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炫酷族斗破苍穹5创始人是谁,家族是做什么的,知道的告诉一下?

《&古色古朴的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村头)
利用南昌会议结束后返榕的机会,与工务何友训书记等三人专赴抚州再转乘汽车到乐安县,欲游览流坑古村。流坑古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西南的牛田镇,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村始建自五代南唐升元年间的公元937至942年,繁荣兴盛于明清两代,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闻名。这个留坑古村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其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故被专家誉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缩影,并有“千古第一村”的美誉之称。
5月29日清晨6:53时,我们从南昌火车站乘坐至福州的D6501次动车,于7:41时到达了抚州站,我已是第二次踏上才子之乡抚州大地。在南昌时天气还是晴天,到了抚州却下起了中雨,给我们的游览行动造成了不便;“既来之,则安之”,既然踏上了游程,那就得风雨无阻的前行,那怕是一身“落汤鸡”也要不枉之行。我们将行囊寄存在车站,于是前往广场前乘坐高铁1号线公交车到抚州长途汽车站。可气的是,我携带的那把质量还算行的折叠伞却在出火车站时,雨伞在弹出时伞头飞了出去的与伞把脱离,只好在长途汽车站花35元购买了一把红叶牌折叠伞,价格虽偏贵但又无奈;不要说35元,当时就是53元也得买,否则真成“落汤鸡”了。
乐安距抚州110公里。8:45时我们从抚州汽车总站乘坐至乐安的班车(票价37元/人),行驶了两个多小时到达了乐安县新建好的汽车总站(还未启用)。在途经一处交叉口名唤潭港村的地方,岔路口有“流坑25公里”的路标;我们误为乐安县城就在前面,又误以到流坑只有在县城乘班车,所以疏忽了下车。当到达新建乐安汽车站时,司机得知我们要到流坑古村,故在那拦了一部途径牛田镇的班车(票价9元/人)。经询问当地人而悉:乐安县至牛田镇约有31公里,而牛田镇至流坑村约有8公里,那乐安县城距流坑村就有38公里,从岔路口的潭港村到牛田镇有18公里。当途径牛田镇的班车到达镇里时,司机和售票员很热情地指着路边停靠的三轮摩托客车告诉我们,要到流坑村只有乘坐三轮车。三轮摩托客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8公里的路程每人3元钱。那位三轮摩托车是位姓丁的师傅,他将我们直接拉到了景区售票处,何友训书记与他约定了我们大概返回的时间。
三轮摩托车拐向公路的左则,那是通向流坑古村的大路。一座“千古第一村”的牌坊耀眼又孤立的耸立在那里,除了这座孤零的牌坊外,没有什么诱人的景致,我们不便令摩托师傅停车观景。行驶数公里后,只见一条通往古村的岔路处是一座孤立的亭子,视野开阔的亭子里面坐着一位“守门神”小伙子,专门拦截直行古村的车辆,而对右转至游客服务中心的车辆是不理不睬的,因为那里进不了古村。看来对外地不熟悉地形的人,想逃票是无门的。我们在正午十二点时到达了流坑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流坑古村的门票50元/人,对60岁的老人不享受半价优惠。为此,我们疑惑的问为什么不执行江西省的统一规定?而那位售票的四十多岁中年汉子指着墙壁上张贴着一张A4纸大的“规定”说,我们这里就是这么规定的。待我上前观看并拍摄下其全部内容:“《流坑景区门票收费标准及优惠规定》,乐安县流坑管理局根据乐安县物价局(乐价字[2012]10号文件)关于重新核定流坑景区门票价格批复的相关规定,特制定如下收费标准及优惠规定。一、流坑景区门票价标准:1、门票价格50元/张(次)。2、导游费50元/次。二、门票价格优惠规定:1、对70岁以上老人、现役军人、残障人士、儿童实行免费;未成年人及在校学生实行半价优惠。2、市级以上新闻媒体机构派出记者凭个人有效证件享受免票。3、景区内举行群众性传统宗教活动不收取门票。三、其他规定:1、景区内举行群众性传统宗教活动不收取门票,但须登记参与人数、活动负责人信息等。2、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险为自愿购买,不含于门票价格中。乐安县流坑管理局(章)”。“乐安县流坑管理局”?从此字面上便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级别的管理机构,竟然用个“局”字“唬人”,其实这就是一个村的管理机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村规,这种规定应当是无效的,至少说在售票管理上是违规的。尽管存有疑义,但既然已经“掉”进“坑”里,只得购票进古村游览。
&&&&&&&&&&&&&&&&&&&&&&&&&&&&&&&&&&&&&&&&&&&&&&
(流坑古村景色)
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处有一面介绍“千古第一村——流坑古村”的大木牌,上面介绍着流坑“村庄四面群山拥翠,江湖环流,樟柳掩映。现基本保留了明嘉靖至万历年间经董燧等官绅规划整建后的布局:以‘一纵七横’的八大巷为主体,间以若干小巷相连通,布局井然,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闤闠纵横,万家之市’。流坑历代先民,以农耕为基础,凭攻读而显达,历经商则致富,走过了千年沧桑岁月,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营造了这方博大精深的文明古村。至今仍保留有明清建筑260余栋,村中,长街绳巷古老幽深,楼坊祠宅鳞次栉比,雕塑绘画栩栩如生,现存匾额楹联682方(处)。千余年来,全村登科入仕者众多,有‘文武两状元,两朝四尚书,进士三十四,秀才举子灿若繁星’之称誉。……流坑先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和中国传统村落(首批),荣获江西省省级风景名胜区、江西省十大特色美景称号”。
从售票处乘坐电瓶环保车(车费已含门票中)至古村大约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驶进村头的停车场,司机见我们还没有吃午饭,便即向村头一家“风味餐馆”的老板喊叫着,显然他们是熟悉的在拉客。为节省当日返回福州的时间,我们就此在这家饭店用餐。都是些农家菜,只要能填饱肚子,我们根本就不计较什么菜的形色和味道了。一盘红烧豆腐、一碟黄甲鱼(又名黄姑娘),一碗水煮青豆和一碗丝瓜汤,84元。虽然菜的数量略少了点,但还能对付下饭,但汤里的丝瓜少的可怜,明显与汤价12元不成比例,旅游地就是这样,我们似乎已司空见惯被宰的麻木了。这家“风味餐馆”还兼有住宿,打听得知,无论是单间或双人间,都是以床位来算的,每张床位20元。农村住房的条件就是那样,但我不知道那里的卧具是否干净。但在我游览了整个古村后觉得,其实觉得真的没有必要在那里住宿。
村头的地势较高,处在一座小山包上,数棵古老香樟庇荫下的农舍屋顶上飘起缕缕缭绕吹烟,轻盈摇曳、袅袅娜娜的向上空悠扬婉转的飘动着、这就是古村中的人间烟火,千百年来乡村里的心魂,炊烟升起的时是乡村里最恬静最温软的时候。顺着村民的指点,我们下坡向龙湖行走,正午一点准正式开始了游览“千古第一村”。我们在从抚州至乐安再行牛田镇,一路上多处可见到这样“千古第一村”的宣传牌。“千古第一村”的“第一村”确实是相当的招人眼球。为何第一村?又是千古第一村?我们在游览中得悉,原来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于1997年8月到江西乐安参观牛田镇流坑村时,题写了“千古第一村”,故而“千古第一村”扬名。我曾游览过不少的古村镇,如安徽的西递和宏村,浙江的乌镇,江苏的枫桥、木渎、周庄和同里,湖南的凤凰,山西的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和平遥古镇,云南的大理古城,福建的培田古村、邵武和平古镇和永定土楼,江西婺源不少的古村落等……,这些古村镇毫不逊色于眼前这个流坑村,甚至流坑村却根本无法与我上面所例举的古村镇相比。那么,流坑村为何为“千古第一村”?难道一个国家文物局局长兴致大发后,挥毫而就便成“千古第一村”?!这第一的概率是多少?所以带着“千古第一村”的疑虑,我与何友训书记和王坎生等三人走进了流坑古村。
&&&&&&&&&&&&&&&&&&&&&&&&&&&&&&&&&&&&&&&&&&&&&&
(流坑古村“龙湖”古石桥)
行近龙湖,那里有一块“龙湖”介绍牌,经拍摄誊录:龙湖“流坑古村主体,东和北沿为乌江,西沿原有五湖(五口池塘),至万历年间,在董燧等官绅的主持下,规划挖成了一条长湖。因湖有‘龙穴’之说,故誉之为‘龙湖’。江湖之水上下相通,抱村而流,因此称古村主体之域为‘活水排行’。除引江水入湖外,龙湖还收纳村中雨水和村民生活废水,经一定沉净后再排入乌江村庄段的下游(村西北处),发挥重要的排水净污功能。纵览龙湖,水光山色交融,屋影重重;古樟翠柳掩映,古韵悠悠”。流坑村处在东南北三面环水,西面依山,四周远处是青山环绕,村尾东临乌江紧贴村缘绕过。从上记载和有关资料而悉,龙湖位于流坑村的西侧,由七口自南至北的池塘组成,又有六座石桥和桥廊横越龙湖。龙湖是由流坑董氏第二十二代孙、明代的董燧组织官绅对流坑村的主体部分进行了重新设计规划,在旧有的五口池塘基础上人工挖掘,将湖水与乌江的江水联为一体,流坑村才形成山环水抱的胜地。同时对村子进行了营造改建,将原来密如蛛网杂乱的小巷,以东西七横和南北一纵的格局形成较宽的相联街道,族人以七横一纵八条街巷来按房派宗支进行分巷居住。巷道内鹅卵石铺地,并建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在宽巷的巷道头尾设置建有巷门望楼,门楼之间以村墙连接合围的布局,门楼用于古村的关启防御。
当我们正在龙湖边观看一块标明直行是乌江,右行是朝朝街、五王庙,状元楼、古店铺,陈列馆、秘阁校书祠的方向牌时,巧遇一队七、八人的旅游小团队。在这个时候的旅游团队是很少的,既然碰到了这个机会,我们便皮厚的跟随着这个小团队免费的听导游讲解了。游览景区要有导游讲解,否则就是走马观花,收益也甚微。我边跟随着导游听讲解边兼顾拍摄着,以期望在听讲解中弄清这“第一村”何由第一。一路上,沿着龙湖湖畔观看横越在龙湖上的古石桥和邻近石桥南侧的风雨廊桥,先目睹的是一所祠堂,从那斑驳陈旧脱落褪色的匾额上依稀可辩“董公中冈先生祠”。祠堂斜对面是风雨廊桥,长长的廊桥里聚集着闲聊无忧的老人和嬉戏玩耍的孩子们。再前行来到;&
“世德门”,这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汽代古建筑。邻近“世德门”的是“五桂坊遗址”,只见大门左侧有一块木牌介绍:“五桂坊为纪念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流坑董氏一门父子、叔侄、兄弟(洙、汀、仪、师道、师德)五人同中进士,时称‘五桂齐芳’这一盛事所建。云盖乡因此曾一度由太守江钧奏请朝廷改名为‘五桂乡’,南宋文天祥赞其‘名耀贴金,以一门而五董’。《徐霞客游记》载曰:‘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该坊始建于宋,明存,清失考,现仅存石基,基石上门坊是‘文革’期间所建”。不用多说,看到三角形的门坊顶上一颗五角星,便知是“文革”中留下的产物。据记载,五桂坊原初建在永丰县的报恩镇前,在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乐安建县后,因流坑所处的云盖乡从吉州的永丰县划归抚州乐安县管辖,流坑董氏为彰显家族的荣耀和激励后人奋进,登科入仕的心志,便在流坑村西的“状元楼”之前的棋盘街北侧道口处树建“五桂坊”,以目睹五桂坊的风采,流芳千古。
行至“五王庙”前,墙上张挂着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流坑古建筑群‘五王庙’,状元楼前,清代庙宇”的牌子。导游询问游客,有谁能准确的将五王庙大门两侧的楹联念清楚?定神凝望撰写的“五王庙”楹联:“庙宇朝朝朝朝朝朝朝应,河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这上联七个“朝”字和下联七个“长”字是个多音字,整副楹联是很考究的,游人确实一时还念不准这些“朝”和“长”字,只要工整对仗,似乎怎么念都可以成对。庙内香火缭绕,然而当时我却没有弄清这五王庙里供奉的是哪五位王?只见墙上有乡民自立的一小块粗糙的“五王简介”,于是先拍摄下来再说,现誊录共赏:“张柬之、恒彦范、袁恕己、崔玄伟、敬晖,狄仁杰等五龙才人立下汗马功劳,留给后人知晓崇拜;董德元有求必应高中状元,立五王在此庙为真神;一门五进士来求显灵,一年高中五个进士,立五王为灵神;路遇秀才此庙求拜,中状元后,赠送银魁。公元二○○四年上海市陈雅兴许愿,一对龙凤儿女考上北京清华大学。公元一九九九年董水生重修”。呵呵,一九九九年撰文的简介,已“预见”了二○○四年考入清华大学……。原来,这五王是唐朝武则天神龙元年间发动神龙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恢复李唐社稷,将皇位让给太子唐中宗李显的宰相张柬之,大臣恒彦范、袁恕己、崔玄伟和虎敬辉将军。
&&&&&&&&&&&&&&&&&&&&&&&&&&&&&&&&&&&&&&
(流坑古村“五王庙”楹联)
还在我欣赏和拍摄“五王庙”门上的楹联时,与我同行的何友训书记和王坎生跟随着导游向状元楼游去,待我行至状元楼时,他们已向龙湖东面行去。当时还真不知道这个状元楼是文状元还是武状元的楼?赶紧拍摄楼的外景,又将状元楼门旁的简介拍下:“为纪念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恩榜状元董德元而建。状元楼始建于永丰县城,董德元的同科进士朱熹为之题书‘状元楼’匾。绍兴十九年乐安建县后,流坑董氏为光耀门楣,激励子孙,便仿造永丰县状元楼在村口兴建‘状元楼’。南宋以来,历经维修,清咸丰十年(1860年)大修,但其平面布局和基本构架仍保留了旧制”。流坑的“状元楼”位于村西龙湖西岸的棋盘街旁,是一幢坐西朝东的两层砖木结构的重楼。状元楼是座危楼,正在维护修缮中,故而拒绝游客登楼,我们只好在楼下晃悠的观望。楼内设有神龛,供奉状元董德元的牌位。董氏家族为了显示族旺科宦之盛,将北宋太子太保董淳、御史大夫董敦逸、武状元董藻和明代刑部尚书董裕这四位家族中科宦显赫人物也立牌供祭于状元楼。在流坑千余年历史中,董德元先后任吏部尚书,官至参知政事,代天子祀南郊,封庐陵开国子。尽管其因依附秦桧,但其在家乡以科名最高、官职最大、爵位最崇,给家族带来了极高的威望声誉,激励着董氏子孙不息的追求功名,在永丰和乐安的历史上均具有着深远的影响。仰视状元楼门楣上悬挂着朱熹所题书的“状元楼”行楷书匾额,阁柱两侧挂有一副木刻行书楹联:“南宫策士文章贵,北阙传胪姓字先”,其字体典雅端庄,笔划遒劲有力。匾额和木楹联虽经漫长的风雨沧桑,那逝去的岁月仍未褪去“状元楼”犹存的风韵。伫望状元楼,我们似乎又见到当年那些骑着高头大马披红戴花的状元,在游街中春风得意的情景……;瞬间,那些场景又随着眼前风雨飘摇中的状元危楼在我们的记忆里淡淡而去,遗存幸至的状元楼历经八百多年来朝代更替的不同时代痕迹,在我们的视线里慢慢的模糊起来,淡出了我们的记忆。历史虽然过去,但古楼遗风依然幸存,留给后人是无穷无尽的遐想。
从状元楼出来后,早已不见同行人和同行人跟随的这个旅行团队踪影。既然脱离了团队,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我只好舍弃“为何第一”的疑问独自的在古村中瞎乱转悠拍摄着。
行走在村中鹅卵石铺成的古村道上,总是情不由衷的有种怀古之情油然升起,既然是开心出来旅游,就要对所游览的景物有着颇深的兴致。我不知道这里的古道已有多少的岁月,更不知道在这条古道上曾行走过多少古人,但我在踏步这条古道时,便是在寻踪重覆着千百年前古人的足迹,在感受着一种昔日岁月那陈旧的遗韵。
绕着龙湖走进了那“一纵七横”的古村落。来到明代建筑的“秘阁校书祠”门前,这里是文物陈列馆,秘阁校书祠又名“文晃公祠”。大门上的“秘阁校书祠”匾额上的字全部脱落,匾额成了光板;在光板匾额的左侧是一块“父子进士”的匾额,在光板匾额的右侧是“兄弟联科”的匾额。正门中堂“显谟阁学士”匾额下是一幅蓝底麒麟踏云回首望日图。显谟阁学士是个职权相当于副宰相,侍从皇帝负责起草诏书的官名。秘阁校书祠是为祀奉校书郎董文晃而建的。祠内展挂着董氏从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始,历代有名望和代表性的董氏杰出祖先的衣冠图画像和其简略。从画像上的介绍,我们加深了对“五桂坊”的印象,按照资料上的摘录:“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1015 ),董氏第四代董淳成为流坑第一个进士。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
),董氏第四代董洙、董汀,第五代董仪、董师德、董师道五人同科进士,称‘五桂齐芳’,被士林传为佳话,族人特建‘五桂坊’以示庆贺、纪念。宋钦宗靖康元年(
1126 ),第七代董藻在以谋略取士的特设科中,名选第一,时称‘武状元’。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 1148
),第八代董德元廷试第一,以有官列第二,恩例与大魁等,称‘恩榜状元’科宦兴盛和家族经济产业的相互促进,使董氏家族成为一个资产充实、文化昌盛、科宦如云的大家族”。又据史记载:“自宋至清,流坑村兴建书院28所,中状元2名(文武状元各一)、中进士44名、赐进士20名、中举者多达200余人,董氏一族几无文盲”。由上可见,地处偏僻的流坑村,一方村落有如此多的书院,这在全国也是很罕见的;另外流坑的董氏大宗祠设有文馆,各房的大小宗祠还有族塾,各学塾都有宗族资学助教之用的学田、祭田、总面积在千亩之上,董姓子弟进学科考,各级祠堂还付出盘费资助。流坑古村是一个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兴,极力营造浓郁学教氛围的地方;从此可见的村北玉皇阁、村南的三官殿、魁星阁,都是文人聚会之所,供论学为文、诗词唱和之用;村中还建有状元楼、五桂坊、文武魁元坊等纪念性建筑,无疑的激发了流坑弟子的学习热情,对流坑的兴盛起了巨大的作用。故而,在历史上因科举荫恩入仕者多达300余人,其中官爵显赫者有两宰相和六尚书。尤其在宋代时,流坑村为最辉煌最鼎盛的时期,仅在宋代时流坑董氏就有进士26名,特奏名者22名,解试举人68名,其他途径获取名位者50多人,其中有100多人获取了官位。天下名士竟相至流坑游览留学,宋丞相文天祥就曾毕业于流坑村书院,宋大儒朱熹曾为流坑村题写“状元楼”匾额,流坑村董氏至今仍保留的历代名人题字、题匾多达400余幅(块),其中最著名的有刘绎、聂豹、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真迹。由于流坑董氏门第显赫,村中进士第、大夫第皆深宅高阜、气宇轩辕,世誉其为“江右第一村”。
从“流坑董氏杰出人物”衣冠图画像简介中可悉,汉代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董仲舒,其学术地位冠于当世,被誉为汉代儒宗,在中国儒学史上与孔子、朱熹并称为三硕儒大师,后人尊为楷模,董氏族裔奉为显祖。到了流坑古村“秘阁校书祠”内方知,老一辈无产阶级规模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开国元老、原国家副主席、代主席的董必武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虽然是湖北红安人,但其祖籍就在江西乐安流坑村。我拍摄了“秘阁校书祠”门前的木牌简介:秘阁校书祠属“明代建筑,为祭奉流坑董氏第三世祖董文晃所建。董文晃,北宋初期人,宋皇祐四年(1052年),因其子董洙(一门同年五进士之一,任广州观察推官)被追赠为秘阁校书郎。董文晃后裔在宋时为流坑董氏四大派之一,因外迁等原因,至明代后缩至八大房之一。原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之一的董必武即属流坑董氏这一房派,是在元代迁往麻城,后再迁居湖北红安”。
“秘阁校书祠”内的“仁让堂”墙壁四周是图文并茂的文物陈列宣传栏,为了抓紧时间,不能面面俱到的只好离开秘阁校书祠,穿巷过道的向村东行去,期盼能走对路线的赶上我的同行人。路过一处民宅大门门楣上悬挂着“大宾第”的匾额,没有什么介绍牌,民宅禁闭大门,惟有悻悻路过。独自走在村中多处狭窄的明清小巷里,道路上的鹅卵石在阳光下映射出冷冷的光泽,岁月抹去了昔日,那个遥远的古代岁月已流逝远去,然而岁月的痕迹并没有抹去这些古道上的光泽。凭着直观感觉穿古村踏古巷,谁知却走到了村东头乌江边,那里有一座新桥是通向村外的公路。在邻近乌江的巷尾有座楼堡,我拍摄了这座“镇江门”;那个“门”字实在看不清,兴许是个“关”字,兴许还是个“阁”字,但我觉得“门”字的概率较大,因为流坑古村“一纵七横”的宽巷头尾建有巷门望楼,主要用于古村的关启防御作用,这样说,那就是“镇江门”了。我从“镇江门”出村,又从“里仁门”进村,往村中的中部行去。在一巷道的十字路口处是“四排楼遗址”,古居墙上有块木牌简介:“‘四排楼’为明代进士监察御史董时望一门(其子董策为奉政大夫;孙董燧为中宪大夫、刑部郎中)荣显所建。建于明晚期,为四面皆是牌坊式楼亭建筑,故称‘四牌楼’。因其有两层八角,故村民又称之为‘八角亭’,后因年久失修而塌毁,现仅存八个楹柱石础”。不知道路是怎么行走,反正感觉那里房屋高大,那里房屋聚集就望那里瞎撞。穿过气宇轩辕、高墙深宅的“大夫第”,只见大门紧闭。从其外观看,这是一座坐北面巷的砖木结构明代后期建筑,仅从“大丈第”门匾即可看出流坑曾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行游人到“理学名家”前,大门前红色的石狮子,威武庄严的竖立在两侧。墙上镶有江西省政府公布的“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高明广大’坊”石牌,紧挨其两边各是“高明广大坊”和“理学名家宅”的介绍,右边“高明广大坊”简介为:“明代建筑,面北背南。属四柱三楼影壁式砖坊,上覆青灰瓦。‘高明广大’四字,高书于坊之上端,并署有‘念庵罗洪先生书’字为阳文砖雕。两中柱上刻有‘文章辉列宿,冠冕重南洲’,亦为罗洪先手迹。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是江西吉水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哲学家,嘉靖年间考为进士第一(状元),授朝廷修撰,召为春坊左赞善,撰有《广兴图》,与流坑董燧相好。董燧是明代中宪大夫,南京刑部郎中。此坊为董燧故居前的影壁,结构简洁,古朴大方”。左边“理学名家宅”简介为:董燧故居“门前廊下两侧有圆雕红狮一对;左边雄狮双耳竖耸,两目外凸,狮头右偏,张嘴露牙,有威不可犯之势;右侧雌狮双耳后披,脑高额突,狮头偏左,左前肢稍屈,踩一绣球,球置幼狮背部,幼狮显得稚嫩活泼,作后坐前起之势,头朝正前。门楣上悬挂‘理学名家’木匾,落款为‘明吏部尚书曾同享’。宅屋门两边,曾挂有‘理学常存德义门,名家自有儿孙福’楹联”。邻近墙壁上又有“理学名家”简介:“为明代理学名士、刑部郎中董燧故居。董燧(年),明嘉靖十年(1531)中举,官至刑部郎中,进阶中宪大夫。嘉靖四十二年辞官回乡,与董极等官绅,致力于宗族组织建设和流坑社区的整治。此外,董燧还致力于陆王理学的研究和著述,经常外出游学、讲学,颇具建树与影响,被吏部尚书曾同享誉为‘理学名家’宅前坊上‘高明广大’和‘文章辉列宿,冠冕重南洲’匾联,为状元罗洪先所题赠,也是出于对董燧的推崇”。
孤身独撞在村中的街巷里,带着走到那看到那的想法,在村子里瞎转悠。游逛中看到的有“荡平正直”、“瑞挹徵垣”等古宅景点。当走到村中的下巷时,那里有一条两墙相隔约一米宽的狭窄巷子,巷道两边分别对立矗立着古代建筑,高深的墙体古朴厚重,巷道用鹅卵石铺路,道肩靠两墙的路面上有厚厚的青苔,一处“安居”在明清巷的顶头……这是不是景点图里介绍的“一巷隔两朝”的“明清巷”?在无人指点迷津时拍摄下了这条窄巷,若是明代中晚期董燧对全村整治规划所形成的“明清巷”,那么,俺是蛮撞中巧碰了。但与何书记回合后询问“明清墙”才知道我游览的墙不是“明清巷”。因为“明清巷”宽仅半米,两墙的墙体建筑风格完全不同,一边明墙是两砖横砌后再一砖竖砌,而清墙是一砖横砌后再一砖竖砌,是极易区分开来的。所以有导游与没有导游完全不一样,跟着导游的就看到了“明清巷”,而独自瞎串的就失去了“眼福”的机会。在游览流坑中令我深深感到,那里的乡民很淳朴,很好客,当我向他们询问到文馆的路线怎么走时,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很热情的帮我指点路线,还有几个老大娘带我引走一小段路。
在我前往文馆的途中,碰上了与我同行的何书记及他们跟随的那个旅游小团队,天晓得他们从什么地方躜出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是他们跟随着导游,绝对不会象我这样走“冤枉路”。其实在流坑古村游览的游人,大部分游客是不可能将古村中的一纵七横八大街游览到的,只要游览到主要景点或大部分景点,那就算游览到位了。我与同行人汇合后同赴游览的景点是“大宗祠遗址”,这是流坑古村有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从景点木制介绍牌上而悉:大宗祠“为祀奉流坑董氏的开基祖董合所建。董合以其(126号照片)八世孙董德元官至参知政事,并代宋高宗祭南郊礼成,被追赠为大司徒,故祠的全称为‘宋赠大司徒董公大宗祠’。大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初,嘉靖四十年(1561年),被闽广钟凌秀农民军焚毁。嘉靖末,在致仕居家的刑部郎中董燧的倡导和主持下重建,占地7000平方米,为前带场院的三大进重檐建筑,规模宏大,体制完备,足以体现董氏家族往昔的强盛。惜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被北洋军阀孙传芳残部邢玉堂兵匪所焚毁,仅遗五根残柱仰视苍穹,一对红石狮默然相视”。
看到眼前这残缺的景致,游人免不了对这些历史上的罪人进行唾弃。游人此时面对此物此景不禁会疑问:孙传芳残部邢玉堂兵匪为什么会跑到一个僻静的山乡里焚毁大宗祠?原来这里有一段悲凄的故事。我们跟随的这个小团队的导游简要的说了这个故事,听后觉得她讲述的简要的不能再简单了;她指着大宗祠遗址前竖立的一面硕大的简介牌说:“你们看这个牌子上讲的就是大宗祠被焚烧的情况……”。不用导游指点,那块硕大的简介牌在空旷场地上太耀眼了。那是一幅图文并茂的简介:可见天空层层乌云被燃烧成满视野的火红云,一直燃红到天边;在被焚烧后的大宗祠遗址前一块长满荒草的空旷地上,一个身穿红袍的美丽女子,独自站立在那五根残留的石柱中,仰天无奈的祈望着苍天,似乎在向世人哭述着这里曾所发生过的悲凄故事……。我即拍摄下了这幅图文的简介:“1927年,军阀孙传芳下属邢玉堂看上了年轻貌美的流坑人董春女,强迫其做妻。春女无奈屈从,忍辱偷生。此事激起流坑民众的愤慨,认为有失董家体面。族长也大为震怒,对春女之母实施残酷族法制裁,被捆绑系石投入乌江。春女痛不欲生,邢玉堂借机攻打流坑。将耸立了近在400年的董氏大宗祠纵火焚之,流坑村惨遭洗劫。母亲冤去,家园被毁,夫妻分离,族人愤怒。看到由于自己所引发的一切,春女悲痛至极。她无法面对家乡的乡老乡亲,遂换姓改名,流落他乡出家为尼,空守清丝逐白。宗祠遗址残留的六根石柱中有一根已经倒塌,只剩石基座。我们仿佛看到她在那里仰天长哭,在向世人,在向历史,在向流坑诉说……”。
大宗祠遗址前一对硕大的红石狮用玻璃罩住,其后不远处就是被北洋军阀孙传芳残部所焚毁的大宗祠遗址。这空旷凄凉的大宗祠遗址的主体建筑,现仅残留着五根直径约七十厘米、高约八米的石柱和一截截墙头上长满青草的残垣断壁。而这五根石柱原是大宗祠“敦睦堂”的房柱,如今却苍凉孤零零耸立在空荒的场地上。导游告诉游人,这大宗祠的遗址就是流坑的“圆明园”。
在残留的墙壁上有一块《董氏大宗祠遗址》的简介:“在村北陌兰洲。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万历十四年(1586)重修。为三位一体的建筑群组;左为桂林祠,祀董氏十六世祖;右为桂紘祠(文馆),祀孔子;中为大宗祠中祠堂;前有宽敞场院,设四道牌坊式拱门。此祠为前院落的三进式建筑,庭院前方两侧辟门,祠堂内有墨池、‘德厚流光门’、育贤楼、敦睦堂、孝敬堂、彰义堂、报功堂、宗原堂、道原堂等……。惜民国年间遭兵毁,牌坊、桂林祠全被烧毁,仅桂紘祠(文馆)及大院两侧坊式门幸存。敦睦堂高大石柱仍在遗址中。红石雕成的石狮两座。雄狮弄球,雌狮抚仔,侧首相向,雄风犹存”。
从残留的庭院一扇门楣上刻有“儒林发藻”四个行书字的正中门入文馆内,是一座有护栏的石桥,石栏桥两侧各有五个半圆形石球,桥两侧是水池,文庙和文昌阁里的桥两侧一般都建有这类的水池,也许就是墨池。从拍摄桥旁一面墙壁上的简介可见:文馆“又称‘江都书院’,为流坑董氏一族所立。始建于明晚期,历经维修。为前带庭院,西连藏书楼,顶立文昌楼、敕书楼,主体为三进砖木结构的建筑,堂、庑、池、桥、楼、阁齐全。集读书、讲学、祀祖、敬贤、藏书多种功能于一体,为典型的古学宫建筑。明清时期,流坑大小书院林立,至今仅存文馆一座。文馆体制宏丽而完备,足可以说明古代流坑人士对教育的重视和文风之鼎盛”。门楣上悬挂“文馆”匾额的门两侧门柱楹联是:“此日芸窗修骏业,他年梓闕建鸿图”。跨入门槛内又有一副门柱楹联:“明德有达人克昌厥后,经论根学问先致其知”,仰首可见内有一蓝底金字“文章司令”的竖匾额,并有“讲堂”匾额悬挂在内门楣上。在“敕书楼”内的“道原堂”里分别供有“西汉江都相董仲舒公”和“唐宰相董晋公”的两幅石板画像。书院东侧辟门的小厅堂偏院里有一株近五百年的桂树,身居幽雅清新的环境里,虽然桂树芯已空,但仍靠支撑树身的树杆皮顽强的存活着。小庭院前墙两侧有漏窗,倚傍其旁的白墙壁上有“瞻之在前”四个草书字,寓有“蟾宫折桂”之意。
有人说大宗祠是董氏“千门万户,聚此一家”的标志,我们从游览流坑古村所购买的门票上的图案看,大宗祠也是流坑古村旅游标志性的建筑,因为它是流坑千百年来文明的象征,游人从大宗祠遗址上感悟有千年不朽的历史,富有历史性的文物古迹。离开大宗祠遗址,我们同行三人也脱离了那支小旅游团队,在往“龙湖”的路旁有一所“乐善先生祠”,祠堂内坐着一些乡民在打牌。堂内正厅上悬挂着“明荐堂”的堂号,堂两侧悬挂着“父子大夫”等额匾,我们入内观览了便返回到村头。
沿着“龙湖”北畔回到了“制高点”的村头,看见起先载我们入村的三轮摩托车司机丁师傅已经在村头的副食品商店旁等候我们。看了一下时间,我们在流坑村游览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因为当日要返回福州,我们最晚要在晚上七点半前必须赶到抚州火车站,乘坐当天最后一趟路过抚州去福州的动车。丁师傅把我们拉到了牛田镇,我们在镇里一家食品商店前等候路过牛田镇到潭港村的班车。这处等车点虽然没有显示候车的标志,但这里的乡民和过往的班车司机都知道这个乘车上下点,所以我们心安的等了半个小时后爬上了过路的班车,行驶了25公里来到了潭港村至抚州的岔路口。在那里又等候了半个小时左右的公交车,登上了回抚州的班车。车里的售票员认得我们三个人,原来她是我们从抚州到乐安班车上售票员,她回程派班换到了不是来时的这班车上。在我们到达抚州时,她很热情的叫司机在往火车站去的邻近“高铁一号线”的地方下车,很热情又负责的告诉我们怎么乘车;有了这些淳朴热心的人,我们很捷径的提前赶到了抚州火车站。在18:23时乘坐了武汉至福州的D3265次动车,于21:22时回到了福州。这是从抚州到福州的最后第二班车,若是赶不上这趟车就得乘坐最后一班晚上八点的车,要在晚上十一点到达福州了。
回榕后在写这篇游记时,脑子里还在想起那件流坑村为何为“千古第一村”的事,确实有点费劲心事。但从在景区售票处信手拣来的两份“千古第一村流坑”的宣传介绍单上悉:流坑村于乌江之畔,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山川形神,钟灵毓秀,有1200余户,近6000人。全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全村以董氏为主。全族大宗祠则建于村北,其他宫观庙宇均建于村外,以符合古礼的要求。全村外有恩江、龙湖环绕,内有村墙门楼守望,很像一座小小的城池。从五代南唐升元年间建村以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流坑村古建筑密集,村中仍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古建筑及遗址260余处,其中明代建筑、遗址19处,还有重要建筑组群18处、书屋等文化建筑14处、牌坊5座、宗祠48处、庙宇8处。村中设有南北一条横巷,东西七条纵巷,巷道内鹅卵石铺地,建筑组群完整、规模宏大、风格独特、建筑装饰十分讲究,集木、砖、石雕(刻)及彩画、墨绘于一体,工艺精湛,别具一格,堪称一绝。村中古民居均为砖木结构的楼房,高一层半,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质朴而简洁。村中现存有状元楼、翰林楼、“理学名家”宅、文馆等不少纪念性文化建筑,匾额楹联数目众多有682方,家藏文物321件。另有水井、风雨亭、码头、古桥、古墓葬、古塔遗址等32处。在历史上,流坑走科举入仕成才学子甚多,曾出文武状元各1名,进士34名。其科举之盛、仕宦之众、爵位之崇、经商之富、建筑之全、艺术之美、家族之大、延续之久,在江西独一无二,在全国也是难得少有,不仅再现了古代流坑的辉煌,也展现了一个辟在乡间村庄的千年变迁,成为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2001年,流坑村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从上段所摘录的文字资料而言,这些现存的遥远古旧建筑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流坑饱经千百年沧桑依旧屹立在风雨之中,见证和向世人记叙着历史,充分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从此而猜论:大概这就是一个偏僻古村为什么冠名“千古第一村”的由来,这也是众多的中外游人为什么辛苦跋涉蜂拥而至流坑的缘故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酷族斗破苍穹5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