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名言每年的12项任务计划表是什么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
下载积分:200
内容提示: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 精心收集的各类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63|
上传日期: 06:36:4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PDF
官方公共微信魏书生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教​育​家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艺术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艺术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艺术
作者:魏书生&&&&转贴自:.cn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111nmousewheel="return zoom_img(event,this)">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艺术
学习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第一要素。学习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决定因素有三点,即动力、智力和方法,其中动力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俗语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没有动力,机器不能转动,飞机不能飞行,轮船不能前进,卫星不能升空。一个缺乏学习动力的人,就像一列没有火车头的车皮一样,是难以快速前进的。
(一)树立远大的理想
魏书生说: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人生的希望,也是鼓舞人奋进搏击的力量源泉;同时,也是激发学习动力的主要途径。
立志是事业成功的起点
我国明朝学者王守仁说:“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望底乎 ? ”这里所说的志就是志向,就是理想。宋代的苏东坡也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最后这个“志”就是志气,也就是意志。可见志向与志气,理想与意志总是紧密相联的。
巴斯德是法国细菌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曾说:“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条规律。可见,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人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个成功在等待着,庆祝你的努力结果。”
诸葛亮有一句名言:“志当存高远。”意思是说,古往今来,大凡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有远大理想的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青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所以,有了崇高理想才能取得光辉的业绩。
魏书生老师从他小时候读过的《今古贤文》一书中受到启发,他读了多篇,至今书中“尊人者,人尊之”、“隐其恶,扬其善”、“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一万次口号抵不上一次行动”、“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聪明的人改变自己,糊涂的人埋怨别人”等许多格言警句还深深地刻在他的脑子里。因此,他从教书开始便注意给学生写格言、警句。在农村教书的时候,给学生讲,给学生抄;到了城里教中学了,他又买了 ( 名人名言 ) 录,放到班级图书箱里给学生看,以后又买了几本不同版本的《格言选》、《格言精编》等。
从 1979 年 4 月起,魏书生把亲自给学生抄格言,改为让学生按学号轮流抄,每天轮到一个人,挑选自己认为对大家最有教育意义的格言写在黑板的右侧。
这些格言的内容,不时地熏陶也最大限度地照亮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通过这些格言的独特作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日久天长,潜移默化,有了这些格言明灯的照耀,学生的精神世界一定要比昨天更明亮。
20 年来,魏书生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多次选择周总理的话,并恭恭敬敬、工工整整地写在前面:“我们应该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口丝都吐出来,献给人民。”也有的学生写陶铸同志的诗:“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还有的写程思远先生发人深省的话:“人不能从八十岁向一岁活,如果能够从八十岁向一岁活的话,那么我敢肯定,二分之一以上的人类都会成为伟人。”为了劝诫同学们珍重友情,有个学生抄了爱因斯坦的话:“世界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
为了鼓励同学们乐观地面对生活,有的学生写道:“生活像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
也有的同学互相摘录自己编写的话,读起来,使同学们感觉离自己的思想更近:“经常谈论别人的短处,会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窄,活得又疲劳,又无聊。”这是魏书生的一个学生写的。
“一个忘我的人能够彻底摆脱烦恼忧虑,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这是另一学生写的。
学生抄的格言,不仅使学生受到启示,也常常使老师受到启示。记不清哪位同学抄过这样一条格言:“乐观的人把困难当作帮助自己前进的机会,悲观的人总是在机会中首先看到困难。,'这句话后来被魏书生数百次地运用。他说:“记着它,使我充满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努力做一个乐观的人。”
名人伟人,经历了比常人更多的磨难,做出了使常人仰慕的贡献,他们的名言曾鼓舞自己在磨难中矢志不渝,奋力拼搏,努力做出贡献。他们的名言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仍然能散发着光芒,人们如果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采撷不到这些光芒四射的名言,那的确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志气来源于远大的理想
一个有志气的人,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是顽强、向上的,总是乐观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生申请了专利的科学发明就有 1000 多项。他在 67 岁的时候,一场大火将他的实验大楼全部烧光,这里面有他多年来为研究有声电影而收集整理的所有资料和样片。当全家人都为他伤心,不知如何办的时候,爱迪生却充满信心,乐观地说:“不要紧,别看我已经 67 岁了,可我并不老,从明天早晨起,一切将重新开始。”正是由于爱迪生有远大的理想,才促使他在遭到不幸或失败时不气馁,在每项发明之后,又开始新的劳动。
斯大林说过:“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伟大的毅力。”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明天的就业或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魏书生让他的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当前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起来,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并从内心产生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自觉性就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能进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表现出坚强,的学习毅力。
1 .座右铭激励
魏书生老师从 1985 年开始要求他的学生写座右铭。 1986 年他当了校长,便要求全校学生每人都要写,并规定座右铭上写清三部分的内容:一是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二是自己要追击的同学的名字,三是针对自己的思想弱点写一句医治这一弱点的
魏书生从小就爱读人物传记。孟子、诸葛亮、岳飞、文天祥、周总理等,自小学起就一直是他崇拜的偶像。尽管我们都很难达到伟人的境界,但以伟人为人处世的言行为典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显然有利于自己的成长。朝着伟人的方向攀登,本身就是二种人生幸福。大家都知道,一个凡人始终不渝地崇拜着一位伟人,他一定能减少许多庸人层次的烦恼,一定能较容易地使自己摆脱低层次的人和事的缠绕,因而使自己在许多问题上能超凡脱俗。
谁都有过这种体验,当读爱因斯坦这样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伟人的传记时,自己也感觉人生天地高远、辽阔,觉得大自然美好,人生可爱,觉得踏踏实实做事便有无穷的幸福和欢乐,痛感自己做的实事太少,应该抓紧为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魏书生在他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看伟人传记,引导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把伟人的名字写在座右铭上,天天看到,时时把自己置于伟人的鞭策之下。
魏书生让学生写最崇敬的人,有的写周总理,有的写华罗庚,有的写陈景润,有的写焦裕禄,有的写雷锋,有的写张海迪,有的写海灯法师,有的写孔夫子,有的写岳飞……也有不少同学写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华盛顿、哥白尼、居里夫人……他们对学生都是
一种激励。
座右铭的第二部分内容是写清在本班要追上的同学的名字。 20 年教学中,魏书生老师多次组织学习竞赛,他不是只让学生追尖子,而是鼓励学生和自己程度相近的同学竞赛。这其实就是教育学中“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某一个学生某次考试是最后一名,努力目标是向前进一名,即倒数第二名,经过考试达到了,这就是伟大胜利。这样的竞赛,这样的追击,取胜的希望值大,也就更激发了学生的竞赛积极性。
引导学生追击紧挨着自己的同学,这本身就是对他的一个刺激,他自己的内心深处也不服这个同学:我以前比他强,这次考试,我没在意,被他超过了,下次我一定超过他。这种不服气的心理才容易激发竞赛的积极性。人们常说,踮踮脚就能摘到苹果。只有这种办法,学生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完成目标,才会诱发学生去攀登。而那种不切合实际的所谓远大目标,一次一次都达不到,学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此,魏书生的这种激发学生动力的方法
是最能成功的方法。
每位同学桌子上都写着前一位同学的名字,而自己的名字又写在别的同学桌子上,公开成为别人挑战的目标。这样大家都前有榜样,后有追兵,班级便形成了一种你迫我赶的学习气氛。
全班同学中只有倒数第一的同学没有追兵,但处于这个位置,他也不能不着急。没人追他,他也会尽最大力量超过倒数第二的同学,改变自己的处境。学习最好的第一名同学没有追击目标,但后边那么多人都追他,想代替他的位置,这么多动力推着他,他也
会奋力向前。
座右铭第三部分内容是写一句格言。要求必须针对自己的思想实际,最好针对自己思想的弱点,自己写一句,或选择一句。
一位同学针对自己写的格言是:“常常一部机器就坏在一个零件上。”魏老师看了,不明白,便向写这句话的同学请教。她说:“老师,我的脑子总体是挺好使,但只有注意力这个零件经常出问题。注意力好的时候,我什么都能听懂,教材上、练习册上的难题都会
做。如果注意力不集中,胡思乱想,整个脑子便乱成了一锅粥,什么都听不进去,连简单的题也不会做了。我写了这句话告诫自己,一旦溜号,便把注意力拽到正道上来。我试了两个月很管用,现在我的成绩明显好起来了。”
座右铭、伟人是来自学生心中的选择,像太阳一样时刻照耀他们的内心世界。格言,也是学生针对自己内心深处弱点的选择,像良药一样,治疗着他们心灵深处的疾病。因其来自于内心,在发生作用时,就把心理抵抗减到了最小程度。
学生天天看到的是深刻的充满哲理的话,天天想到的是杰出的人,是伟人。这教室里就像有几十位伟人帮你工作,帮你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谈心,用格言谈心,用警句谈心,其功效是可以想象的。
2 .充分相信自己“能成功”
魏书生经常在全国各地上公开课,有时会后也开座谈会。一次一位老师问魏书生:“魏老师,我一上公开课,自己就紧张,学生也紧张,平时发言思维敏捷、语言流畅的学生也变得结结巴巴。您在全国各地上公开课,学生们在舞台上,下面一两千人看着,学生不紧张吗 ? ”
魏书生说:“说不紧张不现实,但做老师的要设法帮他们消除紧张的情绪。”
魏书生消除紧张的办法至少有 100 种,魏老师在全国各地用过几十种,但次数较多的还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自信心,那是一朝一夕的事吗 ? 那不得经过长期努力才能培养起来吗 ? 说得也没错。但长期有长期的效益,短期有短期的效益,让学生树立战胜人生道路重重困难的信心,当然要付出毕生的努力,而要树立记住一个单词、学会一首歌、上好一节课的信心,不必要也不可能付出太大的代价。
魏书生是怎样在很短时间内使学生对做好一件小事建立必胜的信心的呢 ? 下面是魏书生喜欢采取的方式:
1991 年暑期,魏书生从西藏拉萨赶到四川成都开会,又赶到哈尔滨市,赶到吉林,从吉林赶到大连市参加全国中语会举办的首次“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师观摩课”。
钱梦龙老师第一个讲课,魏书生最后一个讲课。他讲课是上午最后一节,天热,学生累,观众也比较疲倦了。学生累再加上紧张,这堂课很容易失败。
走上讲台,魏书生便问学生:“大家愿学一种消除紧张,使自己充满必胜信心的办法吗 ? ”
学生齐回答:“愿意学 ! ”
“那好,咱们学一种简单有效的消除紧张、建立信心的办法。请同学们站直,目视前方黑板的中缝,面带笑容,好了。再请同学们深深吸气,挺胸。气憋足了吗 ? ”
“憋足了 ! ”
“请大家大喊三遍‘我能成功',要求一遍比一遍声音大。”
同学们听了都大喊起来,但喊得不齐。
魏书生说:“这回老师说预备起,请大家齐声喊。好了,预备――起 ! ” .
同学们齐喊,但三遍基本一样,没有层次。
“这次请同学们想一想三次力量分配,不要平均使用力气,最后一遍用全身的力气高呼,好 ! 再来一次 ! ”
“我能成功 ! 我能成功 !! 我能成功 !!! ”
学生们一声比一声大,喊过之后,会场里充满了活力,学生紧张情绪一扫而光,对上好这堂课,充满了成功的信心。
魏书生所在的盘锦实验中学的学生刚一上课也经常这样高呼,特别是全班同学齐声高呼时,有一个群体效应,有“场效应”,大家互相竞争,互相感染,互相鼓舞,在这“我能成功”的声浪中,怯懦、紧张、疲劳、懈怠、拖拉、自卑的情绪常常被驱赶得无影无踪,尽
管这些情绪过了一段时间还可能回来,但经常这样驱赶,自卑紧张的情绪就少得多了。
有时候自习课比较累了,有的同学便建议:“老师,高呼几遍吧 ! ”不用说呼什么,大家已心领神会,热烈赞成,一声令下,大家起身,昂首挺胸,吸足气,放声高呼:“我能成功 ! ”
有的学生管这叫“精神充电”,也有的说这是“精神加油站”,是“精神粮食”。
(二) 养自信心
1992 年 5 月 6 日,魏书生刚从深圳归来,校内来了六个省、市、自治区的老师听课。魏书生连上了几天公开课,到 5 月 20 日轻松些了,一天只接待了四个市的客人,都是谈开会的事,他以为不会有人听课了,不料进班级时,教室的过道上又坐满了人。本该复习,听课老师一多,便改为讲课,魏书生选了《扁鹊见蔡桓公》一课。
同学们查资料、翻译、讨论,教学重点基本掌握了。他想,学习最差的同学是不是熟练地掌握了呢 ? 便说:“张军同学,请你翻译一下第一段。”
这位同学没有推辞,站起来,很有信心的样子,不料才译第一句话,便引起哄堂大笑。原来他把蔡桓公念成了蔡恒公。在张军之前,已有五位同学读、译此文,没有语音错误,蔡桓公又是这课的主角,一篇短文里“桓侯”“桓公”出现了 11 次。从上课到张军发
言,大家读说“桓公”“桓侯”不下 30 次,都是正确的,即使如此,张军也还是读错了,真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同学们和听课老师们笑不奇怪,哪有人家说了 30 多遍以后,他还读错了的呢 ?
错已成现实,课堂上,魏老师没有停留在笑上,也不是把这位同学批评一顿。因为这位同学挨的批评太多,已经找不到自己的长处,没法扬长,自信心就没有立足之地了。老师应该帮他找到长处,帮助他把自信心建立起来。
课堂上,大家笑过之后,魏老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长处:“我发现,张军同学有了进步,他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同学们先是一怔,紧接着大家为张军鼓起掌来,大家理解了老师的意思:桓和恒是形近字,上课时张军没听课,这是他的错,但到他发音时,他能根
据桓字的字形,想到恒字的读音,这说明他进行了一番独立思考,而不是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不读,不想。如果全班同学经常这样独立思考问题,学习肯定会有大的进步。
这表扬使这位后进生增强了自信心,别的同学也从中悟出了一点道理。
张军同学是 1992 年 3 月从其他班分过来的, 3 月分班时,每个班的倒数第一名学生都分到了魏书生执教的班,而张军是这几名学生中成绩最低的。要找他的缺点,批评他,毫不费力就能找到许多条,但这样做只能打击他的自信心,强化他的自卑感。显然他在自己不长的人生路上,经受的批评打击是够多的,也可以说是过剩的。他不缺少批评,缺少的是鼓励,缺少的是肯定,缺少的是别人帮他找到长处,使他的自信心有个落脚的地方,有个根据地。
刚到班级时,魏老师便请这几位后进的同学给自己找长处,这些后进的学生开头不好意思,觉得是低着头进魏老师这个班的。魏老师却说:“找不到长处不行,你们肯定有长处,只是你们不肯告诉老师,那可不行 ! 你们有缺点,有错误,不告诉我可以,我也不问;你们有长处、有优点不告诉我,我就狠狠地批评你们,天天批评你们,一直到你们告诉我为止。”
因为学生找不到自己的长处,老师狠狠批评他,批评得再严厉,学生也没有反感,相反还会密切师生感情。学生会想:“看看,因为咱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把老师急成这个样子,快点找吧,别犹豫了。”
事实上,每位学生都有长处,而且都不只有一条长处。最后进的学生,也会有三条五条的长处,有的长处还非常独特,一般人赶不上。问题不在于学生没有长处,而在于老师和学生自己有没有发现长处的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就能从缺点很多的学生身上发现许多条长处,没有这个能力,明明有很多长处也会被自己和别人埋没掉。
刚到班里时,别的同学不到一天都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唯独张军对魏老师说:“老师,我确实没有什么长处。”“找不到不行,明天再找不到让你写 500 字的说明书,后天再找不到就写 1000 字的说明书,直到你找到了为止。”
第二天,他来找魏老师。魏老师问他:“长处找到了 ? 什么长处 ? ”他很紧张,脸涨得通红,极不好意思地说:“我的心肠好,爱干活。”
“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爱帮助别人,到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欢迎与帮助。爱干活,你说的是爱干体力活吧,现在各行各业需要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岗位还非常多,你愿干,把这当成乐趣,那以后就能成为优秀的工人。”
张军高兴了,以后心地更加善良,愿意帮助别人,也愿意为班级做好事。班级劳动时,平均每人运 500 斤土,而他一个人挑着担子,来回飞跑,比三个人干的还多。
从这次以后,张军的学习也逐渐开始认真。过了三个月,他说:“我现在开始每天都能完成量化作业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说:“我的作业已经有将近一半不抄别人的,全凭自己的力量写了。”不久,他又学会独立写完日记,写完语文、政治、历史、生物作业。这个差生后来以较好的成绩升上了高中。人们都说,转化一个差生与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重要。找到差生的长处,培养自信心,从某种角度说,这是转化差生的最好方法。
( 三 ) 培养坚强的学习意志
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并实现某种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外部困难与内部障碍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挖山不止”的精神就体现了愚公的坚强意志。
立雄心壮志,形成巨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
学习是意志行动,离不开克服困难,必须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马克思说:“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崎岖小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立志要早,“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周恩来十三四岁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时珍编写的 ( 本草纲目 ) 是一部长达 195 万字的巨著。为写这部巨著,他从 35 岁开始撰写,直到最后脱稿,前后用了整整 27 年的时间,做了成千上万次成功和失败的试验,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倾注了自己全部生命和精力,才实现了他自觉地确定的行动目标。魏书生要求学生写座右铭,让学生读名人传记,就是要让学生从小立雄心壮志,形成持续的动力。
学习的坚持性和顽强性
学习的坚持性和顽强性是指在较长时间内,能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而坚决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意志和品质。学习的坚持性和顽强性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毅力两方面,要具有这两种品质是不容易的。有的学生,开始可能是精力充沛地去学习 ( 特别是新学年或新学期开始的一个月内 ) ,但不能坚持,过一段时间就厌倦了。这种只有突击式的克服困难的能力,是不可能攻克学习的难关的。只有那些精力充沛、毅力坚韧,具有坚强学习意志的人才能顽强地、持久地克服一切障碍,为达到目的坚持不懈。托尔斯泰在写 & 战争与和平 ) 一书时,曾七易其稿,用了 37 年时间才完成这部世界名著。因此,我们应像魏老师那样,让每个学生都努力培养学习的坚持性和顽强性,完成艰巨而复杂的学习任务。
不迷信天资,不妄自菲薄
所谓天资,不过是遗传素质而已。固然,人的天资是有些差别的,但差别是十分有限的。心理学研究指出,智商超常和低能的人数不超过 3 %。高智商并不等于高成绩,成绩的高低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关系极大。魏书生常用孔子的话教育他的学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意思是:“别人一下子能学会的,我就用百倍的功夫去学;别人十次能学会的,我就学一千遍。如果能这样坚持下去,虽是蠢人,也会变得聪明;虽是弱者,也定会坚强起来。 ) 他还列举一些有严重生理缺陷的人的事迹激励学生,如大音乐家贝多芬,在他双耳完全失去听觉之后,还写出了不少不朽的乐章。又如我国清朝有个阎若琚,生来结巴,天资愚钝,“日诵千遍,不能背诵”。可是后来发奋学习,“一物不知,深以为耻”,竟然成了一代经学大师。他们看来是天赐不济,无所作为,但是,却能以惊人的意志战胜困难,成为伟人或名人。
要善于控制自己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坚强的意志,这不仅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的时候放弃什么的那种本事。”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控制自己,科学地制订计划,组织学习。锻炼学习意志要从点滴做起。当作业做不出的时候,身体不太舒服不想上课的时候,各种外因 ( 如电视、音乐 ) 引诱、不想按计划学习的时候,魏书生就要求学生坚持学习,克服种种障碍进行学习。这些看来都是些小事,但这些小事却可磨练学生的意志。
( 四 )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法拉第在英国皇家学会听科学讲座,他被大科学家戴维的演讲和实验所吸引,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更加强烈,经过努力,终于在电学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功。 40 年后, 14 岁的柏琴,于 1852 年听了一次法拉第的科学讲座,被有趣的实验吸引,决心投身于化学研究,后来发明了人工合成染料。
人的才能若要充分发挥,往往是与兴趣的广泛相联系的。古今中外的大科学家,大都是才华横溢、兴趣广泛的人。大科学家诺贝尔,人们只知道他是著名的发明家和化学家,但不知道他又是一位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从小酷爱文学,青年时写过不少富有激情的诗篇,到了晚年还写了 ( 在明亮的非洲 ) 等几部小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也是一位“多色彩的人才”。如果把他所涉足过的领域用现在的职业术语来说,他是一位画家、雕刻家、评论家、建筑家、设计家、演员、音乐家、土木工程师、地质学家、基础医学研究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我国的科学家钱学森,在哲学、数学、军事科学、人体科学、系统工程、思维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均有建树。数学家华罗庚喜欢填词,苏步青喜欢写诗、读古典文学、欣赏音乐。可见,科学家们并非是兴趣狭窄、孤陋寡闻的书呆子。
兴趣的培养
兴趣爱好是可以培养的。家庭的影响,环境的熏陶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1 .从好奇心和求知欲中激发学习兴趣
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因为“好奇心”是一种自发的求知欲,它既反映了对自己知识结构的正确估计,又包含着一种准备靠自己的努力去搞清楚所好奇的内容的动机。
郭文勇博士在谈到他为什么对数学感兴趣时这样写道:“人的爱好,无不从其中吸取无穷的乐趣。我喜欢数学,那种飘忽不定的演算,那种把人的精神提到忘乎所以的境界,让人享受到无穷的乐趣。有时为了证明一道题而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偶尔思路一打开,不费吹灰之力即可证出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在解题中屡屡碰到。”
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材生胡骏也说:“能使我坚持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只有一个字――‘爱'。不管我今后是否继续学习数学或者是否学好数学,我至今对数学有一股执着的爱。我想说的一句话是:只要爱上它并钻研它,你就会千方百计地去认识和观察这门学科,直至你在这门学科中找到你自己的立足点和闪光点。”魏书生正是立足于这点,让学生爱学习,而产生了持久的学习兴趣。
2 .要培养对各门功课的广泛兴趣
中小学生所学的各门功课都是基础学科,都是将来升学和就业必备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尽最大努力让学生把各门功课学好,不宜过早文、理分科。即使文、理分科了,文科生也要学好理化知识,理科生也要学好文史地知识。国家已充分注意这点,在高考进行“ 3+x ”考试,并在大学实行系科合并等,使学生向综合化人才迈进。要学好,就要培养兴趣。对学习上不太喜欢的学科或是已经成为了“差科”的学科,应该怎么办呢 ? 魏书生的办法是:首先,要对各学科开设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这些学科是我们今后学习、参加工作所必需的基础,应该全面发展,不能偏废。其次,要下决心,树信心。态度转变了,爱好也是可以转变的。孙中山、鲁迅、郭沫若他们以前都是学医的,这说明他们对医有兴趣,是爱好的。但由于他们对当时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关心,最后都放弃了自己的爱好,而成了革命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3 .尽可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劳动产生兴趣
有兴趣的事,做起来就快。魏书生老师指导学生写作文,总是让学生写一些感兴趣的文章,如《春雨过后》《蜻蜒》《月蚀》等,让学生写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内心的文章,学生一写,有的 1 小时就可写出高达 2000 字的文章。
4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造成一种竞赛的气氛
竞赛中强调学生自己和自己比,以便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比如,一般学生的写字速度是 30 字/分钟,默写 35 字/分钟,作文 17 字/分钟,做一道几何证明题 10 分钟等等。魏书生就要求,在给自己明确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时,能不能把时间规定得少于这个平均数 ? 据科学家测定:效率最高之时,就是规定的完成任务的时间将要到来之时。这样学生都愿把完成作业的时间规定得少一点,以督促自己尽快完成。
魏书生还经常组织全班竞赛,竞赛常常使人丢掉犹豫,忘记自卑,与“溜号”绝缘。魏书生在课堂上经常搞小型竞赛,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注意力的主人,享受到胜利的欢乐。比如, 150 字的 ( 卖炭翁 ) ,学生一般 6 分钟才能默写完,但一竞赛,结果最快的仅用了 4 分钟。又如代数第二册 (1980 年版 ) 应用题共 42 道,看谁先列完方程,结果最先列完的仅用了 1 小时零 5 分钟。魏书生在他的班级经常搞这种竞赛,即使班中最慢的同学,他的效率也是自己平时的数倍,后进学生也能享受到胜利的欢乐。不仅学习比,体、音、美活动也比赛,到社会上做好事,也常这样比赛。有一个星期天,魏书生组织全班同学到县图书馆劳动,干部指出上次劳动说话的人多,效率不高,影响人家看书。下次劳动魏书生便提出,明天劳动,从开始到结束,每人只给说 5 句话的定量,比比看谁还有剩余。结果除了分配任务的班长外,大家都有剩余。这样做能使学生对没有直接兴趣的事产生间接兴趣。
指导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的艺术
随着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输的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改革世界面貌的信息革命浪潮。这股浪潮已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使人类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韩国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曾经预言, 21 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搜集、加工信息的本领。人们都说,现在是信息社会。的确,美国商务部 1990 年 7 月提出的 12 种关键的高新技术清单中有 8 种属于信息领域。 1992 年美国 ( 研究与发展 ) 杂志请读者投票选出的 30 年来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 30 项发明中,有 2 / 3 可纳入信息领域。世界各大公司用于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投入, 1980 年为其资金总支出的 27 . 2 %, 1991 年上升到 35 . 2 %,截止到 1991 年,仅美国信息领域内投资就达 8620 亿美元。但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书本,因此,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 一 ) 阅读的意义
世界大文豪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又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泥塘里,就会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这说明书籍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才智,还起着净化人们心灵、鼓舞人们奋进的作用;书籍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的载体,更是人类攀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巅峰的必不可缺的阶梯。
书籍是人类社会知识和经验的总结,学生从老师那里只能获得其中的一小部分,绝大部分要通过个人的阅读和实践才能获得。即使离开了学校,仍需不断地学习,经常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尤其在书刊激增的当今时代,更需要提高阅读能力。要提高阅读能力,就需要有科学的阅读方法。
魏书生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通常把阅读分为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和鉴赏性阅读。
1 .积累性阅读
这是打基础的阅读,必须从字词开始,认识
个汉字,掌握 10000 个以上的词语,即可读一般的书报了。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 无意积累,自由读
事先不确定阅读材料,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尽可去读,潜移默化地积累知识。这种方式由于目的不甚明确,往往效果不佳。
(2) 有意积累,选择读选择一些古今中外的作品来读,将其中的生字词抄出,并查阅字典、词书、注音、解释,或摘录一些精美的词句,并练习造句。此种阅读目的明确,对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好处。
(3) 针对性积累,有目标读
根据自己需要或主攻方向,有针对性地读,可以深化已有知识,便于学以致用。魏书生经常要求学生读伟人传记。他当教委主任后,要求全市中学生书桌里必须放一本伟人或名人传记,小学生可以放一本介绍先进少年、英雄人物事迹的书,也可以放一本伟人传记。
2 .理解性阅读
这是加深基础的阅读,要把重点放在思想内容的分析,特别是对中心思想的把握上。阅读时,要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语句、人物和事件等。
3 .鉴赏性阅读
这是加深理解的阅读,主要从加强语感、想像力和读书的出入 ( 即读进去,跳出来 ) 能力培养人手,鉴定出读物的优劣、真伪和美丑。
4 .评价性阅读
这是全面深入的阅读,要求有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要注意全面对待作者和作品,不断章取义,要有充分的依据对作品的内容、人物形象、表现方法和结论进行评述,对不同观点或意见不可武断。
俗话说:“要通古今事,须看古今书。”但是古今中外的书报多如牛毛,浩如烟海,怎样去读 ? 怎样读效果才好呢 ? 这里有个阅读原则和方法问题。
确定阅读原则有五个基本要素, ( 学习的革命 ) 中简称为“五何”:
何人读 ? 即分析自身的年龄、专业、水平等,以便确定相应的读物。
读何书 ? 即分析读物是科学理论专著,还是学科史 ? 是基本技能教科书,还是文艺作品 ? 要明确阅读目的,才能抓住读何种书。
何时读 ? 指具体读一本书的时间,又指在人生历程的哪个时期读。
何地读 ? 在学校读,还是在家庭,或是在工作岗位上读 ?
为何读 ? 为谋生、为成才、为怡情、为消遣、为装饰,还是为了创新 ? 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曾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当代中小学生应该立志“为中华腾飞而读书”,或为培养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而读书。
从魏书生的著作中,总结出他自己阅读或者指导学生阅读的
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终身阅读的原则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也在不断地发展。我国青少年在接受大中小学系统教育时要读书,即使从业以后根据工作生活需要,仍要读书,否则,要被时代所淘汰,因此,要有终身阅读的思想和行动。
2 .突出主线的原则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生产信息的能力日益提高,传播各种信息的工具日益发达,书籍如山,视听手段先进,打人了人们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而人生有涯,因此,在信息丰富的环境中阅读,必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这就要根据自己的年龄、知识结构、所攻专业、图书资料条件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等,确定阅读的主线,不可随心所欲,单凭兴趣去读。老师则要指导中学生应以课本为阅读主线,适当阅读与之有关的参考材料和人文、社会、科学书籍。
3 .由博返约的原则
“博”即广,这里指尽量多读些有益的书,以开拓自己的知识面;“约”,即精,这里指书要读得专、有用,对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各部分知识所处的主次位置、内在联系等都能汇于心,用于手,表于口。
博与约是相辅相成的,“博”是基础,打好了,“约”才能有所成。对中小学生来说,阅读不要偏科,在掌握各科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能把书读“博”,也就容易做到“约”了。
4 .“问题导向”的原则
阅读不能毫无目的,而是要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到书中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这样才读得主动、有趣、有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理艺术
阅读效果的优劣,不仅取决于阅读原则能否正确运用,而且还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阅读心理素质。阅读心理包括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意志和情绪等。
1 .愿望和需要
有人把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老师们的大部分行为包括阅读,都是为满足这五种需要的一种或几种。例如,当有人认识到四角号码查字法优于其他查字法,而自己尚未掌握此种方法急需学会它时,就会迫不及待地找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来读,会很感兴趣地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即使其中有一些枯燥的名词术语也不厌烦,很快就会用这种方法查字了,并以其查字快速而高兴。
老师们多以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而读书,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应该多读一些好书。在魏书生的书柜中,贮藏有成千上万册的图书,用他的话说,这是他的财富,他不仅读教育心理的书籍,也读其他方面的书籍,包括佛教、气功等方面的书,以扩大知识面,从中吸取精华,为教学服务。
2 .动机和兴趣
周恩来总理小时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21 世纪,老师们要指导青少年“为中华腾飞而读书”,这是一种内在的动机、高尚的情趣,读起书来不怕困难,所向披靡,阅读效果好。还有一类“外在的动机”,即在外在压力下而阅读某书,如为考试、为竞赛、为逃避指责而读书,这样的阅读,出自应付,效果定不会好,因为是热炒热卖,有些知识很快就会忘记。我们提倡为人类的前途、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利益和党的事业而读书。
魏书生多次强调,阅读的兴趣不是先天生成的,它受阅读动机的支配和制约,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反过来,浓厚的阅读兴趣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3 .注意力和意志
有人说:哪里有注意力,哪里才会有思考和记忆。读书要集中注意力,不可分散。孟子在 ( 学弈 ) 中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全国著名的围棋高手教两个学生下棋,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另一个学生一心以为大雁飞过来了,想用弓箭把它射下来,结果没有第一个学生学得好。这就是说读书要专一,不能走神。我们所用魏书生教给学生克服走神的办法来指导学生。
(1 )”要有积极进取、强烈成才的愿望
我们处于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时间对每一个竞争者都是均等的,有了积极进取、强烈成才的愿望,就会一心提高单位时间的读书效率,因此,书本上手,万事皆抛,很快进入角色,把与读书无关的杂七杂八的东西推开。
(2) 要培养兴趣
有些书很有用,但不一定很有趣,甚至是枯燥的;有些书,艰深些,读得很吃力,千万不可因厌倦就放弃它。这时就应该由理智来指挥自己应干的事,把该读的书读好,书读好了,兴趣也就来了。
(3) 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完善,驱除疲劳,也能使精力集中
读书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没有坚强的意志不行。“我非要把这本书看完不可”、“我决心把所有的生词查出来”,这都是阅读意志的表现。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种决心,阅读意志需要磨练,可在阅读实践中从三方面逐渐形成:第一,按“时”读书,不管阅读效果如何,每天坚持一个小时;第二,按“页”读书,每天读完规定的页数,毫不松懈;第三,以“抄”代读,苏轼就曾把《汉书》抄了两遍,受益很大。
4 .正确处理“焦虑”
急于求成、动机过分强烈、过于关心收获成效等,都是一种焦虑。它分为低度焦虑、中度焦虑、高度焦虑三种。中度焦虑是对阅读有益的,它可以使读者有一定的紧迫感,是一种内驱力。高度焦虑则是一种心理障碍,可以使人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停滞不前。消除过分焦虑可从下面三方面人手:
1 .打破对书的崇拜,克服畏惧心理;
2 .以笨自居,下功夫苦读;
3 .看到成绩,不断总结。
低度焦虑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它会影响阅读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但只要阅读动机端正,坚持读下去,便会有收获。
(一) 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的目的是过河,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我们读书也得讲究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要有时间保证
鲁迅说:“时间就是生命。”郭沫若说:“时间是速度,时间是力量。”达尔文说:“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都说明了时间的重要。然而不少的学生觉得课量大,作业多,没有时间读书。目前中小学生的负担的确不轻,但是否就无时间读书呢 ? 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利用茶余、饭后、上厕所的“三余”时间读书;伟大领袖毛泽东长征时在马背上读书作诗;雷锋发扬“钉子精神”攻读,外出都带一本书;魏书生经常在候车室、候机室看书。他们都很忙,但却能挤出时间来读书。鲁迅说得好:“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肯挤,总会有的。”我们也应该把时间计划一下,做到书不离身,手不释卷,除了开展正常活动以外,即使是一些零碎时间,也要利用起来抓紧读书。
学习运用古今中外的一些“成方”
所谓成方,即前人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
当今信息时代,研究阅读方法的材料很多,可选择比较适用的几种方法。
1 .全读法和分读法
对于自己较熟悉的,或较易读的书,可一次读完,这就是全读法。对于比较生疏,或较难读的,可一部分一部分地读,这就是分读法。分读法又可分为几种: (1) 逐段读。 (2) 渐进读。选读第一段,接着读第二段,再一、二段连读,然后是第三段,以此类推,读完为止 (3) 反复读。先读完第一段,再一、二段连读,然后一、二、三段连读,以此类推,读完为止。
2 .我国古代的读书法
我国传统的读书法源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哲学思想,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一味死读硬背而不能独立思考,就会茫然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使人精神困顿不安。这种方法可简称为“学思结合读书法”。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主张“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总原则为“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元、明的读书法要点是: (1) 要专心读; (2) 量力读; (3) 精读; (4) 重句读,抄正文; (5) 守程序; (6) 创制 ( 日程空眼簿 ) ,即写“日知录”,记载每天新学到的知识。
近代人孙德谦归纳的读书法颇具民族特色,其要点为: (1) 无文字处求文字; (2) 无证据中得证据; (3) 读书因彼见此; (4) 读书由虚索实; (5) 统上文而说乃通; (6) 统下文而义自明; (7) 读书宜辨家教、宗旨、章法、文法、门法; (8) 校读、抄读、点读; (9) 书用善本读; (10) 书用归类读; (11) 多读; (12) 读书不求甚解; (13) 读书不因人废; (14) 读书不存偏见等。
3 .国外流行的阅读法
国外流行的是五步阅读法,即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
浏览,着重看书的序言、内容提要、目录、书中的大小标题、图表及附录的参考文献等,以便确定阅读重点、难点。
发问,着重读大小标题以及用明显符号标出的主要内容,并提出问题,以使以后的阅读更有目的、兴趣。
阅读,带着问题深入读,可以画线、圈点、写提示性批语等。
复述,合上书本,对阅读中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回忆各章节主要内容,如有未掌握好的内容,则进行重点突破。
复习,即隔若干天,安排几次有重点的阅读,进一步熟记内容,巩固阅读成果。
五步阅读法适于阅读课本和一些专业书籍,费时较多,只需作一般了解的读物则不宜采用。
阅读虽有法,但对个人却无定法,对前人的方法有个继承和创造发展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阅读的技巧
它比阅读的方法更加具体,实践性更强。古今中外的读者创造了许许多多的阅读技巧,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如下五种:就阅读是否发声而言,可以分为朗读和默读;就阅读的深度而言,可以分为精读和略读;就阅读的覆盖面而言,可以分为全读和选读;就阅读的顺序而言,可以分为顺读和错乱读;就阅读时有无辅助手段而言,可以分为单纯阅读、背读和抄读等。
( 三 ) 提高阅读效率的艺术
现代社会,书籍、报刊、资料的数量迅速增长,以科学杂志和学术文章为例,现在比 50 年前约增加了一倍,比 150 年前增加了一千倍 ! 然而,今天大部分人的阅读速度,却还是一百年前的水平,每分钟一二百个词。其实,任何一个具有中等能力的人都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国外在 70 年代初期进行过试验:受训者每周训练两次,每次 1 . 5 ― 2 小时,经过一个半月,大部分的阅读速度稳固地提高了 2-3 倍。关于提高阅读效率,世人总结了不少经验,可加以选 - 择利用。
阅读效率与阅读速度、理解率两个因素相关。光有速度没有理解率或理解率很高而速度上不去,都不会有阅读效率。美国阅读专家施道弗博士在他主编的《快速学习》一书中提出了一个阅读效率公式: E=R : C 。其中 E 表示理解率,指阅读后回答对的问题数 (R) 与受试问题数 (C) 之比。公式中速度和理解率是互为制约的。为达到一定的阅读效率,速度快时,理解率就要降低些;相反,如果过分追求很高的理解率,那么速度就势必要大大放慢。因而孤立地强调阅读速度或理解率,都不利于提高阅读效率。施道弗认为:如果理解率低于 70 %,则表示读得太快;如果高于 90 %,则表示读得太慢;理解率介于 70 %― 80 %,则表示阅读速度适中。当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提高时,即 R 与 C 的乘积增大时, E 便随之提高。公式及其与公式相关的参数,适用于一般读物,我们在实践中还应该考虑阅读内容这一关键因素,据此来确定阅读速度的快慢和理解率的高低。关于内容与理解率之间的关系,培根有一段名言:“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
对于以消遣为目的的阅读,可采用麻醉性阅读法。读者如同服了麻醉晶,几乎忘却了自己的存在,把自己完全置于书本之外。就像看武打录像片一样,人物姓名、故事情节、艺术手法等掌握与否无所谓。如果说能有一点收获的话,那就是身心得到放松,在不知不觉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在阅读过程中,可采用浏览、跳读等方式,重点突出速度。值得注意的是,读名著时千万不要用麻醉阅读法,否则会在你的眼里使不朽的名著下降到庸俗作品的水平。假如你用麻醉阅读法读《红楼梦》,就会感到薛宝钗比林黛玉可爱;假如你漫不经心地读《安娜?卡列尼娜》,就会感到自己在看一本拙劣的三角恋爱小说,甚至人物形象也发生本质上的扭曲。
对于以检索、查阅或捕捉信息、了解情况为目的的阅读,可采用扫描式阅读法。我们平时查阅资料、阅读报纸、看说明书等大多用的是扫描式阅读法,读速往往是一目十行,眼睛看到的不是字的笔画,也不是具体哪个字,甚至不是具体哪个词、哪句话,而是把所看的内容像图像一样一起收入视野,映人大脑,然后凭经验、凭这幅图像上的一两处特征来作出判断。嘴不出声,眼就像电子扫描一样在字里行间快速浏览,及时捕捉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舍弃无关的部分。是否需要中断、精读或停顿下来稍加思索,可视所读材料而定。在实践中可采取泛读、跳读、读标题、读段旨句等方式。对于报道、消息,可以由标题延伸到导语,然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往下读;对于议论文,可以读标题、开头、每一自然段的段旨句和全文的结尾。
对于有必要把握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的文章,可采用精读法。比如报纸上的重要社论或评论,决策人的重要讲话,与自己工作、生活相关的科技论文,各级政府的法律条文等,都应采用精读法。精读不一定是每一句话都读到,关键是要掌握所读对象的框架和精髓。学生的课本,老师要指导学生精读,在实践中,可采用全景式阅读法。即先读一下文章的题目、摘要、目录或小标题,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粗略地把握其脉络,然后沿着这个脉络去细读,读完再回过头来看文脉通不通,全文谈了几个问题,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阐述的是什么观点,有无新的规定、提法或方略等。
对于课本知识、文学名著以及哲学、史学、经济学、军事学等经典著作,魏书生采用研读法。对于学生来说,课本上的多数文章都应该研读。研读可按如下程序进行:第一步是朗读全文。要求能顺利地把文章从头到尾朗读下来,通过查字典熟悉文中的生字生词。第二步划段分层。即划出文章的意义段,概括出每个意义段的段落大意,并进而了解每个意义段包含着几个层次。第三步是概括中心。这是个笼统的提法,具体来说应该是:对于应用文,概括出中心内容;对于记叙文,概括出中心思想;对于文学作品,概括出主题;对于议论文,概括出中心论点。第四步是领略章法。即掌握文章的结构特征、语言特色、表达方式等。第五步是摘抄背诵。即对于名句、名篇以及其他有价值的内容,或摘录卡片,或背诵下来。
除了通过掌握阅读技巧来提高阅读效率之外,还应注意通过提高眼和大脑对文字图像的接收和处理能力来提高阅读效率。在印染厂中,有一种叫辊筒印花机的设备,其最大线速达 80 米/分。对一个新的操作者来说,机器一转,眼花缭乱;而对于熟练工来说,可以发现高速运行着的印花布上的每一个微小疵点。这给老师们以启示:人的阅读能力潜力很大,这种潜力要靠锻炼来挖掘。
(二) 获取信息的艺术
“信息”、“信息技术”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其历史并不长, 1981 年,英国人做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表明,当时被测者有 80 %的人还未听说过“信息”和“信息技术”。到现在,信息成为人们广泛涉猎的一个词,什么“信息爆炸”、“信息过剩”、“信息污染”、“信息犯
罪”等经常可见,这也表明我们所处的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真假难辨的信息。获取有用信息就是在信息社会的汪洋大海中捞取你所需要的点滴信息。魏书生通过多种途径,教给学生摘取信息的方法。
日本把搜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生存能力 ? 的要素之一,而生存能力是日本 21 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
日本人 5-60 秒钟可获取世界各地金融行情, 1-3 分钟可查询日本与世界各地进口贸易商品品种、规格等材料, 5-10 分钟可查询或调用政府规定的各种法律、法令及国会记录。澳大利亚教育部长卢比指出,作为信息社会要培养学生搜集、分析、组织和分享信息的能力……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及时了解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改革动态,无疑对教学都有极大的帮助。上海等发达地市也率先在中小学建立网络,与世界教育改革接轨。'魏书生任市教委主任后,也要求他所在市的学校尽量上互联网,并在网上发布本地的教育信息。他还指导学生从多种媒体上获取信息,长年指导学生订阅 ( 国外科技动态 ) ,出版 ( 班级日报 ) ,使学生在搜集信息的同时,也选择信息。
分类加工信息
在经济领域,竞争异常激烈。发达国家用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等手段改造传统工业,工业现代化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同时,他们把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加工,贮藏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使自己的产品能准确定位,获得良好的销售效益。
1995 年 4 月 27 日,韩国总统金泳三在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指出:“只有把尖端的信息通讯技术引进教育,才能使韩国进入未来知识、信息化的行列。”因此,教师学会把信息分类就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市面上的各种信息很多,人们都说“信息过剩”,教育信、息也不例外。得到了信息,不能不加思索就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魏书生常说:教学,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我们可以分析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的教学更臻完善,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育信息良莠不齐,只有通过老师们的火眼金睛,找到适合自己的信息,才能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存贮传递信息
媒体,就是记录和保存信息用的物质材料,也称为记录介质,它是人脑记忆功能的延伸,有助于人类保存、传播知识和经验。当你走进某个现代化图书馆时,各种各样的信息将展现在你面前。其中除了那些最普通的纸印图书以外,还有电影胶片、录像带、唱片、录音带以及磁盘、光盘、多媒体等,形形色色,多姿多彩。
1996 年 1 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发表了年度国情咨文,表示到 2000 年,全国每一间教室、每个图书馆都要与国际互联网联网,形成全国信息高速公路;他还说: 8 岁会阅读, 12 岁学会使用电脑上网。我们国内目前众多的人是用笔和纸贮藏信息,只有一小部分用计算机贮藏技术。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到很多地方讲课都带上一个笔记本电脑,因为他的众多信息是贮藏在电脑中的。几年前,魏书生就要求广大教师学会用电脑,有条件的自备电脑,把教育、教学的信息贮藏在其中。他还指导科技人员研制了《方法?能力?创新》教学软件,把教师、学生平常学习所得或获取的信息写进软件之中,使它能随时为你服务;同时也把一些教育信息通过这一软件在网络上给予传递,为选择信息提供及时服务。
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
《中国教育报》记者 刘玉
《中国教育报》于 1998 年 6 月 9 日至 8 月 11 日连载了记者刘玉同志彩写的介绍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的文章 11 篇,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现选择其中 4 篇,附录在此,以飨读者。
(一)学生说:学习是享受
常听魏书生问他的学生们:“你们干什么来了?”学生们肯定大声回答“享受来了!”如果您以为学生们怕老师才这样说那就错了。
学习到底苦不苦?相当多的人会说:当然苦了,“十年寒窗苦”不就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吗。况且,现在学习负担这么重,竞争又这么激烈,不苦不累才怪呢。
可是,魏书生的学生为什么把学习当成享受呢?
魏书生清楚:要想让学生成为对人民、对祖国有较大贡献的人,让学生成为活得有意义、活得快乐的人,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转变学生苦乐观,逐步树立起把学习当成享受的苦乐观。
魏书生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要吃一定量的苦。背一篇 500 字的课文要比背 250 字的课文苦一些,就像挑 200 斤的担子要比挑 100 斤的担子苦一些一样。就这一点而言,是无法改变的。而对学习和劳动的态度而言,却可以改变。想一想, 10 多年来,魏书生当校长、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当两个班的语文教师,还有 38 项社会兼职,还出版了 15 本书,还在全国除台湾以外的 31 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做报告 1100 多场,上公开课 600 多次……魏书生该是苦不堪言了吧?然而,有谁听到魏书生喊苦了?有一年,魏书生在酷暑难当的深圳,连续做三天报告,依然精神抖擞,丝豪看不出疲倦的样子,为什么?“因为我享受了三天呀。”魏书生笑着说。
所以,魏书生刻意引导学生把学习当成第一享受。他让学生写《谈学习是享受》这篇作文,要求变换 100 个角度去考虑,每位学生都可以写 100 篇不同的《谈学习是享受》。
背课文苦,魏书生就让学生写《谈背课文是享受》。真的是享受吗?真的。背课文时,抵制了电视的诱惑,拒绝了玩游戏机的邀请,为找到勤奋的自我而产生享受感;背课文时,全神贯注,目不旁视,有一种超脱于低层次玩乐的庄严感、享受感;背熟了课文,记忆力增强了,知识丰富了,考试成绩提高了,家长高兴,老师满意了,当然更有享受感。
以此类推,《预习是享受》《听课是享受》《写作业是享受》《写日记是享受》《写作文是享受》《演讲是享受》《读世界名著是享受》……每一学科,每一项学习任务都可以从享受的角度去思考,去品味。
学生最不愿做的事,也许就是考试了。魏书生就引导学生们写《谈考试是享受》这篇作文,写之前,大家首先不回避考试的苦,然后从另一面去思考考试的乐。
有的说,考试前复习紧张,没有时间忧虑,没有时间烦恼,没有时间牢骚,痛苦减少了,享受当然增多了。考前的学习效率往往是平常的两倍,乃至三倍,学习效率一高,当然有一种享受感、充实感。
由于准备充分,考试时,一看试卷,觉得 90% 的题都很容易,当然越答越高兴,这时就有一种享受感。
考试完了,成绩公布,考得好,父母亲朋、领导老师都高兴,都赞扬、祝贺,当然更有一种享受感。考不好呢?及时发现漏洞及时补救,以便下次争取好成绩,比起没发现漏洞,隐患越来越大,最终不可收拾起来,也还是要好得多,及时有效地补救缺漏,对人生也是一种享受。
魏书生认为教育一个人,最要紧的是教育他树立高层次的享乐观。把学习当成人生第一享受,学生们就会学得轻松、愉快、效率高,也会成为把做工作、干事业当成第一享受的人。
(原载《中国教育报》 1998 年 7 月 3 日)
(二)培养学生的效率感
魏书生很重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时刻教育学生养成高速度、高效率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做任何事都要具有高度的效率感。
什么是学习效率?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学习任务量。人家一天写出三千字的文章,同时做了六件事,你一天写出一百字的文章,同时做了一件事,这效率就不行。假如学生都重视学习效率,那么,学生的负担就会减轻。魏书生认为,当教师的,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学生的效率感。多年来,魏书生在培养学生效率感上,一直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明确任务,减少犹豫。学生每天有许多时间属于自己支配,自己支配时间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犹豫。自习课,如果老师留的作业已做完,不少学生下一步做什么没有主意。是看还是写?是复习数学还是预习物理,还是背英语单词……犹豫占去了很多时间。魏书生就和学生们商量了一些治疗犹豫的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在自己支配的时间里,拿出百分之二三的时间计划一下:这段时间的任务共有几项,哪个为主,哪个为次,然后排成队。比如一节自习,先复习数学二十分钟,再预习物理十五分钟,其余时间背单词,任务明确,马上动手,效率往往是过去的几倍。
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一个人,经常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同类的事,做得多了,便形成了习惯。习惯了的事情,常常不由自主地去做,想停止都难。魏书生认为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应用于人的思维也不无道理。显然,巧妙地利用惯性是提高效率的好办法。习惯的事,既不会犹豫,也最少拖拉。魏书生的学生已形成写日记的习惯。有一天高温三十三度,魏书生劝学生今天的日记不要写了。可是,第二天一看,一半多的学生照旧写了五百多字。原来,学生们怕因为这一天拖拉而破坏了坚持几百天的每天记日记的习惯。
利用生物钟的规律。有关资料表明,一个人确实存在着某一个固定时间内,做某一件事情可获得最佳效果的心理特点。在魏书生的学校,一至三年级第一节课一直是数学。初三课程多了,也努力做到课程有规律。第一节数学,第二节化学,第三节跑步……实践证明,这种比较有规律、有计划的课程表比乱排的效率要高一些。
定计划、做总结。魏书生认为,制定计划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成功经验,因此,他们班级制定了每人每年完成十二项任务计划,然后落实到每学期、每月、每天分别完成多少。每个月全班总结一次,鼓励超额的,督促欠债的。学生每人有一张年度计划表和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表,每个月德、智、体、美任务完成情况一目了然。
高效学习的大敌是无效劳动,魏书生几乎每天都要提醒学生减少无效劳动。平时,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培养坚强的意志,教会学生用意志约束注意力。他还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造成一种竞赛气氛,比如,他们常搞的“高效学习日”就是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在课堂上,魏书生还经常开展“一分钟竞赛”,背课文、抄写、默写、朗读、速读、跳读、听力等都可以搞。这种竞赛,用的时间少,每节课都可以开展一次,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效率感和竞争意识。经常这样做,很多学生养成了自我竞赛习惯。他们学习时,首先明确目标,确定具体的任务量,然后按照每分钟的效率去确定完成任务的时间。这样,增强了完成任务的责任感,提高了效率。
(《中国教育报》 1998 年 7 月 17 日)
(三)放声高呼:我能成功
1991 年暑期,魏书生在大连参加“全国中青年语文教学观摩课”。魏书生最后一个上课,时间是上午最后一节。天热,学生累,观众也比较疲倦了。学生累再加上紧张,这堂课很容易失败。
上课了,学生起立,魏书生面带微笑,和蔼地问学生:“大家愿意学一种消除紧张,使自己充满必胜信心的办法吗?”“愿意学!”
“好,那就请同学们站直,目视前方黑板中缝,面带笑容,好了。下面,请同学们深深地吸气,挺胸,气弊足了吗?”“弊足了!”“请大家大喊三遍‘我能成功',要求一遍比一遍声音大。”学生听了都大喊起来,但喊得不齐。魏书生说:“请同学们三次力量不要平均分配,最后一遍要用全身力气高呼,好!预备――起!”“我能成功!我能成功!!我能成功!!!”学生们一声比一声大,喊过之后,会场充满了满力,学生紧张情绪一扫而光,对上好这堂课充满了成功的信心。
在学校,魏书生的学生们刚一上课也经常这样高呼。特别是全班学生齐声高呼时,有一种群体效应。大家互相竞争,互相感染,互相鼓舞,在这“我能成功”的声浪中,怯懦、紧张、疲劳、懈怠、拖拉、自卑的情绪常常被驱赶得无影无踪。尽管这些情况过了一段时间还可能回来,但经常这样驱赶,自卑紧张的情绪就少得多了。有时候,自习课比较累了,有的学生便建议:“老师,高呼几遍吧!”不用说呼什么,大家已心领神会,热烈赞成,一声令下,大家起身,昂首挺胸,弊足气,放声高呼:“我能成功!”
这是魏书生在短时间内使学生对做好一件小事建立必胜信心所用得最多的方法。魏书生称之为“短期效益”。“短期效益”实用而快捷,可用于引导学生树立记住一个单词,学会一首歌,上好一节课的信心。而帮助学生,特别是帮助后进生培养自信心,则更是魏书生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孜孜以求的。自信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关乎一生的。
魏书生培养学生的信心是从扬长开始的。
有一次,从外地刚回来的魏书生走到班级去看一看。不料,教室里、教室的过道上坐满了听课的教师。本该复习,听课老师一多,便改为讲课,他选了《扁鹊见蔡桓公》这一课。
学生开始查资料、翻译、讨论,重点基本掌握了。魏书生想,学习最差的学生能不能熟练地掌握呢?于是,他叫起了刚刚从六班分过来的张某同学。张某没有推辞,很有信心的样子,不料才译了第一句话,便引起哄堂大笑。原来他把蔡桓公念成了蔡桓公。在此之前,至少有 5 位同学读、译过此文,“桓”字在课文中出现不下 30 次。可张某还是读错了。真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啊!
错已成事实,批语张某吗?张某就是因为批评太多,自信心早已没有立足之地了。帮助张某找到长处,帮助他的自信心建立根据地才是最奏效的。
魏书生等大家笑过之后,说:“我发现张某进步了,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学生们先是一怔,接着鼓起掌来,大家理解了老师的意思:桓和恒是形近字,能够根据字形读音说明张某进行了一番独立思考。表扬使张某增强了自信心,别的学生也从中悟出了一点道理。
一般来说,每班的倒数第一名学生都要调整到魏书生的班。张某就是其中成绩最低的一个。这几名后进学生刚分来时,魏书生便请他们给自己找长处。他们说:“我们哪儿有长处啊。”魏书生说:“你们保证有长处。谁找不到,我就狠狠批评他,直到找到为止。”因为找不到长处,受到老师批评,学生不仅没有反感,反百感到甜蜜蜜的。“快点找吧,别不好意思了。”只有张某找到魏书生说:“老师,我确实没有长处。”“找不到不行,明天再找不到让你写 500 字说明书。”第二天,张某红着脸对魏老师说:“心肠好,爱干活算长处吗?”魏书生笑着说:“当然啦,这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爱帮助人,到哪儿都受欢迎。爱干活,把这当成乐趣,那就能成为优秀的人。”张某高兴了,长处更加发扬光大。班级劳动时,他一个人干的活比三个人干得还多。他学习也逐渐认真起来。后来,他学会了独立写完日记,写完语文、政治、历史、生物作业。他的自信心,根植于“长处”的土壤上,一点点成长起来,越来越茁壮。
(《中国教育报》 1998 年 7 月 21 日)
(四)自学,让学生受益终身
可以说,魏书生班级学生的学习环境是最困难的。不要说魏书生经常外出,单单接待全国各地的领导、教师、专家、教授、记者的听课、来访就经常打乱学生正常的学习。难怪家长们抱怨:“孩子在这个班,有接待不完的客人,开不完的座谈会。”可是,抱怨的同时,又为自己的孩子能锻炼出自我教育能力和极强的自学能力而庆幸。“要不,那么大的负担,早把这个班拖垮了。”
是的,从学生入学,魏书生就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魏书生在或不在,对学生的语文成绩没有多大影响。
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是培养自学的习惯。自学能力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的立体范畴,它不属于一般的能力,不是一两次自学实践就能具备的。每次自学实践就像点,自学习惯就像线,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学能力的体。鉴于此,魏书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步骤的。
一、首次慢动
学生最初没有自学习惯,好像一部静止的汽车。产生了培养好习惯的欲望就好像汽车打着了火。第一次推动不能性急,要慢。慢才符合运动规律,才符合人的心理状态。如速读,刚入学只能要求达到每分钟三百字。写日记,则开始只要能写就行,别的都不做要求。其余自学要求也都降低知识台阶,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按适合自己的台阶攀登上去。魏书生常跟学生们说:“不怕慢,就怕站。”就是说这个阶段要防止站。
二、逐步加速
经过一两个月慢而不站的自学训练之后,差生也适应了这个规律。这时速读可提高到一分钟四百字,日记则要求有一个中心,字数在一百五十以上,说话训练也开始要求所有的人都说对某事的见解,并开始有口头作文。在加速过程中,始终让学生立足于自我竞赛,在自己的基础上提高,以防止差生自卑和优等生骄傲。
三、系统计划
魏书生最关注的是自学要向管理要效率,而管理首要的环节是制定系统的计划。魏书生强调制定计划既要平衡德智体美等关系,又要明确具体。既有每年训练总量,又有每月、每天的具体训练数字,而且每天读什么,课内写什么,都必须明确具体。制定计划时,魏书生时总是让学生们充分讨论,尽量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四、控制时空
魏书生在发挥自己对学生们的控制作用,使学生每一小时都在预定的、有效的控制之内的同时,还提倡自控,即要求每个人定期填写心理病历与学习病历,定期更换座右铭,定期自我总结,每天统计三闲数字(即闲话句数、闲事件数、闲思时间数)。此外,他还使用互控的方法,指导学生在空间上夺取不良习惯的地盘。如定期评选自学最好与最差的学生,帮助自学能力差的学生组成互助组,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等。
五、进入轨道
经过缓慢的首次推动,渡过了困难期,指导了系统的计划,又创造了一个执行计划的时空环境,学生的自学习惯便进入了轨道。
表现在:一、听的方面:学生初步养成了一篇短文听一遍就能试着归纳中心、分析层次结构、复述课文内容的习惯。二、说的方面:魏书生的班级每堂课前,全体起立后,或口头朗诵课文,或来一次一两分钟的口头作文,每篇文篇速读后养成了复述的习惯,学完后养成了七嘴八舌大声总结的习惯。由于是大家同时说,没有压力,没有顾虑,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说的能力。三、读的方面:学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比如新教材发下来,学生们都搞“大预习”,习惯写教材分析。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他们习惯查工具书弄懂不会的字词,查资料解答不懂的问题,自己试做书后习题,用学过的语文“定理公式”去分析每篇文章的段意、中心、写作特点等。学生还养成了积累格言的习惯、读课外书的习惯,等等。四、写的方面:学生们养成了自己留作业、自己出试题、自批或互批作业作文的习惯,同时,还养成了办《班级日报》以及写日记的习惯。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魏书生不仅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更教给学生自学的能力。这能力让学生受益终身。
作者:魏书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魏书生名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