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的月明山青代理服务器 征途现在名字叫什么啊 原来在燕国,现在...

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中国在秦岭南面的山脉叫什么名字
中国在秦岭南面的山脉叫什么名字
09-10-31 &匿名提问 发布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秦岭-淮河一线更是中国东部的天然南北分界线。[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追溯关于古代对秦岭的历史记载,其中描述我国古代的山脉分布的专著首推《禹贡》,《禹贡》中对华夏大地的山脉有“三条四列”之说。作者认为,秦岭居中,列为中条;次则有“三河两戒”之说,而秦岭分地络之阴阳;昆仑有三龙,而秦岭为中龙;葱岭有三干,而秦岭为中干,等等。所以,秦岭在很久以前,就成为华夏大地的重要山脉。  秦岭古称“南山”,《诗经》有“节彼南山”,《禹贡》称“终南惇物”,《山海经》亦称“南山”等等。根据历史记载,南山之名由来已久。《史记》中谓“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秦汉而后,东方朔有“南山天下之险也”。特别经韩愈贬潮州诗“云横秦岭家何在”,秦岭之名随韩诗而远扬。南山亦称终南山,左传有“终南九州岛之险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则说:“盖终南脉起昆仑,尾衔嵩岳”。到了清同治年间,更有毛凤枝著《南山谷口考》,“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凡南山谷口北向者,得一百五十”,正是陕南秦岭的山地。[编辑本段]地貌特征  秦岭东西长约1600多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居甘、陕南部和豫西,并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两端微向北翘的“一”字形。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山势西高东低。山脉北侧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红层盆地和江汉平原。  秦岭南北自然景观各异。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带;南坡为北亚热带北部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河谷盆地中栽植有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柑橘、枇杷、油桐、油茶、棕榈、茶、乌桕、杉木、马尾松和柏木等。  秦岭西段山势较低,山峰海拔2000米左右。丛山之间夹有成县、徽县、两当等盆地。嘉陵江上游以东的东秦岭山脉走向为正东西向,褶皱紧密,山体硕大,谷地窄小,山地平均高度米左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为中国东部超过3000米的少数山峰之一,山顶有古冰川遗迹。秦岭北邻渭河平原,其间有大断裂,为北仰南倾的断块构造。主脊偏居北侧,北坡陡而短,南坡缓而长。水系也不对称。山间多横谷,为南北交通孔道。宝成铁路沿嘉陵江河谷穿过山地。秦岭山地对气流运行有明显阻滞作用。夏季使湿润的海洋气流不易深入西北,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阻滞寒潮南侵,使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少受冷空气侵袭。因此秦岭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南河流不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多酸性。秦岭以北为著名黄土高原,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冻结,植物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土壤富钙质。秦岭山地、白龙江流域尚保存连片森林,并有珍贵动物和植物。汉中佛坪为大熊猫产地之一。商洛地区的核桃、岷县的当归等均以高产优质著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秦岭-淮河一线更是中国东部的天然南北分界线。[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追溯关于古代对秦岭的历史记载,其中描述我国古代的山脉分布的专著首推《禹贡》,《禹贡》中对华夏大地的山脉有“三条四列”之说。作者认为,秦岭居中,列为中条;次则有“三河两戒”之说,而秦岭分地络之阴阳;昆仑有三龙,而秦岭为中龙;葱岭有三干,而秦岭为中干,等等。所以,秦岭在很久以前,就成为华夏大地的重要山脉。  秦岭古称“南山”,《诗经》有“节彼南山”,《禹贡》称“终南惇物”,《山海经》亦称“南山”等等。根据历史记载,南山之名由来已久。《史记》中谓“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秦汉而后,东方朔有“南山天下之险也”。特别经韩愈贬潮州诗“云横秦岭家何在”,秦岭之名随韩诗而远扬。南山亦称终南山,左传有“终南九州岛之险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则说:“盖终南脉起昆仑,尾衔嵩岳”。到了清同治年间,更有毛凤枝著《南山谷口考》,“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凡南山谷口北向者,得一百五十”,正是陕南秦岭的山地。[编辑本段]地貌特征  秦岭东西长约1600多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居甘、陕南部和豫西,并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两端微向北翘的“一”字形。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山势西高东低。山脉北侧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红层盆地和江汉平原。  秦岭南北自然景观各异。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带;南坡为北亚热带北部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河谷盆地中栽植有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柑橘、枇杷、油桐、油茶、棕榈、茶、乌桕、杉木、马尾松和柏木等。  秦岭西段山势较低,山峰海拔2000米左右。丛山之间夹有成县、徽县、两当等盆地。嘉陵江上游以东的东秦岭山脉走向为正东西向,褶皱紧密,山体硕大,谷地窄小,山地平均高度米左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为中国东部超过3000米的少数山峰之一,山顶有古冰川遗迹。秦岭北邻渭河平原,其间有大断裂,为北仰南倾的断块构造。主脊偏居北侧,北坡陡而短,南坡缓而长。水系也不对称。山间多横谷,为南北交通孔道。宝成铁路沿嘉陵江河谷穿过山地。秦岭山地对气流运行有明显阻滞作用。夏季使湿润的海洋气流不易深入西北,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阻滞寒潮南侵,使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少受冷空气侵袭。因此秦岭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南河流不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多酸性。秦岭以北为著名黄土高原,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冻结,植物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土壤富钙质。秦岭山地、白龙江流域尚保存连片森林,并有珍贵动物和植物。汉中佛坪为大熊猫产地之一。商洛地区的核桃、岷县的当归等均以高产优质著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广义的秦岭是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  狭义的秦岭是秦岭山脉中段,位于陕西省中部的一部分。在汉代即有“秦岭”之名,又因位于关中以南,故名“南山”。   秦岭-淮河一线更是中国东部的天然南北分界线。[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追溯关于古代对秦岭的历史记载,其中描述我国古代的山脉分布的专著首推《禹贡》,《禹贡》中对华夏大地的山脉有“三条四列”之说。作者认为,秦岭居中,列为中条;次则有“三河两戒”之说,而秦岭分地络之阴阳;昆仑有三龙,而秦岭为中龙;葱岭有三干,而秦岭为中干,等等。所以,秦岭在很久以前,就成为华夏大地的重要山脉。  秦岭古称“南山”,《诗经》有“节彼南山”,《禹贡》称“终南惇物”,《山海经》亦称“南山”等等。根据历史记载,南山之名由来已久。《史记》中谓“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秦汉而后,东方朔有“南山天下之险也”。特别经韩愈贬潮州诗“云横秦岭家何在”,秦岭之名随韩诗而远扬。南山亦称终南山,左传有“终南九州岛之险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则说:“盖终南脉起昆仑,尾衔嵩岳”。到了清同治年间,更有毛凤枝著《南山谷口考》,“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凡南山谷口北向者,得一百五十”,正是陕南秦岭的山地。[编辑本段]地貌特征  秦岭东西长约1600多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居甘、陕南部和豫西,并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两端微向北翘的“一”字形。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山势西高东低。山脉北侧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红层盆地和江汉平原。  秦岭南北自然景观各异。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带;南坡为北亚热带北部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河谷盆地中栽植有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柑橘、枇杷、油桐、油茶、棕榈、茶、乌桕、杉木、马尾松和柏木等。  秦岭西段山势较低,山峰海拔2000米左右。丛山之间夹有成县、徽县、两当等盆地。嘉陵江上游以东的东秦岭山脉走向为正东西向,褶皱紧密,山体硕大,谷地窄小,山地平均高度米左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为中国东部超过3000米的少数山峰之一,山顶有古冰川遗迹。秦岭北邻渭河平原,其间有大断裂,为北仰南倾的断块构造。主脊偏居北侧,北坡陡而短,南坡缓而长。水系也不对称。山间多横谷,为南北交通孔道。宝成铁路沿嘉陵江河谷穿过山地。秦岭山地对气流运行有明显阻滞作用。夏季使湿润的海洋气流不易深入西北,使北方气候干燥;冬季阻滞寒潮南侵,使汉中盆地、四川盆地少受冷空气侵袭。因此秦岭成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南河流不冻,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土壤多酸性。秦岭以北为著名黄土高原,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河流冻结,植物以落叶阔叶树为主,土壤富钙质。秦岭山地、白龙江流域尚保存连片森林,并有珍贵动物和植物。汉中佛坪为大熊猫产地之一。商洛地区的核桃、岷县的当归等均以高产优质著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地理位置  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重要自然地理界线。东汉班固的《两都赋》中已有“秦岭”之名。历史上曾为秦国之地,故称秦山或秦岭。大致位于北纬32°30′~35°,东经103°~113°。西以临潭、迭部、舟曲境内的岷迭山系与昆仑山脉为界;东至河南伏牛山麓;北界西段自临潭北部的白石山(海拔3908米)起,东延至天水东南的火炎山(2559米),再往东以秦岭北麓的大断裂带为界,北界东段入河南境则以黄河南岸山地为界;西南以甘、川省界为界;南临汉江与米仓、大巴山分界;东南直抵郧县。[编辑本段]名称由来  中国有许多名川大山,但以秦岭最为独特。秦岭作为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生态系统,不仅仅单纯地体现在生态环境上,而且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哺育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也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如果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秦岭就应该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  追溯关于古代对秦岭的历史记载,其中描述我国古代的山脉分布的专著首推《禹贡》,《禹贡》中对华夏大地的山脉有“三条四列”之说。作者认为,秦岭居中,列为中条;次则有“三河两戒”之说,而秦岭分地络之阴阳;昆仑有三龙,而秦岭为中龙;葱岭有三干,而秦岭为中干,等等。所以,秦岭在很久以前,就成为华夏大地的重要山脉。  秦岭古称“南山”,《诗经》有“节彼南山”,《禹贡》称“终南敦物”,《山海经》亦称“南山”等等。根据历史记载,南山之名由来已久。《史记》中谓“秦岭天下之大阻也”。秦汉而后,东方朔有“南山天下之险也”。特别经韩愈贬潮州诗“云横秦岭家何在”,秦岭之名随韩诗而远扬。南山亦称终南山,左传有“终南九州岛之险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则说:“盖终南脉起昆仑,尾衔嵩岳”。到了清同治年间,更有毛凤枝著《南山谷口考》,“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凡南山谷口北向者,得一百五十”,正是陕南秦岭的山地。[编辑本段]地貌特征  东西长约1600多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居甘、陕南部和豫西,并有小部分伸入鄂西北,呈两端微向北翘的“一”字形。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山势西高东低。山脉北侧为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南侧为低山丘陵红层盆地和江汉平原。  秦岭南北自然景观各异。北坡为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山地棕壤与山地褐土地带;南坡为北亚热带北部含常绿阔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与黄褐土地带;河谷盆地中栽植有亚热带经济林木,如柑橘、枇杷、油桐、油茶、棕榈、茶、乌桕、杉木、马尾松和柏木等。  陕境秦岭是秦岭山系的骨干,山坡北陡南缓,山势巍峨壮丽。一般海拔米,高出关中盆地和汉中盆地米。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许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构成秦岭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北陡南缓的山势导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诸水源远流长,断切东西走向山岭,形成许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可谓山高水长。[编辑本段]气候特征  秦岭是中国气候上的南北分界线。特别表现在冬夏季风的巨大屏障作用。秦岭对水汽也起阻滞作用,南坡年均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北坡降水量多在800毫米以下。秦岭以北的河流水量较小,流量变化大,汛期短,含沙量大,冬季结冰。以南河流反之。习惯上以秦岭北坡和淮河一线划分,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编辑本段]历史传说  汉中地区、安康地区和商洛地区很早就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址,可推断在100-20万年前,陕南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在马家镇杨家村出土的铜鼎、编钟、陶瓷等说明先民在秦岭地区繁衍生息的历史十分悠久,遍及秦岭地区众多县城的多处原始社会遗址,证实了远古人类在此活动的足迹。  相传,尧舜时期,尧封帝喾之子契于商。契即殷商之始祖。夏商时期,在陕南境内的秦岭地区都属于梁州之地。西周和春秋时期,商洛地区就属晋,而汉中、安康属楚。 战国时期,秦岭大多属于秦地。秦汉时期,秦在陕南地区共设12个县,其中位于秦岭地区的就有略阳、凤县、上雒(商洛)和商县等。嘉陵江流域的略阳、凤县,在秦汉两代称嘉陵道,属北都郡,而丹江流域的上雒、商县则是秦王朝的根据地。《史记》、《汉书》中就有“南山檀柘;天水陇西山多林木;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山林竹木果实之饶;武都地杂氐羌,皆西南外夷,武帝初开治;楚有汉江川泽山林之饶,或火耕水耨,以渔猎山伐为业”以及“褒斜材木竹箭之饶”的记载,足以说明秦岭山区当时森林繁盛,而农业种植和捕鱼伐木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从汉末到隋唐统一的300多年间,汉中地区有“后汉,张鲁居汉中,改为汉宁郡,曹操讨平之,复为汉中郡”之说。也就是说,三国鼎立时,汉中地区还是汉中郡。西晋属梁州,南郑为州治所在地。唐代设置其为兴元府,洋州和兴州12县,而宋、辽、金时期称为兴元府。安康地区在曹魏平张鲁后,从原汉中分出,设为魏兴郡,县治同汉;晋时魏兴郡仍沿旧治,而永嘉离乱后属东晋,隋唐设金州汉阴郡,宋置金州安康郡,隶属京西南路,县治袭唐。商洛地区秦归内史,汉初至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州郡属治变化频繁,但县治沿旧。唐置商州上洛郡。北宋沿唐旧治,隶永兴军路,金属京兆府。  形成秦岭的厚重感,还有一个原因。秦岭不仅分隔了黄河和长江,形成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更滋养着自强不息、内敛厚重的黄河文化,凝铸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发展的气魄和胆识。秦岭的重要,不仅体现在独特的生态系统上,也体现在历史和文化上。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发展过程,秦岭为中华的文明进程不仅提供了生态屏障,而且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因此可以说,秦岭对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发展当中重要的自然生态因素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秦岭生态系统和秦岭的大山沉淀了很多丰富的人文和历史景观,从而使秦岭的生态环境拥有了很厚重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包括距今160万年前的猿人遗址,距今115万年完整的蓝田猿人头颅骨化石、距今18—20万年的大荔智人化石和距今4—5万年的河套人遗址。秦岭在陕西境内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非常丰富。举世公认的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寝都在陕西。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末年)、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大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和国家在此建都,为陕西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有气势恢宏的帝王陵墓,有规模宏大的古城垣和宫殿遗址,有保存完整的古建筑,有香火旺盛的名刹古寺等等。这悠久历史赋予陕西掘之不尽、观之不胜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然历史博物馆。
 这样一座原始而古拙、博大而精深的山脉气质,自远古时期就被人重视、开发和利用。早在秦朝,秦始皇就在西出阿房宫100多公里的秦岭北麓修筑宫殿,以为皇家花园。汉代武帝时,常在秦岭北坡东至蓝田、西到周至一线训练骑兵、演习军阵。皇家在山中修建的上林苑是帝王贵纣夏季避暑休闲之处。古籍《三辅黄图》中记载:“上林苑中天子秋冬射猎,取禽兽无数实其中,离宫观七十所,皆容千乘马骑。……”  对帝王贵纣的园林则有这样的描写:“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茂林富民袁广汉藏镪巨万,家僮八九百人,于北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养白鹦鹉、紫鸳鸯、青、奇兽珍禽……奇树异草,靡不培植。屋皆徘徊连属,重阁修郎……”可见当时秦岭山中富人生活之繁华奢侈。也说明秦岭山中翠微横沉,绿竹幽径,青萝袅娜,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对人们的诱惑。
 到了唐代,皇家园林修建在距都城长安仅二三十公里处,据记载,其别墅就建成在长安区皇甫峪中,每至盛夏,帝后妃子皆赴此消夏,宫殿夜夜笙歌,仕女长袖善舞。此地也是太宗李世民病逝之处,至今山中尚可看到宫殿遗址。不仅皇家在此广筑园林,官绅亦追随其后,在这里修建别墅,其中以王维的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是:有充足的水源,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要;地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故多位于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优势,如南京有“龙盘虎踞”之势,北京有“背山带海”的形胜等。我国古代都城建设都有周密的整体规划和施工法度,其主要内容可归纳为:“正朝夕”,“水地以县”,天子之国应“方九里”,“旁三门”,“有沟树之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市朝一夫”,“王宫门阿五雉”等。这一系列要求正是在我国历史上长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礼制”的体现。根据这些要求所营建的都城,一般具有方正严谨,左右对称,棋盘式布局等特点。帝王深居宫中,远离市,幽静、安全,又足以体现帝王之尊严与天下归一的愿望。商业集中,便于贸易;百姓居小巷之内,既安静,又便于治安管理。如北京古城,中心有一条庄严、笔直的中轴线,中轴线两侧是堂堂正正的对称街区,城中部有层层叠叠的紫禁城宫殿群。整个北京犹如一个完整的协调的艺术品,结构严整,层次分明,布局井然,设计匀称,棋盘状街区格外古朴、完整、协调,还有大量方便舒适的传统住宅四合院与静谧、优美和凝聚着古老历史的胡同。北京的这一古都风貌,被丹麦城市规划学家S·E·R·休森称为“世界奇观之一,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美国城市专家E·贝康称它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西安的汉、唐都城,也具有上述北京古都特点,只是在宫廷、街区布局、古城设施等方面因经过几次迁址,遗址破坏较严重。但城区及其附近地下仍保存了非常丰富的文物古迹。 &br/&&br/&&font color=#0556A3&参考文献:&/font&许嘉璐《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地理卷》
中国历代都城选址的条件首先,古代都城选址对自然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谓自然条件,第一就是山水条件.有一种说法叫选都城背山面水,也就是我们搞建筑.都城是一个建筑群体,跟盖房子一样.盖房子要采光,要朝阳.建都城呢,要选地形,要大的地形.背山面水的目的是什么呢 面水是为了生活需要,背山当然也有生活需要.背山既有生活需要,也有安全需要.因此地形对于都城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都城它是政治中心.它要考虑政治的安全,考虑它经济的发展,或者正常的一个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运作.所以说不考虑基本的经济条件,基本的环境条件是不行的.第二个还要考虑居中,天下居中.不管是夏王朝,还是商王朝,它尽量考虑它的都城要能够便于控制它的国家.但居中这个理念并不完全的就处于整个国土的中间.长期以来,我觉得中国首都,在我统计了,千年以上首都立都的是西安,九百年以上的北京,八百年以上的洛阳,基本都是在这个时期居中的地区,是居中的.而且是交通的一个中心枢纽.古代人重视交通,首先交通好多路是后人修的,没有修路条件是不行的.比如秦始皇上台以后就要修路,实际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有各种道路,有直道,一直到现在的包头,从西安到包头.有弛道,还有各种道路.东边可以到现在的辽宁绥中,甚至山东半岛.西面呢它可以也走的会很远,南面也修,一直修到现在长江三峡.有的通过栈道连的.因此呢,因为当时要想对国家行使统治,行使权利,没有必要的交通设施,那根本没法达到,没法满足你的要求.因此首都在选址当中,这些因素呢,就是地理形势,地理位置,都是非常关心的. 再一个就是人文的和经济发展条件.人文条件呢,包括它的发家,发展.比如秦人他起于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因此他的首都,就是他大本营.他首都往往定都在长安.我们说西周王朝,它也是,它主要起源于现在的岐山,扶风一带.就是宝鸡地区那一代,所以他把首都定在那儿.再一个人文背景,这地区相对应该说比较发达的或者比较先进吧,经济上应该比较发达,不能说经济上太贫穷或者说自然条件太恶劣.但是最起码的生活没法维持,这也就是定都的必要条件.比如说像秦定都完咸阳以后,到汉朝为什么不定都在洛阳而定都在长安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长安在当时的人认为来讲,人们把全国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中下三大部分,上中下又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六九等,分了九等.而现在的所谓的大西北,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当初是上上的,被称为&天府之国&.现在我们天府之国是指成都平原,当时指天府之国是关中平原.当然这个很重要的原因,和秦始皇在公元前240多年,让一个非常有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叫郑国的给他修一条渠,叫郑国渠,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渠.郑国渠就是引泾河的水,大家知道有个成语叫&泾渭分明&.就是泾河的水和渭河的水,一个清的一个浑的.把泾河水引到叫渭北高原,从而把它的当地产量大大提高,国力大大增强.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定都特别要注意的地形.产量提高了,粮食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越落后,历史越久远,粮食对人们的重要性越大.到现在来说我们应该说粮食越来越大家觉得无所谓了,社会越进步,饮食在经济所占的比例越小,因此农业来说对一个古代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洛阳,洛阳有伊洛流域,伊河,洛河.这地方呢,应该说各方面条件农业生产相当好.北京这个地区呢.应该说尤其元明清这三个朝代以后,这个时期经济的发展,因为整个中国经济的东移,我后面还要讲到这些事情.它不单单是农业,涉及另一个方面的经济,经济重心的东移,而造成都城的东移,也是跟经济有关.我想呢,作为都城的选址这方面呢,这些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因素,还有个军事因素.比如像元代,当然它主要发源地是靠北的,内蒙古或者蒙古.比如清它是东北地区,但是明代为什么也立都北京呢 从南京要迁过来呢 应该说在明代的时候,当时作为军事的主要的来自军事外边的威胁,北面比南面要大得多,南面对它没什么威胁,在明代的时候,在元明清的时候都是这样.这样的话,把政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放在了北京,应该比放在南方,比放在南京更有利.这也就是为什么选址在北京.元明清,包括辽的南京,金的中都,它既不再往北走,也再不往南走,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选址这个问题呢.也不单单是看一方面,要看多方面因素.既有军事的;也有政治的;也有人文环境的;也有地理环境的;综合多方面因素.而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所谓不同时代有不同特点.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要求;面临的不同军事任务,面临的军事形势.比如在汉代,西汉的时候,它的主要的威胁来自于匈奴,从北部和西部来的匈奴.因此它搁在长安,到了东汉的时候就变成洛阳了.相对来说那时候的匈奴威胁比西汉小多了.它更便于指挥了,为了和匈奴作战便于指挥放得更西部地区;再一个刘秀家的大本营在南阳,南阳在洛阳南部,洛阳离它更近一些;从他的政治势力发展来说搁在洛阳更好一些.因此呢,我就说作为都城的选址,我想不但是中国,可能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都是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最后导致这么一个结果选在哪儿,有时选不好造成王朝的覆亡,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它有3千多年的历史,周武王封尧的后代于此,当时叫蓟丘,后来成为燕国的国都.辽代以北京为陪都,称燕京或南京.金代于1153年迁都北京,改名为中都,从此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元代以北京为大都,以&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建设北京,奠定了北京城的规模.明初定都应天(今南京),为了杀元代的王气,拆除了元朝的宫殿,把北城墙向南推移.明成祖迁都北京,为了体现皇权的核心地位,把全城的中轴线向东推移了150米,新建的宫殿都在中轴线上,又在线北堆筑了一座景山,用以镇元代残余的王气,以便明代长治久安.清代仍以北京为都城,增建了地坛,日坛,月坛,用以祭祀.北京城南面有天坛,北面有地坛,东南有日坛,西面有月坛,分别表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 北京之所以历来成为军事重镇,政治中心,这与其地理形势有关.它地处华北平原与西北蒙古高原,东北松辽平面之间,西北是燕山山脉,西南是太行山脉,南面是华北平原,东面是渤海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环抱渤海,成为拱卫北京的屏障.北京北依山险,南控平原,处于北京小平原,南方大平原,北方山地之间,必然引起历代先哲的重视. 元代蒙古贵州巴图南曾对忽必烈极力推荐北京,《元史·巴图鲁》记载巴图南语:&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于是,忽必烈决定定都于燕. 元代的士人都知道北京的地理位置重要,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描述北京&右拥太行,左注小伙子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 明初,朱元璋攻下北平(北京),询问大臣可否在此建都.臣僚们认为这是元代亡国之地,王气已尽,不宜建都.翰林修撰鲍频说:胡主起自沙漠,立国在燕,及是百年,地气已尽.南京兴王之地,不必改图. 明成祖在靖难之役赶走明惠帝后,他不愿意到南京去当皇帝,有意留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他的封地(时称燕京),龙潜于此,多有经营.上有所好,下必应之,他的臣僚纷纷表示赞同.《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群臣上疏:&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成帝王万世之都也.& 明人普遍认为定都北京是明智之举.万历年间修撰的《顺天府志》卷一云:&燕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万年强御,百世治安.& 明末,朱明政权江河日下,大厦将倾.有些风水先生认为应归罪于明成祖迁都北京,明代都燕200年,英宗被俘,武宗被围阳和,李自成围京师,多灾多难,政局一直不稳. 北京离北边的边界太近,确实造成明政权时有不安.但是,明政权衰败的原因不在地理,而在封建统治者.如果不是这样,清朝怎么能继续在北京建都二百多年 现在,北京正在全国,全世界发挥它的巨大作用. 南京:虎踞龙盘,依山傍水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几句诗.&虎踞龙盘&四个字是对南京地形的描述. 南京的西面有座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像一个蹲着的老虎,东面有钟山,像盘曲的卧龙.所以,历来的人们称南京为&虎踞龙盘&.这个称呼由来已久,据晋代张勃的《吴录》,刘备派遣诸葛亮到南京,诸葛亮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北周庚信在《哀江南赋》云:&昔之虎踞龙盘,加以黄旗紫气.&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书志》解释说:&虎踞龙盘,帝王表其尊极.&唐代李白在《永王东巡歌》云:&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可见,&虎踞龙盘&一词已为人们认同. 南京先后有不少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三国的东吴以及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连续在此建都,史称六朝古都.以后,南唐,明朝,太平天国辛亥革命,蒋介石国民政府都在此建都. 南京的名称多有变化,战国时楚置金陵邑,秦称秣陵,东吴称建业,晋及南朝称建康.明称南京,南唐和清朝称江宁府,太平天国称天京. 南京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西边有秦淮河入江,沿江多山矶.从西南往东北有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东北有宁镇山脉的最高峰钟山,北边有富贵山,覆舟山,鸡笼山,南边有长命州,张公州,白鹭州等沙州形成夹江,这些天然屏障拱卫着南京,使得历代统治者都很看中这块宝地. 不仅如此,南京还处在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大环境中,东南的太湖平原和钱塘江流域是资源丰富的粮仓,形成了很好的经济基础.沿江可上溯到九江,武汉,沿江下行可到上海,加上秦淮河与太湖水系,使得南京四通八达. 据说,早在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在今清凉山筑城,又埋金以压王气. 元末朱元璋起兵,儒士冯国用,陶安,叶兑纷纷主张取南京而定天下.《明史·冯国用传》记载冯对朱元璋说:&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朱元璋曾命儒士为钟山赋诗,邓伯言云:&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这是一句极赞南京有帝王之气的诗,朱元璋拍案大声叫绝,邓件言以为太祖发怒了,吓得半死. 朱元璋听从了儒士的建议,由刘基等人相地,精心营建南京.《明实录》卷21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修筑城墙和宫殿的情况:&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旧城西北控大江,东进白下门外,距钟山既阔远,而旧在城中,因元南台为宫,稍卑隘.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乐白下门之外二里许,故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回凡五十余里.规制雄壮,尽据山川胜焉.& 明代的封建文人认为,天下能够作为帝王之都的地形不过两处,一是南京,一是北京.《日下旧闻考》引明代《杨文敏集》云:&天下山川形势,雄伟壮丽,可为京都者,莫逾金陵.至若地势宽厚,关塞险固,总扼中原之夷旷者,又莫过燕蓟.虽云长安有崤函之固,洛邑为天下之中,要之帝王都会,为亿万年太平悠久之基,莫金陵,燕蓟若也.&所以,明代一直有建都北京还是建都南京之争,明成祖后来终于迁都北京,但仍在南京留下了一套中央机构,负责南方事务. 太平天国也存在定都北京还是定都南京之争.洪秀全执意定都南京,认为南京地连三楚,势控三江,群山屏围,长江襟带,钟阜有龙蟠之像,石城有虎踞之形.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64年又被湘军攻陷,农民革命惨遭失败.许多史学工作都认为太平天国不应当定都南京,而应当锐意北伐,直取北京,夺取全国胜利.定都太早,只能使革命意志衰退. 风水先生对南京的龙脉走向有过描述.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谈南京寻龙时说:&若南京牛首之龙,自瓦屋山起,东庐山至漂水蒲里,生横山,云台山,吉山,祖堂山而起牛首双峰,特峙成天财土星.左分一枝,生吴山至西善桥止,复于肘后逆上,生大山,小山.右分一枝,生翠屏山,从烂石冈落,起祝禧寺,至安德门,生雨花台,前至架,冈门上方门而止.&这一套说法很烦琐,我们切不可拘泥. 西安:南阻秦岭,北滨渭河 西安,古代称为镐京,长安,它是我国著名的古都.西周以丰,镐为都,秦以咸阳为都,均在西安附近.西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在西安建都.东汉,曹魏,后唐都在西安建有陪都. 历代统治者之所以看中了西安,这与西安的地理形势有关.西安地处关中平原,南阻秦岭,北滨渭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代张良对西安的赞誉:& 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进而,天府之国也.& 咸阳紧邻西安,秦朝建都咸阳.咸阳在九 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秦朝修建咸阳,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行&天汉&,以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体现了&万世一系&的秦帝国都城的宏伟和尊严. 隋朝立国后,放弃了原来的长安城,在东南另建新城,《隋书·文帝纪》记载:&此城从汉以来,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今之宫室事近权宜,又非谋筮从龟,瞻星揆日,不足建皇王之邑.&于是,选择了&山川秀丽,卉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龙首高原建新城.长安新城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 ,灞二水,城西一片平原.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宫殿坐北朝南,&南面称王&.当时称为大兴城. 唐代改大兴城为长安,并且增修宫殿.唐朝皇帝认为隋朝的宫城建筑所处地势偏低,便在东北龙首塬高阜上新建了大明宫,又在城内修建了兴庆宫.整个长安城布局工整,它以南北御道——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西两边各有54个坊和一个市,表现出对称美.长安城的格局对北京城的建筑形式是有影响的.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是仿照长安城兴建. 洛阳:天下之中,山河拱戴 洛阳号称九朝故都.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后),后梁,后唐,后周在洛阳建都. 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辐凑.它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它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阙.人称&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风水先生认为洛阳是龙脉集结处.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论洛阳龙势时说:&洛阳,即今之河南府也.从嵩山而来,过峡石而北,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枝结北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蜒蜿而长顿.起首阳山,分出一枝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洛河悠扬,至蛩县而与黄河合,一大聚会也.& 早在西周初年,洛阳就被周公看中了,并且以都城的规模进行勘测.《尚书》记载周公摄政的第五年,以占卜的形式相洛邑.&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 水西,惟洛食,我又卜 水东,亦惟洛食.&《尚书》又记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洛邑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按照事前周详规划而建筑的城市.分元前 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这是洛阳作都城之始.洛阳有伊,洛, 涧,四条河流贯穿其间,它在洛水之北,从战国开始,人们称洛邑为洛阳.洛邑在战国之前称王城,地址在今洛阳以西. 东汉至北魏,都城建在今洛阳以东的白马寺.隋唐时,洛阳大加扩建,隋炀帝,武则天以洛阳为东京,经常住在洛阳.据说,隋炀帝,武则天以洛阳为东京,经常住在洛阳.据说,隋炀帝对洛阳的地形很欣赏,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 自古保因不建都于此 '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 开封:北据燕赵,南通江淮 开封,在战国时魏国建都称大梁,五代后梁建都称为东都,后晋,后汉,后周在北建都称为东京,宋代在此建都称为汴京.因此,开封被称为六朝故都. 开封位于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它北据燕赵,南通江淮,西峙嵩岳,东挤青齐.它的附近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它之所以被统治者看中,关键在于它处在经济富庶之地,交通方便,利于居内控外. 风水先生对开封的地形并不推崇,但对城内的建筑却自有见解.《挥尘后录》记载了北宋徽宗赵佶相信茅山道士的风水观,并且付诸实践.其文:&元符末,掖庭讹言崇出,有茅山道士刘混康以法 符水为人祈禳,且善逐捕鬼神,出入禁内,颇有验.佑陵登极之初,皇未广,混康言京城东北隅,形加少嵩,当有多男之祥,始命为数仞岗阜,已而后宫占熊不绝,上甚喜,由是崇信道教,土木之工兴矣,一时佞幸,因而逢迎,谒国力经营之,是为艮岳. 杭州:天目余脉,山青水秀 杭州,旧称临安,五代的吴越国和南宋在此建都. 杭州位于钱塘江的北岸,大运河在此与钱塘江相交.它的西北是天目山,西南和东南是龙门山和会稽山.它风景如画,封建统治者很乐意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所以在此建都.以至于宋代诗人林升斥责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有关杭州的风水,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记载明正德三年(1508)郡守杨孟瑛所述: &杭州地脉,发自天目,群山飞翥,驻于钱塘.江湖夹挹之间,山停水聚,元气融结……南跨吴山,北兜武林,左带长江,右临湖曲,所以全形势而周脉胳,钟灵毓秀于其中.& 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论杭州干龙说:&杭州干龙自天目起,祖远不能述.从黄山大岭过峡后,一枝起南高峰,从石屋过钱粮司岭,起九曜山,越天山,过慈云岭.起御教场,胜果山,凤凰山,过万松岭,起吴山入城.一枝起北高峰,从桃园岭青芝坞跌断,起岳坟后乌石山,从智果山保叔塔入城,来龙沿江而下,皆自剥星峦遮护,隔江诸峰,远映护龙,直从萧山至海门.坐天弧天角星,从别子门石骨渡江,起皋亭诸山,作下砂兜转.右界水自严州桐庐流入钱塘江;左界水自余杭西溪流入官河,惜两界公流未河,城中诸河塞阻秽浊,脉络不清.& 银川:四塞险固,贺兰作屏 银川,西夏王朝的都城,从公元11世纪到13世纪,作为都城长达189年,称作兴州. 银川西北有贺兰山之固,黄河绕其东南流.四塞险固,可攻可守. 银川作为夏都,有个神奇的传说.《西夏书事》卷十记载,公元1017年,&夏六月,有龙见于温泉山(即今贺兰县暖泉以西的贺兰山),山在怀远镇北.(李)德明以为瑞,遣官祀之,于是有迁都之意.&到了公元1020年,夏太宗李德明迁都怀远镇,改名兴州. 贺兰山山势雄伟,林草丰美,经济富庶,交通便利,这是夏在银川建都的根本原因,所谓& 龙瑞&,不过是风水附会而已.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代理服务器 征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