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3日17点202011四川电视节视频一区...

日17时02分四川发生5.3级地震-宝鸡家园网
您当前的位置: >
日17时02分四川发生5.3级地震
来源:宝鸡家园网
编辑:帆子
&&&& & 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 2011年 4月10日 17时 02分,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北纬 31.3度,东经 100.9度)发生 5.3级地震,震源深度约7公里。
&&&& & 炉霍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邓民在与中央电视台连线时表示,地震时当地震感&非常强烈,桌椅上下抖动,&地震大约&持续了四五十秒&。部分房屋瓦片有掉落,但没有出现房屋倒塌,只是有一些老旧房屋出现裂缝。邓民透露,当地的供水和供电没有受到地震的明显影响,虽然通讯曾短暂中断几分钟,目前已经恢复。
&&& && 据称,有关的伤亡和经济损失具体情况仍在统计中。当地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派出工作组到村镇查明灾情,到震中核实灾情、了解情况。目前没有收到人员伤亡报告。&&&
重要提示: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宝鸡家园网,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
阅读提示: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本站概不负责。欢迎发表评论。
次 来源:宝鸡家园网
编辑::帆子
[宝鸡家园网]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
如果此内容给您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者损失,本站不承担责任。
如果本篇内容涉及到您版权的问题,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会在2小时内妥善处理。2011年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_种子天地_191农资人 - 农资第一互动媒体
查看完整版本: [--
2011年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
2011年四川省50个农业主导品种汇总表新闻来源:四川省种子站时间:
17:05:38序号 作物种类 品种 名称 品种来源 审定编号 审定 情况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栽培要点 适宜区域 选育单位 1-1 水稻 宜香3724 不育系宜香1A与自育恢复系绵恢3724组配育成的中籼迟熟优质杂交稻组合 川审稻5年四川审定 该品种全育期150天,与对照汕优63相当。株型紧凑,株高117厘米左右,穗长27厘米,亩有效穗13.56万,每穗着粒155粒,结实率81%,千粒重30.1克。品质分析:糙米率80.4%,精米率72.2%。整精米率54.3%,粒长6.8毫米,长宽比2.8,垩白米率21%,垩白度4.5%,透明度1级,胶稠度83毫米,碱消值6.7级,直链淀粉含量16%,蛋白质含量9.4%,理化指标达国颁三级优米标准。稻瘟病抗性鉴定:2002年叶瘟7、2、7、4级,颈瘟5、5、5、9级;2004年叶瘟5、6、4、5级,颈瘟5、3、1、3级。 2002年参加四川省中籼迟熟优米区试,平均亩产545.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3.57%,2004年续试,平均亩产551.5公斤,比汕优3增产6.14%;两年平均亩产548.4公斤,比汕优63增产4.74%。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83.7公斤,比汕优63增产7.26%。 适时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秧龄40-50天;合理密植,亩栽1.5万穴,双株,亩基本苗11-13万;重底早追,N、P、K合理配方,补施穗肥;科学管水,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绵阳市农科所 1-2 水稻 川江优527 江育F32A×蜀恢527 国审稻6年国家审定 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3.1天,比对照汕优63迟熟0.9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片挺直,每亩有效穗数16.2万,株高114.5厘米,穗长26.4厘米,每穗总粒数176.1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9.3克。抗性:穗瘟病平均5.3级,最高9级,抗性频率46.4%。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9.6%,长宽比3.1,垩白粒率28%,垩白度4.3%,胶稠度51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6%,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2004年参加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44.2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68%(极显著);2005年续试,平均亩产614.6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7.2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9.43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96%。2005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6.88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74%。 1.育秧:根据各地中籼生产季节适时播种,一般按当地汕优63播种时间播种,播种前晒种,强氯精浸种,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秧龄一般35天左右,每亩栽插1.2~1.5万穴,每穴7~8苗。3.肥水管理:重施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和有机肥。科学管水,够苗晒田,干湿壮籽。4.病虫防治:及时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等病虫害。 适宜在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陕西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四川省江油市川江水稻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1-3 水稻 德香4103 自育不育系德香074A与自育恢复系泸恢H103组配而成 川审稻8年四川审定 全生育期150.2天,比对照冈优725长0.5天。株高120.1厘米,株型适中,叶鞘绿色、颖尖黄色、柱头白色。分蘖力中上,亩有效穗14.1万,穗长26.2厘米,每穗平均着粒170.8粒,结实率79.5%,千粒重30.6克,后期转色好,落粒性适中。品质测定:糙米率81.3%,整精米率67.8%,粒长6.6毫米,长宽比2.6,垩白米率32%,垩白度4.7%,胶稠度7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4.6%,蛋白质含量11.0%。稻瘟病抗性鉴定:2006年叶瘟6、3、0、9级,颈瘟7、0、1、7级;2007年叶瘟4、7、7、3级,颈瘟5、7、7、5级。 参加2006年四川省中籼优质一组区试,平均亩产543.68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7.64%;2007年中籼迟熟十三组续试,平均亩产535.58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4.02%;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39.82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5.90%,平均增产点次86%。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5.34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3.24%。 :①适时播种,培育壮秧,亩用种量1公斤左右;②亩栽1.2-1.5万穴,每穴栽2粒谷秧苗;③重底早追,N、P、K配合施用,一般亩施8-10公斤纯氮,20公斤过磷酸鈣,10公斤钾肥作底肥,栽后7天施3公斤纯氮作追肥;④根据当地病虫害预报,及时防治稻瘟病、螟虫、稻飞虱等病虫害;⑤作一季中稻种植。 适宜四川省平坝和丘陵地区及相似生态区种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1-4 水稻 泰优99 D62A×泸恢1345 渝审稻2006004;国审稻6年重庆农审定,2009年国家审定。 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9.8天,比对照Ⅱ优838长3.1天。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色浓绿,颖尖紫色,每亩有效穗数16.0万穗,株高120.7厘米,穗长25.8厘米,每穗总粒数169.9粒,结实率80.6%,千粒重30.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7级;褐飞虱9级;抽穗期耐热性中等,对低温敏感。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7%,长宽比2.4,垩白粒率31%,垩白度5.4%,胶稠度4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4%。 2007年参加长江上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10.6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16%(极显著);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644.1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8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627.3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6.52%,增产点比例80.8%;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9.91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7.28%。 1.育秧:适时早播,采取地膜湿润育秧,稀播培育壮秧。2.移栽:适时早栽,每亩栽插1.0-1.5万穴,每穴栽插2粒谷苗。3.肥水管理:本田施足底肥,中等肥力田每亩施纯氮10-13千克,配合磷钾肥,注意在幼穗分化始期适当追施穗肥。水浆管理参照各地中稻生产要求。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螟虫、稻瘟病、褐飞虱等病虫害。 适宜在云南、贵州、重庆的中低海拔籼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四川平坝丘陵稻区、陕西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四川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1-5 水稻 Ⅱ优498 Ⅱ-32Ax蜀恢498 川审稻7年四川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148.1天,有效穗13.4万,结实率82.9%,抗性鉴定:2005年叶瘟4、7、4、3级,颈瘟5、5、3、5级;2006年叶瘟6、4、0、4级,颈瘟5、7、5、0级。 2005年省区试平均亩产534.55公斤,比对照增产9.23%,2006年区试平均亩产548.37公斤,比对照增产7.5%,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6.4公斤,比对照汕优63增产9.29%。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亩栽1.5-1.7万穴,够苗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 适宜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四川农业大学 1-6 水稻 川优727 川358A/成恢727 川审稻9年四川审定 该品种两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51.4天,比对照冈优725短0.9天。株高114.8厘米,颖尖秆黄色。亩有效穗15.3万,穗长25.5厘米,每穗平均着粒175.9粒,结实率79.3%,千粒重27.7克。品质测定:出糙率79.9%,整精米率69.4%,粒长7.1毫米,长宽比3.2,垩白粒率8%,垩白度0.7%,胶稠度52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2.5%,蛋白质含量11.2%,米质达国颁二级优米标准。稻瘟病抗性鉴定:2006年叶瘟4、3、0、4级,颈瘟3、0、3、1级;2007年叶瘟4、5、3、3级,颈瘟5、5、3、3级。 2006年参加四川省水稻中籼优质四组区试,平均亩产546.80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6.18%;2007年中籼迟熟十四组续试,平均亩产507.68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减产0.97%。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28.17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2.78%。两年区试平均增产点次67%。2008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0.56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6.40%。 ①适时早播,培育壮秧,以栽中苗为好;②合理密植,亩栽1.5万穴左右,双株栽插,基本苗12万左右;③配方施肥,重底早追,氮、磷、钾肥搭配使用,需肥量中等,忌偏施氮肥;④注意后期水肥管理,忌断水过早影响品质和产量;⑤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⑥作一季中稻种植。 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7 水稻 川农优498 用自育不育系川农1A与自育恢复系蜀恢498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杂交稻组合。 川审稻8年四川审定 该品种全生育期150.1天,比对照冈优725长0.5天。株高116.6厘米,株型适中,叶色深绿,叶鞘、叶耳、稃尖、柱头均为紫色。亩有效穗13.4万,穗长27.2厘米,每穗平均着粒193.8粒,结实率76.3%,千粒重29.5克,后期转色好,长粒型,部分籽粒有短芒。品质测定:糙米率81.8%,整精米率67.0%,粒长7.1毫米、长宽比3.1,垩白粒率22%,垩白度5.0%,胶稠度80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蛋白质含量11.4%。稻瘟病抗性鉴定:2006年叶瘟5、3、0、4级,颈瘟5、0、3、5级;2007年叶瘟4、5、4、2级,颈瘟5、5、7、3级。 2006年参加四川省中籼优质三组区试,平均亩产511.05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3.14%;2007年中籼迟熟十二组续试,平均亩产543.73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5.33%;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28.88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4.36%,平均增产点次91%。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73.92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2.91%。 ①适时播种,培育壮秧;②合理密植,亩栽1.5-1.7万穴;③配方施肥,重底早追,看苗补施穗粒肥,中等肥力,亩施纯氮12-14公斤,N、P、K合理搭配;④够苗晒田,控制无效分蘖;⑤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⑥作一季中稻种植。 四川省平坝和丘陵地区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四川金瑞祺种业有限公司 1-8 水稻 蓉18优188 蓉18A×乐恢188 川审稻0年四川审定 该品种两年区试平均全生育期150.2天,比对照冈优725长0.1天。株高117.8厘米,苗期叶色绿色,剑叶挺直,叶鞘紫色,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亩有效穗13.9万,穗长25.8厘米,每穗平均着粒207.0粒,结实率77.4%,千粒重28.6克,谷壳秆黄色。品质测定:出糙率80.5%,整精米率50.9%,粒长7.0毫米,长宽比2.7,垩白粒率26%,垩白度7.2%,胶稠度78毫米,直链淀粉含量21.9%,蛋白质含量7.7%。稻瘟病抗性鉴定:2008年叶瘟4、4、3、3级,颈瘟7、5、5、5级,2009年叶瘟4、3、5、4级,颈瘟7、1、5、5级。 2008年参加四川省水稻中籼迟熟7组区试,平均亩产589.59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6.50%;2009年中籼迟熟12组续试,平均亩产542.94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6.50%。两年区试平均亩产566.27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6.50%。两年区试平均增产点率100%。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9.32公斤,比对照冈优725增产7.50%。 ①适时早播:培育壮秧,秧龄35天左右;②合理密植:适时移栽,亩栽1.0~1.2万穴;③肥水管理: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比例以4:4:2为宜,采用浅水栽插,寸水返青,薄水分蘖,保水抽穗杨花,干湿交替灌溉方式;④根据植保预测预报,综合防治病虫害,注意防治稻瘟病;⑤作一季中稻种植。 四川平坝和丘陵地区。 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9 玉米 川单15 系自选自交系48-2与156杂交培育而成 川审玉59号 四川审定 春播平均生育期135天,株高250厘米,穗长22厘米,秃尖0-2.5,千粒重313克,穗轴粉红色,籽粒黄色,半硬粒型,出籽率80%。中抗大、小斑病、高抗丝黑穗病、青枯病和矮花叶病。 1995年和1996年参加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458.8公斤,比对照七三单交增产21.1%。 播种密度3200株/亩为宜,施足底肥,重施攻苞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我省盆周山区和部分丘陵种植。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中心 1-10 玉米 成单30 2142作母本、自选系自205-22作父本于2001年组配而成 川审玉4年四川审定 春播全生育期119天。苗期长势强,整齐度好。株高276厘米,穗位高110厘米。株型半紧凑。雄穗分枝4-7个,分枝较长,花粉量大。雌穗花丝白色。果穗长柱型,穗长19厘米,穗行数16行,行粒数35.3粒,穗轴淡红色,籽粒黄色中间型,出籽率87.0%,千粒重282.1克,容重774克/升,粗蛋白含量9.7%,粗脂肪3.8%,粗淀粉67.3%,赖氨酸0.31%。经接种鉴定:抗大斑病、纹枯病、茎腐病,中抗小斑病、丝黑穗病。 年参加四川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6.4公斤,比对照成单14增产16.3%。2003年生产试验,6点平均亩产557.7公斤,比对照成单14增产17.8%。 宜春播,也可夏播。春播以3月上旬至4月上旬为宜。密度株/亩。重施底肥、多施苗肥和拔节肥,重施攻穗肥。 适宜四川平丘及低山区种植。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1-11 玉米 川单14 1992年用两个自育系08-64X21-ES组配育成 川审玉58号 四川审定 全生育期134天,株高250厘米,穗长20.9厘米,穗行数13.7行,行粒数38.4粒,千粒重320克,穗轴白色,籽粒黄色,马齿型,出籽率82%,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高抗青枯病,抗倒力强。 年参加省山区组区试,两年平均亩产449.25公斤,比对照增产16.1%。 宜春播,播种密度3200株/亩,施足底肥,重施攻苞肥,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我省深丘及盆地边缘山区种植。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中心 1-12 玉米 绵单581 自育系绵723作母本、自育系绵715作父本于2003年组配育成的玉米单交种 川审玉7年四川审定 春播出苗到成熟全生育期114天,比对照川单13长2天,株高251厘米左右,穗位高94厘米左右。花药浅紫色,花丝浅紫色,果穗长17.5厘米左右,穗行数18.3行,行粒数35粒,籽粒黄色马齿型,千粒重267克,穗轴白色。品质测试结果:容重730G/L,赖氨酸含量为0.37%、粗蛋含量为11.9%、粗脂肪为4.1%、粗淀粉为75.2%。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感丝黑穗病,高感茎腐病。 2005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5.8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0.7%,增产点率88%。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499.2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6.7%,增产点率70%。两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97.5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8.7%。在2006年的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470.8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8.5%。 适宜春播;净作每亩种植3200株为宜;施肥和管理同一般单交种,施足底肥,轻施苗肥,重施攻苞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四川平坝、丘陵区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13 玉米 川单418 SCML202x金黄96B 川审玉2006008;国审玉6年四川审定;2007年国家审定。 在西南地区出苗至成熟115天,抗玉米螟,中抗大斑病、小斑病和纹枯病,感丝黑穗病,高感茎腐病。 年参加西南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亩产604.0公斤,比对照增产13.5%。 在中等肥力以上地块栽培,每亩适宜密度3500株左右,注意防治茎腐病和丝黑穗病。 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湖南、云南的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 四川农业大学 1-14 玉米 川单428 自交系R08x21-ES,经连续姊妹交-自交选育 川审玉2007001 四川审定 春播出苗至成熟112天左右,株高269厘米,穗轴红色,中抗大斑病和茎腐病,抗小斑病、纹枯病和丝黑穗病。 年参加省玉米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21.5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5.3%。2006年在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495.2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5.4%。 1.春、夏播均可,净作密度在株/亩为宜;2.施足底肥、轻施苗肥、重施攻苞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区种植。 四川农业大学 1-15 玉米 正红311 K236×21-ES 川审玉6年四川审定 四川春播全生育期124天;株高290厘米,穗轴白色,抗倒、耐旱、耐粗放能力强;中抗大、小斑病、纹枯病和玉米螟,抗-感茎腐病,感丝黑穗病。 年参加省玉米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19.3公斤,比对照川单15增产17.5%。2005年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2.6公斤,每亩比对照川单15号增产17.41%。 1.春播和夏播均可,每亩密度株;2.加强田间管理,保证苗齐、苗全、苗壮,猛攻穗肥。 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广西、湖北等省市丘陵山区、高原地区及部分平坝地区。 四川农大正红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1-16 玉米 众望玉18 自选系成自1123H与自选系成自108组配而成 川审玉7年四川审定 该品种春播出苗至成熟112天。幼苗长势强,叶色深绿。株高245.0厘米,穗位97.5厘米,株型半紧凑。雄穗分枝7~10个,分枝中长,粉量大,散粉时间长。雌穗刚吐的花丝绿色;雌雄花期协调。果穗柱形,穗长17.8厘米,秃尖1.1㎝,穗行17.0,行粒37.1。穗轴白色,籽粒橙黄色、马齿型。千粒重283.7克,出籽率87.6%。经国家粮食局成都粮油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分析结果,粗蛋白质含量10.3%,粗脂肪4.8%,粗淀粉75.7%,赖氨酸含量0.33%,籽粒容重709克/升。接种鉴定抗大斑病、小斑病,中抗玉米螟,感纹枯病、丝黑穗病,高感茎腐病。 2005年参加四川省玉米区试,平均亩产550.9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0.0%,9个试点8点增产,增产点率90%。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11.0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9.3%,10个试点9点增产,增产点率90%。该杂交种两年参加省玉米区试平均产量亩产530.9公斤,较对照川单13(平均亩产483.4公斤)平均增产9.8%。参加2006年省统一安排的生产试验,5个点试点平均亩产518.5公斤,比对照川单13增产19.4%,点点增产。 宜春播,密度3200株/亩左右为宜。重施底肥(30%),多施苗肥和拔节肥(35%),重施攻穗肥(35%)。 四川平坝、丘陵区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1-17 玉米 隆单9号 273×南381 川审玉6年四川审定 四川春播全生育期119天;株高260厘米,穗轴白色,株型半紧凑,抗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茎腐病和玉米螟,感丝黑穗病。 年参加省玉米区试,两年平均亩产528.5公斤,较对照川单13增产8.8%。 1.春播,适当提早播种期;2.合理增加密度;3.提倡地膜覆盖;4.及时防治病虫。 在西南海拔2500米以下的各类土壤上均适宜种植。 南充市农科所 1-18 小麦 川麦44 用96夏440作母本,贵农21作父本杂交育成 川审麦4年四川审定 春性,全生育期185天左右。千粒重45克左右。高抗条锈病,高感白粉病,感赤霉病。品质分析,容重761.25克/升,蛋白质含量14.287%,湿面筋29.5%,沉降值38.975毫升,面团稳定时间6.3分钟。 2003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349.43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57%;2004年省区试平均亩产328.4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73%。2004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8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1.3%。 播种期10月底至11月初,亩基本苗12-13万。抽穗后及时防治蚜虫和赤霉病。 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区种植。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1-19 小麦 川麦42 SYN-CD768/SW89-3243//川6415,经五年七代选育而成 川审麦2003006;国审麦3年通过四川审定;2004年通过国家审定 春性,全生育期190天。穗粒数38-51.9粒,千粒重42.2-45克。免疫条锈病,中感白粉病、赤霉病。容重776.5克/升,蛋白质含量14.1%,湿面筋含量31.3%,沉降值28.1毫升,面团稳定时间3.85分钟。 2002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14.6公斤,比对照川麦28增产70.22%;2003年省区试,平均亩产403.21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22.77%。2003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4.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8.2%。 播期10月25日至11月上旬,亩基本苗14-18万。抽穗扬花期注意防治蚜虫。 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山区种植。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1-20 小麦 绵杂麦168 用MTS-1/MR168选育而成的杂交小麦 国审麦2007003川审麦7年分别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品种审定 春性,全生育期182天左右,比对照早熟2-3天。幼苗半直立、绿色,分蘖力较强,叶宽中等,叶耳绿色。植株整齐,株高94厘米左右,旗叶长度中等、角度中等。穗长方形,穗层整齐,长芒、白壳,籽粒红色、卵圆形、粉质-半角质,腹沟浅、饱满。小穗数22个左右,穗粒数47粒左右,千粒重45克左右。2007年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品质测定,平均容重784克/升,粗蛋白含量14.39%,湿面筋含量30.5%,沉降值39.9毫升,稳定时间3.6分钟,达到中筋小麦品种标准。经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鉴定,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年度参加四川省小麦区试,平均亩产405.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7.7%,增产极显著,10点中9点增产;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46.2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4.2%,增产极显著,10点中8点增产。两年区试平均亩产376.0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6.1%,20点次中17点次增产。年度在双流、绵阳、内江、遂宁、达县五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6.4公斤,其中4点比对照川麦107增产3.8-26.3%,平均增产12.2%。 ①播种期:四川盆地于10月底至11月上旬为宜。②基本苗:每亩10-14万。③施肥:每亩施纯氮12kg左右,配合施P、K肥。④田间管理:注意排湿、除草,并加强对蚜虫和赤霉病的防治。 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 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21 小麦 西科麦4号 墨460/9601-3 川审麦2007003,国审麦7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春性,中熟,全生育期190天左右,与对照川麦107相当。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苗叶较披,生长势较旺。株高9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成株叶片中等长宽。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顶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较饱满。平均亩穗数24.7万穗,穗粒数40.2粒,千粒重44.3克。抗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叶锈病免疫,高抗条锈病,感白粉病、赤霉病;个别区试点有条锈病发生。年分别测定混合样:容重782克/升、80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3.87%、14.32%,湿面筋含量27.3%、31.3%,沉降值28.9毫升、31.1毫升,吸水率52.7%、54.9%,稳定时间3.0分钟、2.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60E.U、270E.U,延伸性18.0厘米、17.0厘米,拉伸面积64.4平方厘米、63.4平方厘米。 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85.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405.8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7.8%。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57.66公斤,比对照增产5.12%。 霜降至立冬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4万苗,适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种植。 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贵州、陕西汉中和安康、湖北襄樊、重庆西部、云南中部田麦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西南科技大学 1-22 小麦 川农26 川农19/R3301 川审麦2006003 四川审定 春性,全生育期183天。穗粒数40-50粒,千粒重48克左右。容重805克/升,湿面筋25.4%,粗蛋白质12.7%,沉降值35.5ml,稳定时间5.4分钟。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感赤霉病。 2005年省区试,平均亩产355.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8.1%;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377.01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9.4%。2006年生产试验,其中4点比对照增产0.9-8.7%,平均增产6.1%。 1、适宜播种期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基本苗10-15万/亩左右;2、小麦孕穗期至灌浆期防治蚜虫1-2次;3、在白粉病和赤霉病大发生年要注意防病。 适宜四川省平坝地区和丘陵肥力水平中上地区种植。 成都正隆植物育种有限公司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 1-23 小麦 川育20 SW/21530 川审麦2006001; 国审麦6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春性,全生育期186天左右。千粒重45克左右。容重平均788.9克/升,蛋白质14.57%,湿面筋含量30.6%,沉降值35.05ml,面团稳定时间3.85分钟高抗条锈病,中感白粉病,中感赤霉病。 2004年度省区试,平均亩产345.5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3.5%;2005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71.6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1.9%。2006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9.4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13.8%。 10月25日至立冬前播种;净作亩基本苗14-18万,套作亩基本苗12万。注意防除田间杂草,防治白粉病、赤霉病和蚜虫。在较高肥水条件下栽培。注意防倒伏。 适宜四川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种植。 中科院生物所 1-24 小麦 内麦836
国审麦2008001 国家审定 春性,全生育期188天左右,比对照川麦107早熟3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中等。株高79厘米左右,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穗长方型,长芒,白壳,白粒。平均亩穗数22.6万穗,穗粒数44.0粒,千粒重43.6克。抗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条锈病、白粉病免疫,慢叶锈病,中感赤霉病。2006年、2007年测定混合样平均:容重770克/升,蛋白质(干基)含量12.73%,湿面筋24.8%,沉降值26.9毫升,吸水率53.2%,稳定时间4.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12E.U,延伸性14.9厘米,拉伸面积82.7平方厘米。 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量387.9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1%;年度续试,平均亩产量395.27公斤,比对照川麦107增产5.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3.42公斤,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0.94%。 10月28日-11月10日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4万苗,适宜在较高肥水条件下种植,预防赤霉病。 适宜在四川、贵州中部和西部、重庆东部、云南中部田麦区、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 四川省内江市农科院 1-25 油菜 德油6号 508A作母本,川18-1作父本两系双低中熟杂交种 川审油2003003 四川审定 全生育期215天,株高200厘米,单株角果数476.9个,角果粒数13.7粒,千粒重3.21克,含油率39.04%,芥酸含量0.15%,硫苷含量27.29微摩尔/克。抗(耐)病毒、菌核病能力、抗寒力和抗倒力均较强。 年两年省区试中熟A组试验,平均亩产152.2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9.73%,2003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7.8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6.1%。 育苗移栽9月中旬播种,直播9月下旬播种;移栽亩植密度株,直播株,重底早施,及时防治病虫害。 适宜四川大部分平、丘地区种植。 德阳市科乐油菜研究开发公司 1-26 油菜 南油12 南A7×96R 川审油2006002、国审油6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生育期四川省油菜区试中为226天,株高214.4cm,分枝部位高97.0cm,一次有效分枝7.0个,主序长72.0cm,单株有效角果554.5果,每果15.9粒,千粒重3.2g,病毒病发病率1.06%、病指0.55,菌核病发病率3.86%、病指1.56,表现为低感-低抗病毒病、中抗-高抗菌核病。全国(长江上游区)油菜区试中为223天,株高192.5cm,分枝数8.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6.84个,每角粒数为20.39粒,千粒重为3.34g,病毒病发病率1.61%、病指0.39,菌核病发病率6.94%、病指3.03,菌核病鉴定结果为低感,抗倒性中上。 两年共18个试验点,16个点增产、2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59.42kg,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1.26%。在2006年四川省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54.25kg,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4.79%。两年省区试共24个试验点,23个点增产、1个点减产,平均亩产175.76kg,比对照油研10号(平均亩产158.73kg)增产10.73%。在2008年全国(长江上游区)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55.37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9.54%(极显著),居第1位。 ①适时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在9月中旬播种,稀撒匀播,培育壮苗,苗龄约25-30天移栽;直播以10月上、中旬播种为宜。②重底早追,合理施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重施底肥,早施追肥,且所有追肥应在12月底前施完;全生育期一般亩施纯氮11-13kg、P2O510kg、K2O8kg、硼砂0.5-1.0kg。③合理密植,防治病虫。育苗移栽亩植株,直播亩植株;苗期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适宜在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和安康、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的冬油菜主产区推广种植。 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1-27 油菜 德油9号 313A作母本,9Y3作父本配组育成甘兰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 川审油2004011 四川审定 全生育期220天,株高220厘米,单株有效果504.6个每果13粒,千粒重3.6,种子芥酸含量0.28%,商品菜籽硫苷含量26.78nmol/g饼,商品菜籽含油率36.6%。自然条件下抗(耐)菌核病和病毒病能力、耐寒力和抗倒力较强。 年省区试平均亩产144.9公斤,比双低对照蜀杂6号增产7.72%,其中15点次增产。2004年生产试验中,该组合5点试验移栽增产,平均亩产164.2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1.9%。 适宜播期9月16-20日,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9月28日-10月3日播种。密度,育苗移栽株,直播密度为每亩株。亩施纯氮13公斤。 适宜四川大部分平丘区种植。 四川省什邡市阳光农业科学推广所、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 1-28 油菜 蓉油12 蓉A0464作母本,C2156作父本配组育成甘兰型油菜中熟双低雄性不三系杂交种 国审油2005019;川审油2004001 国家审定、四川审定 全生育期222天。株高200厘米,单株角果数509.6个,每角粒数15.6粒,千粒重2.94克。芥酸含量0.12%,硫苷含量15.69μmol/克,含油量39.24%。低抗病毒病,低感菌核病。自然条件下抗(耐)菌核病能力和抗倒力强于对照,抗病毒能力和耐寒力与对照相近。 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3.0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3.07%。2004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2.44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7.28%。 适宜9月10-15日播种,10月15日前后移栽。每亩6000株左右。中等肥力土壤亩施纯氮12-14公斤,重底早追,底追肥比例1:1,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苗期和青荚期注意防治蚜虫。 适宜在长江上游地区的贵州、云南(玉溪地区除外)、四川、重庆、陕西汉中、五省(市)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所 1-29 油菜 川油58 JA1×JR2 川审油2005001 四川省审定 全生育期224天。株高195厘米,单株角果数519.1个,每角粒数12.3粒,千粒重4.02克。芥酸含量0.27%,硫苷含量28.47μmol/克,含油量39.97%。低感病毒病,低抗-低感菌核病。自然条件下抗(耐)病能力和抗倒力与对照相近,耐寒力强于对照。 省区试中:两年省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9.2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2.90%。2005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8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2.10%。 国家区试中:年度长江上游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68.82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6.08%。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9.91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4.62%极显著,居第1位。 川西平原9月15-20日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川南地区应适当晚播。亩栽株,肥水条件好者,可适当稀植。亩施纯氮10-15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氯化钾8-10公斤,硼砂0.5公斤,底追比60%:40%;及时中耕除草,防治虫害。其它栽培管理参照一般甘蓝型品种进行。 适应四川省大部分平丘地区及长江上游与四川生态条件相近的两熟制地区种植。 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 1-30 油菜 蓉油16 蓉A0068×蓉C1118 川审油2007001;国审油2008022。 2007年四川省审定;2008年国家审定(长江下游区)。 子叶肾型,裂叶,顶裂中等,叶色深绿,叶柄较长,心叶绿色,幼苗半直立,有蜡粉。花瓣黄色、平展、侧叠。匀生分枝,株形扇形。角果枇杷黄、近直生,角果细长,果皮较薄,籽粒节较明显,种子圆形,种皮黑色光滑。株高200厘米左右,第一次有效分枝高度60厘米左右,一次有效分枝数11个左右,单株角果数634.5个,每果15.9粒,千粒重3.16克。生长势强,整齐一致,抗倒,抗寒,自然条件下抗白锈、霜霉、病毒、菌核病。含油率46.85%;芥酸0.05%;硫苷18.37μmol/g饼。四川盆地全生育期224天,长江下游全生育期230天。 年度参加四川省区试,两年18点次试验,均增产,平均亩产171.28公斤,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20.84%,比对照川油21增产18.42%;2007年度参加四川省生产试验,5点均增产,平均亩产149.52公斤,比对照川油21增产8.03%;年度参加全国油菜区试长江下游区试验,油菜籽平均亩产185.92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4.99%。平均亩产油量87.10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加9.22%;2008年度参加全国油菜区试长江下游区生产试验,7点平均亩产170.87公斤,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3.21%。 1、播种期:长江下游冬油菜区育苗移栽9月下旬播种,四川省育苗移栽适宜9月中旬播种。苗龄30天左右宽窄行壮苗移栽;2、栽播密度:长江下游冬油菜区育苗移栽密度每亩株,四川省育苗移栽密度每亩6000株左右;3、施肥管理:亩用0.5公斤硼砂和30--50公斤过磷酸钙作底肥穴施,施后与土相混合后栽苗,中等肥力土壤亩施纯氮12公斤左右,重底早追,底追肥比例1:1,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多施有机肥。苗、果期药剂防治虫害。 蓉油16适宜长江下游冬油菜区和四川省及类似生态地区种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31 马铃薯 川芋早 ×燕子(Schwalbe) 国审薯980002川审薯5号 国审、省审 该品种早熟,生育期70天(出苗至成熟),植株直立,株形扩散,株高58cm;抗Pvy、Plrv,较耐旱。薯形椭园,薯皮薯肉均为浅黄色,表皮光滑,芽眼浅,大中薯率85%以上。块茎休眠期短,夏收后35-45天&,淀粉含量14.19%,Vc每百克鲜薯含量9.77mg,还原糖0.4%。经广东省农科院种植检测符合出口标准。适合我国西南及南方低山平丘区陵的二季作地区净作及间套复种。 一般鲜薯亩产1800公斤左右,在四川省区试中,鲜薯平均亩产1407.5公斤,&较对照疫不加增产24.4%,居一位;在国家区域试验西南片区两季作组,三年五季平均亩产1114.3公斤,较对照阿奎拉增产71.2%,居一位。 选择坡台地及排渗透好的田块垄作种植,采用健康无病30-50克整薯作种,春秋两季连播种薯注意人工打破休眠,一般净作亩植株,多施有机肥,适当增加磷钾肥的应用。 西南及南方马铃薯二季作地区净作及间套复种。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1-32 马铃薯 川芋10号 用自选育材料44-4作母本,凉薯3号作父本创制杂交组合, 川审薯2006001 四川审定 生育期81.6天,株高60.8厘米,花冠白色,块茎椭圆形,薯皮浅红杂色,薯肉黄色,表皮光滑,芽眼浅、少,呈红色,块茎商品性好。结薯集中,单株结薯5.4个,大中薯率80.0%,休眠期中等,贮藏性好。鲜薯块茎淀粉含量高达19.80%,VC每100克鲜薯含量10.8毫克,还原糖含量低,仅0.019%。晚疫病为高抗,抗病毒PVY、PLRV。该品种抗病、高产、优质,适应性广,加工、鲜食俱佳。 年经我省不同生态区域两年12点次区试及生产试验,平均鲜薯亩产1629.4公斤,较对照川芋56增产423.0公斤,增幅35.06%,达极显著水平。 ①选择排、透水性好,有机质含量丰富,土质较优的田块种植。②密度:提倡采用30-50克健康整薯作种,一般净作可亩植株左右。③肥水管理::多施有机肥,其它同生产上大面积一般栽培技术措施。 四川马铃薯主产区净作、间套和复种等种植。 四川省农科院 1-33 马铃薯 川凉薯1号 品种来源:1999年用Serrena作母本,Apat作父本,获杂交实生籽,2000年实生苗培育获实生薯,2001年选种圃鉴定建立株系,2002年株系圃鉴定选育而成。 川审薯2008001 四川审定 中晚熟,全生育期119天。株高60~70厘米,主茎4~5个。叶绿色,花白色,薯形椭圆,黄皮白肉,芽眼浅,数量中等,表皮光滑,结薯集中,平均单株结薯10.3个,大中薯74.60%。休眠期中等,耐贮藏。该品种抗卷叶病毒和晚疫病,感轻花叶病毒。薯块干物质含量23.2%、粗蛋白2.01%,淀粉含量17.67%,还原糖含量0.1%,维生素C14.9毫克/100克。 2005年凉山州区试,四点平均亩产2308.3㎏,比对照“米拉”增产23.2%;2006年区试,五点平均亩产2386.0公斤,比对照“米拉”增产9.7%,增产点率80%;两年平均亩产2347.2公斤,比对照增产15.9%。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57.2公斤,比对照“米拉”增产8.5%。 (1)种植地块要求:选择肥力较好、土质疏松的沙壤土为佳,忌连作,禁止与其它茄科作物轮作。留种田还应与商品薯生产田及其它病源作物隔离。(2)选种:选择健康种薯整薯播种。(3)密度:亩植株为宜。(4)播种时间:一般春季播种,二半山区2月中旬至3月上旬,高寒山区以3月上旬至中旬播种为宜。(5)田间管理:最好采用高厢双行垄作、苗期、现蕾期中耕除草理沟培土2~3次,田间无积水。 凉山州适宜种植区。 凉山州西昌农科所 1-34 马铃薯 川凉薯2号 川芋8号×Apat 川审薯2009002 四川审定 株型较紧凑、分枝数中等、株高55~65㎝,茎绿色、茎粗1.1~1.2㎝、主茎数3~4个、生长势较强;叶深绿色、茸毛较多、复叶较大、侧小叶4对、排列疏;花序总梗深绿色、花柄节深绿色,花萼深绿色,花冠形状近五边形、颜色白色、大小中等,无重瓣、雄蕊黄色;柱头无裂、长度中等,开花正常,花粉可孕;生育期88天左右;薯块大、整齐,薯块长圆形,淡黄皮白肉,芽眼数量少、深度浅,表皮光滑、休眠期较长、耐贮藏;出苗率高,幼苗生长健壮,植株生长整齐;匍匐茎中等,结薯集中,单株结薯8.0个左右,单株重418.49g,一般大中薯比例77.78%以上;品质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检测:干物质21.900%、淀粉16.050%、还原糖0.079%、VC19.6㎎/100g、粗蛋白1.97%。抗性经四川省植保所田间及室内接种鉴定:抗晚疫病,高抗轻花叶和卷叶病,感青枯病。 2005年省预试,六点均增产,商品薯率84.68%,鲜薯平均亩产2446.50㎏,较脱毒米拉增产864.80㎏,增幅54.68%,居第一位。2006年~2007年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1660.54㎏,比对照米拉增产23.13%,14点次全部增产,居第一位,商品薯率77.78%。2007年省生产试验,平均鲜薯亩产1785.3㎏,比对照米拉增产33.3%。 (1)种植地块要求:选择肥力较好、土质疏松的沙壤土为佳,忌连作,禁止与其它茄科作物连作。留种田还应与商品薯生产田及其它病源作物隔离,原种田隔离距离60m,良种田隔离距离30m。(2)选种:选择50~75g健康种薯整薯播种;如切薯,须保证每块薯块重量在25g以上,且保证有2个健康壮芽,注意切刀消毒。(3)播种时间:一般春季播种,二半山区2月中旬至3月上旬,高寒山区以3月上旬至中旬播种为宜。光、温、水条件好的地区可在元月份播种。(4)密度:亩植4000~4500株左右为宜。(5)田间管理:苗期、现蕾期中耕除草、理沟培土2~3次,保证田间无积水。种薯田块在苗期、盛花期去除病、杂株2次以上。 四川省适宜区域种植 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高山作物研究站 1-35 大豆 贡选1号 92年从荣县地方大冬豆品种中选择优良变异单株,经93-96年连续四代系选而成 川审豆55号 2000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株高81.7厘米,分枝6.3个,有限结荚,株荚平均121.2荚,株粒数213.7粒,百粒重19.3克,完全粒率98.9%。粗蛋白含量45.5%,脂肪含量17.4%。抗病毒病,抗倒伏,耐荫性强,耐肥性强,耐瘠性中等。 年参加多点试验,平均亩产60.6公斤,比对照荣县大冬豆增产47.1%。1999年参加省内3点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9.9公斤,比对照荣县大冬豆增产64.6%。 属极晚熟春大豆。播种弹性大,4月中旬至多月下旬播种;与玉米等高杆作物间套种植,亩植3500株,种于玉米行内侧与玉米错窝种植。以磷、钾肥作底肥,生长后期视叶色可用1-2%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增加粒重。 四川低海拨地区种植。宜与玉米、红苕间套种植,也可在果园间套或地边、田坎种植。 自贡农科所 1-36 大豆 南豆12号 B抗57 川审豆2008002 四川审定 株高64.0厘米,分枝5-6个,单株有效荚52.1个,单株粒数83.9粒,百粒重18.1克,完全粒率98.9%。粗蛋白含量51.79%,脂肪含量17.63%。高抗病毒病,耐阴,耐肥性好,抗倒力强。 年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91.5公斤,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13.4%。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9.6公斤,比对照贡选1号增产25.2%。 玉米间作4月上、中旬;玉米套作5月下旬至6月下旬;田埂豆5月下旬至6月上旬。玉米间作亩植株、套作株。重施底肥,看苗。 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区种植 南充农科所 1-37 茶叶 名山131 从名山县生产茶园中,经过16年系统分离,单株选育而成 川审茶17号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1997年10月通过审定 属灌木、中叶、早芽种。发芽整齐,茸毛特多、持嫩性强,制成的绿茶,外形条索紧结,绿润披毫,内质香高浓郁持久,滋味鲜浓,醇厚回甘,汤色黄绿明毫。属鲜浓型凤格的品种。其适应性和抗旱性较强。 产量比对照福鼎大白茶高42.1%,品质优良。 名山131植株生长旺,发技力强,分枝密度大,不宜高密度种植,每亩控制在株为宜。树冠培养时,应注意低位定型修剪。 适宜在全省名优绿茶产区种植。 名山县茶业局 1-38 茶叶 特早213 1992年在成片栽种的福选九号茶园中发现的变异种中单株选育而成 编号川审茶树2003001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03年10月第五届四次会议通过审定 植株主干不明显,树姿半开张,分枝密,属灌木,中叶型,特早生种。叶型椭圆,叶长6.93厘米,叶宽3.27厘米,叶面平整,叶质柔软,持嫩性强,春季萌发期在1月5日左右,属特早生品种。 在2月上旬开采,比福鼎大白茶早20天左右,属高产型品种,比福鼎大白茶增产10%以上。 选择PH值在4.5-6.5之间的土壤。每亩栽合格苗5500株。第一次在离地15-20厘米处修剪,第二次在上一次剪口处抬高12-15厘米修剪,第三次在第二次剪口处抬高10厘米修剪。 四川盆地和丘陵山区大面积推广栽培。 名山县茶业局、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四川省优农中心 1-39 柑橘 新世纪脐橙 白柳脐橙芽变 川审果树2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果实倒卵圆形或短椭圆形,整齐,果形指数0.95。果个中大,平均单果重261g。皮厚0.40~0.51cm。果实平均可食率75.25%、果汁率45.04%。无核,品质优。脐小、闭脐率高,基本不发生裂果。 早结、丰产性强,采用枳砧和红桔砧1年生嫁接苗定植第二年可试花,第3~4年全面结果,盛果期亩产2000kg~3000kg。 以枳、红桔等为砧,定植株行距2~3m×3~4m。结果树每年施肥2~3次。春、夏、秋三季注意防止干旱,适时灌水。适时剪除病虫枝、衰弱枝及无用枝。冬季清园以减少越冬病虫害。 甜橙栽培适宜区 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四川省农业厅经作处 1-40 柑橘 塔罗科血橙新系 引进塔罗科血橙 川审果树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果形指数0.98。果实大,平均单果重195g。果皮光滑,皮厚0.2~0.4cm。平均果汁率55.25%、可食率73.90%、单果种子数0.32粒。品质上等。果实1月下旬至2月初成熟,能避开集中上市高峰期。 枳砧嫁接苗定植第3年试花结果,红桔砧嫁接苗定植第4年试花结果。成年果园亩产公斤,丰产性强。 选用矮化或半矮化砧木,可用枳为砧,红桔、香橙、宜昌橙等也可作砧。结果树年施肥2~3次。重拉枝(至水平或下垂),配合吊枝、扭枝、剪顶及抹芽,适时适当采用环割、断根与断根移栽等措施。 冬季无霜冻的甜橙产区 四川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四川省农业厅经作处 1-41 热作水果 凯特芒果 国外引进品种,原产于美国佛罗里达州,1995年通过以色列专家引入攀枝花试种,1997年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进行大量引进枝条和苗木进行示范推广。 川审果树2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优质高产稳产。枝条节间较长,分枝少,生长势中等;叶大长卵状椭圆披针形;圆锥花序,两性花比例高;抗风抗寒力强;单果600-1000克,最大果可达1300克,宽卵形,完熟果皮黄色,向阳面及果肩淡红色;果肉橙黄色,质细,纤维少,味甜,多汁,可溶性固形物15%-16.7%,总糖13.4%-14.5%,总酸0.18%,可食率74.8-77%。果实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成熟。 年开展凯特在攀枝花市农科所、米易县、仁和区、盐边县等进行区域试验,1999年折合平均亩产598.6公斤,比对照乳芒增产14.90%;2000年折合平均亩产946.0公斤,比对照乳芒增产16.20%;2001年折合平均亩产1084.84公斤,比对照乳芒增产0.17%。在三年区域试验中凯特的产量比对照乳芒平均增产增产10.40%。 一般每生产1000kg果实,全年约施用优质农家肥800-1000kg,40%的尿素30kg,16%的过磷酸钙57.5kg,50%硫酸钾47.8kg,26%硫酸钙30kg,13%硫酸镁20kg;根据当地病虫害实际和发生动态,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如花期白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等;9月下旬气温下降很快,大果自然成熟往往较差,在栽培管理上,采用“晚熟芒果控时成熟技术”和双层内层为黑色纸袋套果,可实现优质、丰产、稳产高效栽培。 该品种可以在四川的攀枝花市、凉山州的宁南县、会理县、会东县。 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1-42 猕猴桃 红阳猕猴桃 中华猕猴桃实生选种 川审果3号 1997年5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树冠紧凑,长势中庸,植株健壮。萌芽率较高,成枝力弱。枝条青绿色、粗壮,枝较软,枝干皮孔长椭圆形,灰白色。叶心脏形,叶尖微尖,叶缘锯齿不明显,叶柄青绿色,叶面淡绿色,叶背被灰白色茸毛。花单生,花冠白色,子房横切中轴附近淡红色。果实长椭圆形兼倒卵园形,果顶果基凹,果皮绿色,皮薄,果毛柔软易脱,果肉外缘黄绿色、中轴白色、子房鲜红色,呈放射状,平均单果重92.5g。可溶性固形物19.6%,总糖13.45%,Vc135.77mg/100g,肉质细嫩,品质佳。 早结、丰产性好,嫁接苗定植后第二年90%植株开花结果,第3~4年可进入盛果期,株产12~20公斤,亩产1~1.5吨。 1、园地选择:选择疏松肥沃、有机质丰富、灌溉方便,背风向阳的微酸性土壤。2、栽植密度:株距2-2.5m&,行距3-4m&,配中华猕猴桃雄株。雌∶雄=8∶1。3、栽培管理:采用大棚架或T形架栽植。一年施肥三次,即萌芽肥、壮果肥、基肥。萌芽肥以氮肥为主,结合钾肥施用,壮果肥以氮磷钾肥为主,配合人畜粪施用。红阳猕猴桃抗旱能力较弱,栽培中应注意灌溉。果实可溶性固型物达7-7.5%以上时可采收。大面积栽培应配备冷藏设施。 适宜我省盆周山区海拔1200米以下地区 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院、苍溪县农业局 1-43 蔬菜 攀杂苦瓜3号 强雌系A9-8-2-2-1-4-4×B15-1-1-6 川审蔬2010005 四川省审定 早熟高产品种,植株生长势旺盛,主蔓结瓜为主。叶深绿色,主蔓第1雌花节位12节,雌花率高(约为60%左右)。商品瓜顺直,长纺锤形,纵径25.1㎝,横径5.2㎝,肉厚0.9厘米,单瓜质量196.5g,瓜色绿白,有光泽,瘤显著,果肉淡绿色,味甘苦,质脆,商品性好,田间较耐白粉、霜霉病。 两年多点区试平均总产量为2041.7㎏/667㎡,比对照品种“成都大白苦瓜”总产量增加48.99%%,丰产性稳定,大面积生产一般3000㎏/667㎡左右。 四川地区春季早熟栽培于1-3月播种。采用营养杯育苗移栽,株行距:0.55m×0.35m,每667㎡栽植3200株左右。深施重施底肥,每667㎡施入腐熟农家肥㎏,过磷酸钙50kg,尿素50kg,硫酸钾20kg,与土壤混合均匀后定植。采收期每隔7-10天结合浇水追施复合肥20公斤/667㎡。及时整枝引蔓,基部侧枝全部剪除。及时预防白粉病、霜霉病等病害。 四川省苦瓜生产适宜区域。 四川省攀枝花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1-44 蔬菜 科兴5号莴笋 本品种是通过有性杂交后,从分离后代中经过7代筛选,育成的耐抽薹、丰产、品质好的纯品系。母本为成都二白皮密节巴,父本为早白甲。 川审蔬7年5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耐抽薹、丰产品种。株高30.8厘米,开展度43厘米,叶数42片左右,叶形大尖叶,叶色绿色,茎皮浅绿色,肉浅绿色,茎粗4.5㎝,净菜率63%左右;春播抽薹期比对照晚4-5天,夏播从成熟到初抽薹比对照晚5-8天,亩产1250公斤左右,外观整齐,净菜率较高,口感好,品质优。 001-2002年两年品比试验平均产量为1216㎏/667㎡,较对照成都二白皮增产16.4%;年两年区试平均产量1249㎏/667㎡,较对照成都二白皮增产17.9%,丰产性稳定,大面积生产1250㎏/667㎡左右。 四川盆地:春播适宜播期为2-4月,夏播适宜播期为5-8月。夏播应进行低温催芽,搭设荫棚,苗龄25-30天,5-6片叶时定植,定植密度为株行距30×40厘米。定植前整地施足底肥,每667㎡施腐熟有机肥㎏,同时施纯(N)1.5公斤,五氧化二磷(P2O5)2公斤,氧化钾(K2O)0.5公斤。根据田间情况进行追肥灌水。及时防治蚜虫、斑潜蝇、霜霉病、软腐病等。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生物、化学农药。根据莴笋的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陆续采收上市 四川莴笋生产适宜区域。 四川省绵阳科兴种业有限公司 1-45 蔬菜 川腾一号辣椒 自交系28-6-2-8x14-7-1-1 川审蔬5年6月30日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早熟、结果多、集中、成熟一致。耐寒、耐热、耐旱,抗病毒病、疫病、炭疽病。 一般亩产2500kg,最高亩产可达3500kg。 播种(四川冬苗10月中旬-1月上旬,春苗1月下旬-2月中旬),适时定植,地膜覆盖栽培方式为佳;亩用种量:50g-100g,亩栽苗4000株左右;注意病虫害防治。 适宜四川和全国线辣椒主产区以及其他辣椒产区推广应用。 四川省农科院 1-46 蔬菜 川绿一号黄瓜 C99-150作母本C01-02作父本配组选育而成的强雌性特早熟黄瓜 川审蔬2006003号 四川审定 早熟,早春播种至始收55d左右,连续结瓜能力强。抗霜霉病、枯萎病和白粉病。适宜早春早熟栽培。 每亩产量3800kg左右。 四川地区2月上、中旬育苗,3月上旬移栽;开花结果期应及时追肥。辅助人工授粉。 适宜我省平坝、丘陵地区种植。 四川省农科院 1-47 蔬菜 成豇7号 “之豇特早30”中优良株系31×成豇三号 川审蔬2008005 二00八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审会第六届第五次会议审定 极早熟品种;宜作早春栽培,早期产量高;作泡豇豆久泡不软,脆嫩、清香品质优。 两年省内多点品比试验前期平均产量1099.0kg/亩比对照“之豇844”增加93.5%,平均总产量2288.2kg/亩比对照“之豇844”平均增加15.6%。 四川盆地3月20日左右播种,适当密植,重施底肥,勤追肥。及时搭架引蔓。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根腐病、病毒病、锈病、灰霉病等病害,采取综合措施,施用高效低毒的农药。 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及豇豆产区均可种植。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 1-48 食用菌 川金菇3号 利用双单杂交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黄色品种 川审菌2006002号 四川审定 菌盖浅黄色,半球形,厚,不易开伞;菌柄长15~20cm,粗0.3~0.5cm,细小菇少,商品质量优。子实体丛生,生长整齐,粗细均匀。转潮快,抗病力强。 较对照金针12号增产9.63%以上,品质明显优于对照品种。 栽培原料以棉籽壳为主的培养料进行生产时,产量高,质量好。出菇温度范围为5~18℃,最适出菇温度为6~16℃,环境中空气相对湿度以70~80%为宜,光照强度为5~50lx。 适宜四川各地生产和工厂化设施栽培。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1-49 食用菌 川琥珀木耳1号 出发菌根,琥珀木耳,八十年代后期从福建引进 川审菌2008002 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8年3月审定 子实体胶质,耳片形状成耳形或不规则形,浅褐红色至琥珀褐色,背面绒毛,污白色至淡黄褐色,菌丝初白色,后灰褐色。干品粗蛋白含量10.4%,粗脂肪0.035%,氨基酸总量7.84%,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2.741%;抗虫害能力强。 该品种在区域试验中比出发菌株平均增产17%,大面积生产示范中的生物转化率达100%~170%。 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16~33℃,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适宜的培养料含水量60%~65%,pH6.5~7.5,子实体生长的相对湿度是85%~95%,避免阳光直射。 四川省大部分地区可在4~10月栽培,外省条件相似的地区均可栽培。 四川省农科院 1-50 蚕桑 洞•庭×碧•波(蚕) (限l×秋丰)×(限2×854B) 国审桑蚕9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该品种是含多化性血缘的二化性夏秋蚕斑纹双限性四元杂交品种。具有体质强、抗高温、好饲养、经过短、产量高、茧质优良、蚕种繁殖系数较高等特点。 单位蚕种产蚕茧量40KG左右。 1、由于蚁蚕趋光性和逸散性较强,宜适当提早收蚁。2、大蚕食桑快猛,食桑量又较多,特别是五龄盛食期食桑旺盛,要注意充分良桑饱食。根据蚕体斑纹有无,雌雄蚕可分开饲养,分开上蔟,分开营茧,有利丝厂利用雄蚕茧缫高品位生丝。 适于川西北、川东北、川南、川中蚕区夏秋期饲养。 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 川826(桑) 763-3×纳溪桑 川审桑2006001 四川审定 该品种树型较紧凑,枝条直立,节距4cm,皮红褐色,皮孔细,枝条粗细匀整,秋梢有的呈鸡冠状;冬芽三角形,紧贴枝条,呈红色,有对生芽或斜对芽;成叶长椭园形,叶片下垂,叶肉厚,叶色深绿,叶面光滑,光泽强,叶长24.3cm,叶幅16.6cm,叶缘乳头状锯齿,叶基深凹,叶尖短尾。雌花,椹多而大,紫黑色。发芽期3月15-19日,开叶期3月20-25日,夏伐式修剪生长芽占21.39%,止芯芽占37.29%,叶片成熟期5月上旬,属晚生桑;桑叶凋萎速度平均每小时失水率2.09%,耐贮藏;秋叶硬化期10月上旬。 年参加四川省桑树品种区域试验,3个区试点调查夏伐式修剪川826春季平均单株产叶量为1412.g,比对照湖桑32号高15.1%;秋季平均单株产叶量为1423.6g,比湖桑32号高17.77%;全年平均公顷桑产叶量为27295kg,比对照湖桑32号的23954kg高13.95%;粗蛋白质含量比对照高3.13%,总糖含量比对照高2.2%,公担桑产茧量比对照高13.51%,万头产茧量比对照高8.88%。抗旱能力比湖桑32号强。 川826适合四川各个蚕区、特别是蚕种场嫁接繁殖,有利于提高蚕种质量,如在土质肥沃,水肥条件好的地方更能发挥品种的丰产性能和提高叶质。在剪伐形式上以冬季重修最宜,也可以夏伐式修剪,宜中低干养型,注意适当多留条和防治红蜘蛛危害。 四川盆地及丘陵蚕区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每年都搞这些。政府主观。没有调查民意,这些又不是销量最大的品种。
好详细&&&&就是看着眼晕啊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Gzip enabl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1四川电视节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