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成dota是什么么人物?

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
本期閱覽次數:44324,訂閱總人數:11371&&人
&研討會資訊
2011 AAS Annual Meeting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暨唐宋元明清史研究」工作坊
2011年第十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
戴國煇國際學術研討會
羅光總主教百歲誕辰學術研討會
第十二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
第十三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
談情說異:情、婚姻暨異文化的跨界研究學術研討會
2011青年學者論壇學術研討會:真實與詮釋
第三十四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第六屆「有鳳初鳴——漢學多元化領域之探索」學術研討會
德行與運氣:德行理論與中國哲學國際研討會
第八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
2011鹽分地帶文學學術研討會-1
2011 NATSA Conference
2011年第三屆區域史地學術研討會
東方學會「日中學者古代史論壇」第3回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ecific Topics in Chinese Studies: One Hundred Years Of Modern China(一百年的現代中國)
第五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十二屆閩語國際學術研討會
多元化經典詮釋:第三屆「人文化成之視野與策略」國際學術研討會
抒情與敘事的多音交響--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十二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
2011年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術研討會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1年國際研討會「旅行與旅行敘事:探險、船員與移民」
&2011 AAS Annual Meeting
31 March - 3 April, 2011
Honolulu, Hawii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Each spring,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holds a four-day conference devoted to planned programs of scholarly papers, roundtable discussions, workshops, and panel sessions on a wide range of issues in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on Asian affairs in general.To celebrate its 70th anniversary,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AAS) is holding a special joint conferenc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ICAS) in Honolulu, March 31–April 3, 2011 at the Hawaii Convention Center.For the whole Schedule and sessions, please see at this site:http://www.asian-studies.org/Conference/Program.htm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暨唐宋元明清史研究」工作坊
至8日(週三至週五)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大樓704會議室(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羅小姐,Tel: 02-轉351 ;E-mail:
「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是由本所與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大陸北京大學古代史研究中心合作建置及開發,主要收錄歷代人物的生卒年、籍貫、仕宦等基本資料,以及親屬與社會人際關係資料,以作為群體傳記學 (Prosopography) 研究的重要資料。透過對一群歷史人物生平的集體研究,包括出生與死亡、婚姻與家庭、社會出身與所繼承的經濟地位、居住地、教育、個人財富之數量與來源、職業、宗教、宦歷等,探討此社群的共同特徵及其所反映出的時代意義。本次工作坊旨在向國內學界介紹及推廣「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說明該資料庫在唐宋元明清史研究上的運用,以及討論使用該資料庫的相關課題。議程4月6日(週三)9:10-10:10導論:工作坊主旨、CBDB的歷史與現狀(包弼德)10:30-11:30CBDB的設計與結構(傅君勱)11:30-12:30CBDB資料庫前後台的設計與結構(王振安)14:00-15:00文本探勘(Text-minging)(鄧柯)15:20-17:40CBDB錄入與查詢系統:學員實際操作(劉江、尹航)4月7日(週四)9:00-10:00如何利用CBDB、GIS研究宋代歷史(包弼德)10:20-12:20社會網絡分析(SNA)(包弼德、傅君勱)14:00-15:00國立故宮博物院傳包傳稿資料庫介紹(馮明珠)15:20-16:20佛教的傳記文學之社會網絡視覺化(杜正民、馬德偉)16:20-17:20中華文明時空系統與明清人名權威(范毅軍、劉錚雲)4月8日(週五)9:00-10:00CBDB與宋代科舉研究(柳立言)10:20-11:20CBDB與宋代社會人際網絡研究(李宗翰)11:20-12:20CBDB與元代社會人際網絡研究(陳雯怡)
&2011年第十屆河洛文化學術研討會
至17日(週五至週日)
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臺北市中山北路四段16號)
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中華僑聯總會
黃辰濤,Tel: 02-;E-mail:
河洛文化為華夏文化的主流文化之一,源遠流長。過去九屆河洛文化研討會相繼在中國大陸洛陽、鞏義、鄭州、安陽、平頂山、廣州等地舉辦,就當地河洛文化特質,訂定不同的研討主題,並廣邀海內外專家學者蒞會討論交流,獲得豐碩的成果。河洛文化從中原播遷至閩粵沿海,再由閩粵沿海擴展至臺灣及世界各地,與當地文化再進行融合,孕育出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且具有地域特質的新河洛文化,讓傳統的河洛文化因而得以創新而生生不息,造就博大精深,與時俱進的內涵,進而開創河洛文化新境界,第十屆研討會轉移到一海之隔的臺灣舉辦,不僅將傳統的河洛文化發揚光大,更具有創新與前瞻的意涵。主辦單位: •大陸方面: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臺灣方面:中華僑聯總會承辦單位:財團法人華岡文教基金會活動日期:至17日(週五至週日)。4月15日報到,16日開幕,17日閉幕。活動地點:臺北場/臺北市劍潭青年活動中心會議對象:關心與研究河洛文化淵源與傳揚的海內外專家學者,包括:從事中國文學、歷史、哲學、宗教、藝術、文化以及姓氏學、易學、鄭和學等方面研究的專家學者或參與者。會議人數:預估人數500人。會議主題:河洛文化與臺灣相關子題:1.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2.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3.河洛文化與海外華人文化。4.河洛文化與宗族姓氏傳承。5.河洛文化的傳承與發揚。6.河洛文化與文化創意產業。本研討會論文投稿已於日前截止,現正進行審核,預計4月上旬公布議程。聯絡人:中華僑聯總會編輯黃辰濤先生;地址:100臺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21號7樓之16;聯絡電話:+886-2-轉13;傳真:+886-2-;E-mail:。
&戴國煇國際學術研討會
至16日(週五至週六)
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南路20號)
文訊雜誌社、國家圖書館、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
請逕至報名網頁報名http://ppt.cc/qevl
議程4月15日(週五)9:10-10:00專題演講:戴國煇是「與日本人的對話者」--試接近戴國煇的學問與思想(春山明哲,日本臺灣學會理事長)10:10-12:00【日本與亞洲】主持人:于乃明(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正學以立言──戴國煇先生對近代日本政治的闡釋與批評(許育銘,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評論人:楊永明(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臺灣.日本.亞洲──戴國煇教授的亞洲文化論考(陳瑋芬,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評論人:張崑將(臺灣師範大學東亞文化暨發展學系副教授)從政權公約解構日本民主黨執政後外交政策的變與不變—─以中日釣魚台事件為例證(蔡增家,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亞太所長)評論人: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13:00-14:00【華僑與客家研究】主持人:張英華(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1950年代冷戰影響下的橫濱中華學校與東京中華學校(陳來幸,日本兵庫縣立大學經濟學部教授)評論人:朱德蘭(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戴國煇的生命史追索與其客家論述(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學院中文系系主任)評論人:蕭新煌(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14:20-15:30【農業經濟】主持人:徐世勳(臺灣大學 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戴國煇思索原點的農學研究(森久男,日本愛知大學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評論人:張靜貞(臺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耕地三七五減租政策的過去與未來(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評論人: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15:50-17:00【原住民研究】主持人:浦忠成(中正大學臺灣文學所兼任教授)臺灣史研究之開拓者戴國煇──以日本時代為中心(春山明哲,日本臺灣學會理事長)評論人:吳密察(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地圖繪製與殖民統治──日治時代的「蕃地」探索與領域建構(詹素娟,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評論人:郭俊麟(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助理教授)4月16日(週六)9:00-10:50【臺灣史研究(一)】主持人:朱浤源(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臺灣意識與台灣主體性--論戴國煇的「自我認同」(王曉波,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評論人:王津平(中華基金會董事長)戴國煇先生對台灣人身分認同問題之探討(雷玉虹,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評論人:陳翠蓮(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戴國煇先生與「二二八事件」研究(吳銘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評論人:費德廉(理德學院(Reed College)歷史系教授)11:00-12:10【臺灣史研究(二)】主持人:許雪姬戴國煇與1970年代(松永正義,日本一橋大學語言社會研究科教授)評論人:蔡錦堂(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副教授)戴國煇先生與晚清台灣史研究:1980年代台灣現代化論爭的再探討(張隆志,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評論人:呂紹理(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13:00-14:50【戴國煇珍藏書及與文人交遊】主持人:施淑(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戴國煇與吳濁流(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評論人:彭瑞金(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梅苑書庫(陳梅卿,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評論人:張隆志(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從「梅苑書庫」看戴國煇教授的治學脈絡──兼談梅苑書庫入藏中研院始末(陳淑美,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生)評論人:傅月庵(茉莉二手書店執行總監)
&羅光總主教百歲誕辰學術研討會
日至5月1日(週六至週日)
天主教輔仁大學谷欣廳(臺北縣新莊市中正路510號)
天主教輔仁大學哲學系
輔大哲學系,Tel: 02-;E-mail: G03@mail.fju.edu.tw
「羅光總主教百歲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撰稿注意事項:羅光總主教()為本校在臺復校後第二任校長與當代中國哲學學者,對於本校校政與中西哲學的貫通均卓有貢獻,特別是其教育家的典範與宗教家的普世關懷皆足為範式。在全球化之衝擊下,中國文化之去從成為全球華人所共同關懷之顯學,而羅光總主教特以天主教思想與(新)士林哲學之深厚底基作為中西哲學懇談的基石,落實於其以多國語言寫就並涵蓋多樣主題之《羅光全書》近五十冊鉅作中,充分體現天主教輔仁大學溝通中華文化與基督信仰的辦學要旨。本校將於民國百年(主&#年)適逢創校八十五週年、復校五十週年與羅故校長百歲冥誕,特舉辦中西哲學學術研討會,以茲宣揚天主教輔仁大學溝通中華文化與基督信仰的辦學要旨,並紀念羅光總主教畢生對本校校政與貫通中西哲學的學術貢獻。(一) 本會論文字數以10000字為原則。稿件內容應包括:中、英文之文章標題、內容摘要(三百字以內)與關鍵字(十個以內),正文,以及註腳、參考文獻等。論文撰寫格式請依據附件規定撰稿。(二) 論文摘要已截止,本系通知審查結果,論文全文收稿之截止日期為;4月7日。(三) 本會議發表之論文無論文發表費,但經會後全文論文審查通過者,將集結成冊出版會議專書。(四) 本會行程安排:日至5月1日(週六至週日)研討會日(週一)發表學者學術訪問參觀活動(五) 本會主辦單位:輔仁大學(六) 本會執行單位:輔仁大學哲學系(七) 聯絡人:陳福濱教授、李惠美組員、戴立仁組員、王宗維組員。地址:242臺北縣新莊市中正&#號 輔仁大學哲學系。電話:+886-2-052327。傳真:+886-2-。電子郵件信箱:G03@mail.fju.edu.tw
&第十二屆「文學與美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
至14日(週五至週六)
淡江大學驚聲大樓國際會議廳(臺北縣淡水鎮英專路151號)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
喬書瑾,Tel: 886-2-;E-mail: shuchin@mail.tku.edu.tw;Fax: 886-2-
議程專題演講:驚聲大樓三樓國際會議廳A場地:紹謨紀念體育館三樓SG317B場地:紹謨紀念體育館三樓SG3195月13日(週五)9:30-10:20【專題演講】《文心雕龍》幾個創作理論問題的現代詮釋(張少康)主持人:張雙英【A場地】11:00-12:00主持人:張少康劉子文學與思想新詮釋(游志誠)討論人:張健論鍾嶸《詩品》的審美判斷(林盛彬)討論人:彭雅玲13:30-15:00主持人:鄭毓瑜求真與美感--從現地研究看杜甫自秦州入蜀詩的兩段變化(簡錦松)討論人:陳文華論元、白唱和詩(鞏本棟)討論人:呂正惠武則天與盛唐詩風(呂正惠)討論人:鞏本棟15:30-17:30主持人:曾昭旭杜牧的登高詩及其藝術精神(王輝斌)討論人:王隆升蘇軾〈與謝民師推官書〉論析(衣若芬)討論人:顏崑陽博物知識與博覽會--從黃遵憲、森春濤的漢詩談起(鄭毓瑜)討論人:王儒賓思無定契與理有恆存:《文心雕龍》的文思與文術(張健)討論人:顏崑陽【B場地】11:00-12:00主持人:陳國球融合與重鑄:高友工與當代新儒家(曾守正)討論人:蔡英俊《莊子》的文學力量與文本空間--以羅蘭.巴特「文之悅/醉」眼光來讀莊、注莊(賴錫三)討論人:趙衛民13:30-15:00主持人:高柏園論「無聲詩」與「無形畫」(張毅)討論人:毛文芳清代誌寫地景之畫像題詠(毛文芳)討論人:張毅從抒情傳統試探傳奇的美感定位(傅正玲)討論人:陳葆文15:30-17:30主持人:高桂惠「文學自覺說」與「文學獨立說」之批判芻論(顏崑陽)討論人:陳國球「抒情傳統」--一個文學觀念的流轉(陳國球)討論人:廖棟樑意境:王夢鷗先生的語言美學(廖棟樑)討論人:曾守正「游目」與「騁懷」:《聊齋志異》以物抒情的世界(高桂惠)討論人:康韻梅5月14日(週六)【A場地】9:00-10:30主持人:殷善培清代小說《繡戈袍全傳》成書考--從咸豐刊木魚書與彈詞《倭袍傳》的對照來探討(岡崎由美)討論人:林保淳消失的「頭巾店」--試析《儒林外史》角色人物景蘭江的理想世界(陳大道)討論人:胡衍南關羽如何作為朝鮮的守護神形象(權赫贊)討論人:金明求10:50-12:20主持人:周彥文論屈原作品中的「離散」意識(許又方)討論人:王學玲清代中期狹邪筆記與狹邪小說之對照研究(胡衍南)討論人:張雙英南宋五首「論詞」詩析論(王偉勇)討論人:劉漢初14:00-15:30主持人:曾守正解構〈文賦〉:書寫手稿與想像他者(楊玉成)討論人:柯慶明情志失調,終成消渴?--有關糖尿病的文學解讀(許維萍)討論人:楊玉成《苕溪漁隱叢話》杜甫卷述評--兼論胡仔之典範觀(張高評)討論人:張雙英
&第十三屆中區文字學學術研討會
日(週六)
國立東華大學壽豐校區(花蓮縣壽豐鄉大學路二段1號)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Tel: 886-3-822-7106 分機2210
第十三屆中區文字學論文提要審核通過名單:上博楚簡〈武王踐阼〉文字釋讀三則(黃武智)論《說文》俗字構形異化之現象(陳婉君)兩周金文諸侯國名字形探析(余風)
談《殷虛文字甲編》中的習刻卜辭(鍾曉婷)殷卜辭「辭」文例探研(黃慧芬)馬敘倫正補《說文》部首探析(郭榮芳)吳任臣《字彙補》之「較譌」研究(李心)小篆聲化規律中形符改換聲符現象探析(朱致潔)上博簡與《說文》重文對勘研究(柯佩君)試論《說文》古文、籀文與西周金文、戰國文字、《說文》小篆之關係(蕭欣浩)先秦符節釋讀三題(洪德榮)《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至《小屯南地甲骨》的時間詞變化探析(錢唯真)本研討會將於5月初公布議程。
&談情說異:情、婚姻暨異文化的跨界研究學術研討會
至14日(週五至週六)
世新大學管理學院國際會議廳(臺北市木柵路一段111號)
世新大學異文化研究中心
請逕至相關網址報名,報名截止日為4月30日
議程5月13日(週五)10:30-12:00【主題演講】主持人:余致力(世新大學副校長)傳統中國的愛情觀(曾永義,世新大學講座教授)和戎與和親的文化詮釋(李惠儀,美國哈佛大學教授)12:00-12:30【綜合座談】主持人:余致力(世新大學副校長)14:00-15:30【論文發表一】主持人:羅曉南(世新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笛聲傳情——排灣吹笛人的情愛世界(胡台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豪爽與靦腆:牧民的情感表達(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走在薩彥嶺的雪地上(海中雄,蒙藏會蒙事處處長)15:50-17:20【名人對談:情慾雜談】主持人:邱天助(世新大學共同課程委員會主任委員)對談人:周成蔭(美國杜克大學教授)、李昂(作家)5月14日(週六)9:00-10:30【論文發表二】主持人:童元昭(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兼主任)論「雜碎」文化(周成蔭,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穿梭於文化與自我之間:牡丹亭中的情與緣(張思嘉,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兼主任)情感與族群邊界——以新疆三對維漢夫婦的族際通婚為例(徐杰舜,廣西民族大學教授)、(徐桂蘭,徐杰舜夫人)10:50-12:20【論文發表三】主持人: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多元視角下的西藏一妻多夫制婚姻形態(蘇發祥,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兼民族學系主任)從「自由之戀」到「桎梏之婚」——梭戛苗族婚戀習俗個案調查(安麗哲,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摩梭的走婚制與現代媒體(趙鵬,中央民族大學講師)14:00-15:30【主題演講】主持人:成嘉玲(世新大學董事長)情為何物(白先勇,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榮休講座教授)15:50-17:20【大師對談:談情說異】主持人:喬健(世新大學講座教授)對談人:白先勇(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榮休講座教授)、李歐梵(香港中文大學偉倫人文學科講座教授)
&2011青年學者論壇學術研討會:真實與詮釋
至21日(週五至週六)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室(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二樓西側會議室,臺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
祁立峰,Tel: (02);E-mail:
2011青年學者論壇學術研討會會議主題:真實與詮釋一、會議主旨對「真實」的追尋,向來是人文學研究的本質,而追尋的過程中,勢必遭遇到「詮釋」的問題。「真實」是否相等、或相即於我們所熟知的「世界」?真實是日常現實之所是,還是立基於再現、遮蔽、權力錯置背後的真實?如何經由詮釋,穿越幻想的屏障,觸及真實,正是人文研究者的工作。在文學研究中,創作者展敘了意識中所映現出的真實世界,文藝理論是以鑑賞及批評進路去詮釋作品與真實之間的複雜離合關係、具體意義;哲學研究中,學者透過對理論、方法、概念等不同的統整或分析,試圖在真實與詮釋的縫隙之中,探尋世界的意義;在歷史研究中,史家根據外緣論述或內在考察,透過史料的選取與視域融合的詮釋穿越古今,目的不外乎回歸歷史的真實;在語言學領域,如果語料的蒐集與語言的變遷是真實的呈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則詮釋者的立場成為方法論上的核心議題;而在藝術研究的範疇中,研究者敏銳地深入探索了真實與虛構之間的詮釋性問題。音樂、舞蹈、美術品或電影,都在創作者的隱遁與現形、蹤跡與塗抹之操作中,得到了深刻的美學成就。人文學各領域對「真實」的探索,與其「詮釋」的進路,雖然在題材、觀念、邏輯與所關注的議題面,各有不同,但精神卻是一致的。「真實」必須客觀,「詮釋」必須妥切,這正是人文學研究的精神所在。各領域若能交流、對話,更當激盪出思想的光焰,我們期能以此光芒,點燃臺灣的人文學硏究,響應近、現代對於人文學科價值論研究的豐碩成果。本研究中心擬於、21兩日,以「真實與詮釋」為主題,舉辦「青年學者論壇學術研討會」,藉由繼承、創新學術界長期耕耘的研究成果,鼓勵青年學者踴躍發表論文,與同世代之人文學相關領域學者積極展開對話、交流。二、主辦單位: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三、會議時間與地點1. 時間:日(週五)、21日(週六)2. 地點: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會議室(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二樓西側會議室)四、徵稿主題1.文學﹝含中國、臺灣與原住民文學﹞對真實的再現與文學現象的詮釋2.外國文學對真實的再現與各民族或地域文學現象的詮釋3.歷史學對真實的探索、考掘、詮釋與反思4.哲學的真實概念與詮釋的進路與方法5.語言學調查與詮釋方法的相關研究6.藝術學﹝含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像﹞的真實發掘與新詮釋視域7.臺灣與東亞人文學術傳統的詮釋8.性別與族群議題其背後的真實與詮釋的視角上述研討主題之外,亦歡迎人文學跨領域觸及「真實與詮釋」相關主題之論文。會議使用語言以中文為原則﹝若論文以英文書寫,請附中文摘要﹞。論文字數以1萬字至1萬5千字為度,稿件請以word文件橫式撰寫(寫作格式請依《漢學研究》,網址:http://ccs.ncl.edu.tw/ccs/TW/Publish1.asp)。論文以未曾在國內外學術研討會、期刊發表者為原則。五、徵稿對象1.博士候選人及近五年取得博士學位之青年學者。六、徵稿截止期限論文全文截止收件日期為日。七、稿件通訊:(來信標題請註明「投稿2011青年學者論壇」)。聯絡電話:(02)、(02)。*報名表件已可至相關網址下載,相關資訊將陸續公布於國科會人文學研究中心網頁:http://www.hrc.ntu.edu.tw地址:106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第三十四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
至22日(週六至週日)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
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賴美文,Tel: 886-49-42;E-mail: complit2011@ncnu.edu.tw
2001年我們向二十世紀這個百年揮別,2011年的民國百年則已是「放鶴亭前送落暉」。二十世紀是一個巨變的時代,人類歷經規模前所未有的軍事、政治、與宗教衝突,速度空前的科技躍進,以及超乎想像的文化融合。二十世紀的檢討、闡述正方興未艾,察其目的都是要透過閱讀時間段落,尋求歷史的啟迪,幫助我們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文化經歷的得失。從當代文學與文化理論的角度而言,一個時代的結束往往是觀察其發展軌跡的最佳時刻。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階段有不可避免的停頓,有如從某個情境躍身而出後的返身觀照,由停頓轉為流動,可以產生洞見之後的積極創新。所以,停頓的動作含有揮別,也接受延續。駐足回顧者應該思考的是一個時代如何在繼承中開創新局,實現獨特的偏轉與連結。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也是一個大轉折的時代,但是如果沒有所謂「黑暗」時期回教科學的知識全球化,就沒有文藝復興以來的創新。也許我們應該說不同的時代自成系統,有自己的延續與變化,但時代與時代之間也在另一層次形成繼承與開創。延續不是變動的反面,而是變動的常規形態。本次會議以「百年思索」為主題,一方面是呼應「二十世紀」的發展中議題,另一方面則不以二十世紀為限,而是希望納入時間段落所帶出的一般性議題,特別是時間段落所隱藏的延續感。延續是細微變化形成的軌跡,段落則是斷層的錯動。錯動造成距離,使連續變化的軌跡隱而不顯。每遇揮別過去,延續與創新是具有文學性的議題,由「百年思索」的角度來觀看,可以突顯其中涉及時間輪廓與變化軌跡的部份。第三十四屆全國比較文學會議涵蓋下列子題:
•百年延續、百年創新:二十世紀文藝的回顧•溫近知古:從二十世紀看「時代」的意義•如何描述一個世紀:文學史方法論的探討•二十世紀的比較文學,比較文學的二十世紀•長江後浪催前浪:中外文學運動的回顧與展望•百年革命:女性文學與地位的改變•百年掙扎:帝國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興衰與烙印•百年傷痕:中外原住民、少數族裔的文化之興亡•百年地景:城市與記憶•文化、文學、翻譯:相遇與相異•第四度空間?傳統、神話與科幻文學之間•自省新觀點:生態、環境與人文•物質、科技、文史:新人民,新生活大會地址:54561南投縣埔里鎮大學路1號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聯絡人:賴美文小姐電話:+886-49-42傳真: +886-49-291-4440E-mail: complit2011@ncnu.edu.tw論文評審小組已完成投稿論文之審查,並已通知共計48位獲選學者。論文發表人須在會議議程確定前取得本會會員資格。另,論文全文繳交日期為日。
&第六屆「有鳳初鳴——漢學多元化領域之探索」學術研討會
日(週二)
東吳大學第一教研大樓(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
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臺北教育大學華語文中心、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顏秘書,Tel: (02)轉6142
以卡西勒《人論》詮釋「夫子自道」的「良知」哲學──兼論方法之限制(方冠中)司空圖五言詩中「自然之境」的展現(白依渟)從歷代著作窺《春秋》三傳異文學風之形成(余其濬)《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通俗小說條項的作者問題(吳尚儒)從敘事學理論重審《斷鴻零雁記》的藝術價值(吳秉勳)王弼之「體用」義探析——兼論與崇本舉末、崇本息末之理論關係(呂慧鈴)牟宗三孔子觀的變化——從人文主義到圓善論(李慶輝)歐陽修與韋應物的滁州山水(卓旻賢)豳公盨-配鄉考(林東毅)日本演歌歌詞的死亡意涵(林恕全)分化中的統一——《詩經.巧言》的整體性隱喻閱讀(林增文)北宋張有《復古編》聯綿字探析(邱永祺)從唐窯的仿古採今到戲劇的花雅融合──論唐英的戲曲創作(施惠玲)論先著詞作之政治觀——以個性境遇、學習對象與交游為例(柯秉芳)修身養性的太極武藝與古琴音樂(張志威)明清世情小說的縱橫家——從金瓶梅幫閒應伯爵說起(張美華)論瘂弦(斷柱集)異國風情的反諷場景(張瑞欣)廣東惠州蘇堤傳說研究(張睿瓴)論李清照詞中的「設問」修辭藝術(梁雅英)宋元之際江南士人劉壎及其《水雲村泯稿》(許正弘)論孔穎達《禮記?大學》「誠意」的內容(許淑馨)從古典到現代:「白蛇」故事系列中「小青」角色的敘事與寓意(陳世昀)隱於笑的真我──《聊齋誌異?嬰寧》之敘事分析(陳岱華)殷代農業管理與兵農合一情形探究(陳相華)《廣韻》平聲字在現代國語中的例外音讀(陳雅萍)先秦美學思想(彭美鑑)試以優選論分析中古見系字在今日國語中顎化作用的演變規律(曾偉婷)胡震亨《唐音癸籤》杜詩批評之評議(黃守正)情與眼:鍾理和小說〈蒼蠅〉中愛情意識的視覺與聽覺感官表述之現象學討論(劉益州)明絕學傳繼,歷兵燹不變——論趙詒琛的文獻學貢獻(蔡育儒)陳維崧駢文受庾信影響研究(鄭宇辰)論歐陽脩古文中時間意識之思想表現(蕭艾伶)從「氣」的角度看《老子河上公注》「治身」與「治國」的聯繫與擴展(蕭雁菁)試探知青下鄉的戀愛情況——不能說的秘密?(鍾哲宇)
&德行與運氣:德行理論與中國哲學國際研討會
日(週六)
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綜合大樓國際會議廳(臺北市士林區臨溪路70號)
東吳大學哲學系、中研院文哲所、華梵大學哲學系
東吳大學哲學系,Tel: 02-12~6214
議程6月4日9:00-10:00主持人:朱建民(華梵大學校長)主題演講:講題待定(勞思光)10:15-12:15主持人:沈享民The Subjects of Normativity(David Sosa)Virtue and Function in Ethics and Epistemology(Peter Graham)The Justification of Testimony and Intellectual Virtue(陳瑞麟)Virtue of Value and Value of Virtue - Virtue and Shao Yong’s Typology of Rulers(Martin Doesch)13:30-15:30主持人:Tan Sor HoonMore Than Know-that and Knowing-how: Why “Besire” Is Not Bizarre?( Yong Huang)Ren as a Heavy Concept in the Analects(馮耀明)莊子的是非之辯與無為定是非(方萬全)Virtue, Education, and Liberty(David Elstein)15:45-17:45主持人:陳振崑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孟子序說》的心得--心性之分與合(蔡家和)Elizabeth Li: Virtue Luck and Zhang Zai’s View of Virtue Ethics(Elizabeth Li)Caring Must Be a Teacher Virtue(Chen Li Huang & Brent Walters)Principle or Perception? Zhu Xi‘s Situationalism Revisited(馬愷之)
&第八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
至5日(週六至週日)
臺大法學院霖澤館演講廳(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承辦
邱懋景,Tel: ;E-mail: r@ntu.edu.tw
議程6月4日9:30-10:30主持人:梅家玲(臺大臺文所教授兼所長)專題演講:臺灣文學與國際視野(李瑞騰,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10:40-12:00主持人:楊雅儒(中大中文博)在帝國的延長線上--1927年劉吶鷗的越境、閱讀與「上海憧憬」(陳允元,政大臺文博)評論人:馬翊航(臺大臺文博)1930年代臺灣.日本的普羅文學之越境交流--楊逵對日本普羅文學理論的接收與轉化(白春燕,東海日文碩)評論人:明田川聰士(東大文學部中國語中國文學室博)13:00-15:00主持人:郭侑欣(彰師大國文博)典範、通俗與皇國教化--以「赤穗四十七人眾」為例論日治臺灣對「武士道」思想的接受(林以衡,政大中文博)評論人:薛建蓉(成大臺文博)小泉盜泉〈漢詩之沿革〉的中國文學觀--兼論其在臺傳播之意涵(莊怡文,中興臺文碩)評論人:王俐茹(臺師大臺文博)文藝如何復興?文學有何進路?--從《華文大阪每日》的臺灣文藝論述探討《風月報》編輯取向之變化(蔡佩均,成大臺文博)評論人:葉衽傑(臺師大臺文博)15:20-17:20主持人:施茗懷(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語文文化系博士生)戰後女性散文史的新流域--專欄作家丹扉與薇薇夫人的雜文書寫與女性關懷()(陳正維,清大臺文碩)評論人:劉于慈(臺大臺文博)傷痕與覺醒--論《白水湖春夢》中的救贖觀(莊雅惠,中興臺文碩)評論人:彭玉萍(清大臺文碩)歷史、影像與記憶:臺灣紀錄片中的歷史記憶與認同--以郭亮吟《綠的海平線》為討論對象(蕭智帆,中興臺文碩)評論人:黃佩茹(臺大臺文碩)6月5日9:00-10:20主持人:劉益州(逢甲中文博)現代詩人的返鄉之路--論七〇年代臺灣新詩的鄉愁空間演繹(鄭智仁,東華中文博)評論人:陳鴻逸(彰師國文博)論鴻鴻《黑暗中的音樂》仿童話詩的暴力書寫(沈曼菱,中興中文博)評論人:謝三進(臺師大臺文碩)10:30-11:50主持人:林天文(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亞洲研究系博士生)仿古述新,情慾男身--論奚淞〈封神榜裡的哪吒〉與吳繼文〈世紀末少年愛讀本〉故事新編體小說之同志情慾書寫(江江明,彰師大國文博)評論人:翟翱(臺大臺文碩)青春的遊戲.寂寞的狂歡--從《麻將》和《大東區》解讀九〇年代臺北都市中的青少年圖像(林欣怡,臺大臺文碩)評論人:呂俊德(北教大臺文碩)13:00-15:00主持人:陳芷凡(政大中文博)幻想蔓延:科幻小說的跨國輸入與在地實踐--以張系國科幻創作與翻譯為例(楊勝博,中興臺文碩)評論人:梁鈞筌(中正臺文碩)臺灣酷兒科幻小說中的賽柏格女人(李如恩,中興臺文碩)評論人:吳明宗(彰師大臺文碩)回應現代性的族群認同建構與原住民文學--以拉黑子.達立夫的《混濁》為例(林嘉立,政大臺文碩)評論人:甘炤文(臺大臺文碩)15:20-16:40綜合座談:臺灣文學研究之路的思考與談人:柯慶明(臺大臺文所教授)、林瑞明(成功大學臺文系教授)、陳培豐(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16:40-17:20論文總評:陳萬益(清大臺文所教授兼所長)、林芳玫(臺師大臺灣語言、文化與文學研究所教授)、洪淑苓(臺大臺文所教授)
&2011鹽分地帶文學學術研討會-1
至12日(週六至週日)
國立台灣文學館國際會議廳(700台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國立台灣文學館、社團法人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
許喬甯,Tel: 06-113;E-mail:
議程6月11日9:30-10:30專題演講:從文學史的角度看鹽分地帶文學(呂興昌,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兼任教授)11:00-12:00主持人:林朝成(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鹽分地帶」概念的形成與接受(蔡明諺,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評論人:呂興昌(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兼任教授)鹽分地帶文學的精神系譜初探(莊永清,高苑科技大學通識中心講師)評論人:呂興昌(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兼任教授)13:00-15:00主持人:施懿琳(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北門二王詩試論(吳榮富,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評論人:施懿琳(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別有洞天難忘憂──吳萱草〈鐵窓風景二百題〉的空間意識(李知灝,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評論人:施懿琳(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鹽分地帶的傳統詩社(吳東晟,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評論人:余美玲(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日治時代臺南北門地區傳統詩社活動──以吳萱草為中心(邱郁茹,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研究生)評論人:余美玲(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15:30-17:30主持人:余美玲(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南方文藝復興─-論戰後「鹽分地帶」臺語文學的形成佮發展(方耀乾,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副教授)評論人:施俊州(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當鹽分地帶不再產鹽—當代鹽分地帶作家臺語詩中的家鄉書寫(黃之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生)評論人:施俊州(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鄉土文學論戰前夕的「鄉土」─以「洪通現象」為例(蔡依伶,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評論人:林朝成(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吳新榮書法敘事中的鄉土認同(吳新欽,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博士生)評論人:吳榮富(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6月12日8:30-10:30主持人:林瑞明(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林芳年其人及其小說思想(歐崇敬,環球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評論人:張良澤(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客座教授)鹽窩裏的浪漫跫音--論林芳年的文學活動圈域與文學創作轉折(林唯莉,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評論人:張良澤(真理大學臺灣文學系客座教授)在現實與超現實之間──論林芳年的詩作特質(洪培修,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評論人:廖淑芳(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情愛、鄉思、社會心──論林芳年詩(龔顯宗,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教授)評論人:廖淑芳(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助理教授)11:00-12:00主持人:黃勁連(詩人、作家)就三個面向來論鹽分地帶文藝營對臺灣文學的貢獻(康詠琪,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評論人:林佛兒(鹽分地帶文學期刊總編輯)南瀛文學香火之傳承--從鹽分地帶文學到南瀛文學獎(葉姿吟,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生)評論人:楊順明(國立臺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
&2011 NATSA Conference
June 17-18, 2011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North American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NASTA)
NASTA, E-mail: secretary@na-tsa.org
The Conference Title: The Trajectory of Taiwan in a Global ContextTheme I:Responding to Crises and Challenges: 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State and GovernmentTheme II:The Global Footprint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and the Boundaries of Taiwanese Society: Description and CritiqueTheme III:National Political Agenda for the 21st Century: Assuring Social Fairness, Environmental Integrity, Food Safety, and Healthcare QualityTheme IV:Culture and Political Economy: Symbol, Capital, and PowerTheme V: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the Making: Adding New Dimensions to an Old DebateSpecial Workshop: The Vision of Taiwan Studies: Mee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aiwanese Historians, Geographers, Anthropologists, and Scholars from Film StudiesKeynote SpeechTime (subject to future change): 13:30 p.m. - 15:30 p.m., June 17, 2011Title: Taiwanese Identity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Where we are, how we got here, and where we are headingKeynote Speaker: Dr. Lin Man-houng (林滿紅)Research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t the Academic Sinica in TaiwanDiscussant 1: Dr. Scott Simon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OttawaDiscussant 2: Dr. St&phane CorcuffAssociate Professor of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Lyon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tudiesDon’t forget to register the conference by Saturday, 7th May.
&2011年第三屆區域史地學術研討會
日(週五)
嘉義大學民雄校區人文館J407教室(嘉義縣民雄鄉文隆村85號)
嘉義大學史地學系暨研究所
土屋洋 教授,Tel: 05-23;E-mail: tsuchiya@mail.ncyu.edu.tw
議程9:10-10:00專題演講:誰在革命?怎麼樣的革命?——辛亥革命百年的審思(呂芳上)10:20-12:00【孫中山與區域發展】主持人:薛化元從中山先生創制複決權的精神看臺灣ECFA公民投票(吳德美)講評人:陳淳斌孫中山海權思想對兩岸海洋政策之影響(徐銘謙)講評人:陳儀深發達國家資本論與臺灣公營事業的發展:一個特例之分析(翁嘉禧)講評人:高淑媛GIS與時空資料的統整:以孫中山的革命為例(鄧志松)講評人:周學政13:10-15:25【區域史與區域地理】主持人:張炎憲荷蘭借地說試探(石萬壽)評論人:張勝彥齊地八神天主「天齊淵」在「龍泉」之批判:以元代于欽《齊乘》之說為中心(阮忠仁)評論人:鄭志明有清治臺者施政重心與臺灣區域發展之關連初探(徐茂炫、陳威全、侯秉森)評論人:謝美娥權宜抑或營私?清代東勢角界外鹿皮小米餉埔的開墾(池永歆)評論人:翁佳音日治時期埔里地區的產業發展(邱正略)評論人:張永楨15:40-16:55【民國百年與區域發展】主持人:王成勉孫中山歷史意識之分析(吳昆財)評論人:金智武昌起義後清政府的危機處理(詹士模)評論人:李炳南中國西部大開發政策與東協次區域合作之影響和評估(吳秀玲)評論人:陳佳慧
&東方學會「日中學者古代史論壇」第3回
至18日(週六至週日)
武漢大學珞珈山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武昌八一路武漢大學行政樓旁)
東方學會、武漢大學三至九世紀研究所
東方學會,E-mail:
本次會議主題為「中國古代國家の秩序と地域社會」預定與會學者:興膳宏(東方學會理事長、京都大學名譽教授)池田知久(東方學會東京支部長、大東文化大學教授)石井仁(駒澤大學准教授)岸本美緒(お茶の水女子大學教授)妹尾達彥(中央大學教授)牧角悅子(二松學舎大學教授)渡邉義浩(大東文化大學教授)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ecific Topics in Chinese Studies: One Hundred Years Of Modern China(一百年的現代中國)
October 7-10, 2011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Slovenia)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Department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Faculty of Arts,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Tel: 386-1-241-4444;E-mail: jana.rosker@guest.arnes.si
2011 will be marked by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Xinhai Revolution that commenced with the Wuchang Uprising on October 10, 1911 and ended with the abdication of Emperor Puyi on February 12, 1912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first Chinese republic. The centennial is not only relevant in terms of state ideology, but als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within that scientific and academic research the subject of which is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October 10, 1911 signifies much more than just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state formation which, with its explosiv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ogress,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most unique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t likewise represents the symbolic and concrete linkage between th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progress and conservatism, traditional values and the demands for adjustment to the paradigms of contemporary societies.In 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centennial, the 2nd International STCS Conference is dedicated to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a. It focuses on the 100 years following the Xinhai Revolution.We are pleased to invite proposals for panels, round table discussions, and individual papers for the 2nd International STCS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Ljubljana. We accept submissions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s within Chinese studies and dealing with one of the following issues:- recent research in the problems of Chinese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history, literature, philosophy, religion, art history, cinema and media studies, anthropology, sociology, gender studies, economy, politics, envi- critical academic reflection on the first intercultural dialogues between China and E- political, ideological, cultural, and axiological evaluation of Chinese development within the last 100- traditional elements in modern C- (re)interpretations of specific structures and functional model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offering new modes of comprehension of historical, cultur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s in modern C- relevant Chinese impacts upon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endencies in today’- new historical approaches in the study and research of CProposals (including the author’s full name, academic qualification, institutional affiliation, position, contact information – address, telephone number, e-mail, and a short abstract of no more than 250 words) should be sent to jana.rosker@guest.arnes.si or
before April 30, 2011. Scholars who have submitted their proposals by this deadline will be notified of their inclusion in to the conference before May 30, 2011. The languages in which the STCS conference will take place will be English and Chinese.
&第五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
至23日(週六至週日)
國立臺北大學民生校區資訊大樓3樓國際會議廳暨2樓研討室(臺北市民生東路3段67號)
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
林宜蓉助教,Tel: 02-08;E-mail: chinese@mail.ntpu.edu.tw
一、會議名稱:第五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二、主辦單位: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三、會議日期:至23日(週六至週日)四、會議地點:國立臺北大學民生校區資訊大樓3樓國際會議廳暨2樓研討室(臺北市民生東路3段67號)五、舉辦目的:1.提供國外學者及全國各公私立大專校院、文教單位之專家學者,發表其研究成果之機會,以學術研究成果回饋社會國家。2.慶祝校慶。落實本校設校理念:「大學應重視知識創新。大學是知識的寶庫,人才是開啟知識寶庫的鑰匙,大學透過師生積極的互動溝通,激發新知與新思的火花,共同探求未知的領域。」3.加速達成本系「重視傳統與現代之銜接,以培養優秀中國文哲人才,開拓中文學術研究新領域,以促進國家社會進步」之設系目標及發展特色。六、會議主題:詮釋與翻譯七、會議子題:1.中國文哲的當代詮釋2.中國文哲的文本研究3.中國文哲詮釋方法之省思4.翻譯之理論與實際5.翻譯理論與詮釋學6.中國語言學與文本詮釋八、本研討會論文繳交期限已過,預定於10月上旬公布議程九、通訊聯絡處:1.地址:新北市三峽區大學路151號人文大樓7樓中文系辦公室林宜蓉助教收。2.電話:02-08,傳真:02-,e-mail:chinese@mail.ntpu.edu.tw
&第十二屆閩語國際學術研討會
至7日(週六至週一)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3樓(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中研院語言所
黃欣儀,Tel: (02);E-mail:
一、會議名稱:第十二屆閩語國際學術研討會二、會議主辦單位:臺灣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三、會議時間:至7日。會期共計3日,其中研討2日,會後文化參訪1日。四、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大樓3樓五、會議主題:1.閩語的共時描寫與歷時比較2.閩語文獻的研究與分析3.閩語與周邊語言(漢語或非漢語)的關係4.其他相關議題六、提交摘要方式:請以電子郵件方式郵寄到下列信箱:第十二屆閩語國際學術研討會專用信箱提交之摘要須包括兩份PDF格式之電子檔。其中一份含署名、服務單位與職稱,另一份則不含任何可供辨識個人身分之訊息。大會將以不具名之電子檔送審。提交摘要之電郵主旨請標示為「第十二屆閩語國際研討會摘要(作者姓名)」。例如:第十二屆閩語國際研討會摘要(張三)若作者不只一位,主旨中僅需提供一位作者(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之姓名。七、提交摘要內容:1.摘要請包括研究問題、研究方法與預期成果。2.請於摘要最後註明所屬研究領域(至少2個)。八、提交摘要撰稿格式:1.中英文摘要(含關鍵詞與參考文獻)請勿超過一張A4。2.中文摘要字體請用細明體12pt字(即中國大陸宋體小4號字)。3.英文摘要字體請用Times New Roman 12pt字。九、本研討會已完成論文摘要審查,並發函予通過審查之學者,將擇日公告與會者名單及議程。十、重要注意事項:本屆研討會須繳交全文,並將印製會前論文集。請務必於公告期限前繳交論文全文,俾利論文集印製。通過論文全文繳交期限:日(週五)。十一、聯絡方式臺灣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28號中央研究院 語言學研究所聯絡人:黃欣儀小姐(Grace Huang)第十二屆閩語國際學術研討會專用信箱
&多元化經典詮釋:第三屆「人文化成之視野與策略」國際學術研討會
至6日(週六至週日)
國立東華大學壽豐校區原民院國際會議廳(花蓮市華西路 123 號)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蔡小姐,Tel: (03)72
議程11月5日(週六)9:20-10:10【主題演講】京都中國學者的經典詮釋意識--有心印而無雷同(連清吉,日本長崎大學環境科學部人文社會環境學系教授)10:20-12:00【第一場】主持人:張雙英(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當經典本身亦隨時代轉化──審視所謂「李清照的詞」(艾朗諾,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系教授)討論人:劉少雄(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從嚴子陵到黃公望──富春江文化意象的詮釋史(胡曉明,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討論人:曹淑娟(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家數.名家.大家──有關古代文學批評標準的一個考察(蔣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討論人:張雙英(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14:00-15:40【第二場】主持人:王文進(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謝靈運〈擬鄴中集八首並序〉中的詮釋與批評--兼論擬作中的抒情自我問題(許銘全,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討論人:陶玉璞(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重提悼亡說--李商隱〈錦瑟〉句解(黃景進,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討論人:劉漢初(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牛郎織女戲劇的承載--兼論神話劇(丘慧瑩,彰化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討論人:徐信義(慈濟大學東方語文系教授)16:00-17:40【第三場】主持人:林明珠(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經典的多元化再創造:郭寶崑《鄭和的後代》的四個導演版本(柯思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教授)討論人:秦嘉嫄(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解讀「虹影叢書.民國女作家小說經典」對中國現代女性文學正典化的意義(黃念欣,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討論人:丘慧瑩(彰化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懸宕與奧義--臺灣鄉土小說中神鬼敘事的再詮釋(陳慧齡,新竹教育大學中文系教授)討論人:張啟超(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1月6日(週日)9:30-10:40【第四場】主持人:葉國良(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荀子禮制理想與實踐的權力觀(江美華,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討論人:陳金木(慈濟大學東方語文系教授)竟陵派詩學視野中的《莊子》詮釋--譚元春《遇莊》論析(謝明陽,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討論人:徐聖心(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11:00-12:10【第五場】主持人:鍾彩鈞(中研院文哲所所長)論僧肇《注維摩詰經》中的至人觀(涂豔秋,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討論人:鍾彩鈞儒學經典詮釋的他律系統:以王陽明為例(林維杰,中研院文哲所副研究員)討論人: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13:30-15:00【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論壇-1】主持人: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教授)引言人:邵華(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徐志嘯(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治國(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張雙英(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葉國良(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鍾彩鈞(中央研究院文哲所所長)15:15-16:45【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論壇-2】主持人:傅永軍(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引言人:王新春(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李清良(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何衛平(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林朝成(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洪漢鼎(山東大學哲學社會發展學院中國詮釋學研究中心教授)、陳金釗(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法學院教授)
&抒情與敘事的多音交響--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至13日(週六至週日)
輔仁大學谷欣廳(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
郭士綸秘書,Tel: 02-;E-mail:
一、會議名稱:「抒情與敘事的多音交響--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二、主辦單位: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三、會議時間:、13日(週六、日)四、會議主題:通與變「變則可久,通則不乏」。文學的創作、詮釋、批評固有其體常,然時運遷異、人士殊方,又不免交奏出斑斕多音之交響。請以「通變」為精神旋律,舉凡「文變染乎世情」之觀察、流派更迭之梳理、時代感覺結構之重塑、中西文藝理論之照應,「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庶幾可得「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泉」的通變之方。敬請大雅君子不拘古今文類,以下列為書寫範疇,撰成玉篇:(一)文學析論(二)文學批評(三)文學史(四)互文比較※本研討會將於11月初公布議程
&第十二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
至14日(週六至週一)
沖繩大學(日本琉球沖繩縣那霸市字國場555番地)
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沖繩大學、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
周小姐:(02)轉5620
議程11月19日9:30-10:30Keynote Speech 1: Chinese Food and the Mongol Conquest: Food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Yuan (E. N. Anderson)11:00-12:30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Ryukyu Cuisine: China and Satsuma Influ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od Culture (Tomoko Tamari & M. Featherstone)「御三味」與「大牢」:沖繩久米村人的祭品與民族邊界(呂青華)中華豆腐乳在琉球/沖繩飲食文化中的禮遇和際遇:紅麴腐乳的受容和變容(劉剛)13:30-15:00Dietary culture in 17th Century Dutch Formosa: Milk cows, Sugar and Liquor (Ann Heylan)The Vietnamese wives and their mini-restaurants in Taiwan(蕭新煌、林開忠)日本殖民時期對臺灣飲食生活之影響(陳美慧)Changes in Dietary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Changes in taste and aroma of bouillon and soup stock as base flavoring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uisines (Kono Kazuyo)15:00-15:45由M&a tinito看大溪地華人的飲食與認同(童元昭)Reconsidering Blast Fishing within a World System: Civil War and Development in the Southern Philippines.(赤嶺淳)遷移、飲食方式與民族文化圈--緬甸華人飲食文化的地域性與再生產(段穎)11月20日9:00-10:00民族の移動と飲食文化──日本の事例(石毛直道)10:15-11:45Sustaining Japanese Troops in China: Theory and Practice ()(Katarzyna J. Cwiertka & Aaron Moore)戰地生活、軍人消費與飲食文化:以金門為例()(江柏煒)困境中的新局——二次大戰時期臺灣的酒樓與臺灣料理(曾品滄)13:15-15:00Milk Consumption in Moder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Foodways(Fran&oise Sabban)One Crayfish in Three Days: The Topos of Food Scarcity under Conditions of Migration and Refuge in Northeastern Chinese History(Mareile Flitsch)澳門菜的形成:葡萄牙、中山及東南亞的烹飪交匯(何偉傑)戰爭、移民、殖民:中國東北地區飲食文化歷史考察(鄭南)Immigration and Ethnic Diet: A Case study of the Yi of Southwest China(巫達)15:40-17:10Spreading the Toast of Memory: From Hainanese Kopitiams to Boutique Coffee Shops in Singapore(Jean Duruz)Prehistoric Migration, Cultural Expansion and the Occurrence of Rice Consumption in South China(呂烈丹)Transnational Indianness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Identity in Family Food(Siumi Maria Tam)祭祖供品、節日聚餐與日常飲食:印尼峇里島華人的家鄉、跨文化飲食與認同(羅素玫)11月21日9:00-10:30On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Tea Culture in Canada(Jean DeBernardi)臺灣飲茶文化與中日情懷(陳慈玉)茶馬古道與飲食變遷—-以雲南普洱、中甸為例(徐新建)10:45-12:00名酒沖繩泡盛の地域性と世界へのメッセ-ジ(上田不二夫)沖大開發の中國源流「オキダイサイ」の今日的な意義(山門健一)琉球王朝料理と中國(西大八重子)沖繩飲食の物產としての東アジア的な展海(開)の可能性(宮城弘岩)山城尚子、平川宗隆、李明峻(講題待定)
&2011年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術研討會
日(週五)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校公誠樓會議廳( 臺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一號)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國家圖書館
林君成教授,Tel: 886-2-12、4513 ;E-mail: ljc@tmue.edu.tw
一、主辦單位: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國家圖書館二、會議日期:日(週五)三、會議地點: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公誠樓會議廳四、研討主題:史地整合之研究-新理論與新視野五、論文投稿通過名單安史之亂對杜甫詩作的影響(李茗蕙)國家、地域與熟蕃邊區移住——以日治時代的宜蘭為個案(黃雯娟)旅遊的「原汁原味」(authenticity)(林偉仁)《太平御覽》與《冊府元龜》中的域外世界(陳碧玲)論《左傳》君子日(秦照芬)從抗清開臺探討鄭成功的人格特質(李威霖)拉薩大昭寺的歷史地位:從壁畫及唐卡的修復探討西藏繪畫藝術理念(耿振華)論東周時期秦晉爭霸中的「西河之地」(石蘭梅)論王莽的土地改革政策的社會背景及影響(林哲宇)東沙島中文名稱來源及地圖繪製(湯熙勇)國家治理與地方:臺灣東部的移民安置()(吳育臻)學仕化與它的研究議題:以臺灣為例(簡博秀)日治時代美濃平原客家聚落的擴張(許淑娟)六、本研討會現正進行論文複審,預計於11月初公布議程。研討會相關訊息請連結至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網頁:http://social.tmue.edu.tw/front/bin/home.phtml七、聯絡人:林君成教授1、地址:臺北市愛國西路一號2、電話:+886-2- 轉3、傳真:+886-2-4、E-mail:socia@tmue.edu.tw;ljc@tmue.edu.tw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1年國際研討會「旅行與旅行敘事:探險、船員與移民」
至26日(週五至週六)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
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Tel: 07-41;E-mail: chsc705@mail.nsysu.edu.tw
人類的旅行(指遠離家鄉)與移民活動展現出人類具有探險的基本需求。在所有的文化記憶中,旅行與移民活動都呈現重要的意涵和社會、歷史與文化的面向與廣度。不論從個人與群體的觀點,還是從藝術與(或)歷史的呈現,人類的旅行與移民活動不僅呈現社會意象,也成為旅遊、飄泊與歸鄉的紀錄,和對移民活動與旅者的體認,而這些都是文化組成的要素。旅遊與旅行展現了人類獨有的好奇心與移民型態,其中涉及人類對於文化、經濟與政治等存有的需求,並反映出社會、政治與文化的緊張關係。關於文學與其他藝術作品所呈現的旅遊與旅行經驗是本次會議的主題,其中包括探險者的描繪與研究、飄洋旅者及傳船員研究、遷徙與移民研究。本次大會邀請之Keynote Speakers為Claude Rawson教授 (Yale University)與Kuo-ch’ing Tu (杜國清)教授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Plenary Speaker為Charles Ross教授 (Purdue University),探討相關議題如:音樂與跨文化藝術、旅行書寫與認同、中國詩歌與旅遊移民、旅行與旅行遊記、旅遊書寫與華人作家、Self-Discovery andUtopian Quest、Philosophical Concept and Portrayals of the Journey、Travel to the East、Voyage to China、Travel Writing、Migration and Immigration、City Writing and Mental Travel等,探討議題相當多元及豐富。會議發表文章經篩選、審查與修訂後,將由國立中山大學人文中心及普渡大學出版社(Purdue Univesity Press)人文與社會科學季刊(CLC 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出版。(網址:http://docs.lib.purdue,edu/clcweb)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ota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