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西方政治学说史 pdf基本理论框架的理...

(1)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出现众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了社会进步。&&(2)思想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作用: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3)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焕然一新的面貌。(4)批判君主专制,倡扬民族气节;反对空谈理性,提倡学以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反对理学,批判旧儒学。
请在这里输入关键词: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江西南昌市高三一模文综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羼;
材料一:……回顾这20年的历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暨土地承包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突破阶段(1978年l2月一l984年l2月)。这一阶段……新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标志的褰庭经营体制基本确立。……第二阶段是大磨合阶段(1985年1月
一l991年12月)。这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处于一个剧烈的分化、改组并重新整合的过程,……第三阶段是大转型阶段(1992年1月一l996年 12月)。达一阶段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经济开始转入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并逐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政策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中国的土地开发却与英国的圈地运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英国的圈地过程有着详细的法律制度的安排。协议圈地运动、议会圈地运动和一般法令下的圈地运动三种圈地形式并再,保证圈地过程公正而有效地进行。英国的图地运动和土地私有制的强化,奠定了英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中国无论是从目的、方式还是结果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首先对土地在发展经济、推进城市化中的定位并不明确,其次,在相关实施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制度和法律的保护,从而为制度化腐败和国家社会主义留有可乘之机;最后在结果方面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对经济的阻碍后果严重。……
——《中国的土地开发与英国的圈地运动的比较》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谈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发展的原因。(9分)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谈谈中国的土地开发和英国的圈地运动的异同点。(9分)
(3)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二,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耕地大量被开发的原因。(7分)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4届江西省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4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变化,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紝,多
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
----(《墨子》)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
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二: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尤其是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
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唐代有定期举行的草市。草市在北
方称“集”,也有按交易的主要物品命名的,如柴市、米市、马市等。
材料三: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都扩大了,明清时期,
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
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
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
达两百余种。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1)《墨子》中的记述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其有何特点?到明末,生产方式发
生了怎样的新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隋唐、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似点。(6分)导游年审题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导游年审题库
上传于||文档简介
&&直​接​查​找​问​题​即​可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22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理论框架的理论基础是()。
。接着1个与你共同制造爱的雪花ン__百度知道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社会、政治学说基本理论框架的理论基础是()。
。接着1个与你共同制造爱的雪花ン_
我有更好的答案
传统文化伦理、社、政治说基本理论框架理论基础() 仁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儒家政治伦理的理论基础 是什么?越详尽越好
在天下看星星kI
(一)以礼为用——儒家伦理道德的首要要求\x05“礼”是儒家首推并着力倡导的道德要求,主要来自于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也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奴隶主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简言之,“礼”就是家族内部自然形成的长幼尊卑有序的理论概括.儒家经典《礼记》中对“礼”的性质、功能及其与道德仁义、政治人事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礼” 既是“定亲疏、决嫌疑”的人伦准则,又是“别同异、明是非”的理性准则,它既规范着社会上不同等级、不同类别人群(如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师生)的等级秩序,又成为人们在政治、军事、文化、宗教等活动中各种社会行为的标准与制度,可见“礼”的根本性质是伦理规范与秩序性制度;第二,“礼”是成全内在道德情感的外在性规范;第三,“礼”作为伦理规范,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道德要求,例如,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等,并要求所有社会成员必须遵守这些道德准则,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使人格完满、家庭和谐、社会安定;第四,儒家思想中的“礼”是不断发展更新,与时俱进的.如《中庸》篇记孔子之言曰“君子而时中”等等.由此可见,儒家所讲的“礼”这一看似外在规约,由于它的实际内容是“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友弟恭、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蕴含着的“仁”之情感,从而使行为规范(“礼”)与“仁”之情感融为一体,成为人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x05(二)以仁为本——儒家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x05“仁”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其中“爱人”是其最为重要、最为基本的内涵.孔子以“仁”定人,是自我认知的一大发现,标志着对人类道德生活自由自觉的开始.将道德规定为人的本质的思想被孟子和荀子发展后成为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基础.孟子将“仁”定义为“仁者爱人”他认为“仁”的首义是爱自己的亲人,即“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 在此基础上,孟子将仁爱精神推而广之,要求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荀子继承了孔、孟的仁爱思想,将“仁”定义为“爱人”,要求统治者“爱民利民”.由此可知,儒家的这些仁本思想至今仍然被我们传承着,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x05(三)以义为上——儒家伦理道德的最高标准.\x05“义”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儒家判断善恶行为的标准,作为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念,它体现着行为主体的道德理性;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内容,它代表社会群体根本的、共同的福利或利益.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八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反映了孔子以义制利、以义为上的义利观,孟子也主张以义为上.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们应该舍“生”取“义”,其以义为上的思想是十分鲜明的.荀子则进一步发展了孔、孟的以义为上的思想,他坚决反对“唯利所在,无所不倾” (《荀子•不苟》) 的“小人”行为,大力倡导“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挠”的“士君子”风范,也就是说,当面临“利”时,应以“义”为标准,来决定“利”之取舍.当今社会正在进入一个转型的加速期,不少人常会表现的见利忘义.因此,今天在青少年中提倡儒家以“义”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是必要之举.\x05(四)以和为贵——儒家伦理道德的行为准则\x05“和”是儒家伦理道德的一个经典概念,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孔子的道德观始终贯穿着“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的观念.以和为贵,对于社会伦理而言,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应本着中正不偏的原则,君臣以和敬,妻以和爱,父子兄弟以和亲,乡里族际以和顺.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因为只有“人和”才能以和的力量利用天时地利,并战胜天地,为民造福.遵循礼的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最为可贵的.所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根据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儒家强调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应采取宽容、谦让的态度,这样不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有助于使一定群体和整个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x05总之,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作为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主干,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的一部分,并影响、规范和制约着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孔子“仁”的思想
扫描下载二维码2014年中级导游考试新教材内容(导游知识专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4年中级导游考试新教材内容(导游知识专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9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政治学说史 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