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网市场》有中文版吗?

始终专注于财经信息--彭博的启示
始终专注于财经信息--彭博的启示
  《》供稿
  当李·米勒先生(Lee&Miller,&Editor-at-large&for&Bloomberg&News)在清华大学彭博财经新闻实验室向研究生展示如何使用彭博财经服务终端系统之时,SOHO中国联席总裁张欣和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正在北京和华盛顿同时使用该系统。在全球,约有30万名像张欣、盖特纳这样的商业与财经专业用户付费在彭博的终端上使用彭博提供的财经信息服务。
  由现任纽约市长布隆伯格(Michael&Bloomberg)创建的彭博公司(Bloomberg&L.P.)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并于1990年6月正式对外发表第一篇新闻文章。时至今日,新闻的生产与分配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而有评论认为,彭博已经成为了最能影响全球的新闻机构之一(Osnos,&2010)。今天,面对新的传媒生态环境并时值彭博首篇文章发表20周年,在我国的传媒业界与学界纷纷探索传媒产业未来之路时,我们不妨以彭博公司为例,对其传媒业务形态、战略思路等作一简析,梳理其特征,总结其经验,为我国传媒与信息相关企业在转型期的路子探索作一参考。
  始终做专注于财经信息的服务提供商
  相较于普遍意义上的传媒公司,如果说彭博公司自创建之时便有其特殊性,那便在于其贯穿始终的、对财经信息的专注。布隆伯格于1981年创建彭博之时将其愿景描绘成“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为商务及财经专业人士提供咨询与分析工具的新闻与媒体公司”。至今,彭博仍然将其主要资源和精力用于信息——对信息的获取、报道、分析以及发布。在众多彭博产品中,最核心的、也是发展得最快最稳定的产品一直是“the&Bloomberg&Professional?&Service”,即将近30年前布隆伯格所设想的、在彭博终端上为财经专业人士提供财经信息与分析工具的服务。
  由此可见,信息始终是彭博公司的核心。在这个意义上,彭博似乎更像是一家坚守传统的传媒公司,在当下传媒公司纷纷开发新产品、试水新领域的浪潮下,反观彭博20年来对传媒企业作为信息服务提供商这一本质的坚持,我们有必要重新检视彭博对信息本身的执着及其所推崇的“信息的力量”&——彭博认为,信息能帮助你(受众)“看见你看不见的事物,找到你找不到的事物,理解你无从理解的事物,与你未能谋面的人物见面”(“the&Power&of&Information”,&)。
  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马克卢普、梅棹忠夫、波拉特、杜兰等一大批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陆续从各个角度探辩了信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联——&从“知识工业”、“信息化社会”、“信息经济”到“后现代社会”以及“第三次浪潮”,学者们均认为信息在社会发展中处于战略性地位;而在今天的全球社会中,信息的创造、分配、传播、使用和操控更是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经济、政治及文化活动,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均是以信息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传媒企业作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最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对社会及媒体自身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出版人、编辑彼得?奥斯诺斯(Peter&Osnos)认为,全球新闻业的现状可以如此描绘:都市报的新闻来源日益萎缩,网络电视新闻面临严峻的减产,有线电视频道则充斥无意义的辩论而非实质性的内容,而彭博、路透等公司的优势虽然无法平衡新闻业的种种问题,但投资者对其积极的态度则证明了“那些从浩瀚的数据中脱颖而出的优质信息”所能为财经领域及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利益(Osnos,2010)。
  日,彭博公司获得了由Inside&Market&Data与Inside&Reference&Data颁发的“最佳数据提供商”奖项(the&Best&Data&Provider&Award)以及“最佳新闻提供商”(the&Best&News&Provider)奖项,这两个奖项是由全球的市场数据、资料数据以及企业数据管理领域内的买卖双方专业人士投票选出。可以说彭博对信息的理解与坚持很好地诠释了传媒企业的最根本任务和初衷,而时代越发展,我们越需要高质量的信息来对经济与社会作出了解和判断并依此决定我们的行为,而传媒企业也越需要回归到“信息服务提供商”这一最根本的角色上去。
  既服务专业用户,又是大众媒体
  彭博的业务分为两个部分,上述基于付费订阅的财经信息服务是其核心业务,其次是大众媒体业务。
  在财经信息服务方面,彭博公司将创新的科技与超凡的分析、数据、新闻、展示以及发行能力结合起来,通过针对个人用户的the&Bloomberg&Professional?&Service以及针对企业用户的B-Pipe向专业用户提供最重要、最值得信赖的财经信息。在由清华大学与瑞典延雪平大学联合主办的“未来媒体运营与管理国际研讨会”(2010年4月,北京)上,李?米勒先生介绍说,彭博的专业用户由世界范围内的财经政策制订者、银行家、基金经理等商业与财经专业人士构成,世界160多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均是彭博的用户,彭博的核心受众便是这30余万名个人和企业付费订阅用户。
  由于这些用户在世界各地从事财经交易业务或者制定财经相关政策,因此,他们既是受众,也是财经新闻的来源和制造者,这便是所谓的“彭博社区”(the&Bloomberg&Community)。正是通过向这个特殊的网络提供信息与分析工具,而用户又依据所得到的信息在市场上作出行动,因此彭博得以实现提供“可以驱动市场的新闻”(News&that&Moves&Markets)。
  彭博公司对“彭博社区”的塑造和开发为我们探索传媒公司新的功能与发展方向提供了思路。卡斯特(2006)认为,信息时代的主要功能与过程日渐围绕网络组织起来,网络构成了新的社会形态,网络逻辑的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产、体验、权力与文化的运行和结果;网络社会是信息主义这种新的科学范式的必然结果,也是历史的趋势。通过对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荷兰传播学者杨?范?迪克(Van&Dijk,2006)进而认为,在网络社会这种业已形成的社会形态中,社会网络与媒介网络基础设施赋予个人、组织、社会等各个层面的组织模式以可能性,这些网络随即将社会形态中的个人、组织等各个单元联系起来。“彭博社区”恰恰很好地应证并实践了卡斯特和范?迪克的“网络”概念。在对受众身份的探索中,我们业已经历了从“被动的受众”转向“主动的受众”、从“大众”转向“分众”的阶段,今天,以媒介网络为基础构成的受众网络则是值得学界和业界研究探索的下一个课题,传媒企业应思索如何开发、组织、利用其受众网络。
  在为专业人士提供付费订阅服务的同时,彭博公司也是一家大众传媒企业,通过包括电视、广播、杂志和网站在内的媒介形式,彭博将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传播到数以亿计的、对彭博财经终端和彭博通讯社等专业产品与服务并不熟悉的全球用户。24小时播出的彭博电视(Bloomberg&TV)向全世界2.4亿个家庭播出,彭博广播则通过Sirius&Xm广播和IworldspaceTM卫星广播覆盖全球并通过WBBR&1130AM在纽约播出,每月出版的《彭博市场》(Bloomberg&Markets)杂志和《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BusinessNews,2009年10月收购原《商业周刊》并更为现名)以及即时更新的彭博网站()则向受众提供财经类的新闻、信息与观点。与大多数大众传媒公司相仿,彭博的电视、广播与网站均是免费向最广大的受众开放的,其自身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广告。此外,作为一家新闻社,彭博每日发布超过5000则原创新闻故事并将其新闻产品发送到全球450家报社,其作为大众媒体的受众也遍布全球。
  可以说彭博公司是为数不多的、同时横跨专业用户市场和大众市场的媒体之一。一方面,它拥有忠诚度极高且稳健增长的专业用户群体,同时,彭博也在更广泛的市场上传播自己的产品,建立自己的品牌。两个市场相辅相成,为彭博构建了坚固的市场基础。
  从一开始便是一家全球传媒企业
  彭博公司的创始地与总部均在纽约,但仅将其看作是一家美国公司则是片面的。从硬件来看,彭博在世界72个国家雇有11000余名员工,并在伦敦、法兰克福、东京、圣保罗、迪拜、新加坡、北京、上海等城市设有152个办公室(且这些数字仍在不断增长),不论从其新闻的来源、报道所覆盖的区域,其使用的95种语言,还是其受众所分布的地点来看,彭博均是一家真正的全球传媒公司。在软件方面,全球的战略意味着从更加全球的视角出发,而不受限于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立场来提供新闻、信息与分析,此外,全球战略更为彭博树立了争做当地最权威的财经信息提供商的目标。
  中国是彭博公司的重要市场之一。目前,彭博数字产品的界面菜单和新闻均设有中文版本,通过一个专业的翻译团队,彭博每日将其信息产品提供给中国用户。此外,设在清华大学的彭博财经新闻实验室则是彭博公司在世界各学术机构所设实验室中规模最大的一例。当然,对于一家全球的传媒企业来说,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均是其不可错过的重要的战场。可以说,彭博从一开始便是一家全球性的传媒企业。
  坚守新闻专业
  据李·米勒先生介绍,彭博公司创始人布隆伯格总是说,他最害怕的不是市场上已有的竞争者,而是“下一个彭博”的诞生——那个可能诞生在车库里、提供新服务与新产品的传媒公司。这种对未来的危机感始终伴随彭博的成长。然而,在应对危机的策略方面,相对于当下传媒公司将焦点聚集到与其他公司的竞争上的做法,彭博则将其发展战略的重心置于不断创新并改善其产品、不遗余力地为客户提供服务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作出积极调整等三个方面。举例来说,彭博平均每天为专业用户开发三项新的功能,而用户仅需双击键盘上的“帮助”键便可即时联系到彭博的客户服务人员,彭博的工程师则使用95种语言支持160余个国家的使用者。
  在价值观上,作为一家传媒公司,彭博始于这样一个核心信仰:资本市场会因人们使用信息而变得透明,这种透明性会进而增加市场上的现金流,促进经济增长并造就更多工作机会,同时也会大大降低从事商务活动的成本。因而,我们可以用“透明”二字来总结彭博的核心价值观,透明意味着对资本市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观点。“清晰、透明、赋能、创新”(Clarity,&Transparency,&Empowerment,&Innovation)则是彭博对其使命的归纳,我们也可用来理解彭博的“业务模式”——将商业、财经领域及政府部门的决策制定者与一个广泛、充满活力的信息、金融、人脉及观点网络相连接,从而帮助决策制定者做出更快速、更有效的决定。
  在目前已经修订至第十一版的《彭博风格:记者与编辑指南》(The&Bloomberg&Way:&A&Guide&for&Reporters&and&Editors)(Winkler,2009)中,自1989年以来便一直担任彭博新闻总编辑马修?文克勒(Matthew&Winkler)将一条“彭博新闻”定义为“五个f”:“真实”(factual,做最接近真相的新闻报道)、“第一”(first,做第一个报道新闻的人)、“最快”(fastest,最快报道新闻的细节)、“最权威”(final,成为最权威的新闻来源)以及“未来”(future,在明天的语境下阐释今天的新闻,揭示一则新闻的意义)。
  正是因为彭博公司将这些朴素的新闻专业精神贯穿到其经营管理的理念中并长久坚持落实在每一处实践上,才能取得在全球财经信息领域的权威地位,而这一点也是值得我国传媒企业学习借鉴的。
  综上所见,彭博是一家在“坚持传统”与“锐意创新”这对矛盾的张力下不断发展的传媒公司——一方面,它坚守以信息为本,其业务围绕传媒产业最核心的信息获取、处理与发布展开,同时,其追求信息透明的理念则秉承了几世纪来新闻传播事业一直奉行的专业精神;另一方面,彭博公司锐意进取,通过采用新的技术并不断改进和创新产品与服务一次次重生、一次次将自己打造成“下一个彭博”,这正是彭博始终坚持的、独特的竞争战略。
  尤为重要的是,正如彭博公司对其业务领域的理解,没有纯粹的财经,只有各种力量综合作用下的财经,传媒产业亦是如此——传媒是在社会、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生存发展的,彭博严谨、稳健的发展风格向我们证实,传媒企业必须充分认知并理解自身所处的大生态及小环境,尊重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冷静思索并悉心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讲师五大央行联手向欧洲银行提供美元流动性
本周三,穆迪降调了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及法国农业信贷银行(Credit Agricole)的信用评级,同时把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置于负面观察名单。虽然大多数评论人士的关注焦点是这些银行对希腊的风险敞口,但穆迪强调了,由于缺乏美元流动性,这些银行对批发融资市场的依赖使它们很容易受到突发性市场走势的不利影响。
据欧盟经济与财政委员会(Economic and Financial Committee)的一份外泄文件显示,这些高级官员担心由于银行资本仍然不足而可能会出现信贷紧缩。尽管市场对流动性注入计划这个消息作出积极反应,但有些人对此计划宣布的最新流动性注入措施持不同意见。总部位于纽约的金融市场研究机构Hamiltonian Associates董事总经理迪诺·考斯(Dino Kos)在“《彭博市场》50人峰会”(Bloomberg Markets 50 Summit)上讲话时指出:“这就像在机场跑道上喷洒泡沫,它并不处理深层次的资本问题,也不是一个小型版的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只是解决流动性问题,而TARP是解决资本问题。”
欧洲局势确实可怕。继以德国为首对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进行的救助未能平息市场担忧情绪并迫使对希腊共和国实施第二轮救助之后,欧洲央行被迫开始在二级市场购买国债。欧洲央行正不断挑战其授权权限,从而引起外界的严厉批评,并致使德国在欧洲央行的最高代表尤根·斯塔克(Jurgen Stark)辞职。
随着欧洲央行继续干预市场,以期避免另一场危机,欧洲央行最高领导层面临的压力将逐渐增加。今年十月底,意大利的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将接替特里谢(Jean-Claude Trichet)成为欧洲央行行长。在谈到最近的政策措施时,前央行行长、达特茅斯大学教授戴维·布兰奇福劳(David Blanchflower)在“《彭博市场》50人峰会”上指出:“欧洲央行的公信力正在瓦解。”
在股市一周几次出现股指双位数涨跌的动荡世界里,干预市场似乎已成为一种“新常态”。随着各新兴国家的央行以及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纷纷出手干预市场,以避免本币升值,这最新宣布的流动性注入计划看来将不过是又一场“正常”的干预而已。
双语阅读:
《福布斯》中文版电子杂志for iPad已登陆App Store。
&nbsp或登录App Store搜索“福布斯电子杂志”
标签:、、、、、
发布成功!请耐心等待审核
未经《福布斯》中文版书面许可,对于《福布斯》中文版拥有版权和/或其他知识产权的任何内容,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或在非福布斯中文网(或)所属的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进行使用。已经《福布斯》中文版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最受欢迎文章最受欢迎图集
中国富豪榜
美国400富豪榜
卡洛斯·斯利姆及其家族/Carlos Slim Helu & family
更多个人页面>>
查看个人主页>>
比尔·盖茨/Bill Gates
查看个人主页>>
Copyright @
Inc 福布斯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号桂林日报社数字报刊平台
第07版:精彩阅读
第01版 头  版
第02版 综合新闻
第03版 社会生活
倔强潘石屹和强势张欣的婚姻
&&&&?潘石屹(左)张欣
&&&&▲《荷尔蒙经济学》
&&&&▲潘石屹张欣   (资料照片)
&&&&2005年12月初的一天,我第一次见到他(潘石屹)。与之前他在媒体上的形象不同,面前的潘石屹有些憔悴,其他嘉宾开一些玩笑,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来。&&&&到后来我才知道,那个时候是潘石屹一生中低谷时点之一———&他被当年几个创业伙伴起诉的事情刚告一段落,和妻子张欣的感情又出现了危机———&两人正闹离婚。他们共同执掌的SOHO中国的高管们,甚至开始权衡一旦潘、张两人离婚后自己的去留和出路问题了。&&&&婚姻对潘石屹来说就像一个魔咒,他需要它,但是又为它头痛。如果两人真离了,40岁出头的潘石屹第三次婚姻则宣告失败。两人后来重归于好。不过,这次危机对他们的震动甚大。&&&&与其说SOHO中国的成功归功于其精准定位,不如说得益于潘石屹和张欣之间的相处方式;这并不是说他们之间的合作是多么天衣无缝,而是说他们一直以来寻求相处之道和角色搭配时的磕磕碰碰,常常“无心插柳柳成荫”般推动企业完成了一次次转型和蜕变———&尽管有的时候局势看起来甚为不妙。&&&&两次危机&&&&“我们这个社会太强调成功,不够重视家庭,别让事业占据你太多的时间,别留给家人太多遗憾。每天的早餐,每天的晚饭,每一个周末都是属于家庭的。”&&&&日,母亲节,张欣在微博上写下这段话。&&&&就像人和地产的戴秀丽嫁给英国丈夫后随夫姓,改名为秀丽·好肯一样,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张欣嫁给潘石屹后不久随夫姓,更名为潘张欣。你看SOHO中国的财报上,没有张欣,只有潘张欣。不过为了不拗口,咱们还是叫她张欣吧。&&&&46岁的张欣和大她一岁的潘石屹是中国企业界一对明星夫妻,他们之间的婚姻,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代创业者中间,非常富有传奇色彩:海归投行女嫁给其貌不扬农村男,闪婚,后者离过两次婚,与前者交往时有女朋友……&&&&1994年,“三十而立”的潘石屹和第二任妻子离异后不久与张欣相遇,他们认识两周后即订婚,几个月后结为连理。第二年,他们创办红石实业公司,这是SOHO中国的前身。&&&&从1995年到2005年,10年的时间,SOHO中国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标杆企业之一。在2005年年初的时候,张欣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年轻领袖”,也是这一年,潘石屹被《财富》(中文版)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之一。&&&&盛名之下有着隐秘忧伤。一次即上述提到的,2005年两人差点离婚的故事。另一次则是1997年,即他们结婚不到三年时,也曾有过一次婚姻濒临破产的经历。&&&&1997年是潘、张两人创业史上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国企改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他们认为中小企业将成为商业社会的主要群体,居住和工作空间混合的产品设计或许大有市场,这便是SOHO概念诞生的发端。&&&&那么,亟需解决的是资金缺口。在这个问题上,张欣和潘石屹发生了重大分歧。投行出身的张欣认为可以寻求外资巨头基金的支持,盖中国最好的房子,而潘石屹担心代价太大,建议采取一边卖房一边开发的模式。两人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张欣认为潘石屹目光短视,潘石屹则说张欣不了解中国国情。&&&&潘石屹后来与张欣一起到国外转了一圈,接触了新加坡凯德置地集团和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S)等。最后合作有了眉目,张欣很是开心。不料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合作宣告流产。潘石屹大失所望,开始埋怨张欣,称如果采取他起初提出的分批招商的模式,工程早已完成而不是拖拉至今。&&&&冲突越来越严重,“无法调解,我们两个人要分开,”潘石屹后来回忆称,“她(张欣)要回到她熟悉的英国,我开车送她去机场,箱子放在后备箱里,结果我们半路又吵起来了,她要我把车停下,停下后她提着箱子,搭一辆出租车就走了。”&&&&潘石屹并没有追上去。他的脑子有些空白,开车在北京城转圈。他曾想打破“来得快的婚姻,走得也快”的宿命,没想到如今又走到这一步,“当时觉得生活可能又得重新开始了,干脆放一放吧,公司的事还得慢慢推进,我一个人说了算”。&&&&张欣去的不是英国,而是美国。而潘石屹随即也给自己放了假,去了一趟日本。回到北京后不久,他接到张欣的电话,两人深聊良久,互相谅解。回国后,张欣觉得他们是时候要个孩子了,过一段相夫教子的生活,也算是调和一下一直以来往前冲且要求严苛的风格了。&&&&从这次感情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鲜明的个性。&&&&潘石屹出生于甘肃天水市的一个村庄,自小贫寒,从底层摸爬滚打过来,有韧劲,认为勤奋加上善于变通,“小米加步枪”一定会变成飞机和大炮,这是大多数草根创业者的路径。其性格是倔犟,不迷信权威。而张欣在剑桥大学获得了经济学硕士学位,讲一口流利的英文,在高盛工作过,视野较为开阔,有着国际化的理念,为人处世或制造一个产品,想到的往往是“标准”两字。有这种经历和特质的女人往往被人用“优雅”一词形容,但由于张欣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她不断换学校、换城市,还曾在香港做过女工,这种经历塑造了她不服输、对生活反抗式的性格,这其实也是一种倔犟,但等到她事业上有所成就后,这一性格经意不经意间演变为一种强势。&&&&喝着香槟,吃着包子&&&&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在一次到北京电视台录节目(英达主持的《夫妻剧场》)时,他们自曝情史。&&&&“当时你们是谁追的谁?”英达问。&&&&“我追的他。”张欣回答,“而且追得很艰难,他那时有女朋友,又有刚离开的前妻,简直是困难重重。”&&&&“他的哪一点最吸引你呢?老潘这个人,貌不惊人!”英达有些调侃。&&&&“我就喜欢没什么优点可提的人!”&&&&张欣和潘石屹的结合,其实符合了中国商人群体20世纪90年代的婚姻观———&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过日子。他们认识的机缘是,曾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的经济学家张维迎当时将一篇名为《披荆斩棘,共赴未来》的宣言式文章给张欣看,张欣看后很受触动,想认识“宣言人”,即中国商业史上有名的“万通六君子”。&&&&类似于“阿里巴巴十八罗汉”和“复星四剑客”,“万通六君子”是对20世纪90年代初以江湖方式凑到海南一起开发房地产的六位商人的称呼,这六个人是王功权、冯仑、刘军、王启富、易小迪和潘石屹,他们成立的公司叫海南农业高科技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1993年更名为万通,其中王功权是法人代表和总经理,冯仑和刘军是副董事长,易小迪是总经理助理,王启富是办公室主任,潘石屹主管财务。&&&&这篇文章既有他们对理想的表达,“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向何处去,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肃课题。我们认为,我们现在走的路(创办公司),是能够解决这一课题的道路,推动社会进步以报时代,创造财富以报人民,齐家敬业以报父母,利用所学知识在商品经济中锻炼自己”,又有着野心的流露和基于商业生态的机会主义之思考:“由于体制转换中的错位造成的巨大空间,我们完全有可能大大改善资源条件,超乎寻常地募集资金,超常规发展———&不是按算术级数,而是几何级增长,把大块资金投入新兴产业,形成利益,形成自己的资本……”&&&&1994年,张欣经张维迎引见认识了冯仑,大伙儿一起见面,张欣为“六君子”的激情所感染,很快与30岁的“单身汉”潘石屹打得火热。就仿佛不在同一个星球生活的两种生物碰见,两个人均对对方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成为他们走到一起的主要推力;有趣的是,潘石屹当时的女友,也是从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回来的。&&&&“我们认识一个多星期后,”潘石屹说,“她(张欣)在香港,我在北京,我们通了个电话,我去了一次香港,然后就定下来,决定结婚。”&&&&接下来是订婚。潘石屹前两次订婚、结婚,都是按西北老家传统方式办的,面对张欣这位海归,他一时有些犯愁,最后两人商定,在长江上订婚,以突出中国风。万通其他“五君子”听说小潘要在长江上订婚,一合计后决定:大伙可以一起去,一来热闹,二来在长江上开次董事会也蛮有意思。&&&&“我一上船就知道了,这哪儿是订婚啊,明明就是来开董事会了,还不让我参加!”张欣在上述电视节目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有些哭笑不得。&&&&他们的婚礼则在长城上举行———&这是张欣的主意,她把国外的朋友叫来,在这一中国古代文明象征地开怀痛饮。“我们拿了一盆蒸包子,”她说,“大伙儿一人一瓶香槟酒,就上了长城,打开香槟,就着包子吃。”&&&&婚后第二年,潘石屹脱离万通,与张欣一起创业。&&&&“万通六君子”陆续各奔东西,最后只有冯仑留下了。值得一提的是,六君子之首的王功权后来进了创投业,先在IDG,后来成为鼎晖创投合伙人,2011年5月中旬,他在网上声称和一位名叫王琴的女商人私奔,在中国企业界引发轩然大波。王功权虽然只结过两次婚,但婚史比潘石屹离奇得多。&&&&王功权宣布私奔后,在美国出差的潘石屹马上给他电话,不通,潘随即发布微博,让王功权联系他,未果,潘再发微博:“家人都非常着急,为你(王功权)的安全担心,请速与她们联系。”王的做法甚至引发了公众热议,有人批评他不负责任,也有人夸其勇敢,“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品牌混淆&&&&危机过后,潘石屹和张欣各退一步:潘开始变得宽容和开放,不再是一个固执的经验主义者,而张也不再那么强势,她开始真正考虑潘石屹作为一个男人所需要的尊严问题,就像她在电视上的表现一样,有时甚至刻意往潘石屹脸上贴金。&&&&“我们有意识地要打造潘石屹的个人品牌,”张欣说,“以他为代表,整个公司就更容易被人接受。”&&&&有人可能会说,行业不一样———&潘石屹和张欣所在的地产业,本来就应当由男人来唱主角。这话说得有道理,但也不绝对———&龙湖地产的吴亚军就是个例外。&&&&张欣说她很少和别的地产商打交道,也很少参加类似的聚会,“我和潘石屹是有分工的,他一个人去就够了,两个人做同样的事容易造成‘品牌混淆’”。其实这句话暗含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夫妻档企业中的妻子,虽然不宜抢镜,但仍然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品牌。&&&&2011年4月她到海南参加博鳌论坛时说过一句话:我们现在绝对还没有达到男女权利平等。在人类历史上,什么时候男女能够真正平等呢?那一天总会到来的。&&&&与潘石屹是中国媒体追逐的对象不同的是,张欣更注重自己在外媒上的形象(这也算是“分工”内容之一),她做过 Bloomberg&Market(《彭博市场》周刊)的封面人物,这期封面专题名为“作为建设者的中国亿万富豪们”,她还曾被《福布斯》评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十位女富豪,她把好多受访文章贴到自己的博客上,不过她说“富豪”这个词“真难听”。&&&&2011年5月,她接受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的视频访谈,有人评论称,两个中国人面对面用英文交谈,然后翻译成中文字幕给中国人看,也许是因为这个节目还要给外国人看,或是会出现在FT英文网站,什么时候让两个英国人说中文,再翻译成英文字幕给英国人看,就牛了!&&&&在好莱坞电影《华尔街2》中,张欣客串了一把,出演一个中国企业集团的谈判代表。虽然只是一个场景,两句台词,她在微博上先后预告过好几次。&&&&在SOHO中国,潘石屹负责拿地和搞好与政府间的关系,张欣负责设计和资本市场。毫无疑问,SOHO中国2007年在香港上市,张欣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庆功宴上,潘石屹说:“上市一直是张欣的愿望,对我来说倒是无所谓。”按上市当天的股价计,他们夫妻所持股票的市值超过300亿港元。&&&&避免了2005年的离婚危机,潘石屹和张欣又找到了精神信仰,他们甚至把两个儿子送到了巴哈伊的儿童班,加上2007年成功上市,两人站在了人生的高峰。&&&&不过,也正是从2005年前后开始,张欣似乎又重回强势,她有时在公司内部的发号施令与潘石屹的意思相左,高管们很是迷茫;后来因为上市需要,张欣在公司内部大刀阔斧地改革,导致人心不稳,加上此后的全球金融危机,员工出现流失潮,2008年SOHO中国的净利润下降近8成。&&&&虽然SOHO中国2009年净利润暴增逾7倍宣告走出旋涡,但是过去散卖模式的弊病越来越明显,SOHO中国的商业模式亟需转型,现在我们看到的变化是加大物业投资比重、逐步砍掉销售部门等。转型一定是疼痛的,加上张欣所担心的夫妻两人“品牌混淆”的现象发生了,企业文化也需要重建,而没有什么比这更伤脑筋的了。&&&&评价他们两人究竟是不是中国企业界的黄金夫妻档,这个时候算是进入了“下半场”。&&&&摘自《荷尔蒙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版权所有 桂林日报社 桂林生活网 合作伙伴:
& , All Right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彭博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