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现在可以买中国华融股份吗

在公众号「python风控模型」里回复关键字:学习资料,免费领取。

这篇文章为定量金融(Quants Finance)收集一份完整的python第三方包列表。

 yfinance-雅虎金融市场数据下载器
yahoo-finance - 从雅虎财经下载股票报价,历史价格,产品信息和财务报表
pandas-datareader - 从多个数据源获取经济/金融时间序列,包括谷歌财经,雅虎财经,圣路易斯联储(FRED),OECD, Fama/French,世界银行,欧元区统计局等,是Pandas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
finsymbols - 获取全美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详细数据
ticks - 命令行程序,获取股票报价
tushare - 获取中国股票,基金,债券和期货市场的历史数据,最新版是tushare pro需要网站注册后才能使用
jsm - 获取日本股票市场的历史数据
pytdx - 获取中国国内股票的实时报价
IEX - 从IEX交易所获取股票的实时报价和历史数据
alpaca-trade-api - 从Alpaca平台获取股票实时报价和历史数据,并提供交易接口交易美股
akshare - 获取中国股票,基金,债券和宏观经济数据
numpy - 进行数值运算的基础包,scipy和numpy令Python进行有效的矩阵运算成为可能
scipy - 科学计算生态系统,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等自然科学领域
pandas - 提供了高性能的数据结构和数据分析工具
quantdsl - 金融/交易领域进行定量分析的领域特定语言
pymc3 - 用Python实现概率编程,贝叶斯建模,用Theano实现概率机器学习

vollib - 计算期权价格,隐含波动率和希腊值 ffn - 拓展Pandas,提供一系列函数进行基础的量化分析 pynance - 获取股票和衍生品市场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

trade - 用于开发金融应用的基础包 zipline - 强大的回溯检验框架,被很多量化交易平台作为底层技术,包括Qauntopian, 聚宽等 backtrader - 回溯检验框架,支持实盘交易,过去几年快速崛起,已成为最流行的量化工具之一 pybacktest - 向量化回溯检验框架,向量化允许进行快速的回溯,但检验精度不高 finmarketpy - 分析市场数据,支持简单回溯检验 binary-martingale - 自动化交易程序,用马丁格尔策略交易二元期权 fooltrader - 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量化分析,包含回溯检验 zvt - 提供统一和灵活的方式来获取数据,计算因子,选股,回溯检验和实盘交易 moonshot - 向量化回溯检验和交易引擎 PyPortfolioOpt - 金融投资组合优化,包括创建有效边界和其它高级算法 mlfinlab - 《金融机器学习应用》一书的实现 aat - 异步算法交易引擎 catalyst - 回溯检验框架,专门用于数字货币市场 qtpylib - 回溯检验框架,支持实盘交易 DeepDow - 用深度学习优化投资组合

pyfolio - 计算投资组合和交易策略的业绩指标
qfrm - 定量金融风险管理


statsmodels - 计量经济模型库,用于创建回归模型,统计检验,时序模型 dynts - 操纵和分析时间序列 PyFlux - 时间序列模型和因果推断 tsfresh - 从时间序列中提取有意义的特征 xlwt - 创建跨平台和向后兼容的电子表格 expy - Excel插件,允许用户从电子表格中执行Python代码和定义自定义函数
Matplotlib - Python数据可视化的基础包,从二维图表到三维图表
Plotly - 创建动态和交互式的图表
Altair - 统计可视化工具,同时支持静态和交互式图表

课程介绍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同证券交易所的融资特点

课程介绍了不同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代码特点和查询方式

课程介绍了如何获取股市整体信息,包括股票成交额,总市值,流通资本,流通市值,基金,债券等信息获取。

课程介绍了如何绘制股票K线图,交易量,蜡烛图,移动平均线MA,踢除非交易日数据等关键技术

课程还讲述如何获取股票(恒大)日数据,分时数据的开盘价,收盘价,最高价,最低价,成交量,调整价格等等。

课程还讲述如何将获取到股票信息自动保存到电脑的文件夹里,Excel或CSV保存都可以。

贵州茅台股票分析,从开票到现在上涨数百倍。

欢迎各位同学了解《呆瓜半小时入门python数据分析》课程,学习更多相关python金融股票数据分析知识。

版权声明:文章来自公众号(python风控模型),未经许可,不得抄袭。遵循CC 4.0 BY-SA版权协议,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

虎年春晚小品《还不还》无意间将“讨债”带入大众视野。“不良资产”逐渐被社会认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讨债”、“不良资产处置”将是未来常见的经济现象。

2018年春天我们用四个字总结了不良资产市场,资产包“新贵乱炒”,社会 资金新鲜注入。详见文章《四个关键字解读2017年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谁能想象4年后的今天,不良资产从业者的天空已远不止几个亿的资产包,而是万亿海航集团破产重整、万亿恒大地产的爆雷、万亿中国华融巨亏1029亿。

不良资产的第一个十年,主要面向国有企业政策性剥离的不良债权,对应着几桶油、几大煤企及各种中字头。曾经开玩笑说,接下来不良资产的第三个十年,地产不良可能就如当年的国企一样,是市场的主要资产。

回顾2021年,展望2022年,以下四个关键词将持续影响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不良资产市场与业务方向。

中国房地产行业经过30年的野蛮生长,开发商早就脱离纯拿地盖房卖房的纯粹本质,一个盖房子的行业,杠杆高到要被划定“三道红线”,经营模式成了“高周转”。2021年平均每个月就有一家知名房企爆雷,连带上游供应商、下游服务商一同走进债务黑洞。

2021年1月29日,海航宣布开启破产重整进程,10月重整方案落地,海航一分为四,债权1.1万亿,这场耗时5年的危机处置基本落幕。2021年破产企业名单上还有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知名校企,根据上海证券报资讯统计,2021年共有25家上市公司启动破产重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启动破产重组有17家,另外有一家对参股公司实施破产重组,涉及破产重组的公司数量共有43家,创出历史新高。而另有公开消息,2020年各地法院受理的破产案件涉及企业超过4万家。

万亿规模的个贷不良资产是2021年行业内一个全新的蓝海,交易端的银行、AMC从试探到模式成熟,仅仅用了短短一年。随着监管对主业与经营区域的明确,未来可以预见,个贷不良将成为地方AMC兵家必争之地,交易规模逐渐扩大,试点范围也有望扩围。

从年报延后、停牌到确认巨亏超过1000亿,中国华融承包了2021年有关AMC几乎所有的热点。对于AMC来说,2021年确实不是太好的回忆,继续回归主业,转让好不容易拿到的金融牌照,再到地方AMC可能面对要审批后才能出省展业的监管要求,甚至还传出某大AMC向财政爸爸借钱发绩效。

曾作为从业者参与不良资产,一度认为是“资产包”、是“交易”占据行业的C位,如果仅是资产包与交易,相信2022年依然将前有堵截、后无退路的尴尬局面。当下的从业者将面临业务更为丰富、项目更为复杂、市场主体更多、市场程度成熟更高的市场环境,我们可能需要更明确的定位、充分理解到市场已经从从交易为核心逐渐走向服务为核心。

以下是我们梳理出的2021年度不良资产行业大事,欢迎评论留言,好礼相送!

2021年度不良资产行业最具影响力事件

TOP1:华融巨亏1029亿,引战新生

2020年4月,华融未按往年惯例发出2020年年报,重组重整甚至破产传闻日尘嚣上。迟到了4个月之后,华融年报终于发布:亏损1029亿。成为中国历史上年度亏损最多的上市公司。主要原因是将赖小民时期肆意扩张造成的坏账大幅度计提,而华融三年来已经为此埋单1727.64亿。在窟窿完全浮出水面的同时,华融宣布逐渐清出华融消金、华融证券、华融金租、华融湘江银行、华融晋商、华融期货等牌照,华融信托债务重组。为了补充流动性资本,华融引入中信、信达、中保投资、中国人寿及工银投资五大战投,募资420亿。经此一役,华融新生。

华融是资产规模排名第一的全国性AMC,从其身上可以完整的看到中国不良资产21年发展轨迹:四大AMC从一开始的十年之约,到最终的全行业全模式扩张,集齐所有重要的金融牌照,成就了一个个万亿资产规模金控帝国,短时间内风光无两,但却偏离了历史使命和初心,华融事件证明了四大AMC必须且急迫的回归主业。在这一年,长城资产、东方资产陆续将旗下非主业资产摆上货架。阵痛可能存在,但未来可期。

TOP2:个贷不良批转落地

从价格顶点到流拍仅用9个月

2021年1月7日,银保监下发《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银行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实施方案》,正式批准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3月1日,平安银行、工商银行供应第一批个贷不良资产,东方资产以5折价格拿下平安银行资产包,刷新了业内人对个贷不良价值的新认知。截止目前,已有534家机构开立了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其中作为受让方的五大AMC地方AMC悉数开户。全年供应个贷不良规模近40(待统计具体)亿,其中,平安银行占9成份额,随着供应的慢慢增加,个贷不良资产价格逐渐回落,从最开始的五折跌到2折、3折,最低0.58折。12月30日,广发银行杭州资产包流拍。市场仅用了9月时间就回归了理性。

万亿规模的个贷不良资产是2021年行业内一个全新的蓝海,但就像文章开头所述,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估值和清收两大难题尚为解决的情况下,吃到的第一只螃蟹未必是香的,因为从资管系统到催收管理,能不能导入是新的命题,观望中的AMC了解了此前清收回款后更加胆怯,而此前高价买入的资产包的就像手里拿了烫手山芋,这才是价格回归理性的真实原因。但可贵的是给后来人提供了些许经验。未来可以预见,个贷不良将成为地方AMC等兵家必争之地,交易规模逐渐扩大,试点范围也有望扩围。但个贷这个市场要交的学费很多,行百里者半九十,不一定都能坚持到最后。

恒大集团,中国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拥有2万亿资产规模,融资环境收紧及三道红线、两道红线的重压,恒大集团资金链极度紧张,6月,被曝商票逾期,9月恒大员工理财“超收宝”被曝逾期,同时,包括有项目挪用预售资金被暂停网签、广发银行申请资产保全、上游供应商三棵树官宣商票逾期等负面消息集中爆发,恒大债务危机彻底浮出水面。随后,恒大出售其持有的盛京银行30%股份、恒腾网络股份、恒大冰泉股份及地产资产、许家印个人资产等,回笼资金超过300亿,但最终自救失败。据统计恒大全国在建项目1422个,其中大多数还需要继续投入资金,保交楼,维护购房者利益成为恒大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12月初,广州省政府派驻工作组进驻更大总部,同时一行两会高层纷纷发声,称仅仅是个案,且不会引发金融风险。由信达、广州国资代表机构组成的风险化解小组正在帮助恒大与金融机构沟通,尽最大努力化解风险。

今年2月,千亿房企华夏幸福爆发债务危机,其中金融性债务2192亿元,12月9日,华夏幸福债务重组方案获得通过。此外,蓝光、奥园、花样年、佳兆业、阳光城、阳光100等均出现流动性问题,协信远创破产。

中国房地产行业经过30年的野蛮生长,开发商早就脱离纯拿地盖房卖房的纯粹本质,而演变成杠杆专家。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说,从2016年到2021年中5年半的时间,恒大归还到期贷款本金2.25万亿元。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恒大。对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旦去杠杆化到一定程度,债务危机都会暴露。2021年平均每个月就有一家知名房企爆雷,连带上游供应商、下游服务商都感觉到了切肤之痛。但毫无疑问,地产依然是我国的支柱行业,但必须健康有序发展,吃过政策红利的地产商不亏。

TOP4:海航、北大方正、

2021年1月29日,海航宣布开启破产重整进程,从2017年危机爆发至今,曾坐拥1.2万亿资产的海航最终确认债权1.1万亿,10月重整方案落地,海航一分为四,分别为航空、机场、金融、商业及其他板块。同时,原始股东权益清零,创始人陈峰及首席执行官被采取强执措施。这场耗时5年的危机处置基本落幕。同年,两大校企北大方正和清华紫光的重整方案也落地。

海航创下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破产重整案,从一个没有飞机的航空公司到跻身中国四大,从空手套白狼最终坐拥万银资产,用创始人陈峰的话说,除了避孕套,海航能做的都做了。最终他忏悔了:当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的时候,祸就埋下了。只可惜他明白的太晚了。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两家校企的路径与海航相同,同样经历了闭眼狂奔玩命多元化。谁来为这样的后果埋单?结果不言而喻。

TOP5:资产管理公司获准参与信托不良处置

2021年5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推进信托公司与专业机构合作处置风险资产的通知》,明确支持信托保障基金、AMC等专业机构与信托公司合作处置后者固有不良资产和信托风险资产。这意味着,AMC可以名正言顺的参与处置目前至少7000亿的信托业的风险资产,同时,信托公司风险资产转让时必须打折,损失或由投资人与信托公司共担。从已经公布2020年年报的62家信托公司自营资产数据来看,按信用风险五级分类结果披露的信用风险资产规模总计6983.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935.25亿元,增幅为15.46%。其中,不良资产规模为477.35亿元,同比增长157.38亿元,增幅达49.18%。6月22日,中国信达与信托保障基金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迈入万亿级市场。

继个贷不良后,不良资产行业开启了又一全新市场,但是用四大AMC的话来说,风控很差,个别项目底层资产是空气,一地渣滓。另外一个关键在于,信托能不能打折?打几折?打了折之后兑付压力大不大?此外,单个风险项目体量大几亿、数十亿,资产管理公司承接门槛高,买回来重组重整,处置周期不好估计。这个市场是机会还是鸡肋不好说。

TOP6:地方AMC监管将大一统

5月28日,银保监宣布年内将制定《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随后监管曾向地方AMC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有要求在AMC每年新增投资额中主营业务投资额占比应不低于50%,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投资额占比应不低于25%,连续两年不达标将被取消业务资质。还要求地方AMC控制杠杆率,谨慎选择融资渠道,未经批准不得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务性融资工具,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3倍。目前征求意见已完成。随后,北京废止地方AMC管理条例,此举被看作是迎接新规做准备。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嘛?”这是来自于62家地方AMC的灵魂拷问。虽然自身使命是化解所在省市的不良资产,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AMC在当地都有“通道”、“影子银行”的角色,甚至由于过度给当地企业融资,风险过于集中,险些将自己变成“不良”。除了工作不明朗,身份也稀里糊涂,到底金融机构还是普通企业?而监管新规的出台,意味着地方AMC将告别各自为政、法律定位不明、业务混乱的现状,从其设立流程、经营范围、禁止性规定等都将有一个纲领性文件为指引。

TOP7:中信大踏步进军不良资产市场

2021年绝对是中国第一大央企中信集团布局不良资产行业里程碑式的一年。11月,中信集团通过认购中国华融不超过约188.24亿股,耗资小200亿,一跃成为继财政部之后的第二大股东,认购后持股比例23.46%。2005年中信证券出资5.7亿元,与建银投资设立了建投中信资产管理公司(银河资产前身),迈出了布局的第一步。2016年,中信证券又作为发起人,出资6亿元成立地方AMC陕西金资,中信证券占股13.31%,只并列为第三大股东。2020年,中信集团获得山东省第二家地方AMC青岛资产的66.67%股权,并将青岛资产更名为中信青岛资产。2021年,中信证券成立特殊资产部。重点发力资本市场不良和上市公司不良。

从2005年至今,16年年来,中信集团在不良资产行业的脚步从未停止,中国不良资产的行业格局没有变,依然是“五大AMC+五大AIC+58家地方AMC+外资系+N”,但主角换了。

TOP8:外资秃鹫Lone Star退出中国不良资产市场

与黑石、橡树资本、高盛、阿波罗、凯雷、KKR齐名并肩的“秃鹫”私募基金孤星(Lone Star)退出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目前开始出售境内存量资产项目。2016年,孤星基金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发展空间广阔并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在中国买入不良贷款资产组合。但此时,不良资产包价格扶摇直上,华融、长城改变了过去以“通道”为主的经营策略,甚至要求分公司以不计成本、不管盈利目标的方式买断银行资产包,保证区域市场份额。过去几年一直维持在3毛左右到2017年实际交易价格达到了四毛五,比往年提高了近50%,孤星基金对投资预期回报率要求高,年化回报要求在20%以上,但实际情况是过去几年在境内投资的项目,仍未实现本金回收。

孤星基金与当时许多民营AMC与社会投资人一样,被套了。中国不良资产蛋糕确实很大,尽管外资便宜量大,也难免水土不服,没什么可说的,认栽。

TOP9:千亿金控帝国泛海集团爆雷

泛海系,中国民营金控集团之一。其实控人卢志强被称为“中国资本市场深潜的一头巨鳄”、“八大民营金融家”之一。早在2007年,他就以控制2609亿元的总市值,成为内地“市值第一人”,有人拿他比作“大陆李嘉诚”。

在2018年后,泛海陷入流动性危机,2021年全面爆发,这一年民生银行利润暴跌、不良率大增30%;民生信托、民生财富接连爆雷……手握1800亿资产的泛海系美元债实质性违约。泛海控股此后全力筹措资金,包括引战、卖资产、加速卖房。截至12月,泛海控股回笼资金250亿,但远远不够。截至2021年9月30日,泛海控股总负债979.93亿元。

TOP10:信达庄胜百亿黄金地块7年纠纷定胜负

历时七年多,备受瞩目的北京二环以内“黄金地块”处置纠纷,经过一审、二审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再审终于在2021年1月落锤宣判。最高法院认定信达投资向中信国安转让项目公司股权的行为,不仅有公司章程的依据,也不违反《框架协议书》的约定,不构成恶意违约,庄胜公司不享有法定和约定解除权。庄胜公司请求信达投资、信达置业支付违约金10亿元,不予支持。

事件经过简单概括一下:2004年庄胜公司取得北京南二环宣武门多宗地块,后陷入资金困难,信达受让银行不良债权,豁免了庄胜8亿元的债务,让庄胜持有信达置业20%股权,信达随后将信达置业全部股权转让给了中信国安开发,盖成豪宅10万/平米,此时北京乃至全国房价跳着脚的往上涨。庄胜觉得亏大了,反对信达转让股权给中信国安,对薄公堂,长达7年。

今天文章会有点长,我们会把上一篇没说透的都说开:


香港金融圈的江湖其实也一直吹着大陆的风

曾几何时,国内权贵子女的标准成长路径是:

国内大学本科—海外名校硕士—香港金融机构

这些年来,香港金融圈吹过了三股大陆风

第一股大陆风是港股IPO

为什么国内的企业要去香港上市

其实当年背后的两个理由现在看起来都颇为有趣

一是因为A股的IPO政策相当不连贯,这个不连贯的意思是一会凶如洪水,一会又突然叫停

这导致很多有再融资企业愿意去香港市场先试试水

另一个理由是当时很多公司有所谓的“国际化”战略面子工程,业务走出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于是先在香港上个市,就算是走出国门大功一件了

可现在想想,在香港上市真是鸡肋

先说再融资需求,由于港股的估值一直比A股低,特别是很多中资头企业,基本估值已经低到尘埃了

上市之后就变僵尸股,完全失去了再融资能力

再谈面子工程,中国企业去了香港才发现,香港还真是个法制社会

我自己参加过几次香港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发现还真有小股东是来闹场的,行使自己神圣一票的权利

这第一股风吹的结果就是每家香港投行都会雇佣一堆VIP,通过给人家提供工作,拉人家爹妈IPO的单

这也真是中国式体制内资源“变现”的独有方式吧

第二股大陆风是美元债发行

2014年之前,我都觉得“盛况”这个词不能足以描述国内企业去发美元债的热情了

当时的背景是这样的,利率和汇率双倒挂

海外美元利率低于国内人民币利率

人民币对美元是升值预期

我打个比方,比如你境外借100美元,利率3%

你把美元变成人民币,买个国内10%收益率的信托

1年后,人民币比美元升值了5%,你会突然发现你借钱的利率是负的!

回头想想,正是因为这段乱搞导致后来人民币的全面崩溃

如果你去翻当年的新闻,都是说外汇储备太多了怎么办,如何防止热钱涌入国内,跟现在完全相反

当时所有企业都是评级忙,发债忙

所有香港的债券投行们都是

北京、香港、新加坡、伦敦四地穿梭飞行

第三股风是美元资产配置的萌芽

2015年开始,国内利率水平开始下降,而海外利率开始小幅上升

更要命的是,与此同时人民币从升值预期变成了贬值预期

一夜之间,海外债就到了冰点

第二股风吹着吹着就骤停了

作为市场的参与者,虽然逻辑铮铮确凿,但仍对这样180度的大转弯表现出理解不能

融资SB了,投资就开始NB了

美元资产投资第一次进入了国内主流机构的视野

一方面当然是汇率起了决定因素

但客观上讲,本轮井喷还是因为跟日本和其他国家比,我们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资产中美元资产的比重太低,提升空间巨大

我一直觉得未来五年资产管理行业真正的蓝海是做境外优秀机构的引路人

国外有太多优秀的投资团队和产品,但如何把这些策略讲给中国人听,听的懂,还是需要中国人做销售来衔接

好产品不愁卖,美元好产品必须是疯抢

我仿佛已经看见美元资产配置的风起了


国内债券投行的风口还在不在

国内的债券投行天生就分为了两拨人:银行系和券商系

前者比后者规模大无数倍

但后者比前者挣的多很多

原因也很简单,在银行看来,你们发债这些单子都是我们银行跟企业关系好

发债团队只是比活干了,我干嘛分你那么多钱

但在券商眼中,发债团队就是个小创业公司,跟公司分利润,当然收入惊人

由于80%的人都没有机会去银行做发债,我还是主要说说券商这边

券商发债的第一波浪潮毫无疑问就是当年的#城投债#

那个年代发债就是靠路条,路条怎么来的,我就不方便说了

有了路条,那都是地方政府融资,又没有风险,费率高,金额大

你看过#华尔街之狼#吗?

那样的场景只在当年#城投债#和信托的鼎盛时期出现过

随着2013年因丙类户引发的债券风暴刮起

券商一夜之间从烈火烹油变成了万籁俱寂

这个时候,制度红利的大门却又悄悄向券商开起

2015年,公司债改革突然降临

以房地产企业代表的债券发行瞬间井喷

我知道从那之后所有债券发行团队人数都翻了3-4倍

一个团队一年净利润1个亿也都不再是新闻

回头想想债券投行的这两次风口还是很不一样的

城投债的时代是走的权钱交换,其实量不大,但利润率太高

而新公司债时代的利润率其实已经很低,但量的井喷实在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本质上是发债在抢银行信贷的蛋糕

而券商的发债团队又在抢银行的发债团队的蛋糕

所以未来,债券直接融资市场的风还得看三个:

  1. 债券利率和银行信贷之间是否还能长期存在利差

  2. 不同监管体系下的债券市场是否会统一

  3. 银行发债团队体系是否可以有朝一日转型为事业部


到底谁该为互联网金融的制度套利去负责

互联网金融从短短几年前要颠覆整个金融业到现在成为过街老鼠

所谓的大数据,机制创新最后发现都是噱头,玩的还是制度套利

互联网金融的第一波红利我称之为“非标溢出”,也是当年那个高利率环境下的畸形产物

如果我们把整个金融体系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漏斗

那漏斗里的沙子第一层会落在以银行为代表的表内渠道里

但如果这层网漏下来还有沙子,就会进入第二层的非标体系里

上一篇说了,有传统的信托,后来还有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

如果说此时还能有沙子再往下漏,那传统金融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了

这个时候地下钱庄,典当行这些灰色领域就会应运而生

而互联网金融,就是披着“金融创新”外皮的灰色地带

当然,后来随着非标的衰退,互联网金融进入了低潮

但很快,的大牛市又救了互联网金融

股票配资成了最爽的高利贷

传统的股票配资应该是券商的两融业务,但是额度实在有限

于是大量的信托公司开始介入这块领域

看到这块高利贷的肥肉,互联网金融和银行消费贷款其实是第三波杀进来的资金

随着A股的崩盘,互联网金融再次出现了资产荒

这次他们看上了一块传统金融业都很难啃的骨头:消费信贷

大学生“裸贷”的背后其实是互联网金融把黑社会的潜规则翻上了大众了台面

我想这件事最神奇的就是直到最后破灭之前,都没有监管机构比照传统金融业去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

在我眼中,真正的互联网金融是用来解决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信息获取成本的

举个栗子,如果你是某宝上卖袜子的,你想从银行取得贷款是几乎不可能的

因为你既没有多少资产,连完整的财务报表都没有

但是某宝却可以给你放贷款,而且风险很低,为什么呢?

  1. 某宝有你的所有交易流失,会计可能作假,流水不能作假

  2. 某宝可以给卖袜子的前十名同时放款,降低风险

  3. 某宝的放款额可以限制为单日流水的三倍,一旦违约可以直接扣支付宝里的资金

这样的优势会把传统金融打的摧枯拉朽

当然,比起好好做生意,高利贷和制度套利当然更让互联网金融沉迷


天使投资到底是在挣什么钱

投资一项企业,看着他成长,然后IPO上市赚个100倍收益率

我老觉得,怎么好事都让天使投资占了呢?

后来圈里的人多了,就慢慢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

现在A股3000家上市公司,新三板1万家挂牌公司,中概股200家上市公司,还有一些港股和未上市的巨头们

你这样算算,你现在还有可能在这1万5000家公司之外投出特别牛逼的公司,战胜这些人吗?

现在市场就是钱太多,项目太少

项目少不是创业者不够努力,是自然规律

你现在哪个创业的方向面前没站着几个巨头?

凭什么你就能干掉人家了?

这跟15年前,上上代创业浪潮时,遍地都是商业空白的时代

那既然如此,如此多的PEVC都在挣谁的钱?

2010年左右,是A股上市公司并购玩的最爽的时代

那个时代的行业潜规则是这样的

比如一个上市公司100亿市值,3亿的净利润,就是33倍静态PE

这个时候咱们先弄个定增,把利益相关方都弄进来,按照9折市价,那对应的市值就是90亿的价格

等定增弄完了融资了好多钱吧

我们来做并购,咱们并购一个净利润1亿,但市值只有20亿的公司,这个公司就是20倍静态PE

合并后,这两个公司的净利润变成了4亿,如果还是按照33倍PE的话,那市值就变成了132亿

但现实中,这种有并购预期又有庄的,PE拉到40倍很轻松,这样市值就变成了160亿

那初期进入的人就赚了80%,爽啊

这套玩法的核心就是利用#上市公司高估值定增—并购低估值非上市公司#这个玩法提高市值,传说中的市值管理

我举个3年前的CASE,你们总不好再XX我了吧

某著名公司当时的一份策划书里的市场分析

现在看看,当时的估值高简直荒唐的可笑

这个市场不会有垄断的,垄断的结果就是新玩家的进入

我再贴一个某著名IP公司电影版权融资时的材料

看我以前写的多的小伙伴都知道,现在电影业的天已经变了

10亿不再是个起步价,是个天价

所以祝前两年投过影视基金的小伙伴们好运吧

一方面是一级市场的种种不靠谱和估值水涨船高

但另一方面二级市场创业板的估值可是持续下降

现在创业板指数(不是整个版)的2016年PE是41倍,2017年PE是35倍左右

这个价格明显已经与一级市场的很多项目倒挂了

既然PEVC已经选不出好企业,跟上市公司勾兑也玩不转了,于是行业开始琢磨挣股东的钱

你说这怎么可能,我是投资人啊

我投钱给你是让你给我挣钱的,怎么反过来变成你挣我的钱了?

过去5年,我对一级市场最大的感触就是资金方迅速的散户化和国家队化

一方面有大量的机构靠着名人或是牌子发了大量的一级市场的产品给完全不了解这个市场的散户

这种钱一般都是投进去锁定个5-7年,等业绩出来了,人早就跑了

在另一端,相反的,有大量国家队背景的资金进入了市场

我要注意下我的措辞,以免XX,不是说国家队不能进,而是他们现在这种做法很奇怪

圈里的人肯定都懂我的意思,点到为止

在这两种“傻钱”的作用下,把整个一级市场给玩坏了

创业公司不再想着挣钱,而是想挣股东PEVC的钱,而PEVC再去挣其背后投资人的钱

这样做会不会遭报应,我傻傻看不清楚


租赁行业我要实话实说,真是个神秘的小行业

我还真没亲身接触过,因此为了写这段是我请教了好几位我业内的小伙伴,感谢感谢

如果你翻开租赁行业的江山,基本是有两种挣钱方式

一种是做船舶、飞机、医疗、工业设备租赁业务

这类型的业务其实已经很成熟了,因为牌照资源等原因有一些行业壁垒,大家都过的好好的

但还有一类租赁做的是基础设施租赁业务,挣的是政府的钱

说白了是自带杠杆的资金二道贩子

其本质仍是我们之前谈到的“非标”渠道,只不过他没有非标那么简单粗暴,是绕了一圈的融资

所以我觉得租赁行业再次站在风口上可能需要下面两个条件之一成立

1.中国经济再次变“重”,实业重新开始大规模资本开支

2.高利率,融资难的“非标溢出”再现


四大AMC公司的生意经

这几年,AMC公司可算是走进了所有主流投资机构的视野

先是信达第一个完成港股IPO,之后华融引进战投,最终港股上市

圈内只要是大的机构应该都看过这些AMC的项目

很多人问,为什么坏账处理公司能挣那么多钱

我是觉得,这完全是时代使然

十几年前,四大商业银行剥离坏账,对应成立了四大AMC公司

当时的处理是这样,比如一个水泥厂倒闭了,资不抵债了,员工还需要安置

这个时候银行的烂摊子就都让AMC收拾

基本上当时的价格是1-2折走的,换言之,100块的贷款,AMC接走的成本是10-20块

事后看,有两个方式是一本万利的

一个是土地,一个是股权

先说土地,比如你水泥厂破产了,但是我可以把你的厂子拆了地留下啊

十年后,你想想那块地值多少钱

另一种就是债转股,为什么AMC公司都持有那么多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是因为当年转股再合并后留存下来了

你想想那个时候股市才几百点,所以这么看,AMC才是被动的价值投资者

这么想,资产处置背后说什么技术性都是忽悠人

土地价格上涨,股市繁荣才是AMC公司真正的风口

所以说房价要崩了,说难听点

第一个崩溃的一定是金融体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融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