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种族有几个种族?

马来西亚是一个什么样民族的国家?_百度知道
马来西亚是一个什么样民族的国家?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国家。建国于1957年,在1963年邀请新加坡、沙捞越、沙巴和汶莱加入组成马来西亚,后来汶莱临时退出。然后1965年新加坡也退出。因为受英国殖民地统治,所以大量带进中国人和印度人在那里工作,进而定居。马来西亚成立以后,加上沙捞越的伊班族和沙巴的卡达山族,加上马六甲的葡萄牙跟当地人混血儿后裔及跟泰国边境地区的泰裔,造成马来西亚拥有多元民族的存在,也造成当地多元文化社会的人文景观。不过按照人口的比率,马来人占国家总人口约六成五,华人二成六、印度人不到一成加上其他少数民族。因此马来民族占主导地位。不过按照人种学的角度,其实并没有“马来族”的存在。马来族是东南亚一个大族群的总称,当中包括爪哇族、亚齐族、武吉斯族等。所以马来西亚宪法规定,只要是说马来语、日常生活奉行马来民俗及信奉伊斯兰教者,经国家登记局的认定,就是马来人。华人主要是中国人的后裔,祖先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南方的省份如福建、广东、海南等。因为马来西亚的法律规定娶嫁穆斯林者皆强制入教,因此鲜少有异族通婚现象。当地华人自力更生建设了华文教育,尤其是华文小学,得到政府部分的资助,其他都是华社自身赞助。印度人主要是来自印度南方省份的泰米尔人。不过他们之间也有种姓之分而没有华人社会那么团结。至今大部分印度人属于马来西亚社会中贫困阶级。
参考资料: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马来西亚是多元化的国家。马来人占最多,华人居第二多,印度人为第三多。还有其他民族例如:卡达山人-多居住在东马的沙巴(婆罗洲),是当地的土著。伊班人-大多住在东马的沙劳越,当地的土著。娘惹-源自马六甲(大约十五世纪),是由华人和当地马来人混合,保存华人的习俗,同时加入马来人的文化。葡萄牙人的后裔/混合—在马六甲还保留他们的文化。还有许多民族(土著),无法一一表明。
马来西亚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马来西亚主要以什么人种为主_百度知道
马来西亚主要以什么人种为主
马来人是黄种人,和中国古代南方的越人有关,公元12世纪随着和阿拉伯商人交往的加深逐渐信仰了伊斯兰教。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7条回答
主要是马来人种和华人咯情况和新加坡差不多...还有其他一些人种,气泵上都是东南亚人种了
马来西亚第二大特色在于多人种的混合,包括马来人、印度人、中国人、阿拉伯人等,聚集在一起,是马来西亚犹如世界民族的大熔炉。主要人种是马来人~希望满意我的回答~呵呵
蒙古人种(Mongoloid),又称黄种人,亚美人种。马来西亚是南亚亚种
马来亚人 蒙古利亚人种南方型
马来人,很明显注明马来西亚的(马来字)。
马来西亚当然是马来人咯。。
马来人,华人,印度人
马来西亚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校园里的种族歧视引非议 华人抱怨马来西亚社会有欠公平
&非马来族学生滚回中国、印度去!&马来西亚一学校校长对学生这句含有种族歧视倾向的怒斥成为媒体关注焦点。据了解,一所马来西亚中学女校长在该校周一举行的全校大会上因对现场吵闹的秩序不悦,责骂了在场的所有学生。而面对喧哗的非马来族学生,该女校长竟&失控&叫道,&回到你们的国家去&。这也是该国近期发生的第二起校园种族歧视案。有分析认为,校园种族歧视案或将导致马来西亚民族关系紧张。&一个负责监管老师和学生的人怎么会有如此的言行?&女校长涉嫌种族歧视的言论被披露后,引发舆论批评。据报道,很多华人和印度裔学生家长对此严重不满,但因&担心影响孩子的前途,不敢报告给当地警察和相关部门&。批评者认为,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竟然有这样失当的言论,让人震惊。据介绍,相关组织正呼吁并着手核实事情的真实性,如果查出确有其事,将处罚这个&涉嫌制造种族关系紧张&的校长。这已经是一周内在马来西亚校园发生的第二起种族歧视事件。新加坡《联合早报》24日报道称,马来西亚雪兰莪双溪毛糯的一所小学近日以食堂正在装修为由,下令校内&非马来族学生在更衣室用餐&,遭到一名学生家长的投诉。此次事件上周在马来西亚社会引起了不小争议。事后,马来西亚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下令彻查此事,当局也指示校方立即停止不当做法。纳吉布上任之初提出了&一个马来西亚&理念:&不同种族人民的地位和权益在马来西亚都是公正平等的,彼此之间能够同沾惠益,团结一致。&但在现实中,歧视言论和行为在马来西亚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时有发生。马来西亚主要由三大族群组成,其中,马来人占67.4%,华人占24.6%,印度裔占7.3%。有记者此前在马来西亚采访时曾听一些当地华人抱怨称,马来西亚社会有欠公平,一些马来族的民族沙文主义较为严重,几十年来政策也多向马来族倾斜。这也是在今年5月的选举中,约80%的华人倾向支持反对党的原因之一。专家建议在大马生活的华人,应该多了解当地有关法律政策,积极争取自己所应有的权利。更多马来西亚移民咨询/malaysia/
&&最后修改于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当前位置:&&&出境旅游&&&&亚洲&&&&马来西亚&&&&话说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历史
马来西亚的少数民族说什么语言
&&& 在马来西亚,有500万说汉语的中国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彼此能听懂对方的表达。那些来到这里的外国人也会惊讶地发现这里的中国人是用英语或是马来语彼此进行交流的。& 他们为什么不说汉语呢?& 同理,“为什么法国人、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彼此不说欧洲话”呢?理论上来说,每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说普通话,写普通话。但实际上.是否如此完全取决于他去哪里的学校了。年轻孩子中,受英语教育和受马来语教育的孩子们在自己家里通常使用本国语言,同时也使用学校里教授的语言。在马来西亚东部的婆罗洲的当地人也是如比。&&&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马来西亚的印度人之间。在马来西亚的印度人中,泰米尔语和印度语是人们使用比较多的两种语言,但是,马来西亚的印度人其实使用印度各地的方言,而且几乎涵盖印度的所有的方言。一些印度人的英语水平很高,不仅会说,而且能够用英语来写文章――在马来西亚.一些颇受人尊敬的著名记者就是印度人!但和马来西亚的其他外国人一样,这些印度人至少懂得一种马来语方言。
& E-Mail:
桂林探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 传真: 投诉电话:
桂林阳朔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o来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o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是马来西亚的三大民族。三大民族约占人口总数的90%。其中,马来人约占人口总数的60%,华人约占25%,印度人约占7.5%。马来族是马来西亚社会的多数民族,且一直以马来西亚的“主人”自居,但从历史发展角度而言,马来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土著”,而是以华人、印度人一样也是马来西亚的“移民”。
马来亚地区的最早居民即真正意义上的马来亚土著(Bumiputra)是原住民(Orang Asli)。原住民主要由两类人构成:尼格利陀人(Negrito)和塞诺人(Senoi)。尼格利陀人俗称小黑人,头发卷曲,皮肤黝黑。主要生活在马来半岛西部。人数在千人左右,属游牧民族,使用弓和箭,秉性简朴。塞诺人(或沙盖人)比尼格利陀人高些,好看些,有波浪式的头发和比较长的头盖骨。塞诺人约有三万六千人,由部落或以族长为首的家庭组成,使用一根可以吹出毒箭的管子为武器。
公元前1500年左右,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大批原始马来人(Proto-Malays)从亚洲大陆南部迁至印尼群岛。尼格利陀人被原始马来人同化或逃至偏远地区。公元前200—300年,亚洲大陆南部又来了一大批移民。考古学家们称他们为新马来人或续至马来人(Deutero-Malays)。新马来人与原始马来人通婚,并将其中的一部分排挤至内地,占领了马来亚地区。后来这批马来人的后代就成为现代马来人的祖先。二战后,马来人(包括少数民族)达到2,634,383人,占人口总数的45%。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时,马来人增加至400多万,占总人口的46.7%,为马来西亚第一大种族。
华人到达马来亚地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后。据《汉书o地理志》的记载,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初西汉的海外交通路线,其中包括马来西亚。但华人大规模向马来亚移民始于明朝。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后,华人逐步在马六甲建立定居点,葡萄牙人设立“甲必丹”管理华人事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益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大批华人漂泊至海外谋生。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30年代,契约华工大量涌入马来亚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从1851年——1925年,马来半岛的契约华工计有835,000人,达到历史高峰。二战后,马来亚的华侨人数达到2,615,000人,占人口总数的44.7%。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时,华人达到400万,占人口总数的41.9,成为仅次于马来族的第二大族群。
印度文化对马来亚的影响早期体现在政治方面。按照法国学者Go赛代斯的说法,公元初,马来半岛上出现了狼牙修、吉打等“印度化”国家。这是印度人向马来半岛移民的第一阶段。但直到英国统治马来半岛之前,印度人并未大批移民马来半岛。18世纪末期,随着英国殖民者在东南亚地区逐渐站稳脚跟,大量的印度人开始涌向马来亚。这些印度移民或是跟随英国殖民者而来,服务于殖民政府、从事商业活动,或是被英国殖民者招募而来,充当种植园者或市政劳工。年间,每年有超过90,000名印度人移居马来亚,达到历史高峰。二战后,马来亚的印度人达到599,617人,占人口总数的10.25%。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时,印度人超过82.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2%,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三大族群。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是马来西亚的多元种族社会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华人和印度人涌入马来亚,一度出现马来人和华人数量旗鼓相当的局面。随后,华人、印度人不断减少,至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时,马来西亚最终形成了马来人(46.7%)、华人(41.9%)、印度人(9.2%)的多元种族社会。
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后,其社会发展遵循从特权社会走向和谐社会的轨迹。从年,马来西亚政府逐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建立自己的特权。1991年后,马来西亚政府更多注重和谐社会的构建,先后提出了“新发展政策”、“2020国家宏愿”和“全民的马来西亚”等发展理念,逐步改变马来人的特权地位,向构建和谐社会迈进。
马来人特权的建立可追溯到二战后英国的新殖民主义运动。1946年,英国殖民政府公布实施白皮书计划,拟成立由马来联邦、马来属邦、马六甲和槟榔屿构成的“马来亚联盟”(Malayan Union)(新加坡划为直辖殖民地)。该联盟建立后,马来苏丹仅保留王位和象征性的宗教事务权,实权则收归吉隆坡中央政府和总督。马来各界对此强烈反对,纷纷举行游行示威。1946年5月,各地的马来人协会代表在吉隆坡集会,成立一个全国统一组织“马来亚民族统一机构”(简称巫统)。巫统的成立拉开了华人与马来人的斗争序幕。
第一,为了公民权的争斗:马来人获得政治特权。在巫统的强大政治压力下,英国人放弃了马来亚联盟计划。1948年1月,殖民当局公布马来亚联合邦宪法,并于2月1日建立“马来亚联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联合邦宪法规定,要申请获得马来亚联合邦公民权身份的人必须在马来亚出生,且在申请公民权之前的12年间至少有8年在马来半岛居住,必须表现良好、忠诚,会说马来语和英语,遵守马来习俗。如果是移民则必须在申请前的20年间有15年在马来半岛居住。公民权的规定,意味着大量华人将被排斥在马来亚联合邦之外。日,英国人颁布“紧急状态条令”,宣布马来亚共产党非法,大肆打压马来亚的反动力量,并建议将大约50万华人遣送回中国。
日,以陈桢禄为首的马来亚华人于建立马来亚华人公会(MCA),援助处境艰难的华人,为华人争取公民权和参政权。1952年2月,巫统与马华公会组成联盟,参与吉隆坡地方议会选举,获得胜利。1955年4月,马华联盟吸收印度人国大党组成马华印联盟党,参加马来亚联合邦首届大选获胜。在争取独立的过程中,巫统和马华多次合作,并一同起草联邦宪法。但华人公民权身份问题成为瓶颈。
对华人而言,获得公民权极不容易。首先,大部分华人是文盲,要他们通过规定的笔试和口试,简直难如登天。另外,华人还得证明自己效忠,这又牵涉到许多不合理的审问。于是,马华公会要巫统接受,凡是愿意放弃中国国籍的华人,都可选举成为马来西亚公民。马华的要求遭到了马来精英的反对。因为在马来人的概念里,华人作为“移民”,是不可能成为马来西亚公民的。但是为了争取独立,马来人的领袖东姑o拉赫曼答应了马华的要求,这也成为拉赫曼1969年下台的重要原因。作为交换,马来人要求享有“特权”,即政治领域,马来精英主导,在公务员的录取中,马来人必须占多数;经济领域,马来人本来拥有的土地被列为保留地,不得随意转卖给非马来人;文化领域,伊斯兰教是国家官方宗教,马来语是国语、官方语言,在政府奖学金分配、高校录取比例上,马来人必须占多数。
双方的妥协,保证了巫统和马华公会的短暂融洽。日,马来亚联合邦获得独立,巫统、马华公会、印度人国大党组成联盟政府共管马来亚。然而,敏感的种族问题始终成为马来亚联合邦政治斗争的焦点。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的建立和1969年的议会大选将短暂的和谐逐步推向深渊。
第二,为了马来人的特权地位:新加坡退出。1959年,新加坡自治政府总理李光耀提出将新马合并,引起马来巫统的紧张和抗议。马来人的反抗根源还是种族问题,因为合并以后,新加坡的近80万华人和印度人将使马来人和非马来人在总人口上的比例分别变为45%和55%,使马来人处于劣势。尽管拉赫曼最终因为担心新加坡成为马来亚门口的“古巴”而答应新马合并,但马来人还是将沙巴、砂捞越纳入马来西亚联合邦,以抵消非马来人的数量。经过多方讨价还价,马来西亚联邦终于于日建立。
然而,联邦的建立并未掩盖住马来人与华人的恶斗。1964年,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宣布参加全马来西亚的议会选举,此举激怒了巫统。尽管人民行动党多次表示参选的“目的是要同巫统及中央政府合作,为马来西亚的成功助一臂之力” ,且李光耀公开赞扬巫统的两个主要领导人总理东姑?拉赫曼和副总理拉扎克“是马来西亚生存和成功的关键”,并真诚地说明并无反对巫统之意。 但敏感的巫统看穿了人民行动党企图取代马华公会,与巫统较量的真正用意,力挺马华公会保住在联盟党中的地位。
正如巫统所期待的一样,人民行动党在选举中惨败,中央议会和州议会均只有一人中选。而后,行动党发动了第二波攻势,一场意识形态进攻在马来西亚展开了。行动党向巫统传播自己的信仰,使巫统领导人相信要消灭马来人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落后根本出路在于要执行行动党的主张“民主社会主义”。但是行动的策略再次激怒了巫统和极端的马来民族主义者。1965年7月,新加坡城市建设规划迫使马来人搬迁,激起了马来人的抗议,马来西亚的极端马来民主主义者巫统秘书长贾法儿o巴巴发表挑衅演讲,指责李光耀试图打断新加坡马来社会的脊梁骨,并称有足够的证据把李光耀送进监狱,因为他压迫和镇压马来人。他威胁说,如不停止敌视马来人,“马来人将要把民主仍在一旁,开始用拳头教训人民行动党”。
于是,马来西亚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民族冲突,22人死亡,461人受伤。
然而,冲突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人民行动党公开宣布以一个马来西亚的政治角色与巫统谈判马来西亚最敏感的民族问题,毫不忌讳地提出“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并指责在巫统的统治下,马来西亚已演变为马来人的马来西亚。实际上早在1965年初,李光耀就成立“马来西亚团结民族会议”,试图改变马来西亚政治格局,组建一个只强调阶级分歧,淡化民族界线的政治联盟,从而构建一个多元民族和睦共处的国家。然而李氏的政治设想再度激怒巫统,1965年5月,巫统大会召开,发言者纷纷谴责李光耀,并要求逮捕李氏。痛苦的政治现实加上经济利益的冲突,拉赫曼总理最终选择了新马分离。日,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立共和国。
华人与马来人的对抗以马来人的胜利告终。其主要原因在于华人文化挑战了至高无上的马来文化。所谓马来文化,其核心要素包括伊斯兰教为马来西亚国教;最高元首为国家统治者、苏丹和国王为州统治者;马来语为国语和官方语言。其中,最突出的特征便是马来主权和马来人至上。马来人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生活着和存在着,不容许任何人挑战和质疑。一旦有人试图触犯马来文化,必然引起马来人的强烈反抗。新加坡华人正是触犯了马来人至高无上的政治特权而受到了惩罚,但这不是一般的惩罚,而是一场毫不妥协的政治革命,是马来人扞卫自身特权的革命,在这场强权革命中,只有一个胜者。新加坡分离了,马来人胜利了,马来西亚历史和政治随之调整方向。从此,马来文化更加强势,继续主宰马来西亚政坛,也为马来西亚下次政治转型埋下隐患。民族文化冲突开始成为马来西亚政治变革的推动力。
第三,为了政权的力量:“5.13事件”与国民阵线。四年之后的1969年全国大选将种族冲突推向顶峰。5月,马来西亚举行全国大选,马来西亚联盟党在联邦议会选举中仅获得104席中的66席,所获选票占总选票的48.11%;在州议会选举中获得282席中的162席,所获选票占总选票的47.95%。这几个数据远远低于前两届大选的成绩,联盟党在联邦议会中失去压倒性多数,并且失去雪兰莪、霹雳州和槟榔屿三个州的控制权。
首都吉隆坡所在地的雪兰莪州政权落到华人在野党民主行动党手中,这使华人欣喜若狂,而马来人则陷入惶恐。吉隆坡的非马来人青年于5月12日举行祝捷游行。他们兴高采烈,招摇过市,对经过的马来人住宅和遇到的马来人出言不逊,并进行无端的讥讽和嘲笑。一些人涌向马来人州长哈仑的住宅,要求他搬出州长官邸。怒不可遏的马来人青年于第二天举行了一次反祝捷游行,但在聚集过程中冲突发生了,开始是拳打脚踢,接着是袭击华人汽车,焚烧华人店铺。在“5.13”骚乱中,有150多人死亡,绝大多数是华人。
“5.13事件”后,马来西亚进入紧急状态。巫统成立“全国行动委员会”恢复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与此同时,“全国协商委员会”和“全国团结委员会”两个辅助机构成立,协助巫统负责讨论有关安全的一切重大问题和制定马来西亚国家意识形态,维护民族团结。在此期间,巫统中的极端势力极度膨胀,时任巫统最高委员会成员的马哈蒂尔抨击总理东姑o拉赫曼对华人过度谦让和迁就,促请拉赫曼辞去总理和巫统主席职务。1970年9月,拉赫曼辞去总理和巫统主席,拉扎克接任总理,马来西亚进入强权改革时期。
为了保证马来人在政治领域的强势地位,新任总理拉扎克实行了保护马来人特权的强权改革。改革包括三个方面,其中涉及马来人政治特权地位的共两条:一是法律上明确马来人特权,修改1948年的“煽动法”和宪法。煽动法修正案规定,马来西亚任何政府和个人不得提及任何容易激起各种民族感情的敏感问题,包括马来语的国语地位、马来人的特权以及马来统治者的主权等。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了马来人的强权地位:议会有权立法禁止对宪法中有关国语、马来人特权、马来统治者主权地位等条款提出疑义;并规定一系列行为为“煽动行为”;取消议员在议会的发言豁免权;统治者会议有权指导高等教育机构为马来人和其他土着保留一定的名额。马来特权合法化使得马来人在政治经济领域有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二是政治上加强马来人特权,成立“国民阵线”。1974年大选前夕,拉扎克建立了马来西亚新的权力机构“国民阵线”。这是一个由10个政党组成的政党联盟,它不仅在数量上超越了先前的联盟党,而且旨在团结所有马来人政党,消除马来人反对党,实现马来人政治权力的团结,形成一个权力的核心。虽然在新的权力机构中,各民族有了多了政党代表,但国民阵线中的非马来人在权力地位上比原来大大降低了,其身份也不再是“交易”的一方,而更像是老板手下的几个“伙计”。这就意味着,华人政党只能在国民阵线内部争权夺利,而不会成为马来人的“敌人”,这使马来人避开了因华人文化引发的竞争,大大加强了马来人政治特权。这从1974年大选后的新政府的内阁成员中就可窥见一斑:新政府23名成员,只有7名非马来人,华人势力被排除在马来政治的权力中心之外。
国民阵线的建立确立了马来西亚的种族政治格局,标志着马来人政治特权最终建立。从1974年国民阵线建立至今,马来人在政治领域的主导地位无法撼动,并深深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政治特权的建立也为经济和文化特权的确立进一步扫清障碍。
自年,马来亚先后实施三个五年计划,即两个马来亚计划(61-1965)和一个马来西亚计划()。这一时期,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摆脱锡、橡胶等初级产品贸易衰退的困境,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减少对英国工业品的依赖。政府提出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替代进口工业、改变产业结构的主张,采取鼓励私人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等措施。同时重视改善农田基本建设,推行农业多样化,鼓励种植油棕等经济作物。总的来看,拉赫曼总理任期内的经济政策以促进国家经济增长为主,而非突出强调族群间经济差别,刻意缩小马来人与华人的经济差距。
1969年“5.13事件”爆发后,马来西亚政府全面推行“新经济政策”,以改变各种族间、各地区间、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团结。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也开始了马来人建立经济特权的进程。
新经济政策规定:在年的20年中,第一,不分种族,为穷人获得土地,资金和其他社会福利提供更多的机会,以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规定这期间向贫困户在全国总数中所占的比重由49.3%下降到16.7%;第二利用行政手段,对各种族的资本所有权进行重新组合,以致达到马来人由2.4%提高到30%,非马来人(华人与印度人)只能占40%,外国资本不能超过30%,实现“民族经济平衡”;同时规定在就业人口方面要反映出种族人口的比率(马来人占53%,华人占35%,印度人占10%),以改变原来的“不平衡状态”;第三,马来人在各部门中所占的比重,第一产业从67.6%降到61.4%,第二产业从38%上升到51.9%,第三产业从37.9%升到48.4%;第四,该政策还提出了年的主要经济年均增长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农林渔业增长5.4%等。
为确认马来人在经济上的特权,政府陆续建立一系列有利于马来人经济发展的机构、颁布相应的经济政策,如以原住民信托局(MARA)取代乡村工业开发局(RIDA),专门负责向马来人提供资本、知识和技能培训,以促进更多马来人参与工商业活动;与此同时建立土着银行在金融上扶持马来人的工商业,以培养马来人工商业群体。在就业领域,政府通过干预高等教育、加速马来人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建立国有企业和干预私营企业活动来保证马来人就业。具体说来,最主要的就是在教育领域实行固打制,保证更多的马来人在高等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确保就业率;在国有企业,政府新建和扩大数家大企业,其中就包括当今赫赫有名的马来普腾汽车公司、国家贸易公司和马来西亚重工业公司,在这些企业中,政府雇用大量的马来人,以促进马来人担当发展国际经济的重任;在外资和私营企业,政府颁布《投资鼓励法案》和《工业调整法》保证在外资和私营企业中马来人的就业率和股权比例达到政府标准,采用“管理层收购”、“建设——经营——移交”以及在吉隆坡股票交易所上市和出售国有股的方式促使更多马来人成为国有企业的股东,有力地扶持马来企业家的成长。
到1990年新经济政策结束时,马来人在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制造业以及政府部门等多个领域中的就业比例基本实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目标,改变了马来人的经济弱势地位。
就业方面,1970年,马来专业技术人员仅59000人,1990年时已增加到355000人;1970年,马来经营管理人员从
4709人,1991年增加至471000人,且88.5%的马来经营管理人员集中在国有企业;1970年,马来人在制造业领域的就业人员仅84400人,1990年增加至605700人,增加49.1%,制造业成为马来人就业的优势领域;1970年至1985年间,政府部门新增就业机会的四分之三都分配给了马来人,且80%的官高都是马来人。
收入方面,从1970年到1990年间,马来人月平均收入的增加速度超过了华人,西马地区马来人家庭月收入由276林吉特增加到940林吉特,年均增加33林吉特,华人收入由632林吉特增加到1631林吉特,年均增加约50林吉特。1970年西马地区马来人家庭的月均收入大约是华人家庭收入的44%,1990年马来人家庭月均收入占华人家庭月均收入的67%。1970年西马地区华人与马来人的收入差距比为2.29,1990年缩小为1.74。
贫困方面,1970年马来人的贫困率高达64.8%,华人贫困率为26%,到1990年时,马来人的贫困率下降至20.3%,华人贫困率下降至5.7%。在整个马来西亚,从1976年到1990年,马来人的贫苦率由56.4%减少到23.8%;华人贫困率由19.5%减少到5.5%。
股权方面,1970年华人的股权总额为14.505亿林吉特,马来人为1.256亿林吉特,华人股权是马来人的11.55倍。到1990年时,华人公司股权仍然远远多于马来人,总额为492.965亿林吉特,马来人为208.775亿林吉特,华人股权总值是马来人的2.36倍,缩小9.19倍。就公司股权总值增加的速度而言,马来人是华人的5倍。马来人公司股权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9.6%,远远高于公司股本年均16.3%的增长率,同时也高于华人的年增长率。以公司股权比例计算,华人股权比例由27.2%增加到45.5%,增加18.3个百分点;同一时期,马来人股权比例由2.4%增加到27.3%,增加24.9个百分点。外国人股权由1970年的63.4%减少到1990年的25.4%。
马来人在上述四个领域的变化表明,马来人已基本改变其在经济上落后、贫困的弱势状态,并借助原住民信托局、土着银行、固打制等专设机构或机制逐步确立了强势的经济特权。
2012年妙文共享(3)/马来西亚的种族政治与和谐社会(一).txt & 上一次变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来西亚种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