生为先导的。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复兴就是从理论反省开始的,各种 学派应运而生, 它们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学说和实践方案, 指导着美国品格教育的多样化实 际,使美国学校德育重获生机。可以这么说,没有品格教育的研究,就没有轰轰烈烈的现代 品格教育运动。 从社会实际出发,探索学校道德教育现代化,寻找德育规律,是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 的成功经验。这主要体现在: 1.致力于学校道德教育观念的更新,努力使传统的道德价值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 如美国的现代品格教育运动,就是传统的品格教育在新的实际情况中的发展。 2.探讨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如探讨学生品格发展的规律,研究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 发展理论。 3.致力于道德教育手段化,使学校道德教育借用现代科技实施有效的影响。 目前,我国德育研究还停留在经验的分析和总结上,经验的积累多于理性的批判。经 验固然重要,但经验主义是狭隘的,也是有害的。只凭经验和感受,不可能为学校德育提供 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因此,要动员广大教师都来关心、参与德育,鼓励德育工作者开展德育 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和建构具有时代特征、富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以指导变革时代的德 育实践。论文关键词: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实践智慧;中国;德育工作 论文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美国新品格教育与传统品格教育有很多的不同, “实践智慧”是这种品格教育的重要特征。它表现为:实施途径多样,具有较强的隐形约束 力;凸显青年学生的实践主体性。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实践智慧”对我国的德育工作有 许多重要的启示。 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复兴,对 20 世纪 20 年代传统品格 教育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了回归, 成为今日美国公共学校最具前瞻性和最流行的道德教育形式。 它倡导了一种新型的品格教育理念和思路, 给美国的品格教育带来了较多的进步。 这在全球 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是一种积极的教育实践, 也给我国的德育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我 国应努力研究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的内容,并结合实际吸取其有益之处,改进德育工作。 一、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实践智慧”的含义 美国新品格教育与传统品格教育有很多的不同。在思想方面,新品格教育更强调 对当时各种流派思想精华的吸收, 不再只强调教师在品格培养中的作用, 对于学生的主体性 有了更多的考虑,给予学生更多的道德自由;在培养方法上,除了延续传统的示范、实践、 文学等方法外,还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有利于自己品格发展的各种其他方式;在道德功能上, 它已不再像传统品格教育那样去维持传统社会的功能, 而是力图实现在陌生人社会道德的变 革,改变社会道德分歧和混乱的情况,整合碎片化社会,培养现代人更多的道德责任感和社 会向心力,维持社会的稳定。 在这些不同中,实践智慧(phronesis)这一特征开始慢慢凸显。实践智慧是古希腊四 大美德之一, 是关于选择的美德。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实践智慧不同于技术, 它不制造东西, 以行为自身为目的。 实践智慧就是善于策划对自身有益的 “善” 以及有益之事, 是对人的善, 是根据理性进行实践的品性。这与新品格教育的理论基础美德伦理相互呼应,互为依存。美 德伦理为实践智慧提供了行为的目的,实践智慧为美德伦理提供了实现“善”这一目的的手 段。 “实践智慧”也是美国品格定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国当代著名的品格教育专 家,纽约州立大学科特兰(Cortland )校区教育系教授托马斯?里克纳认为:“品格是由实际发 挥作用的道德价值所构成” ,即“它是由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构成:道德认知、道德体会和道 德行为” 。好的品格“包括认知善、趋向善和为善―良知习惯、喜好习惯和行动习惯” 。布贝 尔也认为,品格不是“成品” ,品格需要通过教育进行塑造。他认为:“教育者的最重大任务 则在帮助塑造人的品格。 ”真正的教育者不仅向学生传授某些知识和技能,而且关心着学生 整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无论是里克纳还是布贝尔的定义,他们都认为品格需要包括道德行为这一部分, 而且需要通过教育和塑造才能形成,即德育实践在品格教育中是必要的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二、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实践智慧”的思想渊源 1.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理论 美国的新品格教育运动其理论渊源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德理论。亚里士多德继承了 苏格拉底的“美德可教”思想,并将其大大推进了一步。他把学习内容分为两类:一类是学 知识;另一类是学技能和学美德。教育方式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口授式教育,一类是训练式 教育。知识可以通过口授获得,但技能和美德必须通过训练才可以掌握。因此,亚里士多德 非常注重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道德实践的关注。 “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 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 表现勇敢才能成为勇敢的。 ” 通过实践才能培养个体良好的行为习惯, 并通过习惯促使人的德性更加完满,最终成为个体稳定的品格。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德 性一方面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需要经过不断训练才能成为稳定的德性, 真正养成做 好事的习惯。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对西方影响很大,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了美国传统品格 教育的发展。品格教育一直到 20 世纪初都是美国道德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育模式,到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逻辑实证主义哲学的传人、个人主义在世界 范围的影响扩大、 美国社会快速出现的多元化倾向、 二战动摇了人们的道德信念等因素的影 响逐渐走向衰退。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主义道德教育思潮兴起,当时这一思潮比较流行的道德 教育理论是科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和拉斯思、 哈明的价值澄清理论。 “在 60 年代之后的几 十年当中, 培育学生道德的善意的努力是在道德相对主义以及怀疑传统价值观的文化大气候 下进行的。对于道德教育有强烈使命感的教育工作必须在‘价值中立’的课堂氛围的约束下 设法实行道德教育。 ”这些学说虽然比较注重个体主体性的发挥,但过分强调个人价值,陷 入个人相对主义的案臼。 其道德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 使得学生无法判断日常的道 德行为的对错, 也没有真正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导致美国在 70 年代末道德开始严重滑坡, 美国青少年的品格教育陷人了非常糟糕的境地。在政府、公众、企业等各种力量的推动下, 美国的品格教育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开始回归,并迅速在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上 走向深化。 2.杜威的实用主义对美国新品格教育“实践智慧”的贡献 在品格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对美国 的传统品格教育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不应在学校教授一些脱离社会生活的理论, 比较推崇在 学校这个品格教育的最主要场所进行较多的品格情境模拟,而不是脱离现实进行品格教育。 他认为:“最好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并从中获得他会感到高兴和有趣的经验― 儿童参与觉悟操作,从而养成勤勉、遵守秩序以及尊重别人的权利和意义的习惯,养成他们 获得应服从于整体利益的基本习惯。参与家务也成为获得知识的机会。??(因此,)??在 学校里,儿童的生活就成为决定一切的目的,生活是主要的。学习是通过并联系这种生活进 行的。 ” 杜威还在品格教育的实践操作方式上引人了比较新颖的心理学解释。在他看来, 品格不是一种传统的僵化的训练,而是一种心理认同和体验;品格更准确地讲是一种习惯的 渗透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杜威的这些思想为美国从传统的品格教育走向现代的品格教育提供了一个突破口, 此后美国的品格教育在 80 年代末复兴时有了较多的反思,不是简单地接受过去传统品格教 育理念,更注重针对学生个体不同的需求,提供更多理性化的内容和方法。 三、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实践智慧”的表现 1.美国新品格教育实施途径多样,有较强的隐形约束力,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行为 习惯 针对美国各个地区没有统一的教材和道德教育目标的缺陷, 20 世纪 80 年代末复兴 的美国品格教育运动提出了一些核心的价值理念, 这为美国品格教育运动的深人提供了具体 的标准,避免了美国各个地区标准的混乱。美国品格教育联合会还提出了“有效品格教育的 11 条原则” ,用以评价学校品格教育的质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口〕 。这些措 施为美国品格教育指明了正确的道德教育方向。 但美国没有拘泥于一种单一的品格教育模式,而是实行课堂教学、非正式课程、 学校与家庭、 社区的协作等各种方式。 这使品格教育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具有较大的灵 活性。 首先,美国较少实行统一的正式课程,更偏重于多学科的整合,适应了当前社会 多元化的趋势, 培养了学生对于道德教育多角度审视的能力。 比如美国学校注重通过现行的 公民课、历史课、地理课、社会课进行政治、法律、人权、社会生活、民主生活、价值观、 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其次,除了针对性的道德教育课程,美国学校还提倡教 师在教授一些其他课程时渗透品格教育,采取合作学习、档案袋替代性评价教学策略,培养 学生的敬业精神、尊重他人等品格。最后,美国还建立了各种有效的品格教育情境,包括学 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品格教育氛围。 这些方式显示美国把品格教育渗透进学校课程教学、校园生活和社会舆论、环境 渲染等方方面面,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品格教育,有效地克服了“被迫灌输”产生的逆反 心理, 在各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下把品格的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内心信念, 进而转变成具体的行 为习惯。 2.美国新品格教育“交互式主体”的教育模式,凸显了青年学生的实践主体性 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提倡“交互式主体”的教育模式,摒弃了过去忽视品格教育 主体学生的错误做法, 真正把学生的价值当做品格教育的基础, 在要求学生对品格教育的标 准有基本认知的基础上, 尊重他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体验和感受, 丰富他们的品格教育情感 与行为, 并引导他们努力超越社会生活的束缚, 培养形成正确的品格。 在实践模式上, 改变只注重教师主导地位的片面做法, 提倡师生关系平等, 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创造有效的 品格教育情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想和品格实践能力。在课内,允许学生对各种问题大胆讨 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努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真 正使学生意识到自身在品格培养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在这一方式倡导下, 美国的课堂气氛 非常活跃,经常可以看到师生讨论的热烈场景。在课外,美国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 内容,如美国的康奈尔大学供学生活动的俱乐部、学会和协会达 600 多个。此外,美国还为 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社会活动,一类是具有社会发展和政治意义的活动,如保护环境、维护生 态平衡等;另一类是服务性活动,包括扶贫救困、公益性义务服务等。美国大多数学生都积 极参加这些活动。 美国品格教育这种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育方式是对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品格教 育运动的一种“否定之否定” ,既看到过去教育方式的规范性,又在此基础上摆脱了死板的 教条,把品格教育渗人生活世界,这符合马克思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的观 点,即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和尺度,无须借助其他的尺度来衡量。这种模式克服了学 生在品格教育中被枯燥的教条“物化” 、处于单纯的客体的缺陷,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 学生之间生动的“交互主体式”模式,不仅满足了社会对学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品格方 面的要求,还满足了学生这一实践主体的自身需求。 3.美国新品格教育得到家庭、社区的支持,为培养青年学生的品格构建了良好的实 戏环境 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继承了社群主义的传统,认为“城邦之外无道德” ,要构建一 个学校、家庭、社会的整合道德社群,而良好的品格只能在这一社群中培养和发展。这种思 想其本质是打破现代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碎片化倾向,构建一个具有共同的善、 利益、价值的实体组织或社会关系。在这一社群中, “人们有归属感,具有一定社会角色并 承担相应的责任” 。 美国在品格教育实践中贯彻着这一理念,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家庭、学校、社区 的协作。 为了保证学校能成为家庭和社区之间的重要桥梁, 小校化和小班化改革是当前美国 中小学改革的热点。为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学校建立了家长教师联合会,定期把学生在校 情况与家长沟通。在社区则实行社区服务计划,包括回收废物、为无家可归者和不能承担手 术费用的人捐款等各种具体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尊、对他人关心爱护等品格。这些方 式都体现了品格教育社群化的最大价值―营造一个道德实践的环境。 没有这种道德社群的建 构作为前提,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品格总是伴随着相同的实践”这一品格教育的精髓就无从 实现。 四、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实践智慧”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 1.我国应改变德育模式单调化的现状,为青年学生创造更多良好的道德实践方式, 使其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性 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方式过于单一,仍然以课堂教学作为学生主要的道德培养方 法。虽然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出“理想的德育应该是行动的德育和生活的德育”的观点,又 倡议研究性学习、 多开展课外活动等方式, 但在现实实践层面还远远不够。 针对目前的现状, 我国在开设政治课的同时, 应注重多学科的合力, 与其他科目的教师共同传播和培养正确的 道德行为,在评价标准上也不能仅仅依赖卷面的成绩,可以把开展社区服务、写论文、问卷 调查、学生辩论赛等活动作为评判标准的一部分,给予学生更多自觉自愿的道德参与机会, 促使他们在道德心理和行为上更加成熟。 除了多学科道德渗透的方式之外,在德育环境上也要下些工夫,这包括学校小环 境和社会大环境。我国学校各个等级参差不齐,其校园环境有较大差别,而学生的最主要活 动场所就是学校, 这就要求在教师的言传身教、 学校的教学理念和管理风格、 学习研究风气、 人际交往方式、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沟通信息的模式、 与社会交往的形式等方面要加强, 尤其是教师的表率作用要突出。此外,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操场、宿舍、食堂和其他 公共活动场所也要营造良好的认知环境,宣传核心的价值和美德。在社会环境上,我国政府 应加大投资,对学校所在地的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氛围、道德风貌、法律规则、 交往和沟通习惯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治理,让学生在自然的生活中接受无形的道德教育。 2.我国应借鉴美国新品格教育“交互式主体”的教育模式,给予青年学生更多接受 教育的自主权 我国较好地吸取了美国品格教育的优点,并结合我国实际,在 2001 年公布了《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和“双主体”德育观,为改变 学生在德育中的角色定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德育中开始贯彻主体性原则―道德的主体本 质决定道德教育方法的选择,应有助于学生自觉性的培养和自律道德的达成。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国对过去的德育方法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开始尊重学生的 个性差异,并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结合,在不同年龄阶段开设不同的课程。此外,在课堂教 学时,很多政治课开始尝试讨论法、角色模拟法、演讲法等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除了课堂教学, 在其他很多地方我们也要给学生一些自主权。 比如我国的选修课较少考虑 到学生的兴趣,而只是让学生选修一些有利于提高应试成绩的科目;在学习进度上也没能做 到按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基本上是按学生的年龄而不是能力分班;中小学的课余时间也很 少,使得课外活动的开展缺乏条件,不利于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都要求我们给 予道德实践的主体―青年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条件。 3.美国新品格教育的社群主义传统启示我国的德育也要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的整 合力量才能实现突破 在我们国家,长期以来,道德教育主要是在政府推动下由学校独立进行,其他领 域较少参与对中小学生的品格教育。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诚实守 信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又在社会上碰到一些腐败堕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和坑 蒙拐骗等道德败坏现象。 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面前, 一些青少年轻而易举就抛弃了正确的道 德观念,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功亏一签,即所谓“5 +2=0”的说法。所以,借鉴美国中小学品 格教育的经验,我们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就要做到学校、社区、家庭密切结合,发挥更大的 系统功能,学校要为社区的进步、家庭的幸福服务,反过来,社区和家庭也要积极参与学校 的教育改革和青少年的品格教育工作。这种互动是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得学校必须跳出校园的范围考虑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 力量, 而地方行政部门在这方面应做更多的协调工作, 把它纳人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考虑之 中。总之,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崇高而艰巨的事业,它关系着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社会每个领域、每个组织、每个人都有义务参与这项事业,也 只有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才会显出成效。--博才网
美国品格教育―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跪求网站你懂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