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氏骗局会受到法律制裁吗?

编辑导语:互联网金融行业即将进入平稳发展期,目前《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出台,必将直接重构数据产品的在各金融机构的引入和使用。本文作者从自身视角出发,聚焦个人信贷这一方面,记录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变迁史,推荐感兴趣的朋友们阅读。

人逃避的本能是很吓人的。一想到还欠着 N 个大作业,不知道为什么反而特别想把之前想写的东西写完。

在刚刚从业之时,特别想找到一个大佬,就 O2O 的发展史,从 PC 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变迁,从四大门户再到社交工具,从 BT 下载到视频网站,从人工信审再到大数据风控的历史,模仿《激荡三十年》的路子,给我讲讲。但是找来找去,总归是只鳞片爪,非常遗憾。后来就个人贷款业务,多多少少有了些心得,面对新的小朋友的问题,偶尔给他们讲讲,后来想想还不如写成文章。

各类数据产品确实在风险识别、定价等方面有其重要性,目前《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的出台,必将直接重构数据产品的在各金融机构的引入和使用。无数家数据公司基于私心的努力,最终形成了整个信用数据的基础设施。

自部分催收机构唱上了铁窗泪,17,18 年 P2P 机构均自称可以获得备案后来全线撤退,甚至再到某些互金向的自媒体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个人信息数据,乃至整个行业,自以为也将在最新的立法施行后从尘嚣甚上进入一段平稳的运行期间。

近期金融机构的风险产品 / 策略们,应当都在逐步忙于签署合同及接口开发等事宜。自毕业后,历经三家公司,也算见识过互金或称普惠或称 P2P 的产品营销,客户分析,催收,风险识别。特别想在自以为行业即将进入平稳发展期的这个关口,恬不知耻的就个人信贷,主要是我视角中的互联网金融的变迁史做个记录。

前前后后,写写改改,中间穿插着房子装修和学校上课,额外要处理的工作,其实写了近两个星期。其实我也不太确认这篇冗长的碎碎念是否适合发在这里。只是动笔写了写,感觉不写完又有些沉默成本。可能是给新入行的人一个历史故事讲述。也可能是给马上会消失的不合规公司的墓志铭。

一、远古不可考的阶段,个人信贷的用户教育

毋庸讳言,80,90 年代出生的人,及我们的父辈,非常小的时候是不存在’普惠贷款’这个业务的,谈论起借贷,只有三种选项。

可能部分国企会为自己员工提供的贷款

在民间赌场外面,或者在路口的当铺处提供的贷款

在北方县城只听过但是没见过的,宗族或抬会借款

个人戏谑一点的说法,没有真正的 " 无抵押 " 贷款;国企抵押的是之后的工资,其他的民间借贷,抵押的是有价值的物体,或者是不被威胁、打扰的权力,不过不得不说,民间借贷是贯穿始终,甚至到现在的。原始生长期,没有借助互联网加满杠杆,也没有占据主流媒体太多,更多来自于坊间传闻和酒后故事。

目前能查到的时间线中,93 年上海就有类似于官方的征信机构,但是似乎截止 00 年,也仅有几百万人的征信数据。那时候绝大部分的我的上一辈们,当然不考虑福利分房的情况,即使是买房,也不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向银行借贷。金融服务仅仅限制在极少部分人手里。

好接下来是在诸多 P2P 公司乃至普惠金融机构的宣传材料中,反复提到的尤努斯 " 农民银行 " 实验。在宣传中,尤努斯的 98% 还款率,似乎是因为相信了农业从业者的纯朴,才引致的极佳的还款率。

但是在网上流传的故事的全貌中,可以看到两个很有意思的点。

一是尤努斯的测试中,其实做的是一个类似于连坐或风险分摊制的办法,由农业从业者组成小组,如果小组成员中有人不还款,则须由其他组员承担。类似于担保制。有时候甚至会在想之后部分催收公司给联系人打催收电话,是否来源于这个思路。

第二是,不得不说,农业这个产业收自然及国家产业等级的影响过大, 在之后的尤努斯的测试中,因为相关地区的水灾,导致某个阶段的放款,颗粒无收。当然,以上种种都来自于网上的故事,确实是没有调查也没有发言权,但是话又说回来,写宣传材料的人怕是也不知道尤努斯在哪里做的测试。

风险识别是不相信人性的,或者是笃信性恶论的。风险控制是反人性的,是反对同情的。基于尤努斯的故事,也不得不说,早期基于民众讨厌’借钱’的字眼,基于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可以想到,在那个时期,个人普惠贷款,覆盖率是有限的。

此外,目前能查询到的,改革开放后的第一笔房贷,应该是 92 年由建设银行上海分行放出的。之所以将这个阶段单独列出来,是总觉得在 " 大家拒绝贷款 " 和 " 贷款唾手可得 " 之间,总归有个中间地带。

想来想去,利用互联网黑话中的 " 占领用户心智 " 句,觉得总归有一个桥段,在某些事件下,普通人对于贷款不再那么排斥。个人还是想将这个功劳归给城市化发展阶段房贷的出现,及 99 年试点的,个人觉得功德无量的助学贷款,再者,其实应该是要感谢信用卡的疯狂发行。

个人理解,房贷和信用卡是对全民,尤其是北方非一二线城市民众第一次完整的贷款业务教育。

那时候的风险判断,据懂行的老银行人告知,主要关注是否结婚、在哪里工作、及亲属中是否有值得信赖的人。用现在的说法,可能是 " 工作类型 "、" 婚否 "、" 联系人 " 三个变量,有极佳的区分度吧。但更多的,可能就是看个关系和眼缘。

二、信用卡,征信中心,FICO

1987 年前后第一张信用卡的发行,感觉更多是一个象征意义,但也宣示着此类新生事物的开始。自 93 年征信中心建设后,逐步累积的征信数据,也给信用卡及其他贷款的展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00 到 10 之间,信用卡显然是逐步在扩张的,但是扩张的量,在网上不同的文章中,有不同的答案。

自我的感受是,随着开放的节奏不断加强,文化的不断当代化和重构,新一代人对信用卡的接受度不断加强。相应而来的 " 套信用卡做首付 " 的故事至今可能时常上演。第一代 " 卡奴 ",和目前因互金债务而寸步难行的人应该也类似。

类似于模型的冷启动,个人理解 FICO 这一套东西,也是在风险识别没有有效抓手时,风险控制甚至靠放贷人员面访和经验的时候,引入的行之有效的先进经验。甚至觉得征信中心在设置采集数据的理念上,是参考了 FICO 的设置的。 个人信息,共债信息及金融机构查询的记录。

了解到,传统的评分,就是经典的评分卡制度,主要的模型设置,主要使用的也是 LR 等经典算法。但是在那个大学扩招还没有那么严重的年代,经典评分卡也足以让人觉得非常先进。

但不得不说,在那个时间段,征信所覆盖的人群,仍然是有限的,仍然有相当大的群体,无法享受到 " 加杠杆 " 的感觉。征信是唯一金标准,FICO 是唯一思路。

在知乎及其他主流社交媒体搜索时,其实不难看到,部分老从业者当时的回答方式还是颇有些 " 樱落神斧华盛顿 "、" 德国下水道 " 的风格和路子,大部分提到的是 " 水土不服 "," 不够重视 " 云云。

我相信五道口金融学院的专家们,即使是 20 年前,也比大部分主流社交媒体上的人更懂经济。他们不可能不知道降低居民储蓄率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也不可能不懂一个合理的评估体系对在控制风险敞口的同时对促进消费有多重要。

但征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必须得有一定契机的。大学时期所所学的马原一直在告诉我们需要基于历史的局限性去看待问题。自认为在电商没有尘嚣甚上无孔不入之前,征信系统的建立缺乏天时,在人脸识别等技术成熟之前,征信系统的建立缺乏地利。

FICO 所需要的主要数据,如个人信息,在二代身份证推广,OCR 识别成熟前,是难以保证真实性的。如借贷信息,即使现在也有非常多机构不愿意共享,并且当时是没有那么多共债信息可以共享的,金融机构查询记录,这个倒是可以要求,但是数以亿计的白户,也就意味着诸多机构,他们查询时,就是第一笔查询。所谓巧妇难为,也不过如此。

这段时间的风控,与其说是数据起到了参考价值,不如说是客群的选择起到了风控作用。至少在十几年前,信用卡此类名词,大都还是和 " 白领 "," 新青年 " 挂钩的。抵押以名誉,恐吓以法律,提供收入证明,总归会保证整体可控。

这个部分大体有两条主线,一是 P2P 的几度变形。二是电商、文化工业、消费主义的蓬勃发展。

每次想到这个部分,总感叹自己的笔力不济,不足以模仿冲浪普拉斯将他总结成为一个中国 P2P 史。但是就 P2P 和电商的每个发展阶段,每个或明或暗的手段,最终促成了十年内无人不借贷,无人不欠款的现状。但是电商和文化工业、消费主义的发展完全可以另开一文,就不赘述了。就简单说说 P2P 的,我个人视角下的变形史。

为了在暴论中攻击除了正确模式之外的所有模式,先引入几个自己认为不需要证明的定律,贯穿 " 借贷 " 这个业务始终。

个人的借贷,从性质上面,其实可以分为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经营性质贷款,以及用于个人消费的两类借贷。但经营贷类的贷款,其实是不作为个人的需求而出现的。因此只讨论 " 个人 " 借贷。

1 ) 真正优质的客户是不会借款的,除非有房贷此类的土地财政的原因。

2 ) 就业务模式本身而言,最合理的业务原因是当期需要相对大量的资金,但手头没有,自己以之后的收入为抵押,以克服当期的困难。或者在经济上行期间,对自己之后的收入有正向的预估时,为了当前的消费者效用,进行的提前预支。

3 ) 绝大部分普通人一生的收入增长较为平缓,甚至随着自己年龄增长略有下降。可以享受良好的收入水平的年限有限。借贷行为作为 " 个人 " 为数不多的 " 加杠杆 " 方式,在前期可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之后,随着 " 个人努力 " 的边际效用递减,借贷的利息会成为组织个人扩大再生产的巨大阻碍。也就是个人会变成借贷资本的佃农。

4 ) 每个公司都有天生的扩张的倾向,业务的进展,必先从最精妙的 " 好客户 " 开始,走向 " 普通 " 客户,再骑虎难下地接受不好的客户,以维持业务扩张,以维持不良率可控。

5 ) 基于损失厌恶,如果没有制裁手段,每个借款人都倾向于不还钱。所以风控是必须的。

1. 阶段零:尤努斯之灵

某最早涉及 P2P 的公司在自己的《XX 人的十年》中,也总会将公司的起家归类为基于 " 农民银行 " 的梦想,但是在上述的故事梳理中,可以看出,即使是农民银行的故事,也不甚完美。

在这个阶段,据《XX 人的十年》自述,业务模式大体也是自有资金的小 B,向个人放贷,与几年前路边的 " 金融公司 " 别无二致。风险识别,大都参考银行的方式,面审,聊天,沟通,确认。效率极低,成单率极低,而且风险也难以控制。

非银行及非信用卡机构,在没有足够强力的法律支持下,以民间借贷的身份去起诉还款,效率也极度低下。没有早年间的数据,但是暴论随便预估一下,可以想到早年间的还款率有多可怕。选择非银行非信用卡机构的贷款,在十几年前,整体是怎么样的客群,不用多论。

这个阶段的风控,就是面审,聊天。

2. 阶段一:借鸡生蛋

不论起家的原因是什么,不论之前是互联网公司、小贷公司、典当公司,早期的 P2P 发展,大体思路说白了就是非法集资的路子。

和非常多 toVC 的创业公司类似,既然风控非常难做,那么用别人的钱放贷就是很好的思路。既然有 LendingClub/Capital One 珠玉在前,那么模仿之,再冠以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名称,就可以在不发 ABS 的情况下,给自己加上杠杆。

收集一部分想获得’超额收益’的资金,寻找有’借贷’意向的客户,将这部分人的钱借给他们,抽取一部分的通道费。这是最正派,最正统的思路。即美好的 Peer to Peer.

这个阶段的风控,已经有了利用技术做风控的苗头,但整体业务的主体运转,个人感觉得靠资金池来维持。

3. 阶段二:资金池,期限错配

钱的流转是非常高效的,即使只是升斗小民的钱,也会在一定的信息下,流向利息更高的地方。在 P2P 机构群魔乱舞之时,我此类的升斗小民们, 肯定也会认识到钱的 " 机会成本 "。Peer to Peer 的模式,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即期限错配,大小错配。

Lender 想放出的钱,和 borrower 想借的钱,从金额和期限上来说是不一致的。假如 A 平台,严格恪守 Peer to Peer 规范的,某个 lender 想借出 2 万块钱,但是因为 borrower 的客户只愿意借 1 万块钱,则有 1 万块轮空,则借出者可能将这 1 万块钱提走。

有新增的 borrwer 时,则又因为不能及时借到钱,borrower 又可能出走。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会导致客户越来越少。除此之外,这批 borrower,可以说是肯定比常规的借贷客户要劣质一些。

假如有这么一个公司,每当想借出的时候,可以借出,每当想借贷的时候,可以借贷,则会形成正向的飞轮效应。但是,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因此," 资金池 " 和 " 错配 ",是不得不选择的一条路径。只有资金池,才能保证想要借钱的人即时能借到钱,借出的人能即时借出。加上根深蒂固的’兜底’思想,想要做事的 P2P 机构们,不得不自行银行化。即必须以高效率的方式,基于比银行成本要高的钱,解决比银行困难的风控问题,实现比银行更快的周转。

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资金池,至少可以保证在暴雷之前,所有人开开心的舞照跳,马照跑。这也是部分公司自称良性退出后,最后还是走向暴雷的隐患。及被迫走向了银行化,但是又无法做到银行化的现金储备管理,最终被挤兑而死。

这个阶段的风控,就是资金池。

4. 阶段三:假标,欺骗,自融,庞氏骗局

既然资金池是被迫的一个选择,基于每个公司 " 降低成本 "/" 提高利润率 " 的基础 " 动因 ",公司们很自然的会发现两个问题。

1)被标的的利率迷惑的人,其实是完全不会关心标的的 " 基础资产 " 的,而且大部分的人,对于标的的 " 基础资产 ",是没有什么识别能力的。因此,寻找 " 借贷者 " 和 " 标的 " 的成本是可以省的。

2)其次,银行和信用卡不要的客户,才是 P2P 的借贷人主体,这些人,风控是非常难做的,大部分的人就借贷行为当时,本身就倾向于不还款,为了弥补这部分风险,为了提高利润率,则这批客户的借贷利率,是可以不断试探的,比如年化利率 100%。

基于以上两个思考,平台及公司很容易走向另一面,即虚假标的。既然庞氏骗局能完成赚钱的目的。为什么还要苦哈哈地做风控和挑选项目。而且个人风控都做不好的公司,是很难相信他们有完善的项目尽调能力的。这是又在要求 P2P 公司做到银行也做不到的事情。坦白说,是不现实的。

风险控制没有妖物。投资回报率也不存在妖物。风险、回报率、流动性是不可能三角。任何一个自称创新打破了这个三角的公司,无一例外都在监狱的门口打转。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在灰色阶段实际上均涉嫌非法集资的公司,也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有些狂嫖滥赌的,最终走进了监狱;有些积累了足够的自有资金,开始申请牌照;有些将稳准狠平快的高利息模式复制到了东南亚。客户流量、贷后催收,整条线路上供养了无数的工作岗位。

误入歧途走入这个阶段的公司,是不存在风控的。

番外:在发展阶段总会走进一些奇奇怪怪的路线。

走火入魔 1:XX 宝

既然对于陌生人的风控和审核非常难做,个人没有能力去判断熟识的人之外的风险状况,则我们可能可以做一个产品,只服务于 " 熟人借贷 ",解决了 " 熟人之间爱面子 " 的痛点。自 P2P 开始,某些其实也算很有进取精神的公司也做出了一些尝试。但是个人看来,确实有点难处。信誉足以向朋友举债的人不需要另补个欠条,即使遵守程序正义的人,可能也会手动自行补个欠条。所以产品的借款人主要使用方会被逆向选择。但就尝试来说无可厚非。

风控:理论上利用熟人情谊抵押,实际无法控制。

走火入魔 2:714 高炮

既然风控很难做,那么我就预想所有的借贷客户主要都是为了骗贷。除了电商优选的还可以的小资和中产客户外,其他的互联网上非信用卡和非银行客户,基本都是缺乏识别能力、自保能力的客户。既然如此,那就在法律的边缘再去做尝试,比如 714 高炮。实际年化接近 3000% 的利息,可以覆盖一切风险。诸多恶劣的借款人及恶劣的放贷人,在这个阶段均互相攻击。

走火入魔 3:增信保险

既然客户资信存在不确定性,既然风控做起来比较难。那么不如利用保险产品,来进行增信。增信这个产品,基于保险公司对资产包有充分认知的情况下,是可以称为金融创新的。但是基于放贷公司自己对客户都乏认知的情况下,增信保险有点难以推行。

伴随着下面会说到的电商的发展和消费主义文化产品的入侵,部分公司可能会发现,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是真的不能放弃的肥肉。不用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年纪,正是消费能力最强的时候。在明知道大学生没有自己赚钱的能力,还要将贷款放给他们,就是吃准了一个点,即大学生的还款,主要依靠父母给予。除了掩盖自己学生身份外,除了助学贷款或者真正的低息普惠贷款外。为大学生放贷,私以为和 714 高炮一样可耻。

5. 阶段四:最后盛宴,狗咬狗

自诸多 P2P 公司自融、非法集资、庞氏骗局、暴力催收,引发诸多事件之后。监管自然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度陡然提升。私以为,为了避免一刀切导致的不可收场,监管还是通过逐步释放:‘可以进行 P2P 备案’,‘需持有小贷牌照合规经营’,’不得吸纳民间资金’,逐步收紧口袋,将可以合规化的公司逐步合规化的。

但是现在再回头去看,基本上从 "P2P 备案 " 开始,小公司们基本上开始了最后的盛宴。本身客户就是比较低质量的客户,在客户被掏空的边缘,还愿意借贷给这些次级客户。主要是靠狗咬狗之间的砍杀。

我可以上征信,那么你就要先还我的钱,不上征信的钱你慢点还。你还不上我的钱?嫌我暴力催收,那么我告诉你哪里有其他 " 口子 " 可以去借。实在还不上了?我还可以把你的债权卖给 714 高炮公司。

最后的最后,就是那些食物链末端的公司入狱,部分投资人投资款无法收回,部分客户征信及大数据全部黑掉为结局。可以说,在这个阶段,借款人只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标的物。每个人都在赌会不会烂在自己手里。those violent feast must have violent ends.

By the way, 居然有公众号说要考虑将黑名单的客户释放出来,以作为拒量捞回的思路,感觉这个人既不了解借贷业务的本质,也不了解风控。这部分客户当然有适配的金融产品可以去用,比如民间高利贷。当然在明面上,这些客户全部被拒绝,是非常合理,并且有利于整个系统稳定的。

主动的宣称需要将这些客户从黑名单中释放,要么蠢,要么坏。

6. 阶段最后:慢就是快。

假如新的国资公司一来,其实不难感觉到。国资及传统银行带来的审慎倾向,不折腾,不冒进,尽量维持良好的现金流及流转。至少是可以维持业务进行和风险的。

某种意义上,即使不挂在嘴上,国资背景的公司大体是有除了 " 盈利 " 之外更高的站位的,当盈利和国家号召之间,此类公司可以选择国家号召,将盈利放在身后。 不论是疫情关怀政策,还是在借贷利率上,国资的公司明显是比市场上的公司要良善的多。

这也可能是有时候领导传达的一种感觉,即所有国资的公司,或者机关事业单位,总归会有足够的底线思维,而市场公司没有。

大体在 P2P 变形记的阶段 ( 2 ) 和阶段 ( 3 ) ,伴随着海量的借贷需求和风险识别需求,诸多数据公司应运而生,在那个阶段,如果是 FICO 和 SAS" 毕业 " 的人员,总能在市场上找到一个好的位置。因为在摸索阶段,总要基于前人的努力做尝试。DROOLS 此类决策引擎的引入,也极大地提升了决策效率,使诸多 P2P 公司告别了传统的人员电审,真正走向大数据风险识别。

金融数据不是一下子从天上掉下来的,如同模型冷启动,得有交易行为,才会产生金融数据。因此思路会自然而然的走向弱金融或者非金融属性的数据。

不同的文章和人员,总是会提到了数据本身的重要性。但在我的观点看来,公安部一所及三所,提供的人民二代身份证验证和其他公司提供的人脸识别的能力,才是反欺诈的基础。

2. 市场、共债、欺诈

基于 " 我们都把数据贡献出来,则坏人在整个市场上就可以无所遁形 " 的美好幻想,部分数据公司应运而生。资本、国资,民企、事业单位;大家总尝试着在那个时代,通过某种意义上或者众人均注资、利益均沾的方式,形成一个征信中心之外的数据的共享平台。而事实无一例外地告诉所有人,这条道路走不通。唯一成功的走通了这条道路的,是部分为新兴公司提供系统服务或者 SDK 的公司。

在提供系统服务的同时,可以拿到申请的信息,基于这些申请的数据,他们可以卖数据产品。在卖数据产品的同时,各家公司的查询又变成了新的数据积淀。思路与征信中心一致,但历史数据来源已不可考。

3. 爬虫爬的好,牢饭吃到饱

监管和国资的反应当然是略微滞后的,因为形成分析和结论,需要时间。在移动互联网、电商、消费主义、外卖、打车、买车、互联网房屋中介突然叠加发展的几年内,不同的 APP、服务,均产生了难以置信的海量数据。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官方的,比如社保、公积金等数据。究竟哪些数据有金融价值,哪些没有,也没有人知道。但是在官方和监管,将’数据就是资产’这句话喊出来前,有诸多公司已经认识到这一点。

互相爬虫,互相反爬虫,乃至于胆大到爬取政府机关的数据,都潜藏在水面下,即使这个数据可能没用,我也要先拿到再说。因此,也送了不少人进去。

但是在某个阶段开始,弱金融的数据对于风险识别确实产生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影响。理论上是可以讲通的,基于控制论的观点,足够的数据就可以描述这个人。身高体重、健康、行为方式、APP 使用时间、消费能力、债务状况,就可以从侧面描述这个人的金融价值。

所以个人感觉,在这个阶段,FICO 的思路加上各家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数据,行程了各家公司自己的 SCORE。而这些 SCORE,也成为了风险识别的重要参考。不能轻视 FICO,也不能狠吹 FICO。

新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至少中外几乎是同步的。与其迷信任何一家数据,倒不如关心一下公司提供的数据的 KS 值,是可以使用,还是可疑。因地制宜,因客制宜才是合理的。

有时候想想,至少在个人征信和使用金融服务方面,监管真是手里端着尿布的老妈子,总是害怕孩子摔死在泥水里。为了规范爬虫、规范数据使用,《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并且严格打击非法爬虫。

为了应对新形势下的的,新型的‘个人征信’业务,2015 年 1 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 ( 以下简称通知 ) ,要求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通知给了以上八家公司 6 个月的时间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

再到百行、朴道,及《征信业务管理办法》。监管爸爸总体来说,还是在理解新兴的业务需求,并且控制其不要走向奇怪的方向的。基于每个公司出于自己利益的尝试,监管实际上完成了现代化的征信体系的建设的坚实的一步。再到后面,可能科幻小说中,没有征信评级不提供服务的场景,早晚一天会到来。

在和某人交流学生贷这个话题时,我自称觉得学生贷非常可耻,但某人回复我,就如同我之前有时候说到的,存在即是合理的。所有的个人信贷也都只是一个工具。

兵者不祥,圣人不得以而用之。工具永远只是工具,也不乏看到确实有人借着杠杆和工具,投资自己,投资资产而不是负债,着实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有时候想来,这个行业永远不会消失,即使所谓的元宇宙即 VR 超级加强版实现,也会有新的公司尝试在那个环境下进行放贷。

但是作为个风险管理的新兵,还是希望和建议更多的人,保守乃至谨慎。

本文由 @肥柴周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庞氏骗局最后怎么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