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辨别元代青花瓷

瓷器收藏:辨别元青花仿制品的方法
  11、器物造型与时代或工艺特征不符者。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让收藏者摸不着头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万一是最近出白的“绝品”,可就捡了大“漏儿”了。另一种是仿制者的功乎不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觉不自觉地就作走了样。
  12、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线条生硬或过于规整者。
  使用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就陶瓷成型工艺而言,现代景德镇流行的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这就是说,器物的形状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认为是技术问题,其实不然,主要是由于现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由于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13、器物的体积与重量之比明显超常者。
  器物过轻或过重都说明有问题,过轻者往往是采用“注浆”成型工艺。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工艺的器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样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适的话,下半部就显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觉,只有通过重量来体会。过重者又往往是由于泥料的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的泥料会给拉坯成型带来难度,薄了,器型不准,厚了又重量超标。就是仿品的壁厚与真品类型,它也会显得比真品重,因为仿品胎质的致密度一般都高于真品。
  14、成型工艺与时代特征不符者。
  前面所说的“注浆”只是成型工艺中的一种。笔者曾见到一件青花条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成,景德镇称作“镶活”。收藏者仅根据青花纹饰就说它是元代真品。事实果真如此,就是国宝级珍品。遗憾的是元代根本没有“镶活”这种成型工艺,只是到清代景德镇才采用“镶活”工艺。
  15、垫烧工艺特征不符者。
  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16、表面有明显人工作旧痕迹者。
  要想使仿品招摇过市,就离不开“作旧”工艺。人工作旧痕迹与古陶瓷的自然旧貌有着本质区别。笔者对此另有撰文,不再赘述。
  17、采用X荧光检测,指标元素超标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釉面的光亮度会逐渐减弱,它是由于釉质本身“脱玻化”所至。为了降低仿品釉面光亮度,向釉内添加锌、锆、钛等氧化物作消光剂,是现代仿制者的常用手段之一。采用X荧光分析可以无损地检测出各种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标,既是现代仿品。
  18、采用波谱分析,釉质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
  釉质本身随时间推移会产生“脱玻化”现象,又称其为老化。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必定是现代仿品。
  以上列举的18条,仅是现代仿品中的常见问题,很可能挂一漏十,难以全面。笔者仅想借此阐明一个道理,只有那些对陶瓷工艺发展的历史了如指掌的人,才有可能在鉴定实践中敏锐地发现现代仿品中存在的细微破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实践证明,陶瓷鉴定,可意会,亦可言传。鉴别真假有时容易有时难,一般来说,看假容易看真难。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结论。
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官方微信
中国文物网
扫描以上二维码,关注中国文物网,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
发件人问题类型问题纠正&&&&&&&&投稿咨询主&&题正&&文元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详解-土巴兔装修大学
元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详解
报价结果将发送到您的手机
您的装修预算约
*装修管家将回电您,免费提供装修咨询服务
*因材料品牌及工程量不同,具体报价以量房实测为准
元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详解
&&&&来源:
微信 手机看本文
更多装修流程、装修风水随时看
导语: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兜里的钱变多了,就开始使用这部分钱投入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行业中,其中就是很多朋友比较喜欢的,那么我们在购买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购买到赝品,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分辨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元代鉴定方法,一起来跟随土巴兔小编长知识吧!简介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传统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鉴定方法1.元代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3.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4.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但大多数器内和器底见有釉斑。元青花的罐瓶类的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别在底部、腹部、颈部。用泥浆粘接口,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器内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浅淡的火石红色。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多数赝品器底的火石红做成深,釉面稀薄,有过分晕散,画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别。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总结的关于元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的相关知识介绍,相信经过小编的讲解,大家现在对于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别方法已经心中有数了吧!尤其是对于爱好古玩的朋友们,掌握这样的鉴别方法是非常的有用的,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减少购买赝品的概率。但是,小编的讲解仅供参考,大家还是应该找专家来进行正规的鉴别,毕竟科学的工具才是鉴别的最佳手段。
土巴兔微信公众号关注免费领取装修好礼
土巴兔APP菜鸟装修必备神器
热门活动: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来说两句吧:)
来说两句吧:)
新房验收攻略 十四要点缺一不可
装修墙面用什么材料好?多种材料选择
15个装修概念 为您有效节省装修预算
推荐城市分站&&
土巴兔微信公众号
中国装修网欢迎您, !|
||||||||||||||||||||||||
&&&&&&正文
热门关键字:
元青花真假难辨的尴尬
 日 10:32 东方网-文汇报 
  近日,“幽蓝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于上海博物馆举办,集结来自世界各地的近90件元青花精品。原本,这只是艺术爱好者的狂欢,不想这些天申城寻常百姓皆迫不及待齐赴盛宴。自2005年7月,元代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于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出当时中国艺术品拍卖最高价,元青花这一稀世瓷器品种便由寂静的学界进入喧闹的大众视野。如今获得官方认可的存世元青花不超过400件,大多藏于博物馆里,每一件都堪称国宝级文物。与此同时,民间却隔三差五冒出数量可观的元青花,甚至用板车拖着卖。一时间,元青花在尽享尊荣的同时,其实也尴尬非常。
  原始的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却正是始烧于公元14世纪的元代景德镇。这是一种高温釉下彩瓷器,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晾干的陶瓷坯体上绘制各种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像是白地之上泛着青花,颜色鲜艳,图绘明净、素雅,大有传统水墨画的风味。此后各朝,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产量极高,甚至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景德镇生产的元青花至今已有超过650年的历史,可惜,系统认识和研究元青花的历史不过60年,几乎所有的元青花瓷器都没有纪年身份,存世的相关文献资料也极其稀少。这不仅给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也留下难解的谜题。
  进入认知视野,从“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开始
  据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主任陆明华透露,历史上没有关于元青花的记载,世人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始于珀希瓦尔·大维德爵士收藏的一对有“至正十一年”(1351)铭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上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约翰·波普博士正是根据这对纪年瓶,结合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藏品,从传世器物中辨识出一批与“至正十一年”铭青花云龙纹象耳瓶纹饰类似的青花瓷器,将它们命名为“至正型”青花。日后这对青花瓶成为衡量许多相同类型瓷器的一杆标尺,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问题,用这对瓷瓶上的纪年文字以断代,减少了许多费力的说理和繁琐的考证。元青花研究的基础就此奠定。据波普博士推测,“至正型”青花的生产时间应该在14世纪中期,即中国元代晚期。这类青花有着一些共通的特征:“大而厚重,造型丰满、制作工艺纯熟。底部无釉,釉浆洁白但颗粒较粗,比起那些15世纪早期的器物釉浆淘洗不够充分。胎泥揉练不够重视,使得胎体中存在细小气泡”;“大多数器物露胎处有火石红”;“碗盘的圈足边坚致整齐。大盘底部和圈足内壁之间有明显的切削的大小不一的斜度,偶尔会呈现弧度”;“圈足内心凹陷较浅,比起晚期器物,圈足变相对总直径显得较厚”……
  元青花异常珍贵与数量稀少不无关系。如今已知的“正牌”元青花不超过400件,大多藏于博物馆里,欧美等国外收藏机构约有200件,国内出土的仅有120件左右,每一件都堪称国宝级文物。稀少,一是因其生产年代久远,二是因其跋山涉水的“远行”经历。元青花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元朝时,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蒙古汗国幅员广阔,同阿拉伯国家的商业交往极为密切。西亚人带来了比国产钴土杂质更少的一种特殊钴料,景德镇的工匠们以这种进口青料做呈色剂,加上本地的优质瓷土,方能烧造出兼具晶莹透亮的瓷胎釉面与精美瑰丽的蓝色花纹的元青花。这样的青花当时是一种主要为对外贸易而生产的外销商品,供应阿拉伯世界国家。很多元青花的图案、画法都是根据对方的需求而定向生产的。
  遭遇信任危机,从天价元代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开始
  当天价元代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横空出世,元青花闹腾起来。不少民间收藏、鉴定人士放出风声:除江西外,国内还存在元青花窑址;藏在民间的元青花远不止四百件,而是多达上万件。他们甚至言之凿凿:得不到官方认可的很多元青花在以“工艺品”的名义大量廉价出口,这将造成严重的国宝外流。
  的确,近年来,元青花频现,在北京的潘家园,在上海的藏宝楼,在江苏、浙江、四川、广东、广西等多个省市的“鬼市”,数量之多几乎可以用板车拖着卖了。其中,有前所未见的超大盘、直径超过1米的,甚至有藏家藏有整层库房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就占了一排。
  至于这么些元青花是真是假,不妨参见前两年两岸三地上演过的一波元青花装酒梅瓶的闹剧。它竟是这么炒起来的:一窖大概几十只元青花梅瓶于景德镇旁边的高安县一处工地出土了,且有墓志铭。有“心”人立即请来各大瓷器作坊加班加点造梅瓶,为了更像那么回事,里面还装上当地的兑水谷酒,封口泥也进行古法还原——按照出土梅瓶的办法,不用强力胶加黄泥的现代手法,而是用猪血和糯米浆掺谷壳做成。做好的梅瓶经过“做旧”,用高锰酸钾溶液泡去“贼光”(新瓷器釉面刺眼的光,老瓷器釉面比较圆润的光则称“宝光”)、再渗入“土沁”(土壤物质渗入古瓷器釉面造成的洗之不去的痕迹)。仿制如此之“精心”,藏家甚至鉴定家看走了眼再正常不过。
  切莫低估民间的高仿达人们。仿古陶瓷艺术家李广琪曾披露过这么一件事儿:自己烧制的一只的春花玉壶春瓶因摔断了头上的一截儿,被一位洋徒弟要了回去摆在美国的寄卖店里,不想一位当地人看中了这只瓶子,花了2000美金买走。两周后,那位美国人打电话给自己的这位徒弟,说经鉴定你那只瓶子是新仿品。徒弟说,我没有告诉你那是什么时候的东西,你要觉得是仿品可以拿回来退钱。又过了一周,那位美国人竟说“不退了”,“我拿去大英博物馆鉴定,人家说是货真价实的元青花玉壶春瓶残件,付给我十几万英镑买去收藏了1仿古陶瓷艺术家黄云鹏更是以高仿真复制元青花见长,早在1981年,他就曾参与仿制第一件元青花,他所复制的元青花还曾获得全国优质产品奖。据他在《谁在忽悠中国》一书中爆料,景德镇人对于古代陶瓷的生产技艺分析研究得已相当透彻,高仿技术已经很成熟。虽然客观地说,即便水平再高的人,要将仿品做到100%是不可能的,最多能达到95%,但复制品的仿真度往往达到80%,真假就很难分辨了。
  分辨真假,还不都得凭鉴定。如今的仿品,早已能够攻克鉴定的城池,不仅凭经验的“眼学”,更有依靠科学仪器的测试。黄云鹏说,新仿品通常所含有的氧化锌、碳酸钙等新成分是可以规避的,如果完全按照老方配釉,新元素根本测不出。况且,有条件为古陶瓷进行科学测试的单位参照物不一样,得出的数据也不一样。鉴定这件事,本来在不同的人或机构看来就难以得出一致的结论。
  在艺术品市场行情尚未抬头的年代,仿古瓷是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品门类存在的,自古就有,不少陶瓷鉴定的权威人士都做过。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仿古瓷被制造出来,更多的是为了传承外销瓷的技艺,就是按照工艺品的价格收钱,而非古董。只可惜,如今仿古瓷被越来越多的人拿去坑蒙拐骗了,这才改变了仿制者的初衷,也搅混了艺术品市场这摊水。
  元青花不仅仅代表天文数字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的风格、层次繁多的绘画,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可谓中国陶瓷史上的奇迹,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我们与其关注元青花在艺术市场上的惊人价格,不如关注其背后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
  纹饰:杂剧兴盛催生人物故事题材
  元青花纹饰题材中值得特别重视的,是人物故事题材。其中又以战争题材居多,如鬼谷子下山,蒙恬将军,萧何追韩信,尉迟恭单骑救主、三顾茅庐涉及的都是与军事有关的人物。有学者认为,这与蒙元统治者“尚武”的习俗有关。陆明华告诉记者,元青花人物故事题材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元青花中最具艺术性的重要作品,通常有着良好的构图,出自精心制作,所有者或使用者绝非普通人。据称,人物故事题材元青花存世不足20件,这也是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拍出天价一大因素。
  瓷器中的人物故事题材前代少见。它的出现受到元代勃兴的戏剧艺术影响,其内容大多可在元曲唱本及其插图版画中找到原型。
  元代是杂剧兴盛的时代,涌现出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一批剧作家以及《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等一批流芳百代的作品。元代也是杂剧普及的时代,流行于市井茶肆,植根于平民百姓之中,当时瓷器只是其中的载体之一。
  工艺:宝石蓝拜苏麻离青所赐
  鉴定或识别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青花瓷器,青料是其中一项密码。我们可以通俗地将其理解为染色剂,烧瓷器时画在陶瓷坯体上。
  现在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认为元代中后期青花瓷器所用的青料是苏麻离青。这种青料通常被认为是从西亚引进的,含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含锰量低,意味着青色中的紫、红色调将会减少,在适当的火候下,能够呈现出宝石蓝一样的鲜艳色泽。含铁量高,意味着青花部分会出现黑疵斑点,这种自然形成的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却又相映成趣。典型的苏麻离青产生的艺术效果,浓艳、晕散,料色熔融在釉中,好似深入胎骨一样,特别是浓色处出现铁锈般的银黑色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用这种青料描绘的纹饰具有中国画的水墨韵味。用进口的青料绘彩,烧造青花瓷器后再出口,也是一种“来料加工”。
  此外,元青花瓷胎的用料也很特别。景德镇瓷用料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唐五代时,瓷胎由单一的瓷石构成,宋末元初起,发明了瓷石掺合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有些原料中高岭土达20%。二元配方使得瓷胎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得以提高,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瓷胎在高温条件下的变形,保证了大件器物的制造,同时提高了烧制温度,使瓷化程度增加。在此基础上,像是直径近60厘米的大盘、高达70厘米的大瓶等体型巨大的青花器物才得以烧出。
  造型:异域风情或因定向生产
  元青花的造型受到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多少见证了元代那一段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元青花中多见大盘、大碗,这与中国传统的瓷器造型不同,倒与中亚、西亚的陶制、金属制大盘相似,似乎符合了伊斯兰地区围坐共食的饮食习惯;扁壶也是元青花的重要器型,这是随身携带的盛器,对于善于经商而经常外出的穆斯林颇为适宜;一部分元青花作八方造型,给人一种线条挺拔硬朗的感觉,与中亚、西亚金属器多边棱角的风格比较接近,也与波斯纺织品上流行的八方形图像相一致;元青花也有匜,有学者认为它与古代的匜虽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并不相同,而14世纪中东地区铜器中却有与之更为接近的器物,如果是用作净器,青花匜的用途或许与“军持”类似,是穆斯林用于净手的器具。(范昕)
  (原标题:真假难分,元青花摆脱不了的尴尬 )(东方网-文汇报)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名家微博推荐: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元青花的真假怎么鉴定
元青花瓷鬼谷子下山图罐
在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向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而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极大的改变,人们对各种物品,器具的需求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的使用那么简单,例如:现如今世人对元青花的钟爱,导致景德镇元青花仿品销量大升。景德镇对仿制元青花的热情也与日俱增,各种元青花的仿制品不断问世,并由当初的低档产品逐步向高档仿品发展。对于鉴别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
下文介绍几种实际的元青花新老特征对比供大家参考。
1:的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过去老的,是有经过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工艺说法是:三分,七分。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3: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4: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器内盖内不,但大多数器内和器底见有釉斑。元青花的罐瓶类的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别在底部、腹部、颈部。用泥浆粘接口,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器内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浅淡的色。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多数赝品器底的火石红做成深橘红,釉面稀薄,有过分晕散,画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别。
5: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见图十一)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还有凡是了解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所以看到元青花出现修正内壁那就是仿品。
6: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和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7: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通常说是&满画&,七至九层纹饰为常见,有时多达十几层。绘画文饰突出佛教、道教文饰和中华民族历史故事。均是传统的中国传统纹饰。至正型元青花大器的绘艺和艺术风格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人难及其项背。大气、豪放、潇洒、飘逸,显示了画师们非凡的功力。可见元瓷画工并非一般画匠,其中不少是当时顶尖画师,流落窑头作画。留下了这种大气庞然的不朽的作品。
总而言之,元青花因传世少,因而身价很高,故市场上历来赝品满地。看假容易看真难。看假,只要抓住一条就可以作出明确结论;看真却要谨小慎微,面面俱到,尽量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所有可能出现疑点的地方都排除后,才能作出肯定结论。
End文章结束
当前有篇评论
盛世收藏()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 保留所有权利
服务电话:400-813-997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花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