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怎样加入行会如何加入国家

  【  铁轨上的浪漫  搭火车旅行的美妙之处不必多说,城市与城市间的山区风光固然令人迷醉,更棒的是在车轮擦过铁轨的哐当哐当的固定节奏中,感到自己正在亲自丈量这片陌生土地的方寸。而对面座位又会带来怎样的奇遇?一个和我一样眼神里流露好奇的旅行者,还是一个语言不通的本地人?浪漫不分季节  在伊斯法罕待了好几天后,我决定搭火车去德黑兰。离开伊斯法罕的那个傍晚真令人难忘,人们享受从Zayandeh河吹来的凉风,懒洋洋地抽着烟斗,分享八卦。罗伯特·拜伦曾在他著名的《穿行内陆亚洲:伊斯兰建筑与人文之旅》一书中把这个城市描述成“人类共享的午后小点”,尽管距离写作的年代已经甚为遥远,但那洒满落日余辉的林荫大道和悠闲的城市气息依旧存在,像美丽的伊玛目蓝顶清真寺一样,变成伊斯法罕的注脚。  铁轨上的浪漫  任何铁路工程师面对伊朗的险峻风光都会心生畏惧,然而这是一个不畏艰难的国度,铁路工程师从不会被重力或地质环境吓倒,从1927年到1939年的12年间,她们用智慧和汗水把铁轨从首都德黑兰沿着海岸线一路扩张。如今,坐火车从伊斯法罕到德黑兰不过一夜之间。等待火车的过程则并不那么愉快。冰冷的火车站在距城市数英里远的郊外,由于每天只有3班车,因此车站看起来有种荒谬的大。车厢则古色古香,有种属于旧日的腐朽优雅味道。小包厢里,6张折叠式卧铺把这里变成一个优雅舒适的卧室,枕头松软,拉拉铃,就有人送来茶水。  我在一个正在看报的年轻男人对面坐下。在火车开出站台以前,他就开始分发起糖果以及纸盒装果汁饮料。从沙特阿拉伯进口的酸樱桃汁和菠萝汁在伊朗人中很受欢迎,但我喝了后只觉得牙齿疼痛。伊朗人的甜点总是过分地甜,天知道他们的身体里是不是有什么特殊的基因,嗜好这样过分的甜蜜。列车缓缓驶出站台。蓝色的伊斯法罕被抛在蓝色的暮色里,在如同随意打开书本般铺开的山地里,蜥蜴在裸露的岩石上爬来爬去,清晰可见,干燥的灌木紧紧抓住大地和远方的紫色山脊,一轮明月悄悄爬上天空。孤寂也浪漫  卧铺虽然有点僵硬,但是在摆动的车厢里睡觉倒令我找回了些许旅行的感觉。轰隆隆的仿佛是催眠曲,很快小包厢里就响起了鼾声。这是最后100英里的路途,古老的列车在浓重的夜色里冲向我们的目的地德黑兰。不过,这段火车旅程的结尾并不迷人。次日清晨,我被德黑兰轰鸣的摩托车噪音吵醒,其他人也是。“我真不喜欢首都的吵,像个大工厂。”对面的伊朗小伙子用几乎听不到的音量抱怨,车到站,大家一一道别,分头跨入首都滚滚洪流中去了。  走向鹰巢  阿拉木特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鹰巢。它坐落在厄尔布鲁士山脉的群峰之中,这里的天空中不时有苍鹰飞过。不过阿拉木特却不是它们的巢穴,而是一座废弃的古堡,它曾经属于一位有着鹰一般凶狠和狡诈的老人、刺客教派的创始人—哈桑·萨巴赫。在《倚天屠龙记》中,他被称为“山中老人霍桑”,是圣火令武功的创造者。其实他是一个极端狂热的穆斯林,和明教没有任何关系。  鲜花盛开的烂漫季节  春天是厄尔布鲁士山最适合徒步的季节,野花和嫩草像丝毯一样铺在山坡上,山谷中充斥着略带咸味的来自里海的风。老羊倌吆喝着硕大的牧羊犬追回离群的绵羊。本地人一直口耳相传着一些关于山中老人的宝藏和秘境天国的故事。传说哈桑收养了很多孤儿,让他们从小练习刺杀术,并灌输教义,讲述天堂的美好。等他们成年之后,哈桑让他们吸食大麻,趁着药力作用带他们进入一个满地金银、到处是美女、流着奶和蜜的天堂。当他们从迷梦中醒来,哈桑告诉他们,只要他们能够完成刺杀任务,死了之后就能重回刚才的天堂。  因此,刺客们执行任务的时候都奋不顾身,大批十字军的基督教贵族和伊朗、阿拉伯的王公都死在刺客教派的匕首之下。当地人都认为刺客们进入过的天堂是真实存在的,就藏在某座大山的山腹中。有些幸运的牧人真的在一些山洞里捡到过金盘子银碗什么的。所以,在这条风景已是宛若天堂的徒步线路上,你不妨探寻一下,没准儿也会有奇遇。由于地方比较偏僻,要从加兹温包个车去Gazor Khan村的方向。这条徒步路线可长可短,最少一个整白天就够了。路标比较清楚,还会路过几个突厥族的小村落,民风淳朴。阿拉木特城堡的废墟矗立在一座独体岩石山之上,位置非常险要,让当年来围剿的蒙古大军一筹莫展。最后还是靠假招安骗到了城堡的控制权。  蒙古人一旦得手,立刻摧毁了所有建筑,现在只能看到几乎和岩石生长到一起的一些残迹。站在废墟上,我望着山脚下宁静的小村庄和遍地鲜花的群山,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么一个人间仙境怎么就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恐怖主义组织的温床呢。忽然一阵清卷着花香的轻风吹来,我想起了一句和山中老人同时代的波斯古诗:“不要为天上和人间的心神不宁,所有的纷繁自有风去理清和打扫。”我还是跟着风走吧!山谷中充斥着略带咸味的来自里海的风。老羊倌吆喝着硕大的牧羊犬追回离群的绵羊。本地人一直口耳相传着一些关于山中老人的宝藏和秘境天国的故事。  &&伊朗 面纱之下石头花园  伊朗在波斯语中的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国家”。我曾经问一个伊朗女孩,如果出国的话你最希望去哪个国家?答案是德国。“为什么呢?”“因为德国人和我们同宗啊,都是雅利安人!”且不管德国人愿不愿意认这门亲戚,伊朗人是非常以自己的雅利安血统自豪的。伊朗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也有理由感谢古代雅利安人。由于他们用石头取代了泥作为建材,才使得很多古迹屹立到今天。城市,无论是已经凋零的,还是依然生机勃勃的,都像石头雕塑的花朵般绽放在伊朗的山谷和平原。走进伊朗  【石头花园】  沙漠中的石头花园鲜花绽放,90岁的聋哑牧羊人Darvish Khan已经照料这个花园好几十年了。有人说他曾经赤手空拳地与火箭搏斗,但在孩子们眼中,Khan只是个慈祥的祖父……这部伊朗电影曾获包括1976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在内的多个奖项。  石之城 波斯波利斯巨大石刻浮雕  从停车场走向考古区的路非常长,让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波斯波利斯残破却依然雄浑的威压。古波斯人也确实是以“神之居所”的角度去看待这座城市的,因为这里的主人是有不灭圣火相伴的善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宠儿、万王之王、世界的君主和波斯的圣王。或许我们应该像这个城市的始建者大流士那样称其为“帕尔萨”,而不是像它的毁灭者亚历山大那样叫它“波斯波利斯”。当年,大流士不耐两河平原的酷热,在萨格罗斯山脉中削山平谷,建造了波斯帝国的夏都。从现在的断壁残垣已经很难想象这座宫殿之城曾能容纳四方使者、庞大的宫廷与一支由万名不死战士组成的禁卫军。当时的波斯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国,它地跨亚非欧三洲,统御着不同肤色、信仰的民族。和欧美电影中的极力抹黑相反,波斯帝国有着非常宽容的理念,曾经颁布法律确保各民族的信仰自由。波斯波利斯和大山浑然一体像是从其中生长出来  一条从小亚细亚横贯帝国腹地直通中国西域的王家大道为波斯波利斯带来远方的使臣和奇珍,他们分别装点了君主的宴席和王廷的墙壁。借助残存的浮雕和建筑物的残骸,我们不难勾画出当年的盛景:长袍卷须、脚穿绊鞋的希腊人带来了精美的雕塑、尖帽西徐亚人献上骏马和羊羔、大夏人用骆驼驮来黄金和天青石、印度人进贡黑檀木和钻石、埃塞俄比亚人扛着巨大的象牙。他们小心恭谨地爬上大石阶,穿过雕刻着人面牛身狮尾鹰翼瑞兽的万国门,眼前的一切让他们目瞪口呆。长长的走廊两侧雕刻着不死战士浮雕,让人感觉一头冲进了杀气逼人的波斯大军中。不死战士是由青年贵族组成,携带着弓箭长矛和短刀。这种使用制式服装和武器的军队在当时绝无仅有,让敌人产生刚刚被杀死的敌人又活过来的感觉,因此被称为“不死战士”。  波斯波利斯当年的盛景在这些残存的浮雕和建筑中仍有迹可循  每隔一段就会有一扇大门,门上巨大浮雕的主题是波斯王的英勇,他一手格挡着豹头鸟身怪兽的进攻,一手把短刀刺入它的腹部。在宫殿的石级上,猛狮噬牛的图案多次出现,这几乎是波斯王室的徽记了。在接受了军国主义震慑之后,使臣们终于步入了觐见殿。这里的几十根石柱都有几人合抱粗细,周身贴满了金叶子,高的让人几乎看不见屋顶。波斯君主则在皇族和拜火教长老的陪伴下,坐在大殿的最高处,神一般的严肃和雍容。连石头都挡不住岁月的侵蚀,何况血肉之躯。大流士、薛西斯这一代代的英君霸主也只活在史书与来访者的嗟叹中。就像两千多年后的波斯诗人莪默吟唱的那样:波斯王昔日纵情豪饮的王廷,如今只有雄狮和蜥蜴在废墟上巡行。  砖之城 设拉子  在各种语言的导游手册上,设拉子也被叫做“玫瑰之城”“诗歌之城”“爱情之城”“花园之城”“夜莺之城”甚至“学习之城”,由此可见伊朗人对这座古城的爱恋和痴迷。可当我在伊兰园花砖墙下的喷泉道边漫步的时候,躺在那已经倾斜得肉眼可见却依然巍峨的卡利姆汗城堡的阴影中、数着到底用了多少块大砖的时候,我忽然觉得设拉子更该叫做“砖之城”。这座充满了文人气质的古老城市确实不该用霸气外露的石头、华贵逼人的瓷片或是毫无生气的水泥,唯有充满变化和灵气的砖才和它相得益彰。设拉子一直是波斯古国的核心城市  外表看起来不容侵犯的卡利姆城堡的内部竟然是一个典型的设拉子式大庭院,有整齐的果树提供树荫和水果,有各种鲜花提供芬芳,有喷泉水道提供清凉,还有形状酷似陕北窑洞的砖房。在花前树下,有几个年轻的姑娘正在写生。我静静地看了一会儿,忍不住和其中一个有着碧绿眼睛的姑娘攀谈起来。她叫法蒂玛,是设拉子大学建筑系的学生,英文不错。话题很快转向了伊朗哪个城市最伟大。我故意逗她,说了首都德黑兰、圣城玛什哈德,甚至大不里士。她终于耐不住了,指着屋脚一块爬满青苔的砖对我说:“如果伊朗是个大房子,那么设拉子就是它的砖。我们的哈菲兹和萨迪教会了伊朗人怎么说话,花园和庭院教会了伊朗人怎么居住,而银器与细密画则教会了伊朗人什么是风雅。”  的确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设拉子代表了最正统的伊朗文化。除了在赞德朝期间成为国都,它一直是法尔斯省的首府和核心城市。法尔斯被大舌头的古希腊人读成了Perse,从此这个国家才以波斯闻名于世。世界上所有的文明体系都受到过外来影响,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东西方文明像流水般浸润着设拉子。而来自北方草原与南方沙漠的游牧民族,像山顶跌落的巨石一般频频入侵伊朗。不过这巨石滚到位于腹地的设拉子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一把把泥沙。借着这水和沙,以及自身几千年未灭的文明之火,设拉子熔铸出了一块块构成伊朗文明的文化之砖。  瓷之城 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有太多的地方需要去探访:梦幻般的萨菲王朝皇宫、有33个拱洞的西奥赛桥、雄伟的主麻清真寺、迷宫般的大巴扎、用手一推就摇摆却从不倒下的风动塔、为了取粪种植甜瓜而修建的巨大鸽子塔,更不要说琐罗亚斯德教的拜火祭坛和精美的亚美尼亚教堂了。不过,如果我在伊斯法罕只有一天的时间,我愿意这样度过—清晨,在伊玛目广场看蓝色的清真寺在晨曦中熠熠生光;正午,在伊玛目广场看蓝色的清真寺在烈日下闪闪发亮;傍晚,在伊玛目广场看蓝色的清真寺反射夕阳的最后一抹金光;入夜,在伊玛目广场看蓝色的清真寺融入蓝色的月光。  伊斯法罕大概是全伊朗乃至整个穆斯林世界最让人目眩神驰的城  有句话从16世纪一直流行至今,那就是“伊斯法罕值半个世界!”每个来过伊斯法罕的游客都会同意,可我敢打赌,他们所有人都是到了伊玛目广场之后才开始同意的!广场长512米,宽163米,建成后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广场,直到被中国解放后扩建的天安门广场超过。其实这个广场本名国王广场,是萨菲朝国王阿巴斯大帝检阅军队和看马球的地方,伊斯兰革命后才改了名字。同样,广场边最美丽的国王清真寺也改称伊玛目清真寺。不过,它的伟大和美丽却分毫未损,和罗特弗拉清真寺、阿里凯普宫和大巴扎一起构成了360度环绕广场的美景。梦幻般的萨菲王朝皇宫  一片令人迷醉的蓝光闪耀。  阿巴斯大帝把这个广场成为“世界的模型”,这里浓缩了他对世界之美、秩序与神性的理解。他用了他所能想象的最美、最闪亮也最需要呵护的材料—瓷来展示心中的世界。伊朗人对这种来自中国的物品一直心存向往,大量的瓷器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来到古波斯。到了元朝的时候,占据伊朗的伊尔汗和元皇室同是拖雷后代,来往极为密切。中国的绘画、诗歌都被介绍到波斯,对细密画和鲁拜诗体的发展都有影响。瓷器的烧制技术也传到了这里,当地瓷工用一种叫苏麻拉青的材料做出了蓝瓷,而这种技术在中国则催生了青花瓷。国王清真寺的外墙和内壁就铺满了天空般颜色的蓝瓷。墙上美丽的花纹都是用事先磨好形状的细小瓷片拼贴而成,即便是日常的维护工作也是浩大繁复,但每个工人都以能够侍奉真主为荣。在这里,经常能看到信徒跪在礼拜堂里或是坐在伊宛中,平举双手向真主倾诉,四周一片令人迷醉的蓝光闪耀。  泥之城 亚兹德  当我征得同意,爬上一座小清真寺的顶楼俯瞰脚下绵延展开的亚兹德老城的时候,我第一反应竟然想起来《七龙珠》里的那美克星。这里的每一座房屋都是泥制的,屋顶冒出一个小圆拱,像是沼泽里此起彼伏冒出的大气泡。屋顶上还有另外一件奇怪的东西,大都是泥木结构的,形状像是开了许多口子的柜子或是放大的暖气片,有两面的,也有六面的。如果这时候有一丝微风吹过,你又恰好在下面的屋子里的话,肯定马上就明白了,这是一套天然的空调系统。亚兹德正好骑在卡维尔盐漠和卢特荒漠的鞍部,世界上有记载的最高温度就来自后者。虽然这里自然条件艰苦,连附近山脉上的岩石都被巨大的冷热变化分解成碎片状,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马可波罗行记》也曾提到它。模样古怪的建筑其实是一套天然的空调系统  为了抵御酷热,亚兹德人发明了这套叫风塔的装置。它能捕捉任何方向的微风,再把它传送到正下方的水池上冷却。为了避免室内温度太低,当地人用房顶隆起的泥拱聚住热空气,让冷热交换过程变缓。出于隔热保温的需要和取材的方便,亚兹德自古就用泥胚建城。位于城郊的萨珊时期的梅邦德古堡和琐罗亚斯德教的寂静塔都是最好的证明。在老城,除了几座大清真寺,所有建筑都是泥的,外表看起来非常相似,清一色的土黄。于是,严格按照LP地图走完老城游览路线俨然变成了一项不能完成的任务。虽然友善的当地政府在大街小巷的转角处都挂上了英文路标,依然很少有人能够完全走对。我自认路感超好,向在丝绸之路客栈混住的几个日本人和捷克人吹了牛,就夹着书出门了。  是砖是币出于隔热保温的需要和取材的方便亚兹德自古就用泥胚建城  在清晨的雾气中,穿过主麻清真寺的院子,又非常正确地拐过几个小巷子之后,我闻到了一阵阵烤馕的香气。凑过去一看,原来是街区的面包铺子。年轻的伙计负责收钱,中年的师傅负责揉面,年老的店主守在泥炉边控制火候和出炉时间。对伊朗人来说,面包、饼等烤制的面食都叫馕。这里供应好几种,比如有种有点儿像马粪纸的薄饼,没什么味道还很韧,估计要配着汤吃。我选了一种带芝麻的面包圈,刚出炉带着面香和焦香,非常好吃。我边走边吃,忽然迎面跑来一群活泼的小学生。我拿着相机追拍了一会儿,忽然发现已经找不到回去的路了。于是我索性不再看地图,让自己彻底迷失在这泥土之城中,恍如一千零一夜的长梦还未醒来。  水泥之城  后记:如果要写首都德黑兰,那只好叫它水泥之城了。它年轻而躁动,像世界所有现代大城市一样,它是伊朗最好也是最坏的地方。值得一提的是德黑兰的地铁,中国承建的。我一上车就开始傻笑,因为和北京一号线的老车厢一模一样,连标牌都是中文的,写着长春轨道客车制造厂。我觉得德黑兰有几个地方一定要去,一个是国家博物馆,一个是国家珍宝馆,你会分别被伊朗的历史和宝石晃花眼的。  &&伊朗 面纱之下樱桃的滋味  樱桃的滋味伊朗就像是一颗熟透的樱桃  巴迪驾驶着自己的汽车,在遍布工地的郊外漫无目的地行驶,他搭载了一名入伍不久的新兵,和他讲述当年从军的经历,而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出钱要新兵掩埋自己自杀后的尸体,新兵惊慌失措,跑掉了。巴迪继续寻找埋尸人,可工地上的流浪汉、神学院的学生,全部拒绝了他的请求。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老人巴格里登上了巴迪的车,巴格里曾经自杀,但最终为樱桃的甜美滋味所挽留,巴格里为了治疗儿子的病,应承下了巴迪的请托。巴迪在博物馆外踯躅,心中似乎产生了动摇……  冰淇淋店的约会  在大不里士的时候,我住在当地公寓里。一天吃过晚饭,一个叫尤素福的小伙子对我说:“先生,请您帮我一个忙,能不能和我去吃冰淇淋呢?”我愣了一下,两个大男人去吃冰淇淋,这也太……旁边的几个小子也坏笑起来,不过他们可没想的这么复杂。原来尤素福喜欢上了一个女孩,想跟她约会,正好约在今天晚上去附近的一家冰淇淋店。那我算怎么回事儿?三个人约会?我这不是当电灯泡吗!我虽然对伊朗年轻人怎么约会很好奇,但还是很人道地摇了摇头,说你自己去就好。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您必须去!这约会没有您不行!”我真是有些糊涂了,难道我不来伊朗他就不交女朋友了吗?那就去看看吧!  独特的冰激凌  伊朗的冰淇淋店可以说是那里最时髦的地方,因为它的主要消费人群是年轻男女。他们没钱去餐厅,女孩不能进水烟馆和大部分咖啡馆,伊朗几乎没有茶馆,更没有酒吧,那么这里就成了唯一的选择,而且不用担心遇到长辈。坐在冰淇淋店里我才明白为什么我是不可或缺的。这里每对约会的年轻人都必须自带“灯泡”作为监督员,不然女方的名声会受到质疑,很可能将来嫁不出去。两个人私下约会被发现的话,轻的会被宗教警察教训一番,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家族仇恨。我的作用就是证明两个人约会期间一直非礼勿动。约会中的幸福伊朗姑娘  此外,当灯泡的不限男女,但一般都是铁哥们儿闺蜜级别的,能带一个外国哥们儿当灯泡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儿。基本上店里所有人都停止甜言蜜语,专心看我们这桌了。我的面子就是尤素福的面子,尤素福的面子就是这个叫玛丽亚姆的圆脸姑娘的面子。我认为,他们俩多半能成就姻缘!尤素福很兴奋地点了一堆冰淇淋、奶昔之类,我吃得心安理得。伊朗的奶制品味道很不错,还不用担心有化学品。冰淇淋偏甜,混了果汁和坚果碎的奶昔非常棒。我也帮着尤素福跟女孩闲扯,最后干脆认了个伊朗妹妹。姑娘也很高兴,掏出手机说要跟我合个影。我习惯性地把头凑了过去,只听得店里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玛丽亚姆的身子也早躲到了一边。我干笑了一下,心想:“忘形了,这里是伊朗,要保持距离!”坐正身子,我照了这辈子离得最远的一张合影。  咖啡与小鸟  多数时候,碰上占卜算卦摸骨看手相之类的我就躲得远远。可每次在国外碰到怪力乱神的事儿,我倒都是积极踊跃。第一,可以体验文化;第二,人家一般不会张嘴就要个八千八百八十八的。在伊朗我也体验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德黑兰,我刚从国家珍宝馆出来就碰到了个算命的。其实我现在也没搞清哪一项是他的主业,算命还是卖杯子。反正当时他正守着个卖杯子的地摊,一见到我叫高喊:“亲!亲!”他并非淘宝客服,在波斯文中,“亲”指的是中国,中国人,来自大秦的秦。我有些意外,当时伊朗正在热播韩剧《朱蒙》,只要见到东亚人就高兴地喊:“朱蒙,朱蒙!”被人一口叫破是中国人还是第一次,倒要听听他有什么道行。他让我选了个杯子,然后用块破布擦了擦,又倒了些咖啡给我喝。“这兄弟还挺热情!”我也没客气,喝了两口。  用小鸟和哈菲兹的诗歌来占卜是件颇为风雅的事儿  这时候他忽然把还剩些咖啡渣的杯子拿走了,放在手里转着看咖啡汁在杯壁上留下的印迹。我一下子明白了:“这是咖啡算命啊!这不是土耳其人的手艺吗?!真是迷信无国界!”他开始哇啦哇啦地解说我的命运,我一句也听不懂。他也发现有些冷场,沉吟了一下,把手里的杯子倾斜了几下,又用手指头蹭了蹭,然后举到我面前。杯壁上竟然出现了个骆驼的图案,一下把我惊了,这是艺术家啊!而且算得挺准,骆驼代表远行,我确实来自远方,来看丝绸之路。这钱得给!他也没多拿,还把我用过的杯子塞给了我。敢情人家是把算命当做促销手段了。  第二次算命是在设拉子的哈菲兹陵园门口。这位大诗人相当于伊朗的杜甫,再没文化的伊朗人也能背两句他的诗,来拜谒的人也就特别多。有个留着络腮胡子的小伙子托着个大木盒,里面插满了五颜六色的纸条,盒子上还站着一只小鸟。我给了他些钱,他一声口哨,小鸟就在盒子中叼了个纸条落在他肩上。我接过纸条一看,全是波斯文,但也能猜出来应该是用哈菲兹的诗来占卜。我在中国也见过黄鸟叼签,比如老北京、还有泉州,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咱们跟伊朗人学的还是他们受了咱们启发。不过把鸟卜和诗卜结合在一起倒是非常风雅。纸签我放在钱包里好几年,直到一个伊朗朋友最近来北京看我的时候才译了出来:你美酒在手,被鲜花环绕;被你所爱之人期盼、渴望;如全世界之君王哈菲兹;看来无论中外,算命界的潜规则就是猛说好听的!我怎么没觉得自己能活成这样!  伊朗式健身房  在长途车上认识的阿克巴是亚兹德大学医学系的年轻教师,也曾经是伊朗柔道冠军,身材非常健美。他问我喜欢什么运动,我说经常游泳、打羽毛球和徒步。他对此的评价是都太温和、不够男人!他邀我到他常去的健身房看看,而且特别说明:非常男人!非常伊朗!这倒勾起了我的兴趣。晚上,我如约而至,在老城区的一条小巷子里找到了外形像谷仓的砖砌健身房,据说这里以前是向丝绸之路上的商队提供住宿的驿站。屋子里面也是圆形的,中间还陷下去一个一米深的大圆坑。阿克巴和几个同伴已经站在坑里了,其中有头发花白的老人,也有小孩子。阿克巴向我挥了挥手,说:“马上开始了,你先自己看吧。”这时,一阵暴烈的手鼓声响起,旁边台子上坐着的一位少年唱了起来,声音忽而像吹响的号角般悠远,忽而像濒死的战士一样苍凉,一下子就摄住了每个人的心神。  大坑中的健美者也随着歌声舞动了起来,他们开始的动作比较柔缓简单,基本上是抻筋压腿的热身运动。几分钟之后,少年歌手停下来喝了口水,开始了另一个旋律。健美者也来到坑边,拿起了这里堆放的一些器械,比如大小不一的粗木棒、门扇大小的木板,还有一种形状像弓的铁家伙。先是几个身材高大的小伙子双手挥动木板上下左右的快速移动,接下来所有人都拿起两根大木棒随着手鼓的节奏挥舞,最后是几位上年纪的人举起铁弓像怀抱满月般左右拉扯。我隐约看出来这些都是在模拟冷兵器时代的基本军事训练,木板是盾牌,木棒相当于刀剑,铁弓练的是射箭必备的膂力。后来才知道,伊朗在古代多次被外族统治,可人民从来没有屈服,通过这种健身房来传承军事技术,期待有一天能赶走入侵者。  健身操的高潮部分是每个人都合着音乐快速地旋转,几十圈之后依然步履稳健。这种对平衡能力的锻炼据说来自苏菲派的苦行者,他们通过长时间的急速旋转来寻找与真主的契合。满头大汗的阿克巴过来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先让我操练一下再说感受。阿克巴和同伴打了个招呼,所有人都笑咪咪地看着我跳进大坑。少年的歌声再次响起,我跟着大伙压腿、挥盾、舞棒、摇弓、旋转,几分钟后歌声结束,我天旋地转地坐在地上,向眼前憧憧晃动的人影举起了大拇指。  【  逛逛大巴扎  在大巴扎逛,有吃有喝、既凉快又能看尽各地的土产和工艺品。巴扎就是集市,一般在清真寺的附近,比如伊斯法罕主麻清真寺旁边的大巴扎就很典型。它不但规模大,建筑风格也讲究,甚至连顶部的天窗都用了彩色玻璃。在大巴扎不妨买些食品,边吃边走,比如一杯红宝石般清亮的石榴汁。石榴原产伊朗,汉代之后才传入中国。伊朗石榴的品种好、日照时间长,榨出的汁香味浓郁。再吃几颗开心果吧,这也是伊朗的特产。古波斯的贵族用了上千年的时间才培育出开心果。在全世界的一百多种漆树中,只有伊朗的这种结出的子可以吃。当地的吃法是把开心果浸在藏红花水中再晒干,吃起来很有回味。诱人水果伊朗香料很出名  伊朗烹调十分倚重香料,大巴扎里最好找的就是香料区,闻着味儿就到了。香料都是磨成粉的,卖相非常好,一层层的堆着像是个九色的小山丘。有人来买的时候,摊主就拿起小铲子在“山丘”的断面上刮上一层,五颜六色的粉末落下来混合到一起,调和成新的颜色。大巴扎的工艺品也相对物美价廉,比如著名的波斯地毯,精美得像是用丝和羊毛做出来的细密画。伊朗人有经商的传统,他们会仔细地向你展示什么叫波斯结,什么是土耳其结,两种打结方式织出的毯子有什么不同。不过他们在讨价还价上也很精明,你要是不识货他们也决不会客气。商人们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在大巴扎里的岔路口,总能遇到某些商贩向所有人免费分发蜜水,无论是买家还是卖主,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国人,都同享片刻的甜蜜。  先餐馆后烟馆  伊朗人不是一个爱下馆子吃饭的民族,好几个朋友都很抱歉地对我说:“下次有机会一定到我家来吃饭,我妈妈(或老婆)的手艺比餐馆的强太多了。” 可奇怪的是,每次我到伊朗人家里做客,主人都客气地陪我到当地最有名的饭馆吃饭。估计他们觉得不多花些钱就体现不了东道主的热情。结果一路走来,我对伊朗 餐馆的认识到了相当的高度,可传说中的家常菜一顿都没吃到。在基本没有夜生活的伊朗打发长夜最好的方法是先去餐馆再去烟馆  餐馆里的菜单永远都是薄薄的一页,凉菜永远是稀酸奶拌菜丝,一份汤,然后是两道名字不同看起来吃起来都很像的肉菜,配些米饭和馕。这个馕代指所 有面饼类主食,通常比较薄。新疆很多食品的叫法直接来自波斯语,比如馕,还有皮芽子,也就是洋葱。肉以羊肉居多,但烹调中放了太多香料,几乎吃不出肉本味 了。我当时比较偏爱的几种食品大致如下:一种酸奶发酵饮料叫Dogh,喝的时候混上些香料叶末,生津止渴解暑顶饿,好东西!饮料还可以是果汁、可乐或在荷 兰或德国定制的无醇啤酒(也叫伊斯兰啤酒)。我很喜欢一种石榴口味的无醇啤酒。  有一种叫abgusht的羊肉汤,几乎是原汤原味。肉捞出来和鹰嘴豆混在一起捣成泥抹在饼上吃,还可以配茄子泥。再有就是著名的Kabab,也 就是烤肉,配上米饭,又香又足实!吃饱了就到烟馆歪会儿,抽上两口水烟。烟馆基本上是全天开放的,是男人社交的重要场所,拒绝女性进入,但外国女人例外。 进了烟馆就直接上床,自有伙计会在摆满一面墙的水烟壶中为你挑选一个,放上你喜欢的口味的烟膏,封好锡箔,烧上炭块摆在你面前。伊朗人大多偏爱抽水果味的 烟,由鲜烟草、干水果肉和蜂蜜等制成。按老规矩是所有人公用一个烟嘴,近些年讲究了些,每人发一个一次性的塑料烟嘴。  烟馆享福  吞云吐雾中,哪怕你来自异国他乡,只要入乡随俗, 此刻也成了兄弟。好几次我去结账的时候,都被告知账已经被旁边烟榻只和我说过几句话的某个伊朗人结了。店主也笑着说,“这是应该的,你是远道来的朋友!你 一路保重!胡达哈菲斯!”这句“胡达哈菲斯”意思是“真主保佑你!”在伊朗可以用来道别,也可以用来道谢。我愿向旅途中结识的每个伊朗朋友和兄弟道一声 “胡达哈菲斯”,他们真诚的笑容构成了我对这个伟大国家的完美记忆!  &&伊朗 面纱之下天堂的颜色  天堂的颜色  我比较偏爱到文明古国去游历。回家之后朋友总问:“都看什么了?”我也总会偷懒地答道:“嗨,就是些活人和死人住的地方。”话糙理不糙,所谓文明,无非是教人如何看待生死。对于我这样一个不懂波斯语的外国游客来说,伊朗的陵墓可能比活人告诉我更多东西。八岁的墨曼是盲人学校里最用功的孩子,视障也没能妨碍他对美妙的自然万物的独特感受力。然而,命运却喜欢同他开玩笑,母亲离去多年后,父亲为了再娶,决定甩掉他这个拖油瓶,他被送到了一个盲人木匠处当学徒……  三座墓园  诗人、烈士、领袖……埋在墓园中的人尽管有着各自身份,却都令我更加了解伊朗。  诗人之墓  坐落在设拉子市郊的萨迪墓是我伊朗之行的动因之一。这位几乎活满了整个13世纪的波斯诗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的人生。萨迪曾说,在人生的第一个三十年,我愿读遍世间的书;在第二个三十年,我愿走遍天下的路;在第三个三十年,如果幸运的话,我愿把我的经历写成书。自从我少年时候看到这段文字,它也就成了我的梦想。诗人之墓  萨迪的陵园是一座典型的波斯庭院,是非常工整的几何状结构。花园被精心地侍候着,水井里也按规矩养着几尾活鱼。小池塘、喷泉和规整的水渠从院子正中穿过,带来阵阵清凉。一切都让人感觉这里的主人并未逝去。橘树、棕榈树、松树、胡桃树参差有致,其间是一簇簇蔷薇。这非常符合萨迪墓的主题,因为他最著名的两部诗集分别叫做《蔷薇园》和《果树园》。灵堂有着天空颜色的穹顶和优雅的长廊,正中摆放着诗人的石棺,四周的壁龛装饰着用蓝瓷烧制的萨迪的诗句。我抚着石棺上龙飞凤舞的波斯铭文,用中文说了一遍那段话。这引起了旁边一位本地参观者的好奇。  简单的英语交流之后,我知道了这个浓眉小伙子叫阿齐兹,18岁,设拉子大学哲学系的学生。我拜托他用波斯语朗诵一段萨迪的诗,他有些羞涩,不过还是大声诵读了《蔷薇园》中的诗篇。他的声线不算厚重,却很富于波斯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在穹拱下回荡。这时候,一个看守墓园的大胡子保安凑过来,神秘地冲我笑了笑,然后掏出手机举到我面前,手机里竟然传出了小提琴演奏的《梁祝·化蝶》。原来这个手机是中国产的,这支曲子是预设好的彩铃。我万分惊喜,用力拍了拍大胡子的肩膀,指了指手机又指了指萨迪的石棺。虽然语言不通,他也明白了我的心思,这确是献给诗人最好的祭品。  烈士之墓  位于德黑兰西南郊的烈士陵园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墓了。在这里长眠的20多万逝者大都死于长达8年又惨烈无比的两伊战争。由于霍梅尼和萨达姆这两大强人都是以圣战来为这场双方都一无所获的战争定性,死去的军官和士兵被尊为“烈士”,意为殉教者。伊朗人不立墓碑,他们习惯在压棺石上雕刻死者的生平或是生前喜爱的诗篇。几乎每个墓头都会有一个玻璃盒子,里面放着死者的照片、用过的《古兰经》和念珠,或是手表、军刀和写给恋人的情书。照片大都渐渐发黄,墓间的松柏已经长得高大挺拔,可照片中的面容却永不会改变。  烈士之墓  平时墓园里几乎没有人,行走在一段段曾经鲜活却已终结的生命中间,看着他们凝视着你的双眼,微风吹过,犹如死者万古长存的呼吸。每逢周末,这里才有些人气。来扫墓的家属用清水洗去墓石上的灰尘,把甜食摆放在照片旁边。 他们大多神态轻松,还会向旁边的人派发带来的食品,俨然是野餐的样子。40岁的萨埃德带着老婆孩子来给自己的哥哥扫墓。他指着照片中瘦弱的大男孩对我说:“我哥哥参战的时候才15岁。他冲进雷区,为宗教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我也要履行好做弟弟的职责,常来看看他。这是一种家庭聚会,我心里只有眷恋,没有忧伤!”他托起纸盒里的甜点,执意请我尝一尝。我含了一块在嘴里,和伊朗所有的甜食一样,真的太甜了!甜得让人再也尝不出其他的味道。  领袖之墓  伊玛目·霍梅尼就长眠在距离烈士陵园不远的地方。一反他生前的意愿,伊朗政府为伊斯兰共和国的建立者和精神领袖修建了规模巨大的陵寝。以至于时至今日,浩大的工程依然没有结束。在广阔的广场的尽头,金色的穹顶被四座高91米的宣礼塔所环绕,这恰恰是他归真时的岁数。不知道是因为没有完工还是刻意凸显霍梅尼厌恶奢华的品性,灵堂内部几乎没有任何装饰物。大回廊的墙壁也是光秃秃的水泥,倒像是身处一座大型防空洞中。正门没有开,好不容易找到了个小旁门,存了鞋,我随着人流进入内堂。出乎意料,霍梅尼的棺椁是长方形的不锈钢,可以映出每个来访者的表情。不少上年纪的伊朗人非常动情地去亲吻棺外的栏杆,把大额钞票插到缝隙当中。他们满脸虔敬,甚至有人流着泪在诉说着什么。领袖之墓  作为外人,我很难了解伊朗人对霍梅尼的复杂情结,更不好妄加评价。我只能陈述一下历史:日礼萨国王携带家属离开了伊朗,不少伊朗人出逃海外,他们从此自称“波斯人”,以示与伊斯兰革命的决裂。1979年3月,通过民众投票,成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同年12月制定了新宪法,霍梅尼被确定为伊朗宗教和政治的终身最高领袖。年,霍梅尼领导了双方共计死亡百万的两伊战争。日,他的心脏病发作,医治无效,翌日凌晨归真。给他送葬那一天,超过一千万民众从全国各地来到德黑兰向领袖告别。市内拥挤不堪,甚至有狂热的信徒撕下了他遗体上的布片作为圣物,治丧委员会只好用直升飞机把伊玛目的遗体运往墓地。  &&伊朗 面纱之下访古之旅  今年8月,伊朗正式成为对中国公民开放的又一个中东旅游目的地。尽管负面词汇多于满天繁星,但去过伊朗的人都说那是个热情友好的国度。对喜欢探究文明的人来说,伊朗拥有了不起的古代城市遗址、壮观的清真寺和陵墓,那些博物馆是如此吸引人,你的脚注定将会走疼。伊朗访古之旅  DAY 1 北京/上海-德黑兰  放下行李就开始参观这座“混乱”的首都吧,大多数景点都可以徒步到达,但要注意交通安全。看完美丽的皇宫、逛完热闹的巴扎后不妨到朗古地毯博物馆看看,这里收藏着许多伊朗的国宝级地毯。地毯织线的染料都来自天然的植物,永不褪色。晚上可以到自由塔登塔拍夜景,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遇见塔内的不定期展览。  伊朗的国宝级地毯  DAY 2 德黑兰-伊斯法罕  白天继续在德黑兰游游荡荡。位于中央银行地下室的珠宝博物馆,珍藏着伊朗历代王室数百年的宝藏,从镶满珠宝的王冠到纯金打造的地球仪,精美绝伦。晚上搭夕发朝至的火车去伊斯法罕,正好在火车上过夜。  DAY 3 伊斯法罕波斯伊斯兰文明最灿烂的精华所在  享有“半个世界”美誉的伊斯法罕值得花点时间细细去打量。可以参考Lonely Planet的Walking Tour,即使在小巷里迷路了也没关系,没准会发现意料之外的惊喜呢。转出小巷前往举世闻名的伊玛目广场,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之一,四周的建筑群是波斯伊斯兰文明最灿烂的精华所在。从广场到著名的亚美尼亚教堂和Vank教堂有点远,可以打车。别忘了参观里面的博物馆,世界上最小的书和刻在头发丝上的书是亮点,有免费的英语解说。晚上到三十三孔桥和Khaju古桥。这些桥都是古代波斯建筑师的杰作,在桥上吹着晚风,眺望朝阳带河的夜景,与同样出来散步的伊朗人们聊聊天,度过一个悠闲的夜晚。  DAY 4 伊斯法罕-设拉子享有“半个世界”美誉的伊斯法罕值得花点时间细细去打量  伊斯法罕的名片除了伊玛目广场外,还有一座谜一般的摇晃尖塔。每隔一个小时,就会有工作人员上到塔尖摇晃尖塔。只要摇晃其中的一个尖塔,另外一个塔就会跟着晃动,过程中还会伴着铃铛的声音。更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尖塔和下面的建筑不是同时期建成的,而这两个尖塔为什么会同时摇晃,并且摇晃了700年屹立不倒,没有人知道。尖塔不远处就是以前国王接见外交使节的40柱宫,它是古波斯帝国时代的离宫,一座纯波斯式宫殿,宫殿前方是由20根纤细优雅的支柱支撑的阳台,映照在前方的水池中为40根水柱,故名 “四十柱宫”。室内玻璃镶嵌的柱子、门窗框架的装饰、栩栩如生的大型壁画、钟乳石形状的顶部装饰、多彩的拼花天花板、石雕和木雕艺术品等一定会让你赞叹不已。晚上可以坐大巴去设拉子,也是夕发朝至。  DAY 5 设拉子  这座伟大的城市曾经是波斯帝国的中心,有足足修了150年的波斯波利斯皇宫。它在伊朗的地位就像中国的长城,如果去伊朗只能去一个地方,那么一定是波斯波利斯。城郊有波斯最著名诗人哈菲兹的陵园墓地,即使对诗人的作品并不了解,那些精美的波斯庭园设计也一定会让你着迷。  DAY 6 设拉子-雅兹德  到雅兹德已是下午,这里值得一看的有拜火教圣火坛、古波斯大臣的住宅和高耸的风塔,后者可以说是最古老的空调了。但对摄影爱好者来说,古城雅兹德最大的亮点还是那些一千零一夜风格的古巷,在这里尽情感受迷路的快乐……  DAY 7 雅兹德-德黑兰-北京/上海  赶路的一天,如果有时间可以去买点纪念品。正宗的波斯地毯很华丽也很漂亮,但是价格非常昂贵,一幅A4纸大小的丝织毯就要70美元。另外椰枣、坚果和藏红花也值得一买。  &&伊朗 面纱之下旅行资讯神圣朝拜  签证  可以直接到伊朗驻华使馆、伊朗驻上海总领事馆办理签证。申请人须带上护照(有效期至少半年)、3张近照(女士须戴头巾)及签证费430元人民币/人,审理时间一般在7天之内,每周二上午9时至12时受理。另外伊朗也对中国游客落地签,但停留时间只有7天,想延期的话申请比较麻烦。  伊朗驻华使馆  地址:北京市三里屯东六街13号  电话:010-  伊朗驻上海总领事馆  地址:上海市茂名南路205号瑞金大厦2307室  电话:021-  交通  伊朗航空有从北京出发直达德黑兰的国际航班。此外也可搭乘阿联酋航空或卡塔尔航空,分别经迪拜或多哈飞往伊朗首都德黑兰。在伊朗城市里观光,除了搭公车或打车外,另外一种比较有特色又实惠的选择是Share Taxi,就是顺风车,即便车里已经有乘客,只要是同一个方向就可以上,一般费用一两千里尔,很便宜。搭顺风车的窍门就是它们一般跑直线,上落点在广场和十字路口附近,司机看见潜在顾客一般会减慢车速从你面前经过,你就上去直接报你想去的地方的地名,去就上车。  时差  比北京时间慢4个半小时  电源  伊朗采用欧洲标准的圆形两足插座,需要自带转换器。  货币  伊朗的货币是伊朗里亚尔,大约1人民币=1467.5里亚尔。伊朗汇率浮动较大,这个数字仅供参考。由于面值太大,伊朗人习惯把10个里亚尔叫做一个“图曼”,这是古伊朗的货币单位。他们报价的时候一般说多少个图曼。如果只说个数字或伸几个手指,那一般指的是多少万里亚尔。  饮食  伊朗日常食物比较单调,鸡羊鱼肉清一色串烧烤熟,配烤饼或米饭加酸乳酪,如果旅行时间较长,建议带一些泡面和榨菜。  衣着  女士外出时必须配戴头巾包住头发,可以露出刘海,穿宽松长袖衫裤,不能穿短袖衣服。男士规矩较少,但建议不带领带。  注意事项  *  在伊朗,星期五是休息日,很多地方都不开门。  *  和伊朗人打招呼一般说Salam就好。不过波斯语常把一些a读成o的音,于是Salam读成Salom,kabab读成kabob。  *  伊朗的宗教氛围浓厚,异性之间要避免在公共场合发生肢体接触和亲昵行为。如果异性合住一间房,尤其是在小城市,最好带个婚姻证明之类的。  *  很多伊朗人喜欢游客给他们照相,事先征求下意见就好。在拍摄建筑物时要注意,伊朗的政府机构(包括银行、邮局)和一些挂了禁止拍摄的地方(比如清真寺的内堂等等)绝对不要拍摄,可能引起大麻烦。  *  除了个别涉外餐厅、酒店,伊朗没有付小费的习惯来源《世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奇怎样加入行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