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圣哲麦蒂现在在哪个队?

444ggg.net_抠完逼再干_幼交你懂的_熟妇色性& 【事故资料】哈巴山难——纪念“老古董”(B版)
信息 能力 伙伴 装备
【资料索引】    “老古董”遗属通过8264网发布的2则声明  (见第2帖)  () 哈巴雪山登山遇难者的家属给广大网友的一封信   () 感谢“古董”(董曙明)生前所热爱的一群朋友们      事发后的新闻报道  当地媒体报道  (见第4帖)  上海媒体报道  (见第5帖)    网友和记者撰写的回忆录  (见第3帖)  登山家之死 (“怜花凋谢”发表于
18:38)  山还在那里 (《运动休闲》黄琦)    网友纪念“老古董”的个人主页    昆明市登山协会发起建立“哈巴雪山遇难者纪念碑”未果的情况  (见第6帖)    “老古董”生前撰写的部分文章  (见第7帖)  寄情哈巴( 老古董)    “磨房”论坛内部分相关话题  () 纪念上海户外的元老级人物-老古董  () 又闻山难...   () 11.29哈巴雪山事故资料索引  () 沪登山爱好者遇难哈巴雪山-白浪户外组织的活动
13:10:25 编辑
信息 能力 伙伴 装备
    哈巴雪山登山遇难者的家属给广大网友的一封信     ()
  在近期攀登哈巴雪山的户外活动中,发生了一件不幸的意外事故,造成一位登山队员不幸遇难。作为遇难者的家属,我们在此表示对遇难者最沉痛的哀悼和最深切的怀念。   遇难者一生热爱户外运动,作为家属,对他所从事的高风险的户外活动一直都是支持和理解的,这次登山活动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准备了完善的安全措施和高山协作、组织严密,完全符合安全的户外活动的各项要求。但不幸的是,在登山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最终还是不幸出现,这不能归咎于任何的组织者、队员和活动本身。作为一名热爱登山的户外运动专家,遇难者的离去给我们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损失,但我们还是理解他的行为,依然对他的行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们代表遇难者家属,谨借中国户外资料网网站平台,向所有关心此事、提供大量帮助的新闻媒体、各界朋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目前正处于事件后续处理的紧张阶段,待事件处理完成后,我们会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渠道正式发布关于此事件的情况说明。   有意向采访的媒体和朋友请通过以下电子邮箱联络我们:.cn,由于正处于事件后续处理的重要阶段,可能无法一一及时回复,请谅解。                遇难者家属委托 中国户外资料网 网站发布                        日    感谢“古董”(董曙明)生前所热爱的一群朋友们    ()  时间走得如此的飞快,转眼“古董”(董曙明)离开我们已一周年了。衷心的感谢8264让我在这和“古董”生前所热爱的一群朋友们一起深深的缅怀他。同时让我也在此深深的感谢你们“古董”的朋友们,无尽的感谢你们给了我经济及精神上的鼓励和帮助,让我走过了这段人生最灰暗的日子,因有了你们给予我至深的暖暖的关爱,才让我坚强的挺了过来,把“古董”深爱的“白浪户外”发展下去。                             奚敏  感谢曾与他一起去登慕思塔格峰的罗明珠、金飞彪、金飞豹、章新法、李建虹 苏军、李宁、周迎冰、缨为民、于凤琴、温旭等;  感谢曾与他合作过的供应商们(排名不分先后):  天津比邻的周总  北京桑温特的吴总  上海火速网络的刘小光  上海胜馨户外的王总  上海潼野的蔡总  上海银舟的熊总  上海明贸的鞫总  广州欧格尔爱总  天津普尔兰德  北京雪鸟  上海博恩的张总等  云南阿酷咖啡吧的张亮  USU4户外俱乐部的成员  猫雨论坛的会员  感谢曾与他一起合作过的华山医院的吴劲松,胡琳,赵嚁,寿雪飞,王镛斐等  感谢曾与他是知已是朋友的郁含芳,江小平,喻俊华,邱继红,文述,萧展,张元,王科光,马绘新,俞雷,李英,姜渊,若梅(新加坡),沈宁,龙雨田,周春雷,梁毅,顾翔,陆磊,李季,虾米,毛钠尔,小姚,卢国涛,朱朱,于文俊,王琦,朱杰,小妖(网名),小奚,小麦,华泓夫妇,张圣哲夫妇,汤万广夫妇,黄强夫妇等  感谢他的学生及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朋友们及我所不熟悉的朋友们……    白浪申明  现遗失“古董”生前一本名片薄,如您是古董的朋友及客户请发邮件至&&告知您的联系方式或发短信告知,“古董”原手机号码不变:。  因公司人事的不停调换,现申明上海白浪体育器材有限公司的一切业务,须由新法人奚敏签字或盖章方生效。                  上海白浪体育器材有限公司                       
信息 能力 伙伴 装备
    登山家之死    (“怜花凋谢”发表于
18:38)  “老古董”(董曙明)死了,11月29日在海拔5300米的哈巴雪山下降时坠崖遇难。我收到这一则消息时,脑海里立即浮现出一个精瘦而略显忧郁的男人,原来是他!  那是在1998年,我参加了思强俱乐部组织在淀山湖的野营攀岩活动,“老古董”和另一个叫“胖头鱼”的合伙人为我们作了师范和攀岩保护,他们是当时最早玩户外俱乐部之一的白浪户外的始作俑者。  这也是我至今为止所参加的唯一一次户外活动。相比于以探索自然风光之美、依靠团队力量的户外旅行,我似乎更着迷于寻访历史文化遗产和各地风俗人情,和那种一城一镇的“驿站”式旅行。我在“梵净山雪中纪行”中写到,“没有亲自踏上高山的人终究是无法理解的,那攀登到山脊眺望云海的舒畅,行走在森林地带的优美,和登上山顶俯瞰千峰的壮观”,所指的是经由石阶、驿道徒步登山。而这里所谓的登山,是指户外的登山攀岩活动。尽管旅行的目的也许是相通的,然而自我的旅行方式与户外旅行走向了分道扬镳之路。  但我认为真正热爱户外、热爱登山运动的人是可钦敬的。  我读过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小说《冰壁》,取材于当年一起因尼龙绳断掉而造成登山家遇难事故的现实题材,小说中的鱼津和小坂热爱登山运动,却处在不能被社会承认的孤独之中。山,是被视为“圣地”的净土,人在登山过程中展现的是一种坚强友爱的精神,鱼津和小坂在城市工作赚取旅费,投身于攀登一座又一座的高山,最终死于登山,是登山家与山的合二为一。  把登山作为狂热爱好和终身职业的人,是具有纯洁心灵的,然而大概是无法得到养怡天年之福的吧!“老古董”在哈巴雪山遇难也正是这样一种具有花谢之美的必然结果。  从我认识“老古董”起,他已经开了户外用品店和攀岩馆,组织户外活动。他是最早的一批玩户外的人,渐渐进阶到攀登五、六千米以上山峰也是理所当然,还考取了证照,成为国家级登山运动员。  然而据说这次去海拔5300米的哈巴雪山是一次商业登山!  在商业登山中,领队不仅要面对大自然的挑战,还要保证团队成员的安全,因为他们是消费者。这些消费者,相信绝大部分是缺少登山经验的新人,领队和他们在登山过程的互相保护并不是对等的。对于登山者来说,照顾自己,不依赖别人是一条基本准则。这条基本准则,在商业登山的情形下失去了效用。  据说发生遇难事故的当时情况是,“老古董”在登顶后架设下降保护时被风吹滑坠,下滑了300米左右,当队友抛出救援绳时,他再次遭遇了高空风导致坠崖遇难。  也就是说,“老古董”在第一个下降后架设下降保护时,上方并无队友对其保护,致使他无从逃离突然而来的高空风。那么,为什么没有队友对他进行保护呢?是队友的能力不足还是“老古董”过于自信?  无论如何,登山家在坠崖的刹那,一定是带着遗憾却绝无悔恨地离开这个世界的吧!  “老古董”死时四十岁左右,今年离的婚,独自抚养一个一岁大的孩子,死后据说孩子已经由其前妻领回。是个女孩,“老古董”曾说孩子的手脚非常适合攀岩。  在1998年我与“老古董”一面之缘之时,他大概32岁的年纪。他很喜欢和一个参加那次户外活动的长得清秀年纪很轻的女孩子说话,语中流露出与他年纪不相符合的真诚情怀,谈了许多他的梦想,我想他当时应该还没女朋友吧!  此时此刻,我为他而悲恸,愿他的在天之灵安息!                       (记于日)    山还在那里    (《运动休闲》黄琦)&&  “为什么去登山?”  “因为山在那里”。  乔治·马洛里给出的简单问答成为全世界登山者的“标准答案”,2006年11月,一名登山者亲身见证并告知了世人这个答案,他没有回来,他留在了雪山上。  他是登山运动和户外领域一个经验丰富、具代表性的人物,我们很少叫他的名字董曙明,而是习惯称他为“老古董”或“古董’。“古董”其实并不老,也丝毫不守旧,只是有时为了自己的认定执著得“像一根红木桌腿”,以至在城市生活中偶尔会显得不合时宜。“古董”是颇有名气的登山爱好者,上海最早的户外运动俱乐部“白浪”就是他一手创立的,他本人也拥有丰富的户外运动经验,而且他兴趣广泛,旅行、收藏无一不好。早年喜欢浪迹天涯,幻想能走遍中国。不过,最钟情的还是山,2001年从姜桑拉姆雪山返回后,他曾说过自己唯一的遗憾是“带不回那山上的雪。”  唯执著者才是性情中人,早在2000年10月,“古董”就参加了中国登协与青海省登协共同举办的首届玉珠峰登山节,次年攀登姜桑拉姆雪山,不幸得了严重的高山病,在病榻上缠绵1个月后,又开始积极参加中国登山协会的培训,与此同时,开办户外用品商店,并与包括《运动休闲》在内的运动杂志合作,推广户外运动。  2003年10月底,“古董”参加了中国首期高山向导培训,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在内,总共12人有幸成为第一批培训合格人员。培训合格后,每位向导还要多次带队,经考核与实习、得到最终认可后才能获得正式资质,而且两年后需要复核。为此,“古董”曾多次带队前往哈巴雪山,一直到最后一次长留在那里……    “带不回那山上的雪”  如果可以的话,他真地会带回那山上的雪。“古董”是一个天生的旅行爱好者,在旅途中,日积月累,他有了满屋经典的收藏。起初并非是刻意的收藏,只是因为足迹所到,总想留个纪念。后来东西累积起来,就成为了一个自觉收藏的理由,于是,便有了今天洋洋可观的“因为旅行的收藏”。  “古董”收集旅行地图和门票,据说已经游历了大江南北、三山五岳,除了台湾,什么省份都去过了,有地图与门票为证。200多份地图摊开来,蔚为壮观,门票数目更有上万张,他都细心用大文件夹分省而藏。喀什、德令哈、布达拉宫、罗布林卡,一个个遥远的名字,万里江山好像都浓缩在这里了。  细看这些地图、门票,除了它们指示的地方常常引人遐思外,它们本身的体例、制法也都各不相同,十分有趣而富有收藏价值。比如一份宜兴地图,本身就像宜兴的陶瓷一样精致细巧,叠起来巴掌般大,打开来却也有杂志大小,且绘制精细,也有铜版纸全彩印的“豪华”旅行地图:有一张最大的地图,摊开来一看,原来是风景照片而不是地图本身,真是商业气息十足。  门票就更有意思了,从彩色精印附纪念币的豪华门票到油印手写的简单门票,应有尽有。不少地方的门票还用软塑料做成书签样,最有意思的是一张警方印制的“通行证”,既当门票又当停车证。  钟爱自然、寄情户外,是因为“古董”“想拥抱那湛蓝的天空,想要抚摸那皑皑的白雪;要亲吻那仿佛伸手可触的白云。那一切是多么美好,回到都市后,我只能回忆那段美好的时光,但这段回忆能伴我度过人生的坎坷。”他尤其爱山,是因为“大山是宽容的,它以它的胸怀欢迎着来自各方的人们;大山又是残忍的,它以狂风寒冷与缺氧来考验着人们的意志。”    “无论怎样,人总比山高一点。”  2001年10月,白浪登山队一行8人参加了由西藏自治区登协组织的首届姜桑拉姆登山节,《运动休闲》时任记者江泳涛随行,包括他在内的6名队员在暴风雪中成功登顶海拔6325米的顶峰。在此期间,“古董”由于背负过重,在当地患上了危险的肺水肿,右手一度因严重冻伤而伸展不直,急送拉萨医院救护一周回沪后体重瘦至仅90多斤,并在病床上躺了一个月。  在此期间,很多人去探望,其间也有人委婉地劝他放弃这一“危险的运动”,不过一恢复后,“古董”便马上出现在了户外运动的前沿,瘦小的身躯里透出了坚定,也让人看到了勇气。爱山是需要勇气的,登山是对勇气、体能、智慧、心理以及装备的顶级考验,登山是变化莫测的,需要随机应变,当然也充满危险。“古董”本人在前往姜桑拉姆前两个月写下的一段话正是他是否会放弃的最好回答:  那夜,风将我的帐篷吹倒,呼呼的风声像是不断有人向我走来,掀开我的帐篷来窥探;又像是有无数的野兽向我拢来并向我发出挑战。那一夜,我内心曾有深深的莫名的恐惧,也正是那一夜,我才真正知道了自然的力量,我也知道了自己的渺小。我知道内心深处的某种怯懦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克服的,要战胜恐惧需要很大的勇气,而战胜恐惧又是那么艰难。于是我更加敬佩余纯顺独自一人浪迹天涯的勇气。我从不对别人许诺,我知道人一旦许诺就必须兑现,而我这个浪迹天涯的人是无法信守承诺的,因为这一生我只属于自然,属于那无言的大山。  正是抱着这种信念,“古董”一路走来,期间也有普通人的困难、弱小者的恐惧,他还是一步步走过了,日月山3475米、橡皮山3817米、昆仑山口4767米、凤火山5010米、唐古拉山口5231米,“这些曾令人惊颤的高度都被我踩在了脚下,我没有征服欲,但我愿意接受大山的挑战。我坚信这么一句话:‘无论怎样,人总比山高一点。’”    “登山是一种生活方式。”  2002年9月,就北大山鹰社山难,“古董”接受媒体访谈时说“如果问我为什么要登山,我很难回答,小时候,家住新疆,开门见山,便想山顶会是什么样子。于是就想去看一看,我很高兴现在长大了,我终于看过了,许多人一生都没有机会看,我感到非常幸运。”  对于自己选择登山作为爱好,“古董”说,“我至今无法解释自己为什么喜欢山,我对它是有刻骨铭心的爱。登山完全是我自己个人的选择,任何人都没有理由要求别人也是这样,就像他们不可能要求我不爱山一样,只是我想提醒一下,爱山是需要勇气的。”  其实,“古董”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易于相处的平常人,有着朴实的生活和爱好,正如他自己所说:“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崇高理想,也没什么豪言壮语,像是冥冥中注定,一听到召唤,背起行囊就去了。没有想到能否登顶,也没有想过是否会遇到危险,只是带着一颗平常心,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就这么简单。”  “如果说登山和其他运动相比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认为登山是一种终极快乐,与自驾飞机、潜水等凭借机械力量上天入地不同,登山依靠的几乎都是人力,登山注重整个过程,而不是刹那的心跳,它是永恒,是我生命中不可抵御的诱惑。”  为了这个不可抵御的诱惑,在姜桑拉姆,严重的高山病几乎让他长眠雪山之榻,对此,他说:“人不可能因为崴脚而不走路。”如今他融化在雪山之巅,我记起了他曾经的话:“让生命铭记这一刻,我们曾站在山的巅峰。”  是的,会记住曾站在山巅的那些人的,正如2001年攀登姜桑拉姆时的队友江泳涛所说,“活着的人没什么可炫耀的,因为每一位成功登顶者的背后都有许多人的支撑,由于这些人的帮助与支持,登顶者最终才能成功。死难的山友才值得人们去纪念与尊重,他们将自己作为礼物献给了雪山,他们是真正的爱山者。”  “山只是山,而你又为何如此执着?因为山是上苍落在人间未曾化解的一滴泪,我爱它的洁白与晶莹,以及那深藏在其中的无穷奥秘。”——摘自“古董”日记    董曙明  户外运动爱好者、业余登山者,三次登上6000米以上雪山、上海市首位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中登协培养的全国范围内首批12名高山向导之、2006年11月领队攀登哈巴雪山时失事。   800) this.width=800'/>
13:22:07 编辑
信息 能力 伙伴 装备
    上海登山者遇难哈巴雪山,遗体已被搜救下山    (《春城晚报》本报记者:戴振华,通讯员:何兴文)  一名来自上海的登山爱好者在攀登香格里拉县境内的哈巴雪山时,在海拔5300米高处不慎坠崖遇难。昨日晚7时,遇难者遗体被参与救援的村民运下山。    上海登山者遇难雪山  哈巴雪山距县城140公里,海拔5396米,是云南众多终年积雪雪山中最容易登顶,难度最低的雪山之一。哈巴雪山南与玉龙雪山遥遥相望,山下是世界著名的大峡谷——虎跳峡。环绕哈巴雪山一线,是近年来世界上知名度越来越高的徒步旅行线路,每年有众多国内外旅游者奔走在这条线路之上。因为难度较低和易于登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把这座山峰视为攀登其他高峰的前站和训练适应基地,但也有很多人忽视了雪山危险。  三坝乡哈巴村是登哈巴雪山的必经之地,村民罗世成介绍,他和许多村民一样,多年来一直为外地来的登山爱好者当向导,由于对雪山的情况了若指掌,经哈巴村村民带领登山的登山者一直没有发生过安全问题。26日,7名上海来的男性登山爱好者来到哈巴村,当晚住在村民开的“四门客栈”。27日,7名登山爱好者没有请当地的向导,带着从虎跳峡请来的向导就开始登山。由于7人和向导对雪山情况不熟,导致一名登山爱好者于11月29日14时30分左右,在海拔5300米处坠崖遇难。    未请向导导致灾难发生  事发后,四门客栈的老板和村委会立即组织了上百名村民,陆续上山进行搜救。昨晚,将遇难者的遗体搬运下山,经医务人员确认已经死亡。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及香格里拉县警方等相关部门已经赶到现场,进行善后工作的安排和协助工作。罗世成说,按惯例,一般登山爱好者登山时,每两人就得配备一名向导,以保障安全。但一些登山爱好者没有意识到即便攀登难度再低的雪山,也同样暗藏危险,今年10月5日,一名韩国游客也在海拔5100米处发生滑坠身亡。  截至记者发稿时获悉,当地相关人员已到香格里拉县城去开死亡证明,死者家属及组织这次登山活动的上海“白浪户外”俱乐部负责人已经赶到丽江。     上海登山者成功登顶后遭遇劲风    ——下山途中两次跌倒遇难,勇士遗体已在丽江火化    (《春城晚报》 记者:史效轩、李毅铭、王法,通讯员:马溯)   昨日下午3时半,上海登山遇难者董署明的遗体在丽江殡仪馆火化。当本报记者昨天下午3时许赶到停放董署明遗体现场时,董署明的家属以及与他同来登山的队友正料理董的后事。除了简短的问候,记者不忍再打扰悲痛中的他们,与他们一起目送董的遗体。董署明是2003年以来将生命永远地留在哈巴雪山的第三位登山勇士。  本报昨日A13版刊出《上海登山者遇难哈巴雪山》后,上海媒体联系本报记者准备赴滇采访。    曾两次到哈巴雪山探险  董署明是上海市白兰户外运动俱乐部经理,曾两次到哈巴雪山探险旅游。11月26日上午,他作为领队,带着来自上海、山东、昆明的9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再次来到哈巴雪山脚下的龙王边回族山寨的四妹客栈,准备登顶哈巴雪山。  考虑到安全,客栈老板陆华建议董署明登山时请当地向导陪同前往。陆华回忆说,因有两次到哈巴雪山探险旅游的经历,这次登顶董署明最终没有请向导,只请了4个背夫和一名饮事员随行前往。11月27日上午10时,董署明带领着登山队员等一行14人出发前往雪山彪水岩大本营。11月28日,在大本营安营扎寨了一晚的登山队出发不久就遇上了6—7级的雪山劲风,直吹得他们睁不开眼,只好又返回大本营休息。    劲风下两次跌落400米  11月29日凌晨3时,天气情况转好,满天星辰照得雪山分外亮丽。在大本营准备了两天的登山队员按捺不住渴求登顶的心情,在董署明的带领下向山顶冲刺。由于上山时天气情况良好,29日中午12时,9名登山队员已全部登上海拔5396米的登顶处,狂喜让他们欢呼高歌,没有意识到下山时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休息片刻后,队员们开始下山。没想到,此时风越来越强劲。意外突然发生:体重只有58公斤的队长董署明被雪风吹倒在冰面上,滚下100多米的陡坡!落地后,再次被劲风吹下300米以下的雪坡。由于风力太强,其他队员看到队长被刮下雪坡,也只能蜷缩跪卧在冰面上。幸好山上还有手机信号,一个队员立即通过电话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四妹客栈。    众人营救但难以挽回  陆华立即让妻子瓦桂兰到村里请来6名小伙子上山参与营救。一个多小时后,登山队员们赶到出事地点时,看到董署明摔得浑身是血,已没有了气息。11月30日一早,闻讯从白水台赶来的30多名公安干警和当地干部群众来到董署明的遇难地点,将他的遗体从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艰难地运回雪山脚下龙王边回族山寨。当天晚上10时连夜将遗体运往120多公里之外的丽江火化。     【助读】    哈巴雪山:夜晚风力强劲  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是滇西北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名山。山上有大小雪山湖泊数十个,杜鹃花的品种有数十种,它的西北方向是举世闻名的虎跳峡深谷。哈巴雪山白天有时天气很好,而到了夜晚风力强劲,气温常在零下20—30摄氏度。    本报记者曾成功登顶&&&&  2003年云南红塔集团在这里举行了登山活动后,哈巴雪山的名气越来越大。由于其东南面是一个峰面长达8000多米的斜坡,很适合于开展大众化登山活动。记者曾是2003年那次登山活动中第一批第四个登顶成功的队员,回想起当年登顶经历,仍让人有些胆战心惊。
信息 能力 伙伴 装备
    沪登山者雪山遇难    ——海拔5300米坠崖,滇当地已找到遗体。      (《新闻午报》)  本报讯据《春城晚报》报道,一名来自上海的登山爱好者在攀登云南香格里拉县境内的哈巴雪山时,在海拔5300米高处不慎坠崖遇难。   昨日晚7时,遇难者遗体被参与救援的村民搬下山。     当地受攀登爱好者青睐   哈巴雪山距县城140公里,海拔5396米,是云南众多终年积雪雪山中最容易登顶,难度最低的雪山之一。哈巴雪山南与玉龙雪山遥遥相望,山下是世界著名的大峡谷———虎跳峡。   环绕哈巴雪山一线,是近年来世界上知名度越来越高的徒步旅行线路,每年有众多国内外旅游者奔走在这条线路上。因为难度较低和易于登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把这座山峰视为攀登其他高峰的前站和训练适应基地,但也有很多人忽视了雪山危险。     7名上海游客未请当地向导   三坝乡哈巴村是登哈巴雪山的必经之地,村民罗世成介绍,他和许多村民一样,多年来一直为外地来的登山爱好者当向导,由于对雪山的情况了若指掌,经哈巴村民带领登山的登山者一直没有发生过安全问题。26日,7名上海来的男性登山爱好者来到哈巴村,当晚住在村民开的“四门客栈”。   27日,7名登山爱好者没有请当地的向导,带着从虎跳峡请来的向导就开始登山。由于7人和向导对雪山情况不熟,导致一名登山爱好者于11月29日14时30分左右,在海拔5300米高处坠崖遇难。     死者家属已赶到丽江   事发后,四门客栈的老板和村委会立即组织了上百位村民,陆续上山进行搜救。昨晚,将遇难者的遗体搬运下山,经医务人员确认已经死亡。罗世成说,按惯例,一般登山爱好者登山时,每两人就得配备一名向导,以保障安全。但一些登山爱好者没有意识到即便攀登难度再低的雪山,也同样暗藏危险,今年10月5日,一名韩国游客也在海拔5100米处发生滑坠身亡。   当地相关人员已到香格里拉县城去开死亡证明,死者家属及组织这次登山活动的上海“白浪户外”俱乐部负责人已经赶到丽江。    沪登山爱好者遇难哈巴雪山,为出游者敲响警钟&&    (《新民晚报》戴振华)  一名来自上海的登山爱好者在攀登香格里拉县境内的哈巴雪山时,在海拔5300米高处不慎坠崖遇难。昨晚7时,遇难者遗体被参与救援的村民搬下山。     坠崖遇难男子来自上海   哈巴雪山距香格里拉县城140公里,海拔5396米,是云南众多终年积雪雪山中最容易登顶、难度最低的雪山之一。哈巴雪山南与玉龙雪山遥遥相望,山下是世界著名的大峡谷———虎跳峡,北部有纳西族发祥地白水台。环绕哈巴雪山一线,是近年来世界上知名度越来越高的徒步旅行线路,每年有众多国内外旅游者奔走在这条线路之上。因为难度较低和易于登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把这座山峰视为攀登其他高峰的前站和训练适应基地,但也有很多人忽视了雪山的危险。   三坝乡哈巴村是登哈巴雪山的必经之地,村民罗世成介绍,他和许多村民一样,多年来一直为外地来的登山爱好者当向导,由于对雪山的情况了如指掌,经哈巴村民带领登山的登山者一直没有发生过安全问题。11月26日,7名上海来的男性登山爱好者来到哈巴村,当晚住在村民开的“四门客栈”。27日,7名登山爱好者没有请当地的向导,带着从虎跳峡请来的向导开始登山。由于7人和向导对雪山情况不熟,导致一名登山爱好者于11月29日14时30分左右,在海拔5300米高处坠崖遇难。     当地上百村民参与搜救   事发后,当地立即组织了上百名村民上山进行搜救。昨晚,遇难者的遗体被搬运下山,经医务人员确认已经死亡。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及香格里拉县警方等相关部门已经赶到现场,进行善后工作的安排和协助工作。   截至记者发稿时获悉,当地相关人员已到香格里拉县城去开死亡证明,死者家属及组织这次登山活动的上海“白浪户外”俱乐部负责人已经赶到丽江。     沪遇难登山者本是登山高手,失足疑为未绑绳索&&    (《劳动报》黄雨清)  11月28日,一位上海人在云南香格里拉县攀登哈巴雪山时遇难,昨天本报连线香格里拉县三坝乡政府,采访了当时的营救人员,证实了该遇难者的身份:董曙明,男,1965年生。而当记者浏览组织本次活动的“白浪户外”网站时发现,董曙明正是该俱乐部的创始人,在他的个人简历中赫然写着:国家级登山运动员,攀岩、攀冰、露营穿越的高手。     失足滑落疑为未绑绳索   惨剧发生在28日14点30分左右,当时一行7人已成功登上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正在返程。董曙明是第四次来此攀登,理所当然地成为本次活动的“领头羊”。   “我们在11月29日凌晨接到消息后,立即组织了30位村民上山救人,当晚18点抵达大本营。”乡政府的小和是当时组织村民营救的工作人员之一,他告诉记者,抵达大本营时,其余6名队员都神情凝重地聚在一起。一位自称是医生的队员只说了一句话:“我们的同伴在山上出事了,当时就死了……”   据队员描述,当下到海拔5200米时,董曙明脚下一滑,摔了下去。尽管队员们是一个接一个下山,但因为相隔一定距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往下坠……当队员奔到他身边时,随队的医生忙抓他手腕,可惜已经没有脉搏了。   小和特别向记者表达了疑问:“董曙明滑倒的地方是海拔5200米,我们在海拔4900米发现他的遗体。也就是说,他整整摔出了300米,如果队员之间都绑着登山专用的绳索,怎么可能飞出这么远?”因为当时队员的情绪都不稳定,小和不忍心追问。     村民跋涉38小时营救队员   小和表示,三坝乡近日一直在下雪,哈巴山常年积雪,又有冰层覆盖,山路很滑。村民29日清晨6点上山营救,直到30日晚8点40分才把董曙明的遗体运到乡里条件稍好的地方安置。三坝乡派出所民警证实,11月30日晚9点,董曙明的家属已将其遗体送抵丽江火化。   记者了解到,哈巴雪山是云南最容易登顶的雪山之一,因此很多旅游者把这座山峰视为攀登其他高峰的前站和训练适应基地,但也有很多人忽视了雪山的危险。更重要的是,该雪山还未被视作旅游点开发,安全警示等方面很不完备。直到记者截稿,“白浪户外”俱乐部仍未就此事表态,只声称会在两周内发布事件声明。    登山教练生日前一天遇难,保险赔付恐难兑现
    (《新闻晨报》申延宾)  昨日,晨报记者证实,11月29日在云南哈巴雪山遇难的上海登山者系上海“白浪户外”俱乐部创始人“老古董”(网名)。“老古董”是经国家有关部门认证的高山向导,还是众多登山探险爱好者的教练,属于高山探险“元老”级人物,也是登上玉珠峰的上海第一人。他曾前后4次登顶云南香格里拉哈巴雪山,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登山者,却不幸在他最熟悉的哈巴雪山上遇难。   昨日,记者从“白浪户外”俱乐部成员处获悉,“老古董”的尸体已经找到,经其家属同意,他的骨灰将被撒在哈巴雪山上。     两次滑倒,被风吹走跌落山崖   据了解,此次攀登哈巴雪山的活动是由河北保定红色巅峰登山队组织。曾4次登顶过哈巴雪山的“老古董”担任了此次登山队的总领队。   据了解,当时参与攀登哈巴雪山的队员共有10多人,但最后登顶的有7人,只有“ 老古董”1个上海人。   登顶之后,在下山时,作为总领队的“老古董”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的主要工作是在雪山上打下铆钉,以便后面的队员能够借助这些铆钉上固定的绳索顺利下降。就在“老古董”下降到海拔5200多米的时候,他突然滑了一下,跌落出几百米,停留在上面的队员看到后,赶紧将绳索抛了出去,想让他抓住。就在“老古董”坐起来试着去抓住绳索时,山上突然刮起一阵风。据“白浪户外”俱乐部成员介绍,在海拔5000多米高山上刮起的风绝对可以将人吹走。就是这阵风,让本想挣扎着抓住绳索的“老古董”被吹走了,其他6名队员眼睁睁地看着他跌落山崖。   上海“白浪户外”俱乐部的医护专家推测,“老古董”第一次滑落时可能已经撞到头部,在他坐起时,已经有些轻微脑震荡,在当时零下3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再加上高原反应,“老古董”再做出的动作可能已经不专业,导致他第二次滑落山崖。     家属写公开信让队员不要太自责   上海“白浪户外”俱乐部成员沈宁,亦是“老古董”的学生,他对这位登山教练的评价是:非常专业,而且做事非常仔细,每次登山时,他对自己的每个铆钉或绳索的摆放都有严格的要求,绝对容不得半点马虎。对于此次失事,沈宁内心百感交集:如果山上其他6名队员能把绳索放得快点,也许“老古董”就不会出事。   昨日下午,晨报记者看到“老古董”家属的一封公开信,信中称:“这次登山活动经过了充分的准备……完全符合安全的户外活动的各项要求。但不幸的是,在登山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最终还是不幸出现,这不能归咎于任何组织者、队员和活动本身。”   沈宁读罢公开信甚为感动,他说,其他6名登顶哈巴雪山的登山爱好者目前还没有走出哈巴雪山,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教练滑落山崖,难免自责,“老古董”家属的这封公开信,是想让这些人不要过于自责。     他说是最后一次登山,却没能回来   沈宁说,今年11月30日就是“老古董”42岁生日,没想到,他在自己生日前一天遇难了。据介绍,当时“老古董”从上海出发前往云南的时候,就说这是“最后一次”了。因为他女儿已经18个月,已经天天叫“爸爸”了。他说,这次之后不会再去登山,要好好陪女儿,好好享受一下天伦之乐。   “白浪户外”俱乐部的一位成员说起“老古董”出发前的一幕,不禁唏嘘。他回忆说:“我们登山者都有个行规,就是出发时绝对不送行。我们也从来没有为‘老古董’送行过,但这次我们为他送行了。”此次“老古董”前往哈巴雪山时带的东西特别多,所以部分俱乐部成员就帮他拿行李,将他送到了上海火车站。火车开动时,沈宁特意戏言:“我们是来送行李的,不是来送你的。”让沈宁无比郁闷的是,这句戏言,竟然真的成为与教练的永远“道别”。   沈宁说:“以前‘老古董’常与我们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我出事了,请把我葬在山上。’没想到这句玩笑,这次却变成了现实。”据了解,经“老古董”家属和朋友商议,决定将“老古董”的尸体在云南丽江火化,然后将他的骨灰撒在哈巴雪山,完成“老古董”的夙愿。     生前购买的保险不赔付高山探险   经验丰富、又是众多登山爱好者教练的“老古董”遇难,让“白浪户外”俱乐部的成员都很震惊。沈宁说:“即使再有经验的登山运动者都有失足的时候。登山是高危险的运动,这提醒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警惕。”     当地无专业搜救队伍   据了解,云南香格里拉三坝乡哈巴村是登哈巴雪山的必经之地。昨日,记者从哈巴村村委办公室获悉,“老古董”11月29日遇难后,该村共出动了上百人进山搜救,在第二天终于找到了他,经过医护人员确认,已经死亡。当地有关部门和香格里拉警方也参与了营救。   据一位登顶哈巴雪山的登山爱好者介绍,目前哈巴地区还没有专业的救援队伍,村民出来充当登山向导,未受过专业的救援训练,也没有相关的组织,更无足够的资金来购买高山救援器材。昨日,记者从专门负责审批登山活动及组织营救的当地旅游部门办公室获悉,他们尚不知道哈巴雪山有人遇难。   沈宁称:“如果当地有专业的营救队伍,也许就不会用一天的时间才找到‘老古董’了。或许‘老古董’当时坠崖后还有生命迹象,如果及时营救,悲剧说不定不会发生。”      极难拿到保险赔付   昨日下午,遇难者“老古董”的妻子已经赶往云南丽江。昨晚,“老古董”的尸体运到丽江,并计划进行火化,其中所涉及的费用全部由“老古董”的家属承担,“白浪户外”俱乐部的队员们也自愿进行捐款。沈宁称:“我们决定为‘老古董’的女儿筹集一部分善款,也算为老师、朋友尽一点心。”   据了解,“老古董”登哈巴雪山前已经购买了寿险。但据“白浪户外”俱乐部的成员介绍,“老古董”的保险几乎没法用。目前几乎没有保险公司开辟高山探险险种,而“老古董”购买的险种有严格的免责条款,其中一条就是如果在登临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遇难,保险公司可以免责。因此,其家属基本拿不到保险费。    “老古董”骨灰永留哈巴雪山     (《新闻晨报》申延宾)  11月29日,上海“白浪户外”俱乐部创始人“老古董”遇难云南哈巴雪山。“老古董”生前拥有诸多值得夸耀的与高山运动有关的头衔:中国一级登山运动员、原中国登山协会培训部外聘教练和全国首批4位高山向导之一。  昨日,陪同“老古董”妻子前往云南处理后事的“白浪户外”俱乐部成员龙雨田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时透露,遵照“老古董”生前愿望,他的骨灰已被永远留在哈巴雪山。    冒死未救下“老古董”  日前,前往云南处理后事的“老古董”妻子奚女士和“白浪户外”俱乐部成员龙雨田已回到上海。  据介绍,11月29日,“老古董”带领其他6名河北保定红色巅峰登山队队员登顶后,在下降到海拔5200多米的时候,由于山上刮来一阵疾风,走在队伍前面的“老古董”突然滑了下去,停留在上面的队员看到老古董滑落,于是紧急将绳索抛了出去,想让他抓住。其中一个队员还奋不顾身地顺着绳索冲下,想抓住“老古董”。但这名队员还没有接触到“老古董”时,一阵大风又起,“老古董”直接被吹落山崖。    妻子送丈夫骨灰上雪山  昨日,龙雨田回忆说,他在整理“老古董”遗物时,发现他带了4根路绳。“此前已3次登顶哈巴雪山的‘老古董’这次还是为了保险多带了路绳,并在经过处铺设2根路绳,他想把一切都做到万无一失。”龙雨田说。  当“老古董”遗体火化后,从来没有登雪山经历的奚女士决定亲自将丈夫的骨灰送上哈巴雪山。龙雨田称:“当时我陪她在哈巴雪山上走了3个小时,但最后她不让我陪了,她说要独自陪丈夫一程。”
信息 能力 伙伴 装备
  哈巴雪山勇士纪念碑设计  哈巴纪念碑募集情况通报  哈巴登山纪念碑建设工作暂停说明  关于哈巴纪念碑捐赠款变更用途的通知  哈巴雪山登山纪念碑捐款与处理的最终情况报告  哈巴捐赠款已交付哈巴小学    竖立哈巴雪山遇难者纪念碑募捐倡议    ( 断翅)   全国各地户外组织与个人:  今年10月份以来,近年非常受广大户外人士喜欢的哈巴雪山连续发生了2起山难,其中一起是韩国一位女士,随后是我们国内知名的户外人士“老古董”。我们为他们的遇难感到由衷的悲哀,他们还均是在登山的过程中遇难的,这就更让我们为之崇敬,如果登山者要选择什么样的归宿的话,还有什么比得上安息在山上呢。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更没有理由因为有风险就患得患失,萎缩不前。他们去了,他们来的时候就知道有生命风险,但他们毅然的选择了上,选择了冒着风雪去做绝大多数人不会选择的事。  登山不可能完全避免出现意外山难,但对于他们的遇难,我们绝对不应该无动于衷与冷漠不为,特别是作为这一行业的人士。人,都有一死,老死、病死、车祸致死等等,但只有极少数的人是在追求他们的事业中死去的,因此,他们就更值得我们为之追悼与缅怀。作为生者,我们是不是该唤起对生命的高度崇敬,与对自己事业的高度自重呢,如果作为同道之人都没有行动,那还指望别人尊重与加入我们的事业中来吗。为此,我们在这里发起倡议,在哈巴雪山竖立一座遇难者纪念碑,以悼念过去与未来(包括今后还将发生的)遇难的登山者,倡议如下:  1、碑名与地点:哈巴雪山登山遇难者纪念碑;竖立地点在哈巴雪山传统进山起点附近;  2、设立意义:缅怀那些在此山登山中遇难的各种人员,警醒所有登山者高度关注安全;  3、竖立安置时间:日(即古董遇难一周年之际);  4、纪念碑设计简要说明:该纪念碑根据募集到的资金数量来设计建筑规模,欢迎广大户外人士提出设计方案,该碑正面有帖铭石区,凡符合条件的遇难者均可把遇难者的名字等资料以铭石方式贴粘在上面,供人们永世悼念。  5、募集资金说明:本会将设立专门的账户管理各地的募集资金,募集不分多少一并登记在案,并定期通过本刊与网络公布募集资金情况,募捐者的姓名将统一刻在纪念碑的适当位置。募集最后时间为2007年9月底。  6、资金使用与管理:所有募集到的资金(计划募集1万元)主要用于纪念碑的设计、定制、送运、搬运与安置的有关费用:所有开支均在本会刊物与网站上公布。  7、联系电话与汇款方式:  联系电话: 传真: 联系人:罗周全、范 莉  汇款方式:可选择以下两种方式之一:  (1) 银行汇款:  全称:昆明登山探险协会  帐号:006651  开户行:昆明市商业银行聚兴支行  (2) 银行卡汇款:  名称:张实  帐号:2023  开户行:建设银行龙卡  伸出您的爱心之手吧,让我们共同点燃关爱生命、敬重事业的火把,有了它,我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遇到多少艰辛,我们的心都是热的,因为我们知道会有很多的同仁在关注着我们,随时会伸出援手。你、我、他,我们都需要这份爱心,那就行动吧!&&&&&&&&&&&&&&&&&&&&&&&&&&&&&&&&&&&&&&来源:昆明登山探险协会    哈巴纪念碑捐赠款变更用途的通知(征询意见中)    事件背景  2006年10月、11月;哈巴雪山连续发生两起山难事件,一名韩国女士和中国山友董曙明(老古董),在登山途中不幸滑坠身亡,这在全国登山户外界引起了很大震撼。  次年1月,在全国户外俱乐部会上,原昆明登山探险协会主席张实发起了募捐修建哈巴登山纪念碑的倡议,这一倡议其目的除纪念遇难者外、主要还在于警醒后人——安全登山、安全户外。这一倡议立即得到了到会人士及一些地区人士的积极响应,在一年时间内共募集到人民币6600元。    捐赠款变更用途  这期间,昆明登协在自己的内部刊物(云南户外玩家)及全国相关网站上把这一讯息通报并积极征询意见。&&&&从尊重大家意愿的角度,为把这件事办得环保、有益、更有意义,通过多方调查,现决定把这笔钱全部捐给哈巴小学,用于接通一条饮用水管、并修筑一蓄水池,以解决哈巴小学的饮用水问题。  在此,特向各位户外人士通报,并请提出宝贵意见。    哈巴小学简介  哈巴小学坐落在哈巴雪山脚下的哈巴村最东头,学校有12位在校老师(含一名代课),设有一至六个年级,共八个班,224名学生(其中57人是住校生)。哈巴小学校目前饮用水是从哈巴上村村民用水的水槽分接过来的,水管不但流量太小还经常断水、遇到刮风下雨水会浑浊,无法饮用,所以迫切需要解决用水问题。  另,目前募捐的6600元要办这件事经费还较紧张(据哈巴小学初步核算,全部费用大概要8000元左右),如有愿献上这份爱心的人士,请直接与哈巴小学联系,钱不在多少,有这份心意就行,我们在此谢谢你的支持。    哈巴小学的联系方式:  和校长  2,8866531                              日 800) this.width=800'/> 800) this.width=800'/>
13:16:55 编辑
信息 能力 伙伴 装备
  “老古董”2003年首登哈巴后写的回忆录:    寄情哈巴    ( 老古董)  白浪登山队在日-27日攀登云南哈巴雪山27日17:57分登顶成功。  谨以此次登顶作为礼物,送给我的女儿灏岚,在她29个月大的时候。    只有山不曾远离  高山向导培训结束还没有回到上海,吴博士已经在网上发消息说要与我一同去攀登哈巴雪山,弄的小光在那发牢骚,说吴博士骗人。对此,吴博士只是笑笑,对小光说声对不起了。因为当初攀登哈巴雪山的计划是安排在2月份的,而那时又要冬训,实在是没时间,只能提前了。在我去培训之前,吴博士曾经说起过此事。他说等我下山后就请我做他的向导,带他去登山,他要成为我的第一个客户。对此,我很感激,除了他对我的信任外,还给了我一次实践的机会,我很愉快的接受了他的聘请。  11月24日,我们踏上了旅程。乘机飞往云南,由于登山装备带的太多,以至于超重30公斤,被罚了不少钱,我们好生心疼。  选择这一天出发我心中多少有些无奈,以至于一路上我总是忐忑不安的。我原本想推迟一天出发的,但吴博士未必能推迟,他已经准备了很久了,我不想打乱计划。不只怎么搞的,我近来有些迷信,在参加高山向导培训时也是这样,连飞机都不敢乘。听到被人的劝解,加上以前的经历,今年我做事总是特别的小心。  11点左右,飞机平安抵达昆明,我长长的舒了口气。在飞机上为了缓解紧张,我给吴博士讲解冰缝救援的技术,这也花了不少时间,对我转移心理压力也很有帮助。当然,对冰雪技术的透彻了解也是为了我们大家的安全,对此我们都很认真。   当晚,乘长途汽车前往丽江。之前,在昆明的山野假期购买了高山气罐,后在金殿旅游区烧了一柱平安香,祈求大山接纳我们,让我们顺利登顶并安全返回。对山,每个攀登者都应该满怀敬意的。  25日的中午我们已经到了桥头镇,一路上不敢有丝毫耽搁,因为我们的时间排的很紧。在桥头镇当地向导老董(董建芳)很容易的找到了我们,他是吴博士的老朋友了,曾陪同吴博士穿越过哈巴。  从丽江出发的时候天气还不太好,而桥头镇却是太阳高照,晒的我直冒烟。穿着不同服饰的少数民族在阳光下显得分外艳丽,使得我在不停的抹杀着胶卷。  吃过午饭后,租车前往哈巴村,途中经过虎跳峡。因为主要目标是登山,所以也就没有心思去游玩。  由于哈巴村没有电话,也没有移动信号,于是我们又租了辆车前往白水台,首要任务是打电话,其次也是为了游览一下,那里也是一个很有名的风景区。  我们的向导老董是个很健谈的人,为人也很敦厚。在景区他告诉我白水台的水含很高的碳酸钙,既不能饮用也不能灌溉,走到那都留下了它的脚印,倒也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漂亮的风景区,这也算是它对人类的一大贡献。  回来的时候已是傍晚,哈巴雪山的顶峰已没有了云,山体看得很清楚。我们设计了一下线路,决定走西线。一来西线坡度较缓,容易行走;同时这段时间山上刮的是西南风,走东线正好迎风,不太安全,而走西线相对安全,登顶的可能性也大。  哈巴村除了没信号电力也不足,在屋子里点了GAS灯,由于房间大,写日记时要戴上头灯,不然根本看不见。  晚上睡觉前重新整理了一下装备并与吴博士讲了一些雪地行走技术,为的是更大程度的保证安全。我现在的胆子变得更小,因为责任更大了。  进山费15元/人,先前很担心不能注册,那样的话我们的损失就太大了。老董曾听说最近封山养护,害怕我们将无功而返,现在好了,不但已经注册,还听说山上有一支队伍,或许我们能遇到他们,并一同登顶。  今天走了不少路,为的是做好高原适应。在白水台的时候感觉有点气喘,有了一些高原反应,明天上BC,要做两件事,首先是建立大本营,其次还是适应。    让高山见证  26日早晨开始准备路餐,每人一块巧克力,5粒大白兔奶糖、牛肉干,外加一些黄瓜和水果,另外还有1L的热水。  临行前再一次的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装备,特别是那顶我们准备在C1用的MOUNTAIN HIKER“云河”帐篷,我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的闪失。如果在山下都无法准备的充分,上山后就会有很大的麻烦,那时再着急也无用了。  早餐后向BC出发,雇了两位驮工和三匹马。虽然我们只有两个人,加上老董也不过只有三个人,但我们的装备实在太多,这毕竟是一支登山队,什么东西都不能拉下,况且我们还带了一只鸡,准备在山上享用。  红塔集团在哈巴雪山举办过一个“激情哈巴”的登山活动,不但把这里的雇驮工的价格抬了上去,而且沿途还留了许多广告路旗,根本没有遵循登山的规则,简直就是破坏环境。  到达3300米的高度天开始飘雪,起初是零星的,继而变大。吴博士开始担心起天起来,但我感觉天气会变好的。有时候我有些盲目自信,但良好的心理暗示往往会增加成功的可能性。  上山的路并不好走,马走得都很累,以至于经常停下来。我们走得更是气喘,好在我们能调整。从2660米的哈巴村到4090米的大本营期间要穿过松树林、杜鹃林、红土包、小其拉等地。走了四个半小时,我比吴博士多用了 10分钟,但还是比预计的时间要短。这一段路上我从不关心时间,我只看海拔高度,因为到了4090米,我们自然就会到达大本营。  原计划顺利实现,本想直接去建C1,但考虑到时间上有些问题,同时又在下雪,决定放在明天,今天在大本营适应和休息。  与驮工告别,约好29日中午上大本营接我们。   在建营的时候,遇到了刚从山上下撤的西安绿蚂蚁队,他们在离顶峰100米的地方下撤,因为暴风雪的原因,能见度很差,只得下撤。我希望我们明天能遇上好天气,从而能保证我们顺利登顶。  坐在牛窝棚中烤着火喝着热茶,感觉非常的爽。和绿蚂蚁队雇的当地的背夫聊天,了解一些情况。我们本想把不带上C1营地的装备留在大本营,但当地的背夫告诉我们这里会有人偷东西,大本营要撤掉。这让我们有些忧郁,该不该撤营。不撤的话,万一东西丢失我们的损失会很大,但撤营的话我们又没有体力全部背上去。我们事先没有想到过这些,于是就雇了一名当地人帮我们看东西,他是西安绿蚂蚁队雇的当地驮工,现在正好来帮助我们。  关于路线问题,前几队攀登的人都说东线好登,路线短,而且雪线较高,比较容易行走。吴博士希望能走东线,但他从不强求。他对我说你是高山向导你决定,我听你的。我考虑了很久,最终决定听从当地向导的建议,改西线为东线。一来是因为刚有人从东线下来,上面的情况比较清楚;二来老董以前上去过,虽然未登顶,但路线还是比较熟的;再者,东线因为大风不能上的话,西线的情况也会如此,最终也不过是放弃登顶而已。至于登山以后的计划,我并不在乎,只要能在30日赶回丽江就行。  今天的雪是今年哈巴地区的第一场雪,虽然不大,但委实让吴博士烦扰了不少。晚上虽然也看到了一些星星,但雪还在飘落,我祈求上苍明天能给我们一个好天气,让我们能够顺利建好C1,并有机会攻顶。  我们的摄像机的一块电池没电了,可能是太冷的缘故,我放在我的羽绒睡袋中想捂一会使它恢复工作,但没有用。吴博士用另一块电池拍了一些帐篷中的故事,他说他自己像狼一样,我开玩笑的说他是一只COLOUR WOLF。    让风诉说  27日清晨醒来,将脑袋伸出帐篷一看,天依然是阴阴的。吴博士的心情不太好,昨晚他没有睡好,因为大风吹了一整夜。我安慰他说天会好起来的,但我自己知道那不太可能。太阳可能会出来,但风不会停,我自己心里也没有底,只能先按计划建C1,然后视情况而定。  老董已经准备好了早餐和饮用水,整理好装备灌满热水后,简单的吃了一些方便面后就出发了。为了节省体力,我们请昨天雇的驮工帮我们背一部分装备上C1。  9:00出发,穿过低矮的杜鹃林,走上了大石板。抬头看看顶峰,深藏在云雾之中。低头看看脚下,渐渐变得陡峭的山石板间夹杂着零星的冰雪,风吹在脸上生疼生疼的。身上背着20多公斤重的包,依然被风吹的东摇西晃,冰镐都被吹的飘了起来。大风吹来的时候,我们尽可能的压低身体,以减小受风面积来保持自己的平衡。  走了三个半小时到达了海拔4715米的地方,当地的驮工说只能在此建营了,4800米以上的风很大,无法建营,于是决定在此建立一号营地。原本的计划一号营地建在海拔4900米的地方,现在看来不可能到传统的一号营地了。老董到前面去探路,我和吴博士找了个背风处将背包放下,然后开始搭那顶MOUNTAIN HIKER的云河帐篷。刚把内帐撑起来还没来得及打地钉就被风吹走了,吴博士一把没抓住,眼睁睁的看着帐篷被吹入山涧。  这一切来的有些突然,吴博士望着滚入山涧的帐篷有些傻了。我倒没有什么想法,有些出乎异常的冷静,或许是高山反应迟钝的缘故吧。当时有两个决定,如果帐篷丢失,一是突击登顶然后返回大本营,一是下撤,明天从大本营轻装登顶。不过也没有放弃将帐篷捡回的想法。趁着风停的间歇,我和吴博士也不知那来的体力,一路小跑的捡回了帐篷。为防止帐篷再次被风吹走,我让吴博士钻在里面压住帐篷,我在外面用石头和辅绳固定。  天气在变晴,虽然风还是很大,我们决定冲顶。如果冲顶不成功,就作为适应性和冰雪技术的训练。14:05分,吴换上了冰雪装备,我们一行三人踏上了攀登顶峰的道路。    顶峰近在咫尺  上了5000米后,吴博士渐渐落在了后面,可能是太累了。当他走到我面前的时候,我让他把背包给我,他起初不愿意,于是我对他说:“如果你想登顶,就把背包给我。”他没再拒绝,吴是一个很理智的人,他知道他该做什么。  起初我们定下的下撤时间是17:00,但根据当时的情况最后定在了17:30。因为19:00左右天黑,这样就有大约一个半小时的下撤时间。我看了一下挂在胸前的SUUNTO表,时间显示17:18,还有12分钟时间,能登顶吗?在最后的一道向上的山坡前,看到那长长的山脊线,我很怀疑。因为这段路通常都要半个小时才能走完,而我们从BC直接冲顶,途中还修建了C1营地,体能消耗已经很大,经过了3个多小时的攀登,要在这短短的12分钟内走完这段路,肯定是不行的。  但此时的我已别无选择,吴博士的对讲机没有打开,我的喊声也不知道被风吹到那里去了。此刻,从他拼命的向上攀登的脚步中,我已经感觉到了吴博士对登顶的渴望。西藏唐拉昂曲的无奈下撤使他心中一直有个未了的情结,那就是雪线情结。在大本营时我曾对他说,如果老天给我2个小时的好天气,我就带你登顶。在技术上我是有把握的,体能方面,只要不负重太多,我对自己也是完全有信心的。  翻过一道山梁,看见吴博士和老董在通向顶峰的山脊上后,我也不再要求他们下撤,但我一直在想宾宇丹对于别人问他为什么要冒险登顶时回答过的那句话:因为顶峰近在咫尺。我在问我自己,在理智和情感面前,我究竟该站在那里。  我现在有些后悔对他说的许诺,不是因为我的体力,而是因为我的话会使他为了登顶而不顾一切。想到下撤还有漫长的路,我的担心开始多了起来。作为高山向导,我的压力变得更重,因为责任变得更大,还要有做出决定的痛苦。但现在,我只有跟着他们向上攀登,因为他们的东西都在我身后的包里。  又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我们终于到达了一个相对平缓的地方,我看了看SUUNTO表的海拔高度:5400米,再看看时间,17:57分,我们登顶了。    他们说站在你的肩上可以触摸天堂  如果从空中拍摄哈巴顶峰的话,山顶的形状就像一个鹰头,三面是悬崖,一面是缓坡。如果无风,我想我一定会站在鹰的嘴上拍照的,而此刻,我只能放弃这样的想法。  我真的很想在山顶舞动我的冰镐,像一个孩子一般的张扬。但是不能,对山应该是敬重的,万万不可胡来。我已经站在了她的肩上,她托着我向远方眺望。此刻,我看的是那样的远,而我离天堂是这般的近,仿佛可以伸手触摸,我还需要做什么吗?不用,什么都不用,只要留下你的敬意和爱,这就足够了。  山顶的风实在太大,我们无法站立着拍照,为安全起见,我们决定下撤几米拍照。坐在雪地上,用摄像机环绕着拍了一圈,也算是登顶纪念。数码相机的电池低温下无法工作,只拍了一张照片。用我的小照相机拍了几张照片,有国旗,有队旗,也有赞助商的旗帜。真是累人,没有得到任何的赞助,却老是帮别人做免费的广告。这年头,古董是越来越不值钱了。风太大,一个人根本无法展示旗帜,我只能用牙咬住旗帜的一角。幸得老董上来,帮我扯住了旗的另一角,才有了几张像样的照片,真是得之不易啊。原本想在顶峰拿着我女儿的照片拍一张照片的,像姜桑拉姆峰一样作为礼物送给她,因为今天正好是女儿满29个月。但这个计划没能实现,那是因为风的缘故。  在顶峰看夕阳很美,但现在没有心情欣赏。天色将晚,我们比预定下撤的时间晚了五十分钟,拍完照后赶紧下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赶时间。    漫漫回程路&&&&回去的路漫长的没有尽头,吴博士和老董下山时走错了路,走到西线去了。由于前一段时间一直没有下雪,昨天下的雪被大风吹得一干二净,哈巴登山大会西线攀登队伍留下的脚印还清晰的留在冰面上,难怪他俩会走错路。还算我们运气好,以前留下的路旗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下山时也没忘了带上中登协留在顶峰前的那三根用来拴路绳的雪锥,这可是好东西,而我又是个很贪心的人,连扯带拽的拔了出来,夹在腋下就往下跑,不是因为做贼心虚,而是要赶在天黑前走下雪线。虽然这里的黑夜要比上海来的晚,但夕阳也开始往上后跑了,我们必须赶时间,在天完全黑下来之前尽可能的下到海拔低一些的地方。上山容易下山难,风吹的我晃来晃去,我摔了三个跟斗,幸好高山向导培训时学过滑坠制动,因而无事,只是三根雪锥也因滑坠而丢了一根,虽说是捡来的,但也让我心疼了好一阵子。  我在前面拼命得赶,老董在后面陪着吴博士。由于体力透支过大,吴博士在下撤的途中两次于冰雪坡上滑坠,均采取自我制动压镐技术保护住了,没有什么伤害。但在冰蚀的碎石坡上却险些遇险。穿着冰爪在冰雪和碎石混合的陡坡上,不慎两只冰爪绊在了一起,立即头冲下栽了下去,一头重重地撞击了在了砾石上。只听“咚”的一声,立即眼冒金星。幸亏当时带了CAMP头盔,不然必定颅脑外伤(脑震荡、头皮裂伤、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或脑挫裂伤!!!),后果不堪设想。作为颅脑外科医生的吴博士有这样的经历也算是新闻。  在手机信号消失前,我在风中赶紧打开手机给奚敏打了个电话,告诉她我们登顶了现在正在下撤,不久就可以回到C1,并让她在网上发消息,让关心我们行踪的兄弟姐妹们放心。  下到4715米的地方,我看见了我们的袋子,去没有找到我们的帐篷,奇了怪了,我明明记得在山涧的右侧,怎么就没有了呢?原地转了一个圈,发现帐篷就在我的左侧,是我自己走到了右山脊上了。我有些后悔没在帐篷里挂上一根荧光棒,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循光而来,也免得吴博士一路担心找不到帐篷而无处栖身了。随即我回身对着山上的两个光影高声喊道:“我—回—到—营—地—了。”这主要是为了给后面的人以信心,夜晚行进找到营地是莫大的安慰和鼓舞。我看了看SUUNTO表,时间是20:29。  回到C1吴博士好像有些累了,老董也有了不小的高山反应,他向吴博士要了几粒止疼药片吃,然后忙着去铲雪、烧水、煮方便面。他是一个很有职业道德人,在身体状况并不好的情况下,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难怪吴博士来哈巴几次都请他做向导。  吴博士没有吃饭,只喝了一杯果珍就睡了,而我是又能吃又能喝,一点事也没有,高山向导的残酷培训还是很起作用的。  在帐篷中我看见手机还有信号,于是给小龙和小付打电话,但这两人一个也没有接。我觉得纳闷,一看手表才明白,都半夜十一点多了,他们都休息了。想想也真是的,晚上八点多回到C1,十点多才吃的晚饭,等到忙完空下来,也就是半夜了。  夜晚的风极大,呼呼的风声让人无法入睡。帐篷杆好几次被风吹的压在了我们的身上, 我很担心帐篷杆会断,那样我们只能裹着帐篷布睡觉。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吴博士的状态不好,我害怕有什么意外。好在帐篷的质量非常好,风过去后帐篷杆也复位了,这一夜我们是安全的。    返回哈巴村  在经历了一夜的大风之后,吴博士可能没有睡好,没有按时起来,原计划八点撤营的计划也被拖后了,上午十点,当驮工上C1来接应我们时我们才开始来下撤。驮工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是:“我昨天看到你们登顶了,真为你们高兴。”我和吴博士都很感动,毕竟有人在关注着我们。再回首望望顶峰,依然是风云漫卷,心想今天攻顶会不会向昨天那样顺利呢?现在也没有什么想法了,赶紧下撤,心里想着那只留在大本营的鸡,中午可有顿好吃的了。  当再一次回到大石板看见那留在大本营的两顶黄色帐篷时,心里轻松了许多,脚步也变得轻快了。中午十二点,经过了两个小时的下撤,我们终于回到了大本营。坐在牛窝棚里喝着热茶,将那只鸡撕碎扔在了碳火中,吃一次真正的烤鸡。没有酒,就着方便面的汤也吃的津津津有味,我和吴博士吃的满嘴流油,美极了。  十四点三十分,我们撤掉了大本营,开始返回哈巴村。为了节省时间和体力,我们没有按原路返回,而是决定抄小路,穿原始森林,因为那条路比较近些。我们已经懒得看前面的路线,森林阻碍了视线。我的脚又开始隐隐作痛,我已不关心时间了,只关心海拔的下降,我希望一切都来的快些,今晚要赶到T’ins,我要洗一个澡,换一身干净的衣服,同时解放一下我的脚。  四个小时以后,我们回到了哈巴村,雇了辆车,立即赶往T’ins。在离开之前,向原先约好的驮工表示歉意并为他们的付出表示感谢。    后记  29日傍晚在桥头镇与老董道别,心里有些不舍,有点伤感。或许登山的人都是多情的,因而他们会如此执著,一次又一次的将自己的感情倾注于那洁白而无言的雪山上。我想我肯定是这样的人,此生都会为这份情感所累。  当晚住在丽江,30日晚由丽江回昆明,12月1日飞回上海。此次登山活动圆满结束。对我来说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因为雪山是我梦想中的天堂。                       日于上海
人类因为梦想而伟大。
----------------------------------------
这样的生活,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我都心存感激……
让我想到了许魏的“曾经的你”
----------------------------------------
放飞心灵,净化自我.
户外有风险,凡事需谨慎
----------------------------------------
讀萬卷書,行萬哩路
登哈巴还是要有当地的向导,很有必要。我的深刻体会。
对,尊重那些勇于攀登高峰的人,也尊重那些将生命谨慎对待,量力而行的人。。。。无论是谁走到了最后。。。
若有人兮山之阿
老古董也算是上海户外的拓荒者之一了
----------------------------------------
云杉岭,精选户外资讯
享受着 旅行着
& 【事故资料】哈巴山难——纪念“老古董”(B版)
&邀请xuliang1215参加此活动
& 2000 - 2014 www.doyouhike.net
Version 4.7.8 -
15:45:00 +0800
粤ICP备号-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麦蒂现在在哪个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