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使如此等到了明天奖励,让到宝宝乐园去看看,怎样进去?...

如何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 (连载一)
让幼儿园成为孩子的乐园 (连载一)
&&& 本文是我的第二本书中的一篇文章,考虑到许多家长的需求,先在博客中发出来。所以本文谢绝转载,禁绝抄袭,如有读者今后在报刊杂志或书籍中发现雷同或相似的段落篇章,请举报到我的信箱或博客留言、评论中。此文比较长,分三部分发出来。
&&& 顺便说一下,我的第二本书正在写作中,写作体例与第一本大致同,内容为第一本书没写到或论述不够深入的教育话题,两本书合起来,可形成相对完整的教育概念框架。相比第一本书,第二本书更多地把学校和家庭进行了联系,每个话题都有更为深入的探讨。预计明年下半年和读者见面。
&&& 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这似乎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在我收到的家长来信中,大约有两成是咨询这个问题的。
&&& 可以说,儿童成长中任何长久不散的痛苦都是由于成人处理不当所致,就像&打针&一样,家长可以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且让孩子惧怕终身;也可以通过好的办法四两拔千斤,轻轻化解掉孩子的不安和痛苦。上幼儿园也一样。
让孩子认识&规则&是顺利入园的第一步
&&& 我女儿圆圆大约两岁半上正规幼儿园。在送她上幼儿园前,我正好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大约休了四个月。经过这四个月,也许她的印象就是妈妈天天和她在一起。
&&& 我知道孩子上幼儿园需要面对两道难关,一是和妈妈的分离焦虑问题,二是对幼儿园的适应问题。当一个人离开熟悉环境,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总会有恐惧感,幼儿当然更是这样。另外,孩子以前一直在家中自由自在的,进入幼儿园后,就要受各种规则约束,如果不能够适应,就会反感去幼儿园。
&&&&我确定好送圆圆到哪家幼儿园后,就带着她到幼儿园先看了一次。站在幼儿园的栅栏外,看着里面的孩子们排队做操或玩耍。圆圆看起来对幼儿园的生活有些好奇有些向往。我简单地跟她说了一下过几天我要上班,要把她送到这里,她可以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由老师看着他们。问她可不可以,她说可以。
&&& 但我知道她一旦身临其境就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所以在带她直观地看到这种生活,引起她一定的向往后,也要让她知道里面的生活除了小朋友在一起玩耍外,还要有规则。
&&& 我另选了一个日子,和幼儿园老师沟通好后,带着圆圆走进幼儿园,认识了一下里面的生活。
&&& 那天去的时候是中午,午饭后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睡了,整个幼儿园静悄悄的,和圆圆上次看到的孩子们在外面玩耍的情形大不一样。我在带她走进去时就告诉她,现在是午休时间,小朋友都在睡觉,所以院子里看不到人了,并告诉她我们进去后,说话声音轻些,不要把小朋友吵醒了。圆圆懂事地点点头。
&&& 一个老师带我们进了教室,我们看到教室里没有床,孩子们打地铺睡在木地板上,分两排睡着,小鞋子整整齐齐摆放在地铺前面。我低声问圆圆,&宝宝,你看小朋友都睡觉了。大家一起睡觉好不好啊?圆圆说好。我又问:&如果哪个小朋友不想睡,乱吵吵,弄得别的小朋友睡不着,那样好不好啊?&圆圆说不好。
&&& 我又给圆圆指一下地上的小鞋子,对她说,小朋友睡觉前,老师会要求大家把鞋子摆整齐了。我问圆圆,&你说这些小鞋子摆整齐了好,还是乱扔乱放好?&圆圆说:&摆整齐好&。我说对,如果乱扔乱放,既不好看,小朋友醒来了也不好找到自己的鞋子。
&&& 然后我们又在教室里简单参观了一下,看到所有的玩具都收纳到了筐子里,整齐地放在墙角;小朋友们从自己家带来的各不相同的小杯子整齐地摆放在饮水桶旁边的架子上。这些我都指给圆圆看,让她感觉到整洁和条理。
&&& 简单参观过后,我们就出来了。回家的路上,我对圆圆说:&在家里就小圆圆一个孩子,妈妈让你睡觉,你说不想睡,那就不睡了。在幼儿园,一个老师要照顾好多个小朋友,老师说小朋友该睡觉了,如果有的小朋友去睡有的不去睡,老师就不知该照顾谁了。你应该听老师的话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去睡呢,还是像在家里一样说我不想睡?&圆圆想想,说&去睡觉。&我亲亲她的小脸蛋说,嗯,宝宝说得对!
&&& 我继续对她说,幼儿园的老师每天会带着小朋友做很多事情。老师说,小朋友们,现在要上课,请大家先把玩具收好。如果你正玩着一个玩具,不想收起来。那你说,应该听老师的话收起来,还是不听老师的继续玩?圆圆说&收起来&。我亲亲她的小脸蛋肯定了她的回答,继续问,&如果小圆圆正和小朋友玩积木,老师说小朋友们该吃饭了,大家现在排队去洗手。你应该赶快去洗手,还是继续和小朋友玩积木?&圆圆说&去洗手&。我说&对,宝宝说得真好!&然后我告诉她,幼儿园每天有很多事情,老师都会告诉小朋友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每件事情应该如何做。小朋友如果都听老师的话,幼儿园就井井有条,小朋友高兴,老师也高兴。然后我又问她:&如果有小朋友像在家里一样,想干什么干什么,不听老师的,是不是就乱七八糟的啊?&圆圆也许不懂得&井井有条&和&乱七八糟&是什么意思,但她肯定能感觉出来这两个词的意思,顺着我的话说&是&。
&&& 我满怀信任地对她说:&小圆圆去了幼儿园,就会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不让幼儿园变得乱七八糟,是不是?&圆圆说&是&。我充满赞赏地又亲亲她的小脸蛋,让她知道自己的回答非常好。
&&&&通过参观和对话,我让圆圆知道幼儿园是有&规则&的,更让她看到了规则之美。这样可保证她进入幼儿园后,不会面对一些约束感觉难受,而且也懂得了要配合老师的道理。
&&& 儿童天生善良,天生趋利避害。如果他们感觉到某种东西是美的、好的,就会不自觉地接受;如果感觉某种东西是令人生厌的,就会下意识地避开。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到幼儿园能听老师的话,顺利接受幼儿园的各种规则,所以也往往会给孩子提前做思想工作,或提前进行训练。但是,不少家长却把工作做反了。
&&& 比如有的家长想训练孩子收拾玩具,就说&以后不能乱扔玩具,这样到了幼儿园老师会批评你的。&或者说&上了幼儿园就不能这样剩饭了,以后要学会把碗里的饭都吃干净了。&还比如,&这么不听话,我管不了你,等去了幼儿园,看老师怎么收拾你!&&&这些话只是简单地把规则和惩罚联系到一起,却没能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其潜台词就变成了&幼儿园要束缚你,不会让你舒服的&。这样做思想工作,都做到了目的的反面。这种情况,可能和家长自己对&规则&的认识有关。所以首先家长自己要正确认识规则。你如果视规则为绳索,是不快的,则一定会传达给孩子一种被&捆绑&的信息。要孩子学会&守规则&,就必须让规则表露出它可爱的一面,必须不能让规则以一副青面獠牙的样子出现。
&&& 幼儿园如果能为新入园的小朋友提供一次参观机会当然是最好的,假如没有这样的条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在其它的地方体会秩序之美。请注意,在体会中一定要用&问&来启发孩子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以&讲&来说明和灌输。
&&& 比如,带着孩子排队时,问孩子大家都这样排队好,还是不排队拥挤好;再问孩子如果大家都排队,可有的人不排,乱插队好不好。问话要在幼儿理解的范围内,如果感觉孩子不理解,可以适当解释。还可以通过做游戏让孩子体验&听话&的好处。比如由妈妈扮老师,爸爸、爷爷奶奶和孩子自己扮小朋友。&老师&指挥大家去做一件什么事,看谁做得最好,上课、吃水果、喝水、下楼玩、吃饭、睡觉,都可以成为游戏内容,让孩子初步体会一下配合是什么意思;然后让孩子扮老师,指挥各位&小朋友&做事。当孩子做&老师&时,各位&小朋友&要尽量配合,首先让孩子体会配合的美;偶尔故意捣蛋一下,让孩子体会不配合带来的不便。
&&& 送孩子上幼儿园前,切忌把幼儿园说得太好。有的家长为了吸引孩子进幼儿园,就把幼儿园说得天花乱坠。幼儿园有很多玩具,有小朋友一起玩,老师像妈妈一样&&孩子进到幼儿园后,发现不是妈妈讲的那个样子。一方面会因失望而不愿去幼儿园,另一方面不再信任妈妈,妈妈以后再讲多少去幼儿园的道理,都没用了。
&&& 在孩子成长中,总会有一个又一个困难出现在他们面前。家长应客观陈述这些事情的真相,不夸张困难和痛苦,也不过分美化客观事实,要尽量实事求是地呈现真实状态,引导孩子坦然面对,从心理上接受,这样才能培养他们接受困难,适应生活的能力。一切虚饰之言都会妨碍他们正确认识事物,也会阻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育。
孩子上幼儿园,解决规则问题相对容易,最难解决的,是孩子和家长的分离焦虑。
解决分离焦虑的关键是家长的态度
&&& 本来幼小的孩子就非常依恋家长,如果突然把他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然后家长又转身走了,孩子会有一种被抛弃感,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家长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跟孩子说清楚为什么要送他到幼儿园,是降低焦虑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给孩子讲为什么要上幼儿园。比如妈妈必须要上班,爷爷奶奶要回老家了,或他应该去幼儿园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等。但有时这些&思想工作&的效果等于零,因为孩子并不能理解这些东西。
&&& 其实孩子最懂事,最乐意听大人的话。如果家长讲的道理没有被孩子接受,多半是道理没讲好,孩子没有理解了。而道理没讲好的原因,经常是成人对事情的理解和幼儿的不同步。所以家长讲道理时,一定要关注孩子是否理解了道理。
&&& 在送圆圆上幼儿园前,我也是跟她说妈妈要去上班,所以送她到幼儿园时,会跟她说&宝宝再见,妈妈去上班了。&圆圆到幼儿园第一天有新鲜感,很高兴地进去了;第二天就有些不愿意了,和我道别时依依不舍,想要哭的样子。第三天早上送她去幼儿园,她在大门口不愿进去,说要跟妈妈回家。我就只好又给她讲妈妈要去上班的话,她无可奈何地哭着跟老师进去了。到四天,早上要送她到幼儿园时,她忽然说一句&妈妈不要和上班在一起,和我在一起。&
&&& 圆圆这句话一下提醒了我,我才意识到孩子心里在想什么。是啊,&上班&对成人来说多么简单的一个词,可一个小孩子怎么知道什么叫&上班&呢?本来天天和妈妈在一起,现在突然有一个叫&上班&的东西跳出来和她争夺妈妈,她当然不愿意了。我于是决定带圆圆去看看什么是&上班&。
&&& 第二天我正好没课,就把圆圆带到学校。在路上我就告诉圆圆,妈妈上班就不在家里了,而是到学校。进了学校大门后,我告诉圆圆,这就是学校,妈妈每天就是来这里上班的。然后我把她带到教学楼。正值学生们上课的时间,我让圆圆从教室门的玻璃上看进去,一个老师正在讲台上讲课。我告诉她说,妈妈是老师,就是像这个老师一样,要天天来这里给学生上课。这就是&上班&。
&&& 圆圆一定是听懂了,她明亮的眸子里闪现出好奇的神情,看看教室里的老师,又看看我,说&妈妈上班&。我说对,这就叫上班。你看妈妈上班时是不是不能带小圆圆呀?她点点头。我又问,&那妈妈上班的话,小圆圆是不是应该去幼儿园啊?&她说是。我继续鼓励她说:&宝宝每天高高兴兴去幼儿园,妈妈就能每天高高兴兴来这里上班,下班了就去接你。
我还带圆圆去了办公室,尽量让她完整地看到我平时的工作场景,并简单给她讲了我平时要备课、看作业。我相信她听懂了,虽然她不会理解讲课、备课的含意,但她知道妈妈是必须要天天来这里做事的,这个时间没有办法和她在一起。
&&& 所以第二天,我送她到幼儿园时,她情绪明显好多了,我不再给她做思想工作,一路上和她兴高采烈地说一些话,丝毫不涉及幼儿园的问题。我在努力给她营造一种感觉,去幼儿园是一件普通而自然的事,根本就不需要说什么。到了幼儿园大门口,有的小孩子在哭闹,圆圆显然已有了相当的克制力,非常配合地走进大门,走到老师跟前。我把她交给老师,跟老师说两句话,就跟她说再见。
&&& 能看得出,圆圆还是非常难过的。她嘴里说&妈妈你去上班吧&,两只小手却抓着我的手不肯松开,可怜巴巴地看着我,强忍着眼泪。我口气轻松地说好的,你跟老师进去吧。她又说&妈妈你去上班吧&,小手抓得更紧,眼泪就下来了。这一瞬间,我内心一片柔软,眼泪也差点下来。这小小的人,已经在动用理性和毅力来忍受痛苦了。也许我的第一个冲动是蹲下来抱抱她,安慰几句。但我知道不能,那样做是对她脆弱的无意识奖赏,反而会放大她的痛苦。我不能强化她这种情绪。
&&& 所以我只是笑笑,一脸轻松地把她的手拿开,以愉快的口气说&宝宝跟老师进去吧,妈妈走了啊,再见!&扭头就走了。
&&& 圆圆哇一声在我背后大哭起来,我的心一下被揪住。真想返回去抱抱她,给她擦擦眼泪,还是忍住了。只是回过头,仍然笑着轻松地跟她挥挥手说,&不要哭了,跟老师进去吧,再见宝贝。妈妈下班了来接你!&转身就走了。圆圆还在背后大声哭,我的眼泪也下来了,克制着没再回头。小孩子最会察言观色,只要你流露一点软弱,他立即会把握住,并在以后利用你的软弱。家长在这种时候态度要和蔼而坚定,让孩子知道没有什么商量的余地。下午接圆圆时看她情绪愉快,我没再提说早上她大哭的事,尽量淡化她不愿去幼儿园这件事。
&&& 接下来一天,圆圆早上去幼儿园时还是有些情绪低落,我没再说什么,既不安慰也不讲道理,假装没在意她的情绪。到了幼儿园,还是采取和前一天一样的态度,轻松愉快地和她说了再见后,转身就走,圆圆还是一副悲伤欲哭的样子,但没再大哭。从那以后,圆圆就越来越好送了,随着她和幼儿园小朋友越来越熟悉,去幼儿园成了一件非常正常自然的事情。虽然偶尔她还是不想去,但只要觉得有必要去,就很配合地去了。
&&& 圆圆从小就显得懂事,很&听话&,这也许有天性的成份,但最关键的是我从没用过哄骗和强迫的方法,也一直注意不对她进行负面刺激。在我和孩子的交流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采取疏导的方法,认真对待孩子的理解和感受,以她能理解的方法让她接受一些她原本不愿接受的事情。
让孩子顺利入园的一些细节
&&& 那么,如果在初上幼儿园时孩子的思想工作没做好,已经出现了天天为去幼儿园而哭闹不已的问题,如何改正?下面一位家长的做法值得借鉴。
&&&& 这位家长说她的孩子原来是奶奶和爷爷天天接送,老人们心疼孙子,每天早上送孩子到幼儿园门口,都要和孩子又亲吻又拥抱又许诺早早来接,表现出依依不舍。结果弄得孩子上幼儿园已有几个月了,每天早上还都是在嚎啕大哭中被老师强行抱走。父母多次告诉爷爷奶奶早晨不要那样和孩子缠绵,老人们不爱听也做不到。于是父母决定以后自己轮流送孩子,老人们只负责下午接。
&&& 妈妈先给孩子做了一下思想工作。妈妈对孩子说,&以后妈妈和爸爸送宝宝去幼儿园,爷爷和奶奶接宝宝回来,好不好?&孩子当然更乐意妈妈和爸爸送自己,说好。妈妈又问孩子:&你喜欢妈妈每天都高兴还是不高兴?&孩子说喜欢妈妈高兴。妈妈又问:&你喜欢老师每天高兴还是喜欢老师不高兴?&孩子说喜欢老师高兴。于是妈妈说:&妈妈早晨送宝宝去幼儿园,你如果开开心心地让老师拉着手走进去,妈妈和老师就都高兴;如果你哭闹着让老师强行抱进去,妈妈和老师都不高兴。&然后问孩子,&宝宝你说,你高高兴兴地跟老师拉着手走进去好,还是哭着让老师抱进去好?&孩子说:&走进去好&。妈妈赞赏地夸孩子说得对,然后问孩子明天想不想试一下,让老师和妈妈都高兴,孩子说想,家长就跟孩子约定好明天就这么做,他也愉快地同意了。
&&& 第二天早上送孩子到幼儿园路上,妈妈简单提醒了一下昨晚和孩子的约定。所以孩子和妈妈道别时,虽然还有离别的焦虑,但忍着没有哭,乖乖地让老师拉着手进去了。家长也不和他纠缠,说完再见,立即转身走了。晚上回家,妈妈故意当着孩子的面跟爷爷奶奶说孩子一下懂事了,从今天开始上幼儿园再也不哭了,并说自己今天一天为此真高兴;孩子爸爸回来,妈妈又给爸爸讲一次,全家人都表示出对孩子的欣赏。幼儿园老师也及时表扬了孩子。孩子从那以后,果然上幼儿园不再哭闹。
&&& 这位家长的做法非常好,她注意刺激孩子善良和自尊的一面,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有这种可能,孩子虽和家长约定去幼儿园不哭,但第二天孩子没能遵守诺言,临阵又故伎重演,哭闹不已。这种情况下,家长也不要生气,切不可指责孩子说话不算数,应该晚上回到家中重新激励孩子。比如这样跟孩子说:宝宝今天早晨上幼儿园哭了,因为宝宝一下子还不习惯不哭。不过,宝宝特别懂事,想让妈妈高兴,也想让老师高兴,以后肯定能做到上幼儿园不哭,是不是?然后问孩子想不想明天再试一下,看自己能不能不哭。家长这样既给出理解又给出期望,孩子肯定会在第二天表现得更好,因为孩子天性愿意配合家长,而且是有自尊感的。只要孩子表现比前一天好,哪怕是好一点点,家长就及时进行正面强化,几天下来,孩子肯定就不哭了。
&&&& 很多家长太擅长批评孩子,但批评的后果往往是孩子做得更差。比如,你可以对孩子说,&不听话的孩子才闹着不去幼儿园。你这样哭闹,是个说话不算数的孩子。&也可以说:&我的宝宝最懂事了,知道哭着去幼儿园不好,以后肯定能做到去幼儿园不哭。&两种说法一定会产生两种效果。
&&& 还可以通过给孩子&树榜样&的办法,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更好,怎样就不好。比如说:&越越这个孩子真不错,你看他去幼儿园只哭过几次,现在一点都不哭了,每天高高兴兴去上幼儿园。&然后对孩子表达信任说,宝宝肯定以后也能像越越那样,是不是?
&&& 像其它事一样,在上幼儿园这件事上,家长也切不可骗孩子。有的妈妈早晨要去上班,需要爷爷奶奶或保姆送孩子到幼儿园,妈妈走时担心孩子哭闹,就把孩子骗到另一个屋,然后妈妈悄悄走了。还有的家长在家里和在路上都骗孩子说不是去幼儿园,是去公园,结果却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门口。这些做法都是非常不可取的,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损害孩子对他人的信任感,导致孩子以后多疑和说谎。还有家长因为孩子每天上幼儿园纠缠得心烦,就对孩子发脾气,甚至打骂孩子,那么上幼儿园这件事就会和一件非常不痛快的事联系在一起,孩子会更讨厌去幼儿园这件事。采用这些方法的家长,根本原因是他们不信任孩子,不认为孩子是有理性的。
&&& 还有的家长会这样说:&妈妈知道宝宝在幼儿园会难过,妈妈和你一样难过。&这不是共情,是煽情,只会助长孩子的脆弱,让他更加缠绵。也有家长为了安慰孩子,就说妈妈会一直在幼儿园大门外等着,离宝宝很近,到放学时就进来接宝宝。这种不合逻辑的解释既不能安慰孩子,也会让孩子对于为什么上幼儿园更加不解。试想,孩子明明知道妈妈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他会把更多的心思放到大门外,更没有心思和小朋友玩;而且他会把幼儿园看作是妨碍他和妈妈见面的障碍。这时,幼儿园变成了一个囚牢,变成了横亘在自己和妈妈中间的一个恶魔,他内心会更加反感幼儿园。如何安慰孩子真是一门艺术,你可以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说,但切不可胡乱编造事实。
&&& 家长除了在情绪上不要做负面渲染,在做法上也要思考一下。有位妈妈,她准备要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就把孩子独自送到外地的姥姥家住了一个月,认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习惯和妈妈分离。结果是孩子回到家后,和妈妈寸步不离,哪怕妈妈上卫生间,他也要跟到门口等着,唯恐妈妈转眼间又消失好长时间。家长这样的做法,其实更增加了送孩子进幼儿园的难度。一个人不是经历过刀割,就会不在意针扎。须知人往往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家长在任何时候,想解决孩子的一个心结问题时,都不要有这种&以毒攻毒&的心理,孩子承受不起。
&&& 儿童是以感觉来做事的,但他们的感觉和成人的不一样。儿童的感觉全部出发于真善美,所以客观上漾溢着理性的光辉。如果我们真的以一种尊重的态度来面对儿童,则可激活和强化其理性的一面,孩子就会表现出&懂事&和&听话&。而所谓尊重或不尊重,一个重要前提是对孩子信任还是不信任。检验家长信不信任孩子,有一个试金石,就是看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时,经常是紧张的、刻板的,还是坦然的、轻松的。
&&& 比如,有的家长一旦开始送孩子去幼儿园,就风雨无阻地坚持天天送,唯恐一天不送,就会把孩子惯坏了。这种担心大可不必。如果你的孩子真是那种给三分颜色就要开染坊的人,那一定是他已被当作一个不讲信用、没有分寸感、没有自尊心的人看待过。须知孩子天性都是有分寸感、有自尊的。这一点,在我送圆圆上幼儿园的整个过程中深有体会。
&&& 她当然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经常会有不想去幼儿园的想法。我记得她大约四岁时,有一次不想去幼儿园,晚上睡觉前就问我今天是星期几。我告诉她是星期三。她说&怎么不像星期三?&我问像星期几,她说&像星期五,像星期六&。我知道她在耍小猾头,笑笑说&嗯,我也觉得有点像,如果是星期五就好了,明天可以睡懒觉。好,不说话了,睡觉吧,明天早晨妈妈单位有事,可不能迟到。&看我这样,这个小小的人就无计可施了。当然,我也尽量满足她的愿望。如果哪天我单位没什么事,而她又不想去幼儿园了,我也会在家里陪她玩一天。每到这种时候,圆圆都非常高兴。家长和孩子相处从来不强制,所以孩子不&拧&,形成了很好的理解力与自制力。
&&& 我的一个朋友跟我说,她儿子刚上幼儿园不久,不想去,还想跟以前一样每天到爷爷家。说了几次,看父母不同意,就说如果让他去爷爷家呆一天,他以后就好好地上幼儿园。孩子父亲认为既然送幼儿园了,就应该坚持天天送。担心儿子到爷爷家呆一天,更不想去幼儿园。妈妈觉得应该尽量理解孩子、信任孩子,相信他能说到做到,于是跟孩子讲好了,第二天把孩子送到爷爷那里。孩子到爷爷家玩了一天后,果然在接下来的时间信守诺言,每天愉快地上幼儿园,再也不哭闹了。这位妈妈说没想到孩子这么信守诺言。
&&& 我在和一些家长交流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其实,要解决孩子和家长的分离焦虑,很多时候不是要去给孩子做工作,而是要解决家长自己的焦虑情绪。比如我收到一位家长的来信,她说准备送女儿去幼儿园,孩子还没去呢,可她的心已经揪成一团了,眼前总是女儿离开妈妈时撕心裂肺地哭的情景。想到这一点,她就退缩了,不想把孩子送幼儿园了。
&&& 家长的焦虑情绪是对孩子焦虑情绪的渲染和放大,不但不能给孩子一点点安慰,更削弱了孩子的意志力。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想一下,为什么送孩子去幼儿园?如果送幼儿园是有必要的或有益的,就应该坦然面对,以轻松愉快的态度和孩子一起迎接这件事;如果认为送幼儿园就是让孩子去受罪了,是件苦难之事,那么何苦呢,干吗要跟自己和孩子过不去?
&&& 孩子一生会遇到许多痛苦和坎坷,作为家长,你是以勇敢而克制的心态面对现实,首先给孩子树一个榜样,传达一种坦然的感觉;还是只顾尽情释放自己的情绪,给孩子加上更重的心理负担?这是优质母爱和劣质母爱的区别之一。比如有位家长,在带孩子去打针时,孩子还没大哭,她自己居然心疼得先哭了,结果是直接地把孩子吓住了。家长的态度对孩子影响甚大,一个不理性不克制的妈妈,怎么能教会孩子理性和克制呢。(未完待续,请继续看连载二、三)
&&最后修改于
该日志已被搜狐首页录用: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上海儿童乐园地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海儿童乐园地点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字宝宝乐园 5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字宝宝乐园 5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猪猪乐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