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平均生育率人的生育率这么低?


原标题:年轻人的生活,为何无性了?新冠期间中国生育率三连降
年轻人的生活,为何无性了?新冠期间中国生育率三连降
曾经有段时期,起名叫国庆的人特别多。
部分原因在于,当时的寒冬腊月没事儿干,所以不少夫妇吹灯以后,只有做爱做的事。
如此10个月以后,自然迎来生育高峰。
现在度过了疫情,各地都经历过静态管理。三年里年轻人也都有机会,和爱人们在家里,清静地待段时间。
按道理说,新冠孩子是不是会多不少?
然而,并没有。
从2019年到2022年,中国的结婚率三连降!出生率三连降!甚至连“小雨衣”的销量也是三连降!
一句话,现在的年轻人,爱不动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
爱,太难!
欢迎继续阅读,敬请关注了解更多!
01 意外,杜蕾斯卖不动了!
经常上网的人都知道,有个很特别的“小雨衣”品牌叫杜蕾斯。
他们的文案富有情趣,甚至比产品的花样还要多,而且能时时紧追时事热点,网络上的粉丝就特别多。
所以,当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杜蕾斯市场策划人员推出了一个很巧妙的文案:
少出门!
文案只有短短三个字,可很有内涵。配图,同样简约而不简单。
白色床单褶皱,暗示了特别的场景。男女双手紧握,营造了激烈的氛围。而大量构图留白,更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少出门,干什么呢?
高级的文案,很容易就火了。
这令杜蕾斯的市场部深受鼓舞,坚信文案爆火的下一步,势必是“小雨衣”销售的爆发。
于是他们莫名地兴奋,感觉年终奖稳了。尽管这么想有些不道德,但在商言商无可厚非。
可后来的现实,却给了杜蕾斯迎头痛击。
2019年,该品牌的“小雨衣”,天猫销量为372万件;2020年,这个数字锐减到188万件;到了2021年,更是骤降到84万件。
按这个速度再过两年,杜蕾斯就能关门大吉!
甚至,不仅是杜蕾斯遇冷,整个“小雨衣”行业同样凄凉。
有四成的厂家,现在已经停产。而剩下的不少厂家,也都不得不转型,生产橡胶手套之类的常规产品。
没想到,要转行生产手套!
所以杜蕾斯的失败,绝对不是因为不努力。
这全都是因为命!
谁能想到现在的年轻人,竟然已经不需要用那么多的“小雨衣”了?
他们衣食无忧,究竟一天到晚地在干啥呢?
样貌姣好的小杜,家住在二线省会。其代表性的经历,或许能说明这个问题。
她是个90后女孩,找了个80后老公。
自己在省直机关坐办公室,男方在大型企业做中层管理。
一个胜在稳定,一个年收入高。
再加上结婚时,两人家庭条件都不错,公婆全款买了房,岳家陪嫁了一辆合资车。所以小两口经济上,没有任何压力。
他们有个女儿,现在已经5岁了。一家三口按道理说,过的应该很滋润。
然而,小杜想到过离婚。
原来,四个老人都想要个二宝,好让家里更热闹些,既响应了国策,孩子们以后也互相有个照应。
所以小杜经常被催,承受了很多额外压力,不过其内心也是愿意的。
可真正的问题不好开口,不是她自己不想生孩子,也不是负担不起,只是老公那方面已不再主动。
换而言之,两人很久没有像杜蕾斯文案里那样,在洁白的床单上亲密握手了!
这个男人才四十岁,经常锻炼身体也很棒。
但不知什么原因,竟然爱电子游戏胜过杜蕾斯。兴趣点,完全不在老婆身上了。
小杜曾经起过疑心,也偷偷进行了调查,却发现老公没有出轨的迹象。她想不通,自己比游戏差在哪里?
于是,就更加苦闷了。
尽管两人的感情基础很好,甚至已经有了亲人的感觉。日常在一起的时候,就像左手摸右手一样自然、亲切。
但在某些方面,总是缺少了点什么。
疫情期间,双方曾被封在家里。
结果老公又一个人打游戏,小杜就捧着手机,把不愉快的心情倾诉在了微博上,没想到引来了很多的共鸣。
原来有太多的韶华妇女,都暗暗品尝着得不到宣泄的压力!不少网友在回复中,都痛陈自己面临了“无性婚姻”。
就很难受。
02 何谓“难言之隐”?
何谓“无性婚姻”?
社会学家,对此有清晰的定义:
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的性生活,一年性生活不足10次,这个家庭就是“无性婚姻”。
请注意文字的描述,每次性生活一定要默契才算达标。
所以单方面的满意,那是不合格的。
或者更准确一点说,男性的任务完成与否,不是达标的关键。在衡量夫妻生活质量上,女性拥有着一票否决权。
这很合理!
毕竟,一方拥有天然的主动权。那么,另一方自然拥有是否点赞的选择权。
然而不幸的是,地是耕不坏的,但牛马很容易老去。
甚至很多年轻的牛马,还会未老先衰。
2021年中国婚姻调查报告发布,全国有30%的夫妻,现在已经过上了“无性婚姻”!
性学专家李银河表示,除掉感情不和的因素外,有相当部分的“无性婚姻”,是男方遇到了障碍。
用专业医学术语说,他们患有“ED”。
这个高大上的英文缩写,曾令整个医药业都兴奋到战栗。因为简单两个字母,却代表了上万亿的潜在市场。
“ED”的中文翻译,直白来说就是“YJ勃起障碍”。其病因,多数是由于生理,但也和心理有关。
所以小杜的老公,或许并不是只爱游戏,只是作为大哥,现在有可能指挥不动小弟了,如此罢了。
小杜们,你们该怎么办?
一个人的问题,是两个人的不幸
南方医科大珠江医院泌尿科副主任毛向明教授,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
他说:
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的男性,约有40.2%的人患有“ED”,30岁以下的年轻男性,也有20.85%的患病比例。
折合推测,一个多亿的男性有“难言之隐”!
如此严峻的情况,堪称是十分危急。长此以往下去,还谈什么生育报国?中国的制造业,只能指望机器人了!
所以毛教授建议,凡有“ED”征兆的患者,务必早治疗早干预,治疗的越早,效果就越好。至于治疗的方法,不但可以口服药物,还可以体验冲击波新疗法。
毛教授说的有道理,是时候行动起来了。
像笔者有个朋友,就很希望了解具体的情况。比如说究竟什么样的状况,可以算是“ED”的早期征兆?
毛教授:难言之隐,我懂你!
请继续看。
简单来说,可以用食物形象地举例:
假如是一根黄瓜,那么恭喜它强度合格,体征非常健康,没有任何“ED”的问题。
假如是是一根香蕉,那么它虽然可以发挥作用,但已经偏软了,可以算作轻微的“ED”,可以去调理一番。
假如是一根剥了皮的香蕉,那么很遗憾,它多半一顶就折,“ED”的帽子是跑不掉了。
假如是一块豆腐……
在专业的医院里,还会用一张评分表,给笔者的朋友客观地打分,只要低于22分,就会给他下病情诊断通知书了。
ED早期症状
03 爱不动的原因
当一个人病了,那是他自己的问题。可当一群人病了,就要考虑有没有系统原因。
所以,倘若哪个男人患了“ED”,突然想要找回点兴致,以图一晌欢愉的话,那完全能用蓝色小药丸。
一片只要一百块,谁都负担得起。
但是,现在是一亿人的大问题,这可没那么简单了。解决不好的话,对社会都能造成深远的影响。
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2021年,这个数字降到了1000万。2022年专家最乐观地预测,也只有900万。
人口的负增长,将很快变成现实。未富先老的局面,我们准备好了么?当缺少年轻人就业时,谁来负责养老!
很显然,这个锅实在太大,仅仅“ED”当借口是不行的。
实际上,小杜感到寂寞空虚冷,乍一看只是她老公不努力,属于是家庭内部矛盾。
但是如果放大来看,却是80、90后的社会责任问题。
他们凭什么没有激情?我们殷切盼望的二胎,现在要从何而来?
甚至更过分的是,年轻人越来越躺平了。
根据民政部公布,2015年时中国登记结婚1224万对,到了今年预估只有670万对,数据接近腰斩!
好么,一胎在哪都说不清了。
年轻人爱不动,究竟是什么问题造成的?
很多人一口说,是因为房子。或者开玩笑说,是因为丈母娘要房子。
话虽然相当偏激,但未必没有道理。
2017年,中国社科院报告:
影响中国人生育意愿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生育成本。
成本包括了直接成本,如子女的养育费和婚嫁费;也包括间接成本,即生育和照料子女,给家庭带来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
根据中国的传统观点,父亲是应当负责养家的。
就像小杜一样,她赚钱主要自己花,家里的大项支出、人情往来,都是靠老公来负责。
当然了,她老公的收入是还不错,不过加班多应酬多,天天忙工作压力也大,反正头发都掉光了。
而间接成本,在母亲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不管是怀胎十月养儿育女,还是日夜辛劳操持家务,这些看见看不见的付出,不仅让女人很辛苦,也制约了她们在职场上的发展。
凭心而论,既然活得这么累,为什么还要自找苦吃,结婚生孩子呢?
甚至更进一步说,当工作变成了996福报,人人都加班内卷的时候,每天压力山大,休息时间可怜,男欢女爱自然也成为了奢侈品。
所以,杜蕾斯们只有一个办法。
趁早,转行。
帮助推荐本文给更多读者为感!
月下空山听清泉,不同视角看问题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全文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携程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CEO 梁建章
作者
梁建章、黄文政
决定未来人口趋势的关键因素是生育水平。这可概括为总和生育率(简称生育率),即各年龄别生育率的总和,可通俗理解为女性平均生育孩子数。生育率处于更替水平意味着,孩子的数量与父母辈大致持平。如果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人口总量将不断衰减。发达国家的更替水平约为2.05。由于中国的出生男女比例和女孩的死亡率都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更替水平要更高。根据近年数据估算,中国的更替水平应在2.2左右,即每个家庭平均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保持孩子的数量与父母辈相比不衰减。
中国的生育率是多少?国家统计局每年进行人口抽样调查,大约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尽管抽样调查可能低估实际生育率,但由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回测可验证,2001到2010年的10年中,抽样调查的低估幅度从未超过10%。从2010年到2014年,国家统计局各年的抽样生育率分别为1.18、1.04、1.26、1.24、1.27,平均为1.20。即便这5年抽样调查对生育率低估了15%,那实际生育率平均也不到1.4。在中国出生性别比和女性死亡率所对应的2.2的更替水平下,这意味着每隔一代人,年出生人口将减少36.4%,
两代人将减少超过60%。
不少人看到身边的孩子有兄弟姐妹,会觉得生育率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低。但实际上,人们根据直觉往往会极大地高估生育率。假想全社会生一孩、二孩、三孩的家庭各占1/3,家庭平均生育孩子数是2,再考虑1/8不孕不育的比例,平均生育孩子数只有1.75,远低于更替水平。但在此情况下,每6个孩子中,来自一孩、二孩、三孩家庭的孩子分别是1个、2个、3个。在这个假想的情形下,独生子女仅占全社会孩子的1/6,来自三孩家庭的孩子却占到一半,给人的感觉生育率很高,人口会膨胀,但实际生育率却只有1.75。在2.2的更替水平下,这也意味着每隔一代人,出生人口减少20.5%。
在这种错觉下,有人看到很多“超生”的孩子就觉得中国生育率很高。甚至一些人口学家也被这种错觉蒙蔽,觉得调查出来的生育率与直观感受不符。但如上所述,即便很少孩子是独生子女,一半孩子来自三孩家庭,生育率就已经远低于更替水平了,人口规模最终会持续衰减。实际上,当人们感觉来自三四孩家庭的孩子非常普遍时,生育率才刚刚处于更替水平;当人们感觉二孩家庭孩子很多时,生育率已经远低于更替水平了;当人们感觉到处都是独生子女时,生育率则处于极低水平了。因此,需要很多三孩、四孩,甚至五孩、六孩才能弥补一些人的不婚、不孕、不育和很多家庭只生一个孩子所造成的亏缺。
这也意味着,全面二孩政策远不足以维持人口的正常更替。由于总有部分人不愿或无法生育,或只想生育一个孩子,少数人生育大量孩子对维持民族可持续繁衍至关重要。在一个正常社会中,不同家庭的生育意愿千差万别,意愿孩子数可能会呈现出类似如下的分布:
6、3、2、2、1、1、0。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够成功实现自己的意愿,那7个家庭将生育15个孩子,生育率为2.14,勉强达到更替水平。但在全面二孩政策下,生育数量最多为2、2、2、2、1、1、0。这样,7个家庭总共才生育10个孩子,生育率仅为1.43。就算出生男女性别比趋于正常致使替代水平降至2.15,1.43的生育率也意味着每代人减少33.5%,每两代人减少55.8%。如果生育率一直处于这个水平且人均寿命基本稳定,那总人口将以每50年减少一半的速度衰减。
直观高估生育率也许还有心理上的因素。在城市的一胎化政策下,人们倾向于把只生一个孩子当成常态,看到两个孩子的家庭会觉得不正常,看到三个孩子的家庭甚至会诧异。这种潜意识反应可能强化多孩家庭对生育状态判断的心理冲击。虽然中国农村的独生子女也都比西方普遍,但很多人却依然相信中国的生育率不低。
在长期的计划生育宣传下,中国人口太多的观念已根深蒂固,加上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人特别能生孩子。但实际上,所有留存下来的民族都拥有顽强的生育文化。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不同部落融合汇聚才成就了统一的华夏民族,之后社会经济结构相对稳定,农业发达;这些都是促进繁衍生息和人口增长的有利因素。在过去两千多年,除战乱时代外,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例通常都在20%以上。
近代以来,中国人口增长速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从1820年的36.6%,降到1900年的25.6%,再降到1950年的21.8%。这期间,中国战乱频仍、内忧外患,相对其他国家,整体环境不利于休养生息。而西方在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大幅降低了死亡率,导致人口增长远快于其他地区,这一趋势直到两次世界大战才得以逆转;自1820年到1900年,再到1950年,欧洲裔人口占世界的比例从22.6%升至33%,再降至29.6%;欧洲裔人口占世界的比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13年一度达到33.9%,如果再包括拉丁美洲则达到38.4%。
很多人以为,新中国前30年生育太多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但实际上,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在1950、1980、2015年分别为21.8%、22.1%、18.7%。从1950年到1980年,中国所占比例上升仅0.3个百分点,而1980到2015年则下降了3.4个百分点;后三十多年下降速度是前三十年上升速度的10倍。而且,前三十年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只是快于已经经历过人口暴涨的欧美日和东欧国家,却远远慢于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况且,前三十年微幅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是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40岁左右增长到66岁。实际上,虽然中国2015年的13.75亿人是1950年5.52亿的2.49倍,但2015年出生的1655万人却要远远低于1950到1954年平均每年出生的2100多万人。如果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一直维持在1950年代的水平,中国现在的总人口甚至可能低于1950年代初期的水平。
中国人在历史上并没有比世界其他民族更能生孩子,而近几十年的生育水平更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实际上,中国所处的东亚文化圈目前就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区域。根据世界银行和台湾2014年的数据,东亚各地的生育率分别是:朝鲜1.98、越南1.96、泰国1.51、日本1.42、韩国1.21、新加坡1.25、香港1.23、台湾1.07、澳门1.24。与此对应,法国1.99、英国1.83、美国1.86、俄罗斯1.70、德国1.39。
这表明,东亚各地的生育率都在更替水平以下,其中华人社会垫底。通常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生育率越低。但与中国文化较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中国的泰国、越南,其生育率却分别低于俄罗斯、法国。而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华人社会的生育率都在1.0至1.3之间,比日本、韩国更低。此外,在有海外华人的国家,华人生育率也普遍低于主流民族。比如,即使排除教育水平的差异,美国的华人生育率也显著低于白人。
为何东亚文化圈的生育率现在全球垫底呢?主要原因可能是,东亚比较注重孩子教育,这加重了养育孩子的现实和情感负担,既增加孩子的学业压力,又使父母无力养育更多孩子。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好的条件,有些人宁愿不要孩子。此外,西方国家近年生育率没有太低可能与非婚孩子比例的增加也有关系。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提供的2012年数据,美国、法国的非婚出生的孩子分别从1980年的18.4%、11.4%增加到2008年的40.6%、52.6%,英国则从1980年的1.5%增加到2006年的43.7%。
在这些国家,很多女性没有结婚却有自己的孩子。这在东亚则非常罕见,比如2006年日本非婚出生孩子的比例仅为2.1%。
中国人口正在接近峰值,而人口数量在峰值前后的十几年上升和下降都非常缓慢,让一般人很难认识到长期低生育率所意味的雪崩式衰减。简单来说,如果预期寿命基本稳定,人口的变化基本可以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某种平均生育率来决定;人口是增长还是萎缩取决于这个平均生育率是高于还是低于更替水平。正是在这种人口惯性下,虽然中国的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已经超过20年,但由于1980年代以前的生育率较高,这种平均生育率目前还是高于更替水平,所以总人口依然在增长,让一般人感受不到低生育率的长远影响。
等到高生育率时出生的人口走入生命终点后,人口数量的变化将由低生育主导,其衰减速度将触目惊心。比如,生育率维持在1.5,那相对于全面放开就出生性别恢复正常后的2.1的更替水平,这意味着年出生人口每一代人将萎缩28.5%,每两代人萎缩49%。如果生育率一直维持在1.5,这不仅是出生人口的萎缩速度,也是总人口的萎缩速度。即每五六十年时间里,总人口将减半。在这种生育率下,如果中国人口在2100年是6亿,那到2150年将萎缩到3亿,但2200年将降到一亿多。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平均生育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