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雄心3兵种搭配2 新创造的兵种 怎样在游戏里出现

1908钢铁雄心2战役后没有阵亡人数显示,就是说没有框子弹出来显示敌我阵亡人数
& 突击小队兵器历史介绍(德军篇上部)
查看: 8493|回复: 11
UID523089主题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348金钱5221 荣誉5 人气10 在线时间3708 小时评议0
Lv.3游侠中级会员, 积分 34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52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348金钱5221 荣誉5 人气10 评议0
本帖最后由 wuya1227 于
13:00 编辑
玩了一阵突击小队,就想了解这些兵器在二战的作用,就在网下搜索一下,同时制成几个文本来看,现在贴出来给大家看,如果有喜欢就继续发下去,没反应就算了。都是文字,如果有高手能贴图制成电子本就好了。先发德军上部。
1、义勇兵 2、突击兵 3、正规突击兵 4、伞兵 5、装甲掷弹兵 6、机械装甲掷弹兵 7、反步埋雷兵 8、反车埋雷兵 9工兵
1步枪兵 2突击兵 3机枪兵 4反戰車步槍兵 5火箭筒兵 6戰車組員 7火焰發射器兵 8狙擊手 9軍官
1、宝马摩托 2、大众吉普 3、SdKfz 251/1半履帶裝甲車 4、欧宝卡車 5、欧宝卡車 6、欧宝卡車
1、MG42机枪 2、Flak 38防空機砲 3、sGrW 34迫擊炮 4、Pak 41反戰車砲 5、Pak 38反戰車砲 6、Pak 40反戰車砲 7、装甲车+88毫米防空炮 8、装甲车+sFH 18型105毫米榴彈砲 9、装甲车+sFH 18型150毫米榴彈砲 10、胡蜂自走榴弹炮(105毫米) 11、野蜂自走榴弹炮(150毫米)12、旋风多管火箭發射器
1、1号B坦克& &2、SdKfz 223裝甲车& & 3、SdKfz 222裝甲車&&4、2号坦克&&5、美洲师SdKfz 234装甲车 6、1号防空炮 7、旋风防空炮
1、3号F坦克 2、三号J坦克 3、四号F坦克 4、四号G坦克 5、四号H坦克 6、虎式坦克 7、豹式坦克&&8、虎王坦克
1、追猎者自行火炮 2、3号突击炮 3、犀牛式驱逐战车 4、4号坦克歼击车 5、猎豹坦克&&6、象式坦克&&7、猎虎坦克
1、狙击精英 2、勃兰登堡特种部队 3、巨人自爆坦克 4、普鲁士伞兵 5、无线电员 6、纳粹冲锋队 7、41式多管火箭發射器 8、精英虎式 9、突击虎
1、义勇兵 2、突击兵 3、正规突击兵 4、伞兵 5、装甲掷弹兵 6、机械装甲掷弹兵 7、反步埋雷兵 8、反车埋雷兵 9工兵
1步枪兵 2突击兵 3机枪兵 4反戰車步槍兵 5火箭筒兵 6戰車組員 7火焰發射器兵 8狙擊手 9軍官
手拿的兵器:1、毛瑟步枪&&2、毛瑟狙击步枪 3、G-43自动步枪 4、G-43狙击枪 5、MP3008冲锋枪 6、MP40&&7、STG44突击枪 8、MG42 9、FG-42自动机枪 10、瓦尔特手枪 11、PZB39反坦克步枪 12、铁拳100 13、坦克杀手
1、毛瑟步枪 2、毛瑟狙击步枪
在德国采用了委员会步枪1888年式之後, 毛瑟并不气馁, 继续研发新的枪型, 不断改进, 并立即改用无烟火药子弹。 随後的几年, 不断的获得各国的合约, 其中包括1889年比利时、 1890年土耳其、 1891年阿根廷、 1893年西班牙等大宗生意。
在多年的生产经验和研发之下, 毛瑟步枪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当德国陆军再度筛选新式步枪时, 毛瑟步枪当然轻易中选, 日, 为德国陆军采用为Infanterie Gewehr Model 98。
德国在1898年采用毛瑟98式步枪,融合了第一次大战的实战经验加以改进,首先有98a,仍然是29.1寸枪管,但是采用了下弯式的拉机柄。后来有98b,是缩短枪管为23.6寸的骑枪,或称卡宾枪型。战后德国受到凡尔赛合约的限制,不能制造或出口军用武器,但是德国仍利用西班牙内战及与瑞士等国家兵工厂合作的机会,继续研发。
1924年毛瑟厂推出了标准型的民用步枪, 但事实上是98式步枪的改良型。标准型的名称是因为枪管长为60公分(23.6寸),步兵及骑兵通用。事实上标准型也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如今尚为人所知。中国在30年代采购了一批该型步枪,毛瑟厂奉送图纸,进行仿造,称之为“中正式”。
在1935年德国正式采用短卡宾98式(Karabiner 98 kurz),一直沿用到二次大战之后,为德国的主力步枪。其间经过多次设计更改,大多是为了易于生产,例如枪托底部在1944年改为罩杯式冲压组件;前护箍由切削件改为点焊;弹仓底部及护弓也改成冲压钢板。一般而言, 1944年之后的98k,因为战争形势的转变,质量也每况愈下。后期的一些步枪,连刺刀座都省略了。
98k的特征:除了标准毛瑟的刺刀座、叶片保险、分岔左枪栓闭锁榫和弹壳片外,还有在左侧的枪背带、准星护罩、下弯拉柄、枪托在拉柄头位置有对应凹槽、枪托中间有供分解撞针用的金属洞等.
二战开始时,德国国防军已经装备了约277万支98k,在战争期间又有754万支98k交付部队(包括了12万支狙击型)。其中空军约有92万支,海军约有19万支,党卫军也有6万多支。从1935年到1945年,Kar.98k式短卡宾枪的总产量有一千多万支。但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所生产的Kar.98k的质量是最好的,随着战争的进程,98k式卡宾枪在加速生产后,生产工艺和质量都下降了,在战争头几年里,简化型的Kar.98k还算是符合军用标准的,但到了战争后期生产的Kar.98k质量越来越差。在1940年毛瑟公司参与了为德**队研制新型半自动步枪的竞争,但沃尔特公司的样枪击败了毛瑟公司的样枪,被德**队正式命名为Gewehr 43(G43),但由于G43推出时间太迟,而且德国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弱,因此简化型的Kar.98k仍然在大量生产和装备部队。
Kar.98k式卡宾枪在二战中不算是一种性能突出的武器,当时美国的M1伽兰德和苏联的SVT采用自动装填技术而大大提高了武器的射速,而即使与同类的武器相比较,前端闭锁的毛瑟式枪机也不如后端闭锁的李-恩菲尔德式枪机速度快,使用Kar.98k的射手必须移动整只手臂来抛壳和上膛,而使用SMLE步枪的射手只需活动腕关节就能实现,所以Kar.98k的实际射速只有10发/分钟,而SMLE的射速却达到15发/分钟。比98k慢的步枪只有莫辛-纳甘,而98k的射击精度也比不上SMLE或莫辛-纳甘等同类步枪,甚至半自动的M1伽兰德都打得比它准。但Kar.98k毕竟不是烧火棍,凭着可靠的枪机和良好射击精度,在灼热的北非沙漠和寒冷的俄罗斯冬季都证明了Kar.98k卡宾枪的存在价值。而且凭着“毛瑟”这个响亮的名字,使得这种落后武器在战争结束后被许多盟军士兵带回家去收藏或者卖给其他收藏家。另外,还有大量的98k在战后被法国、东德、挪威、丹麦、捷克、南斯拉夫等国家翻修和继续使用,在朝鲜战争、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和后来的越南战争中,98k仍在战场上作战。现在,98k式卡宾枪作为一种经典的二战武器,仍然受到枪械爱好者的欢迎,并用于收藏、射击运动或
3、G-43自动步枪 4、G-43狙击枪
在1944年初的苏德战场上,苏军突然发现前线德军半自动武器数量开始增加,德军利用这些新锐的半自动武器配合上MG-34/42机枪已对苏军构成了相当强大阻击火力,从此德军在步枪有效射程上的自动/半自动武器密度上已远远超过了苏军。而今天我们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款虽然“默默无闻”但又十分著名的二战兵器----德国沃尔特43半自动步枪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步枪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作为步枪家族的后起之秀半自动步枪更是在这场战争中大放异彩。但提起半自动步枪,也许很多人会立即想到美国的M-1伽兰德步枪或者前苏联的SKS步枪,而作为与它们同时期的作品德国的沃尔特43半自动步枪(G-43)就显得名气微薄许多,但这并不影响其二战兵器史上的地位。
在战前的德国看来军队并不需要这样一款兵器,因为他们相信仅仅凭借已广泛列装的Kar-98K步枪就可以满足战争的需求。而与此同时的美国,作为制式兵器的M-1步枪已经开始大量为军队所订购并逐渐取代了老旧的1903式步枪,同样,俄国人也在为他们的新的托卡列夫 SVT-40 半自动步枪的列装而忙碌着。
直到1941年6月,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德国的步兵们却开始为一个问题所苦恼,那就是苏军此时已经装备了SVT-40半自动步枪,他们可以有效压制德军手动填装的K-98步枪,而德军大量装备的MP-40冲锋枪也时常由于射程不足而无法作出有效还击。由于此时德军制式武器的火力强度已经无法完全满足战场的需要,于是为军队装备一种可以与苏军SVT-40步枪有效抗衡的半自动步枪的议程也随即被提了上来。
为了争夺新的制式兵器的生产权,德国两大兵工企业的“元老”毛瑟公司与沃尔特公司几乎同时推出了各自的G-41型半自动步枪,但毛瑟公司的产品在竞争中失利,而德**队也随即决定用这种新式的半自动步枪来取代老旧的K-98步枪成为军队的标准装备。
1942年8月,沃尔特公司开始承担了批量生产G-41(W)半自动步枪的生产任务。到了12月底,首批的6000只步枪被提供到了苏联战场上试用。但部队却拒绝接受,因为它像K-98步枪那样,必须用弹夹从上面将弹匣装满,而部队要求的是一种象苏军SVT-40那样从下部填装供弹的步枪。
于是沃尔特公司按照部队要求对原有的G-41半自动步枪的加以改进,并于1943年中旬推出了带有10发下装弹匣的K-43型步枪。直到1944年德国陆军总局将K-43半自动步枪改称为G-43,赢得了来之不易的正式制式编号,从此G-43被大量生产以供给部队。随着战争的进行,G-43步枪也被赋予了更广泛的用途。例如当加装ZF41或 ZF42瞄准镜之后,G-43半自动步枪就可以作为狙击步枪使用并颇受好评。
根据到纳粹德军1945年3月最后的统计数字显示,此时部队还有221047支G-43半自动步枪,其中27549支为带瞄准镜的狙击型号,其余有1056支不带瞄准镜和3177支带瞄准镜的G-43存放在器材局。据统计,总共有349278支普通的G-43和53433支带瞄准镜的G-43步枪进入到了德**队中服役。
在战争中G-41只被生产了很少的数量,它们被配备给了德国的部分精锐部队和伞兵,大多数的G-41在苏联战场上损失掉了。而G-43则被制造了更大的数字,它的生产一直延续到了1945年德国战败。但由于数量不足,因此G-43一般只配发给经验丰富的士官,而大多数的士兵依然在使用老旧的K-98步枪。
5、MP3008冲锋枪
日盟军成功登陆诺曼底后,德军所谓的“不可摧毁的防线”顷刻间被盟军突破了多个地方,损失惨重。对于不可避免的挫败,阿道夫·希特勒仍拒绝承认失败,并且将德军中劝其与盟军讲和的人以及试图刺杀自己的人都残忍处死。由于无法接受形势迅速恶化的无望现实,希特勒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一种秘密武器上——这就是MP3008冲锋枪。
  偷师英国
  二战后期,德国不仅失去了很多陆上领域,也被盟军歼灭了大批高级飞行员。而那些刚刚从飞行学院毕业的新学员由于训练经验不足,几乎很难与训练有素、经验丰富的盟军飞行员抗衡。没有了足够的空中防御,在德国境内进行集中性的武器生产就变得十分困难,盟军密集的轰炸很快就把德国的兵工厂变成了浓烟滚滚的瓦砾堆。而此时希特勒为了装备民兵队伍,从英国“偷学”了一招。
  1940年6月,英国在与德国交战的法国战场上失利,使英军陷入无路可退的境地,德国对英国的进攻迫在眉睫。面对此景,英军士兵为了轻装撤退,便将手中的武器丢掉。没有了武器,如何开战?于是,为了尽快重新装备军队,英国研制了一种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冲锋枪——司登冲锋枪。这支诞生于危难之中的冲锋枪虽然给人的印象是“加工粗糙、面目寒酸”,但是它广泛采用冲压、焊接、铆接等工艺,减少了车削加工,并采用流水作业,大大加快了生产速度。此外,其大多数零部件都出自规模小且容易隐蔽的小铺子,德国的轰炸很少能影响到它的生产。如果一家铺子被摧毁,随后可以有几百家这样的铺子代替它。
 在角色转换的情况下,再加上德国被盟军步步包围,希特勒开始下令生产这种简易版的司登Mk Ⅱ冲锋枪。一些书中称这批应急的冲锋枪为NeumunsterDevice,也有人称其为民兵冲锋枪。不过,它最终被正式命名为MP3008 9mm冲锋枪。像英国的司登冲锋枪一样,大多数MP3008的零部件也是在相对远离炸弹的小作坊制造的,制成后被集中处理,再组装成最后的成品。
  关于MP3008的设计者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设计师路德维格·沃格里姆勒(Ludwig Vorgrimler)为该枪设计做出了最大贡献;也有人认为雨果·希买司是最大功臣。将各种资料对比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路德维格·沃格里姆勒是MP3008的主要设计者,而雨果·希买司则简化了沃格里姆勒的设计细节,从而加快了它的生产速度。
  MP年2月底开始生产,时断时续地一直生产到5月欧洲战争结束,其最主要的生产商是毛瑟兵工厂,第一批MP3008是由毛瑟兵工厂制造的,这些MP3008随后成为其他厂家生产的范本,除了毛瑟兵工厂其他厂家也曾生产过MP3008,但总产量不超过1万支。
  司登简约仿制型
  沃格里姆勒以司登MK Ⅱ冲锋枪为基础,将MP3008制作得更加简约;其中最大的改进就是将MP3008的机匣冲压成扁平的铁片,冲压过程中,在机匣板上加工出所需要的孔,然后把机匣板绕轴线弯曲再把缝隙处焊接起来。虽然司登MkⅡ基本上也是以同样的方法制作,但其焊缝、长达438mm,而MP3008的焊缝长只有108mm。这一省钱省事的焊接法非常可行,将机匣板左右两边各冲压成半个拉机柄槽和半个抛壳窗缺口,当机匣板绕轴线弯曲后,就形成了拉机柄槽和抛壳窗。接下来需要焊接的就只剩下拉机柄槽末端到机匣末端、拉机柄槽前端到抛壳窗末端以及抛壳窗前端到机匣前端这3个位置了。此外,MP3008还去掉了司登冲锋枪的枪管套,将枪管固定在机匣上的一个卡圈上。
  MP3008的扳机与司登冲锋枪一样,也是由一个立销固定在机匣体上,前背带环设在弹匣仓前端,后背带环设在枪托上。
  MP3008采用了类似司登冲锋枪的单连发转换装置,“D”代表连发,“E”代表单发。由于其射速较慢,在连发状态时,可以通过控制扣动和释放扳机的速度来实现单发发射。也许人们会质疑为什么不去掉这个不必要的单连发转换装置来进一步简化MP3008的设计呢?这可能是因为自从MP3008与那些未经训练的平民联系在一起后,单连发转换装置反而就成了必要的设置了。
整个二战最具传奇色彩的冲锋枪,当属德国MP38/40。一般人心目中德国兵的形像大概有两个特征 - 头戴德式钢盔,手持MP40冲锋枪。平心而论,MP40的射程不如苏联波波沙,杀伤力不如美国汤普森,制造简单不如英国司登,性能可靠不如芬兰索米,只是各项指标都比较平均,没有明显弱点而已。MP40冲锋枪言过其实的名气,大概还是来自德军二战初期战无不胜的神话。
MP38/40冲锋枪多被人称作“施迈瑟”冲锋枪,这其实以讹传讹了,因为MP38并不是施迈瑟设计的,而是出自工程师弗尔默(Follmer)之手。 1938年,德国国防军采用了弗尔默的设计,定型为MP38,大约生产了数千支,刚好赶上波兰战役。两年以后改进型MP40更加简化了生产工序,而且解决了MP38容易走火的毛病。跟德军其它的许多武器一样,MP38/40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这是第一支专为批量生产设计的冲锋枪。MP38/40的金属组件主要是冲压而成,采用简易的折叠枪托,传统木制组件都由塑料代替,这个设计理念影响了美国的M3、苏联的波波沙、以及英国的司登。MP38/40冲锋枪一共生产了120万支。因为数量有限,开始主要装备战车兵、伞兵,后来普及到步兵中下级军官,普通士兵直到战争结束依然使用98K步枪。
MP40冲锋枪枪托折叠时全长63公分,空枪重4公斤,使用9 x 19毫米鲁格手枪弹,32发弹匣供弹,枪口初速每秒钟380米,射速每分钟500发,有效距离100米。跟美国汤普森和M3冲锋枪相比,MP40冲锋枪近距离杀伤力逊色一些,但后坐力低多了,因此准确性较高。司登冲锋枪的各项指标倒是跟MP40相似,但司登的可靠性太差了。MP40值得一提的缺点主要是弹匣可靠性较差,在低温环境里容易失去弹性,造成子弹卡壳;另外前部缺少一个隔热的护手,长时间射击以后士兵的左手会被灼伤。总的来说,德军士兵对MP40 还是相当满意的,只是显得太过紧俏。不过在东线,德军士兵只要有机会,都会搞一支苏联波波沙冲锋枪,许多人甚至丢弃自己的MP40,看来在战场上残酷的优胜劣汰之中,MP40无疑是败给波波沙了。
7、STG44突击枪
MP43/44式7.92mm突击步枪是德国黑内尔公司与毛瑟公司和埃尔玛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大量生产的突击步枪,也是世界上最先使用中间型枪弹的突击步枪。
1938年,黑内尔公司着手研制发射7.92mm枪弹的步枪的工作,1940年开始试生产。1942年7月制造出了50支样枪。同年瓦尔特公司以其早期的GA115式半自动步枪为基础,也研制出发射这种枪弹的步枪。这两家公司各生产了约7800支枪,分别叫MKb42(H)式和MKb42(W)式,曾试用于德苏前线战场。
1943年春,黑内尔公司对MKb42(H)式步枪进行了改进,命名为MP43式,1944年改名为MP44式,后来又改名为StG44式,即44式突击步枪。曾计划于1944年开始用该枪取代步兵班的步枪、冲锋枪和轻机枪,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而未能实现
MP43/44式7.92mm突击步枪与发射大威力枪弹的步枪相比,该枪质量减小,携弹量增加,而且能在400m内实施有效的连发射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装备了9毫米MP18 I型冲锋枪。由于该枪采用了全自动射击方式,可在短时间内倾射出大量子弹,因此在10-50米近战距离上具有很强大的火力。为此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和约监督委员会明令战败的德军禁止使用MP18 I型冲锋枪。但这并不意味着MP18 I型就十全十美,由于该枪使用的是9毫米手枪弹,致使该枪在50米外的杀伤力明显不足,且射击精度也降低较多。
& &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公然撕毁凡尔赛和约,为德国的军工企业扫清了障碍。为满足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的需要,德国于1938年开始先后生产出了MP38/40系列冲锋枪,就当时的技术而言,MP38/40可谓是冲锋枪王国的登峰造极之作。但是,德国陆军技术部认为MP38/40冲锋枪的枪管较短,在300米距离上的命中率不佳,因此该局设想研制一种可象机枪那样连发的步枪。经过集思广益,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将冲锋枪的特点结合到步枪上,这样可保持步枪轻便的特点,且成本比机枪低得多。
& & 当时德军步兵普遍使用7.92毫米M1898Kar式毛瑟步枪(简称98K),如果新枪要改变口径,就必须更新原来的生产线。因此最后决定新枪仍然保持7.92毫米口径,但弹药长度缩短三分之一,这样一来生产线就无需作较大的改动。
& & 1942年6月和7月参与研制新枪的卡尔-沃尔特公司和黑内尔公司分别将自己研制的50支样枪MKb42(W)和MKb42(H)交付德军进行严格地测试,最后黑内尔公司的样枪MKb42(H)步枪被选中,随即进入试生产阶段。到11月份共小批量生产了10000支,并于1943年春运送到东线的党卫队“维京”第5装甲师进行实战检验。
& & MKb42(H)采取导气式工作原理,环形活塞位于枪管上方,枪机通过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机头抵在机匣顶部的闭锁支撑面上,借以实现可靠闭锁。枪机后上端有一朝前的钩,机框下方则有一朝后的钩。当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活塞—机框后坐时,这两个钩就扣合在一起,先使枪机尾端上抬,然后枪机随机框一起后坐。由于MKb42(H)没有气体调节器,所以擦拭简便,结构也坚固可靠。该枪靠30发弧形弹匣供弹,与当时的机枪相比其射速稍低一些,初速也低于7.92毫米大威力步枪弹,但它仍拥有凶猛的火力。点射和连射时,由于使用了中间型枪弹,该枪易于控制。在较远距离上有相当好的射击精度,并能随时地充当应急的机枪使用。MKb42(H)在技术上可谓颇具特色,在工艺方面,MKb42(H)的部件多采用塑料冲压而成,这在当时的枪械制造工艺中极为罕见,其优点是便于大批量生产。从外形上看,缺口式照门位于弹夹插口正上方,比其它的枪械靠前,加上MKb42(H)在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时都采用枪机偏转闭锁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其射击精度。为了作战需要,MKb42(H)还预留了安装固定式枪榴弹反射装置和枪刺位置。然而德国元首却对MKb42(H)提不起丝毫兴趣。一战中当过下士的他使用过毛瑟式步枪,其深信枪的射程是越大越好,而MKb42(H)的有效射程相比较而言不是很大。另外,MKb42(H)必须使用7.92毫米中间型枪弹,而德军的弹药库内7.92毫米标准弹库存较多。基于这两个原因,在二战期间,德军明显增加了远射步、机枪的装备量,这样一来,致使德国技术人员苦心研制的、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的MKb42(H)问世伊始就遭到了国家元首的冷眼。
& & 陆军技术部的人员深知希特勒反复无常的脾气,他们借用了冲锋枪的名称来继续生产MKb42(H)的改型MP43型“冲锋枪”。这是因为冲锋枪是希特勒怀有好感的一种武器,另外还会给他造成冲锋枪不会象步枪那样大量生产的假象。
& & 与MKb42(H)相比,MP43进行了一些改进以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要。首先取消了刺刀的安装位置,枪榴弹的反射装置也可以拆卸。另外,活塞筒变短,枪机把手形状也有一些小变化。MP43还有一种改型—MP43 I型,该枪的枪榴弹发射器变为弹簧式固定,因此枪的准星位置向后移动了一段距离,其它于MP43相同。
& & MP43在苏德战场上显示了威力,许多部队纷纷要求增加该枪的配备量。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失利后,一些将领从前线回来向希特勒汇报战况时,既谈了苏军的装备是如何精良,也赞扬了己方MP43的出色表现,并再三要求增加产量。此时,希特勒才知自己受骗已久,震怒之下,强令终止MP43的生产。庆幸的是,在将领们的强烈要求下,希特勒也了解到该枪的性能确实是非常出色,最终还是恢复了该枪的批量生产,而且还要求更多的公司参与生产,并亲自将MP43命名为“突击步枪”。就这样,枪械家族又多了一名新成员——突击步枪。
& & 1944年,MP43易名MP44,后又改称StG44型,也就德国通常所说的44型突击步枪。后来根据战场的需要,设计人员又为其设计了一些附属备件。其中用于瞄准装置的有ZF-4型光学瞄准镜和ZG-1229型红外夜视装置,ZG-1229红外夜视装置于1943年研制,到二战结束时共生产了约310套装备部队。有意思的是,设计人员还为StG44专门研制了两种弧形附加枪管,一种弧度为30度,另外一种弧度为90度。前者是方便士兵从建筑物后发射子弹,后者是为方便乘坐在坦克装甲车辆内的士兵在车内扫射逼近的敌人。虽然没有明确的记录来证实这两种弧形附加枪管的真实效果,但这种设身处地的为士兵考虑的设计思想令后人敬佩。
& & 从1943年到1945年,德国总共生产了40余万支MP43/44/StG44型突击步枪,主要装备东、西两线的德军精锐部队。看到MP44获得成功,一些德国公司便开始了后续枪的研制工作,并主要推出了两种:一种是06H[StG45(M)],该枪由于德国的投降而未能投产;另一种是VG1-5,该枪在MP44的基础上进行了近似侮辱的简化,用于装备国民突击队。从外形上乍看,VG1-5好像是具备自动和半自动射击功能,但实际上其射击方式只有半自动一种。该枪的设计思想只要求“子弹能从枪口中飞出去就行”,其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
& & 总之,MP43/44系列突击步枪是枪械王国的一次革命,革命的结果是首开了突击步枪(自动步枪)之先河。最终铭刻在枪械史上的将不仅仅是MP43/44的枯燥数据,更重要的是设计师们对士兵生命的负责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德国制造的、被誉为二战时期最好的机枪,德国人骄傲地称之为“德意志军魂之利刃”,而盟军士兵,尤其是那些到处不可一世、飞扬跋扈的美国大兵却被它搞得意志消沉、无心恋战、士气低下,视其为“步兵的噩梦”。它就是被轻武器评论家用三个最高级的形容词词组:“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但却是最出色的武器(the shortest time,the lowest cost but the finest arms)”来描述的――
“一战”结束后,鉴于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水冷式重机枪强大的杀伤力,在《凡尔赛条约》中明确规定战败的德国不许制造、装备水冷式的重机枪。这对于不甘心失败、一直想复仇的德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桎梏。于是,在夹缝里求生存的德国人在这场“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中只能另辟蹊径。
从MG13到MG42
希特勒上台后,为了打造“第三帝国”的辉煌,德**工部门开始着手将成千上万挺水冷式德莱赛M1918式轻机枪改造成气冷式轻机枪,这就是使枪的外形和供弹系统都作了较大改变的MG13式7.92毫米机枪。此后又在MG13机枪的基础上几经改进,终于在1934年,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MG34问世了,并于1936年开始装备德军。
MG34是一款将重机枪和轻机枪的优势兼而容之的新概念机枪。它采用空气冷却方式,备有可更换的枪管,因此在安上三脚架后可以当作火力持续能力极强的重机枪使用;而当它装上可折叠的两脚支架,又可当作机动性较强的轻机枪使用。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轻重机枪分用的战术原则,因此被称为通用机枪。但MG34还是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针对机动性很强的步兵而言,它的质量依然偏大;二是零部件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生产困难。
1939年欧战爆发。德军在迅速占领波兰后,根据前方士兵在使用MG34机枪过程中提出的建议,德国的格鲁诺博士在参考波兰的一些机枪设计后成功研制出MG42机枪。
其中,该枪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量采用冲铆件,大大地提高了武器的生产效率,这在机械制造史上尚属首创。正因为如此,MG42机枪一面世,盟军谍报人员的报告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德国人不行了,没有原料了,生产出这么简单粗糙的机枪就是铁证。”其实,这并不是资源衰竭的德国人所做的“垂死挣扎”,而恰恰是机械生产制造方面的一次天才突破,它对于降低成本和减轻武器重量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在当今的机械制造中大量使用冲压件已是十分寻常普遍的事了。看来,盟军只能在战场上去体会它的威力了。
1942年秋,在北非突尼斯的卡赛林山口一役中,没有什麽战斗经验的年轻美国大兵们面对MG42冰雹般倾泻的子弹惊呆了,而那撕裂亚麻布一样“哧啦哧啦”的声音同样给他们留下了恐怖的印象……很快,2400余名美国大兵便举手投降了。
影响深远 意义非凡
据战后统计,战争期间MG42机枪的产量高达100万挺。正因为MG42机枪在“二战”中的出色表现,其优点才得以迅速为各**队所认可。于是,“二战”后许多国家使用的机枪上都有着MG42的影子,如美国的M60、德国的MG3、意大利的M42/59、南斯拉夫的SARAC等;而更为可贵的是,这种经冲压、铆接、点焊,自动化生产线大量生产并可以向前线源源供应的武器的研制成功,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枪械设计生产的范畴,因为“二战”后新研制生产的机枪大部分都是通用机枪,而后来军用枪支的发展更是受其影响而形成了枪族。
9、FG-42自动机枪
作为帝国空军的精锐力量,德国伞兵一直拿着和其他常规步兵单位差不多一样的K98K步枪、MG34/MG42机枪和MP38/MP40进行空降作战。而早期的空降作战经验表明,以上武器都不适合空降作战的特殊要求。回想当年的克里特,伞兵除了士官和军官配MP38/MP40(它们有效射程也就100-200米)外,其他的落地时只有手枪和手榴弹。然后就是敌军的猛烈火力下到处找分开投下来的武器,几乎处于只有挨打的份。因此,克里特战役后,帝国航空部(Reichluftsfahrtministerium)要求为伞兵设计一种射程远、射击模式可选的步枪作为常规单兵武器,以取代拉栓式步枪、冲锋枪和轻机枪。并且,他们希望这种枪能使后勤供应简化并增强伞兵的单兵火力。
空军为此提出的设计要求是:使用7.92*57mm的标准弹,并能拥有轻机枪的性能,而且空投体积不大于一支常规拉栓式步枪。此外,还要求使用10-30发弹匣,能发射枪榴弹,带两脚架、刺刀和光瞄具等。由于陆军兵器局(Heereswaffenamt)是德国轻武器研制方面的关键,所以一开始,航空部希望能和陆军兵器局合作。但是兵器局却认为该项目华而不实而拒绝了航空部的请求。有资料认为,当时陆军兵器局当时拒绝航空部的主要原因是:陆军兵器局当时正在开发7.92*33mm中间威力弹的项目,而航空部坚持FG42要使用7.92*57mm的标准毛瑟弹。于是航空部就直接转向了武器制造商。他们邀请了古斯特洛夫( Gustloff), 毛瑟( Mauser), Grossfuss, Haenel, 莱茵钢铁-博尔西格( Rheinmetall-Borsig)和克里格霍夫( Krieghoff)这几家公司,希望他们能参与FG42的项目。而实际上,只有莱茵钢铁-博尔西格和克里格霍夫按空军的要求提供了FG42的原型。(毛瑟提供了改进后的MG81,但它采用弹链供弹,而且质量超过5.4KG。)
1942年,帝国空军武器发展研究处( GL/C-E6)在塔纳维兹( Tarnewitz)对两支样枪进行了测试,最后他们选择了莱茵钢铁的设计。虽然FG42已经定型,但空军的要求却变化不断,于是其原来的设计方案也不断修改。如果算上设计修改型号的话,那FG42就不止3个型号。而有趣的是,空军从来不曾对它们进行命名以便进行区分。
FG42为弹匣供弹、导气式结构,它所采用的2个闭锁突笋的回转枪机设计被认为是参考了一战时的路易斯机枪。FG42的击发机构很有特点,当它单发射击时,它处于闭膛状态,这样使得单发射击更精确。而当连发的时候,则出于开膛状态,以便更快地冷却枪管。射速为发/分,重量为4.30KG。枪口安装带小孔的制退器。制退器是用螺纹拧在枪口上的,卸下后可换上枪榴弹发射器。两脚架铰接于前托的前部。为了减少枪的长度,FG42的枪托由钢板冷锻成中空型,里边容纳枪机尾部、复进簧和一个特制的后坐缓冲器。直线型的枪托结构和侧式弹仓的组合使得重心基本位于枪膛中心线上,这为处于全自动状态下发射步枪弹时的稳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由于莱茵钢铁的样枪用了大量的铬,而铬对于当时的德国是属于贵重的战略物资。所以当空军被批准生产3000支时,使用锰合金的替代工艺方案也在实施。即便如此,此时的莱茵钢铁已经无法腾出手来生产FG42了。于是,FG42便由克里格霍夫生产。
日,FG42在斯科尔兹尼营救墨索里尼的行动中亮相于世人面前。
克里格霍夫在生产了大概支后,由于锰合金的缺乏,生产便陷于停顿。乘此停顿,克里格霍夫对设计和制造方案提出了修改意见。同时,战场的实战也表明,FG42的重量太轻,影响了它发挥提供远程自动火力的作用。而且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也不易于保养。于是,克里格霍夫被授权对该枪进行了重新设计,以便简化生产和提高性能。
其实陆军和空军在FG42装备期间一直对它进行研究和测试。陆军在1944年早期的试验中就表明,FG42无法取代轻机枪。同时,陆军兵器局还证明,在400米以内,FG42对MP43并不具备优势。这也是德国陆军最终选择使用中间威力弹的突击步枪的原因。而且,随着战势的发展,德国已经处于战略防守的态势,越来越多的伞兵部队承担了常规步兵的任务,这也就不再需要一种特殊的空降突击步枪了。尽管如此,FG42的量产还是持续到1944年后期。最终,克里格霍夫生产了大概5000支FG42。加上其他工厂生产的,FG42共生产了大概7000支。FG42主要装备德国空降部队,其他一些特种部队也配备了少量。
虽然FG42在自动射击时操纵性不好,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联伞兵的火力要求,而且它重量轻,只占一名士兵地编制,而不像MG34那样得配备两个人。FG42在单发射击时的精度很高,但它射击时的声音很大,而且其枪口焰在夜晚特别耀眼,所以它也算不上一款非常优秀的狙击枪。作为二战中最具革命性的一款武器之一,美国陆军对它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在对MG34子弹带传送机构和FG42的机械作用原来作了深入研究后,研制出了M60通用机枪。
10、瓦尔特手枪
卡尔·瓦尔特从1906年开始设计半自动手枪。1938年,设计的军用型手枪被德国陆军定为制式手枪,取名为P-38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生产了大约100万支P-38式手枪。1945年,卡尔·瓦尔特武器制造厂被拆毁。后来,P-38式以P1的名称装备联邦德国国防军,并在市场上销售。
P-38式手枪还被瑞典军队所采用,名为P-38式。另外,法国、前东德和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曾使用过P-38式手枪。
11、 PZB39反坦克步枪
  这就是PzB39(又称为GrB39)反坦克步枪,发射相同的7.92×95mm枪弹,保持了原来的侵彻性能。PzB39主要改进之处是去掉了枪管后坐式的半自动结构,改成完全手动式,使武器结构大大简化、质量减轻、生产成本降低。PzB39全枪长1581mm,空枪质量12.35kg,枪管长  1066mm,弹头初速1265m/s。PzB39在德国莱茵梅塔—博尔西希公司、奥地利斯太尔—戴姆勒—普赫公司及其他一些公司都有生产。随着坦克装甲厚度的增强,反坦克步枪的发展处于萎缩状态,PzB39与其他反坦克步枪一样,截短了枪管,在枪管的前面装一个榴弹发射器,改成用枪榴弹。
12、铁拳100
军还有一种媲美“坦克杀手”肩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的单兵反坦克武器,这就是“喷气式空心装药反坦克榴弹”(Faustpatrone)。又称铁拳,港台那边翻译为装甲拳。这是第一种真正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它既轻便灵活,又富有实效,于1942年下半年首次发往部队。它在战场上的出现,曾经引起了一场小的革命,使得位于狭长堑壕内的单个步兵一下子达到了近乎与坦克势均力敌的地位。不仅如此,它也是当代抛射武器的先躯,就其简单性、有效性和低成本这几方面来说,它和现在正在服役的很多武器相比,仍然毫不逊色,唯一的缺点是射程太近。
相对其尺寸而言,铁拳的战斗部威力相当高,这主要是因为在战斗部内使用了黑索金炸药。黑索金炸药,由于其安全性较差,所以,通常都只以少量作为起爆药使用,现在将好几磅重的黑索金装入铁拳战斗部内,确实具有相当的风险。为了防止发射时由于黑索金炸药分子互相摩擦,从而产生足够的能量而使炸药在炮口爆炸,因此,在黑索金内掺上了蜜腊。即是这样,也不时会发生一些不测事件。曾经使用过这种武器的大多数德国射手,他们都毫不掩饰对这种武器的恐惧心理。它的战斗部的破甲威力非常惊人,其空心装药战斗部所形成的金属射流长度达1.52-1.83m。1944年,在法国曾经发生过一起有据可查的情况:有一辆谢尔曼坦克在某个小城内沿街行驶时,它的侧面被铁拳所发射的火箭弹命中,金属射流在穿过乘员舱并将一名炮手杀死以后,又穿过另一侧进入大气中。坦克遭受了巨大破坏,而坦克乘员——除了那位不幸的炮手以外——都只负了点轻伤。在另外一些战例中,铁拳的战斗部射流曾经很容易地就穿透了谢尔曼坦克的炮塔,但从炮塔一侧穿透到另一侧的情况,却还不曾见诸报端。
德军的铁拳曾经给盟军装甲部队造成很大伤亡,然而,它对盟军装甲部队所造成的最大破坏,还是心理上的影响。在缺乏强大步兵掩护的情况下,坦克在接近遮蔽物时,就变得极其谨慎小心。即是这样,一名隐蔽巧妙的火箭筒射手仍然可能从壕沟或大树背后突然跳出来。有时,虽然只有寥寥几名射手,但却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日,英军皇家坦克团的一个坦克连,曾被一支用铁拳装备起来位于坚固路障后面的德军小分队阻挡了4小时。这并不是由于这个英军坦克连的乘员缺乏勇气,而是因为,在德军这些火箭筒手被彻底消灭之前,采用试图靠近敌人的办法,并无多大价值。在盟军穿越法国和欧洲低地国的攻势中,有不计其数的谢尔曼坦克,就是由于坦克乘员们采取了鲁莽的冒险行动,结果遭到了被消灭的命运。
13、坦克杀手
话说德国人缴获了一些巴祖卡样品后,这种火箭筒的优越性很快即被德军发现。7、8个月之后,一种“巴祖卡”的德国改进型号就已下放给在苏联境内作战的德军部队。这就是的88mm反坦克火箭筒(88mm Raketenpanzerbuchse),它的尺寸比“巴祖卡”大得多,它所发射的火箭弹是“巴祖卡”的2倍。这两种火箭筒的原理相同,作战距离也完全一样,即都是91.4m,但德制改进型的破甲威力要高得多。这种火箭筒很受德军步兵的欢迎,用它对付苏军的T-34型坦克非常有效。这个结果大大鼓舞了德国设计师们,他们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改进,将筒径增大到了100mm,但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这种经过改进的发射筒重量达到近13.6kg),筒长变得非常长,以致很难在实战中使用。由于在尺寸和重量大大增加的情况下射程和威力并无很大增加,所以这个方案遭到了中途天折的命运。但88mm火箭筒却是—种非常理想的武器,它继续在各个战场上大量使用,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88毫米“坦克杀手”肩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是二战中德国广泛使用的两种反坦克武器之一。它作为德国步兵组的中远程反坦克武器,和中近程的“铁拳”配合使用,使盟军装甲部队吃足了苦头。“坦克杀手”的有效杀伤距离为150米。火箭头部为强力的高爆战斗部,能贯穿当时盟军多数的坦克正面装甲以及所有坦克的侧面及后部装甲厚度。德军的“坦克杀手”和美军的“巴祖卡”属于同类型的肩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二战以后的所有肩射反坦克火箭发射器都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
题外话:德军轻武器设计思想极为先进、性能优良,突击步枪、反坦克火箭、专用狙击步枪等等都在德国首先面世。可以说德军轻武器是现代单兵武器的鼻祖。
1、宝马摩托 2、大众吉普 3、SdKfz 251/1半履帶裝甲車 4、欧宝卡車 5、欧宝卡車 6、欧宝卡車
1、宝马摩托
读者朋友,你一定看过法国影片“虎口脱险”吧!影片中纳粹德军的士兵骑着军用摩托车风驰电掣般追击英军飞行员的场景,让人紧张而又刺激,着实为英勇顽强的英军飞行员的安全捏了把汗。军用摩托车在二战中被德军广泛应用,从欧洲战场、北非战场,到苏德战场,到处都可以看到法西斯德军大量装备的军用摩托车。军用摩托车在当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二战期间,纳粹德军装备了数以万计的军用摩托车。摩托车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道路适应性好,越野能力强,并且便于隐蔽,车上还能搭载武器等,因此,它非常适用于侦察、通信/联络,搭载武器后还可以用来冲锋陷阵。在德军重型挎斗摩托车上通常配置有1挺MG3型机枪,携带有50发装3盒机枪子弹和1个备用轮胎、1个备用枪管以及5升备用燃油、打气筒、千斤顶及随车工具等。德军习惯上将军用摩托车分为三个等级:0.35升以下的为轻型摩托车;0.35~0.5升之间的为中型摩托车;0.5升以上的为重型摩托车。
在二战期间,为德军研制和生产摩托车的厂家主要有:宝马(BMW)公司、聪达普(Zundapp)公司、NSU公司和DKW公司,它们研制和生产的摩托车代表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摩托车技术。
宝马公司生产的主要军用摩托车有宝马R12、R35、R71和R75,除了宝马R35为中型摩托车外,其余均为重型摩托车。宝马R35配备14马力单缸风冷发动机,而其它几种动力都在22~26马力之间,配置双缸风冷发动机,排量0.75升,四速带倒档变速箱。宝马系列摩托车中,以宝马R75最为著名,该车从1940年一直生产到1944年,排量0.746升,采用26马力双缸风冷发动机,四速(带倒档)变速箱,最大速度可达95千米/小时。前轮为机械刹车,后轮为液压助力刹车,悬挂为伸缩套筒式前叉。武器有时是1挺MG 34机枪(安装在挎斗前方),有时则干脆是在挎斗上搭载1门野战迫击炮。该车在德军中装备有16 000辆之多,它在条件恶劣的北非战场和苏德战场上以良好的可靠性博得了官兵的喜爱。
游戏为宝马R12
2、大众吉普
有史以来哪种轿车的产量最大?熟悉汽车的人都知道,就是德国大众公司的甲壳虫,总计生产了近2 000万辆。这种轿车和二战中德军装备的一种著名的VW 82“桶车”(Kubelwagen)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起这段历史,必须让时光回到1933年。
正和82型桶车进行对比试验
这一年,希特勒登上德国总理的宝座,他对德国人民许下了两个承诺:一是让每个德国家庭的餐桌上都有牛排;二是让每个德国家庭都能拥有自己的小汽车。作为希特勒关注的项目,汽车的设计由极有天赋的设计师费迪南·保时捷博士承担。希特勒认为这种汽车应该是四座,采用排量1升的风冷发动机,百公里油耗不超过7升,最大时速100千米,价格不超过1 000帝国马克。而此时福特和欧宝轿车的价格一般在2 000到3 000帝国马克之间。保时捷知道,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简化设计,降低成本。1936年完成第一辆60型轿车的设计;1939年专门在沃尔夫斯堡建造了一座KDF-Stadt工厂,即后来的大众公司;1940年进行批量生产,计划年产100万辆。这种车被命名为KDF-wagen,即后来甲壳虫的雏形。然而,希特勒并没有实现他对德国人民的承诺,为了年德国对奥地利和捷克的战争,陆军武器局于1938年1月向保时捷提出了生产军用大众汽车的要求。于是保时捷在60型基础上开始设计军用车辆,并于当年11月制造出样车。新设计出的车辆被命名为62型大众军用车。该车发动机后置,具有圆滑的车体和挡泥板,备胎安装在前舱盖的凹陷处。遗憾的是,62型军用车的越野能力明显不足,于是保时捷将其底盘升高50毫米,改进了传动比,并且根据军方提出的要求作了相应改进,改进后的车辆被命名为82型,1940年投入生产。
82型大众军用车辆底盘下部较平,全重只有685千克,只要1个人就能够从前方抬起来。看过82型车的人,都对它的板条箱型车身留下深刻的印象,它结构简洁,风格硬朗,由带有加强筋的薄钢板冲压制成,配有折叠式风挡和帆布顶棚。车体上有4个车门。底盘由一根半管状的主梁和冲压钢板构成,四轮独立悬挂,采用扭杆弹簧。动力为1台后置0.985升4缸水平对置风冷汽油机,在3 000转/分时功率为23.5马力,最大速度80千米/小时。到1943年3月,82型桶车又换装了1.131升发动机,功率提高到25.5马力,动力更加充足。桶车的内部设置极为简单,前方是单人座椅,后方为一条长椅,座椅下方可以存放少量物品。发动机进气口就在后座之后,当门窗关闭后,噪音让人难以忍受。
82型“桶车”也有多种变型车,如皮卡型运输车、半履带式155型雪地运输车和专门用在铁轨上行驶的“桶车”,德国人甚至还制造过6辆4轮驱动型的样车。
82型“桶车”在纳粹德军入侵波兰的作战行动中表现特别突出,引起了军方极大的兴趣和重视。1940年夏,军方第一笔订单400辆,这些车辆陆续装备到国防军的各个单位,逐渐开始取代侦察部队、通信部队以及中下级军官使用的摩托车。到1940年1**,第1 000辆82型桶车驶下生产线,整个战争期间共生产了52 000辆。
在北非战场上,82型“桶车”凭借其在恶劣沙漠环境中的卓越表现赢得了隆美尔非洲军团官兵的喜爱。非洲版的82型“桶车”是大众公司在普通82型“桶车”的基础上于1942年专为非洲战场生产的,该车装备有特别的气球状轮胎,这种轮胎分为带胎纹的和不带胎纹的两种,其宽度大于普通轮胎,为此还特意加高了前舱门上的备胎支架。这种特殊的气球状轮胎在沙漠行驶时能够有效地减少压强,防止车辆下陷,开起来机动灵活,犹如在沙漠中飞奔的“田鼠”,它们是重要的通信、侦察和中下级军官的“坐骑”。“桶车”上两排座位之间设有步枪托架,可以携带4名乘员用的步枪,如果需要,桶车上还可以搭载1挺MG34轻机枪,有时甚至是1具反坦克火箭筒,这时候,这辆轻便灵活的小车就变成了颇具威力的进攻武器。为了提高桶车自身的防弹能力,野战部队常常在战地为它加装装甲板,以防轻武器对乘员的伤害。
其实,盟军也对这种小车颇感兴趣,北非战役开始不久的1941年,1辆被盟军缴获的82型“桶车”“桶车”被运往美国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试验场进行试验评估。试验表明,尽管在恶劣环境中82型“桶车”表现不如美国的通用吉普车,但它的越野性能出色,比美军吉普轻数百磅,油耗仅为吉普车的一半,操纵灵活,维护方便,而且可靠耐用。装有闭锁差速器的两轮驱动82型“桶车”在机动性上却和四轮驱动的美军吉普不相上下。因此,盟军士兵也特别希望能拥有1辆地道的德国造82型“桶车”,他们甚至会用2辆吉普车去换取1辆友军缴获的桶车。盟军士兵这样称赞82型“桶车”,“这种车真棒,官兵们都愿意开它,它让你信得过,因为你只要开着桶车出去就能开着回来。”
3、SdKfz 251/1半履帶裝甲車
Sdkfz251装甲输送车是用博格瓦德(Borgward)公司3tHLKL6型半履带式运输车底盘研制的,主要用来输送人员,1939年-1945年间在德军中服役,包括各种变型车在内,其生产量共1.6万辆。该车的战斗全重8.5t,被列为中型半履带式装甲输送车。车内配备2名乘员,即驾驶员和车长,还可容纳10名载员。车长5.8m,车宽2.1m,车高1.75m,车底距地高0.32m.车上武器有2挺7.92mm机枪,分别装在车体顶部的前面和后部。该车的发动机Sdkfz250装甲输送车的相同,也置于车体前部,以便在车体后面开设尾门。但为使驾驶员有宽阔的视界,特意加大了发动机室顶部的倾斜度。传动装置有8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行动部分的前部为轮式,后部为履带式。车体每侧有6个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负重轮交错排列。履带为带橡胶垫的金属履带,履带接地长1.8m,履带宽280mm.该车的转向方式和Sdkfz250装甲输送车一样,在公路上行驶时,用前轮来转向;在越野时用“科莱特拉克”转向机构来转向,最小转向半径为6.75m。 该车的装甲防护与Sdkfz250装甲输送车的相似,装甲厚度为7mm~12mm,可防枪弹和炮弹破片的攻击,但车体顶部也是敞开的,车内人员易遭枪弹的袭击。
Sdkfz251系列装甲车在装备部队后,立即参加了1939年8月德军对波兰的入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几乎参加了德军的每一次军事行动。
4、欧宝卡車 5、欧宝卡車 6、欧宝卡車
1930年,德国欧宝汽车公司生产了一种牌号为&雷电&的3吨平板货车。二战爆发后,德军对其进行了改装,军用型号为 LKW3.6-36S和670OA两种,改装过的平板货车装备有一个3.6 升的柴油发动机,有两轮和四轮两种驱动方式,它保持了坚固和耐用的特性,二战时期,德军大量采用,前线部队都用此型卡车(有不同的标记和伪装),从北欧到非洲,西线到东线的战场上,都说明了它的可靠性(但在东线的俄国的冬天有其局限性)。此型车一开始采用深灰色(除在非洲个别地方采用沙色喷漆),但其基本色调从1943年6月以后变为沙色。为应付对此型车的大量需要,奔驰·戴姆勒工厂自1943年起也生产该型车。此外,除金属平板和粗帆布顶蓬外,还根据其用途改装有救护车、移动修理工作车、坦克燃料加油车、DCA平台等。另外还有-种名为&欧宝-Mtier& 的半轨道车。欧宝·雷电卡车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二战期间总共生产了100000多辆。二战结束后,欧宝汽车公司于1946年起又开始重新生产“雷电”卡车。
长6l00mm、宽2260mm、高2130mm(不含顶蓬) 最高时速:85公里/小时,变速器:5档,储备行程:320公里(公路)、280公里(泥泞路面) 耗油量:25升/100公里(公路)、35升/100公里(泥泞路) 发动机:6缸、水冷,排量3626cc
1、MG42机枪 2、Flak 38防空機砲 3、sGrW 34迫擊炮 4、Pak 41反戰車砲 5、Pak 38反戰車砲 6、Pak 40反戰車砲 7、装甲车+88毫米防空炮 8、装甲车+sFH 18型105毫米榴彈砲 9、装甲车+sFH 18型150毫米榴彈砲 10、胡蜂自走榴弹炮(105毫米) 11、野蜂自走榴弹炮(150毫米)12、旋风多管火箭發射器
“一战”结束后,鉴于以马克沁机枪为代表的水冷式重机枪强大的杀伤力,在《凡尔赛条约》中明确规定战败的德国不许制造、装备水冷式的重机枪。这对于不甘心失败、一直想复仇的德国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桎梏。于是,在夹缝里求生存的德国人在这场“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中只能另辟蹊径。
从MG13到MG42
希特勒上台后,为了打造“第三帝国”的辉煌,德**工部门开始着手将成千上万挺水冷式德莱赛M1918式轻机枪改造成气冷式轻机枪,这就是使枪的外形和供弹系统都作了较大改变的MG13式7.92毫米机枪。此后又在MG13机枪的基础上几经改进,终于在1934年,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MG34问世了,并于1936年开始装备德军。
MG34是一款将重机枪和轻机枪的优势兼而容之的新概念机枪。它采用空气冷却方式,备有可更换的枪管,因此在安上三脚架后可以当作火力持续能力极强的重机枪使用;而当它装上可折叠的两脚支架,又可当作机动性较强的轻机枪使用。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以往轻重机枪分用的战术原则,因此被称为通用机枪。但MG34还是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针对机动性很强的步兵而言,它的质量依然偏大;二是零部件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生产困难。
1939年欧战爆发。德军在迅速占领波兰后,根据前方士兵在使用MG34机枪过程中提出的建议,德国的格鲁诺博士在参考波兰的一些机枪设计后成功研制出MG42机枪。
口径:7.92毫米 初速:755米/秒 理论射速:1200发/分 配用弹种:毛瑟7.92×57毫米步枪弹
其中,该枪最大的特色就是大量采用冲铆件,大大地提高了武器的生产效率,这在机械制造史上尚属首创。正因为如此,MG42机枪一面世,盟军谍报人员的报告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德国人不行了,没有原料了,生产出这么简单粗糙的机枪就是铁证。”其实,这并不是资源衰竭的德国人所做的“垂死挣扎”,而恰恰是机械生产制造方面的一次天才突破,它对于降低成本和减轻武器重量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在当今的机械制造中大量使用冲压件已是十分寻常普遍的事了。看来,盟军只能在战场上去体会它的威力了。
1942年秋,在北非突尼斯的卡赛林山口一役中,没有什麽战斗经验的年轻美国大兵们面对MG42冰雹般倾泻的子弹惊呆了,而那撕裂亚麻布一样“哧啦哧啦”的声音同样给他们留下了恐怖的印象……很快,2400余名美国大兵便举手投降了。
影响深远 意义非凡
据战后统计,战争期间MG42机枪的产量高达100万挺。正因为MG42机枪在“二战”中的出色表现,其优点才得以迅速为各**队所认可。于是,“二战”后许多国家使用的机枪上都有着MG42的影子,如美国的M60、德国的MG3、意大利的M42/59、南斯拉夫的SARAC等;而更为可贵的是,这种经冲压、铆接、点焊,自动化生产线大量生产并可以向前线源源供应的武器的研制成功,其意义已远远超过了枪械设计生产的范畴,因为“二战”后新研制生产的机枪大部分都是通用机枪,而后来军用枪支的发展更是受其影响而形成了枪族。
2、Flak 38防空機砲
 20mm flukabwehrkanone 38
  由于 30 型防空机关炮的射速太低, 渐渐不附合军方要求, 故 mauser 厂改良莱茵金属的空用机关炮为地面用, 发射率为每分钟二百二十发至四百五十发.
  此型防炮大量给配备在地面部队中, 由于战斗重量轻, 故很多货车, 卡车, 战车, 装甲车给改装为防炮载具.
 性能诸元
   射速 (分)   220 - 450 发&&  炮口初速 (米/秒)&&  830 (穿甲弹) 900 (榴弹)&&  射程 (米)   2, 200
3、sGrW 34迫擊炮
1932年,莱茵金属公司开始研制三四型80毫米迫击炮(Granatwerfer 34)。该型炮身管长1143毫米,重57千克,其中身管重19千克。发射3.5千克三四型迫击炮弹时。炮口初速172米/秒,最大射程为2400米,最大散布直径为65米。到战争爆发时共生产了该型火炮4624门,每门造价810帝国马克,到战争结束,三四型迫击炮共生产了71630门。当转载在车辆底盘上时(如Sd.Kfz.250/2),该炮则改称六七型迫击炮(Granatwerfer 67)。
战斗状态的八十毫米三四型迫击炮
  80毫米迫击炮弹的工作模式:
  -不含发射药的炮弹存于弹筒内
  -发射药包为模块式,形状为扁平有一开口的环形。使用时安装在炮弹尾部弹翼前端。
  装药量以数字编号,如1~7号,数字表示使用的药包数量。药包燃烧产生的火药燃气推动弹丸飞离炮口,同时根据装药量和身管仰角决定弹丸射程。装药量与身管仰角所决定的弹丸射程通过火炮射表装定。
  国防军的80毫米迫击炮组有4名炮手,120毫米迫击炮有6名炮手,而战后德国联邦国防军的120毫米迫击炮则有8名炮手。
  在快速射击/防御性射击时,弹丸的射程一般通过装药量的增减来决定。
  三四型迫击炮的主要配用弹种主要是Wurfgranate34,该弹的生产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共生产了发。该弹长329毫米,重3.5千克,弹径81.4毫米,内装炸药0.55千克。另外,三四型迫击炮也可发射Wurfgranate 38和W.Gr. 39弹,这两种弹都装有长杆引信,使用这种引信,弹体可在距离地面一定高度的地方爆炸,造成空炸效果。另外还有一种Wurfgranate 40弹,被称为lange Wurfgranate(长弹),全长564毫米,全重7.5千克,装药量则高达5千克。但由于弹丸自重大,该弹的最大射程仅为950米。更为特殊的是专用反坦克弹Wurfgranate 4462,其设计主要用于攻击坦克较薄的顶甲。但该弹最后被放弃了,因为用迫击炮打坦克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
  三四型迫击炮的后继型号80毫米七三型迫击炮(Granatwerfer 73)身管长1195毫米,重21.5千克,最大射程增加到4500米。该炮直到1944年10月仍处于测试状态,其使用的炮弹为W.Gr. 42型。
  三四型迫击炮的短管型被称作四二型迫击炮(Granatwerfer 42),外号“树桩投射器(Stummel –Werfer)”,身管长仅为747毫米,炮重也减轻到26千克,炮口初速110米/秒,最大射程1100米。由于射程太短,该炮仅在1943年生产了1591门,并且主要供空降兵使用。
4、Pak 41反戰車砲
锥膛炮的原理并不新颖,早在20世纪初它就已被人们发现,此后曾经多次尝试将其运用于军用或运动步枪,但都未能获得成功。而在二次大战中,一个名叫格里什(Gerlish)的德国人却将这种原理成功地应用到了一种反坦克炮上。格里什的设计是一种内膛直径从炮尾的28mm均匀缩小到炮口处的20mm的锥膛炮,同时,膛线的缠度也逐渐增大,因此,弹丸在身管内的直线运动速度不断增加的同时,其转速也不断增加,从而可以保证弹丸的飞行稳定性。当然,制造这种火炮,特别是加工带锥度的身管,具有极大的难度,但它的初速可以大幅度提高。这种火炮发射的是一个带有碳化钨弹芯的直径为20mm的弹丸,初速达到4600ft/s(1402m/s),在1941年,这确实是一种前所未闻的速度。在800yd(731.2m)距离以内,这种弹丸的穿甲能力非常好,但在800yd以外,穿甲能力则明显下降。与其性能相比,它的重量轻得惊人,战斗全重刚刚超过500lb(227kg),还生产过一种专供空降部队使用的变型武器系统,采用的是看上去非常单薄的管式炮架,它的重量仅为260lb(118kg)。
然而,总的说来这种火炮并非理想。首先是在性能方面。我们说它的性能“好”,只是相对于像它这样的尺寸而言的,严格地说,它的穿甲威力只比已经过时的35/36式37mm反坦克炮略好一点,而在穿甲性能方面存在的缺陷并不能由所节省的重量加以补偿。其次是在弹药方面,这种火炮的弹丸实际上就是口径为20mm的普通弹丸,所不同的是在其周围安置了一个用轻合金制作的金属软壳和两条用软质材料制作的环形弹带,以便与锥膛炮的起始膛径相适应。射击时,由于弹带紧贴内膛,因此能可靠地密封火药气体,防止外泄。随着弹丸向前运动,膛径逐渐缩小,弹带不断受到挤压,到弹丸飞离炮口时即变成一个直径为20mm前面带有一颗沉重的碳化钨弹芯的金属长棒体。与普通弹丸相比,制造这种弹丸所需要的生产周期要长得多,技术难度也高得多。随之而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由于它的弹丸必须由碳化钨制造,而战时德国这种材料的供应又极为缺乏,因此不可能大量用于制造反坦克炮弹。除了上述之外,这种火炮还有其它一些缺点。这种锥膛火炮只能发射穿甲弹,不能发射榴弹,而且它的身管寿命也只有大约500发左右,超过500发后,身管即告报废。磨损和烧蚀最严重的是炮口,因而炮口部位的磨损量最大。 由于上述原因,这种被定名为41SFzb式28mm火炮的生产数量很少。但它制作精巧,并且采用了一种在方向和高低上可以自由转动的新式结构,射手只要推动手柄,而不是转动手轮,就可在方向和高低上任意转动火炮。尽管这种火炮的使用数量十分有限,但它却开创了一种新的样式,这种样式曾为后来的几种火炮所沿用。
另外一种锥膛炮是42/30式锥膛炮,或称之谓41年式42mm反坦克炮。顾名思义,我们就可知道,这种火炮的内径,在炮尾处为42mm,到炮口处缩减为30mm。这种火炮的生产数量也很少,但它却试图打破锥膛炮只能发射单一穿甲弹的先例,因而研制出了一种榴弹,然而榴弹弹丸的重量仅有10oz(283.5g),所以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用处。这种火炮所使用的炮架与35/36式37mm反坦克炮相同,但射击方式与41SPzb式28mm火炮一样,即只需一名炮手就可进行发射和操作。
5、Pak 38反戰車砲
德国的是PAK38 50mm反坦克炮。只有PAK35/36 37mm反坦克炮...
炮身长:3.137m    重量:986kg    初速:823m/s
  Pak35/36 37mm反坦克炮的后继型、是自1941年开始生产的反坦克炮。与当时的三号坦克J后期型使用的60倍口径50mm坦克炮相同。装甲贯穿力为在250m的直角穿透88mm,500m的直角穿透78mm。在914m距离上射击时,可以穿透着角为30度,厚度为50.8mm厚的装甲板,随着角度的增大,穿甲厚度还将会大幅度增加。这种火炮的外廓非常低矮,如果构筑的火炮掩体超过0.61m,那么它的炮身就几乎会贴到地面上,因此整个炮位很难被发现。
6、Pak 40反戰車砲
& & 40式反坦克炮,这是德国自己设计的一种口径为75mm的火炮,为了生产这种火炮,早在1939年,德国陆军就已与克掳伯(Krupp)公司和莱茵一博西格(Rheinmetall-Borsig)金属公司分别签订了合同,但由于忙于其它任务,因此,一直到苏德战争爆发,这两家公司都还没有为这种火炮作好生产准备。而当现有武器的局限性一经发现之后,这两家公司便立即加快了40式反坦克炮的合同进度。
& & 十分懂得战时对兵工产品需求量巨大的莱茵-博西格金属公司,率先生产了一种标准型号的等口径火炮,这种火炮在结构上与当时已经装备并且取得很大成功的38式50mm反坦克炮相同。而克掳伯公司设计的则是一种新的锥膛火炮,为了与其它火炮加以区别,将其取名为41式反坦克炮。由于40式反坦克炮具有结构简单和易于掌握的优点,因此赢得了合同,并且投入了大批生产。这种火炮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绩卓著,而它所具有的在1000m距离上,着角为30度时,可以穿透94mm(3.7in)装甲的穿甲威力,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令人满意。后来,在一段时间以后,又提出了第二种计划,因为必须为这种火炮的简单性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火炮重达1 t 9 cwt(即1498.2kg),炮手班难以进行操作,而在俄国境内,在春季雪融或冬季泥泞时,有很多性能完好和得心应手的火炮,就是由于炮手班无法将它们拖到拖拉机能够到达的地点,而不得不被忍痛抛弃掉。
& & 莱茵梅塔尓公司制 7.5cm pak40.L/46
& & 炮身长:3.7m 重量:1425kg 初速:792m/秒
& & 50cm PAK38型的改进型。莱茵梅塔尓公司和克耳普公司间竞争时莱茵梅塔尓公司开发出来的炮型。因为之前的3.7cm PAK35/36等炮型的经验而被军队采用。自1942年春的哈利高夫会战起被投入实战。
& & 发射速度14发/分、炮身寿命可支持600发、装甲貫穿力是在1000m的直角穿透116mm、1500m的直角穿透102mm。
7、装甲车+88毫米防空炮
二战北非战场在准备迎接英国人的一次进攻前,埃尔文.隆美尔在利比亚对他的一群军官说:“沙漠作战可以最形象地比喻成海上作战。谁拥有最大射程的武器,谁就有最长的手臂。”隆美尔承认,刚刚获得好几百辆坦克增援的英军在即将到来的这次战斗中将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机动性。不过,他也坚持认为:“最长的手臂有它自己的优势。我们就有这种最长的手臂——88毫米大炮。”可见隆美尔元帅对这种威力无比的大炮的自信。
  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得最成功的火炮系统,非德军装备的88毫米高炮莫属。虽然它是一型非常成功的中口径高射炮,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它无与伦比的反坦克能力。在二十年代末开始设计。当时,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还被严格限制发展军备,故该型火炮是在瑞典的克虏伯子公司完成设计和测试的。克虏伯公司的设计人员预见到作为高炮的主要作战对象--轰炸机将会向飞得更高、更快的趋势发展,因此他们选择了88毫米这一在当时尚属罕有的大口径,并使其赋予弹丸较高的炮口初速,这个特点为它日后成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奠定了基础。他们还设计了一个相当精致的自动供弹装置,使该型高炮具有很高的射速。当希特勒最终抛开限制军备条约的桎梏后,88毫米高炮马上被德国空军--德军的防空力量是归空军管辖--采用,作为中口径高炮的标准装备。原型于1932年完成,并于1933年在德国投产。18型高炮是著名的88毫米口径高射炮系列中的第一代火炮。首次于1936-39年在西班牙内战中服役,它是德军装备数量最多的高炮,和105毫米及127毫米高炮一道,组成中高空对空防御火网,在后来保护德国本土的重要工业中心,使其在英美战略空军的大肆轰炸下仍尽可能地维持生产。
  88毫米口径的高射炮还把它用来在前线攻击碉堡和点目标。由于88毫米高身炮火炮高度的灵活性和较高射速(每分钟15-25发),它在前线应用得十分广泛。在疲用来保卫重要军事目标和后勤基地免受空袭。在前线,高射炮也用来执行其它战斗任务,例如攻击坦克和碉堡,掩护部队地面作战等,在海岸它们还可以攻击海上的目标,并阻止敌军登陆。
  一九三七至三八年的西班牙内战中,德军提供的pzkwⅰ、ⅱ型坦克只装有机枪和20毫米主炮,不是对方使用的苏联坦克的对手。此时已有德军将领使用88毫米高炮作为反坦克武器。但它真正成为坦克克星是在四零年的法国战场。
  当时交战双方的标准反坦克炮的口径都很小,德国的是37毫米,英国采用的则是2磅(口径约40毫米)炮。并且基于坦克炮与步兵反坦克炮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打坦克--这种看法,双方主战坦克的火炮亦采用同样的小口径。但英国与法国均配备有重型坦克,如英国的马蒂尔斯ii型,装甲厚度近80毫米。若不是仗着装有无线电通讯设备,联络指挥方便,再加上英、法军战略战术指导思想失误,而德军则战法灵活,操作熟练,德军的pzkwiii、iv型坦克是根本无法与英法重型坦克周旋的。
  1940年5月,隆美尔指挥的第七坦克师从比利时境内向敦克尔克高速挺进,中途遭遇一支英军的反冲击。面对英军的重型坦克,德军的37毫米反坦克炮束手无策。关键时刻,一个高炮连的88毫米高炮压低炮口,向英军开火,眨眼间击毁英军九辆坦克,迫使英军后撤。这一仗,给隆美尔留下了很深印象。从此,88毫米高炮成为他一张得心应手的反坦克王牌。
  88毫米大炮对付坦克所取得的许多成功都要归功于它作为防空大炮所具有的性能。克虏伯公司的设计者们预见到,由于轰炸机飞得越来越快、越来越高,高射炮兵必须打出连发炮弹才有机会击中目标。所以,他们给”88“装备了一种弹簧装置,这种弹簧装置在大炮产生后坐力时会打开炮闩、弹出炮管,然后可以装入新的炮弹;装炮手只需把炮弹放在装炮架上。
  当炮管需要升高最准空中时,这种自动装炮架很管用,可是当需要把炮弹呈水平方向发射出去时,这种装炮架有它不利的一面。没有这种自动装炮架,优秀的炮兵发射速度更快一些。
  所以,在反坦克作战中,一般都把它取下不用。
  由于4根炮管每一根在一分钟内就能发射20发炮弹,一阵排炮一次就能对付几十辆坦克;有一次,“88”的一阵排炮就击退了50辆坦克。同样,“88”的射程(向空中可以发射到26000英尺的高度)在轰击装甲车时具有先发制人的优势。炮手在超过两英里以外的距离可以击中坦克,不过德国人更喜欢等到目标进入1000码的射程内。在这样的距离内,炮弹可以在一秒多一点的瞬间内到达目标,可以穿透英国最厚的装甲车。
  1941年2月,隆美尔率非洲军团开赴北非战场。与对垒的英军相比,隆美尔手中的坦克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不占优势。但这个不足却令88毫米高炮有机会大显身手。六月的萨拉姆战役中,英军以近240辆坦克向德军占据的海尔法亚隘口发动进攻。当英军坦克接近德军阵地,霎时间,在预先掘好并经过巧妙伪装的工事里,88毫米高炮发出怒吼。英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仓惶败退。是役,英军丢下123辆坦克残骸,其中三分之二是88毫米高炮的战果。
  一般而言,反坦克炮是一种被动式的防御武器,通常的使用方法是将其预先布置在敌坦克可能经过的地点,待敌上门。但隆美尔逐渐摸索出一套把88毫米高炮作为主动性攻击武器使用的方法。他先把若干单位的88毫米高炮伪装布置好,然后命令一小队德军坦克向英军阵地发起进攻,当英军派出坦克反击时,这队德军坦克就且战且退,逐渐把英军坦克引入设伏地域。等到88毫米高炮一发言,英军坦克就凶多吉少了。22磅重的穿甲弹可以在近两千米的距离上把英军重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击出一个直径四英寸的大洞,但德军往往都等它们进入一千米之内才开火。这时,88毫米穿甲弹从炮口飞至目标只需一秒多一点的时间,英军坦克根本来不及反应,更遑论还击了。一个被俘英军坦克手沮丧地说:“88毫米高炮看起来不起眼,但我们没有任何东西是它的对手。”
  除了在北非战场令英军坦克损失惨重,在东线,88毫米高炮也成为德军反坦克力量的支柱。当德军在“巴巴罗萨”的节节胜利中初遇苏军的kv-1和t-34型坦克时,陷入了比在法国战场还尴尬的境地。这两型坦克的装甲防护力是德军闻所未闻的,37毫米反坦克炮弹打上去就象搔痒一样。于是,德军又一次倚重88毫米高炮,而它也再一次不孚众望。
  德国人依靠履带式装置拖动大炮和炮兵,这样一来,使“88”相形之下显得渺小。实际上,这种5吨半重的大炮并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种庞然大物。一名曾与“88”交过手的英军坦克指挥官闷闷不乐地说:“它看上去并不怎么样,但就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对付它。”
  在战斗即将打响时,“88”地炮兵们就各就各位,在大炮地四周垒起一圈沙袋,作好开火的准备。然而,只要时间允许的话,炮兵们就会挖掘坑道,这样,当大炮平放着的时候,炮管刚好露出地面上。这种隐蔽方式利用了沙漠中的雾霾现象,使大炮不会被接近的坦克察觉。这样,威力强大的“88”可以在非常容易的射程内像步枪一样通过光学测量镜来瞄准开火。
  以型号为flak18的原型炮作基础,88毫米高炮还陆续推出其它各种改型,有大大提高了射程射高的flak36和41改型高炮,
  由于88毫米高炮在反坦克方面的出色表现,德军决定进一步发掘它的潜力,在其基础上研制出专门的反坦克炮。40年军方责成克虏伯和莱茵钢铁公司展开竞争设计。最后莱茵钢铁公司成为胜利者,其产品被定名为pak43。pak43装在一个四脚座盘上,可以环向射击。它具有惊人的准确度和破坏力,是极其出色的反坦克炮。据报告,它有过击毁3500米以外的坦克的记录。一次,苏军一辆t-34坦克被一门距离它四百米的pak43击中后部,整个坦克发动机被巨大的冲击力击出5米,而坦克炮塔上的指挥塔也飞到了15米以外。
  由于88毫米炮无与伦比的反坦克能力,德军还决定将它装备在最新的重型坦克上。
  首先“虎i”装备了88毫米kwk 36l/56火炮(最大有效射程10公里),由高射炮演变而来,但炮闩从侧楔型改为立楔型,高低射界-9度~+10度,可携带92枚炮弹(后期型可带108弹)。但克虏伯公司在生产时提高了它的工艺,使用4种炮弹,长炮管的88毫米火炮能在3500米距离击毁“谢尔曼”、“克伦威尔”以及t-34/85坦克,这距离超过了上述坦克火炮的有效射程,创下了虎式的神话,盟军军规未经营级指挥官下令不得与其交战。
  后期虎王-“虎ii”装备了非常精确、长炮管的88毫米kwk 43l/71火炮(最大有效射程10公里),威力更加强大。直至大战结束前,仍没有任何盟军坦克能抵挡它的正面一击。
  日,希特勒不顾被淘汰的“波尔舍虎”悬挂装置仍存在的严重缺陷,再次命令无论如何都必须在底盘上安装88毫米长炮身火炮并制造90辆,火炮也是当时世界最强——由多特蒙德·黑尔特公司精制的43式2型88毫米71口径反坦克炮可在2000米外任何角度打烂当时所有的苏联坦克。火炮装置在固定的后置全封闭战斗室内,方向射界28度、高低射界-8度~+14度,可携带50枚炮弹,这就是著名的“象”式坦克歼击车。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flak18)
  口径 88毫米&&  射速 15-20发/分   垂直最大射程 10350米   水平最大射程 14500米   战斗编组人员 9人
8、装甲车+sFH 18型105毫米榴彈砲
榴弹炮(howitzer)系列
  105毫米系列榴弹炮
  说明:
  105毫米系列榴弹炮是二战德军中的一种重要的榴弹炮,二战德军在各个战线的战役、战斗中都少不了105毫米系列榴弹炮的身影,北非战场、欧洲大陆战场、苏德战场、中国抗日战场都可以见到德国的105毫米系列榴弹炮。德军的105毫米le. fh 18榴弹炮是二战德军中生产数量最多、型号变化最多、广泛出口国外。105毫米系列榴弹炮是二战德国国防军的标准制式火炮。
  105毫米 le. fh 18 榴弹炮
  性能参数:
  口径: 105 毫米 l/28   炮弹重: 14.97公斤   最大射速: 7 发/分(近似等于)   出膛初速度: 469 米/秒   最大射程: 10 671 米  人员编制:8人
  生产公司:rheinmetall-borsig ag公司(莱茵波尔西格公司)
  1942年6月,北非托卜鲁克攻防战中,隆美尔装甲军团下属机动炮兵战斗群,装备的105毫米 le. fh 18 榴弹炮,远处为德军指挥官站在奔驰轿车上用望远镜观察射击效果。
  105毫米 le. fh 18 榴弹炮是105毫米 le. fh 16 的替代者,该系列火炮是德军二战火炮中最重要的一种火炮。105毫米 le. fh 18 榴弹炮在1929年正式生产并进入德军中服役,并作为德国国防军的标准制式火炮伴随德军走完二战的全过程,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105毫米 le. fh 18 榴弹炮性能优秀,其曲射弹道不断可以进行远距离曲射压制射击,而且还能灵活调整火炮弹道,在近距离具有反坦克炮的直射弹道特性,能进行有效的直瞄射击,深受德军官兵的喜爱。1939年9月,二战爆发时,已经有毫米 le. fh 18 榴弹炮在德军中服役,后面的1940年—1945年间,德国总共生产了2毫米 le. fh 18 榴弹炮。105毫米 le. fh 18 榴弹炮有许多变型和改进型号,也有出口国外,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曾经引进过这种火炮,这种炮杀日本鬼子还是不错滴!
9、装甲车+sFH 18型150毫米榴彈砲
  德军二战中的150毫米系列榴弹炮,在整个二战德军的火炮系统中性能是最差的.甚至在1945年二战进入收宫阶段,德军研制的150毫米系列榴弹炮改进型的性能还赶不上苏联二战前研制的152毫米系列榴弹炮的性能.在德军150毫米系列榴弹炮中, 150毫米 s. fh. 18 作为德军150毫米系列中的标准制式火炮,其重量太重,不方便机动,其火炮的射程也显的不足. 150毫米 s. fh. 18作为取代一战的德军150毫米榴弹炮的后续型号是不成功的,二战中, 150毫米 s. fh. 18没有作进一步的改进了.其重量太重射程太近,其有限的射程甚至还不如德军缴获苏联的152毫米榴弹炮的德国仿制品.尽管如此, 150毫米 s. fh. 18 榴弹炮还是作为德国国防军中的标准重型榴弹炮来配置的,与德军的105毫米 s. fh. 18轻型榴弹炮形成高低搭配使用,实际作战中,其作战效果还不如105毫米 s. fh. 18轻型榴弹炮.使用火箭弹射程能达到18200米.
10、胡蜂自走榴弹炮(105毫米)
 1942年初,pz ii型坦克退出了德军一线装甲部队被编入二线。这成为利用它的底盘和部件制造变型车的一个契机(比如黄鼠狼 ii自行反坦克炮和wespe自行火炮)。wespe自行火炮是1942年中期alkett公司设计的,它安装了一门105mm轻型榴弹炮,底盘采用了pz ii f型的底盘。
  wespe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提供所有的机动力量以适当和直接的火力支援。wespe被编入装甲师所属的炮兵。每组装备6辆以及两辆弹药补给车。从1943年到1945年,几乎所有的德军前线装甲师都装备了wespe。
  wespe基于pz ii f型的底盘和部件。车体略微加长,引擎被前移并加固了悬挂系统以承受开火时严重的后座力。榴弹炮安装在敞开式的上部结构中,上部结构容纳乘员和32发炮弹。105mm的lefh 18型榴弹炮水平转角是左右各17度,可以发射高爆弹,穿甲弹等弹种,最大射击距离为8400米。战斗室内设置了mg34机枪提供乘员的自身防护。驾驶舱有两种设计,早期的安装在标准的pz ii f型底盘上,而后期的则安装在加长了220mm的底盘上。
  为了能在战地对wespe实施弹药补给,设计了一种无火力装备的弹药补给车,可以携带90发炮弹,3人操作。这种车一共生产了159辆。
  wespe是alkett公司设计的,不过却是famo和maschinenwerke生产。一开始,要求生产1000辆,不过到了1943年后期,只要求生产835辆,其中还包括弹药补给车。1943年2月至月,一共制造了676辆wespe和159辆弹药补给车。
  wespe首次大规模参战是在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表现很出色。之后一直到战争结束wespe活跃在各条战线。1945年3月的时候德军还装备了307辆wespe自行火炮。
  wespe主要性能数据列表
  战斗全重 11000kg   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40/20 km/h   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140/95 km&& 乘员 4人   火力装备 105mm lefh18m l/28 ; 1x7.92mm mg34(t)
  弹药 105mm:32发 ; 7.92mm:n.a.发   装甲 5-30mm
11、野蜂自走榴弹炮(150毫米)
根据在东线早期战斗的经验,德军发现自己缺乏跟得上装甲部队前进速度、能提供及时火力支援的“移动炮兵”支持。1941年晚些时候,军方作出了在3式坦克(panzer iii)底盘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榴弹炮载运车的决定。1942年早期,一辆在3式坦克(panzer iii)底盘上安装带有炮口制退器的105mm lefh17型榴弹炮的原型车完成了。由于当时已决定将采用4式坦克(panzer iv)底盘,这个设计没有被接受。但总体设计思想得到了肯定,所以很快一辆在4式坦克(panzer iv)底盘上安装105mm lefh17型榴弹炮的原型车被制造出来了。1942年7月,军方又要求采用威力更大的不带炮口制退器的150mm sfh 18 l/30型榴弹炮配合埃克特alkett公司发展出的新底盘geschutzwagen iii/iv,它结合了3式(主要是j型)和4式坦克(主要是f型)的部件。开始时,“野蜂hummel”是作为一种过渡期的方案,准备用到新的自行火炮专用车体/平台开发出来为止。为了提供足够大的战斗室,底盘被少许延长,引擎从以前的位置(车体后部)向中间移。这种geschutzwagen iii/iv底盘还用于“犀牛nashorn”自行反坦克炮。1942年年底时,由埃克特alkett公司设计、德国埃森工厂deutsche eisenwerke制造的第一辆“野蜂hummel”自行榴弹炮生产完成。至1944年,德国埃森工厂共制造了666(一说724)辆“野蜂hummel”自行榴弹炮和150多辆“野蜂hummel”弹药载运车。
  “野蜂hummel”自行榴弹炮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弹药(只能携带18发150毫米炮弹),为解决这个问题,1943年制造了大约157辆“野蜂hummel”弹药载运车。战斗室中设置了特殊的弹架,原来顶部的开口被一块装甲板遮住,很重要的一点是“野蜂hummel”弹药载运车在必要时仍可以搭载榴弹炮,而且这种改动在野战工厂就能完成。1944年早期,为给驾驶员和机电员更大的空间,重新设计了车体前部结构(特别是驾驶室部分)。“野蜂hummel”自行榴弹炮顶部敞开的战斗室仅依靠帆布来遮蔽风雨,而且缺乏一挺车体机枪,通常一挺mg34或mg42机枪会配备在车体内以提供近战防御。日,有过在“野蜂hummel”自行榴弹炮车体上改装380毫米火箭炮的计划,但后来被“突击虎sturmtiger”计划所取代。第一批100辆“野蜂hummel”自行榴弹炮在1943年夏季的库尔斯克会战中接受了考验,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产品。它们装备了各级装甲炮兵单位,在前线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事实证明了这个“过渡期的方案”是一种对德军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武器。
  “野蜂hummel”自行榴弹炮性能参数
  重量: 24380kg   乘员人数: 6 人   速度: 路面: 42km/h  越野: 20km/h  行程: 路面: 215km  越野: 130km
  武器: 150mm sfh 18/1 l/30 & 1 x mg34 or mg42   (1 x mg - 携带在内部)  弹药: 150mm - 18 rounds  7.92mm - 600 rounds   装甲厚度: 10-30mm
12、旋风多管火箭發射器
自行火箭炮
“喀秋莎”的发威,显示了火箭炮在机械化战争中的巨大价值,促使在二战中苏联、美国、德国等国家都研制出各自的自行火箭炮。二战中德军的火箭炮发挥的作用远不如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比较著名的为半履带式Sdkfz4型自行火箭炮。
Sdkfz4型自行火箭炮,以5吨半履带式装甲车为底盘,战斗全重7.1吨,乘员3人,在车体的后部装10管火箭弹发射架。火箭炮的口径为150毫米,弹药基数20枚火箭弹;另有1挺7.92毫米机枪用于自卫。从1943年4月到1944年3月共生产了289辆。
在二战中,自行迫击炮、机动炮架等也有少量用于实战,但其作用在自行高炮和自行火箭炮之后。
另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装备自行高炮和自行火箭炮的国家以德国为主,美国次之,苏联在这方面不太积极。究其原因,主要是苏联重点发展自行反坦克炮,把反坦克作战放到突出位置,而德军则较早认识到各类火炮自行化的意义。各类自行火炮的全面实践,为二战后自行火炮家族的兴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UID957991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197金钱2653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850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19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197金钱2653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辛苦了饿,配上图就更完美了
UID4624218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38金钱724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169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38,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2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38金钱724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楼主太辛苦了,感谢!要是配上图说明就更完美了。
UID3547159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85金钱635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2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5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85金钱635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机械装甲掷弹兵??这是一个什么兵种?机械化装甲掷弹兵?二战时候时候貌似还没有那个国家能实现步兵机械化啊
UID3547159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85金钱635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2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85, 距离下一级还需 115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85金钱635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机械装甲掷弹兵??这是一个什么兵种?机械化装甲掷弹兵?二战时候时候貌似还没有那个国家能实现步兵机械化啊
UID1784504主题阅读权限30帖子精华0积分380金钱2733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691 小时评议0
Lv.3游侠中级会员, 积分 38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20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380金钱2733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UID1942042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67金钱441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13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133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67金钱441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说得非常的详细是我想知道的知识,复制收下了!
UID5483367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13金钱219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41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1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87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13金钱219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哟!我是路过的!不过也顶
UID511198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40金钱397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80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4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0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40金钱397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非常不错,多谢啊
UID3211648主题阅读权限20帖子精华0积分33金钱1076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186 小时评议0
Lv.2游侠会员, 积分 3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7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33金钱1076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楼主辛苦,学习了。{:00:}
UID7688689主题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3金钱26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3 小时评议0
Lv.1游侠新人, 积分 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3金钱26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UID7688689主题阅读权限10帖子精华0积分3金钱26 荣誉0 人气0 在线时间3 小时评议0
Lv.1游侠新人, 积分 3, 距离下一级还需 2 积分
帖子精华0积分3金钱26 荣誉0 人气0 评议0
十字路口的月亮 发表于
苏联狙击手
Powered by
说的太好了,我顶!
Copyright & 2014 www.51yue.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Processed in 0.0479 second(s), 3 db_queries,
0 rpc_querie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钢铁雄心3兵种搭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