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三维教学目标指的是目标?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三维目标整合研究
下载积分:1998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24|
上传日期: 15:38:24|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三维目标整合研究.PDF
官方公共微信临川双情予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上传: 蔡方舒 &&&&更新时间: 11:04:54
所谓三维目标就是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它们的关系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认知的根本;过程与方法是认知的枝干;知识与技能是认知的花果;错误与失败是认知的绿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形成实效性过程和科学性方法的动力型目标。它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必须的知识与技能逐渐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探索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和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反之,好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又反作用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三维目标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材不应该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学校的情况,充分合理的利用教育资源,灵活性、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如力的概念的教学传统的做法是讲授法,但我们也可以采用阅读自学式,教师给出阅读提纲,然后教师答疑点拨;也可以是讨论式汇报式,老师在要求学生预习后,让学生汇报这节课的提纲;也可以采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重新审视人类对力的概念的认识历程,尤其要求学生不要忽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力学领域所作的贡献。由于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也可以将教材后面的库仑力、安培力、核力等提到前面来讲授,以给学生对力的概念的图式的有一个完整的概貌。当然,也可以将侧重点放在概念术语的相应的英文表达上。如:教材中有许多例题,对这些例题,不应该是照本宣科,而要有所选择。可以布置给学生自学,也可以先将题目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板演(因课本上有详细的解答,老师亦毋须多讲)。老师再作点评,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又如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这一节课里,老师可以将演示实验改成边教边实验。对电动势概念的教学,既可以通过知识的横向迁移,从水流和电流的类比来启发,以帮助学生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也可以从化学上的电极电位概念考虑来突破,以实现知识的横向迁移。
另外,由于教材变更的滞后性,我们使用的教材,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但我们仍然要用新的观念,不断从各种资源中汲取素材以充实教学内容,同时根据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
2.教学过程学法化,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和其他学科一样,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学习素质上,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在学校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工作后,才能有较强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也才能更好的选择环境,适应社会,创造生活。实现人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的方法,就等于获得了一杆猎枪,就等于获得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在概念和规律新授课中,老师要凸现过程与方法,不要轻易地将结论抛给学生。应该从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出发,多讲现象,通过问题组织教学,使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概括出实质性的东西。这个概念规律形成的过程是只能延缓的而不能速成的,否则的话,学生就失去了物理意义建构的平台。
当然,凸现过程与方法,并不意味着在方法和过程上做过多的强调,脱离了知识来抽象的讲方法。而是多让学生感悟和体验,如:注重归纳,而不是演绎。又如在学了牛顿运动定律后进行处理各种具体的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将现成的解题的步骤抛给学生,而应该通过一定数量的问题以后,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基础后,再让学生总结得出。这样的东西才是学生真正自己的东西。让知识成为能力的载体,认知结构才能向能力结构变化,才能扩大知识的再生能力,真正实现&为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而教&。
3. 教学过程问题化,还学生成为问题解决者。
例如,在习题教学上,既要注意解题策略的教学,更要注意解题教学策略的研究。要克服将物理学科教学变成习题教学的倾向,引入&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多让学生交流,讨论碰撞,发表意见,充分暴露他们的思想和思维轨迹,归纳解题方法,提炼解体的策略,优化解题过程,把培养迁移能力作为宗旨,而不是机械地、条件反射式地讲题、做题。在习题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一种上意识的学习,应&多讲大法、少讲中法、不讲小法&,多让学生体验感悟,不要生硬地教给学生所谓解题的&宝典&,干瘪瘪地教给学生所谓解题的&秘籍&。
比如,在解决带电粒子的偏转类问题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类问题是来自于实际问题的需要,如示波器,然后通过一定量的问题的讨论和解决,让学生总结出解题规律----类平抛问题。然后再作以下的拓展:
如图所示是静电分选器的原理示意图,将磷酸盐和石英的混合颗粒由传送带送至两个竖直的带电平行板的上方,颗粒经漏斗从电场区域中央处开始下落,经分选后的颗粒可分别装入A、B筒中,混合颗粒离开漏斗 进入电场时磷酸盐颗粒均带正电,石英颗粒均带负电,所有颗粒的带电量与质量之比均为10-5/KgC。若已知两板间的距离为10cm,两板间的竖直高度为50cm。设颗粒进入电场时的初速为零,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忽略不计。如果要求两种颗粒离开两极板间的电场区域时有最大的偏转量且又恰好不接触极板,则两板间所加的电压应为多大?(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通过这样的变式训练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物理学科中的STS意识,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认知图式----虽然是偏转类的问题,但问题的类型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沿电场轴线的方向不再是匀速运动),解题的方法已经不在拘泥于原有的方法,即已经不需要通过平抛类的方法来解决。这样,通过题组的训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解题无定法&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解决新情境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4.挖掘教材中物理学史、资料活页等阅读素材的内涵,还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物理学史,也应该作为是一种知识----特殊知识的呈现,镶嵌在特定的社会发展的背景上,鲜活的事例对学生有着单纯的知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受着应试教育的功利色彩的影响,老师们在讲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学史时往往一带而过,即使是书中已附有的,也不愿稍有提及,而是把注意力完全锁定在习题教学上,认为那才是&正事&,忽略了物理学发展历史的字里行间中所蕴涵的深邃的东西。众所周知,我国学者在国际上尤其是理科知识的扎实和技能的熟练都比人家强。这种优势是以牺牲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牺牲学生的自尊与自信、牺牲学生的创造性为代价的,学生成了&有知识没文化&的人了。我们不能再忽视学生的情感需求,这种状况确实到了要非转变不可的时候了。
实践证明,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物理学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而且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的方式。物理学史本身有着丰富的内涵: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科学方法超越于一般的物理习题的解题方法,这种科学精神实际上也就体现着一种价值取向,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构建的健康高尚人格有着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介绍物理学史时既可以是将课本中的物理学史的零星内容的作一些系统化,展示科学探索、发展的轨迹,给学生以原始而又清晰的认识,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例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可以较为系统地介绍伽利略----的生平事迹,比萨斜塔实验,关于轻重物体下落快慢的对话,也可以补充一些书中没有的内容如物理学发展史中的逸事、花絮。如在学习牛顿动力学过程中,介绍牛顿的生平和牛顿热衷科学研究废寝忘食的等脍炙人口的故事;还有居里夫人将金质奖章作为给女儿玩耍的玩具的佳话;爱因斯坦拒绝了每分钟一千美元的演讲的逸事。当然,还要介绍科学家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教训,如小居里夫妇与中子的发现失之交臂的沉痛教训以及战胜挫折顽强发奋,发现人工放射性同位素的感人事迹,原子核之父卢瑟福既做伯乐又做千里马,善于与人合作,培养新人的故事。
关于物理学史的教学方式,既可以采用老师讲故事,也可以采用学生讲故事的形式,将物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与科学家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渐染,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充分挖掘科学史话中的人文价值。
除了与课本密切相关联的内容外,可以拓展性的讲一些逸事:在讲了高中物理《序言》课以后,在介绍宇宙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插图以后,可以补充史蒂芬 . 霍金的有关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以及他的生平,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的热情。如在讲宇宙飞船后,可以介绍关于前苏联因设计失误,而导致飞船无法回收的文章《宇航员之死》,在讲原子核聚变时,可介绍意大利科学家将因操作失误后,舍身将达到临界状态的两块钚拉开,避免一场悲剧而自己被烁伤致死的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
教材中的资料活页等阅读材料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兴趣也有一定的价值。如磁场这一章中,有这样的阅读材料----&地磁场改变宇宙射线中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对宇宙射线起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就此可以借题发挥,对此多做些介绍,也可以开展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STS(科学 . 技术 . 社会)意识,体现了科学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缩短物理学与学生的距离。
5. 教学过程实践化,还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教学过程的着力点应放在,学生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学习空间的拓展上,让学生参与卷入教学活动中,必要时教师要让出自己的三尺讲台。
较早前,就有一些名校的老师让学生&讲课&的习惯,当时,人们也许会认为上述这些学校的是一些名学校,生源比较好,自己的学生无法企及。事实上,学生所蕴藏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关键就在于老师们是否有这种意识,是否具有这种对学生的爱心,不要以学生的基础差为借口,老师代替学生思考,剥夺学生思考的机会,剥夺学生推销展示自己的机会,忽视了教师的唤醒的职责。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中成为一个知识的激活因子。今天,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在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已看到了这种令人振奋的曙光。如,在研究性学习的观摩课上,老师们给学生提供舞台,展示汇报了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作为学习的组织参与者,他们不仅从网上查阅资料收集了各种型号类型火箭资料的,而且自己动手制作了水火箭,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的非常的成功,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又如,我在教授《静电与新技术》一节课里,花费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自主学习的成果: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微波炉、闭路电视到IT技术,介绍的各种静电新技术的应用多达八个种类,这种在态度层面上,就是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情感上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在价值取向上,使学生认识到科技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知道物理学是现代科技的基石这个道理,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物理学的重要性,学习物理的兴趣也就大增了,要求学生关注科技和社会的联系,三维目标得到了很好的整合。
让学生走向讲台,有时会耗时较多,教学任务难以完成,但在这&消耗&的时间中,学生获得了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释放,也使得课堂教学有效地向课外作了延伸,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有时候这种课看起来是&失败&的但也是&成功&的。
6.教学评价多元化,敦促学生全面发展。
和以往一样,物理学科目前的教学评价仍以考试这种方式来进行,平时的考试偏向于选拔性,淘汰式。考试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的考试,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同时给教师提供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目前的这种倾向淡化了评价的激励功能,没有能够体现&让评价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而不仅是一个终极的手段&。在评价中要学会肯定学生,赏识学生是现代物理教师的必备的教学技能。
2002年新颁布的物理新大纲实际上对新课程的教学评价理念作了进一步的诠释,提倡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平时成绩的考核与评估,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我评估,学生之间相互的评估,并提供考核和评价的方式。笔者建议可以作如下一些细化:
提问、作业、书面测试
实验设计和操作
研究性课题
小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阶段总评
情感、态度
观察、谈话、问卷调查、行为分析等
老师应对学生的一学期或一学年物理学科的成绩在各个方面都有记载,最后有一个综合的评定(尽管现在的高考还没有也不能体现这一点),不只是也不应是书面考试的分数。这种评价一方面可以通过反馈单的形式及时评价以体现评价的时效性,对学生有很好的导向性。另一方面体现了对学生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尤其体现激励功能。
总之,从这几年的新课程理念的实践来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创造环境,使师生平等对话,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训练,使知识内化,完善智能结构,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学习的豁然贯通,使课堂教学既包含着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认知结构的转化,同时也包含着认知结构向能力结构的转化,达到&学力因素、智能因素和人格因素&的和谐统一,即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完全而且应该能够做到的。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ri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js%3Fa1a4c2cbbdf3eff3fb0d75d'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
te(unescape("%3Cscript src='" + _bdhmProtocol + "/h.js%3Fa1a4c2cbbdf3eff3fb0d75d' type='text/javascript'%3E%3C/script%3E"));充分挖掘课本素材 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当前位置:>>>>>>>>>>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3课“世界的文化杰作”,内容少,简单易学。我准备抓住贝多芬其人其事,强化“论从史出”的观念,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阅读第一子目‘著名音乐家’正文部分,五分钟的时间,找出并记忆基础知识。”
五分钟时间,同学们很快完成了学习任务。通过学生“说收获”,检查学习情况,并梳理知识。
1.简介贝多芬:德国人,作曲家,资产阶级革命的热情歌颂者。
2.简介代表作《英雄交响曲》:1804年为拿破仑而做,是贝多芬第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交响乐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
“现在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注意听要求。仔细阅读课本中关于贝多芬的相关材料包含小字、图片、引文等,根据每个材料分析贝多芬是怎样的一个人?十分钟时间,同桌可以讨论,然后我们一起交流。”
十分钟后,全班同学进行了一场“看材料明其人”的小小交流会。当然,我这个老师当上了引路人。我呀,负责放幻灯片出示材料。
同学们的答案一一呈现──惊人的毅力、不怕困难、执着的信念。面对困境,不沮丧,能积极地寻找办法来解决……
孩子们的智慧永远让人叹服。看看孩子们的看法吧!
“在命运面前,贝多芬是一个强者,他不向命运低头,奋力抗争。”“我的命运我主宰,贝多芬是一个巨人。”……
这是课文导入框中的内容,我刚一出示幻灯片,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和我同桌都认为,如果把小学那篇语文课文《月光曲》节选一部分放在这一课中,就更好啦。”
我知道《月光曲》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的故事。我略微想了想说:“小学课文《月光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贝多芬。”
我接着说:“材料三表明了贝多芬是怎样的人?”
“正义。”“不趋炎附势。”“我还感觉贝多芬很睿智。”……
这段材料一出示,学生的答案马上就出来了。“关注社会现实。” “追求平等和民主,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反对侵略战争。”……
看起来,理解这些材料对于九年级学生并不是什么难事,学生完成得较为出色。当然,关于“著名音乐家”这一目,还有一个学习任务。
&“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交流,你有什么感悟?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作者简介:王金芳,女,中学历史教师,河北滦南三中历史教研组组长,滦南教研室中心教研组成员。滦南县历史学科带头人、2008年首届滦南名师。有多年历史教学经验,曾多次承担历史示范课的教学任务,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上一篇】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探索与研究”实施
2006年石嘴山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探索与研究
课题类别:石嘴山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课题批号:SJKY2006109 课题负责人:丁红 梅
工作单位:平罗县二闸九年制学校
开题时间:二00六年十月二十八日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探索与研究”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解决的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时代教育的需要。
新时代的教育需要落实“以发展为本位”的理念。“发展本位”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德、智、体、能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人们原有的人生观、世界观与道德价值观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出现了一些道德危机,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的思想品德课教育必须肩负起人文精神重塑的重任,而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达成给原有的教育观注入了新的内涵,填补了原有教育的欠缺,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培养与塑造,体现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激励与提升,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然而,传统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情感性的缺失和创造力的缺失,泯灭了不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导致了“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等现象的产生。新课程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三维目标的达成,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在课程标准之中,将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人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学习,知识是促进人发展的基础,突出发展为本,并不是忽视知识的作用,而是强调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引导学生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法为中介,逐渐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获得能力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产生情感、激发想象、启动思维,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健康健全的高尚人格,使三维目标达到融为一体的境界,这是强调生成发展的新课程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更是课程改革实践的首要课题。
3、新时期人才的需要。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激烈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衡量人才最根本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新时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国家兴旺,人才为本。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和聚集人才的战略高地。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动权;谁抓住了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推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必须发挥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依靠人才这个根本和教育这个根基。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十分紧缺,尤其是高、精、尖领域。有些人专业方面有特长,但道德素养不尽人意;有些人道德高尚,但知识欠缺;还有些人专业方面有特长,品行端正,道德良好,但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低下,人才的不全面已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本主义者认为:青少年的成长是由三维世界构成的。其一是对生活世界的认识、理解、融合,即学会生活;其二是对知识世界的认知、构建、积累,即学会学习;其三是心灵世界的唤醒、感悟、完善,即学会做人。新课程所强调的三维目标为构成青少年成长的三维世界奠定了基础,三维目标的达成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新时期人才的需求。
4、教育全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本身在于促进每一个个体全面而平等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育人,育全面发展的人是摆在教育现实中的重大课题。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发生这样那样的偏差:在理论上,有的把学生全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等同起来,有的把学生全面发展和大家齐步走划等号;在实践中,有的只关心部分学生的发展而不关心全体学生的发展,有的只关注学生局部发展而不关注学生身心的整体发展,这种种偏差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落实,而思想品德课三维目标的达成恰恰实现了学生身心、学业、人格的和谐发展。
5、我校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需要
鉴于新课程标准颁布不久,三维目标也刚刚提出,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制定三维目标、如何有效达成三维目标、如何将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还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因此我校选取了以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探索为研究的切入点,进行多角度地阐释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多方位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施新课程,从书本到课堂操作,从认识到行为变化,从生硬的依照条文到娴熟地掌握与运用,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甚至需要付出巨大艰辛。根据我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来看,普遍存在以下情形:
1)教学目标的确立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2)忽略了三维目标的交融性,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割裂三维目标的教学设计。**目前我校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便会发现教学三维目标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操作都缺乏深度,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形式化及不均衡,这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影响了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也影响着新课程改革所要力图达到的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最终目的。
3)忽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从“满堂灌”到“满堂问”,甚至是一“问”到底,问题设计杂而滥,不会选取切入点,抓不住关键,找不到捷径。
4)新课程实施后,教师通过培训,能够接受新课程的理念,但接受仅仅是一种认同,还没有能够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提出了“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以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此项研究中来。
(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研究,力求探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有效策略及方法和途径,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双重功效。具体解决以下问题:
1、分析我校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现状。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目标的落实,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然而,由于受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深度,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突出表现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不实”。“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但是,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反而出现模糊、虚设、缺失现象,甚至出现从传统课堂教学只抓双基的极端走向放弃双基的极端,一些课听完总让人觉得心虚、失落;2)过程与方法目标“游离”。新课程所强调的“过程与方法”主要是期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如何审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如何认识如何把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既强调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在过程中感悟,在过程中发现自身的思维,升华对问题的认识。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意识不强,或者有此意识但在设计和操作上出现“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与方法的价值、真缔丧失殆尽,也使得很多课堂教学过程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贴标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于学生的内省和内化,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但是,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牵强附会地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胡乱联系起来,没有在知识的基础上,过程与方法中渗透情感体验,而是给知识强行穿上一件情感的“外衣”,使得课堂变的既怪味又妨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研究影响我校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因素。
从“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来看,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
1)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一些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相互间的关系还不十分清楚,在教学中往往有将三大教学目标割裂开来的现象。
2)对学生的体验关注不够,缺乏尊重、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某些问题上依然在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向自己设计好的标准答案上来,这就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3)目前教师的素质在短时期内还适应不了“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个不断反思和发展的过程。
清楚地认识这些因素,将有利于教师采取有的放矢的解决措施。
3、重构教师对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认识。
1)加强认识。“知识与能力”是基础,是认识思想品德现象和探究问题的依托与凭借;“过程与方法”目标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所必备的途径与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所承载的带有终极意义的目的所在。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具有奠基性作用,离开了知识的习得,也谈不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能力和素质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能力不过是内化了的知识的综合体现,而素质则是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和升华。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果说,了解思想品德知识与形成基本的思想品德学科能力是思想品德课程的第一层次要求;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把握探究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则就是高一个层次的要求;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造就健康健全的高尚人格,才是思想品德课最高层次要求。
2)注重整合。三维目标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底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单单有了知识、技能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独立传授的,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过程与方法”本身要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联结在一起,假如把思想品德教学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上层建筑,基座稳固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根基才不会动摇,“上层建筑”也才能发展得越高。离开知识和能力目标,课堂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没有“过程与方法”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就难以落实;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思想品德教学就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在教学中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就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4、探索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要理解内涵,理清关系。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其次,要经历过程,强化体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更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要达成“三维”目标的整合就要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如果没有过程的体验,知识与能力将停留于记忆性层面,学生很难有对方法的感知,更难有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悟,这样的结果则是教育的失败。体验不仅仅是当堂亲身经历的,也可能是过去储存积淀的经历的唤醒和激活,不必要所有的教学过程都要经过实验探究,要适当地抓住即时体验和课外体验。体验是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介质。要强化体验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尊重学生对问题的独特阐释和创新理解,相信学生的自我经验,肯定学生的自求自得。
再次,要改变评价,发展潜能。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必然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要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采取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增加道德综合评定和健康评价等多方面内容,教师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最后,要加强实施,落实到位。(1)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要把握一个“精”字。要精心设计问题,精讲,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顺应”与“同化”中掌握知识。(2)实现过程与方法上要把握一个“活”字。要摈弃课堂教学表面的热热闹闹,克服教学形式的花里胡哨,除去学习心态的浮浮躁躁,教师要真正用启发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用坚韧的教学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真正让学生用主动探究的心理、科学的方法去探求知识的奥秘。(3)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要把握一个“润”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仅是唐诗中的美好境界,还应是教育的重要法则。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目标。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关于三维目标的内涵和关系,国内外的研究已有了比较明确的定论和结果: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要求;过程与方法倡导的是“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的是学科的人文性,它强调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包括传统的思想教育、生命教育、现代意识、多元文化以及学习兴趣、信心、习惯的培养。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不是孤立的板块,是相互交融渗透的关系。在一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探究学习新知和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总是客观存着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并且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关注学生个体生成与发展,着眼学生主体发展,就要对三维目标进行有效整合,不能彼此割裂或忽略其中的一个。
课程改革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从实验开始至今,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纵观国内外关于三维目标有效整合的研究,在理论方面研究畅述的比较多,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尤其是有深度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操作实验研究更少。
&我们研究的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达成,不是三个维度的简单相加,而是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在过程和方法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在理论指导下的注重实践的三维目标有效整合及达成的研究。
(二)本课题预计的研究突破
从本校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研究现状来看,主要实现以下几方面的突破:
1、认识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现实意义。
2、分析、研究影响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因素。
3、探索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手段。
4、实现在实践中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在丰富多彩的智力活动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的统一,实现一种时刻关注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的与现实紧密焊接的思想品德教育,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以知导行,知行统一,实践躬行”的双重教育功效。
5、突出思想品德课浓郁的时代气息,突破以往教学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血肉和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灵魂。
本课题研究将立足于改变传统思想品德教学只重视“双基”而忽视学生体验和情感的教学方法,力求培养全面发展、健康健全的学生。
三、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 实践意义:
1、改变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中过分浓重的应试功利性目的,注重学生生活体验和情感提炼,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实现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培育健康发展的完整意义上的人。
2、有利于消除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良现象,有利于把握方法,寻求途径,科学地运用先进的理念去指导教学。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将课堂“生活化”,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情感体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教材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价值,充分体会到教材这本“有字书”和社会生活这本“无字书”密不可分、相互融合的关系。
4、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既能为实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平台,也能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提供一些经验。
(二)&&& 理论价值:
通过本课题研究,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达成提供理论经验。研究中摸索到的影响教学三维目标达成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三维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及相应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将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理论支持。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等人倡导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者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个体的自主学习和参与是意义建构活动的内因,教师、同伴和媒体等因素结合的学习环境是意义建构活动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学中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关注其能力和情感、创设“活生生”的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意义建构目标的达成。
根据此理论,本课题研究将力求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相互渗透,力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使学生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以“过程与方法”为中介,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灵魂,建构自信、互助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的热情和能量。
2、多元智能化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倡导的多元智能化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能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人才,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每个人的发挥达到更高水平。
本课题研究旨在全面开发每个人大脑里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智能强项,充分发展个性。
3、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互助合作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学生的智能互补,有助于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顾及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本课题研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合三维目标,不仅有助于学生间相互启迪思维、感染情绪、交流体验,可以使学困生得到更多的帮助指导,真正实现学生全人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4、科学认识论
科学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从本质上讲是来自于实践的。可人的实践机会和能力是有限的,学习书本知识虽然可以在最少时间内获取最大的收益,但一个人如果对社会生活和现实缺乏必要的亲身经历和实践,那么,他所学得的知识就是无根之树,无本之木。任何书本知识都是经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同时,实践又是检验书本知识的标准。本课题研究主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实践经历、情感体验、生活感受和精神领域,注重开发、开拓课程资源,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二)遵循的原则
1)统一性原则。三维目标不是孤立的三项目标,在教学中不能按部就班地去逐一完成,而是三个维度七大领域,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互统一和融合,并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能体现这种统一和融合,使之协调进行,相辅相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 2)过程性原则。注重教学过程的感性展现和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具体指导,更加关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乐于观察、善于思考,灵活运用看、听、问、写、思等多种方法进行学习,发展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基本能力。
& 3)情感性原则。精心诱导学生以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在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地进行激励,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发展性原则。强调对学生的终极关怀,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为核心。课堂教学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逐步提高与发展的过程,体现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本身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保底不封顶",充分反映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5)创造性原则。课堂教学的开放与拓展必须以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依据思想品德教学原理和学生认知心理规律,科学而又有情味地组织课内教学,开辟课外实践活动,使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锤炼和开发。
6)实践性原则。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实践的过程,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从学生的经验、生活出发,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分析、解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并关注教学过程的活动化,通过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课堂讨论、交流、辩论、竞赛、操作、演示等丰富多样的亲历活动来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自我实践中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使情感得到体验和升华。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外部条件:
1、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这就为本课题研究确立了政策依据。
2、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教学理念及经验对本课题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也提供了理论支撑。
3、落实三维目标已成为课改实践的首要课题,也是教学三维课程目标本身的需要,符合课程改革要求。
4、石嘴山市教科所、平罗县教体局及教研室非常重视教科研工作,积极指导,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二)内部条件:
1、本课题为学校的主功课题,由校长亲自挂帅,课题研究的参与者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底蕴,超前的思想认识,积极的工作态度,浓厚的科研意识,且课题负责人的多篇论文在县、市、省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有能力有信心出色完成本课题研究。
2、研究资料和科研手段丰富,学校图书馆和远程教育网可提供研究资料,研究者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充实研究资料,深化研究成果。
3、本课题研究的实际问题源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又必须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解决,第二手资料很容易获得,教师的课题研究有良好的课堂环境和课外环境。
4、学校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强校”的办学思想,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的界定
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1)初中思想品德:即义务教育阶段七至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程。
(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填灌的对象。教学不是将知识以成品的方式教给学生的过程,而是学生通过与外部环境的教互活动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也不是大一统的信息存储过程,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的独特理解、感悟体验和特定情境下的心理加工,构筑知识意义与价值理念的过程,是师生乃至同学之间在现实的交往互动中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过程。
(3)思想品德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德育与心理教育、德育与法制教育、德育与国情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为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和现代社会服务的教学活动。
2、三维目标:所谓“三维教学目标”,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确定的三个领域的课程目标,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课程目标要通过具体的学科教学来落实,“三维教学目标”是三维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态度”是指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成分构成。“价值观”是一种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影响人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本课题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注重于学生的内省和内化,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备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包括人文精神)。学习水平划分为“经历(感受)、反应(认同)、领悟(内化)”三个水平层次。“经历(感受)”,包括独立从事或合作参与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等。“反应(认同)”,包括在经历基础上的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等。“领悟(内化)”,包括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具有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2)知识与技能目标。“知识”指事实、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观察、阅读、表述、计算、调查、测量、操作仪器、制作模型、绘图制表、演奏以及一些特殊的运动技能等。本课题中的知识与技能指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一些生活现象的正确评判。
(3)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与方法”指认知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本身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既经历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又经历情感体验的过程,带给学生探究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同时,学习的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合作交往的方法也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我们认为,“过程”是一种途径,尽管它本身不具有层次性,但它的水平层次将“依附”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水平层次。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属于学习策略教育、而学习策略教育属于认知领域,根据智育心理学理论,可将“方法”的学习和应用分为陈述性水平、程序性水平和迁移性(元认知)水平。
“三维教学目标”不是割裂的三块,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纵向上,每一维目标都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体;横向上,各个领域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3、达成:即达到、落实。本课题中的达成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中陶冶情操,亲历体验,锻炼能力,升华情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价值观,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二、课题的理论假设及研究目标
(一)理论假设
按新课标理念要求,教学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从单纯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假如教师能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并能调动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将有利于学生自主地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全面落实,有利于消除当前课堂教学中将三维目标割裂、断层的不良现象,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的目的。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以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全面达成的理论与实践作为研究方向,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作为研究阵地,以在课堂教学系列活动中探寻三维目标达成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研究内容。
因此,本课题研究与实验,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养成学习思想品德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最终实现“五个优化”的具体目标,即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健康个性凸显化,创新精神具体化;优化新型师生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优化多元的评价手段,发挥评价的本质功能,促进师生的发展,体现评价的人文关怀。
三、课题研究的变量控制
1、自变量:恰当、正确地确立课堂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并能加以整合,把握方法、寻求途径,科学地运用先进的理念去指导教学。
2、因变量: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3、干扰变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略学生的本位意识、主体意识、个性意识的课堂模式依旧存在,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构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三维目标的制定。研究构建三维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操作要求,即如何确定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的训练点,挖掘情感因素或态度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渗透因子,体现教与学的过程及方法。
2、教学方案的设计。研究三维目标下的教案设计,即怎样注重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积极转变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三维目标立体化、层次化,体现教学目标的兼容性、教学环节的生成性。
3、课堂教学的落实。研究达成三维目标的教学策略和操作方法,即如何正确把握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体现出课堂教学的层次感、立体感、飞跃感,以及灵活、扎实、创新等特色。
4、教学过程的反思。研究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研究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结合理论学习,反思课堂教学的典型事例。能在各类研讨课、观摩课、随堂课上学习借鉴,提炼先进的做法,揣摩成功的教例,以充实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五、研究过程设计
本课题研究从2006年4月开始,预计2008年8月结束。研究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6年4月-2006年9月)
1、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
2、组建课题组。
3、组织开题论证会。
(二)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7年12月)
1、做好摸底调查,积累原始资料。
2、召开培训会议,培训实验教师。
3、课题组按照课题方案要求,开展实验与研究。
4、每学期召开一次研讨会,交流经验,总结阶段成果。
(三)总结阶段(2007、12——2008、4)
1、完成研究实验报告。
2、成果展示(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及教学设计)。
3、邀请专家进行成果鉴定。
六、研究方法设计
1、文献研究法。学习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教学理论。
2、调查分析法。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课外交流,掌握目标达成度。
3、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中探索三维目标达成的操作模式及方法和途径,从中总结共性的教学模式。
4、个案分析法。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进行追踪听课,并作出深入全面的分析,为验证研究成果提供案例支持。
5、经验总结法。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修正,形成成果。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范围:平罗县二闸九年制学校七――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
对象:平罗县二闸九年制学校2005年8月入学的七――九年级全体学生。
八、完成课题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课题研究的管理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负责人:丁红梅
成 员:靳文军& 李艳琴& 马秀珍& 郎小宁& 周玉宝& 张宁生& 潘晓君& 刘丽 &杨育红
2、课题研究与管理。
分工合作,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议。
3、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丁红梅、靳文军:主持课题组全面工作,督促和协调各成员间的工作安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和工作报告。
张宁生、马秀珍、郎小宁:重点研究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现状及影响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因素;负责《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三维目标达成的策略研究》等过程性报告的撰写。
周玉宝、刘丽:负责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课外交流,掌握目标达成度,并负责理论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李艳琴、潘晓君、杨育红:负责课堂教学中典型案例(成功与失败案例)的收集与整理及课题成果汇编。
(二)课题研究的方式
由市、县教研室进行理论指导,将课题研究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有机结合,及时交流、反思、总结,完成研究成果。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研究成果
1、科研报告集。
2、教育教学论文集
3、教育教学案例集。
4、教学设计集
十、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新世纪教师素养》
《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
《教师的教学靠什么》&& 《走进新课程》
阅读(1085)
暂时无人访问,速抢沙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维教学目标指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