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冇叫牛卵逼这个人!化名是什么意思的也可以!

1949年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所面临的政治风雨和“路线斗争”并不亚于以前的枪林弹雨。在战争年月,他们冲锋陷阵出生入死视死如归,他们无愧于领章肩章上那些金色的国徽和银色的将星,他们是真正的军人。然而,打下江山之后,在不同的合力下、在不同的聚焦中,军人在战场上不容易得到考验的弱点,在这22年中都得到了无情的检验,他们中间很多仍然保着豪迈无畏的英雄气慨,一些却成了政客。今天,解放军1613颗将星逐渐地越来越多地离开了我们的视野,三军过后,将星陨也。在盖棺论定之际,看看这些将星在这后二十二年的运行轨迹,听听有关他们的传说和故事,对生活也是一种启迪。段苏权扯下服上的星:这个玩意我也不戴了!我知道段苏权的部队远早于我读到有关他的文献。71年夏天跟车运砂,上完车后在公社砂场看门人小房里喝水,看场人五六十岁的模样一口湖南话,看我们小伙子一个个敞怀,袖口挽得高高,不由地感慨,说他也曾有过我们这般的精神,他是团的,要不是奉命留在贵州打游击掩护主力,也是长征干部了。我来了兴趣问他是哪支部队的,有没有还活着的部队首长。他说他是黔东独立师的,政委记得姓段,部队都打没了,他不敢回老家,乞讨到红六军团曾经活动过的赣东北落脚谋生,转眼就是36年。那天在我的笔记本上记下的只有“黔东独立师,段”这六个字。很多年后我才把这六个字和段苏权的生命轨迹连了起来。段苏权,湖南茶陵县人,1916年生,14岁入团,任茶陵县团委书记。同年入党,先后任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部长,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红二方面军长征到贵州后,他奉命留下和国民党追剿部队周旋,任黔东独立师政委兼黔东特委书记。解放战争时段先后任热河军区司令员,冀热察军区司令员,四野12纵司令员。这张简历在人民解放军的璀灿群星中并不算得上最明最亮的一等星类,段苏权在军史中有他独特的一页并不是由于他的军衔和履历,而在于战士的刚直和老兵的不屈。 段苏权和后来的海军航空兵司令员曾克林是新中国空军中最早一批亲自驾机飞上蓝天的将领。从1950年11月到1951年5月,36岁的段在哈尔滨第一航校学轰炸机驾驶科,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和354次飞行,他通过了雅克─18单飞空域。1951年11月段苏权从东北空军司令员任上到大东沟志愿军空司协助刘震司令员指挥作战,他经历了米格─15喷气战斗机同美空军F─84战斗轰炸机和F─86战斗截击机激烈空战的所有阶段。他的指挥经验得到了前线指战员们的尊重,像“一搜索、二接敌、三攻击、四集合、五退出。现代快速飞机作战,实际上是先退出再集合”这样战评总结,当年那些文化程度低,飞行时数只有十几小时的飞行员如同背圣经,几十年后都记忆如初。段苏权是军人,每个军人都渴望战果。他是真正的军人,因为他对战果非常认真严谨。1953年志愿军空司上报战果指出我们的米格─15打美国的F─86是一比一平,即我们损失一架他们也损失一架,这是很不严肃很不科学的。根据段苏权在大东沟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和后来的复查,我们两架拼掉人家一架已是很不错的了,但志愿军空司和军委空军压制了段苏权的意见。谎报军功,事关重大,段苏权克尽职守,再次上报志愿军司令员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并附上日到4月28日24名飞行员40天战绩和损失的原始资料。1953年秋板门店停战协议签订,全国都在庆祝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然而空军的日子很不好过,司令员刘亚楼政委萧华为此作书面检讨,志愿军空司主要负责人党内处份和行政降职,空军党委的结论中说:段苏权同志的报告对空军建设是有贡献的,不然战果问题不好交待,完全同意段的报告。此后志愿军空战结果被压缩一半。遗憾的是,段苏权同6年后的彭德怀一样为正直和坦率付出了代价。空军党委结论的墨迹未干,53年底段成为审干重点,重点调查35年黔东独立师被强敌打散到37年段重新归队的那段历史,一调查就是三年。55年9月全军授衔,段苏权因“有历史遗留问题”被“暂授少将”。55年国庆节南京军事学院授衔仪式前半小时,段苏权扯下将官服肩章上的那颗星:不去开会了,这个玩意我也不戴了!不光是段苏权本人,他的战友们也愤愤不平。少将军衔对于一个解放战争时代的纵队司令员的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段作为红军师政委的负伤脱队历史,1937年9月八路军120师党委早就作了审查结论。这是不是空军党委别有用心报复段苏权,只有天知道了。到了“九.一三”后,有人把这笔烂帐算在当时的空军副政委吴法宪头上,人们还是摇头,如果当时的政委后来的总政治部主任不拿主意,轮得到吴法宪说话?日,飞将军段苏权去世了,在所有的人民解放军将帅中,他是唯一一个穿中山装入殓的,他的骨灰盒上并没有覆盖军旗,对于一个15、6岁就献身部队的老兵,一个因在战场上坚持说真话而被剥夺了戎马生涯的将领,这是他所能做的最强烈的、最后的充满怨屈和悲愤的无声抗议。段苏权被迫离开空军快40年了,但他当年共事的战友们没忘了他,这些七、八十岁的老兵在段的便装遗像前颤巍巍地举手敬礼时,都流下了眼泪。部队如同在班上,谁是能玩能打能拿5分的哥们,谁是王八蛋,老师工宣队说了没用,同学们心里最清楚。75年总参放内部译制片“巴顿将军”,一些老家伙看过后,嘴一撇:有什么希奇,我们也有。谁?少将钟伟。钟伟,湖南平江人,1915年生,14岁入团,15岁参军入党,在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和徐海东的红十五军团先后任连指导员,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说他能与巴顿比高低,因为他能打仗,打胜仗。如你去问钟伟,哪一仗打得最过瘾?那当然是47年春天,三下江南时,在吉林靠山屯打国民党71军88师。这仗不但打得敌人魂飞胆散,精彩之处还在于自己也打得惊心动魄。打不打?钟伟和政委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政委认为:东进是全局,上级的命令是铁的纪律,我们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动摇了总部决心,即使这仗打胜了,我们也是错的。钟伟坚决主张打,他认为:违抗上级命令是不对,但贻误了战机而影响全局就更不对。意见相持不下,战机眼看就要错过,钟伟下了决心:“就这么定了,留在这里打他个狗日的,打错了,砍头掉脑袋我担着,打!”从3月10日凌晨5点到下午2点,钟伟连着接到了林彪三个即时东进的电报,他不为所动,因为他看见了战局的转变,他围住了88师一个团,而敌87师正在赶过来增援。他一面组织战斗一面向林彪报告情况,电报的主题只有一个:你的命令我暂不能执行,就因为眼前有大仗打。一向执着的林彪终于被钟伟的执着所动,他改变了决心。最后,5师全歼了88师的一个整团,又反过身来拖住前来增援的87师,林彪再率一、六纵西进一举在郭家屯全歼国军87师,取得了三下江南的全胜。钟伟违令调动了林彪,但林彪并没有亏待他,在整个四野系统中钟伟是唯一的一个从师长直接提升为纵队司令员(军长)的。说钟伟不比巴顿差,因为他和巴顿一样都有非常鲜明的个性。抗战初期他在鄂豫挺进支队当团政委,由于与支队领导脾气不合,一气之下带着老婆、刚出生的孩子和警卫班跑了,这一夥人历尽艰辛,在苏北找到了老部队──新四军三师。黄克诚收留了他,让他当了10旅28团团长。如果钟伟被李先念追了回去,没准就会被当逃兵给毙了。钟伟的部队能抢,战前战士兜里都是“五师缴获”的条子,一仗打下来全城都贴满了“五师缴获”。有一次条子还贴上了东野总部的两辆过路弹药车,双方争执中,钟伟来帮忙了,“什么你的我的!都是八路,都打国民党”,凭这一句话,5师的人就把车给卸了。钟伟本人爱玩,在北满时,一打完仗,钟伟就把部队交给政委和副师长,自己回哈尔滨跳舞去了。等干部战士看到师长回来了,说明就要打仗了。钟伟比巴顿更野,巴顿充其量敢踢被战火吓懵了的战士的屁股,但从来不敢拿枪威逼上级。钟伟敢。49年渡江后,钟伟的49军在湖南中了白崇僖的埋伏,指挥作战的兵团副司令员陈伯钧下令撤,钟伟不同意,坚持顶着等援兵,否则全玩完。陈说他是副司令,他说了算。钟伟拔出手枪顶住陈的脑门吼:娘卖X的,再说撤我就毙了你!如果拍一部“少将钟伟”的电影,我想它在中国的票房效应不会差于“巴顿将军”。但钟伟没巴顿那样幸运。1959年8月中央军委召开了史无前例的扩大会议,各大军区领导除在家值班者,各军、兵种正副职,各野战军军长政委,各师一名正职干部共1569人出席会议,批判彭德怀。会上总政治部领导放了一颗重磅炸弹,说彭德怀在长征路上欠下了红一军团的血债,是彭亲手下令枪杀了一军团的一个连长。林彪也跟着昧着良心说瞎话,说彭恨不得把一军团的人通通杀尽,因为一军团是毛主席亲自缔造和领导的。这时钟伟说话了,他是以北京部队参谋长的身份与会的。“胡说”,钟伟一声斥喝站了起来,“这完全是无中生有,你当时在场吗?我在场,是我干的!彭总不在场,也不知道有这件事!现在要说清楚,那人是罪有应得,该杀!那是在一、三军团强攻娄山关,敌人反攻,他临阵逃脱,还拉了几个战士反水,被我们后续部队捉住,执行战场纪律,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你不杀他,他会??他。我看是有人别有用心,扯历史旧账,制造事端,挑拨一、三军团的关系,加害于彭总。”说到这里钟伟热血涌了上来,胀红了脸,手指着台上,几乎是在叫喊:“你们不是在逼彭总交代军事俱乐部的成员吗,娘卖X的,算我一个吧,也拿我去枪毙吧!”林彪被堵得说不出话来,萧华下令将钟伟铐出会场,送军事法庭。人们没有忘记钟伟,至少59年庐山会议上“两条路线”的代表者。过了几年,毛泽东很偶然地问起了钟伟的情况,但这很必然的导致了钟伟案的解决,但他没再能回部队,他下放到安徽当了农业厅的副厅长。又过了十几年,彭德怀到了弥留之际,据看管人员记录,在彭最后的喃喃念叨中有钟伟的名字。我是从歌声中开始知道萧华的,他任空军政委时为飞行员写的那首战歌──“看雄鹰在展翅飞翔,听涡轮在纵情歌唱,人民的空军,祖国的好儿男……”;他在总政治部主任任上写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长征组歌──“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我以前很崇敬萧华,首先萧是地地道道的儒将,其次年轻有为。解放军中最年轻的少将是徐斌(35岁),最年轻的中将是皮定筠(36岁),最年轻的大将是许光达(47岁),那最年轻的上将就是萧华了,1955年授衔时才39岁。不仅如此,萧华17岁时就是“少共国际师”的政委了。当他22岁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前往山东惠民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共商统一抗战大计时,59岁的沈鸿烈出口不逊:“一个娃娃,也来和我谈判。”但在唇枪舌剑的谈判之后,沈对萧敬佩不已,“娃娃司令”由此在冀鲁边区敌我双方传开。然而不少老兵不同意我的看法,萧华是年青有为,是儒将,但不是个东西。别说他整段苏权、逮钟伟,数数看吧,反彭德怀,他有功;反罗瑞卿,他有功;反林彪,他有功;反四人帮,他又有功,他的“儒”功太地道啦。我指出不能光怪萧华,就说59年军委扩大会议吧,也不就钟伟和万毅两人拍案而起吗?那1569个师长军长司令干嘛去了,表态发言揭发的不是多得很吗?老兵们说不一样,有些是要过关而不得已,有些是不知内情按线划分,有些的确是不欢喜彭德怀的作风。但萧华批彭带有很深的个人成见,彭曾指着萧华骂,别再将总政文工团的女孩子往毛泽东那里送,别再作这种选妃子的事。在批彭时,绝大多数的都在路线上批,在军事俱乐部上批,而萧华却在里通外国上作文章,他揭发58年随彭德怀带队的军事代表团访苏时有里通外国之嫌,所能拿出的唯一证据是彭和赫鲁晓夫一桌吃饭时没有我方的翻译。“儒”得和当年秦侩的“莫须有”没什么两样。我不得不同意这是很恶心的,在那个年代,犯个路线问题可能还会等得到给出路的政策,如果是里通外国,那就永无出头之日了。以后逐渐解密的文献表明,解放军将领们早就对“娃娃司令”的儒功不以为然了,只不过碍着毛泽东的面子。一旦他们有了机会,他们的愤怒和不满就会象火山一样爆发。67年二月有所谓的“大闹怀仁堂”,被将帅们指着鼻子骂的是四人帮那几个人。65年1月在军委办公会上被千夫所指的就只有萧华一人。会议上萧华一脸得意春风,高声带大幅度挥手动作向几乎所有的与会者挑战:“去年的大练兵,大比武,冲击了政治,影响了四个第一,方向偏了。十三陵的军事表演是各地拼凑尖子,弄虚做假,欺骗毛主席……”没等萧华说完,济南部队司令员杨得志拍案而起,“你给我讲清楚,谁说是假的?十三陵军事表演,我们济南部队来的尖子哪个是假的?民兵表演,祖孙三代上靶场,爷爷假还是孙子假?全是真的!他们打靶,一枪一个,百发百中,凡参加的人都口服心服,怎么是假的?谁说假的我就跟他辩论!”北京部队司令员杨勇跟着站起来,“你们说大比武以后不比了,我就比!不比就没个高低上下,就分不清先进后进”,他停顿一下扯开嗓门向萧华反击,“去年底军事训练真的打破了教条框框,技术训练达到了历史上,没有过的高度。谁向林副主席反映军事训练冲击了政治,就是别有用心!”萧华不大敢和战功显赫誉冠全军的“三羊(杨得志,杨勇,杨成武)开泰”正面交锋,一面耍无赖,“你们就是用大比武挤占了政治教育的时间,用军事冲击政治!”一面不客气地指责主管军事训练的副总长张宗逊上将,“在这个问题上,你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检查!”张宗逊也不是好惹的,他站起来据理力争大声反驳,“既然你提出军事冲击了政治,那好,你们看看到底是谁冲击了谁?”他向所有与会者展开了训练时间表,“军委有规定,军事政治的训练时间是三七开,政治三,军事七,现在实际情况怎么样呢?我这里有统计,政治占了60%以上的时间。你说是军事冲击了政治,什么时候冲击了政治?” “是啊,你说到底谁冲击了谁?”“十三陵大比武决不是欺骗毛主席,谁这样说才是欺骗毛主席!”赖传珠、陈再道、王必成、皮定钧、秦基伟、黄新庭等各总部各大军区负责人纷纷响应群起而攻之。萧华当时是领有毛泽东和林彪的上方宝剑,但我常猜度萧华对于他的昔日战友、那些不怎么过问上层政治的职业军人们,几乎一致的不满或鄙视是个怎样的心情,因为我知道在班上如果所有的夥伴都不理你了,你即使有工宣队班主任的全力支持,你也完了。但萧华还是幸运的,至少比黄吴李邱四人帮幸运,他进了八宝山。
您可能对这些帖子感兴趣
还有个问题,有资料显示假如不是皖南事变,叶挺将是整个华中的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而陈毅将是副手,项英将返回延安,为什么毛泽东要做这个人事配备?? 叶挺,项英死了,老蒋宣布新四军是叛军,新四军的军力是共四国六,皖南后,毛的想法我不知道,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
再有,文无第一嘛!在下可能也算是学业未精,请问阁下是出自哪个学校的历史系研究生班的?你如果不是研究生以上的,可能我不会比你读的书少!如果你是,那你也应该算是书读够了,但文学修养不够!不过,我感觉你是应该属于那种书读的不少的人!
注意了,毛让林彪浮出政治水面,其实也就是为了代替彭德怀从而平衡刘、周。那么你说那时是林还是彭位高权重?
还有个问题,有资料显示假如不是皖南事变,叶挺将是整个华中的八路军新四军总指挥,而陈毅将是副手,项英将返回延安,为什么毛泽东要做这个人事配备??
是1921年写的《虞美人·枕上》:“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数寒星……”而陈毅的第一首绝句,也是这年在听了母亲讲述家庭遭遇时写的随感:“年年难过啼饥寒,处处环境亦皆然。待到一朝风雷震,谁说苦尽不生甜。”那时他们天各一方,但共同的理想似乎在冥冥中招手,诗词成为两位伟人心灵交映的桥梁。最早把陈毅引入中国古典诗词殿堂的是他的父亲及他的几位老师,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陈毅精读了《古文观止》、《千家诗》、《唐诗集解》等书籍,并作诗填词,“我少年时代家庭教育和我在成都周围富于文学艺术史迹的自然环境,又把我推上了倾心于文学的道路。”陈毅后来这样回忆道。1923年从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陈毅受聘担任了重庆《新蜀报》的主笔,由王统照介绍加入了文学研究会,并在日的《晨报·文学旬刊》上发表了揭示劳动妇女婚姻悲剧的短篇小说《她》。然而陈毅并没有沿着文学的道路走下去,时代的大潮把他推向武装斗争,并参加了南昌起义,上了井冈山。从那时起,陈毅就成为毛泽东的诗友,每有余暇,两人便在一起谈诗论文,吟咏中国古典诗词。陈毅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他和毛泽东都喜欢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情。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他们在山间小径讨论军情,有时这首小词便随口而出,激动的心情往往如“林中波涛”。据陈毅的亲属回忆,陈毅曾告诉过他们,他是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如梦令·元旦》等作品的最早读者之一。他曾将毛泽东当年书赠给他的诗词手稿珍藏多年,后来因为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艰苦环境,实在无法保存,十分可惜地散失了。所幸的是,毛泽东后来那首《沁园春·雪》的手稿,陈毅一直珍藏在身边。陈毅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写下了大量壮丽的诗篇,《赣南游击词》、《梅岭三章》等脍炙人口。郭沫若评价他:“一柱南天百战多,元帅本色是诗人。”陈毅的这些名篇也深受毛泽东的喜爱,以致他张口就能背得出:“断头今日意若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在血与火的斗争中,毛泽东也时有佳作问世,他们的诗章在个人和祖国命运的大起大落中挥就,大气磅礴,荡气回肠,撼天地惊鬼神,独辟古今词章之蹊径,成为伟大革命家抒情言志的绝唱。戎马倥偬,居无定所,在陈毅和毛泽东不多的会面中,切磋诗词章赋便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1948年1月上旬,陈毅来到了陕北米脂县杨家沟,毛泽东亲往迎接。当陈毅说到孟良崮、莱芜战役时,毛泽东笑着对他说,你不写诗了吧?你打了胜仗总是要写诗的。来源:人民政协报“对了,对孟良崮、莱芜战役都写了。”陈毅接着便朗诵起他的《莱芜大捷》:淄博莱芜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鲁中霁雪明飞帜,渤海洪波唱大风。堪笑顽酋成面缚,叩头请罪詈元凶。毛泽东听罢,连说:好诗,好诗!1957年1月,毛泽东将自己的18首旧体诗交由《诗刊》创刊号发表,并以书信形式表示了对诗歌创作的意见:“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毛泽东诗词的发表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当时,正在广州养病的陈毅读了毛泽东的诗词激动不已,反复吟咏,并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陆续收集了自己20年前的旧作《赣南游击词》、《赠同志》等加以整理,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广州休养了三个月后,陈毅回到北京的当天晚上,不顾旅途劳顿,一见到家人,没有讲别的,就滔滔不绝地谈起毛泽东新近发表的18首诗词来。其中许多还是在手稿时他就曾读到过,这次发表有的略加改动,陈毅便细细品味,娓娓道来。1962年5月,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0周年,《人民文学》特发表毛泽东作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词六首》,这组诗词当是中国工农红军艰苦战斗的史诗。作为毛泽东的战友,陈毅身为红军领导人之一,是作品反映的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参加者,因此,他以亲身经历大力宣传了毛泽东的这六首诗词。这年5月,陈毅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有关人员作过一次长谈,其中有相当内容涉及毛泽东诗词。他不但介绍《词六首》的写作背景,还当场吟诵了毛泽东的另一首词作《虞美人》,并评论起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风格,他说:“有一位老词人认为毛泽东诗词的意境、气势、眼界都了不起,只是不太合韵律。我对这位老先生说,从李白写《菩萨蛮》才有词,古代任何一个词人写同样一个词牌,韵律也不一致,不能让格律束缚思想,艺术要创新。我指出这位老先生自己写的作品也有韵律不一致的地方,他这才服了。”陈毅推崇毛泽东的诗词,并用自己的深刻理解来教育子女。他的大儿子陈昊苏回忆说,在自己刚刚懂事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指着墙上的一幅挂轴,从头到尾讲解了毛泽东手书的《沁园春·雪》,由衷赞赏这首词是“一座雄伟的高峰”。毛泽东一生喜欢游泳,兴之所至,便迸发出壮怀激烈的诗词。1956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横渡长江,写下名篇《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首词在《人民日报》发表后,陈毅特意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让张茜给孩子们详尽地讲。他对孩子们说,毛主席已是60多岁的高龄了,但革命豪情仍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青春焕发,你们这些正当年华的孩子,一定要在大风浪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革命意志。1960年冬,陈毅写《冬夜杂咏》组诗时,特意创作了一首《长江》,歌颂了毛泽东横渡长江的壮举,抒发了对领袖的衷心敬仰:“有人雄今古,游泳渡长江。云此得宽余,宇宙莽苍苍。”陈毅还经常把文物出版社精致印刷的《毛泽东诗词手稿》拿给孩子们看,并要求他们反复观摩,从中汲取教益。1966年春,陈毅利用休假时间将毛泽东诗词37首工工整整、一字一句地抄录下来,装订成册,字里行间渗透了对领袖的热爱。毛泽东也一直关注着陈毅的诗词创作,曾多次称道他的诗。有一次对人说:“陈毅的诗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陈毅有侠气,爽直。”而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1965年7月毛泽东致陈毅关于谈诗的一封信和为陈毅改诗的一段佳话。1964年,陈毅出国访问期间写了许多诗章。回国后正值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议中,毛泽东问陈毅,最近怎么看不到你写的诗发表呢?的确,陈毅自1963年12月在《人民日报》发表《昆明杂咏》以后,则很少再有作品公开见报,毛泽东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便主动问起来了。陈毅见主席如此关注自己的诗作,便回答说:“一年来,我走访了近20个国家,随手写了十几篇诗,现在还没有定稿,等改好之后,我想呈送主席,请主席大笔斧正,不知行不行?”毛泽东听罢,含笑答应:“好啊。”1965年春,陈毅将加工修改后的《六国之行》共7首诗呈寄给了毛泽东。同年7月21日,毛泽东复信陈毅,对第一首作了修改,并加了一个题目《西行》: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海酿千钟酒,山栽万仞葱。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来源:人民政协报《西行》这首诗主要是从总体描述了当时出国的情景,后面的六首则分别抒发了访问六国的感受。经过毛泽东修改后的《西行》,不仅在形式上更加完美,成为非常严谨的五言律诗,而且内容愈加充实,远远超过了某一次出国访问的范围。比如“鹏翼展”、“鸟途通”、“千钟酒”、“万仞葱”,这些诗句都是毛泽东的神来之笔。可以说,《西行》这首诗是毛泽东和陈毅的共同创作,是他们联袂合作的结晶。毛泽东这次给陈毅的信是专门谈诗的。在信中,毛泽东对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的前景发表了许多深刻的见解,体现了对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极深造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有重要价值的“诗论”,也是两位革命家几十年诗交的结果:陈毅同志:你叫我改诗,我不能改,因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你的大作,大气磅礴。只是在字面上(形式上)感觉于律诗稍有未合。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我看你于此道,同我一样,还未入门。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只给你改了一首,还很不满意,其余不改了。又诗要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韩愈以文为诗,有些人说他完全不知诗,则未免太过,如《山石》,《衡岳》,《八月十五酬张公曹》之类,还是可以的,据此可以知为诗之不易。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以上随便谈来,都是一些古典。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古典绝不能要。但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以从民歌中吸取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又李白只有很少几首律诗,李贺除有很少几首五言律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写。李贺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祝好!毛泽东一九六五年七月二十一日陈毅对这封信是极为珍爱的,他不仅经常翻阅,而且在他晚年的重病期间,每次住院都要把这封信带在身边。也就是在病房里,他的家人才第一次看到了这封信。这是自1957年春夏间他们以书信的形式相互交流对诗歌的意见以来,又一次重要的“诗人对话”。“文革”中的陈毅受到冲击,毛泽东曾以古语相赠:“尧尧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毛泽东的鼓励下,陈毅多次想把自己的诗词整理定稿,也向人谈了修订的原则,但这一愿望没有来得及实现。日清晨,因结肠癌手术已多日未进食的陈毅突然提出要吃面条,这令守候在身边的女儿姗姗兴奋不已,但只是费力地吞咽了几根面条,他对医生说:“今天是毛主席的生日,我早上吃了面条……”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时候,他想到的不是自己和家人,而是他最崇敬的战友和诗友毛泽东。这情景使在场的人无不落泪。日,将帅诗人陈毅在北京日坛医院逝世。1月10日下午3点是中央为陈毅举行追悼会的日子。照例午睡的毛泽东突然决定参加追悼会,他抱病来到八宝山,双泪长流,向鲜红党旗覆盖下的陈毅的骨灰盒深深地三鞠躬。他紧握张茜的手说:“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同志是个好人,是一个好同志……”随后,有一首《沁园春·步咏石韵悼念陈毅同志》作为“毛泽东未发表诗词”广为流传:“星陨朔方,天地失色,山海无光。是人杰盖棺,丹心一片,诗豪绝笔,青史千行……”不管这首词是否为毛泽东所作,但他和陈毅的诗中真情和深厚友谊永远彪炳史册!
称彭德怀是“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性格刚烈,疾恶如仇,而且有些特立独行,但打天下绝对是猛将。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是依仗彭德怀这样的“大将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称林彪是“这个娃娃堪当大任”。朱毛在井冈山会师时,毛泽东看见一个娃娃模样的军人在给部队讲话:“其实这个土匪,那个军阀,只要有枪,就有一块天下。我们也有枪,也能坐天下!”毛泽东得知这个人是指挥部队在敖山庙、耒阳城打了胜仗的林彪营长,于是感慨道:一般的营长也只是领兵打仗,没什么政治头脑,而面前这个娃娃营长却满是“红色割据”的道理,与自己的主张完全一样,今后堪当大任。后来,毛泽东始终对林彪钟爱有加,识才善用,使林彪始终是同级别军事首长中最年轻者,这种时时提携、指点,是日后林彪成为纵横中国的杰出军事指挥员的重要因素。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红军长征途中,前有金沙江天险,后有数十万追兵,许多人都担心部队过不了江,毛泽东则风趣地称赞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肯定能让我们渡过天险长江的”,对刘伯承的才干深信不疑。称贺龙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曾以贺龙“两把菜刀起家闹革命”的例子鼓励起义军,到陕北后又称他是“红二方面军的旗帜”,可见对贺龙的器重。 称陈毅“是个好同志”。“文革”中,一次红卫兵批斗陈毅时,陈毅先发制人,掏出“红宝书”说,请翻到《毛主席语录》第某某页,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陈毅是个好同志。台下一片哗然,都在翻“宝书”但没有找到。在一旁的周恩来作证说,确有此话。于是陈毅过关。1972年1月陈毅不幸逝世,极少参加党内同志追悼会的毛泽东亲自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这是毛泽东参加的最后一个追悼会。可见对昔日老战友的尊重和怀念。称罗荣桓是:“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罗荣桓是第一位逝世的元帅,毛泽东十分悲痛,并把悲痛化作成一首悼诗,以寄托对老部下的哀思。这既是对罗荣桓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广大政工干部的肯定。称徐向前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西路军失败后,徐向前只身回到延安,毛泽东不但没有责怪,而且亲自接见,百般抚慰。毛泽东深知徐向前对党的忠诚。他记得徐向前在红军最困难的关键时刻说的“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那句话。因此,毛泽东在徐向前最困难的时刻,说出了感人肺腑的安抚和鼓舞的话,这也是对广大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的安抚,表现了一个领袖人物的胸襟。称聂荣臻是“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抗战期间,聂荣臻创建了晋察冀根据地,并使之发展成为一块模范根据地。对此,毛泽东甚感欣慰。解放战争中后期,毛泽东一直在晋察冀根据地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所以对聂荣臻褒奖有加。称叶剑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毛泽东借北宋重臣吕端的美誉来评价叶剑英。长征途中,红一、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后,张国焘野心勃勃,想加害毛泽东,幸亏叶剑英及时报信,在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对叶剑英的睿智和才干,毛泽东十分欣赏。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元帅衔的上述十位高级将领,又称十大开国元帅,为彪炳史册的军事家。本文内容于
20:31:50 被waduding编辑
相似度60%特点:●20岁当上红军师长。●王近山一直在徐向前的指挥下打仗,打起仗来不要命,人称“王疯子”。●42岁当上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公安部副部长。大家认为王近山是李云龙的原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刚烈的性格和曲折的人生经历。相似点一:打起仗来不要命李云龙:《亮剑》中的李云龙出生在湖北与河南的交界地,1927年参加“黄麻暴动”,性格桀骜不驯,胆识过人,纪律性差,常做离经叛道之事。王近山:1915年,王近山出生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桃花乡一个穷苦人家,9岁就为地主放牛,13岁当长工。性子刚烈的他15岁就和一帮小兄弟参军。虽然年龄不大,但王近山打起仗来特别勇敢,第二年就从班长、排长升任连长。在一次战斗中,王近山与敌人“肉搏”,抱住敌人滚下山崖,脑袋被尖石刺了一个深洞,自此他头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疤,洗澡都不能用劲搓洗。就是这次战斗,他得了一个绰号―――“王疯子”。他很快被提拔为红10师28团团长。相似点二:相近的战斗经历李云龙:李云龙在伏击日军运输队的时候,无意中遇见了“日军官战地参观团”。李云龙带领他的“杂牌”军队与他们肉搏,将敌人消灭。王近山:1943年10月,王近山时任太岳军区二分区司令员时,奉命率队赴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途经敌心脏地区韩略村时,根据情报,一队日军将从此地经过。他当即决定队伍停止前进,就地埋伏,准备打个伏击。王近山和部下,当时谁也没想到,他们即将伏击的竟是由日军中队长以上军官组成的“日军官战地参观团”。冈村宁次苦心拼凑的所谓“战地参观团”,除三名装死留下性命外,其余包括一个少将旅长,六个大佐联队长,180个中佐和少佐大队长以及中队长全部毙命。相似点三:妻子是照顾自己的护士李云龙:抗战时期,李云龙的第一任妻子在新婚之夜被敌人挟持,造成李云龙“冲冠一怒为红颜”,与敌人决斗,从而改变整个战争局面。但第一任妻子也在与敌人的战斗中牺牲。李云龙的第二任妻子田雨则是在医院中为他献血,后又照顾他终生的一名护士。王近山:抗日战争时期,韩岫岩是八路军医院的护士,有名的院花。时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副团长的王近山负伤了,一颗子弹击穿肺部,另一颗子弹击伤左臂,伤势很重。经韩岫岩等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王近山很快康复了。自然而然两人就认识了。一同住院的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一看这情景,挺般配的,于是从中牵线搭桥,成就了他们的婚姻。韩岫岩和王近山生了8个孩子,其中一个送给了王近山不能生育的司机夫妇。但是王近山后来却与妻子闹离婚,也因此被开除党籍、军籍,撤销一切职务,转地方安排。原型二少将钟伟相似度60%特点:●14岁入团,15岁参军入党。●在彭德怀的红三军团和徐海东的红十五军团先后任连指导员,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作战风格剽悍凌厉,爱骂粗话。●据说他能与巴顿比高低,因为他能打仗,打胜仗。钟伟与李云龙相似的地方,恐怕在于他过人的军事领导才华,而他的经历也与李云龙有一些相似的地方。相似点一:屡立战功李云龙:李云龙带领自己的部队从一开始似乎就没有输过,从最开始的李家坡一战,李云龙就出奇制胜,让大家见识了这位“草莽英雄”。钟伟:据有关资料显示,钟伟,原名钟步云,1911年10月出生于湖南平江三阳甲山村一贫农家庭。1928年1月加入共青团,1930年7月参加红五军,同年底转为中***员。钟伟年少好学,喜动,能言善辩;指挥作战,勇猛敏捷,人谓:“勇猛似虎,机警似鹿,狡猾得像只老狐狸。”据说,钟伟一听说要打仗,后脑勺都乐开花,那劲头就像今天年轻人赴约会,谈恋爱。开会就抢任务,抢硬仗,抢不到就“娘卖X的”。他这边打胜了,别人还在那儿啃,他就去打“小报告”:我说他不行嘛,怎么样?这回该我们上了吧?钟伟经历过红军反“围剿”、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种战斗,担任过各种职务,指挥战役无数,战功累累。关于钟伟的勇猛善战,在《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军事资料》中写东野五师的文字中,能够侧面体现:“该部队系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以猛打、猛冲、猛追三猛著称。善于运动作战,为东北部队中头等主力师。”而头等主力师师长就是钟伟。相似点二:能打还能“抢”李云龙:在长征过草地之前,李云龙纵兵抢了百姓的粮食,理由是前面的部队过去后,没给自己留下什么;而当地的百姓手里有,但跪下来求也不卖,所以只好抢。但自己的部队在过草地时没死一个人。1942年李云龙的独立团在山西,居然学了一些土财主做买卖时的“抠”,打仗有便宜占才干。捉住了俘虏,按规定要送到八路军总部,但李云龙却“按照俘虏自己的意思”把俘虏枪决了。钟伟:在苏北时,10旅向盐阜区要粮要钱,区里没给那么多。钟伟就让侦察排在河边埋伏着,把区委书记抓住揍了一顿。1947年秋天,“东总”两辆弹药车路过郑家屯5师驻地。钟伟招招手,上去一个连就把弹药卸了。押车的干部说:这叫我回去怎么交代呀?钟伟写张条子:就说我钟伟收下了。都是八路,都打国民党,什么你的我的?5师在苏北时就能做买卖,到东北后更是大做特做。开烧锅,办商店,又做买卖又当兵。这在当时商业萧条,军费无着的情况下,于军于民都大有好处,东北局和“东总”是提倡的。钟伟的部队还能吃能喝,能玩会玩。每到一处,有什么好“嚼古”(东北话,即“吃的”),从名酒、名菜到各种有名的特产,钟伟都要尝个肚儿圆。打完仗了,把部队交给政委、副师长,就回哈尔滨跳舞去了。看到师长回来了,干部战士就明白要打仗了。相似点三:不服从老师管教李云龙:李云龙在南京军事学院高级指挥系学习时,老师上课,他就走神,认为老子这二十多年玩儿的不就是这些吗?还用你教?学他娘的什么克劳塞维茨?这普鲁士老东西打过什么大仗?不仅这样认为,他还在课堂上捣乱,顶撞教员,聚众起哄。钟伟:钟伟也是南京军事学院“将军班”的第一期学员。学院上课,苏联顾问主要讲苏联军事学术。钟伟不满意:这个“格勒”,那个“格勒”,我们的三大战役比谁差?应该多讲讲我们的。总唱反调,特别是对原国民党陆军大学留用的教员,教员讲东,他就说西,就讲当年某某战斗就是这样打的,就打赢了,你说谁对?教员说什么呢?他们当年教出的学生,不都是眼前这些“学生”的手下败将吗?
找到了,他被捕入狱了!牢狱生涯 坚贞不屈日,袁也烈在广东乳源县梅花村的战斗中身负重伤。随后,他化名袁映吾赴上海养伤。5月15日深夜,一批英国巡捕突然闯入他的住所,搜出党内文件24份,袁也烈和同在学习党内文件的桂仰之被捕。在押解途中,袁也烈机警地告诉桂仰之,敌人审讯时只说文件是袁映吾的,别的什么都不要承认。敌人连夜审讯,问袁也烈是不是共产党?袁也烈答:“不是!”“这些共产党文件是谁的?”“是我的。”“这些文件是从哪里来的?”“是一个姓王的寄放在这里的。”“姓王的在哪里?”“不知道!”敌人接连毒打拷问,袁也烈始终坚守秘密。次日上午,同在上海养伤、给袁也烈传送党内文件的红军干部张剑萍,走到袁也烈住处时,也被守候在那里的特务逮捕。中午,敌人把袁也烈、张剑萍押到一起对质。“你认识他吗?”敌人指着张剑萍问袁也烈。“不认识。”袁也烈回答。“文件是他给你的吗?”“不是。”凶狠的敌人当即把袁也烈打翻在地,拖进刑讯室,上电刑、坐老虎凳,妄图逼迫袁也烈屈服。但袁也烈咬紧牙关,始终没有暴露自己和同志们的身份。最后,敌人以“危害民国”的罪名,由国民党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于6月29日判处袁也烈有期徒刑5年,关进提篮桥监狱。日,国民党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依照大赦条例,将袁也烈徒刑5年减至3年零4个月。1934年10月,袁也烈服刑期满。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派员谈话“察看”,迫令袁也烈写悔过书。袁也烈当即答复:“我不是共产党,有什么可悔过的。”上海特别市党部遂以“袁映吾始终不承认参加共产党,并无悔过诚意,应送反省院反省”,函复江苏高等法院第二分院。10月29日,袁也烈被解送上海市公安局,转送苏州反省院。苏州反省院是一个政治犯集中营。它采用种种手段,对革命者进行所谓“反省”、“教育”。袁也烈每次参加听课和阅读有关书籍,就利用各种形式,对其中愚弄和毒害人们灵魂的内容进行揭露和批判。反省院要反省人员天天写反省日记,袁也烈常在日记里写些三民主义中有关民族、民主革命的体会,作为自己的学习心得对敌人进行回击。反省院规定,反省人员的“反省期限”为六个月。袁也烈到反省院六个月后,却仍未被释放。直到十个月后的一天,袁也烈意外地被通知到院方候保室,他被告知:“只要办好找保手续,写好出院声明,就可以释放出院。”袁也烈写信回家,家里花钱托人办了找保手续。但他写的出院声明,却一次次被打了回来。院方将别人写的出院声明给他看,要他仿照着写。袁也烈不上敌人的圈套,他向候保室的人说:“我不是共产党员,又没有反政府言行,你们是有案可查的。叫我怎么写反共自首声明!”候保室的人说:“你的脑子没有转变,还是怕写了声明,共产党不再要你。”袁也烈说:“在巡捕房,我没有屈打成招,现在办出院手续,也只能按我的实际情况办。”经过袁也烈同院方的反复斗争,院方无可奈何,同意他写了一份“弃商就农”的志愿书,于1935年10月将其释放。
点击加载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恩来化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