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险王朝打一肖

【摘要】:正这里曾经金碧辉煌,这里曾经叱咤风云,这里有一代王朝的拓土开疆,这里见证过一代王朝的兴起和另一家王朝的没落屈辱,同样,这里也充满了阴险的宫廷密谋和血腥的弑君谋杀……别小看了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公元12世纪初期,大金王朝就是从这里出发,长枪大戟,金戈铁马,灭辽吞宋,逐鹿中原,打下了半个中国的版图基业,而在此处——则留下了一座城市和一座王朝的壮丽背影。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王文素,俞婉君,张东华;[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王春雷;[J];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2年09期
庆春;[J];四平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张秉仁;[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王春蕾 张建华;[N];中国文物报;2000年
实习生 张翘楚 记者 丛明宇;[N];哈尔滨日报;2009年

雍正王朝:八爷树大根深,又财大气粗,为何还是败给了“孤臣”?:一手好牌,不见得一定能赢;一手烂牌,只要策略得当,也能扭转乾坤。《雍正王朝》中,在开局阶

一手好牌,不见得一定能赢;一手烂牌,只要策略得当,也能扭转乾坤。《雍正王朝》中,在开局阶段,八爷的领先优势十分明显,执掌户部,朝廷各关键岗位都有他的人,江南是其后花园,关外是其围猎场。然而,夺嫡成功却不是他。

即便雍正上位,老八依旧树大根深,雍正不仅要让着他,还要用显名高爵笼络他。经过多年的准备,八爷毕其功于一役,发动“八王逼宫”,可还是棋差一招。八爷梦想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过于贤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储位之争,不仅争的是实力,也要看圣心。康熙是大清最大的话事人,他的态度,决定了下一代的接班人选。八爷知道康熙的重要性,因此,处处学习康熙,但仅仅学到一点皮毛。

康熙以“仁政”治理天下,待人宽仁,八爷就依葫芦画瓢,把自己打造成“贤王”,甚至比康熙还要仁。凡事过犹不及,八爷的仁已经突破治国的底线。

为了“贤”名,老八不敢下江南筹款赈灾;把国库管理得一塌糊涂,却不愿意追比户部欠款……任由他这么玩下去,大清江山就会万劫不复。康熙身处最好位置,对下面看的清清楚楚,晚年的他,已经意识到仁政对大清的危害性。

况且,老八的所谓仁义,也并非是真的,而是假仁假义。你拿仁义笼络人心,康熙一清二楚。其本来面目,极其阴险,为了扳倒太子,竟然不惜诱骗肖国兴;为了拉选票,八爷到处串联;为了制造混乱,居然在千叟宴上导演“死鹰事件”……如此劣迹斑斑的八爷,已经让康熙嗤之以鼻,他想通过正常渠道,无疑不可能了。

反观八爷的竞争对手胤禛,一开始虽然不成气候,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逐渐成长起来。黄河发大水时,胤禛与八爷的差别已经拉开。八爷说一些假大空的话,胤禛从头忙到尾,做的都是实事,还亲自跑到江南去筹款赈灾,不仅赢得康熙的赏识,还博取一个“孤臣”的名声。清朝的实际情况是,吏治需要整顿,太需要四爷这样的“孤臣”。

胤礽被废后,胤禛继承其力量,并继续努力。推举大将军王,胤禛在邬思道的指点下,摒弃个人恩怨,举荐胤禵;西北打仗,胤禛筹措粮草……这些举动,让康熙对其越来越满意,最终决定传位于他。

在常规时间,胤禛的综合实力不及八爷,但得到了康熙的支持;在读秒绝杀的关键时刻,老八与胤禛,差了一个十三爷。康熙生前已经做了布局,将胤禵调走,留下胤祥,为的就是关键时刻能够一剑封喉。

在团队建设上,胤禛的手下都是精英,个个身怀绝技,年羹尧领兵在外,十三爷坐镇京城,邬思道运筹帷幄,还有狗儿、田文镜也逐渐成长,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基本上团结一致;八爷人多,可内部派系斗争复杂,很多人都是为了利益,即便是骨干成员,也立场不一致。

雍正继位后,八爷从未甘心,他虽然放弃当皇帝,但对皇权还是情有独钟。两股力量的交锋,一直都在上演。“诺敏案”和“科场舞弊案”,雍正的脸被打肿了,但很快就通过“西北大捷”找回颜面。如果说前面是小儿科,那“新政”就是八爷和雍正之间的路线理念之争。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案,也是两大力量之间的角逐,最后在“八王逼宫”上决出胜负。八爷之败,败在:

一、天道。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雍正的“新政”比八爷等保守势力,更能代表人心与天道。在文斗上,雍正更能找到道德制高点。

二、百密一疏。八爷的行动方案很精密,但过程和环节比较复杂,需要多放配合,还要满足各种条件,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功亏一篑。他千算万算,没算到弘昼看出了他们的阴谋,也没算到几位铁帽子王并非铁板一块,更没算到老十三虽然命不久矣,但依旧可以力挽狂澜。

秋媚说: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是一群既得利益者,代表的是保守势力,他们需要的是维持现状,并不断攫取不劳而获的利益。如果让这帮人主政,普通百姓只会水深火热,只怕没几天大清就会“戍卒叫,函谷举”。

你好,我是小崔读书说事,我来回答!


题主所问:八爷树大根深,又财大气粗,为何还是败给了“孤臣”。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值得探讨,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康熙是如何看待八阿哥的为人;二、老八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得人心吗?他真的树大根深吗?三、四阿哥胤禛作为一个“孤臣”为何能胜出,他有什么独到之处吗?以上问题搞清楚,自然就知道八爷如何败北了。且听小崔细细道来!


一、康熙眼中的八阿哥胤禩

关于这一点,电视剧里基本没怎么讲,原著倒是说的很详细。康熙在“穹庐”(穹庐就是电视剧里雍正让弘时自尽的那个地方)召见张廷玉和方苞二人,让他们俩谈谈对自己的几位儿子的看法,这时已是康熙晚年的生涯了,他对张廷玉和方苞二人很信任,让他们畅所欲言,因为康熙的身体状况原来越差了,而且儿子们我逐鹿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康熙怕祸起萧墙,自己难得善终。所以想暗中早定继承人,好提前暗中辅助培养,给他铺好路!

大凡帝王无论庸主英主,都忌讳这个‘死’字。清醒之际不想后事,临危之时,人已经昏迷不省人事,才叫子孙寻个大臣,任意撰写遗命,语气不是本人语气,说的话也不是本人想说的,何其可悲!

所以,康熙说:“既然活着不立太子,就不能不在‘死’上多盘算盘算。”康熙沉重地点点头,叹道:“都怕死,其实谁也不能长生不老。从秦皇、汉武到嘉靖、万历概莫能外。朕不能学他们!”他让张廷玉和方苞放开了说,推心置腹畅所欲言。

张廷玉听完这话,流着眼泪说:“皇上推心置腹待臣,臣岂敢畏惧不言?据臣素日看,皇阿哥里边才德可追踪皇上后尘的,似乎三阿哥和八阿哥最好。三阿哥欠缺的是治事之才,少了点历练;八阿哥嘛,似乎对人过于迁就了一点,大的毛病儿还真说不上来。”

“你看呢?”康焦转脸问方苞。

“学问,阿哥们都不含糊。”方苞斟酌着词句说道,“但最要紧的是察情识物,机断处事。唐之明皇,明之嘉靖,学问都极好,其实都把事情办坏了。从当今朝局看,若是八阿哥接位,事事无碍,人心易稳,决不至于出乱子。但八阿哥只是学了皇上风度、仪表,为人之道,并没有学到皇上为君之道。所以无论三阿哥,八阿哥,臣以为都不足取。”

他说的虽委婉,康熙却听出弦外之音,两个阿哥都没有学到康熙为君之道的精髓。康熙道:“你们只管说,像这样毫无遮掩最好。”

“臣揣度皇上意思,”张廷玉沉吟道,“这次要起用十四阿哥。但十四阿哥是八阿哥左右的人。胤禵爽直敢为,机敏干练是个好的。这几年整兵筹饷,极见成效。但其为人处事,总透着过于胆大,不可不虑。”

“你不要揣摩朕的意思。朕没有什么‘意思’,”康熙微笑道,“你只管说。”张廷玉咽了一口唾沫,躬身道:“是。十四阿哥实有不足之处。与之相比,十三阿哥似更好些。但十三阿哥仿佛无自立之力,主一方,治一事,是个好臣子,再大的担子,恐难以胜任。”

方苞道:“廷玉所见很透彻。臣以为四阿哥也该说说。四阿哥为人诚孝,是阿哥里头办差历事最多的。事无巨细,都极认真。自立心极强所以不轻易攀附别人。但其性格坚如铁石。由于过分认真,就落了个阴鸷刻薄的名儿,也不能说不是一病。”

接着,二人又议论了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 甚至十七阿哥胤礼。说了足有小半个时辰。康熙因见

早膳时辰已到,便传了点心来,赐二人一起进餐。舒了一口气道:“说了半日,都有好处,都有不是,到底谁最好,可以把这花花江山交给他呢?”

张廷玉见康熙毫无遮掩地促膝交心,放了胆说道:“臣以为十四爷和四爷最好。”

“是么?”康熙拈一块云糕,漫不经心地嚼着,笑道,“这是一母同胞,闹到一起了。朕倒以为胤禩也不无可取呢!”

方苞欠身说道:“恕臣直言。方才已经说过,八爷品貌才学气度,在皇子里确是出类拔萃的,性格宽仁平缓,很像皇上。连外国使臣也说八爷是奇人。大家正是瞧准了这一点,所以众口一辞地举荐他。但如今天下承平日久,物富民殷,已二十余年不动兵戈,文恬武嬉,积弊甚多。极需整顿,八爷似乎难以胜任。”

“诚如方苞所言!”张廷玉接口说道,“因此继统之人,一定要精明强悍,能矫正时弊!一是能洞悉今日吏治民情物议;二是毅力坚强足以克难攻坚!臣冷眼旁观,皇上所不中意八阿哥者,其因正在于此!”

他话未说完,康熙已激动得站起身来,靴声来回櫜櫜踱步。良久,方仰天一叹道:“你等所言极是,多难兴邦,朕要个守成庸主来接位做什么?什么叫肖子,什么叫不肖子,不是看他走路吃饭说话为人,最要紧的是能不能把江山治好!你们想想,朕已经过于宽仁,胤禩比朕还‘宽仁’;朕已经过于放纵下头,他比朕还放纵,数十年后怎么得了?须知朕当年不是这样的!朕这个太平大子,是经过了多少磨难、一刀一枪、一滴血一行泪苦苦挣来的!各人功名自家挣,好儿不靠父母养,得之容易,弃之就不惜。朕决意不传胤禩,就是为了这!”

“万岁圣明!”方苞索性说道,“臣以为胤禛、胤禵二人之中,必有一人是朝阳鸣凤!”康熙眼中波光一闪,刹那间又变得若无其事,笑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皇帝只能有一个。你们看哪个更好?”

直到此时,二人才吃惊地感到,今天的话是否说得太多了,太直了。张廷玉正寻思如何答对,却听方苞笑道:“哪个更好,圣上问得太陡然,臣从来也没想过。若论臣道,今日我和廷玉讲的都越分非礼了。这是主上乾纲独断的事,承蒙圣上垂询,臣子也不该妄言。但臣以布衣之身,受到主上亘古未有的恩宠,不能照常情回避。此二皇子,若皇上已有定见,也就罢了;若心有犹疑,臣有一法为皇上决之!”

“什么法?”康照的目光陡地变得咄咄逼人。

“看皇孙!”方苞冷然说道,“有一个好皇孙,可保大清三代盛世!”

康熙猛地想起在热河行猎时见过的弘历(也就是后来的十全宝宝乾隆皇帝)。至此,康熙心里默定的继承人出炉了,而老八已经注定要出局了,从以上叙述可以得知康熙心里从始至终都是不认可八阿哥胤禩的,他不可能得到那个至尊之位。

二、老八真的像人们所说的那么得人心吗?他真的树大根深吗?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老八胤禩的出身,老八是康熙的妃子良妃所生,而良妃是辛者库出身,辛者库属于内务府包衣管领下的包衣的一种,与包衣佐领一样,都是为清朝皇室和宗室服务的人。大多数并不是罪奴,而是与内务府包衣一样的奴仆。由此可见,老八的出身并不是很好。

虽然老八身边围着一大帮子人,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这些人并不是真心为他服务的,都是为了获取某些利益。他府里的谋士,大多是些清客相公,作作诗,谢谢文章或许还可以,真要谋大事,还比不上胤禛府里的邬思道百分之一。除了阿灵阿和王洪绪,这两人有些谋略,但老八自信自己才高,实际上并不听他们的。

老八还让道士张德明在白云观里养了一帮武士,以备不时之需,但这些人大都是些江湖骗子,鸡鸣狗盗之徒,最后被老十三胤祥一网打尽了,此处暂且不表。

至于围在他身边的几个兄弟,老九、老十、老十四,除了老十一心跟着他,老九、老十四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老八还时刻放着他们呢,老十四属于党中之党,他自己也想得皇位,老九为人阴沉,而且出身很不错,他也想逐鹿中原,只不过表面依附老八罢了。

从一件事儿,可以看出,他们几兄弟并不一心,那就是发生在张五哥身上的“宰白鸭”事件。康熙也想试试老八的才干、能力、为人,老八其实也想大干一场,以展示自己的能力,无奈遇到了一帮猪队友。老八入住刑部,这要大刀阔斧开整,结果老九和老十四带着任伯安来了,任伯安此人正是“宰白鸭”事件的元凶,而任伯安是老九的门人,所得银钱都交给了老九,老八又花了老九的钱,老八所花的钱都是为了邀买人心,老八想办任伯安,但老九和老十四威胁了他一番,他们说老八如果真的想这么办,那大家都别想好过。老八思考了很久,如果他真这样做,下场会很惨,几位兄弟分分钟就可以搞死他 。所以,就把刑部冤案草草了结了,就跟《红楼梦》里贾雨村,办薛蟠案一样。康熙对他所办这事很不满,他已经在康熙心目中不是继承人选了。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得知,老八并不是树大根深,也不那么得人心,他的人心全是靠钱买来的,用钱能买来的人心并不可靠。

三、四阿哥胤禛作为一个“孤臣”为何会胜出?他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四阿哥胤禛为人很严肃认真,事无巨细,对所有人所有事都要求很严格,属于实心办事的那一类人,所以落了一个“刻薄成性”的骂名,并不像什么《甄嬛传》、《步步惊心》里所演的到处谈情说爱,他根本没那个时间和精力。

胤禛身边的谋士并不多,就文觉和尚、邬思道还有一个负责训练粘杆处家丁的性因和尚,军事上有年羹尧、岳钟琪等人。其他都是些办具体事的人,比如李卫、田文镜。这些人都是他从苦难中救出来的,比金钱买来的人心可靠多了,他们都死心塌地的为胤禛服务。

康熙本来为人就很宽厚放任了,他晚年期间吏治败坏,贪贿成风,所以,急需一个精明强干、矫正时弊,能够洞悉刷新吏治的继承人,而不是像老八那样得守成之主,如果老八继任,那么大清玩完的更快,康熙正是看中了胤禛办事真诚事无巨细这一点,这个原著了有专门介绍,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翻阅查看,此处就不赘述了。

当然了,胤禛的成功也离不开身边这些人的辅助,尤其是邬思道,他对康熙的帝王心术研究到了细思极恐的地步,有几次胤禛想放弃的时候他都做了一番分析,使胤禛重拾信心,我前面的一篇问答有讨论邬思道这个人,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阅读一下,也可以去阅读原著。

结语:老八之所以失败的原因是他只学到了康熙的形而没有学到神,他所谓的得人心其实并不可靠,老四胤禛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办事认真,为民着想,并且对康熙的心思把握的很准。


需要说明的是,小崔在这里所写的都是小说和电视剧里的事情,题主也问的是电视剧里的事,与历史上真实事件无关,请看清楚评论,小崔拙见,欢迎各位朋友关注点评,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雍正王朝》中,九王夺嫡是全剧最精彩的重头戏,而八爷党又是九王夺嫡的大主角,其树大根深,势力遍及朝野;其财大气粗,牵动朝局。在八爷的带领下,先后两次搞到太子二阿哥,同时通过各种计谋针对大爷党、三爷党、四爷党,以及后来的十四爷党,甚至其斗争力量一直延续至雍正朝,直到八爷彻底失败后,八爷党这股强大的势力才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尽管八爷党势力如此强大,但是九王夺嫡时却没能如愿占得嫡位,雍正新朝时也没能够成功翻盘。相反,以“孤臣”自居的四爷,势力、财力都不如八爷党,但是却能够夺得嫡位并坐稳了皇帝,而且还在打击八爷党等政敌的同时兢兢业业将清朝国力翻了几番。如题所问,为什么八爷树大根深,又财大气粗,却还是败给了以“孤臣”自居的四爷呢?私以为,要分析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去思考,详见下:

第一,康熙的圣心如何?

康熙年间的九王夺嫡,各个皇子野心勃勃、势力熏天,似乎谁实力更强大,把敌手打倒下去,嫡位就是谁的一样。其实上,这是一个错觉,因为最终的决定权在康熙,与皇子实力咋样关系不是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康熙中后期总体上是太平时期,斗争形式是表面风平浪静的政治斗争,重在恰到好处地达到目的,不是乱世中那种暴力伤害的比拼。而这一切政治斗争,都在康熙朝局这个大盘上。由于康熙是一位在位时间足够长,深通帝王术的皇帝,皇权一直紧握在手,稳稳的把控着朝局这个大盘。这与古代从起事到建立王朝耗时最短的唐高祖李渊还有点不一样,虽然李渊和康熙都是在位的皇帝,都有几个实力强野心勃勃的儿子,但是由于唐朝刚刚建国,李渊的皇权没有康熙抓得那么的紧,不足以完全把控朝局,因此才发生了玄武门之变被逼退位。也就是说,因为康熙对朝局有着超强的把控能力,所以康熙年间的九王夺嫡结果如何,最重要的是在于康熙的决定。那么,康熙对四阿哥和八阿哥这两个儿子的为人、做事和他们的势力方面,分别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从四阿哥和八阿哥的为人方面看,各自表现怎么样呢?学做事情前,先学做人,这种陈词滥调多数人都知道,但是都不耐烦,不愿多听。然而,偏偏这话却总是会起着关键作用。八阿哥最擅长装君子笼络人心,时时刻刻效仿康熙的宽仁,以君子、圣人的姿态为人,的确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为他构建了很强大的势力。但是为了夺嫡,他满肚子的坏水,这一点都不要紧,毕竟老实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很难有好报的。可是,问题就出在他的这种“坏水”泄漏了,被康熙知道了。在张五哥案子中,本来审理案子就是捅马蜂窝,邬思道让四爷不要接了,而八爷却被老谋深算的佟国维撺掇着去接这个案子,八爷听了佟国维的话接了这件差使不说,他不知小心翼翼,反而作出了私自诱审肖国兴这种顶级傻事,而且还将状子连夜送给了康熙。其用意显而易见,等到图里琛送肖国兴到宁古塔回来回话时,将八爷处心积虑诱审肖国兴的事情抖了出来(这里,可能图里琛受了四爷或者其他人的指点,或者图里琛感觉八爷没机会,故意踩八爷这么一脚的),呜呼哀哉,康熙用了“该死”、“其心可诛”两个杀气腾腾的词彻底将八爷的为人否定了。从此以后,可以说八爷热河狩猎“围而不杀”、朝廷上保护朝臣等等“君子之行”,在康熙看来都是险恶的了,只会越看越恶心。从康熙去世前,对四爷说得那番话,可以看出,康熙对八爷的“宽仁”看得很是透彻的。

图里琛:“回万岁爷,一路上肖国兴不断地叫屈……”

康熙:“唔?他叫什么屈?”

图里琛:“他说,八爷说过,万岁爷答应过的,只要他说出太子的事就既往不咎……”

康熙:“他真是这样说的?! ”

图里琛:“他正是这样说的。”

康熙:“该死!其心可诛……其心可诛……”

图里琛:“是。奴才这就赶去杀了肖国兴?”

康熙:“什么?谁叫你去杀肖国兴了?”

相比与八爷,四爷的为人就高明得太多了。其一,不是因为康熙宽仁,以至太子、三阿哥、八阿哥都学习效仿康熙么?四爷反其道行之,偏偏不学康熙。聪明的人都知道,为人这方面是学不来的,越学越露破绽,反而坏事。且学的人多了,那种为人品质也就很低贱了,正是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所以,四爷不学康熙,由着自己的脾性为人就好,坚守自己的原则,于是在做人方面反而魅力无限;其二,四爷脾性如此,他就更加坚守本性和原则,这就显得很真实,让康熙看到的是一个相对要真实许多的儿子,对他的人品要放心的多;其三,四爷在夺嫡这件事情上,他遵循了“争是不争”的原则,处处占着一个理字,以至于康熙对他都无懈可击。特别是太子还在位时,不管什么时候,他都表现出保太子、尊兄长、惜手足的姿态,令康熙对四爷这种为人都是很欣慰的。尤其是在“最无情时帝王家”的帝王家,九王夺嫡弄得康熙焦头烂额的时期,四爷表现出来的为人品质实在是太高尚了、太难得了;其四,当然,四爷相比八爷更腹黑,更狡诈,透着“大奸似忠”的邪。但是关键是四爷特别能够守住原则,尽一切可能不让康熙知道他的坏心思。即便是不小心被康熙知道太子让十三阿哥暗杀郑春华被他保起来了,也都是一件占着许多理的事情。

康熙:“八阿哥胤祀处处学朕,但处处学得不像,朕以宽仁治国,他以宽仁收买人心;朕已经过于放纵下头,他比朕还要放纵。就算他的宽仁是真的,也只会把列祖列宗的江山由于放纵而毁于一旦!”

因此,在为人方面,康熙对四爷相对是满意的、放心的,而对八爷却却是越看越恶心,以至于到了彻底否定了八爷的为人的程度。康熙皇帝选继承人,想必不会选一个用心狠毒,却不知收敛的蠢货吧。

从做事方面看,四爷和八爷两者的差别就更加明显了。早期,八爷管理户部时,纵容官员挪借国库银子,以至于搞得国库空虚无以赈灾,关键时刻,八爷还撂下了户部的烂摊子不管事儿了。最后是四爷到江南筹款赈灾,接管了户部,追比国库欠款的,收拾了户部的烂摊子的;张五哥案子中,八爷是怀着恶毒的心思去审理案子的,虽说四爷也是一样,但是八爷私自诱审肖国兴这事儿办得真的太拙劣了。纵观八爷所做的事情,都是利己不利人,或者吃饱了却吃相很难看,办成的事情没有,干坏事、打横炮、使斜力的事情干得倒不少。而四爷的办事能力就很强大了,什么苦事、难事,他总能找到突破口,横下心来搞,最终基本都将要办的事情搞定了,因其办事能力之强甚至被称为清朝能力最强的皇帝。康熙选继承人,只要儿子人品没毛病,想必只会选择一位能力强的儿子吧,谁不想将家族事业发扬光大呢?作为父亲,没有谁不喜欢能力强的儿子吧?

从从四爷和八爷的势力方面来看。八爷势力熏天,嚣张跋扈,以至于威胁到皇权,让康熙感到恐惧和不安,到了康熙与佟国维交易,借佟国维之手打击八爷党的程度。而四爷却深知帝王心理,知道没有任何一位皇帝能够容许朝廷中有一股极其强大的势力的道理,所以四爷不结交朝臣,由着性子摆出一副冷面孔,踏踏实实的做一个孤臣,这就让康熙很满意很放心了,以至于在九王夺嫡期间,康熙都暗中为四爷增添势力的地步。比如说重用张五哥,用圣旨强压隆科多。

综上,从康熙作为皇帝选继承人时,在最关心继承人势力、为人、做事三个最核心的方面上,四爷都是深得圣心的,而八爷则不然,这三个方面都是招了康熙的忌的。所以,作为九王夺嫡结果的决定者的康熙,只要脑子还清晰一点点,都会选择四爷而不是选八爷的。

第二,四爷和八爷真正的实力到底如何?

虽然说九王夺嫡主要是由康熙决定结果,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没点实力也坐不稳。因此,在康熙年间,各位阿哥就明里暗里的畜养自己的势力,构建自己的实力。

在康熙中后期,看起来显然八爷的实力一直是最强的,强大到可以同时针对太子、大阿哥等其他所有阿哥势力,甚至威胁到皇权。但是,详细分析八爷党的实力,其实八爷党的实力没看到的那么强大,很多都是投机的附庸者,把八爷当作乘凉的大树,在八爷党的大盘上分食蛋糕而已。当然,也有很一部分是八爷党的利益共同体。不过,总体上看,整个看似庞大八爷党,其实上是吃饭的多能干活的少,最多就是附庸着吼叫几声,雷声大雨点小,并不起作用,大多数没什么战斗力。因此,势力强大的八爷党,也没干出什么实实在在的事情来。

相反,四爷看似没什么实力,但是四爷党的实力却是最强的,因为四爷党都是四爷精挑细选出来的、用心培养的人才,就比如说年羹尧,就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封疆大吏;田文镜呢,是一个能够对抗一帮朝臣的硬骨头;李卫,从一个小叫花子,也变成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四爷党里,都是吃多少饭干多少活的,都是极具战斗力的。而且,因为四爷“不落难绝不用”的原则,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忠心耿耿的,不似八爷党有那么多附庸者,轻易就会烟消云散。更妙的是,四爷党以精而小的势力团体出现时,不仅博得了孤臣的美誉,而且还因为康熙要平衡势力,在朝中用的人也以偏向四爷的人为主,可以说康熙在有意无意间为四爷党加强实力。

允祀:“论起用人,我们还是远远不及他呀。你们看看李卫就知道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叫花子,硬是让他调教成了个厉害角色!而我们这么多年培养的人呢?如今倒戈的倒戈,避难的避难,就是现在用的这些人,又有谁能和李卫、田文镜相比?”

到了雍正朝时期,虽然说八爷党还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君臣名份已定,八爷党的所有抗争几乎都是不合法的,因为话语权、朝廷公论都由皇帝掌控着。此时,八爷党的势力,其实主要是那些因为雍正上台后,所作所为,导致了利益受损的群体。当然,不是说雍正朝利益受损了的人就是是八爷党,有大多数人还是知道与八爷党划清界限的,知道八爷党的坏心思,更知道八爷党翻不起浪花来,与八爷党掺合了基本是死路一条。就连许多曾经的八爷党的人物,也都明白这一点的,肯定多数八爷党会都随着雍正的上台改弦更张了,毕竟大多数八爷党人物只是利益的附庸者,雍正上台后蛋糕在那里,不蠢的人都知道。雍正朝时期,八爷党的势力只是康熙朝八爷党影响力的惯性影子,是一个一天天趋向灭亡的势力团体。而作为皇帝的四爷雍正,所有大权在握,虽然在利益大盘上,不见有多少实实在在的雍正党,但是其实对掌利益大盘的雍正而言,天下所有人都是四爷党,包括与之抗争的八爷党。

总之,可以说,四爷党的实力一直都是强过八爷党的,因为八爷党的实力其实是虚胖,而四爷党的实力是实打实的。到了雍正时期,谁的实力强,自不必多言。

第三,四爷和八爷谁的智谋和手段更牛?

有康熙的认可,有斗争的实力还不一定能够夺得嫡位,还需有斗争的智慧。

从九王夺嫡的整体战略上看,四爷“不争是争,争是不争”的战略是最高明的啦,不仅击垮了所有对手,甚至超过了康熙的帝王术范畴,击垮了康熙的帝王心术,层层递进,令康熙为自己搭台,乖乖交出了皇帝宝座。而与之相比,八爷的夺嫡战略就实在太笨了,一味的收买人心,壮大势力,导致八爷党成为康熙和其他阿哥都针对的敌手,不仅如此,而且还连势力内部的“纯度”都没把控好,多是一些分食蛋糕的附庸者而已。

邬思道:“对!这就叫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再从其他事情比较一下看看。八爷比较高明的计谋大概有:其一,追比国库欠款时,知道太子欠了钱,就透露消息让大阿哥去搞太子;其二,就是康熙最后一次寿辰时,将十四爷的寿礼换成死鹰,企图搞事情。另外的那些事情,实在是越看越觉得笨。而四爷,可能因为是主角的原因,其每件事情基本都是极其聪明的。就比如说接追比国库欠款这种差使,实在是看起来不聪明,但在那种情景下实在是高招。其他的就不一一说了。

接下来在说说他们的手段。八爷的比较阴狠的手段主要有:一,管户部时撺掇大臣挪借国库银两,搞空国库,企图待时火中取栗;二,拒接追比国库欠款的任务,让别人接,自己从中做梗;三,接张五哥案,果断搞太子,毫不手软;四,利用十四爷模仿的太子手谕,陷害太子;五,最后一次寿辰时,将十四爷的寿礼换成死鹰,企图搞事情等等,总的来说,八爷的手段还是不错的,只是说招了康熙的忌,而且康熙足够圣明,没搞出什么好的效果来。而相比四爷,八爷的手段还是嫩了点,就拿八爷的门人阴谋高福,交代出了《百官行述》相关详情,四爷知道后,毫不手软的将高福干掉!又如,张五哥案子前,因为邬先生的点拨不能接差事,四爷直接对自己下狠手,搞自己。如此简单比较,四爷这种连自己人和自己都下得去狠手搞疯子一样的人,八爷与之相比,简直太嫩了。

另外,八爷党里,谋士能人,似乎也没有,干什么事情都是老八、老九、傻大哥老十、十四阿哥商量着办,一个牛人佟国维还根本不是出于真心的帮他,只是当他做垫脚石。而四爷党里,除去四爷和十三爷外,有邬先生这种大才,还有戴铎、性音、文觉这种见不得人的能人在身后。

因此,要论智谋和手段,八爷远远不能与四爷相提并论的。

综上所述,其实上,看起来是八爷树大根深,财大气粗,而四爷是个“孤臣”,而实际上是八爷得了虚胖症,而且是一种招康熙和其他阿哥势力针对打击的怪病。而四爷是那种真不露相的人,穿着衣服像瘦竹竿,脱了衣服两块胸肌和八块腹肌立现,孤臣不孤。因此,八爷败给四爷是必然的,不败就没天理了。以上是个人见解,望各位批评指正,欢迎评论交流。

八爷从他开始拉帮结派那一刻就输了,所以根本没有所谓的九子夺嫡,这就是小说家为了卖书编出来的故事。

小说里,跳出来争夺储位的儿子,自始至终只有大阿哥、太子和八阿哥,四阿哥一直在暗地里使劲,其他的阿哥就是拉拉队,所以根本没有九个儿子出来争抢帝位。

我们都知道康熙是一代明君,所以康熙是个不折不扣的明白人,康熙很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继承人。阿哥们想要当康熙的继承人,那么就要知道康熙对继承人的要求,可惜是的康熙那么多儿子,只有四阿哥把握住了康熙对继承人的要求。

康熙对自己的继承人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对百官下得去狠手

一代皇帝有一代皇帝的历史任务。康熙登基的时候,国家只是名义上统一,南有三藩和郑经,北有噶尔丹和俄国,康熙的任务就是要打败这些外敌,可是要打败外敌,就要求内部不能出乱子,所以康熙对于王朝内的大臣很宽厚,对大臣们的结党和敛财也睁一眼闭一眼,只有闹得过分才会处理。

康熙的这种宽厚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康熙得了一个仁君的名号,但是在康熙后期国库空虚,贪官遍地,满清朝政岌岌可危。而满清的统治者们时刻都牢记,自己的王朝是少数满人统治汉人,如果不努力让国家变好,人口众多的汉人就会造反

康熙为了延续满清的统治,所以他心目中的继承人就是那种可以狠下心来整顿朝纲的人,因为只有政治清明了,满清在中国的统治才会稳定,况且外敌已经被自己处理差不多了。

外患没有了,接下来就该清理内忧了,可惜的是打败了自己所有敌人的康熙发现自己太老了,已经没有时间和魄力继续处理满清朝廷的内忧了,所以他就计划把这个任务交给自己的继承人。

这相当于继承人没上位,康熙就给继承人安排了任务,剩下的就是考察自己的哪个儿子能胜任这个任务。

处理内忧这个任务,首先就要求儿子们不能在朝中拉拢大臣,只要有阿哥敢结党,那么康熙就会排除他。道理很简单,你没上台之前就拉拢了一批人帮你摇旗呐喊,那么你上台之后,你怎么能下手处理这帮人,最大可能是不但不处理反而还要赏赐,这就会导致朝政更加糜烂。

我们知道了康熙的心思后,再来看这些阿哥们,大阿哥背后是明珠,太子背后是索额图,都是结党的老手,指定是不合格的,所以很快就失去了继承资格。那个八爷更可笑,完全看不懂康熙想要什么,只会模仿康熙的宽厚,疯狂拉拢人,岂不知他拉拢的人越多,就离帝位越远。

康熙纵观自己的那些儿子,只有那个不声不响尽心办事的四儿子最符合自己的心意——办事时候能下去狠手,而且也不去朝廷上拉拢大臣,这些品格能保证他登基后不受老关系的掣肘,整顿朝纲。

康熙很早就属意四阿哥,主动帮老四布置势力保他顺利即位,不但把老四的舅舅隆科多安排成为北京九门提督,还让年羹尧担任甘陕总督牵制在外执掌重兵的十四阿哥,另外对四阿哥的帮手十三阿哥名为圈禁实为保护,预备将来利用十三阿哥控制丰台大营保卫四阿哥登基。

有了康熙的这些安排,四阿哥顺利即位,年号雍正。雍正登基以后,所作所为没有让康熙失望,填补朝廷亏空,改革税制,整顿朝纲,让康熙末年松垮的朝政焕然一新。

如果当时是所谓的八爷即位,估计满清可能就由于朝廷全是贪腐,一百年就结束了。

在《雍正王朝》中,八爷胤禩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可以说是树大根深,财大气粗,而且还礼贤下士,颇有贤名,但最终他还是输给了那个既没有钱又不结党的“孤臣”胤禛。

胤禩长期兼管户部,为内外官员向国库借款提供方便,加之他常常以宽仁的姿态示人,收买人心,礼贤下士,所以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树大根深的八爷党。

但是,这招了康熙的忌。

康熙一向对结党深恶痛绝,他充分吸取明末党争的教训,继位以来便极力打击官员结党,就连索额图、明珠这样的股肱之臣,都因结党营私而遭到他无情的打击。而到晚年,诸皇子表面和气,暗地里摩拳擦掌,试图勾结群臣,培植自己的势力,威胁皇权。于是,康熙多次通过各种形式告诫诸皇子,不要结党夺嫡。

而八爷党的膨胀却让康熙十分忌惮。太子第一次被废时,康熙宣布推举新太子,胤禩竟然勾结上书房大臣佟国维,公开串联群臣,其势力之大,令康熙十分忌惮。逼不得已,康熙只得亲自上阵,与佟国维达成妥协,狠狠敲打了八爷党。

自此以后,康熙对八爷胤禩以及八爷党可以说是时时忌惮,刻刻小心。康熙以宽仁治国,而胤禩则以宽仁收买人心,甚至比不惜宽纵其党羽,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做出有损朝廷和百姓的事情。在这种宽仁的收买下,胤禩广结党羽,势力壮大,搞得朝廷之上贪腐横行,吏治败坏,乌烟瘴气。

康熙虽力不从心,睁一眼闭一眼,但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他却仍有一言九鼎的权力。在他看来,胤禩以宽仁收买人心,广结党羽,实乃假仁假义,不配做大清的一国之君。

而与胤禩相比,胤禛虽不结党,却有真正的股肱之臣保驾护航,人不在多而在精,胤祥、邬思道、年羹尧、李卫个个都很能干。不似胤禩的八爷党,虽人多势众,但多是酒肉朋友,因利而聚,利尽则必然散去,一到关键时刻,便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以,在夺嫡的关键时刻,胤禩虽万事俱备,但仍然无法战胜胤禛。

更关键的是,胤禛从不会为属下和奴才谋取私利,总是勤勤恳恳办差,公正无私办事,事事以天下苍生为念,以国家朝廷为重,甚至不惜为此而得罪全天下的官员和士绅,面对朝廷的积弊敢于大刀阔斧改革,不惧流言蜚语,不怕史笔中伤,展现出一个“孤臣”的坚毅本色。

康熙正是看中了胤禛的“孤臣”本色,认定大清未来的发展还是要靠胤禛来保驾护航,所以才决定将皇位传给胤禛,并妥为谋划,为胤禛的继位铺平了道路。

胤禩虽树大根深,财大气粗,焉有不败之理?

老八并不是败给了“孤臣”,而是败给了中央集权的皇权制度

从明朝放牛娃撤销宰相之后,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皇帝有了绝对的权利。也就真正的做到了皇权至上。清代沿用了明代的制度,去宰相,在雍正年又设立军机处。等于给皇帝的权利再加了一层保护。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八及他的那些所谓的门客们,想要真的造反,需要有充足的准备和理由。老八也不容易了,翻出了“八王议政”。但是,雍正有张廷玉这样的书袋子,将所谓的”八王议政“的沿革说的比来的那些王爷都清楚。

再有,你老八如果是大将军王也行,学朱棣,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军权在人家上位之初就已经牢牢地把握在了自己的手里,你老八也就没啥咒念了。既没有正当合适的理由,又没有兵权,枪杆子还在人家手里,你觉得有胜利的可能吗?

但是,这件事如何是颠倒过来看,也是一样的,老八当了皇帝,老四想造老八的反,也是比登天还难,其原因是一样的,因为那个“中央集权的皇权制度”。这就像我们古代一直遵循的“嫡庶有别,长幼有序”一样,当这个事情被制度化了以后,你想突破制度的束缚,其实比真正造反还难。所以,根本上来说,制度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八爷的树大根深,财大气粗,正是八爷的死穴。想想看,树大根深意味着“结党”。财大气粗呢,更可怕,贪污腐败,自私自利,八爷党的钱就是这么来的。康熙是历史上少有的明主,他又怎会将万里江山交给“八爷”这样的人呢。

康熙其实对党争那是深恶痛绝的

明亡的教训历历在目,还有“明珠索额图”前车之鉴。康熙对党争那是相当之敏感的。九子夺嫡,八爷党实力最为强大,实际上也是康熙所最为忌惮,最为憎恶的。康熙自导自演“举荐新太子”一事,这是投石问路之计。通过这么一桩大事,康熙洞悉了朝堂党派势力情形,特别是了解了八爷党的“枝繁叶茂”。连上书房大臣佟国维都卷了进去,康熙当然要采取行动了。此时,康熙已经开始给八爷党敲警钟了。

八爷久蓄异志,对付胤礽,其心可诛

刑部大案,肖国兴的出现可说是让康熙彻底看清了老八的嘴脸。这小子太不地道,其心可诛,胤禩的夺嫡之心昭然若揭,这是康熙发出的叹息。既然如此,这样无君无父,阴险毒辣的八爷,又岂会有继承大清基业的可能。

追比国库欠款,胤禛成为孤臣,但得到了康熙的认可

自古英雄多寂寞,想要担起千斤重担,就得有傲视一切的勇气与决心。追比国库欠款,胤禛虽然得罪了朝廷上下,但在康熙看来,胤禛已经有了君王之风。因为皇帝多是高高在上,孤家寡人,只有品尝到了孤立,孤独,才能做一位合格的君王,这时的胤禛就是这样孤独的“孤臣”。

所以,八爷早已不在康熙的名单之上,而雍正则成为了康熙的首选。而且,雍正身边的人才众多,邬思道,老十三,隆科多,年羹尧,哪个都可以独挡一面。反观八爷,他身边的人只能说是乏善可陈。光用人这块,老八又输了一大截。

八爷的才能和品行,可说是完败于胤禛。他最后搞出“八王议政”那一套,那也是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计划。只要老十三牢牢抓住军权,老八是无论如何都不是对手的。8

八爷败就败在树大根深财大气粗上,正因为八爷党树大根深所以才被康熙爷所忌惮,八爷这些年利用掌管户部的便利纵容朝臣们把国库银子都借空了,以至于黄河发大水堂堂大清朝居然没有银子赈济灾民,八爷的贤明就是这样花钱买来的,这些借过钱的大臣们自然感念八爷的好,所以第一次废太子胤礽以后八爷的呼声最高。

其次八爷党门人众多,江南盐商都归着八爷门人任伯安统领,每年给八爷党的孝敬银子好几百万两,这就是八爷财大气粗的原因,黄河发大水国库没银子四爷去江南筹款,可是任伯安仗着自己是八爷党的成员居然当众给胤禛没脸,还联合盐商一起对抗四爷,国家危难之际八爷居然给任伯安写信给任伯安撑腰,不让任伯安等人拿银子给胤禛赈济灾民,这里面可以看出来八爷就是假贤良真小人。

八爷为了像康熙学习处处以贤打造自己,可是却学的非驴非马,大臣们愿意配合八爷都是因为自己得到了好处,可康熙还活着八爷就如此招摇,康熙如何容得下这样的人呢?康熙这一生戎马倥偬历尽沧桑,什么人什么事能瞒得过康熙的眼睛呢?八贤王究竟是真贤还是假仁义康熙如何会不知道呢?

而相反四爷则把自己变成了真正的孤臣,不结党不营私一心一意为朝廷办事,只要是朝廷的事在小也要办好,得罪大臣也在所不惜,四爷自黄河发大水、追缴国库欠款等事情上做的事情虽不是百分之百圆满,但是在这等大事面前八爷怕得罪人直接躲了,而只有四爷替君父分忧,康熙对四爷如何不改观呢?

八爷与四爷是两个极端,八爷败在树大根深而四爷成在做了孤臣,康熙晚年吏治腐败,如果推八爷上位凭借八爷的假贤良难保不会让吏治更加腐败下去,那么国家真的就离灭亡不远了,只有四爷的性子以及做派才能彻底整顿吏治,国家才能继续运行下去,即使撕夜不如康熙英明做事偏激,但这些皇子之中恐怕只有四爷最适合继承皇位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阴险狡诈恶毒的动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