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黛玉当家需要多少魔力啊

您所在的位置:
皈依佛门黛玉变妙真
日09:40  
 文/温柔钝刀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看破红尘,在长春百国兴隆寺剃度出家!归依佛门,法号“妙真”
这位在八十年代成功演绎了让世人无比爱怜的红楼美女林黛玉而一举成名的天秤座传奇美人陈晓旭再一次震惊中国!
镜头回放:
日 农历正月初六。
晨钟阵阵,经鼓悠悠,风和日丽,祥云普照,在庄严肃穆的梵歌声中,长春百国兴隆寺常务主持常慧大师亲自为为陈晓旭剃度,赐法名“妙真”。
除却华丽锦衣,洗尽人间铅华,一袭缁衣布屣,缓抬腿,轻迈步,纤秀柔美依旧,恰如画中黛玉,静若处子,素面无澜,似水映娇花,风拂弱柳。
一片隐约的唏嘘,是哀婉?是叹息?是感慨?还是胸中涌动的万般情愫?
陈晓旭占星档案:
星座:天秤座
藉贯:辽宁鞍山
职业:演员 商人
性格:鲜明 诚恳 内敛
星座特质分析:
她的仪态优雅且特别注重礼节,对自身的休养要求极为严格甚至于苛刻,总是希望身边的人也同样的高尚典雅,反感且拒绝一切粗俗的事务,个性鲜明但较为内敛,对于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常常选择逃避。她为人诚恳,极具同情心,对待他人总是心存善意,客观而公正,希望无论是家人同事朋友都能保持一和谐融洽的关系,喜欢高雅的有情调的社交活动,并能从中享受到乐趣。对于高尚的艺术能由衷地产生共鸣,并用心灵去欣赏品味。陈晓旭的金星落在了天蝎座,这也使得她一生中财运亨通,赚取金钱似乎总是那么的轻而易举,然而主导她幸福来源的木星落在的巨蟹座,这又使她的性格充满了母性色彩,对于亲情与天伦之欢的依赖超乎寻常,决定着她的喜怒哀乐。土星在双鱼,也使得她一生的命运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与难以预料的变数,在不动声色之中走向极端,令人大跌眼镜也不足为怪。
陈晓旭的星盘:
太阳天秤座 月亮射手座 水星天秤座 金星天蝎座 火星天蝎座 木星巨蟹座 土星双鱼座
文章版权归腾讯星座和作者共同所有,需要转载请联系腾讯星座!
编辑:可爱365
论坛火爆文章
论坛精华推荐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请概括一下贾宝玉林黛玉的性格,越详细越好
请概括一下贾宝玉林黛玉的性格,越详细越好 15
突出他们的个性特征
补充:能用《 红楼梦》中的例子 来说明吗?
宝玉:离经叛道、任性妄为、追求真爱、
黛玉::多愁善感、品行高洁、追求真爱、谨慎细心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贾宝玉&&   不爱读书的家伙,“见了宝姐姐就忘了林妹妹”的情种……贾宝玉的人物不是这么简单这么容易概括的,如何定性如位定位,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一千个观众心目中有一千个哈雷姆特”,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贾宝玉。&&&  贾母心目中的贾宝玉是“心肝宝贝”、“掌上明珠”;贾政心目中的贾宝玉是贾府的接班人,是孽儿逆子;王夫人心目中的贾宝玉是能给自己带来“母荣”的贵子;薛宝钗心目中的贾宝玉是可以去终身依靠功成名就的好丈夫;林黛玉心目中的贾宝玉是自己苦恋不得苦爱不得的倾心男子;史湘云心目中的贾宝玉是一厢情愿的“二哥哥”;花袭人心目中的贾宝玉是可以为他去死的好老公;贾珍贾琏贾蓉等浊臭逼人的男人们心目中的贾宝玉是跟自己没有两样的皮肤滥淫者,而“意淫者”无非是换另一种语言而己……王熙凤、李纨、尤二姐、尤三姐、夏金桂等众美少妇心目中的贾宝玉是可遇可往来却恨不能得的美男子……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等四姐妹心目中的贾宝玉是天底下第一好兄弟……金钏、晴雯、鸳鸯、紫鹃、小红等美丫鬟心目中的贾宝玉是能有尊有严地与之平等相处与之谈情说爱的“白马王子”……&&&  贾宝玉是曹大师一生的写照与追求,几乎是他的化身,他的形象代言人!笔者说过,贾宝玉这个红楼人物最不好品读!我们中国文学形象长廊之中出现这个人物,非常不简单也非常幸运。以往的人物,以后的人物,绝不会再出现第二个贾宝玉,绝不会再出现像他那样让人能见仁见智婆理公理!&&   贾宝玉之所以能成为众星捧月成为大观园众佳丽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人见人爱的好男儿,是因为他很少为自己考虑与着想,很少有公子少爷身架与坏脾气,很少苛刻刁难、责怪与谩骂下人,总为他人着想与排忧解难,虽然有时候力量非常微弱,效果不怎么好,更可贵的是他一贯以诚待人,以平等待人,不讲等级,不讲级别,不分贵贱,不分贫富,这不单引起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等千金小姐的好感,更引起晴雯、鸳鸯、紫鹃包括有点下贱的袭人等位卑身贱言微的美丫鬟的亲近与共鸣。&  & 在贾宝玉头脑里,功名利禄如粪土,“学而优则仕”的贾雨村一类的读书人是“国贼禄鬼”,己婚妇女会变成(大多是)“死珠”和“臭鱼目”(包括自己的母亲王夫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合理不人性的(他和薛宝钗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此时他身心都成熟都专爱己含恨吐血而病死的林黛玉)人生是苦海是苦难的炼狱,真善美都遭到不良的封建社会制度假丑恶强大势力的迫害、摧残与毁灭(好姐妹好女友死的死、远嫁的远嫁、出家的出家)……青年男女的出路在哪里?人生的希望在哪里?功成名就又怎样?位高身尊又怎样?豪华富贵又怎样?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又是什么?生命与人生果真像一场大梦吗?……许许多多的问题,不停的思索与探讨,剪不断理还乱……可以说贾宝玉这性情男子在思考,曹雪芹这大师在思索,二百多年后的我们每一位读者又何尝不在思考?!可这二三百年世人的思考,上帝会发笑吗?  && 贾宝玉已成一个“特殊”的符号镂刻在我们广大读者的大脑里,然后生成血液细胞繁殖流淌在我们读者身上的每一条血管里——贾宝玉那个时代许多困惑许多问题,廿一世纪的今天还依然存在,还在折磨着我们现代人……&&&  “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渐愧。”(见第一回)我们读《红楼梦》,知晓主人公贾宝玉与《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有许多相同之处:都是石头生(变)的,都有正邪之分(贾宝玉性顽劣孙悟空亦人亦妖),都有避邪之物(贾宝玉佩“通灵宝玉”,孙悟空手持“金箍棒”)都是叛逆者(贾宝玉“文斗”,孙悟空“武斗”)……&  & 贾府大部分男人“皆以‘好色不淫’为饰,又是以‘情而不淫’作案的“皮肤淫滥之蠢物”,而贾宝玉“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而被吾辈推为“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的“意淫”……这在二百多年前的那个专制时代,是石破无惊的,是大逆不道的,是“迂阔悟诡,百口嘲谤,万日睚眦”的“有罪之人”!&  & “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见第2回)——这既是贾宝玉天真可爱有悖常规的思维,又是他对位卑言微的“女儿”们所表达的倾慕心仪敬重的千古未有之情。&  & “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要尊荣无比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濑了口才开口;没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见第2回)——这既是贾宝玉把“女儿”提高到自古未有的最“尊荣”地位,又是他对“浊臭逼人”的世上男人们的提醒与警告!&&&  贾宝玉是一道冲破千年乌黑云层的烈烈阳光!&&   贾宝玉是一声震破古老国土厚墙的巨大雷鸣!&&   贾宝玉是天下“女儿”们的保护神、护花天使!林黛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人物简介】[编辑本段]  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父母先后去世,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 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 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尽 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题“杏帘在望”为宝玉解围的细节,很易使人联想到李清照与赵明诚比作《醉花阴》的轶事;“堪怜咏絮才”、“冷月葬诗魂”,则是将林黛玉比晋代的谢道温和明代的叶琼章的。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不过这种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她诗人的气质和诗作表现出来的。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出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推崇’,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象;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例如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熬煎。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词”,缠绵悱恻,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尤其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句,更写出了这位少女的高洁品格和痛苦灵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她诗谶的《葬花辞》.这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非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则是对美好理想的渴望与热烈追求”;”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表现了她的高洁的情志和坚贞不阿的精神。至于“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未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并通过鹦鹉也会吟哦的描写,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运也即黛玉的命运。这是用热血和生命写就的心曲,是与这个罪恶的世界决裂的檄文。它真实地展露了一个充满痛苦充满矛盾而又独抱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凸现的是一种独立人格的壮美与崇高。《葬花辞》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正在这里。   富有诗人气质,并且被诗化的林黛玉,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诗,对于她,是不可一日无的。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冰清玉洁的节操,诗表现了她独立不阿的人格,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情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   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强烈地体现在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之中。他们的爱情是一种新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属于未来的爱情。这种爱情的最根本的特点,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然而,焰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来倾泄。  诗,前已叙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饭。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质言之,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爱情曾使她几死几生。    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他们所实践过的爱情原则,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这一形像所含蕴的哲理与诗意,将给予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美感享受。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得那么“孤高自许、目无下尘。”谁也触犯不得,连紫鹃都批评她“太浮躁”、“小性儿”、时常“歪派人”。有一次,她和宝玉一道在薛姨妈那里喝酒,李嬷嬷不让宝玉多喝,并且抬出贾政来,要宝玉提防老爷问书。黛玉见此情景,马上当着薛姨妈和宝玉的面,把李妈妈教训了一顿,急得李嬷说:“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那一回,贾母要给宝钗做十五岁生日,这是大观园里的一次“盛典”,大家都忙不迭地讨贾母的欢心。唯有林黛玉,先是不肯去,不愿借薛宝钗的光看戏。后来,薛宝钗给宝玉讲说《山门》这出戏,喜得宝玉拍膝摇头,乐不可支,夸赞宝钗无书不知,无事不晓。林黛玉却把嘴一撇道:“安静些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就《妆疯》了。”这种挖苦的语言,几乎冲撞了贾母以下的所有人,扫了大家的兴。看来,林黛玉简直不懂得一点点为人处世的诀窍,不知道如此锋芒毕露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然而,透过这种很不乖觉,很不随和的性格素质,我们曲折地看到了支持林黛玉整个性格的一种力量,那就是憎恶封建道德、捍卫纯真的爱情,她斥责李嬷嬷,是因为这个李嬷嬷用贾政的权威和仕途经济一类的说教来制约贾宝玉。她挖苦贾宝玉是为了借题发挥,表示自己对这一幕有意抬举薛宝钗的闹剧的不满,以及对贾宝玉过分亲近薛宝钗的言行的警戒
其他回答 (2)
说贾宝玉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那是我们后人下的定义。他的性格特点是率性、多情、温和、善良、富有同情心,还有就是单纯,没有功利心,他的聪明和悟性,那是先天就有的,他本是神英侍者吗。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
额....不能& 自己去查百度吧& 我在群聊呢
&&&&&&&&&& 林黛玉,贾母外孙女,宝玉表妹,因父母相继亡故,长期寄居在贾家。林黛玉出身于一个世袭列侯的“书香之家”,从林黛玉的身世可以知道她是一位既娇且贵的贵族小姐,富有才情,却寄人篱下。作为封建社会的贵族小姐,林黛玉的身上也刻上了深深的烙印。她固然对大观园外的男权世界深深地排斥,连北静王在她眼中,也只不过是一个“臭男人”;但是那从乡野走来的粗朴的刘姥姥,先也被她鄙夷为“哪一门子的姥姥”继而被她嘲笑为“母蝗虫”。但是黛玉依旧是曹雪芹极力讴歌的形象。一因为她富有诗情的脱俗和灵秀,一因为她的任情的个性,一因为她追求爱情的执著。
&&&&&&&&&先介绍她的才情,林黛玉就是大观园的诗魂、诗神。元春省亲,林黛玉写“借得山川秀,添来气象新”,她关注的是自然灵气。又写“杏帘在望”勾画的是一派天然,绝少世俗的尘响。大观园的诗从咏白海棠开始,每首都可以看做性情独具的人物造型,是每个人精神风貌的写照。林黛玉写的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突出她的风流不群,众人评“比别人又是一样的心肠”。菊花诗,黛玉技压群芳, 《咏菊》、《问菊》、《菊梦》三首,题目新,立意更新。应该看做她的自诉。《咏菊》“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表露了她的孤苦无靠;《问菊》是她的孤标傲世;《菊梦》牵挂的是梦中的陶令旧盟,醒来的忧伤惆怅。
&&&&&& 再看黛玉的任情,这体现在她的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一切任随真实情感的流露。比如她看《西厢记》的“词句警人,馀香满口”就默默记诵,完全不曾考虑这不是封建阶级所认可的“正经书”。黛玉很喜欢读书作诗,她的房间“比上等的书房还好呢”这是刘姥姥的赞叹,但是贾母听了,并不以为喜,因为这不是“女孩儿家分内的事”。可是黛玉并不管这些,每天早上起来必拿着书读。再比如她觉出宝钗对她的关系,象棋以前对宝钗的猜忌,马上对宝钗说出一番肺腑之言,对她感念不已。相较于宝钗的城府幽深,黛玉犹如水晶般透明。寄人篱下的生活处境,使得她格外敏感,害怕别人对她歧视和轻蔑。因为在贾家她“不是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来的”。她的强烈的自尊,给贾府里的人留下了“目中无人”的印象。贾母曾半正半假地说出“只有两个玉儿可恶”的话来。在这样“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里,她遇见了“无故寻愁觅恨”的知音贾宝玉。从初时见面的相互面熟,到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的亲密,再到日后的趣味相投,思想一致,黛玉从不说“仕途经济”的混帐话。宝黛的爱情是完美屏弃了肉欲、纯净、优美、除情以外别无所求。黛玉的爱情以情有独钟为特征,她始终只钟爱宝玉一人。为爱不自惜,忘其有身、忘其有病,这种忘我之爱是牵动全身心的生死爱情。于是当她觉出这份爱情无望时,便求速死。在宝玉成亲的那个晚上,她烧掉了记录她灵魂的诗稿,烧掉了爱情的见证物丝帕,离开了人世,完成了她的“质本洁来还洁去”的人生宿命。
&&&&&&&& 贾宝玉,贾政与王夫人之子,元春的亲弟弟,黛玉的姑表兄,薛宝钗的姨表弟,在贾府最受贾母宠爱,无人敢管。从“无材补天”的顽石到《西江月》中的贵族公子,从天上到人间,突出的是宝玉与封建统治阶级子弟的不用层面。
&&&&&&&&& 他的“似傻如狂”、“不肖无双”、“偏僻乖张”实际上是一种离经叛道的性格。他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看了就清爽,男子是泥做的骨肉,看了就浊臭逼人。他还说天地”天地灵淑之物,只钟于女子”这些让封建卫道者听来刺耳的话基于宝玉对男性世界的深刻认识。&&&&&&&&& 于是别人认为宝玉不爱读书,可宝玉不是不喜欢读书,他只是不爱读那些枯燥无味的圣经传抑或无聊的八股,不喜欢为仕途经济而埋没自己的个性。他对那些词句警人的却爱不释手,比如《西厢记》、《牡丹亭》之类。可见宝玉并非真正意思上的不喜读书的纨跨子弟,而是一个封建主义的叛逆者。
&&&&&&& 在那没有人逼迫他去追求功名利禄的女儿世界里,姐妹们的灵秀给他的灵魂以洗涤,他可以饮诗观花听琴,可以自由地舒展个性。于是他乐于为女儿们调脂弄粉,乐于为她们服侍。他倾注满腔的热情,结交秦钟、柳湘莲、蒋玉菡这些出身寒门的人,却很少参与贾琏、贾蓉之流的喝酒宴乐的活动。
&&&&&&&& 他深切体贴女孩的命运,从秦可卿开始,面对生命的早逝,不觉得“哇”的一声,直喷出血来。而到了金钏儿、司棋、尤三姐、晴雯、黛玉一个个女性的夭亡,已经深深的刺伤了他的心。在金钏一事中,面对王夫人的怒火,吓得“一溜烟跑掉”,一句为金钏辩白的话都不敢讲,到他面对晴雯的惨死,则作《芙蓉诔》痛骂那些帮凶,由此可看到他反抗的轨迹。直至最后与封建贵族家庭彻底分裂,遁入空门。
&&&&& 全是我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打的。。。累死了
觉得我的不好。红学副主席蒋和森《林黛玉》给你。
蒋和森论林黛玉《〈红楼梦〉论稿》
(一)《红楼梦》第九十八回,是不寻常的一回。两个世纪以来,不知多少读者的感情,都要在这里突然像一道水流跌人万丈深崖似地激荡、回旋起来。在这一回里,书中主人公林黛玉终于熄灭了她生命的火焰。这时,人们仿佛特别感到这个少女生命的价值,以及她活着是多么符合人们的心愿。&&& 然而,死神的手掌,却是这么不可抗拒地、不容怀疑地要扼住这个少女的呼吸。在这一无情的真实面前,人们的心情沉重了,泪水游动在眼眶的边缘……&&& 林黛玉,这个为曹雪芹用全生命的力量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曾经使多少人失去了平静啊。是什么一种东西,使得我们对这个好哭敏感的、“小性儿”的、孤傲得让人感到有些难以接近的少女,这样的动情和无法忘怀呢?在这个问题的前面,我们不禁变得沉默而深思。虽然,我们曾经用纯净的感情,或者用在读《红楼梦》时那种默然无语的凝视,来感受过这一形象的深度和重量。但是,当我们企图回答上面所提出来的问题时,不禁感到难以找到简捷而完满的话语。这一艺术形象为甚么能够这样地深人人心,也许,我们最先想到的是爱情,悲剧的爱情。不错,这是林黛玉所以能够打动我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红楼梦》里贾芸与小红、贾蔷与龄官、司棋与潘又安等等都是爱情,而且这里面也有悲剧的爱情,为什么都远远地不像林黛玉的爱情那样地深印在我们的心中呢?也许,我们又想到,林黛玉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她是一个黑暗世界里的叛逆者,她代表着那一时代妇女们的希望和痛苦。不错,这是林黛玉所以值得我们同情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任何时候,真理总是号召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但是,我们也在其它的作品中,读到过许多要比林黛玉更为坚强、更为猛烈的反抗黑暗势力的主人公,他们为什么并不一定都能留给我们很深的印象呢?有些作品,也许在掩上书页之后不久,我们就把它连同人物一齐遗忘了。那些人物,似乎不及这个只在深闺中哀愁流泪的林黛玉那样地萦回在我们的脑际,只要我们稍一回忆,就仿佛立刻看到了她的身影,听到了她的声音。……&&& 看来,这一人物形象到底为什么这样鲜活地镌刻在我们的心中,这样强烈地摇撼着我们的灵魂,不是仅用几句话几个概念所能说得完全的。必须从这一形象完整的艺术创造,从这一人物典型的全部结构来作多面的、内在的艺术分析。林黛玉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人的全部复杂性的活生生的个性。一个我们好像在那里碰到过、或者确信曾经那样生活过的活人。&&& 是的,首先必须是一个活人而不是概念的化身,然后才能这样地、或者那样地打动我们。而要写成一个活人,这就主要要求作家必须精通“性格的艺术描写”(别林斯基)。&&& 曹雪芹正是这种善于描写性格的巨大天才。他所创造出来的许多人物典型,不仅对于我们很多都是“熟识的陌生人”,而且使我们永远不会把这一人物与那一人物混淆起来,即使是在最细小,最微末的地方。林黛玉和惜春都有些孤僻,但我们永远不会把林黛玉的孤僻与惜春的孤僻当成同一的东西来感受。同样的,我们也永远不会把林黛玉的爱情和尤三姐的爱情当成同一的东西来感受,虽然她们的爱情都可以用得上“强烈”这个字。&&& 我们所以能这样毫不费力地加以区别,是因为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非常鲜明、非常深刻的性格。林黛玉所以能生根在我们的记忆里,并且打动了我们,也正是因为她的这个用爱情、用反抗、也用她的眼泪和痛苦以及她所特有的敏感、多疑等等,所有机化合而成的性格。这是一个由强大艺术天才的手所典型化了的性格;一个你愈是细密地注视,就愈是感到可爱的性格。在这一性格中,即反映着那一时代的历史生活图画,同时又熔铸着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精神面貌,以及为各个时代的人们所共感、所激动的东西。&&& 现在,让我们走到这一人物的性格世界中去吧。
(二)作为荣国府的至亲贵戚,林黛玉也不例外地是那一社会统治阶级中人。她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这就是为那一时代不少人羡慕不已的所谓“清贵之家”。官僚的父亲,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把这个独生女儿提到男子的待遇来抚养,从小便教她读书识字,爱之如“掌上明珠”。看来,她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但是,由于先天的体质纤弱,再加上母亲的早丧,使我们又看到,在她的童年生活中,又笼罩着一层不散的忧郁。&&& 这个清贵的官僚家庭,似乎没有来得及对她进行更多的阶级教养;也似乎没有来得及把那个社会给女人所规定的一切,带给她以深刻的感受;而是只给她的终身留下了一个空洞而温暖的回忆,让她向社会人生迈开了第一步。——为了“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她来到了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 当她一跨进荣国府的大门,立刻就被封建家庭里面的“脉脉温情”包裹住了。贾母把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的叫着哭起来”;王夫人吩咐人拿出缎子来为她裁衣裳;凤姐也携着她的手说:“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不好,也只管告诉我”,并且又立即叫人赶紧去为她收拾住房……。这个远道而来的外孙女儿,不仅一登门槛就受到了这样盛情的接待,而且此后贾母对她的“万般怜爱”,既把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孙女“倒且靠后”了,而且“饮食起居,一如宝玉”。的确,在荣国府里谁曾受到过这样的宠遇?怜爱已经达到至高的程度了。荣国府里的人们,谁不对这个“举止言谈不俗”的姑娘,投过来尊敬的、热络的目光?&&& 不仅如此,那个使她一见之后便发生异样感觉的表兄,又与她“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其亲密处,“亦较别个不同”……&&& 还是启开了那绝代悲剧的序幕?
(三)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这样谨小慎微地做人,也许自有它的好处吧?&&& 可是,我们又看到,她似乎并没有认真这样做。她很快地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 原来,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等,只不过是从这样的一个动机出发:“恐被人耻笑了去。”毋怪乎她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好感,而只是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有着高度自尊心的少女。&&& 但是,命运仿佛恶意地拨弄着她,不久她的父亲又死去了。当她回到故乡去料理过丧事,再回到荣国府中来时,这时她已经不是来此作客的扬州盐课林老爷的小姐了,而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前来投靠贾府的亲戚了。处在这样的情势下面,自尊心显然失去了安放的地方,而她的“孤高自许”也显得更加不合时宜了。&&& 但是,这处境的改变,并没有使这个少女的生活态度也跟着改变起来,而是似乎更加挑起了她的心高气傲,更加使她多疑地注视着周围,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周瑞家的送来了两枝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它的“维妙新巧”,而是是否“别人不挑剩下的”。元春归省时,大家赋诗行乐,她本可以随声歌颂一番,但她一心只想“大展奇才,好将众人压倒”,后因不能“违谕多做”,便“胡乱做一首五言律应命”。贾母为薛宝钗庆祝生辰,她心里感到不快,这原是不宜流于言表的,但她偏偏露出“不忿之意”。史湘云说她像戏台上的小旦,众人都笑着附和,她本来也是可以一笑付之的,但她却敏感地觉得,这样的拿她和“戏子”相比,是一种带有轻蔑意味的“取笑”,因此大为不满,不禁怒形于色……&&& 看来,在这个少女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敏感和自尊。她的气量显得是如此的狭小。但这一切,总是由于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解不开的隐痛,这就是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她不安于这种命运,但又无法摆脱这种命运。这种矛盾,经常扭曲着她的感情和心理,于是她的心境就永远得不到平静,并且招惹着许多看来是不必要的烦恼和痛苦。&&& 有一次,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误以为是丫头,便拒绝开门。这个纯粹的误会,想不到竟是这么严重地挫伤了她。如果她真的在门外“高声问她”,事情也就解决了。但寄人篱下的处境,不容她多想,只是立刻在她的心里唤起了这样的感觉:“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呕气,也觉没趣。”真的,再没有甚么比损害了这个少女的自尊和触痛了她的依人为活的命运,更能使她伤心的了。那一夜,她“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膝,眼睛含着泪,好似木雕泥塑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第二天,她看见落花满地,便触景生情地写出了那篇有名的《葬花词》。&&& 落花,把那一时代,只能任人践踏不能由自己主宰的妇女命运,在她的心里唤醒了。&&& 但是,这个少女不能认识得更多,她把这种命运的不能解除,都归因于自己的没有家。于是,她害上了无可解除的思家的忧郁症。大观园里的繁华热闹,别人家中的笑语温情,乃至自然界的落花飞絮、秋风秋雨等等,无一不在她的心里引起无家的哀痛。整个世界在她的面前,仿佛都变成了制造眼泪与忧愁的原料。&&& 看来,这个外祖母家并没有对她显出厚薄,一切都待她以小姐之礼。她仿佛是用太多的猜疑和过量的偏狭折磨着自己。她似乎看不到,用钱如淌水的贾府,那里会在乎这个外孙女儿的衣食费用?同时又何尝在她的面前露出过丝毫的“小家”气派?更何况封建家族太上权威的贾母,是这样“万般怜爱”着她;她失去父母,不仅没有因此受到歧视,倒是更加引起了这个老太太的温情与疼爱。的确,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好亲戚的门里,有什么必要,这样念念不忘于自己的伤痛呢?要是换上另外的一个人,不是早已感到幸运吗?&&& 然而,正是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林黛玉为人的非常微妙的魅力。&&& 原来,这是一个永远不用别人的衣裳来忘掉自己寒冷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承的境遇底下就愈是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的人。&&& 这样的性格,生活在那样的时代,就成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一个人所能享受和痛苦的,都只能是社会给予他的东西。”因此,林黛玉的痛苦,不是由于她的敏感和多疑,更不是由于自尊,而是由于造成这种敏感和多疑、并压迫着这种自尊的私有制度。私有制度,这是一切痛苦和罪恶的总根源。&&& 在一切以家为起点的中国封建家族社会里,一个人的价值、尊严、地位等等都是以家私来计算的。所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家有万贯,身值万贯”等等正是说明了这种情形。因此,一个没有家的人,就等于失去了他的全部身价,整个世界就好像在他的面前竖立起来,没有一块是属于自己立足的地方。失去家的林黛玉,虽然在贾府里找到了一块栖身之处,但是私有社会制度把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种种界线、种种观念以及其它许多精神上的障碍,并没有在她的心里消除。同时,更没有在周围的人们心中消除。&&& 而且,私有制度把人与人之间所造成的那许多仇视、倾轧、争夺、欺诈等等,每天每日在荣国府的围墙里面、在林黛玉的身边发生着。面对着这种情形,连那个还不十分懂事的丫环佳蕙都发出这样的慨叹:“这地方本也难站!”难道在那许多势利的眼光下,一身之外无长物的林黛玉可以安下心来?&&& 不仅如此,即使是这个家庭里的正式成员,又何尝能够安下心来呢?小姐探春说得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都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种感受,在林黛玉这个外来人的身上自然就更要加深一层了。实在说来,人们恭敬她,只不过是因为恭敬太上权威的贾母。同时,别人所给她的这种疼爱,既然可以慷慨地施舍,当然更是可以合情合理地收回。后来的事实证明,不是果然如此?是的,要是非等到别人露出脸色,才开始感觉到仰人鼻息的悲哀,这已经几乎是每一种人都可以达到的“品格”了。&&& 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多疑和敏感并不是她自己找来的毫无根据的痛苦。倒是透过了她的这种多疑和敏感,让我们看到了,那一社会是具有着一种甚么样的魔力!它可以隐秘地、曲折地折磨着一个人,并且把一个人损伤以后,甚至会使你觉得完全是由于他自己的过错。
(四)在一个比较单纯的官僚家庭环境里长大起来的林黛玉,投身到荣国府以后,命运又仿佛给了她这样的安排:必须去学会如何适应那周围复杂错综的人事关系。&&& 在这里,隐忍曲承、安分随时、装愚守拙等等,是最受称赞的美德。而缜密的机心、巧妙的欺诈,在这里更是可以换取到欢心与奖赏。这就是周围的一切向林黛玉所提出来的做人标准。而寄人篱下的处境,似乎更是要求她必须如此的立身行事,才能在这个“本也难站”的地方站稳脚步。这样做的人,在某些“聪明”的人看来,也许并不算是难事吧?因为这既照顾了别人的需要,同时又为了自己。&&& 但是,这种“聪明”的做人之道,完全没有牵动过林黛玉的心。她甚至连考虑都没有考虑到。我们看到她爱说就说、爱恼就恼、爱哭就哭。任性,的确也是任性的。她不怕得罪任何人,薛宝钗被她不止一次地讥刺过、史湘云被她恼怒过、绘画才能平常的惜春被她打趣过、忙于夜赌的老婆子被她揭穿过、絮聒得令人厌烦的李妈妈被她斥骂过……至于谁该得罪,谁不该得罪,她好像根本就不知道世间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切都根据她生性的好恶、凭着她感情的流转,毫无顾忌地任意而行。既不经过任何的修饰,也没有半点掩藏。她心里所想的,也就是口中所说的。而口中所说的,又常常是为别人所不肯说的生活中的真相。譬如袭人与贾宝玉的暖昧关系,大家都是心里领会而不在口上言传的;但是碰到了林黛玉(也只有碰到林黛玉),才会这样当面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这样,她的灵心慧舌,虽然有时能够生出许多引人发笑的“俏语”和“雅谑”,但在大观园里却造成了“尖酸刻薄”的普遍印象。&&& 正因为林黛玉的一言一动,都是这样毫无算计地、直接来自她的没有经过世俗理智雕琢过的纯真感情,所以她虽然轻易地与人生隙,但并不与人结嫌,而是很快地就能与人消除隔阂。当她发现贾宝玉写的偈语,便立刻拿去与史湘云同看,而在这之前刚刚和史湘云所发生的一场气恼,好像根本就没有这回事似的。她很早就觉得薛宝钗的“有心藏奸”,也曾经不止一次地和她发生过冲突。看来,她对薛宝钗似乎在心里存在着很深的芥蒂。但是,这种芥蒂,又是多么容易就消失得干干净净。只是因为薛宝钗在她面前说了那一番女孩儿家应懂的规矩和送了她几两燕窝之后,她便向薛宝钗袒露出一颗赤诚的心,并且恳切地把一切过错都归于自己。而且以后又把薛宝钗当作亲姐姐来称呼、来看待。&&& 看来,她仿佛被薛宝钗的封建主义和几两燕窝所征服、所收买了。其实,薛宝钗所以能够打动她的心,主要还是因为当她正处于孤单、凄寂的时候,那样的训导和赠送,在她的感受上被当成了一种爱护和体贴。所以她对薛宝钗这样说:“东西是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又说:“我母亲去世的时候,又无姊妹兄弟,……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是的,这个丰于感情因而也特别看重感情的少女,并非只是一味自尊得不能采纳人言。当她感到友情的温暖时,不仅会发出衷心的感激,而且也能够接受别人的责备。所以,在大观园里,独有真心关怀着她的命运的紫鹃,虽然是一个丫头,却敢于当面指责她“太浮躁了些”,又说她“小性儿”、“常耍歪派”。还这样对她说:“宝玉只有三分不是,姑娘倒有七分不是”……&&& 这个聪明的少女,不仅懂得感情,也是善于体察人情的。她看得出凤姐的“花胡哨”,也看得出荣国府人们之间的“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她更是没有一刻忘记过自己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她似乎一切都看得很明白,但独独看不到自己的锋芒毕露将会带来甚么样的后果;更没有想到自己是多么需要乖觉一点,就可以利用贾母的“怜爱”和自己的许多有利条件,在这里为自己铺下一块福地。&&& 然而,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又发现了林黛玉为人的非常微妙的魅力。&&& 原来,这是一个最容易想起自己,而又是最不会为自己打算的人。这是一个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而不知道顺应世上人情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永远不安心于把自己的尊严建立在别人的力量上的人。由于她在许多表现的背后,都是贯串着这样的性格,因此,这个少女的敏感、“小性儿”、“尖酸刻薄”等等,不是把我们和她拉远,而是反而靠近了。我们看到她有一颗像玻璃一样纯清、透明、不能屈折、但容易碎裂的心。&&& 是的,这是一颗容易碎裂的心!我们总是常常感到在这里面还缺少一点甚么东西——一种经受得起生活锻炼的韧性。林黛玉毕竟是一个出身侯门金闺的少女,她仅是失去那个官僚家庭,并没有失去那一阶级的教养和地位。她虽然感伤地说过:“我原是贫民家的丫头”,但我们不能同意有人据此来断定她的“身份下降”,她依然是一个又娇又贵的小姐。在大观园里,如果有谁不待她以千金小姐的礼遇,这同样也会立刻严重地损伤她的自尊。由于这样,林黛玉就常常不能分别地把某些贵族小姐的尊严与自己的人格尊严,当作同一的东西来感受,来坚持。薛宝钗对此似乎看得很清楚,所以当林黛玉说“错”了酒令后,她走来进行“训导”时,便是拿这样的话起头的:“好个千金小姐,好个不出闺门的女孩儿,满嘴里说的是甚么?”果然,林黛玉也以把《西厢记》、《牡丹亭》上的话说了两句,是失了千金小姐的身份,便“羞的满脸飞红”起来。……&&& 是的,阶级的影响,在这个少女的身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优裕的剥削生活所培养出来那许多贵族小姐的清高、娇贵、脆弱、生活情调等等,也像她的性格上其它许多闪射着光彩的东西一样,自然地、纠缠在一起地从她的天性中流露出来。&&& 生活在十八世纪封建长夜里的林黛玉,没有能够从阶级偏见、阶级教养中更多地解放出来,与其说这是她的罪过,毋宁说这是她的不幸。那一时代,几乎没有给她一点思想上的营养,《牡丹亭》、《西厢记》已经算是她所能读到的“地下书刊”了。幸亏,她的明净而单纯的心,没有被阶级的尘屑所淹没。她的人生遭遇——这个现实生活的严酷学校教育了她,使她没有沿着这一方向得到太多的发展。同时,生活中更有一个世界,吸引住这个少女的纯真和智慧,更能从最深处打动这个少女天性中的全部弦索。这就是那个任凭灵智飞翔、任凭感情燃烧的诗的国土。而对于林黛玉说来,在这个国土上的最高皇座便是爱情。——是的,爱情!&&& 也许说到这里,我们才真正开始进入这个少女的灵魂吧?是的,林黛玉给我们印象更深的,还是一个诗人气质的少女;或者说,是一个女性气质的诗人。&&& 当刘姥姥初次走进她的闺房,只见“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放着满满的书”。刘姥姥所看到的是一所“上等的书房”,我们所看到的不就是这个少女的情怀?&&& 当贾宝玉走进“风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只见“湘帘垂地,悄无人声”,有“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在这里,我们不是也仿佛嗅到了这个少女的岑寂的灵魂?&&& 当苦心学诗的香菱,十分迷醉陆放翁的两句伤于纤巧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林黛玉对她说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于是她介绍香菱读王维,读杜甫、李白,读陶渊明等人的诗。当香菱读完王维的五律,在她面前深深欣赏“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两句诗时,她又对香菱说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一句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原来,林黛玉在她的诗中所表现的那种哀怨纤秾、清妍雅丽的风格,并不妨碍她欣赏陶诗的自然朴素。&&& 的确,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特别是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把风神灵秀的林黛玉塑造得更加美丽了。这就使得她的一言一动、多愁多感之中,发散着一种“美人香草”的韵味和清气逼人的风格。当她沉溺在那种诗情荡漾的生活中时,我们就会看到,好像有谁把她从生活中的灰暗、琐屑、烦扰里拯救出来,而变得襟怀洒落、鲜活流动起来。在大观园里结社吟诗,人家常把她写的诗列为第二。这个高度自尊的少女,并没有对此露出过“小性儿”,倒是常常在这种场合,是她笑得最多、笑得最开怀的时候。有一次,那是一个秋天的深夜,她与史湘云在凹晶馆里联诗。我们只感到月色生寒,夜气沁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凄凉感觉,暗袭着我们的心头。但是,在这个玉宇无尘、远避了贾母等“人声嘈杂,有何诗兴”的地方,我们看到她的心境是多么地平和而舒展:就像那池中激起的涟漪,银光闪闪地向四周徐徐散开。那一夜,她的兴致高极了,竟至忘记了病体的疲弱,与史湘云玩了一个通宵。每当史湘云说出两句诗,她总是不断地“起身叫妙”,或者是“又叫好,又跺足”,或者感叹:“我竟要搁笔了”……这个以高傲的眼光凌视着一切的少女,在这里何尝显得有一点偏狭?她是多么容易掏出真诚的赞美,又是多么容易折倒在别人的才华面前。&&& 是的,只有智慧才能懂得智慧;也只有天才,才能激发天才。&&& 这个少女永远只向生活中的灵智和感情膜拜顶礼,她珍爱别人的智慧,也如同珍爱自己的智慧一样。世俗的理智,永远不能移动这个少女的心。甚至当她被薛宝钗的封建教义说得“心下暗服”、连声称“是”的时候,我们也没有怀疑过她会背叛自己。果然在这之后不久,当薛宝琴用《西厢记》、《牡丹亭》的故事写了两首怀古诗而受到薛宝钗的非议时,她立刻挺身阻拦,并且“尖刻”地指出薛宝钗的“胶柱鼓瑟,矫揉造作”。这样的一个少女,本来是应当享受青春和生命的啊!可是,生命对于她却是一个沉重而又沉重的负担。她所具有的那种属于艺术天才型所特有的敏感和细致,主要不是用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诗意,而是最多地用来感受那一时代的阴冷和潮湿。于是,才禀在这个少女的身上,就变成了一种可怕的灾难,使她比一般人遭受到更为繁多、更为深细的社会折磨。是的,在那一时代,一个人的精神越是丰富,就越是痛苦。或者像契诃夫所说的:“越是高尚,就越不幸福。”过去的历史,又不断地向我们表明,天才总是受到时代的冷淡和遗弃。几乎没有一个天才,不是带着深重的忧伤和痛苦走过他们的人生。伟大的诗人杜甫,就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沉吟:“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在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中,我们也感到带有如上所说到的时代特色。是的,那一社会,根本就不懂得“人类天性中,有一些细腻而柔和的弦,必须爱惜地加以处理”(别林斯基)。这个少女也有着“智慧底痛苦”。她的灵智和感情,只能幽禁在生活铁栅的一角,寂寞地燃烧。&&&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识秋心?”从这个还正处于生命中稚嫩时期的少女的心底,流出了多么苍凉的人生咏叹啊!&&& 但是,有人在倾听着她的灵魂,有人在不断地轻叩着她的心扉。……&&& 于是,她向一个封建阶级的逆子,呈上了一个少女最珍贵的献礼——爱情。&&& 她用爱情来呼吸、观看、思想、感觉一切。同时,爱情也把林黛玉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动人了。
(五)那一时代的道德经典上,曾对爱情规定了最严厉的惩罚:“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同时,为了禁绝爱情的发生,封建礼教又规定了一套极其严格的所谓“男女大防”。&&& 林黛玉和贾宝玉自然也处于这种“大防”之内。但由于私有社会制度本身总存在着许多无法弥补的罅隙,不管它所制定出来的一套统治体系是多么的严密,美好的事物总是从那一社会的罅隙中找到生长的机会。所以,林黛玉和贾宝玉虽然处在那个实行着强硬封建统治的荣国府中,他们却是在封建失去防范的状态下开始了初恋。&&& 这并不像有些《红楼梦》的研究者所说的那样:“以贾母为首的贾府统治者们,十分警觉地注意着贾宝玉在他的叛逆道路上的一切活动,特别注视着他和林黛玉的叛逆性的爱情的每一步发展。” 虽然这种说法从表面看好像“提高”了《红楼梦》的思想性,实际上,不仅不符合书中的情节,而且把《红楼梦》所生动地表现出来的生活的复杂内容简单化了。&&& 当林黛玉初到荣国府时,王夫人特别叮嘱她,家里有个“混世魔王”(指贾宝玉),叫“不要睬他”、“只休信他”。当时林黛玉的心里还这样想: ……况我来了,自然和姊妹们同一处,兄弟们是另院别室,岂有沾惹之理?看来,那个封建家族“老祖宗”的贾母,似乎连存在于林黛玉心中的男女界限也没有,并且还为他们准备了爱情的摇篮——由于她对于孙子、外孙女儿的那种出于封建观点的疼爱,使得林黛玉和贾宝玉能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住处,得以“耳鬓厮磨,心情相对”,使得两人“早存一段心事”。&&& 而最后摧毁了这一纯洁美丽的爱情,偏偏不是那个使一切感到窒息的封建统治暴君——贾政,却仍然是这个曾经如此为贾宝玉祈求幸福,并且又是对林黛玉如此“口头心头,一刻不忘”的贾母;曾经把他们的生活连接在一起的贾母。&&& 正是从这样的艺术描写里,我们更加感到《红楼梦》的深刻。它富有说服力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爱情的不可调和的悲剧内容。即使是碰到像贾母这样“好”一点的封建统治者,也无法改变它的悲剧结局。&&& 尽管如此,这一爱情悲剧在一开始的时候,还是在“多有不避嫌疑之处”的自由活泼的接触中,展开了青年男女在初恋时期,那种互相试探心灵、互相捕捉对方爱情的微妙情景。曹雪芹以他天才的艺术手腕,对这种“三日好了,两日恼了”的复杂微妙的恋爱心里,作了极其生色的形象描绘。当林黛玉的薄恼与轻嗔愈是表现得多而变幻的时候,我们也就愈是感到这个少女的真挚、执着和她的感情的灼热……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从那些天才的笔触底下,读到爱情的音乐,爱情的哲学,爱情的诗,还有它的十分奇异的动人力量。&&& 贾母不懂得这两个青年人的心绪,把他们之间的那些气恼、拌嘴,当成了他们的相处不和,十分可笑地为此“操心”,并且急得抱怨他们是“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凤姐也把他们的这种表现,看成是“越大越成了孩子了”。&&& 的确,正是在这种“孩子”看法的掩护下,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避开了封建统治者的注意目光,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那一时代对于爱情的摧毁力量,在最初的时候,不仅贾宝玉毫无所觉,就是十分敏感的林黛玉,也没有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如果说,在最初就有甚么压迫着爱情而使林黛玉展不开眉头的话,那就是有着一颗金锁的薛宝钗,其次则是有着一颗金麒麟的史湘云。这两个少女,在林黛玉的眼中,都是作为单纯的情敌而出现的。因为她们两人最有资格也最有可能成为贾宝玉的婚姻对象。尤其是有貌、有才、有金而又在贾府中常住的薛宝钗,更是使她心神不安。因此,她对薛宝钗与贾宝玉之间的一切过从、一切交往,也最是一刻不放松自己的注意力。&&& 当她看见贾宝玉从薛宝钗家里走来,她不满:“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来了。”(当她到薛宝钗家里去,看见贾宝玉在那里,她也不满:“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当贾宝玉听从薛宝钗的劝告,不喝冷酒,她也不满:“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得比圣旨还快些?”贾宝玉和薛宝钗各有一颗象征婚姻的宝玉和金锁,更是在她的心里结成不可解的疑问和压迫,为此和贾宝玉所生的气恼和口角就更加繁复了。&&& 至于人们一说:“史大姑娘来了”,贾宝玉听了“抬身就走”,自然又是引起她的不满。她和史湘云这两种性格,本来是可以相处得很好的,但一当贾宝玉侧身其间就生出嫌隙来了。那一次,史湘云拿她和戏台上的小旦相比,这固然会引起她的多心和不愉快,但这个到底是容易解释和消除的。引起她最不愉快的,还是因为贾宝玉为了怕史湘云得罪人所使的那个“眼色”。这在林黛玉看来是一种有情意的表现,因此她非常尖利的责问贾宝玉:“我恼她与你何干?她得罪了我与你何干?”&&& 看来,她仿佛褊狭到如此的地步,好像非要贾宝玉和所有的女孩子尤其是薛宝钗断绝关系之后才能甘心似的。果然,有一次贾宝玉被她问得急了,忍不住这样说道:“只许同你玩,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她那里一遭,就说这话。”这几句话,对于一个有着道德感的人说来是会感到损伤的,因此她不由的急了,并且说:“我难道叫你疏她,我成了甚么人呢?”同时,在这种情形下,她终于被迫地挤出了隐藏在心里最深处的一句话:“我为的是我的心。”&&& 是的,正是从这颗心里所颤动出来的爱情旋律,使我们在林黛玉的褊狭中,看到了爱情的纯真和热切。&&& 唯其因为她所献给贾宝玉的爱情,是纯真的热切的爱情,所以她对贾宝玉的爱情也就要求得至苛至严。&&& 其实,林黛玉又何尝愿意把贾宝玉只禁闭在自己的身边?凡是在不影响到她的爱情的地方,或者是与封建礼教发生抵触的地方,贾宝玉的一切活动,她都不加过问,并且在客观上起着支持的作用。贾宝玉为女孩儿们淘澄胭脂膏儿,她非但不加以阻止,并且还劝他“干也罢了”,不要“带出幌子来”。贾宝玉私祭晴雯,她对那篇《芙蓉诔》曾“满面含笑”地加以激赏,并且特别称颂文中的“公子情深”之句。从这里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贾宝玉因与名艺人蒋玉菡交接,被贾政毒打之后,他只对林黛玉说出了这样的真心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心甘情愿的。”&&& 林黛玉所以对薛宝钗显得特别褊狭,不仅是因为薛宝钗可以使她的爱情完全破灭,而且也因为贾宝玉确实对这个“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少女有着难以斩断的系恋。的确,这个“宜室宜家”的薛宝钗,直到今天还在很多读者的心头引起无限的爱慕。有些人更在内心想着:如果得到这样的一个贤内助,真是做丈夫的福气……薛宝钗既然有这样大的魔力,生活在十八世纪的贾宝玉,似乎就更不容易摆脱她的迷人之处了。所以,他一到薛宝钗的面前,总是“不觉又呆了”。即使是当薛宝钗对他说了那些“仕途经济”的“混账话”以后,他也并没有完全斩断对她的种种系念,真的从此“生分”。当薛宝钗一旦搬出大观园时,还是引起了他的空惘和寂寞。&&& 是的,“见了女儿便觉清爽”的贾宝玉,对于少女们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同情和关心。这种同情和关心,常常显得有点泛爱主义。他可以为林黛玉抛弃一切,但还不能因此而抛弃对其他少女的那种轻怜薄爱,以及有时甚至与爱情显得有些含混的眷恋。聪敏的林黛玉对这种情形看得很清楚,她曾经对贾宝玉说过:“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实在说来,林黛玉不是埋怨贾宝玉给予她的爱情太少,而是埋怨贾宝玉分出去的太多。&&& 但贾宝玉毕竟不是泛爱主义者,也不是“唯美主义者”。他酷爱形体的美,但只有当这种形体的美用内在的精神美充实起来的时候,才能唤起他真正的爱情。这就是为什么“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的林黛玉,始终成为他生活的重心,一旦离去,整个人生便要颠倒起来。贾宝玉从林黛玉的身上,发现了正是他一生所寻求的东西。而林黛玉也从贾宝玉的身上找到了灵魂的寄托。于是,在反封建主义的人生道路上,他们互相听到了内心的召唤,互相编结着又编结着那条紧系住两颗心的爱情绳索。&&& 是的,贾宝玉没有因林黛玉而弃绝对其他少女尤其是薛宝钗的系恋;但是,如果当这种系恋一旦危害到他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时,他就会立刻作出决然的表示。所以他才那样害怕人们提起“金玉姻缘”,而林黛玉一提起此话,尤其使他焦躁,使他伤心。因此,他在睡梦里也不忘高呼:“和尚道土的话如何信得。甚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而在林黛玉的面前更是说得斩截:“除了别人说甚么金甚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 其实,林黛玉又何尝看不到贾宝玉只对她才存在着真正的爱情,她在心里曾这样说过:“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同时林黛玉又何尝不了解她和贾宝玉的命运原是连结在一起的,她曾经这样暗自埋怨过他:“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把自己失了?殊不知你失我也失。”……&&& 尽管是这样,我们看到她在贾宝玉的面前却从不表示信任。一有机会,她仍是不断地测量着爱情。她似乎是永无休止地考察着贾宝玉的心。而当她把笃实的贾宝玉“逼得脸上紫涨”,她又暗自深感内疚,并且感到痛苦。原来,这个少女是无限地要求着爱情的忠贞,她在爱情的浓密之上更加上浓密。正像书中所说,她是“情重再斟情”的。这样,她折磨着贾宝玉,同时更是折磨着自己。&&& 一个作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爱是痛苦的、嫉妒的、多疑的,对于一个孩子是不胜负担的”。林黛玉正是这样,她爱得深沉,爱得美丽,然而她也爱得多疑和痛苦。&&& 这种痛苦,是具有感动力量的痛苦,正如恩格斯所说:“痛苦中最高尚的、最强烈的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
(六)爱情是这样地使林黛玉感到痛苦,甚么时候,才能让她倾饮爱情的酒杯,一尝它的甘甜和醇美呢?也许是当她完全不再需要顾虑有第三者干扰的时候吧?&&& 生活,曾经给了她这样的时机。&&& 当她正对贾宝玉怀着猜疑而始终放不下心来的时候,曾在他们爱情的边沿盘桓了一下的史湘云,订婚了。于是,最直接压在林黛玉心上的两重压力,其中之一的金麒麟便完全在她的心里解除了疑虑。而另一重更大的压力——金锁,也在她的感觉上慢慢减轻,乃至接近消失。这种消失,一方面是因为她多次试探贾宝玉,而贾宝玉也多次在她的面前显现出真情的结果;更重要的,还是由于发生了这样的一件事:有一次,她深恐贾宝玉把张道士送的金麒麟拿到史湘云面前去摆弄,“借此生隙”,而引出甚么“风流佳事”来。于是她便“悄悄地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同她生分了。&&& 她听了这话,“不觉又惊、又喜、又悲、又叹”,感到“自己果然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同时又觉得贾宝玉这种“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手我”,是最可信赖的了。这要比在她面前千言万语的起誓,更显得无伪和真情。这样,她终于敢得了可靠的证实:贾宝玉的心中的确是没有薛宝钗的位置。果然,从这以后,我们就没有再看到她和贾宝玉生过大气、闹过别扭了。有很长的一段时期,他们进入了一种比较平静的、两心默契的恋爱生活。&&& 但是,疑虑的消除、爱情的深化,依然没有使我们看到林黛玉从心里透出一丝真正的笑意。深刻的忧伤,不是在这个少女的身上减轻,而是更加变得沉重了。&&& “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的潇湘馆,原是疗养疾病最好的环境,但是,她的病不仅没有得到爱情的滋补而转轻,相反地却是逐日地加深着。贾宝玉看她“比旧年越发瘦了”。她自己也觉得:“心里只管酸痛,眼泪却不多”。&&& 正所谓:“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原来有一种比疾病更加沉重、更加容易使林黛玉憔悴的东西,一直紧压在她的爱情上。当她为薛宝钗而心情紧张以致夺去她的全部注意力时,她曾经暂时忘失、或者减轻了对这重压力的感觉。而当疑虑一旦消除,心神比较集中,这重压力就在她的身上更加显示出重量来了。&&& 这就是那一时代对于爱情、对于自由、对于人权的巨大压迫!&&& 这种压迫,还在很早的时候,即当她和贾宝玉的爱情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隐秘地,从她的心灵深处狠狠地折磨她了。不过,这种压迫,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通过贾母、王夫人,也不是通过凤姐,更不是通过贾政等荣国府里的封建统治者加到她的身上的,而是通过比这些人更要大得多的一种统治力量来对她施展压力的。这就是那一时代像空气一样地包围着每一个人的传统观念。&&& 这个巨大的“历史的惰力”深深地存在于林黛玉的心中。原来,爱情在那时,即使从林黛玉的眼中看来,也是一件可怕的、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她经常处于这样的心理矛盾中:她一方面热切地要求贾宝玉在她的面前倾吐衷肠,但当贾宝玉在她的面前赤裸裸地作出这种表示时,她又忽然表现出一种气愤和悲伤。有好多次,贾宝玉在她的面前这样地真情毕露:“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你死了,我做和尚”……当她听到这些话时,总是“气得说不出话来”或者“早把眼圈儿红了”,又认为那是“胡说”、“欺负”等等。更有一次,她听了贾宝玉的吐诉之后,感到“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谁知她“怔了半天”之后,又是“两眼不觉滚下泪来”。……&&& 这种表现看来真是不可捉摸,甚至让我们感到这个少女的不近人情,难以相处。原来,当爱情在她的心里升起时,随即就有一只看不见的黑手紧紧地捏住它,这就是存在于她心里的传统观念。所以她对贾宝玉那种热情的举动总是感到“竟不避嫌疑”,又总是在心里这样想:“宝玉与我虽素昔和睦,终有嫌疑。”是的,爱情跑过这个少女的心,就像一只闯进幽暗房间的小鸟那样地惶乱和惊恐。
(七)那一时代的传统势力,通过林黛玉的内心给了她许多难堪的折磨。周围的一切,甚至连她自己也包括在内,都在无声地反对她的爱情。但是,爱情并没有因此停顿下来。爱情的激流,原是随着她的纯真感情所提供出来的道路而奔流直泻的。同时,她又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所以她的爱情,并没有被她自己心中所存在的那些旧观念、旧影响所造成的故障阻挡住,而是仅在这里打了几个漩涡,接着便继续向前了。似乎除了“死”之外,再也没有甚么可以止住这种生命的奔腾。&&& 真正的爱情,原是可以使人变得勇敢而无畏。因此,当贾宝玉向她直表爱情而被她的“恼怒”和“我告诉舅舅、舅母去”等话吓住时,她又立刻讥笑贾宝玉的胆怯:“一般吓的这么个样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也是个‘银样蜡枪头’。”这不是分明鼓励贾宝玉不要因贾政、王夫人等的存在,而丧失了爱情的勇气么?&&& 是的,林黛玉的爱情,从发生的第一天起,就对那一社会提出了“可怕的挑战”,这就是对封建传统思想的挑战。而她首先在自己的心里战胜了它。&&& 但是,那一时代对于林黛玉的压迫,正是“一重未了一重添”。当她用无数的眼泪,突破了种种有形无形的折磨而使得爱情愈为澄清、愈为坚定时,那由贾母、王夫人等统治者所组成的对于爱情的威胁,便日渐分明地显示出来了。坚定的爱情,不仅没有使她得到幸福的可靠保证,而是在心里带来了更多的动荡与不安。她终于接触到了这一痛苦的真理:在那一时代,爱情与结婚原是漠不相关的两回事。她可以把整个生命交给爱情,但是却不能把婚姻交给自己。&&& 林黛玉在爱情的道路上,终于走完了她所能走到的最后一步,而在包办婚姻制度的铁门面前停住了。或者说,顶住了。&&& 怎样才能突破这一重障碍呢?她日夜祈求着支持的力量。可是在她所生活的天空下,到那里才能找到这种支持的力量呢?这个可怜的少女,又想到那个已经不存在的家。每当贾宝玉的热恋,向她的心坎直扑的时候;每当更深人静,她在枕边细细咀嚼爱情的时候;她总是来不及浸沉在爱情的甜醪里,而是跌人无家的哀痛中:“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于是,她在这里,又不知洒下多少眼泪。那个零落的官僚家庭,就这样永远成了折磨她的魔物。&&& 林黛玉不能认识到,那种用封建主义、用私有制度所组织起来的家庭关系,并不是真正温暖和幸福的泉源,而是一切悲哀和不幸的产地。正是这样的家庭关系,才把她牢陷在封建社会的网络里,而牵引着千头万绪的痛苦。&&& 她是这样地带着羡慕的眼光,看着周围的女伴都有一个家。但是,她却看不到家所带给她们的烦恼和不幸。她既看不到史湘云对于家的恐惧、探春对于家的愤慨、惜春对于家的厌弃……,也看不到家在贾宝玉的身上,所留下的那许多创痛和伤痕。她暗自悲叹:“双文虽然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我黛玉之薄命,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但是,她独独没有看到,这个孀母曾经使双文怎样的“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林黛玉心目中的家,原是她在沉重的时代社会压迫下,所发出来的一声求援!&&& 可是,这是一声永远听不到回应的求援!她只能怀抱着爱情,静待着那不可知的命运。这是多么渺茫的命运啊!别人的一句话、一个意念,便可以使她的整个人生,打上几个旋转;便可以使她在爱情上所流的那些眼泪、所经受的那些折磨完全成为一种浪费!&&& 不能自由掌握自己命运的痛苦,严重地摧伤了这个少女的内心。她发出了这样凄楚蕴结的声音:“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但是,她这满腔的心事,有谁能了解她呢?周围的女伴,都说她“太作悲了”、“不该过于作此凄清奇谲之语”,即连贾宝玉也曾经这样地对她说过:“每天好好的,你必自寻烦恼,哭一会子,才算完了这一天的事。”……&&& 林黛玉有着不易被人理解的痛苦。不能被人理解的痛苦,是加倍的痛苦。有时,她显得是多么的孤单!即使是她的知心人贾宝玉,似乎也不能分担她身上所背负的时代的重量。&&& 在山一般沉重的时代压迫下,林黛玉呻吟着而又挣扎着,可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到解放的道路。当这种压迫,使她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她不仅没有在口头上发表过甚么剧烈的抗议,甚至也没有在精神上去寻找过自我解脱的道路。&&& 看来,抽象的思维方式、人生哲理的探求,对于这个少女的气质是完全不适合的。她不像贾宝玉那样地沉湎于人生之谜,不时向往着解悟和向往着神灵的世界。对于这些,这个少女一点兴趣都没有。她问得好:“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因此,她从不倾听那遥远天国里的梦幻的声音,她永远热灼灼地注视着现实人生,她的人生追求就建筑在眼前的生活土壤上。难怪只把青灯古佛当作对抗丑恶现实的惜春,不能理解她的这种生活态度,曾经发出这样的疑问: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人,我看她总有些瞧不破,一点半点儿,都要认真起来。天下事那里有多少真的呢?&&& 是的,林黛玉就是这样的一个“瞧不破”的聪明人。她永远向现实人生睁开眼睛,向欢乐、也向痛苦睁开眼睛。生命对于她,不是一次最幸福的享受,就是一次最痛苦的磨难。在这之间,没有其他任何转身的空隙。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楼之黛玉当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