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与什么有关巫术的电影 比如说与巫术 劳动有关巫术的电影

《西游记》与道教、民间诸神和巫术的关系
《西游记》与道教、民间诸神和巫术的关系
中国网 | 时间: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主持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
    主讲人:刘荫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在文学馆听讲座。今天我为大家请来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荫柏先生,大家欢迎。有意思的是,《西游记》问世以后,儒释道三教各从本教门出发来阐释《西游记》的主题,儒教徒认为是“《大学》之别名”,佛教徒认为是“《华严》之外篇”,道教徒认为“古今丹经中第一部奇书”。其实确实可以见出《西游记》与宗教的密切联系,而且,儒释道三教都涉及了。对于佛教,小说的缘起和整个架构就是取自佛教史上一个真实的取经故事。而且,刘先生也给我们讲过了《〈西游记〉与佛教的关系》。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居于“正统”地位的似乎一直是儒教,“独尊儒术。”佛教和道教,尤其道教,民间色彩特别浓厚,很多民间的人造神仙,甚至巫术,都和道教有关。下面就请刘荫柏先生演讲《〈西游记〉与道教、民间诸神和巫术的关系》,大家欢迎。
    今天我讲一下《西游记》和道教、民间巫术之间的关系,首先谈一下《西游记》和道教、民间诸神的关系,准备讲六点。
    第一点,《西游记》如何和道教结缘的。从清初开始,就有一批学者认为《西游记》是元初道士丘处机写的。丘处机叫长春真人,他曾经在北京的白云观修行过,据传他的法身就埋在白云观的雷祖庙底下。清初汪象旭写了《西游记证道书》,后来又出现悟元子、悟一子、张含章、张书绅等人,全都从道教的角度来研究《西游记》。实际上《西游记》并不是专门讲道教修炼的书,文康的《儿女英雄传序》中说丘处机看元教——也就是玄教、道教——比较衰微,就借佛教来提醒自己,就是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这个角度上看,写的是佛教故事,但实际是为了道教。这是清代人作的一种解释。丘处机这个人大约活了八十岁,在元初时去世。昨天晚上我看一个电视剧《武当》说丘处机教张三丰武术。丘处机死了将近九十年以后,张三丰才出生,这电视剧越编越玄了,越来越离谱。武当山确实是全真教的一个阵地,一个支派。当时的掌门人是马丹阳的弟子,叫乔潜,这人是丘处机的师侄。因为丘处机影响特大,成为龙门法派的祖师。清朝人伪造了一个元代人虞集写的《西游证道书原序》,实际虞集没有写过这个序,虞集的《道园全集》中没有这个序,完全是伪造出来的。但是清朝这么一研究,一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学者仍持《西游记》是炼丹书这个观点,而且出了好几本专著,有个作者曾送给我他的书,希望我写个序,我觉得不太可能,就婉言谢绝了。我觉得《西游记》就是小说,既不是演绎佛法,也不是讲道教的炼丹术,也不是孔门中《大学》的别名,它就是一个纯正的小说,但在这小说中有三教合一的思想,因此谁都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加以发挥。我们来研究《西游记》应该真实对待它。小说是一种艺术,是虚构的,是塑造人物的,讲故事的。小说就是人学,主要描写人物,绝对不会成为演绎佛法和讲炼丹的,这点我们必须搞清楚。
    第二点,《西游记》小说出现之前,曾经在元代出现了《西游记平话》。元代时西域的番僧势力比较大,而元代对道教特别是全真教是贬斥的、打击的态度。在元人的《西游记平话》中,就有贬低道士的内容,我们从朝鲜人边暹的《朴通事谚解》中,能看到引了《西游记平话》 的一节残文,都是贬低道士的。明代人吴承恩写这小说不可能把这些都抹掉了。明世宗嘉靖开始打击佛教,崇尚道教,搞炼丹术,使一些道士像刘渊然、兰道行等人都成为朝廷中的贵人,巴结皇帝的大臣象严嵩、夏言、李春芳、徐阶这些宰相都会写青词,青词是道士在祈求天神时写的文章。最后嘉靖因为吃药没吃好,吃死了。中国古代的皇帝吃药吃死的多了,唐太宗吃丹药死的,唐代有一个皇帝吃了药以后三个月说不出话来,武则天之所以吃了药没死,可能因为武则天报复手段极其残忍,所以道士没敢用烈性的药,清朝的雍正也是吃药吃死的,所以雍正一死,乾隆就把道士给贬低了。从元代看,全真教有两次被毁经,一次是元宪宗蒙哥的时候,一次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时候。蒙哥的时候,少林寺当时的主持人福裕参加了那次主持辩论,这个人是耶律楚材的师兄,是禅宗中万松行秀的大弟子,西藏萨迦派八思巴也参加了辩论,双方都出了十七个人,辩论完了把所有参加会全真教徒的都剃成光头,烧毁道教的经典,其中最主要的是的《老子化胡经》。第二次是在北京,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由于八思巴的弟子胆巴提出,双方进行辩论,赵孟頫有个著名的碑帖叫《胆巴碑》,就是称颂他的。辩论后再一次毁经,第二次毁经特别彻底,到今天《老子化胡经》已经找不到了,全部被毁了,在敦煌出土的是残篇,不全了。 因为全真教在元代受到打击,明代时道士的表现又不太好,所以一些知识分子对他们印象不好。《西游记》中对道士挖苦讽刺的成分比对佛教的多,对佛教基本上是颂扬,也有讽刺,也有挖苦,也有揭露,但是没有对道教那么厉害,我觉得这恐怕和元、明时的历史有关,因为吴承恩一方面要继承元代的,另一方面生活在明代,看见道士误国误民,引起他的不满,所以在《西游记》中对道教的挖苦讽刺贬斥比较多。如果把书说成是鼓吹道教的书,那是不可能的。看过小说的人都知道,那些妖怪一出现时都是化装成全真道士的样子,道士的样子跟妖魔这么接近,这可能是鼓吹道教炼丹之术的书么?不可能。 我们从明代的、元代的历史来看不仅小说出现这种情形,在元人平话中也有,绝不可能是炼丹的书,但是和道教有很大关系。这是我谈的第二点。
    下面讲第三点,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叫须菩提祖师,按这名字来讲,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十哲之一。他“解空第一”,也就是他对佛教“空”这个原理领悟最深。孙悟空既然是他的弟子,就叫悟空,对“空”有深刻的领悟。但是,作者所描写的须菩提,却不象一个纯正的佛教高僧。他问孙悟空学什么的时候,表现出他对儒家、道教、阴阳家、甚至对墨家、医术都有研究,整个是杂家,还问孙悟空学不学道教的东西。孙悟空一到山上的时候,就听到樵夫唱歌,歌中提到《黄庭经》,《黄庭经》是道教的经典,而这个歌居然是须菩提祖师教他们唱的,这须菩提到底是佛教徒、道教徒、墨家、儒家、阴阳家还是其他什么家呢?他什么都是。可见,作者在描写的时候始终把儒释道合为一体来写的,没有特别细地写差别,所以反复提到三教原来总一家。孙悟空劝一个国王的时候也告诉他,既重视僧,也重道,也重视人才——人才是儒家的——还是三教合一的。吴承恩在写小说中始终用三教合一的思想来写的,因此我们看他描写的孙悟空的第一个师傅就不纯正,他先头想教孙悟空的那一套辟谷的功夫就是道教的,《汉书》、《史记》中都有关于辟谷的记载,张良早年就辟谷,所谓辟谷就是练一种气功,不吃饭,不吃五谷杂粮,但可以吃水果。唐代有一个邺侯李泌,他就常吃烤梨,肃宗还给他烤过梨,正史有记载。从孙悟空第一个师傅我们可以知道,小说是儒道兼释的,孙悟空的武功中有佛家的功夫也有道教的功夫,是两教的融合体。
    第四点,以老子为首的道教体系。这点我们重点谈谈。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思想家,是道教学派的创始人,应该说是个哲学家,但是道教把哲学家引进来了,并且奉他为祖师爷,在道教中的老子就已经不是现实中的哲学家老子了,而是被道教徒神化以后,变成神仙的老子,是两个人了,尽管是一个名。在神化老子的同时,又把老子的《道德经》神化了,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最专业的最完整的哲学著作,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他用唯物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来解释整个宇宙,宇宙是由道形成的,道叫朴、叫素,它是一种浑沌状态的元气,原始的大气,我们看不见它的样子,也听不见它的声音,也摸不到它,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但它却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在恍恍惚惚中,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而且是可以相信,验证的,是真实的物质。因为它没有形状,所以可以形成无数形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原始的东西是有物混成,两种不同的东西混合在一起,一旦分裂了,就形成天地,阴阳,形成阴阳以后又形成第三者,这第三者叫冲气,第三者出现,万物也就出现了,所以他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万物神秘的母体。老子的解说中含有辩证的观点,而且他对一的解释,既是无穷大,也是小,所有事物结合在一起是“一”。从数字来讲,它是数之始,但它又是总和。道教也解释元气,说散形就为物,聚形就为老子,《老子想尔注》中这么说,这部书的作者有人说是张道陵,有人说是张鲁补充的,也有人说刘表也著过这书。汉代出现了河上公的《老子道德经章句》,开始把老子往道教这方面转化,到三国时出现《老子想尔注》,就完全用宗教来解释老子《道德经》。除了把老子《道德经》解释成宗教的东西之外,老子本身也被神化成了太上老君,成为道教最早的祖师爷。老子成为道教祖师爷,大约是在汉代,最迟也不会超过西汉末年,因为西汉末年的甘忠可他的《天官历元包经》里已经有这种思想,而且西汉末年的皇帝也派人到河南的苦县——现在叫鹿邑县——祭祀过老子,后来又在宫里祭祀老子,正式承认了道教老子是祖师爷。张道陵创五斗米教时,就把老子奉为祖师爷,重要的经典有老子《道德经》,他编的《老子想尔注》,还有一本他们内部的秘笈《黄书》,这书后来失传了。到了晋朝的时候,有人觉得老子作为祖师爷不够,于是又编出个比老子还早的元始天尊,而且把元始天尊和盘谷开天地融合为一,说在大自然还是浑沌一片的时候,中间有个象鸡蛋黄那样的东西,盘古真人坐在里头,叫盘古大王,也叫元始大王,就是说元始天尊在天地还没出现之前他就存在了,但后来也有人觉得这说法不好,还是老子好,写了本《老子开天经》,天地分开的时候老子就出现了,由口里吐出来,《开天经》,二十四章,一章二十四万言,每一个字就开辟了天地一百多里。到了南北朝的时候,又出现一个玉晨大道君,也叫灵宝君,于是形成“三清”,《西游记》里有三清观。“三清”中第一清“玉清”,元始天尊,在清微天,底下有“上清”,玉晨大道君,在禹余天,再下是“太清”,主持是太上老君,在大赤天。这样形成“三清”,而且形成“三天”,最高的天为玉清天。道教中最重视“玉”字,道教中的东西大多数用“玉”字,玉帝、玉女、玉简等等。最初,玉皇大帝在“三清”之下,后来做了些调整。比如朱熹认为这不合适,说玉皇大帝是作为帝王怎么能在“三清”之下呢?后来却含糊了,也没说谁在谁之下,不过玉帝要调谁的话,“三清”都得出面,俨然他是王,“三清”他们还是下属。玉帝超过“三清”这种体系出现比较晚,在纯正的道教中也不承认这点,还是认为“三清”最高。隋唐的时候又变了个说法,说老子一气化三清,“三清”是老子自己变化出来的,估计这可能受到佛教三世说的影响。《封神演义》中就提到老子一气化三清,变成三个人,去攻打通天教主摆的阵。在最早的道教经典《太平经》里,也有这个说法,元气有三个名:太阳、太阴、和气。道教有时是模仿佛教的,但他们自己不承认,道教一般跟佛教辩论的时候,胜利的机会不多。佛教也抄道教的,宗教之间是互相影响的。总的来说,道教抄佛教的比较多一些,而且道教的理论没有佛教那么艰深,理论上不如人。道教讲究长生,今世,佛教讲究来世,讲对人生的解悟,道教讲的不是对人生的解悟,而是我怎么样长生不老,这种思想对帝王很有影响,再信佛教的皇帝也愿意吃长生不老药,即使前头有多少个皇帝因为吃药死了,他仍然还要尝试,道教在这一点上,讲今世和其他宗教不同,是有中国特色的。小说中提到五庄观有个镇元子,在道教的经书《神仙通鉴》中有镇元子,这个人好像跟玉晨大道君学过什么。孙悟空问五庄观怎么不供三清,小僮说三清是家师的朋友;又问,怎么也不供四帝?小僮说四帝是家师的故人。孙悟空觉得他吹牛,实际没有吹牛,镇元子是地仙之祖,本身就跟三清平辈的。小说还提到太乙救苦天尊,这也是道教中人,道教经典《上清灵宝大法》中记载,太乙救苦天尊常常骑一只九头狮子。《西游记》里孙悟空遇见过九头狮子,孙悟空打不过他,后来孙悟空找到了太乙天尊,降服了九头狮子。在《封神演义》里,太乙天尊就是太乙真人,是哪吒的老师。《西游记》中描写哪吒把肉身毁灭了,还他父母,后来是如来佛用莲花让他重生了,在《封神演义》中是太乙真人使他重生,同样的故事在不同的小说中说法是不一样的。《西游记》中跟太上老君有关系的妖怪有很多,比如平顶山的金角大王、银角大王、青牛精等等,跟太乙救苦天尊有关的是九头狮子精。在朱紫国的时候提到一个紫阳真人,金毛犼听说朱紫国王得罪了佛母,把他推到井里淹了三年,霸占了皇宫,张伯端——就是紫阳真人——怕皇后真的被金毛犼玷污了,就赠给她一件棕衣,然后变得浑身是刺,一碰上就扎手。这故事在时间上就出现了差误,张伯端又叫张用成,宋代人,小说描写的是唐代的事,当时紫阳真人还没出生呢,怎么会出现在唐代?小说作者有时候不注意这些,用张紫阳得考虑年代啊。现在写小说也好,拍电视剧也好,都不讲究朝代。《汉武大帝》中讲豪侠郭解行刺汉武帝,郭解早被景帝杀了,怎能从坟墓里跳出来行刺汉武帝呢?不可能的,时代完全不对,这和相声关公战秦琼的说法差不多。张紫阳在这里出现显然是个误笔。下面还提到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说孙悟空踢倒八卦炉,又大闹天宫时,王灵官拿一条鞭和孙悟空打得难解难分。王灵官叫王善,是北宋末年萨守坚的门人,在唐代跟孙悟空大打出手。作者用道教人物在年代上失误太多,这不好。另外赤脚大仙,关于他的传说比较多,宋代甚至传说宋仁宗就是赤脚大仙,小说也引了这个。也有说宋徽宗是赤脚大仙。《西游记》中特别提到了四大天师:张道陵,葛玄,许旌阳,丘处机,也称四大真人。一般张道陵称张天师,葛玄称葛仙翁,许旌阳称许真君,丘处机称丘真人。这四个人在书中多次出现,有时和孙悟空插科打诨,开玩笑,互相讽刺。张道陵是道教正宗的开创者,道教开始有两个支,一个是太平经那一支,叫太平道,应该从于吉开始,后来因为这一支的弟子发动了黄巾起义,被镇压了,在历史消失了,只留下一部经典《太平经》,这部书仍然存在,大约十万字。另一个是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后来叫天师道,又叫正一天师道,张道陵这一支的特点是可以娶妻生子的,因此辈辈都有子孙。有说张鲁的儿子张盛在江西龙虎山创教的,实际这说法不准确。为什么呢?因为张鲁降了曹操以后,第二年就死了,降曹操时他的五个儿子都被封了侯,没有张盛。就算他死前有了这儿子,相隔九十年张胜才上了江西龙虎山,那么大岁数能创道么?龙虎山的张盛是不是张道陵嫡系的还很难说。张道陵为提到自己的身价,说自己是留侯张良的八世孙,这也没什么根据。从《史记》看,留侯世家很快就败落了,有没有后代都值得研究。宋代人洪迈在《容斋笔记》里说张良背信弃义,就该有这下场。陈平临死说自己老搞阴谋,为道家所忌,可能对子孙不利。以此来吹嘘的事,假的太多了,南宋之后,宋高宗国破家亡,偏安江南,还称自己是赵氏孤儿的后代,封公孙杵臼、程婴的官。李渊建国的时候,人家写的世族谱里李姓是第三姓,第一是崔姓,他们就把老子奉为他们的祖师爷,把道教捧得最高。儒家供的是周公,周公比老子高多了,周朝的统治者,老子不过是柱下吏,而“孔子问礼于老聃”,这就好说了,既然问礼,那就是老聃的弟子了。佛教不愿意自己被说成是道教的弟子,就编一个说法,说派了三个大弟子来中国,其中一个大迦叶是老子,一个儒童菩萨是孔子,一个光净菩萨是颜回,见自《清净法行经》和《造天地经》中。得罪了儒家可不得了,中国封建社会有一条,所有官吏都出自儒门,再怎么编造不能得罪儒门,后来佛教也不敢宣传这个说法,释迦牟尼的前身儒童菩萨到中国变成孔子了。多混蛋的皇帝也不敢反对忠孝这俩字,后来佛教、道教都读《孝经》,而且是重点著作,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要立根发展必须遵从儒家的一些原则。《西游记》里提到好多妖魔鬼怪都打扮成道士的样子,如意真君、多目怪等,这里很显然流露出作者对道教的讽刺,这妖魔鬼怪怎么都装成道人骗人呢,因为明代的道教确实是祸国殃民,这可能引起了吴承恩的不满,所以在书中讽刺他们比较多。最明显的是猪八戒、孙悟空、沙僧在车迟国斗法,他们夜晚进一个庙里,看见摆的三清,猪八戒问孙悟空知道三清是谁吗?孙悟空对这个不太清楚,猪八戒开始讲了。然后他们仨把三清的塑像推到旁边,自己变成三清,偷吃人家的供果,那三个塑像搁哪儿呢?孙悟空说打开那小门,扔出去得了,一开门才发现原来是茅厕,就把三尊像扔进去了,孙悟空还给茅厕取名叫“五谷轮回之所”,这太讽刺了。作者这么写怎么能是道教炼丹之书么?把祖师爷都扔厕所了,从这一点,也绝对不会是丘处机写的。
    第五点,玉皇大帝系统的天神。玉皇大帝有多种传说,唐初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提到,天翁有两个,一个叫刘天翁,一个叫张天翁。刘天翁老梦见张天翁想对他不利,于是他想把张天翁消灭掉,没想到被张天翁骗了,张天翁骑着刘天翁的龙车上了天宫,然后派人把天门都堵住了,刘天翁没办法,只能“徘徊五岳作灾”,后来被封为东岳大帝,因此天翁在中国传说中就姓张,在后来的戏曲、小说、弹词、宝卷中,玉皇大帝都姓张,他的女儿或者妹妹私自下凡,不是叫张三姐,就叫张四姐。玉皇大帝姓张可能跟《酉阳杂俎》这个记载有关。道教的《高上玉皇本生经》里没有这么说,这书里的妙善国王好像是个外国人,我估计这是受佛教的影响,记载他怎么修行,怎么得道,历经无数劫难,最后成为玉皇大帝。《西游记》里如来佛对孙悟空也谈到玉皇大帝的出身,和《本生经》的意思是相同的。也有人说玉皇大帝是由东王公形象来的,渐渐地,道教的说法和民间的传说和古代东王公的说法融为一体了,逐渐形成了后来我们知道的玉皇大帝,而且可能也结合民间帝王的形象,天上的皇帝和人间的帝王性格也差不了多少。玉皇大帝既然为帝,得有一个正宫娘娘,于是把古代关于西王母的传说引进来,变成王母娘娘。西王母出现得比较早,在古代各种传说中象《穆天子传》、《山海经》中都提到她住在西昆仑山,说她长得人面虎身、虎齿、豹尾、,能发出动物那样的声音,是一种半人半神的动物,有学者考证可能是西方貘族的图腾,这有几种说法。后来觉得西王母长得象老虎不合适,就开始改了,说那个形象不是西王母,是她的侍者,西王母渐渐变成三十左右的雍容华贵的中年妇女形象,她见过周穆王,见过汉武帝,还请他们吃过桃,在吃桃的时候,东方朔还探头看了看,她对汉武帝说东方朔是天上的仙人犯错误了下降到人间,希望你善待他。有些史书还煞有其事的记载说东方朔出生时,天上的岁星不见了,他死了以后,那颗星又出现了,这是指他是岁星降世。《西游记》里也有这方面的描写,孙悟空在五庄观把人参果树打断了,镇元子不干了,把唐僧捉住了,要孙悟空把树救活。孙悟空就找东华帝君去了,两人正说话时,有个小僮子探头说偷桃的老贼又来了。孙悟空回头一看,那就是东方朔,东华帝君就说不许胡讲。因为孙悟空和东方朔都偷过桃,孙悟空就称他为小贼,他称孙悟空为老贼。这故事本来是汉魏六朝小说中的内容,《西游记》把它引入了,还让东方朔出面了。小说中的托塔李天王,最早从佛教来的,后来又把引入道教了,佛教中讲四大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毗沙门天王,北方毗沙门天王后来引入中国渐渐变成托塔李天王。这四个天王都在须弥山的山腰上守四个方向。帝释的妻子叫摩利支天。我们看《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有几种说法,一个是元末明初杨景贤写的《西游记》杂剧中,说他是摩利支天手下的御车将军,帝释的妻子三面,三眼,八臂,经常坐在猪车上,最早说猪八戒就是驾猪车的将军,所以猪八戒和猪有关,这样就和佛教传说有关,摩利支天的丈夫就在须弥山顶,而四大天王正好在山的四方面,其中北方就是毗沙门天王。唐代以后,毗沙门天王传说特别盛,有个密宗大师不空就翻译过《毗沙门仪轨》,有一次在西域遇到了敌国的围攻,到长安请救兵,不空说我可以请毗沙门去救,于是一个大神出现了,托着一只金色的老鼠,这是毗沙门的二子,二郎独健,也有人说二郎神杨戬就是这个形象转化来的,结果就在当天那个地方的敌人都被老鼠咬死了,有人说老鼠就是后来小说中的哮天犬。唐代关于毗沙门的说法很多,而且有大量天王的图像。这种传说在中国流传以后,为什么后来又抽出来一个叫托塔天王呢?毗沙门天王的特点就是托着塔,常给他托着塔的是他的三子,叫做哪吒,托着塔随着天王。他有九十九个儿子,每个天王都有九十九个儿子,托塔天王李靖和哪吒跟毗沙门天王和他的三子哪吒之间的关系很明显,很吻合。后来我们看《西游记》中单独来一个托塔李天王,打孙悟空的时候,玉皇大帝让四大天王偕同李天王父子去捉拿孙悟空,那么李天王父子跟四大天王应该说没关系。有时在小说他们还并称五大天王,孙悟空把五大天王都打得落花流水,这样就从四大天王中引出一个新的天王,叫托塔李天王。李靖是唐代开国名将,著名军事家,过去考武状元要读武林七经,指七部重要的兵书,太公的《六韬》,《孙子兵法》,《吴起兵法》,《司马穰苴法》也叫《司马法》,《尉缭子》,还有《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李卫公问对》就是李靖和唐太宗征辽之前君臣讨论军事原则,李靖做了种种回答,后人记录了下来。过去考武状元必须要读这七本书。这七部书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精华,如果研究军事学,应该要读,甚至研究文学的,也应该读这七本书,水平比较高,其中的战略思想高出于西方。唐代开始关于李靖有很多神秘传说,有的说他代龙王行雨,有的说一个人在深山遇见一个老翁,传给他药,吃下去就长生了,这个老翁就是李靖。《太平广记》里收集了关于李靖的神话传说有三个故事。李靖在唐代就开始被神化了,跟《西游记》稍微有点关系。唐僧路过高昌国,国王叫曲文泰,后来这个国被侯君集灭了。侯君集曾多次对唐太宗说让李靖传他兵法,李靖传了一些,侯君集跟唐太宗说——这在唐史如《旧唐书》、《新唐书》里都有——李靖要谋反,他不把兵法中最诡秘的东西传给我,肯定他要谋反。唐太宗问李靖,李靖说侯君集肯定没存好心,都天下太平了,为什么要学那些诡秘的东西呢。后来侯君集骑马路过李靖门口时鞭子都落地了。最后他果然参与太子谋反,被唐太宗杀了。唐代无论正史野史李靖的传奇色彩都很浓,后来和毗沙天王合为一人,形成托塔天王,不过在《西游记》里这点没有特别展开。而在《封神演义》里,用了两回展开李靖和哪吒之间的冤仇。李靖这个形象原来是佛教中毗沙门天王形象,最后变成了道教中人物,变成民间信奉的神中的一个,有时佛教的人物也可以被改造成道教的人物,当然也有的形象哪教都要,比如关羽,佛教也要,称他为护法伽蓝,道教封他为伏魔大帝。关于古代门神的传说,由来已久,变化很大,形成多种传奇,多种层次信仰。古代祀典中有五祀,指门、户、井、炊、中溜(房顶水槽)。起源于远古人的自然崇拜,认为凡是与人日常生活有关的事,都有神主持。门神最早的职业是看家护院防止入侵,所以呈武士之状。《山海经》载,度朔山大桃树下有二神,曰神荼、郁垒,以苇索擒鬼喂虎。后来衍为二神在桃都山下桃树下以桃木剑降鬼。古人认为桃木椎辟邪,所以又将“椎”字反切音衍为钟馗捉鬼,清初顾炎武《日知录》对此有考证。但是,武士为门神的传统,也一直延续下去,而且也是发展变化的。门神中有一个武士叫翁仲,他是秦时大将,守宫门,后来渐渐发生了演变。因为小说《西游记》演变出来秦琼、尉迟恭成为门神,最后到了民间只信这一个传说的地步。春节前卖的门神都是这两人。龙王开头闹,秦琼和尉迟恭守住正门,不闹了,过了两天后面又闹,于是让魏征守后门,魏征后来就是后门神。前门的门神是秦琼和尉迟恭,后门门神有的就贴魏征的像。这种门神的形成可以说完全是《西游记》之功,秦琼和尉迟恭把以前的那些门神几乎都打倒了,他们最流行。可见《西游记》小说中新的门神系统的影响之大。再说猪八戒天蓬元帅。关于道藏,五代时有个道士杜光庭,他在《道教灵验记》里记载了“天蓬咒”一种咒语,说北帝手下有四个大将,是玄武、天猷、翊武、天蓬,可以说当年天蓬元帅和真武元帅是并立的。在宋人笔记中还有这种记载。可见猪八戒的故事也取材于道藏故事,因为北边的神属于水,又称为黑帝,古人起名叫叶光纪,也有叫夜光纪。天蓬元帅是黑帝手下的,而且西方五行属水,所以这实际是按五行排列出来的。中国古人对五行八卦研究得很地道,不但道家研究,儒家也讲,特别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对九宫八卦研究很透彻。后来使儒家变成儒教,以至变成儒道释形成三教,这和董仲舒有关。再说二郎神的传说,也很多。一种传说说他是李冰的儿子;再一个说他是邓遐,他在水里斩过蛟龙;隋朝嘉州太守赵昱也兴修过水利。还有,张政烺先生认为是《毗沙门仪轨》中北方天王毗沙门的二郎独健,再有就是我们看到的杨戬之说。杨戬实际是宋代的一个宦官,在宋代、元代、明代的话本中提到过,这个二郎神不知怎么和杨戬联系到一起了。《封神演义》里只提到杨戬,没提叫二郎神,《西游记》里只提到二郎神二郎真君,姓杨,没说叫杨戬,但是在明初的《清源妙道显圣真君二郎宝卷》里——这书刻的日期比《西游记》早——提到二郎神叫杨戬,还跟孙悟空有关系,是孙悟空把他母亲压在华山底下的,二郎神找孙悟空算账这样的情节。很多宝卷里都把孙悟空和二郎神放一块讲,二郎神这个形象我觉得最早可能是从李二郎来的,李冰的儿子,灌江口。当然后来中国传说很多,就融合在一起了,应该说,绝对不会跟佛教的二郎独见有关。不过有些历史学家这么认为,我在十五年前出版的《西游记》研究资料里录了那位老先生的说法。再一个关于梅山七圣君,二郎神在擒孙悟空时老提到梅山六弟兄,加上他,梅山七圣,在《封神演义》里,有梅山七怪,都被杨戬打死了,在李冰治水里,提到梅山的几个挖煤的工人帮他一块治水,可能梅山七圣最初应该是从那里来的。中国古代特讲究土地神,中国最重视土地,也称社神,一个国家没有土怎么可以呢?古代人对土地神是很重视的,《西游记》中到处出现土地神,哪儿都有,只要孙悟空一念“唵”字咒,土地爷就出来了。明代有一部《先天原始土地宝卷》,土地爷从元始天尊那得到玉如意变成一拐杖,大闹天宫,谁都打不过他,连孙悟空都打不过他,最后被如来佛在灵山把他炼成灰了,洒向所有州、县,使他的灵魂无所不在,大家小户都建土地祠与土地神位祭祀。《西游记》中除了有道教的神,还有民间诸神象雷神,电母、风婆,雨师等等,这些都是从远古神话传说、民间传说中衍变来的,尤其是龙王最为人崇拜。下面讲第二个大问题,巫术。 巫术主要谈三点,第一,什么是巫术。国外给巫术的定位是伪科学,或准宗教。我觉得这两个说法都不太合适,巫术的产生应该是与生俱来,人类产生的同时巫术就有了。人产生以后,面对周围纷纭复杂的世界,他要掌握这个世界,使自己生存下去,发展下去,繁荣下去,那么他要寻找生存的规律,如果他寻找对了,就成为科学,如果寻找不对,但还是想控制操纵自然的神密力量,希望用这种力量来帮助自己战胜困难,那么就形成巫术。巫术和宗教的区别在哪儿呢?宗教要求献身,巫术是功利主义的,要求从中获得自己所需。我们看古人在山洞里画的壁画,狩猎的情景,追求的是实际的猎物,这体现功利性。古代有些民族头上戴一个老鹰的翎子,因为老鹰很机警,又能飞在天空,戴上鹰的翎子是希望自己能具有老鹰的特点,这追求的都是功利的东西,表现人类对生活的欲望,对极限的追求。在这种追求中,并不都是糟粕的、迷信的东西,有时候在巫术中有先知式的探索,被后人发展了就可能形成科学,早期的天文学家几乎都是从巫师中演变发展出来的,早期的历史学家也几乎都是巫祝中发展出来的。巫祝分两种,一种是巫,一种是祝,祝又称为祝史,掌握这个民族的历史,这部分祝史后来就演变成太史官,后来变成历史学家。应该说巫是人类最早的知识分子,早期的氏族的酋长就是这个氏族最大的巫。早期的巫多半都会治病,看天文,测梦,推算吉祥,即兴表演等等,巫术中最主要的是即兴表演,比如说我想拥有神的力量,希望神来保佑我,那就要即兴的舞蹈,表示对神的欢迎,希望神降临,给我以指示。现实中要消灭什么,要得到什么,就把这个欲望通过粗糙的模仿的方式激情的表演出来,应该说巫师也是古代最绝妙的演员,他把自己的愿望通过模拟的表演表现出来,以求达到某种目的。巫术从性质上分有两种,一种叫黑巫术,一种叫吉巫术。黑巫术的特点是危害别人,想得到什么就通过黑巫术,比如你要消灭你的对手,消灭你的仇敌,你用黑巫术,把对方治死。要为了保护自己就用吉巫术。从方法来分有接触巫术、非接触巫术和媒介巫术,前者要直接碰到人的身体,后者则不需要,媒介性巫术通过其他物体转到人身上。这三种方法可以用一个名称,叫交感巫术,必须和人发生交流和感应才起作用,叫交感巫术。中国巫术主要就是这样,后来被道教所吸收。印度的佛教也吸收古代印度的巫术,比如像古吠陀。藏传佛教中也有这种情况,特别是佛教的密宗,这种巫术的成分特别多,有一种专门整治的“黑法”,如《苏悉地羯罗经》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不仅是中国有巫术,世界很多国家都有。早期的炼丹术,实际有些就是科学的启蒙,中国的巫术是很古远的,在原始人群的时候,甚至比原始公社时还早就有巫术了。巫术实施的时候需要五个要素,第一是巫师,巫师必须是口耳相传,得到真传的人。第二,咒语,必须准确无误。第三,仪式,必须无可非议,庄严。第四,禁忌律令,须严格遵守。第五,法器,如匕首,瓶子,水罐等,这些东西具有了巫的魔力。另外还需要一些象征性的物品,比如要追求一个女的,那就可以用鲜花之类的东西象征对方。如果想把对方治死,就用毒草、毒药一类的东西。第二点,巫术中对灵魂的崇拜、恐惧、取媚。古人认为人死了以后,还有一个自己,可以游离在自己肉身之外,这就是灵魂。灵魂的产生跟古人做梦有关,梦见已经死去的人了,就觉得对方可能没死。中国讲究风水,坟茔就是要保佑死者的灵魂,再使灵魂和后代沟通,降福后代,避开邪恶。古人认为人可能肉体没了,但灵魂却是永存的,永恒的。所以人崇拜灵魂,同时又惧怕灵魂。《西游记》中多次谈到灵魂,孙悟空虽然跟须菩提祖师学会七十二变,神通广大,但是第三回里被地狱中的鬼勾魂到地府了,孙悟空在轮回之内,他有灵魂,逃不开。所以孙悟空大闹地府,把花名册上的名字给勾掉了,从此就不归地府管了。第八回写唐僧的父亲被人推到水里,他的灵魂不死,可以在水晶宫里呆了十八年,等到他儿子长大替他报了仇,他又还阳了,灵魂可以不死的。第十一回中,唐太宗的魂被勾入地府,遇见他的哥哥建成和弟弟元吉,两个人一见唐太宗就冲了上去。所以后来唐太宗还魂之后,就摆了水陆道场,给那些冤魂超渡,化解仇怨。咱们现在有些编的电视剧不太注意史实,其实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蓄意操作的,要杀掉他的哥哥和弟弟,并不是被迫的应变。第三十九回,乌鸡国国王被扔到琉璃井里,三年以后还阳,这里写的还是灵魂不死。第五十六回,孙悟空空打死草寇,唐僧觉得他杀人太多,怕那些灵魂找他们算账,于是焚香祷告说:“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唐僧这意思是让那些灵魂以后莫来找自己麻烦,孙悟空气极了,用铁棒在草寇的坟上捣了三下,狠狠威吓说,你们尽管去告,我老孙是不怕的。这些例子都体现了对灵魂的惧怕和取媚。第三点,巫术中有一种原则,叫“同能致能”, 就是说同样的能量可以互相转让。《西游记》里多次提到。转让的方式很多,比如猪八戒过平顶山时看见自己的图像,就说怪不得自己这几天打不起精神来,原来把我形画在图上了。对形施加力量,就能转到实际的人。甚至名字也有这种效果,比如金角大王拿着葫芦叫孙悟空的名字,就能把他收进去。对名字、画像施加压力都能对人产生伤害。能量转让有时候发生物体上,比如王母娘娘的蟠桃,有的是几千年一熟,有的一万年一熟,成熟期越长的魔性越大,所以孙悟空要偷吃仙桃。还有太上老君的九转仙丹,镇元子的人参果等。太上老君把孙悟空放在八卦炉里炼,也是想把他的力量转到丹药上。在取经的路途中,所有的妖魔鬼怪都要吃唐僧的肉,男妖精要吃唐僧肉,女妖精想跟唐僧发生关系盗取他的元阳,为什么?因为唐僧这个人十世修行,没结过婚,有神秘的能量,吃他的肉就能长生不老,所以男妖精都想吃他的肉,女妖精则想通过和他发生关系把他的力量转为自己的,比如陷空山的老鼠精。巫术,除了包含着科学也包含着古代变戏法东西在里头,其内涵很多,不能简单的用迷信来概括,迷信跟科学的区别并不是那么严格的,并不是科学家就不产生神秘的东西。总之,宗教文化意味着主观的异化和客观的神化,对人来说,重要的不是手段,而是有目的的追求。不管是巫术信仰,还是宗教信仰,都与人类深切的欲求,人类的恐惧和希望,人类的热情和情操,也就是人的谋生目的,自信与对极限的探求有密切的关系,不能简单的用对与错,是与否下结论。尤其是在远古巫术中,有时还含有古人对自然科学的“先知”性探索,是沟通远古与现代智慧的桥梁。
    主持人:听了刘先生的演讲,我们能否明白了,为什么儒释道三教对《西游记》的主题思想有出自各教门的阐释,是因为其中有“三教合一”的思想,各教便自然有了各自的认领和发挥。刘先生讲了,《西游记》是一部艺术的纯小说,并非对佛法的演义,更不是什么儒学经典和丹经奇书。以道教为例,在《西游记》里,很多妖怪都是以道士的面目出现的,有的还被奉为“国师”、“国丈”,地位尊贵,飞扬跋扈。常借着皇权,滥用淫邪之术,危害百姓,危害社会。6月15日《中华读书报》上有篇书评,题目叫《天上亦人间》,评的是萨孟武所写的《〈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在这样一个虚构幻想的艺术世界里,神魔皆有人情,鬼魅亦通世故。为什么会这样?作者认为:“人类的一切观念,甚至一切幻想都不能离开现实社会,凭空创造出来。伦理、宗教、政治、法律的思想固然如此,而人类所想象的神仙鬼怪也是一样。《西游记》一书谈仙说佛,语及恶魔毒怪。然其所描写的仙佛魔怪,也是受了中国社会现象的影响。”荒唐的时代产生“荒唐”的文学,“荒唐”的文学也反映荒唐的时代。《西游记》就是在看似荒唐的艺术形式里,折射出作者所处的那个荒唐的明朝嘉靖时代,透露出深邃的思想。但真正的艺术作品又一定是超越时代的,拿《西游记》里描写的荒唐事,与今天的现实社会对照,我们不是一样常常办一些极其糟糕荒唐的事吗?比如像好几位学者都讲到的,当历经磨难的唐僧师徒到了西天,由于没有给阿难、伽叶两位尊者准备见面礼,只讨得无字的假佛经。与佛祖论理,佛却护短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轻取。”结果唐僧只得将唐王所赐的紫金钵盂献给二尊,才得到真经。而这事就发生在如来佛的眼皮底下,没有他的默许,二尊也不敢公然索贿啊。这是吴承恩对神佛的不敬吗?实在反映出他对社会现实众相种种的失望和无奈。当然,也有他的疑问在,人间哪有清净地呢?谁敢把佛陀世界真的当成普渡众生的理想彼岸呢?难怪连唐僧都要惊叫:“这个极乐世界,也还有凶魔欺害哩。”还是引《中华读书报》上那文来说,对于阿难、伽叶二“尊者”索贿,萨孟武认为,“创业之主虽然望治之心甚切,而对于贪墨之臣,又往往认为可靠,而愿寄以腹心之任。”同时,“政局愈混乱,人主愈喜用贪墨之臣”,因为“令好货之徒侍从左右,许其稍事贪墨,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比之任用那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如刘伯升之辈者,安全多了。”因此,“可知阿难、伽叶勒财作弊,何以佛祖不加禁止,反而倚为亲信,令其侍从左右了”,“东方既有叛仙,西方何能保证其无叛佛?”另外,也有学者讲到的,取经路上凡被孙悟空打死的,无论是道的妖,还是佛的魔,都是没有政治背景和靠山的土生土长的妖怪。而凡是从高级首长身边偷跑下界的妖孽,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最后时刻,由首长亲自出面,请求法外开恩,免除死罪。等等等等吧,此皆为吴承恩以貌似“玩世”的“游戏”笔墨,以对神灵世界凡此种种的描写刻画,给予现实世界以无情的讽刺、揭露和挞伐。借助“文革”语言或许可以这么说,大胆吴承恩竟敢以宗教做掩护,披着神魔的外衣,恶毒攻击伟大的专制皇权和一派繁荣景象的大明江山,罪莫大焉!要踏上一万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以后再读《西游记》,每逢此处,环顾现实,我想您一定也能慧心地莞尔一笑了。这也是文学馆《话说〈西游记〉》演讲系列的成功啊。最后让我们感谢刘荫柏先生的精彩演讲。
    [演讲时间:日。录音整理:程丽仙。]
国内新闻24小时排行
国际新闻24小时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间巫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