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怎么创业,比如android 互联网...

国外10大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app之家
&&&&&&国外10大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
许许多多的创业者废寝忘食,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付出了大量的积蓄,只为创建一个产品或者一项服务,他们的努力,不仅满足了我们的需求,而且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到处都是创业公司的世界里,我们都关注着,静待下一个大事件的爆发,或者是一个不知出处的小公司,做出了让人惊叹的产品,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有希望改变世界发展的轨迹。
  Entrepreneur的网站与Social Media Week合作,列出了2014年可能会有大动作的10家初创公司。在这个名单上的这些公司,正在试图用富有创意的想法来打入人们的生活,其中一些也已经得到了可观的回报,以及顾客的青睐。
  当然,我们并不能确保,这些企业一定会成为下一个Facebook或者Foursquare。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公司一定是在各自的行业内引领潮流,值得我们的密切关注。
  1.Oscar:“人性化”医疗保健
  创始人: Mario Schlosser、Kevin Nazemi、Josh Kushner
  创立时间: 2013年7月
  自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开始推动医疗法案开始,美国的医疗保健行业就成为了创业者创业的前锋阵地。至少,这家位于纽约的创始公司Oscar就押注了这一行业。该公司去年10月推出了符合联邦政府和州政府要求的新型健康保险交易所,消费者可以选择自身符合医疗法案的计划。Oscar经过两轮融资,已经筹集了高达7000万美元的资金,旨在推动融合技术、设计和大数据于一体的“人性化”医疗保健。
  业务进入市场的头几个星期,Oscar就已经有了上千的客户,以及数千万美元的年收入。是因为健康保健行业比较性感,吸引人吗?不尽然,但Oscar进入市场的时机真的是正好利用了一个巨大的机会。
  2.Dash:汽车连接平台
  创始人:JamynEdis (CEO) 、 Brian Langel (CTO)
  创立时间:2012年6月
  到现在为止,你肯定听说过各种各样跟互联网相关的东西。是的,你可以用一个小工具、设备和中间连接的东西,跟互联网连接起来。现在这个行业才刚刚起飞。
  进入Dash,一个基于Techstars资助的汽车连接平台,就可以让任何一辆汽车都变成一个“智能”车。这是一个小装置,可以塞入你的汽车诊断端口(适用于1996年以后的任何车辆),可以读出关于你的爱车信息,比如车的性能、如何开车更经济、车的位置等。这个装置通过蓝牙可以连接到一个android系统的手机应用程序。当然,iPhone版本也很快就会研发出来。
  所以,如果你的车坏了,Dash可以告诉你哪里出了问题,甚至可以给你估价,坏的部件可能需要花费多少钱去修复。如果你的车出了事故,该装置可以实时通知你的朋友和亲人。非常地贴心。
  3.Humin:管理人脉利器
  创始人:Ankur Jain、Daniel Pourbaba、David Wyler、Jake Medwelland Jonathan Shriftman
  创立时间: 2013年
  是什么让一个智能手机更“智能”?难道仅仅是因为它连接到了互联网?总部位于旧金山的Humin,其创始人想让智能手机变得真正的智能起来。
  我们大脑中关于人的记忆储存并不是简单排列,我们更多记住的是在哪里遇到这个人、他在哪里工作、他认识谁等等更加复杂的信息。而这就是Humin想要做的事,以一种更加智能的方式来帮助人们管理身边的人脉。
  Humin重建了手机的应用程序,通过你了解联系人的方式来让你记住该联系人。比如,当你遇到了一个不认识的人,首次在应用中添加联系人,Humin可以帮助你记住你认识他时周围那一刻的背景,以帮助你以后回忆自己在何时何地见过这个人。而不是简单地按字母顺序排列的联系人列表。Humin创立了一个引擎,可以让你按照词汇来搜索手机里的联系人,比如“上星期见过面”或“生活在奥斯汀”等。
  Humin可以跟你的电子邮件、日历、联系人、Facebook和LinkedIn等等无缝连接,所以它只存在于后台,帮助你联系到相关的联系人。
  4.YPlan:票务预订
  创始人:RytisVitkauskas (CEO)、ViktorasJucikas (CTO)
  创立时间:2012年2月
  让我们想一想,谁不想采取一点小措施帮助自己计划夜生活?YPlan的创始人想要帮助人们找到并成功支付票费。YPlan会为用户收集这座城市的各种活动信息,如演唱会、歌剧、脱口秀表演等。每位用户收到的信息展示都是个性化的,用户可通过YPlan app 使用信用卡等方式付款预订座位。YPlan的创始人RytisVitkauskas表示,YPlan能够通过追踪用户的点击和预订记录来学习他们的品位与偏好,从而为他们推荐最合适的活动。用户使用次数越多,他们的YPlan就会变得越“智能”。
  现在应用程序只有在伦敦和纽约,但它已经被下载500000次在一年左右。自发的社会个体想要留意Yplan扩展。
  YPlan目前仅仅为伦敦和纽约的居民提供订座服务。但它在一年左右已经被下载了50万。它已经完成了A 轮融资,融资金额 1200 万美元(约7375万元人民币)。大家可以留意其扩张路线。
  5.Harrys:男性专卖在线网站
  创始人: Andy Katz-Mayfield&、 Jeffrey Raider
  创立时间: 2013年3月
  Harry‘s是个类Warby Parker 的个性化剃须刀电商,目前跟Warby Parker一样拥有线下实体店,创始人之一同为 Jeff Raider。
  Jeffrey Raider对自己剃须之后的手感并不满意,他的联合创始人——著名眼镜电商Warby Parker也有同样的看法。Parker希望他能让魔术发生两次,因此他成为了男士剃须Harrys的创始人之一。
  剃须是一个古老的行业,难道还有什么空间留待Harrys来发挥吗?当然。它已经超越了霍金叶片,处理和完善,以完成特殊的“剃须体验”。在创办之初的 9 个月里,他们卖出了超过 10 万套剃须套装(一个剃须刀、一罐剃须泡沫和一组刀片),还在纽约开了一家专营理发店。
  “就像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一直以来只能选择价格昂贵、过度营销的剃须刀,它们根本没有尊重你的智商,相反则只能选择质量差的廉价剃须刀,而这些又完全不拿你的脸当回事”,该公司在其网站上说。“我们知道,一定有一个更好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创建了Harry’s,回到了问题的关键:一个有着公平价格的伟大的剃须刀。”
  对于Raider和联合创始人Andy Katz-Mayfield来说,他们并不是只有做一只时尚剃须工具的潜力。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在纽约筹集到了超过1.2亿美元的资金。
  除了做好产品,Harrys同样也关注着社区。该公司拿出了自己销售额的1%和至少1%的时间,去当地组织一些“个人以及职业成功的准备”等活动。
  6.ThinkUp:个人数据挖掘应用
  创始人:Anil Dash 、Gina Trapani
  创立时间: 2013年7月
  你有没有想过通过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个人影响力去对别人做写什么?如果你真的这样想了,那么你并不是唯一的一个。Lifehacker的创始编辑Gina Trapani以及创业者Anil Dash联手创建了ThinkUp,一个消费级别的数据挖掘应用,它为普通的个人提供科技和市场营销公司常做的数据解析服务。
  ThinkUp与图标和图形专注于业务指标不同,它并不是干巴巴的,而是使用普通的语言来告诉用户,他们最死忠的粉丝是谁,或者他们分享的图片让谁最有幸福感。
  ThinkUp发起了集资活动,打破了其以往每月第一周1000个订户的预期目标,现在有成千上万的付费用户在享受他们的服务,而且有成千上万的开源用户正在运行该软件。值得一提的是,ThinkUp在其官网中声明,“在未同社区商榷的情况下,ThinkUp不会修改任何社区条款”,“在未经你允许的情况下,ThinkUp不会拿你的数据做任何事。”
  与其我们自己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如让ThinkUp来帮助我们这些普通人来更好地了解所有的问题。
  7.Plated:食谱网站
  创始人:Josh Hix、 Nick Taranto
  创立时间: 2012年
  位于纽约市的网站的使命是让美国人更好地享受饮食。每个星期,他们的菜单都会推荐7个食谱,其中包括4个健康的肉类、鱼类选项和3个独特的素菜。你可以选择你想吃的食谱,该网站就会给你列出所有你需要提前准备好的肉、鱼、香料等,还有如何烹饪的步骤,以及一个主要的食谱卡。
  Plated 会把菜谱中所需的原材料备齐,按合适的数量比例、营养搭配及人数为用户提供每周配送上门服务。所以,你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为了一两顿简单的晚餐,并不需要购买太多的肉或者香料。“采用技术和数据将美国的食品供应链重新整合起来”,该公司表示,他们的投递范围以及覆盖了美国48个州的90%,而且每隔六周业务就会翻上一番。
  8.Rap Genius:歌曲版维基百科
  创始人:Tom Lehman、MahbodMoghadam、IlanZechory
  创立时间:2009年8月
  为啥你的头脑中永远想不起一首歌的开头?只有Rap Genius 才知道。在 的网站上,采用类似维基百科的编辑机制,艺术家以及他们的粉丝可以随心所欲地对歌词进行解释,里面可以包含文本、链接、照片和视频,有的是其他用户发布的,有的则有可能源自艺人自己。他们可以探索式地创建和编辑,将其作为“全球知识”中的一部分。该公司甚至表示,未来会将业务拓展到诗歌、纪录片、书籍、演讲、新闻事件等领域。
  当它的发展被人所关注时,Rap Genius的异常发展就显现了出来,其主动不自然链接违反了谷歌的链接政策。最近,在被要求对可疑主动链接请求做出解释后,歌词和其他文本注释网站Rap Genius向谷歌发表了公开信,承认其曾试图操纵谷歌搜索的结果。在其放弃此种办法之后,又重新回到了谷歌的搜索列表中。
  今年Rap Genius有什么能证明业绩的?尽管其的负面关注居多,但其网站的增长并不是一个笑话:每月独立访客3000万,月增长10%到20%,注册用户超过50万等等。此外,其金融支持者,比如风投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和联合创始人Alexis Ohanian并没收到伤害。
  9.Topi:认识朋友的网站
  创始人:David Aubespin
  创立时间: 2011年12月
  David Aubespin的职业生涯开始于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他致力于如何使网络更快的课题。之后,他加入谷歌,成为其工程经理,服务于在线广告和特别项目中的谷歌顶级客户。现在,他想要将其在网络中受到的启发付诸于实践,于是创立了Topi。
  虽然在专业活动中可以偶然认识一些很有趣的朋友,但通常这并不是认识朋友最有效的方式。而Topi正好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服务。通过该网站,你可以管理你的应用程序,策划活动,并与在会者交流。该网站通过一些地理技术,可以知道个别在会者的个人行动以及位置。
  与此同时,Topi也可以帮助与会者确定志同道合的同龄人,使得认识过程更有策略性。用户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登录其账户,并在聊天室中与其他在会者沟通。
  如果你在一次活动中,发现了特定类型的目标客户,或者满意的合作伙伴、投资者,不妨上Topi一试。
  10.Samba:视频反馈App
  创始人: Barak Hachamov (CEO)、Shay Erlichmen (CTO)、RonelMor (主要创意者) 、Oren Meiri (客户主管)
  创立时间:2013年
  桑巴舞被选为决赛选手为SXSW2014启动加速器的竞争。该公司计划在苹果商店去住“很快。”
  Samba总部设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它是一个视频传递的App,改变了视频交流的游戏规则。它可以记录下来收件人观看视频之后的一些反应。
  也就是说,这个App可以将视频作为信息发送或者接受。当你的朋友查看该信息时,他的反应就会被记录在案,并自动反馈给你。而反馈则是与原始信息同步传送的。
  在SXSW 2014 Startup&Accelerator 比赛中,Samba成为其决赛选手,而且将在近期内入驻苹果商店“Apple Store”。
【上一篇】【下一篇】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市场部都在做什么? : 经理人分享
加入创业公司的市场部,进行新媒体策划运营、PR传播、项目整合策划,对于一个人真心是一场体力、耐力、智力的三重考验。
移动互联网是钟爱成功故事的年代,每一个造富神话都让年轻人为那不到1%的幸运儿热血沸腾,而忽略掉了99%的失败案例。但是创业公司开始的艰辛让很多人始料不及。这个行业的特点非常鲜明:团队年轻化、外部市场变化快、财务精打细算、熬夜加班是常态等等,所有的创业团队,都需要在隐忍中保持前进,痛并快乐,只是为了等待漫长的蛰伏之后产品能熬出头活下来。若是天时地利人和,或许跻身IPO的队列就是被大彩蛋砸中的机率。今天是我加入移动互联网创业团队的第三个月,从管理咨询行业跳入移动互联网行业,成为创业团队的一名互联网新丁。写下此文也算对这三个月的工作的梳理和反思。投身移动互联网创业,是一场体力、耐力和智力的三重竞赛记得马云说过一句被疯传的话:“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这句话确实能反观出移动互联网创业的当前激烈竞争的状态。加入创业公司,尤其在App死亡率最高的移动社交行业。对于一个人真心是一场体力、耐力、智力的三重考验。回顾之前的咨询行业经历,每周约60个小时工作量时已觉身心疲倦。而彼时,在一家创业公司做市场,面对变幻莫测的行业状况,我常和友人开玩笑:智力不同无法为道友,体力不支无法为创友,每个周70+小时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也许很多朋友会辩解,创业是不需要长时间加班而获得成功。但是,当比你还牛的产品和团队都比你努力的时候,你真心没办法不鞭策自己以加速度冲刺,在这个你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奇迹的行业。在这时间飞逝的三个月里,我每天面对各种chart里花花绿绿的date,是许多个深夜坐在电脑前一遍遍修改PR稿件眼睛涩得生疼的隐忍,是不停的和媒体资源沟通,不停地寻找下一个爆点事件,是为了讨论出一个市场事件和一份靠谱传播方案,拉上小伙伴们连续Brainstorming,6个小时也属正常。但对我来说,扎进这竞争激烈的移动社交行业,是一次迷失职业方向后又重新建立起无坚不摧的坚定信仰。当大家谈市场的时候,移动社交的创业公司市场都在做什么之前在乙方的工作经验是,为甲方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和推动变革,帮助甲方做出更好的管理决策。曾经很羡慕在甲方市场工作的同学,可以大手笔的烧钱和各做额外福利。当自己身在创业公司的甲方,时常会冒出有把钱花出价值比挣钱更困难的无力感,和成熟公司大手笔造势或找外协的运作方式不同,创业公司预算捉襟见肘,所以每一分投入都必须在刀刃。在我加入公司时,整个市场部只有空头司令的总监一枚,我们需要迅速配合去搭建各项工作的运行机制。我们把市场部工作分成:新媒体策划运营、PR传播、项目整合策划等三大模块。一、初创公司市场部的新媒体运营策略关于新媒体我们初期就针对微博、微信的运营进行规划。对于内容的策略,我们初步分为:内容策划前需做好受众定位。 我们分析得出核心用户主要定位是喜欢社交和尝试鲜的年轻人,所以在内容更新上保持一天三条左右有趣的内容。必须坚持原创内容的产出 。运营初期,在微博上我们会抓住当周或当天的热点跟进,保持一定的持续创新力。但在用户转化这一块,我们目前做的效果也并不是很好,可能这也是跟整个微博的大环境趋势相关,这里,我也非常乐意和对社会化营销感兴趣的朋友多分享交流。而对于微信,我们主要是用来调动已有用户的活跃度。我们把微信运营结合产品特质把日常内容分为六个部分:两性的知识内容、结合产品做 UGC内容聚合推荐、事件对外传播及互动、设定topic和用户的互动问答、收罗新鲜有趣的资讯、有奖竞猜等内容调动用户自愿性对内容进行分享和传播。优质内容更需要选择合适的输出渠道。 对于微信平台的相对封闭性,在初期用户基数较少的时候,让人比较郁闷的是产出了优质的内容,但没有更好的渠道让内容输出,最终也没能达到理想的传播的效果。运营新媒体社会化传播最关键是要做好三个方面:内容数字化、传播社会化、送达精准化。但只有运营过新媒体的小伙伴才知每一条原创内容的输出,自己的脑细胞被烧掉了多少,尤其在热点频发的时间段里,总有一种被文案内容虐到阳寿将尽的幻觉。数据会说话。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大家务必要保持对数据的敏感性,你不知道如何衡量一条你发出内容质量和口味是否让用户有兴趣的时候,数据会说话。每周花一些时间去认真分析每一条微博、微信背后的数据,你一定会发现传播度高的内容背后的契合点和关联性。这样非常有利于自己官方微博、微信内容质量的提升,运营起来也更接地气。二、初创公司的公关策略对于初创公司的公关策略又该是怎样走的呢?我们的策略是:用日常稿件保持稳定的曝光 。我们会定期做一张传播规划表,每个月要根据公司和产品的变化来决定该向外界传递什么声音,恰当的表达和持续的内容产出会让公司的曝光度及行业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维护好已有的媒体资源,积极扩展新资源。 对于自己原来熟识的记者和媒体,我仍会保持续的沟通和交流,告诉他们,我们的团队在做怎么样的一件事。深信只有反复的沟通,才会把故事的闪光点打磨得抓住人心。而作为PR也更能及时嗅到媒体关注的兴趣点,为下一次的报道梳理做好充分准备。在创业公司对PR的经费并不是非常充足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仔细去分析,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和进度,需要利用的什么样的途径和资源去支撑公司的发声和观点。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周都有计划的去拓展一些新的媒体资源,这样能为之后做事件输出时能有合适的渠道的进行支撑。PR不是硬广告,学会在对的途径讲一个动人的故事非常重要。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传播源,无论微博Kol、微信公众号、媒体网站的专栏或各大社交网站,我得去研究如何利用这些平台来讲述一个好的品牌的故事,反之,这些平台也会是用户对品牌产生UGC的最好渠道。在初创公司,作为PR需要把公司每一个阶段的方向都了解透彻,然后学会向市场、投资人、用户传递一个有力的声音,这个声音并不是生硬的广而告之,而是抛出一个话题让大家对你的故事所感兴趣,并带动大家如何把兴趣引到你的产品上来,最好形成行业的热议话题。而在最后,要记得做好对营销传播效果的评估,这些可能包括人群的覆盖率、点击量、阅读量,点赞量等。每一次的数据,都会告诉你下一次的内容应该怎样做得更赞。而PR作为连接内外的桥梁,最好也要藏身于用户中间,在深度沟通中突出品牌的个性。选择的渠道决定了传播的效果。 说什么故事,用哪种方式呈现传播效果会最佳,这对于渠道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对于公司创始人的一些采访,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行业及财经相关的权重高的纸媒,有利于大面积的带动传播;对于产品的发声,我们更倾向于科技类的新媒体,在行业内能引起更快速的关注力;而对于事件话题性的新闻,我们更青睐于选择大型门户类网站。对于自媒体这领域,实力参差不齐,选择有中立观点和实力派的自媒体发声,不失为好的选择。但是成本对创业公司来说,并不是性价比最高的。而对于电视媒体,选择对和你潜在用户相吻合的节目,是一个能快速让产品呈爆发式增长的途径,目前我们还未涉足,但下一步很有兴趣去关注这个渠道。三、初创公司的事件营销策略互联网公司市场部是冲在最前线的部门,初创型公司市场部成败之一还是要做出事件营销,用事件去获取更多曝光,这是直接触及到你潜在的用户的好方法。而事件营销绝对是个体力活和脑力活,这需要整个团队保持敏锐的市场嗅觉,此外还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配合一定的媒体资源,事件才得以在最快的速度推出去。事件营销的前提必须是团队成员需要每天接触大量新鲜的资讯,把这些信息整合,也需要养成随时记录下一些闪现的灵感创意并和成员们及时分享碰撞。对于能贴上产品的创意点结合点,我们会马上进行头脑风暴,对事件的始终进行推理,若确定方案可行,那么马上做出与之匹配的传播计划,开始做项目预算并一边准备好渠道资源。我觉得在移动互联网行业,创业公司市场则适合多面出击,把能够想到的各种途径方式都去尝试,用最小的投入把品牌效果最大化。在想到的 100种方法里,不断测试出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剔除掉其中99个,集中火力把手里的资源集中在一个可能爆发的点上,不断放大,不断分析,等待爆发。最终吸引更多的注册用户,提高自己的市场份额。借势营销的实战案例分析。我们发现行业老大做了一系列的洗白正名海报,但觉得海报洗白得让人意犹未尽。于是团队成员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进行借势营销。经过短暂的讨论,大家对事件方案达成一致便开始着手文案,用了一个晚上把几套文案讨论修改以及呈现形式确认,设计师开始准备海报。市场部一边开始着手传播方案和预算,该利用哪些微博大号,利用哪些媒体资源,传播的点怎么设定等等。前后48小时不到,我们把替老大洗白海报推出,根据曝光和传播来衡量这次顺势营销,我们的产品平台的定位得到了很好的传播。所以作为一个市场人,你若觉得时间是无关紧要的小事,那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事件引爆或许就赢在一个好的时机。在管理咨询界两年有余,转行移动互联网做市场和品牌虽看似跨行,但我感觉在以下三个方面是互通的:1、让自己拥有快速的学习能力: 做市场需要快速的抓住很多方面的知识,把日常很小的发现或许就能融合进某个创意事件里。关于市场、媒介、创意、用户心理等等都有所涉及,所以必须要求你自己不断学习进步,建议自己每天除了利用碎片时间去关注最新的新闻事件,你还需要关注用户行为倾向,需要大量的阅读量去做自己的知识储备。2、注重每个事件的实践和总结: 在移动互联网行业,最辛苦也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你不知道在下一分钟又要爆炸出什么大事件可以让你参与进来。所以在此之前你要真枪实弹的深入市场,在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前提下,初创公司需要不断用小事件去切入和摸索市场,成功或者失败,在每一个事件结束之后就需要去深入反思,最后形成一个个鲜明的案例。每个同学都可以在案例里历练成长。3、学会和各种人群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初创公司,一个市场人需要三头六臂。你需要懂用户、懂产品、懂营销、懂创意。这一切都基于你要走出去,多与各种人交流,建立起有效的学习和行业圈子,不能只是坐在办公室里自己闭门造车。也许苦思冥想的方案在与人的沟通聊天中,你就会发现新方向和创意点。当你以为别人的BENZ很不错的时候,总有人跳出来告诉你,它比Bugatti差远了。当你以为你坐上头等舱很牛逼,别人或许早开上了私人飞机。你会被很多不安全的焦灼感包围,其实回头想想也许只是方向错了。你的快乐是存在的,只是它已经超越物质,你可以真正去做一些你想去尝试的事情,再艰辛又如何,每一个产品崛起的梦想,你又可曾预测得了?!
(下载iPhone或Android应用“经理人分享”,长期赞助你的生活。助你不买彩票,也能赶超王思聪,迈向人生巅峰,想养猪养猪,想养鸡养鸡……根本不必剁手。拒绝瞎BB,We can we up,装机(B)必备,不用谢。)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涉及知识点
2015年,手机游戏产业链上有什么新兴业态?
借势营销一直流行的秘密:全民作秀
高品质友谊,有吗?
阅读更多“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市…”文章,扫描下载经理人分享APP亲身创业教训谈:做中老年移动互联网产品前,得想明白的三件大事
听闻白鸦要做老人手机,我狠欣慰又有更多的创业者关注老人领域了。我们车内逃脱团队的上一个项目就是为中老年人服务的家庭SNS社区,虽然后来失败得一踏涂地,但我非常愿意把自己的伤疤揭开,跟大家分享当时我们的经验教训。首先我想说的是,无论是做老人手机、老人社区、甚至是智能助听器,必须时刻记得,创业不能被热情和理想冲昏头脑,这他妈永远是一门生意。无论你做的事多伟大、多么令人感动,你是在运作一门生意,不是慈善,盈利模式是面向中老年人产品的巨大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产品做的好就是先烈,做的不好就跟我们一样,炮灰。IT和互联网的老人领域是片蓝海,这是我们做爸妈家之前靠想象得出的结论。进入后我们发现,这哪是蓝海,这就是一荒漠,狠多正常世界里的思维和规则都不管用了,就好像一下子从地球到了火星,重力都不一样。这不仅是因为老人们这个群体跟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和使用习惯本身就差异狠大,更是因为老人们之间的差异也狠巨大,这是由这一辈人的历史背景决定的。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老人能把QQ玩的狠熟、还能上摄影论坛展现自己的作品,而有的却压根不识字,你说你这产品怎么做?所以,后来我们总结为何失败时,我们认为自己在三件大事上做的太差、甚至就没认真做,而却在诸如用户体验、产品图标等小事上反复用力,导致团队做了大量无用功,失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如果当时我们不急于出产品,而是先把三件大事想明白,可能结果就狠不一样了。这三件大事是:用户定位、客户定位、刚需。用户定位我们当时觉得,这还不简单,一句话,面向中老年人,完了。后来我们才发现自己有多么地傻逼。因为中老年人群体内部存在巨大差异,这个用户定位必须非常仔细小心地调研才能下结论,要根据各项参数,选出对自己来说群体最大、产品推广最容易的那类人才行。我随便说些参数,比如大致年龄、性别、婚姻状态、退休状态、健康状态、儿女生活状态、家庭富裕程度、文化程度、IT产品和互联网使用基础、网络依赖程度、家庭各项花销比例等。假如你现在问我面向中老年人产品的用户定位,我不会再说40-70岁之间的中老年人这种幼稚的话。我会说,比如,50岁以上、身体健康、已经退休或半退休、业余时间狠多、儿女平时不在身边、家庭财务状况不错、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日均上网时间超过1小时、乐于学习、乐于与人交流、会拼音能打字、还会在浏览器里上传图片的阿姨大妈们。你别管这么筛下来这个群体最终会有多少人,至少你得先这么筛一遍,否则你做产品的时候会处处碰壁。一会儿你会想“这个图标的表义他们能理解吗?”,一会儿你又会去想“这个上传按钮恐怕他们不会用啊”,那你就会陷入无止境的互联网基础技术改造漩涡里,你会去想改造浏览器、改造操作系统、甚至改造键盘和鼠标,对,你会发现所有的技术都在跟你的用户做对,因为你的用户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会,而现在所有的技术实现对他们来说又太复杂了,年轻人想都不用想的操作可他们就是不会用,好不容易教会了他们也会忘,最后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学会了,嗯,然后他们电脑中毒了。对,你别笑,就是中毒了,依然打不开你的网站,你说你怎么办?所以,第一步必须先把用户定位非常明白地明确了,这样不仅能让团队目标更加清晰,也能避免后续狠多自己给自己使绊的地方。客户定位也就是你的收入从哪里来。卖设备、卖广告、卖空间,你爱卖啥都行,但是必须想清楚掏钱的人是谁,这也是做中老年领域最有挑战和最有技巧的地方。你是让老人自己掏钱呢,还是让子女掏钱呢?如果说前一步用户定位直接影响的是产品战略,那这一步的定位就是营销战略。比如你做老人手机,面向儿女宣传,希望儿女买来送给父母,那就必然要走各种节日路线,就跟脑白金是一个套路,你能达到脑白金洗脑程度的60%,你这手机肯定就有销路了,至少也能像当年濮存昕做广告的商务通手机一样狠好地养活整个团队。但这样一来,你的宣传就不能是技术化语言,因为所有你向儿女们宣传的功能点最终都要由儿女向父母转述:“妈,我给你换个手机吧,现在有个XX手机可好,能XXX,还能YYY,还能ZZZ。”35岁的儿女送60岁的父母东西,恐怕不会像35岁的父母送10岁小孩东西一样直接把东西买来当成礼物和惊喜,儿女买之前一般都是会征求父母意见的,你觉得上面那个问题父母会怎么作答呢?我想无非是这么几种:1、“我现在这手机挺好,不用给我买新的,新的我也用不惯,你留着钱多吃点好的,别老加班吃外卖,注意身体。”&2、“这手机这么好?多少钱,一定狠贵吧?”3、“买啥手机啊,别买,我们这开卡就送手机,我现在这个就是送的,存500话费就给,每月还返钱,不满意还能找他拿回去加点钱换个更好的,别买,不值”4、“你啥时候买iPhone 5?你买iPhone 5了能把你那iPhone 4淘汰下来给我用不?我好跟老王下棋的时候显摆显摆,嘿嘿!”&5、“好,你买吧,你买啥我就用啥”……我敢打赌,这5种答案里,出现第5种的可能性绝对要远远小于前4种。你可以不同意,你可以去调研,但是我可以明确告诉你一点,老年人是非常不愿意改变现状的,改变对他们来说意味着重新学习、重新适应、重新开始,所以不要怪他们不愿意尝试新鲜事物,当你也活过了生命的四分之三、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工业时代的风吹雨打,你最想做的事也不大可能是在数码世界里整天折腾。所以,客户定位决定营销策略,而营销策略是整个产品的一部分,千万不要把营销策略想象是成产品出来后怎么推广的问题,不是,它是产品的一部分,完整地、不可分割地一部分,甚至直接决定产品该是什么样。比如,如果我非要做老人手机,我不会自己做硬件卖手机,我会专做ROM甚至iPhone改造,专门面对儿女淘汰下来的智能手机,让儿女刷了ROM后留给父母用,让父母不花一分钱就能享受智能手机带来的种种便利,如此一来,父母怎能不安然接受?刚需前面说了用户定位和客户定位,用户定位决定产品战略,客户定位决定营销策略,这些都是虚的,最终你总要落实到产品具体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上,这就是刚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紧抓中老年人的刚需!刚需!刚需!刚需这个词无论强调几万遍都不过分,是否能抓住刚需就看之前你对用户定位的精细程度了,只要用户定位到位,抓住这类用户的刚需并不难,剩下的就是你怎么发挥IT和互联网的特长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需求了。刚需永远是非常明显的问题,能不能发现只跟你是否足够了解用户有关,跟你的智商无关,你坐在办公室里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刚需那绝对不会是刚需。我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我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冬天冻手,我必然要买手套,我可能腿也冷,要买保暖用的护膝。如果你是个开车上下班的,真皮座椅电加热,恐怕你坐办公室里是狠难想出有自行车毛绒把套这个细分市场的,即便你想了狠久终于一拍大腿大喊一声我想出来了这点子真是太好了我是天才啊哈哈哈,结果也是出门随便找个修自行车的铺子一看,人家已经满大街在卖了。我说这个的意思就是,我们做IT和互联网的狠容易被自己的热情和技术能力所感动,但你的热情和技术能力在用户需求面前狠可能是微不足道的,甚至是不对路的,你能做什么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需要你做什么。我们最后为什么放弃爸妈家了?不是我们没能力继续把爸妈家改造好(虽然现在这一版的确是狠烂),而是我们发现,真的想为中老年用户做些事情的话,与其做数码产品或是社区网站什么的,还不如开个能把别人父母当作自己父母一样照顾的体检中心更有意义,而且还能挣不少钱。你作为儿女,你每年不花点钱给父母完整地体检一次,你说得过去吗?反过来想,拿体检这事跟老人手机一比,老人手机的形象瞬间便弱爆了。这就是刚需的力量,也是我们最终放弃了爸妈家的原因。不管是老人领域还是别的什么领域,创业者最悲哀的就是把自己想象出来的需求当做刚需推给用户,这也是我们之前犯的非常傻逼的错误。比如你正在设计老人手机,你可能就会觉得远程帮助、家庭分享、位置求救、手写+语音输入、整合80服务什么的都是刚需,你会觉得这些功能真是太有用了,之前怎么没有手机做呢,我真是天才,这产品一出来绝对受老人们欢迎??呃,结果会如何呢?我持十分怀疑的态度,我不认为这些是刚需,理由狠简单,现在的手机虽然没有这些功能或者做的还不够好,但现在的老人们过的也都挺好啊,用手机用的也挺顺利的啊,顶多只是在某些功能或情景上稍有不便而已。你想在老人领域打造像苹果iPhone在年轻人领域里一样的神话?嗯,不是不可能,但你要知道追求时尚新潮的数码产品本身就是年轻人的刚需。老年人的刚需肯定是不在这里的,但它又在哪里呢?不知道,需要我们走进老年人中间,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去发现。全文结束,感谢阅读。衷心祝福白鸦这次在中老年领域的尝试能够开花结果,让我们的父母也能方便地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顺便说一句,我妈用iPhone,我爸用诺基亚直板机,如果下一部车内逃脱产品挣大钱了,我打算把我现在的iPhone给我爸,我买个iPhone 5。安卓老人机?至少我不会买。我希望我爸在别人面前拿出iPhone的时候说的是“你看这iPhone是我儿子给我的!”,而不是“你看我这安卓老人机有多么好用”,我想,我爸也会是这么想的。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点此全站设置为大字体
本设置保留在浏览器内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炫耀你的微信影响力!~
要评论?请先
没有帐号?点击
看完想起细高跟鞋之父ChristianLouboutin说过 “如果用一种不自然的方式发展事业,它会崩溃。我满足人们对最棒的鞋子的需求,然后才有了盈利和公司。” 他拒绝顶级商业大亨的收购,也没有急速扩张。“假设那么做,就会失去工作核心——做一双好鞋。” 沙漠淘金看这容易实际难and挺看好中老年市场
呃,你是看了纽约客对Louboutin的报道吗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呃,你是看了纽约客对Louboutin的报道吗
好文。刚需驱动,而不是虚幻的需求。老年人随着年龄,对健康的关注会越来越多。中国人惜命。从市场可以看到中脉元红一些年轻人不可想象的产品却可以得到老年人的青睐。有一家国内的产品,做红外治疗仪,带在手腕上,每天40分左右,可以治疗高血压。一看就是骗人的。可是我家老人,迷信上了,好像不支持就不行,在众人的反对下,花了近2000元买了一个。这个事情,我曾反思,一向以it人自居,却没有这些传统的电子产品厂商认真研究老人的心理更加深入。往往凭着想当然构思一些锦上添花的需求强加给老人。另外,如果真要研究这个市场,怕是好好研究一下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是如何做功能诉求的,然后作为idea,应该不坏。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当然,心理营销是老年营销的一个Key Feature。你真当人家不知道吗?错了。老年人要的是心理安慰。反正不得病还能再多活20年不成? 等你到了那个年龄你就也会同感了。
因为,那个假的东西,给了他真的希望。
深有同感~~不过这个世界上能有几个人能真正的把握住客户需求?
必须得有亲身经验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结合前几天Paul Graham关于创业点子的意见,一再证明了创业点子不是想到的,而是注意到的。Paul Graham文章中文版链接在这:/p/172863.html
真正创业者的见解才真正值得大家注意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真正创业者的见解才真正值得大家注意
现在这一代的老年人跟互联网还是有隔阂的,老年市场如果成熟应该再过个二三十年,我们这一代人成为老年人的时候。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你把互联网特殊化了,它和所有其他东西都是一样的
我母亲大字不识,现在也用android机,核心功能是拍照,逛街出门走到哪里拍个照记录一下,其他就是各种诵经应用,点点就开始念经,其乐无穷,老人机是要靠儿女定制的.//@姚平: 老年人根本就没有移动信息服务的需求。老年人需要什么?延年益寿、天伦之乐。谈什么老年人的互联网需求,就好比谈三岁孩子的色情服务
非常同意!中老年人很顽固,只有儿女能让中老年人愿意学习新东西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非常同意!中老年人很顽固,只有儿女能让中老年人愿意学习新东西
谁能为老年朋友做点什么呢?
期望哪方面呢?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期望哪方面呢?
我代表我妈表示非常需要傻瓜式智能手机[哈哈]
把智能做到傻瓜化不容易,
也许将来会有大市场, 好产品, 不过现在还没看到...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把智能做到傻瓜化不容易,
也许将来会有大市场, 好产品, 不过现在还没看到.
现在的老人手机大多只是大按键, 大字体, 外加一个紧急呼叫按钮.
创业需要深入调研,直接面对终端用户,万万不可想当然。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老年人根本就没有移动信息服务的需求。老年人需要什么?延年益寿、天伦之乐。谈什么老年人的互联网需求,就好比谈三岁孩子的色情服务需求一样可笑。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不要以为是荒漠就有市场,老年人的消费习惯、思维模式、生活需求、心理需求等与年轻人不一样。想当人的切入,必死无疑。前景虽好,但需做好前期调研、找到盈利模式。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对老年人而言,真正蓝海型的强需求移动互联网产品基本上只有与儿孙保持沟通的语音视频产品,那可以是手机可以是通过QQ的视频可以是Facetime,诸如此类。但如果有人想,老年人还都喜欢大早上买新鲜菜品呢,做个菜谱、实时菜价或shopping list的应用?那你会死的很惨。。。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说了那么多,就是因为中国老人多是过苦日子过来的,现在还得给儿子女儿孙子孙女花钱,又要存钱当棺材本,不像国外老人是拿着一大笔养老金没处花。脱开大环境就是自己在YY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右边的视角好理智[汗]//@奇幻大冒险 :现在培养移动互联网老人市场的成本太高,就算培养出来了 培养的老人也挂掉了。培养老人不如培养小孩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金错刀:微创新的三个教训·:用户定位、客户定位、刚需。//@陈华Tony: 写的很好! //@简单施伟: 分析和总结的很不错。有一句话说的很到位:“最悲哀的就是把自己想象出来的需求当做刚需推给用户,这也是我们之前犯的非常傻逼的错误”。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相当不错,预测会获奖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用户定位、客户定位、刚需。我们给用户带来了什么价值?什么人在什么时候非用我们不可?用户获得产品的成本与付出是否对等?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写的很有道理~~很有道理~~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分析得真棒,刚需,一定要刚需!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哈哈,文章能写成这个样子,是需要给与掌声的~~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刚需可以是掏钱者的刚需,老人手机可以试试集成体征采集到云端,每日将数据挖掘信息发送给子女。。。。
登录后可点评,点击登录
本文还没有被收录到任何文集,赶紧来收录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ndroid 互联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