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贴:矮丑穷能找到女朋友吗怎么才能打破诅咒追求到自...

每年的五月一日是五一国际劳动节
止汗剂在欧美已经有超过100年的历史,爱美人士已经习惯每天使用止汗剂来保持自身清新干爽和清爽体味。但在中国目前还未普及,跟着爽身香体专家——舒耐,一起探究夏日全天清新干爽的秘密吧!
你所不知道的止汗剂
夏季天气闷热,心情也容易烦躁,不少人都有腋下汗湿黏腻的困扰,止汗剂应运而生,让你保持时刻清爽,远离黏腻烦恼。
止汗剂香味更加私密,清淡,不同于香水的浓烈外放。更重要的是,止汗剂带来的干爽感觉,是香水不能比拟的。
如今,使用止汗剂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很多达人们每天都会使用止汗剂。那么,你适合使用止汗剂吗?
我们无法预测重要时刻会什么时候发生,建议每天使用止汗剂,保持全天清新干爽,一旦重要时刻到来,清爽为你加分!
小小止汗剂,挑选大学问
打造专属夏日清爽
止汗剂谣言粉碎机
因为其字面意思,被许多人误解为会堵塞毛孔,停止汗腺工作的奇葩产品,那么到底止汗剂是如何保持肌肤干爽的呢?
对于止汗剂,很多人都有一些想当然的误解,甚至被传成了一些世纪谣言。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误区吧!
很多人对止汗剂的工作原理并不了解,认为是因为堵住了毛孔,导致汗液不能顺畅排泄,其实这也是一种误区哦。
真相只有一个:止汗剂吸汗的物理作用仅存在于皮肤表面,而且面积十分小,正常的生理机能是不会受到影响的!How we use cookies: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so that we can provide you with the best user experience and to deliver advertising messages and offers on the website that are relevant to you. To read more about the cookies we use and to change your settings see our
Get rewarded by freapp with fantastic prizes!
《山坟鬼母》有声书o云中书城出品
鬼,其实近在身后,你信么?
中国一位资深的古学大师做过调查:相信有鬼的人占52%,而相信没鬼的只有18%,剩下的30%保持着半信半疑的姿态,不肯信其有,也不肯信其无。
有一天,当一个普通人收到来自网友的邀请函,八个指定...
Store review
鬼,其实近在身后,你信么? 中国一位资深的古学大师做过调查:相信有鬼的人占52%,而相信没鬼的只有18%,剩下的30%保持着半信半疑的姿态,不肯信其有,也不肯信其无。有一天,当一个普通人收到来自网友的邀请函,八个指定的人,打开地狱的大门。于是,一系列惊悸诡异的事情在他们身上发生了……恐怖、刺激的探险历程,离奇古怪的邪灵、恶鬼、活跳尸层出不穷,有声恐怖小说为你讲述!欢迎加入用户讨论群,可以反馈意见、建议。(群号:)
【作品简介】传说中,当被选定的八个人最终走到一起,就会打开地狱的大门。邪灵的诅咒降临他们的身体,也会赋予他们特殊的能力。离奇古怪的邪灵,恶鬼,活跳尸之类的东西层出不穷,一次次他们与死亡擦肩而过。打败邪灵,生存下去!这是他们共同的追求!他们努力破译团团迷雾,试图揭开恐怖谜云背后那层神秘的面纱,最终的一切指引他们走进那片山坟……在这里,死亡并不是结束,相反,它将会是另外一个故事的开始。在那片神秘莫测的死亡地带,有很多未知的东西,需要我来一一向你讲述。
【关于云中书城】云中书城是全球领先的数字书城,为消费者提供包括数字图书、网络文学、数字报刊等数字商品。凭借强大的内容与平台优势,推动数字出版,引领数字阅读潮流,为全球用户带来数字时代全新的阅读体验。
海量图书,正版内容;随时随地,畅享阅读——*囊括盛大文学旗下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小说阅读网、榕树下、潇湘书院、言情小说吧、天方听书网、悦读网等网站内容。*引进了众多全国知名出版社、图书公司正版电子书内容资源。
Store rating
Last update
Jan. 20, 2015&庄子在他的书里面提出一种人生的价值观。那么这话他还是假托孔子之言说的。他说,仲尼曰:古之人是外化而内不化,而今之人的遗憾是什么呢?是内化而外不化。这两句话怎么理解?何为人生化境?我们来理解一下:《庄子》里面所提倡的外化内不化,也就是是指一个人在外在的生存中,在一个社会上,顺应规则,与人交往,遵从法度,这一切都可以做外化的东西。也就是一个人在表面上可以非常随和,一切都可以放下来与人融通,这就是一种化境。但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他自已,有他独特的价值观,有一个人的风格,有一个人内心的秉持,就在于他的内心是不是真正有他的不化,也就是说生命要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于丹心语)。
我们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吗?其实,这个命题对今人来讲更加重要。因为我们外在的大千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着,每天提出的新规则,在一个信息时代里,对每个人来讲,都是一种新的尺度,新的坐标。我们能够进步吗?我们是食古不化,我们坚持着自己一种保守,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的准则呢?还是能够与时俱进,调整自己呢?那么为什么我们在外在一定要通达呢?因为芸芸众生,大千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人人都会在这个世界上遭遇危险,人人都会有一些穷困,人人都会在一些突然而来的变故中遭遇一种内心的挑战,我们能做到处变而不惊吗?
庄子在《秋水篇》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他又假托为孔子。他说,孔子有一天出去游学,那么游于匡地的时候,突然之间遭宋人的围攻,大家一层一层地包围起来,越围越多,越围越多。孔子一个人坐在那儿,耳听着外面的兵刃之声,弦歌不辍,唱着歌。这时,他的大弟子子路慌慌张张进来,一看老师还这样,就问他说,何夫子之娱?说,您还有娱乐之心啊,外面都这样了,不知道因何而来,咱们有性命之忧了,围在这地方,这么长时间不撤兵歌。孔子淡淡地说,吾与汝。你过来,我告诉你。孔子说,子路,你看看我这个人啊。我躲避穷困之境,我躲了很久很久,叫做,我讳穷久矣,我一直在躲着穷困,但是我没有躲开,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我的命。我也求通达,我求通也久矣,但是也没得到,为什么呢?这是时运不好。在真正的治世,清明太平之中,是没有穷困可言的。而在暴君当道、虎狼之道的时候,也没有个别的通达之士,可以显赫出来。他说,这一切是我们躲不过去的。
孔子还说,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勇敢:一个人在水中穿行不避蛟龙,这是渔夫之勇。一个人在陆地行走不避猛虎,这是猎人之勇。而一个在白刃相交于前,能视死若生,这是烈士之勇。临大难而不惧,这叫圣人之勇。孔子说,穷困或通达,有它自然的道理,你要知道时运如何,心中有所秉持,这样才能够突然之间有大难当前,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瞬,心中有镇定的勇敢,这就是圣人的勇敢。他安慰子路说,由处之。你就少安毋躁,在那待一会吧。我知道我的命数如何,我自己知道我命数如何,这事你不必恐慌。过了一会,果然有带着兵甲的人进来了,对孔子说,对不起,我们搞错了,我们围的是一个叫阳虎的人。《论语》中对这事也有记载,阳虎的面貌跟孔子的面貌有点相似,所以弄错了,把孔子当作阳虎了,原来是一场误会。那么,为什么庄子在《秋水篇》里要用这个寓言呢?用这个故事的寓言,是为了告诉人,只有内心的安静,勇敢,在外在上,才能处变不惊(于丹心语)。这就是内心有所秉持,视为“不化”。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太容易受外在言论的干扰,外在世界在这样一个丰富的物质时代,稍微有几个人跟你说一说,三人而成虎,再来七八个人,那就很容易改变你的想法。我看见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一个人,他的朋友跟他打赌,说,人太容易受外在干扰了,你信不信。今天你在房子里挂一只空鸟笼子,不用几天,你非养鸟不可。朋友说你信不信?他说不可能,鸟笼子就是个东西,而我想要养鸟,那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我的一种寄托。我怎么会因为一个东西就让自己的行为改变,不可能。朋友说那我们打个赌,你挂个鸟笼子试试。他就真在屋里挂了个鸟笼子,说我挂上个十天半个月,最后如果还是一只空鸟笼子就把它扔了。结果从他挂上鸟笼子那天起,到他家来的人,不经意都要看一眼笼子,然后就问,你的鸟死了,还是飞了?你原来养的是什么鸟?要不然我再送你一只新的?他就跟人解释,没有,我没养鸟。第二天,又来人说,你的鸟死了多长时间了?你是不是特伤心?你是不是不会养鸟?我给你一本养鸟的书就给你搁在那儿了。到后天,就开始有人就捧着小鸟来了。说大伙儿都看着空一笼子,挺可惜的,你们家里是不是养猫了,猫把鸟给吃了?还是喂食不当,鸟给撑着了?你看我不光送了鸟还有鸟食。我告诉你怎么养鸟,喂食。后来就因为这只空笼子,来的人就不是随意地在谈这个养鸟的事,而是所有家里养鸟或者有养鸟经验的人都无比同情挂着一个空笼子的人,所以,拿鸟的、拿食的、拿书的,来的实在让这个人不堪其扰。没过一星期,他说算了,我就养只鸟吧,省得别人成天到这问这个鸟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这个笼子里就真的养上了鸟。这像是一个寓言吗?其实它多像是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内心都是有所坚持的,都在想我坚持一种生活方式,我绝不妥协。比如说,有些人在单位里边想着说,我单位在十层,但是我每天爬楼梯,我就坚持锻炼身体,我就不坐电梯。但是你看一看,你在爬楼梯的时候,就总会有人跟你打招呼,很奇怪,哎哟,你怎么这么清高?你是不是怕烟味啊?你是不是不愿意等电梯啊?你今天上班迟到了吧?你为什么一定要爬楼梯?你看有很多很多人在说的时候,终于有一天你想说,我坐一次电梯吧。这其实跟空笼子里终于挂上鸟是一个道理。也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改变一种习惯呢?是因为我们内不化的力量太弱。
[画外音]庄子所说的内不化是指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一个人的内心,不要受外界的影响,一定要有所坚持。而庄子所说的外化,则是指在与外界的相处时,要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相顺应。但一向超脱的庄子,为什么会提倡顺应外在世界呢?
可能有些人会说,那我外也不化,我内心怎么坚持的,我在外面我自己特立独行,我做一个桀骜之人,我像庄子,庄子真的提倡那种生活吗?庄子其实也提倡在外在一定要很通达。在他的《人间世》里,说了说什么是人间世,他说人间万事,有很多的潜规则,有两种东西是必须遵守的,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女事亲,对父母尽孝,这是你的命,命定你必须要这么做。第二,作为人臣事君,在国家尽一份忠诚,这叫义。这与我们了解的庄子,有一点点理解上的不同。大家说庄子不是一概提倡要特立独行,遨游天地,庄子不是提倡一个人在外在的行为上,可以抛开别人不管吗?不是一个人心游万仞就够了吗?其实我们想想看,在当今世界,哪一个人跟他人没有关系呢?我们哪一个人,光凭内心的骄傲,光凭着内心的一种秉持,没有无生存上的迁就,可以安身立命呢?仅凭内心的秉持,而无自下而上上的造就,就无法安身立命(于丹心语)。
有一个典故,说有一个使者,他去考察天堂和地狱。他下到地狱的时候发现,被罚到这里来的这些人一个个面黄肌瘦,大家都像饿死鬼一样,嗷嗷的每天都非常痛苦。说是不给他们吃的吗?吃的是给的,问题是他们手里吃饭的勺子太难用了。每个人都拿着一个一米长的勺子,勺子上装满食物,怎么也放不到自己嘴里去,所以地狱的人越想吃东西,内心越受煎熬,久而久之,就形容槁枯。
这个使者又去天堂考察,他看到天堂里的每一个人,都是红光满面,精神焕发。有一个现象,让他大吃一惊。天堂里食物跟地狱没有多大差别,每个人手中拿的也是一米长的长把勺子,为什么天堂里的人是那么和美而精神欢畅呢?就一个奥秘,天堂里的人用长把子勺子互相喂,喂别人。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每一个手中可能都拿着一米长的勺子,这是生命给我们的,你必须接受的一种规矩,这社会的法则。为什么要提倡人的外化呢?当你真正为他人的时候,你内心真正有所坚持的东西,才会真正实现。大家互相扶助之间,都会其乐融融。庄子也提倡这一点,也说一个人必须做到这些。但是庄子说,在处世,人外在的事情里面,有更难的事。是什么事呢?就是言语。
[画外音]言语说是说话,说话可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最基本的工具。但庄子为什么说,说话是处世之中最难的一件事呢。我们在说话时,应该注意什么?什么可说?什么不可说?怎样避免祸从口出呢?
说话这件事,是很难的,我们经常说,言多语失。庄子那个时代,两国间的外交,远一点的地方凭人传话,近一点的地方凭书信。两国之间,不管是书信往来,还是凭言辞往来,都要可靠,都要忠信。那么传话的人就很重要。因为你也不知道,这个人写信的时候,或者传话的时候,他处于什么情绪。人是个主观的动物,在传话的时候,难免会带来他当时正波动的情绪。所以庄子说,什么样的话难传?叫做两喜之言和两怒之言,最难传的就是带有喜怒的。他说,这个国君的话如果带有喜怒,你去传,这就叫传溢之言,也就是说这话是淤出来的。说这种话时的情绪不是平和的,传这种话如果传不好,就会招惹杀身之祸。所以他说传这种话太费劲了。所以他说给你一个建议吧,你人说话怎么样不失呢?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也就是说,平平实实,人心中所思所想,应该是怎么样的,千万不要添枝加叶,添油加醋。不管是高兴的话,还是不高兴的话,传话一定要非常慎重。所以,人处世容易吗?还不要说处大事。就是我们人人会遇到的言词,对庄子来讲,他也是谨小慎微的。
大家可能听说过这种说法。非州一些部落的老酋长,传位时,要去找一些大智慧的年轻人,来继承他的衣钵。酋长用什么去考查人的智慧呢?有一位老酋长对一个他看重的年轻人说,我让你给我做两顿饭,只有做得合我的胃口,我才能把衣钵传给你。第一道题,用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做一顿饭。然后年轻人就给做了,端上来揭开盖子,老酋长一看,是口条(门腔)。为什么你要找动物的口条呢?年轻人说,天底下最好最好的言语都是说出来的,再也没有比舌头更美的东西。我们眼前所有的幻化,所有的荣誉,所有的光环,都是人说出来的。老酋长一想也是。第二道题,用天底下最难吃的东西做一顿饭。年轻人又去做了,老酋长揭开盖子一看,还是口条。为什么又给我做了一顿口条呢?年轻人说,祸从口出,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一样东西比舌头更惹祸的。天底下最坏的莫坏于舌头,流言蜚语,人与人之间的误解,猜疑,大到战争,很多很多就是出自溢言。老酋长说,你已经洞悉了天下的明理,这酋长之位可以传给你了。这样一个传说和庄子所说,传其常情,无传其溢言,是吻合的。这个舌头怎么样让它不成为天下最巧言令色、最能够传出虚妄之言的东西,也不成为天下的灾难,不成为祸从口出的肇端呢?那就是在中间做到传其常情,你说的就实实在在,是这件事情,最接近真实的部分,这就是庄子教给一个人怎么样“外”。也就是说,顺应外在,把外在的一切做到最朴素,降到最低。
[画外音]顺应外在,就是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庄子认为外在处世中,最难做的是说话。所以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绝不夸大其辞,也不乱传闲话。那么如果我们做到言辞谨慎,是不是就足够了呢?
庄子还告诉我们说,光靠言辞谨慎不够,一个人必须要靠心智的聪明,要能看清外在的很多东西,是在时间流程中有所变化的。庄子还说了一个生活中更觉的现象,就是饮酒。他说,饮酒这件事,往往是始乎法而卒乎乱。大家在一起喝酒,都很高兴,筵席上往往还有很多不认识的人。一开始,始乎法。什么叫法?就是现在流行的行酒令,敬酒,先敬客人三杯,端上鱼来,头三尾四又三杯,主人敬完客人回敬,这些都是人间常情,这是合乎法度的。但酒席上往往是卒乎乱,难免有人喝高了,开始话多,然后,整个酒席的氛围就被搅乱了。用庄子的话来说叫泰至,到了极限,就会出现奇乐,人就会放纵享乐。这就是有很多人在酒席之后闹酒,大家很喧嚣,人就开始放纵了。人间有许多事,不能看到一开始很好,就不担心以后。我们在遨游世间时,人是应该提前就能考虑到结果,不要让它发展到极端。
庄了说,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一个人外在的形体上,要去迁就,大家怎么做的时候,你也跟着做就是了,不要从一开始拍案而起,特立独行,掉头就走。久而久之,这个人就被排斥了。但一个人的心莫若和,把心放宽和一点,宽和而清明地去看待这一切。但是做到这两点还不够,这两点也可能还有患,庄子特别提醒大家一个分寸问题,叫做就不欲入,和不欲出。一个人可以在表面上迁就,但是迁就得不欲入,就是不要过分地陷进去,一个人心里要宽和,不要表现得太明显。一个人表现出太多的宽和,你就可能会在这里面开始博取名声,为妖为孽,最后助纣为虐,陷入一场混乱。所以,外在可以随和,内心也可以宽容,但这一切都是有节制的。这种节制,就是庄子所说的“外”。一个人可以做到外化,就外化是就规则,而内心一定要有分寸。没有分寸,没有定力的人,外在也是做不好这一切的。
[画外音]现代人最大的困惑,就是如何面对千变万化的外在世界而内心不变。如果我们没有内心的定力,就会随波逐流,丧失自我,但如果我行我素,桀骜不驯,又会被社会所不容。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内心的安定?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庄子所提倡的,坚持内心而顺应外在的境界呢?
[画外音]庄子提倡坚持内心而顺应外,于丹教授认为,只有人真正内心的安定,才可能做到外在的顺应。
那么,什么是人真正内心的安定呢?庄子在《大宗师》里曾经很清楚地写过,一个人,是个老者,他面如孩童,已经到了耄(mao)耋(die)之年,周围人很奇怪,你看起来那么年轻,为什么?他说,我一生的参悟,人生有七个阶段(人生这七个阶段并不神秘,但我们听一听,也很难做到,也就是说,他说了内与外,我们先来看什么叫做身外。):
使内心安定的第一步:身外。所谓身外,是把我们心中已有的一些经验系统,逐渐排除出去,腾出我们的心灵空间。一个人要外天下,也就是说,天下所有牵绊你的事情,比如你住的房子,住得舒服还是不舒服,吃的饭菜,可口还是不可口,所有这一切都是天下身外之事,不要在心里牵挂太重,你可以外天下。外天下我们做得到吗?其实,我们老觉得天下万物在今天,都在被我们欣赏着,被我享受着,我也想追求一个很好的生活境遇,这一点想要跟别人比,这就不能把所有的东西真正外于心了。他说,如果你把外在的一切,包括社会人际关系,这些你先都排队在你的心外,你就远离了世故,远离了外在许多约束你的规矩法度。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外物。就是把物质世界的东西,尽量剥离出去。如果说外天下还很大,说得还很空,那外物就不容易。我们就说人的口腹之欲,现在有多少人因吃河豚而死,当然有很多人会说,我去的那家饭馆,他的厨师有专门做河豚的证书,我就是为要尝这一口新鲜,我就甘愿用生命去冒这个危险。其实,去冒这个风险的人,有没有想过你亲人的牵挂?有没有想过你生命的分量?哪怕有没有想一想,明天你自己生命中还有哪件事情没做啊?真的值得去冒这个险吗?其实,这就是不能做到外物。觉得所有这些物质的东西,既然美味当前,既然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我唾手可得,我为什么不伸手呢?把所有物质的东西,从你的心里拿走,这是第二步。
第三步:外生。也就是说把生命看得轻浅一点。什么叫做把生命看轻?其实,这并不是不看重人生。道家讲究养生,道家的观点,人永远活在当下。也就是不要说我这一生有多少宏图大志,有多少未来可以预支,奢侈地有一个梦想,我要用多少年的艰辛努力去达到。道家认为,这一切都是违背人生自然规则的。所谓外生,也就是人朴朴素素,欢欢喜喜活在当下。把生命看作是一步一步的流光,从中安安详详地穿越。
第四步:彻悟。这样的一种朝彻,心中通明透亮,说明当你把一切外在的东西都腾空,你的心灵,开始有了虚灵之境,道集于虚,虚室生白。大家知道,只有空旷的屋子,才可以装下光明。冬天的阳光,本来就已经很罕见了,如果早晨真的有阳光照进你的屋子,屋子如果是庞杂的,我们会从空气中看见尘埃,只有那些真正干净的房间,阳光照进来的时候,可以达到“虚室生白”,这样一种温暖欢欣的境界。人心腾空,你就会通达,就会透彻,就会明朗。
第五步:见独。独是指唯一,也就是说,你终于能看天下万事为一体,不再孤立地去看很多事情。再去看很多东西,我们就会知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你在看很多事情,不再是一个横断面,而人能够看出来,它一个浑然一体,它的整体气象何在。人为什么要见独呢?见独可以让我们少生很多闷气啊。我们经常有人为一件事想不开,是因为你只看到所较劲的这一点,你并没有看到更大的,完完全全的一片是什么。
一个老画师在一张大白纸上,用毛笔“啪”地点了一点,然后说,你们看上面画的是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说,画的是一个黑点。老画师说,在整个这幅画里,更大的面积,99
99%是什么?是空白,而你们只看见黑点。这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往往只看到一丁点缺点,一丁点郁闷,一丁点眼前过不去的关坎,而整个世界的空白我们看不见。所谓见独,就是不让你只看到那一点,而要看见整体。
第六步:无古今。当你能把当下看作是一个整体时候,你就能把它贯穿古今的长河。你就会知道,人性没有国家边界,也没有时空阻隔。我们今天讲庄子,讲孔子,讲先秦诸子,都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所谓道不远人,他们真正的道理都贴近于当下。今天去看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他们的一句诗,半阕词,难道不能让我们怦然心动吗?这就是无古今。古人的切肤之感,天地之叹,都进入到今天我们的生命,我们才可以达到,庄子所说的第七重境界。
第七步:不死不生。追求到了一种人生的永恒,人生不会因为物质生命的陨落而真正寂灭,也不因为有这个形体在而过分放纵,而忽略生命的本真,所谓的不死不生,也就是这样一个意思。我们所提倡的外在与世界随遇而安,尽可通畅,与内心的坚持,内心的清明互为表里。一个人只有做到这一点,你在外在表面的随和中,才能够不动摇,因为你内心的力量是坚强的。道家并不是真正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一批仙人,去做着精神上的欢畅遨游,他们也是跟我们一样的人。
庄子提出的外化而内不化,把我们的心灵逐渐腾空,把我们心中的各种杂念排除,让我们的心底真正能够有所秉持,而在外在小心谨慎,行莫若就,心莫若和。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在外在上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话,我们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的整个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的纷争,少了很多的矛盾,最后,获得一个圆融的,合乎道的,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
[画外音]人生自古谁无死。生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课题。于丹教授认为,只有真正解读了生命,才可能正确的对待死亡。那么,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他面对死亡,为什么会鼓盆而歌呢?而我们现代人,如何才能做到对生死的旷达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庄子>心得"谈笑论生死=。
于丹《庄子》心得之《谈笑论生死》8
[画外音]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而人生就像一条不归路,当你走到终点时,才会想起途中的遗撼。庄子之所以能够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于丹教授认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那么,在生活中,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事物,会做出完全不同的解释和判断呢?为什么有的人,在遇到挫折和感受到压力时,会以轻生的方式寻求解脱?我们又如何才能看破生死?而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最有价值的生命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庄子&心得"谈笑论生死》。
今天我们说《庄子》里面一个永恒的命题,关于生死。人生百年终有一死,对于生死,庄子有很多很多相似的故事,比如说他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那么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没有觉得说,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那他也不觉得说,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他说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人这一生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整个这个匆忙过程中,其实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都心存畏惧。
有这么一个寓言说得很好,说有兄弟两个人,他们家住在一个80层的高楼上,两个人回家的时候,恰好忘记了看通知,就在停电梯的这一天,他们深夜才回,电梯已经不走了。兄弟俩背着大包小裹走到楼底下就非常发愁,说那怎么办呢,两个人商量一下,说一鼓作气,怎么也得回家,开始爬楼。就开始爬,爬到20楼的时候,开始觉得负担很重了,所以商量一下说咱们这样吧,把背包存在20楼,然后到时候,再回过头来取。然后就卸下了背包,两个人又很轻松,互相说说笑笑的,继续往上爬。爬到40楼的时候,已经很累了,然后两个人就开始互相抱怨指责了。哥哥说你为什么不看通知啊,弟弟说你也没有看通知啊,哥哥说我是看完了我给忘了,弟弟说那你怎么不提醒啊,两个人开始吵吵闹闹。吵到60层的时候,实在是太累了,两个人就懒得吵了,说安安静静地爬吧,怎么也得爬完,然后他们又很安静地爬了20层,终于到了家门口,站在80层楼梯口上的时候,两个人互相一看,想起了一件事,说钥匙忘在20楼里,在背包里。
其实这是一个什么寓言呢?这说的就是人的一生。人在最早看到人生这条通道,我们假设它是80个年头的倒计时,摆在眼前的时候,人人都是意气风发的,我们背负着沉沉的行囊,行囊里装着理想,装着抱负,装着很多很多的愿望,我们不畏艰险,从脚底下第一个台阶开始上路了。爬到20岁的时候,这就是人走入社会的时候,开始认同规则了,觉得社会给了我们很多的负担,我们托起自己已经足够疲惫,谁还背着那么多梦想啊,先把它安顿下来。等到衣食无忧,有了温饱,有了社会的名分,回过头来我们再捡起梦想实现不迟。放下以后有这么一段轻松,大家很好,大家往前走。走着走着呢,人生随着越来越年长,积累越来越多,争斗越来越猛,内心越来越焦虑,人不免抱怨,这就是到了兄弟互相指责的时候,都觉得社会辜负了自己,都觉得自己付出太多,回报太少,自己内心仓皇犹豫,所以吵吵闹闹,这样一路走上去。真正走到40岁,所谓年届不惑的时候,所有那些意气风发的东西都过去了,人开始变得疲惫、颓唐,互相扶持着再走,走到60岁沉默了,觉得晚年的时光应该是美好的,是珍惜的,让我们安顿一下吧,不要再抱怨了。这个时候大概到了孔夫子所谓的“而耳顺”,心顺应了,少了很多指责,终于走到了80层。站到最后的这个终点上,突然之间怅然若失,想起来这一生最宝贵的东西,留在了20岁的行囊里,那就是一直还还没有打开的梦想,从来没有放飞过,从来它没有跟随过自己,徒然一身走完了一生的历程,但是20楼回不去了,这就是一条不归路。其实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寓言,它说了我们这样的一生。
关于生与死的话题,也许先要回到这样一生的倒述,我们站在一个什么样的倒计时里,我们以什么样对生命的态度,去最终面对死亡。
[画外音]庄子到楚国去,半路上看见一具骷髅。
[配音]庄子:你是贪心而死的吗?你是亡国的时候,被刀剑砍死的吗?你是做了坏事,连累父母而自杀的吗?你是饿死的吗?你是冻死的吗?又或是你的春秋已尽,自然地躺在这里的呢?
[画外音]天色已暗,庄子就以骷髅为枕,躺下睡着了。
[配音]骷髅:唉,听到你白天所说的话,你好像是个辩士。你刚才所说的那些,都是人生的累赘,死了以后就没有那些东西了。死了以后没有君,没有臣,也没有春夏秋冬,舒舒服服地和天地混在一起。
[画外音]庄子以这样一个离奇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生死之间不过是一种形态的转变。庄子之所以对死亡旷达,是因为他对生命的顺应,既然人生自古谁无死,那么死亡还有什么可怕,还有什么可悲伤的呢?
所以《庄子》里面,讲了很多这样的故事。他说有这样几个人,大家活着的时候是好朋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结伴在一起,说这一生,我们大家作为好朋友,我们在一起呢,有难同当,有福共享,大家一起走完这一生很好。后来呢,这里面子桑户就先死了,孔子听说了,孔子就派自己的学生子贡去帮忙处理丧事,子贡去的时候看见子琴和孟子反这哥俩,一个在那儿织草帘子,要收拾这个灵柩,另外一个在那儿敲着琴,俩人都对着子桑户的尸体唱歌呢,说挺好啊,你现在已经回到本真了,你看我们还是人。子贡就非常不理解,说你们三个人,这么好的手足兄弟,有一个人先走了,你们对着尸体唱歌,这合乎礼吗?那么子琴张和孟子反两个人就笑了,就问他说你真懂得什么是礼吗?子贡觉得很气愤就回去了,回去跟他老师说你看这两个人,他们对着好友的尸体这样的唱歌,你说他们到底是什么人,他们到底什么心思啊?孔子当时就说是我错了,他说本来他们都是一些心游世外的人,而我是一个拘泥世内的人,我怎么还派你去帮助做丧事呢?他们这些人已经没有生和死的边界了,他们完成的是心神跟天地的共同遨游,有没有这个身体形骸,对他们来讲是不重要的,所以一个朋友走了,两个朋友就像是送一个人远行那样,是一种坦坦然然地相送。其实在这里面他讲了一个道理,就是在这个生命之中,每一个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态活下去(于丹心语)。
《庄子》里面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子来生病了,那么子犁去看他,看见子来的妻子、儿女所有人都围在那儿,大哭着觉得子来马上不久人世,已经要死了。子犁就远远地站在门口看着,然后就呵斥他的那些亲人,说你们都走得远远的,你们不要再打搅这样一个马上要有大变化的人。把他的亲人们都呵斥走了,子犁就问他,他说真伟大啊,天地造物,下面又会把你变成什么呢?是把你变成老鼠的肝,还是把你变成虫子的手臂,不知道要把变成什么啊。那么子来就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开始跟他讲: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这四句话讲出了人生的一个历程,首先,大块载我以形,土地、天地之间造化,锻造出了我的生命,赋予我一个形体,这是我来到世界之初,但是有了这个生命,就要完成他的社会化,就要去穿越,所以叫做劳我以生。人的这一生没有不受劳苦的,在这样的劳顿中去进行穿越,这一辈子要受很多的磨砺,到了晚年叫做佚我以老,这个“佚”就是让我休息,它终于给了我一个晚年,让我可以悠悠闲闲地,可以去安享我的晚年,但是晚年的这个休息,也还是有限的,最后给我的安顿休息休息,叫做息我以死,它最后给我一个最大的休息,就是用死亡来成全我最后的安顿。这就是我一生的描述,所以子来说,我相信善待我生的,也一定会善待我死,我是怎么样被安排来这个世间走的,我还会好好地离开去。说完这个话以后呢,他就安安静静地睡去了。睡了一觉,再醒的时候清清醒醒,身上的大病都远远地走了,所以这个子来重新又复苏了。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这是说一个人,其实当他的内心把生命当做一次穿越的时候,也许死亡在他的心中,已经变成生的延续被超越了。所以有这样一句话:指穷于为薪,火传也《庄子"养生主》。这是《庄子》里的一句话,他说油脂啊,在那烧啊烧啊这个柴火,油脂烧完了,但是火仍然是照亮的,油脂是有形态的,但火光是一种光芒,人的身体,人的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有一些思想,仍然可以传承。所以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那么说到今天,应该说在物理寿命的延长上,今天这个时代远远胜于远古,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应该说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太多的隐私,有太多太多的牵绊,用老百姓的话来讲,就是人到了老,闭不上眼的事情在心头纠缠的已经越来越多。庄子讲了这么多亲人的生死,自己的生死,了然穿越,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人生有形的一生里面,他对它的看法,可以有全然的不同,也就是说在他已经穿越的这个生命中,他看重的是火光,而不是油脂停留的长度。可以说人生这个形态,穿越的事迹是可以写下来的,但每一个人的叛读跟它的质量是各不相同的,有限之生可以活出的快乐和它的解读永远不同。
[画外音]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也就是说想要知死,先要懂得生。每个人对生命的解读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会完全不同,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中,在同一件事情里,不同的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看法,这是为什么呢?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三个人,在路过一个墙角的时候,看到了同样一个情景,就是一个小蜘蛛在往墙上爬,爬着爬着前面有一块阴湿了的雨迹,那么它一爬到潮湿的地方,梆,就掉下来了,然后这个蜘蛛又从墙角开始爬,再爬到那个有雨湿的地方又掉下来了,如此一遍一遍周而复始。这三个人看过以后,每个人都在想到了自己的生命。第一个人想,说我看到这个蜘蛛,就照见了我自己,人的一生碌碌无为,一直周而复始,做着徒劳的这种努力,其实和这只蜘蛛是一样的,就是这样爬上来再掉下来。那么第二个人看了以后想到,说我看见蜘蛛这样爬,才知道人生其实有很多误区,我们只看到眼前,以为只有一条路,其实潮湿的那一片地方并不大,如果这个蜘蛛能横着爬,绕过那片潮湿,它很快就可以顺着干墙爬到更高的地方,所以我要让我的人生变得更聪明,有的时候人生需要绕路走。而第三个人看到蜘蛛以后,被深深地感动了,他说一个蜘蛛还能够这样不屈不挠,那一个人这一辈子应该有多少奇迹都酝酿在自己的生命之中,所以我这一辈子的能量是被这个蜘蛛的意象给激发出来了。其实这就是一个小小的意象在不同人心中,得出的不同结论。那么这样的结论,有时候在民间的故事里面,表述得更有意思。
曾经看到说,有一个秀才去赶考,赶考对于任何秀才、书生来讲,都是一生中笃定的大事。这个秀才去的时候,一直心里很忐忑,一直想我会考成一个什么样子,这个人生会给我一个什么样的结局让我回来交待。结果就在赶考的前一天,他做了三个很奇异的梦,第一个梦梦见他在墙头上种白菜;第二个梦呢,梦见他在下雨天出去,戴了一顶斗笠,还打了一把伞;第三个梦呢,梦见他自己非常喜欢的一个女人,跟他背靠背地睡在一张床上。那么他觉得这三个梦都不同寻常,第二天就要考试了,这一天他就去找一个很通灵的人,说你给我解解这个梦吧,这个人一听就跟他讲,说你这个人生挺暗淡的,你想想你在墙上种白菜,这不是叫白费劲吗?说你已经都戴了斗笠了,你还打把伞,这不叫多此一举吗?说你看,你跟你喜欢的人,在一张床上了还背对背,这不是没戏吗?所以你也别考了,你就回去吧。这个人听了这些话以后呢,回去就开始收拾行李。这个时候旅店的老板就问他,说你怎么不考就走啊。他说有人给我解了这样三个梦,我觉得我不必再考了。这个老板说,哎,我也会解梦,他说我觉得你三个梦挺好。
[画外音]同样三个梦,有人说不好,有人说挺好,这是为什么呢?而这位说好的旅店老板,又是如何解释这三个梦的?秀才到底有没有参加考试,这两个完全不同的解梦人,到底谁是对的呢?
(重,略)你在墙上种白菜,这就叫高中;他说你已经戴了斗笠了,还打了把伞,这就叫有备而来;他说你想想,你跟你喜欢的人,已经躺在一床上了,这就说明你翻身的时候该到了。他这么一解释呢,这个秀才想想说也是,第二天就又去考了,结果一考就考了个探花。其实这是什么呢,这也是一种对于生命密码的解读。
其实我们可能在很多很多的抉择之下,没有人,没有灵异之人,没有巫师来替我们占卜意向,只有每一个人问问自己,说我现在在一个什么的时候,我在这个时候我内心要做什么样的决断(对生命的解读,只有问自己,我要做什么样的决断——于丹心语)。
其实大家所看到庄子所讲的都是在死亡来临时的坦然,如果我们倒述回去,一个人在生命还好的时候,在他年轻的时候不坦然,他一定不会有最终这样的一种释放。所以《庄子》里面说,所谓真人,他描述那些真人,都是那些心思限于以往,容貌显得淡然,能够与四时相通的人,他说一个人生活里面真正好的状态,那种不悦生也不恶死,在生活里面,能够坦然相对应的人,应该有这样几个标准:叫做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非仁人,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也《庄子"大宗师》。这几种情况都是不好的,是什么呢?他说,快乐不能和万物相通的人,就不是真圣人;在这世界上,有所偏爱的人,就不是真的仁人;等待时机伺机做事的人,就不是真贤人;那么没有办法明辩利害是非的人,就不是真君子;而为名声失去自我的人,不是真正读书的有教养的人;牺牲生命而失去本性的,不是真正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去管理他人的人。那么他说,你只有把这一切,都活明白了,你面对死亡的时候会坦然。我们发现这里面庄子的一种态度,就是第一不怕死,第二也绝不找死。所以这种观点,可能跟儒家有一定的出入,因为儒家讲仁人志士,可以杀生而取义,可以舍去自己的生命,而保全一个大的道理,在这里面牵涉到,在时间流程中,儒家与道家两种不同的态度。可以说在生命这条长河面前,儒家的姿态是烈士,道家的姿态是高士;儒家的姿态是与时间去争抢,抢出来有限的时光去建立;而道家的态度是在流光中顺应,去把握每分每秒去乐生,这两种到最终的殊途同归是什么呢?在一点上他们的意义是相同的,那就是让生命获得价值(在生死的态度上,儒道殊途同归,那就是让生命获得价值——于丹心语)。
但是价值这种判读永远不同,有人的价值观更多地看重社会上的名垂青史,看重在社会坐标系上的建功立业,是个人生命付出代价也要去建立一种社会功勋,也有人更多看重的是自己内心的完善、安顿和自己道德上的成全。如果是前者,他可能在社会上在人生中不甘就多一点,而后者淡泊就多一点。其实这就是儒与道在作用于我们内心时候,在光阴,在我们拥有的相同的光阴中,呈现的不同态度。
其实说到中国人的生死,很有意思。其实中国人在死亡的态度上,很少有过于激烈的人,除了像屈原这样的人,我们能数出的很少很少。屈原为什么会选择如此激烈的一种方式呢?是因为他站在战国乱世之中,他作为楚王的同姓,这样一个士大夫,当楚国被攻破颖都的时候,当秦将白起把颖都屠城的时候,他尽管一个人流落在外,尽管还有很多国家要收留他,尽管他知道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是他知道,他的宗庙和他的国家都已经万劫不复了,他的生命最好的终结就是随着一切而去。所以其实屈原之死,即是一种殉国,也是一种无奈,用郭沫若先生的话说,他是在自己美好的理想和不能实现理想的现实之中,被撕碎的。这样的一个人生,他是我们既空前也几乎绝后采取的一种惨烈而决绝的方式处理生命的人,有更多的人在内心采用了道家的方式,也就是说看到了比生死名节更重要的事情(还有比生死名节更重要的事情——于丹心语)。
比如说司马迁,我们看司马迁的生命。司马迁在他的《报仁安书》里面,给他的好朋友仁少卿写的信里,他回顾了自己下狱、受刑整个这个过程,他说自己非常冤枉,自己这样一种被诬陷,以莫须有的这种罪名被诬陷,然后满朝文武没有人去救他,这种情况下,他当然可以选择死亡,但是为什么要活下来呢?因为他觉得有一件更大的事,就是他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的《史记》鸿篇巨制在他手中,他会想到从他的父亲司马谈把这样一个史官的大业托付给他的时候,告诉他周公之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之后五百年之后至于今,没有人能够昭明世,来把这样一个时代记录下来,传承青史,把哲学、文学打通,这样的一种义理薪火相传,传承下去的人,说现在该有这样的人了,所以司马迁说,他面对历史托付下来五百年一人的使命,他自己的态度是,小子何敢让焉?天降大任于斯人,有这么大的事情,那么宁可受辱也绝不轻生,这就是司马迁的态度。其实这样的态度,跟庄子给我们的这样生命写照,可以形成一个映衬,我们简单地来看庄子的生死观感,你会觉得他很消极,因为在《齐物论》里面,在《人间世》里面,我们看到更多的故事,是说天地之间,没有什么绝对的永恒,人忽而为人,忽而为鼠肝,忽而为虫臂,忽而就为很小很小的东西了,那么不是人生太落寞了吗?我们不是太缈小了吗?但是换一句话说,生命在它自己现有的形态上,怎么样是它最大的价值呢?
[画外音]庄子对于生命的态度很清楚,第一他不怕死,第二他决不找死,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因为在生活中受到挫折,或者感受到压力,就选择了轻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害怕生命中的挑战呢?
其实我们现在在大学里面,都受着一种现象的压力,其实心理很沉重,就是在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轻生的孩子越来越多。其实问问原因,无非几种,最多的一种是感情问题,恋爱没有处理好,觉得此生无望了,殉情这是一种;第二种,工作没有找好,觉得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尖子,上了这么好的学校,社会还不接纳自己,愤而轻生;第三种,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了,觉得太压抑,人生没有其它的乐趣。其实现在轻生的孩子,总括起来不外乎三种情形,他们选择是在什么时候呢?是选择在20个楼层的时候,连着他们的背包还他们自己从楼上就扔下去了,他们是那个理想还没打开,甚至也没来得及放得下就一切陨落。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种现象?其实对于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轻生的这批孩子来讲,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是从小生活中小皇帝的那种环境之中,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供着一个小人,这个小孩就是这样长起来的,他怎么可能不唯我独尊,所以这个家庭是个金字塔,他永远在塔尖之上,但是社会也是一个塔,每一个公民要走进社会,就意味着要做塔的基座(于丹心语)。
我们现在的一个悖论,就是每个家庭的塔尖,走出来肯不肯做社会的基座。当不愿意做基座的时候,他面对的不简单是心理的失衡,走到极致就是对于生死轻易的选择。其实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在今天种种压力下,人由于这种失衡而得出来对生命最草率的一种处理。轻生的方式在今天有两种,一种明显的方式最果决地把自己像一件破衣服那样,从高楼顶上扔下去;另外还有一种隐蔽的轻生方式,就是让自己放任自流,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他不思进取了,在一个已经无望的家庭中,不建设感情了,在朋友圈中穷困僚倒,醉生梦死了,这个人可以活成行尸走肉,这样的话他肉体的生命没有寂灭,但是在心中哀莫大于心死,他那个痛至极点的心也已经寂灭了。
所以其实在今天讨论生死这个话题,看起来很远,其实离每一个人很近,我们的生命中究竟还有多少肌体在活着,我们的心中到底还有多少梦想在活着,我们的未来到底还有多少希望在活着,人跟人的回答比例并不相同。所以其实带着自己心智里面最初的那些梦想,以庄子的这种豁达,去穿越生死大限,也许在今天是比庄子那个时候更重要的命题,因为庄子那个时候,物质太贫瘠了,人的选择太少了,所以活下去会变为一个单纯的愿望,而今天人可能拥有太多的富足,但是在抉择的迷惑中,反而会不堪重负,也就是说抉择过多,人生之累相对也多,所以在当下,不仅是抉择生与死外在的这么一种选择,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灵中,让多少有价值的生命,能够真正活下去。
所以其实读《庄子》,看似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如果真正把它和我们自己的状态联系起来,会发现庄子的悲天悯人,在于他的每个故事都贴近人心,看见自己内心生与死的较量,看见我们可以活下去的那个希望,其实我们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乐生,做到顺应,做到当下的快乐,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其实这是我们每一个凡人可以企及的境界,这就是庄子在今天的一个解读。
于丹《庄子》心得之《心态与状态》9
[画外音]人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有的人可以在这儿短暂的时光里,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得成功的人生。而有的人却空有远大的理想,一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于丹教授认为,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我们如何才能打破世俗观念,以一个坦荡的好心态,把自己的人生活到最佳状态?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讲《于丹&庄子&心得"心态与状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矮丑穷能找到女朋友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