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物品有哪些特点?

摘要:2015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公共物品作为提高人民社会福利,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同样需要在有效供给上进行改革。本文主要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分析了我国公共物品供给现状和问题,进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公共物品有效供给

公共物品作为增进社会福利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资源,其公共物品进行研究有一定的意义。而对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研究则会为稳定经济增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益探索。文章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公共物品的供需和寻租问题,侧重于从效率角度分析了公共物品供给的一系列问题,并阐明了有效提供的制度设计,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提供了某些启示。

萨缪尔森最先比较精准诠释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在1954年《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解释了公共物品。他认为公共物品的特征是:任何一个个人消费公共品不会致使他人消费数量的降低。张五常认为,“publicgoods”一词本身就是不精确的,他认为公共物品的唯一特征就是没有边际成本。伴随公共物品这一观念的诠释以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这一观念不仅是公共财政理论或者公共经济学的奠基石,同时也是以布坎南为主的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核心,它在经济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公共物品有多种分类方法,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按照竞争性和排他性划分,公共物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纯公共物品,同时具有不可竞争性和不可排他性;二是俱乐部物品,具有可排他性和不可竞争性;三是公共池塘资源具备不可排他性和可竞争性。

按照影响规模可以分为全国公共物品和地方公共物品。整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受益于国防,因而它是一种全国公共物品;而洪水设施或者某个城市中心的公园,他的受益主体只是该城市或者该设施覆盖范围的居民,因而他们是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另外还有一部分公共物品的影响规模不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能决定的,比如全球环境治理问题,恐怖威胁等等,他们就是属于全球性的公共物品。

按照物体的状态划分又分为有形公共物品和无形公共物品。

按照供给主体的不同进行划分,又可以将公共物品划分为政府供给的公共物品、市场供给公共物品和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

对公共物品的特点进行概括包括一下几点:

一是非竞争性。非竞争性指的是消费者人数的增长不会使得生产成本增长,这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带来社会边际成本。

二是非排他性。对于私人物品,某一产品的产权确定了那么我们便拥有了该产品的所有权,比如城市中的花园,很明显我们要不生活在周围的居民排除在外是不能实现的。

三是外部性。指的是他人无需支付任何成本就可以得到经济活动多发生的结果,使得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发生偏离。

三、公共物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因

目前,供需失衡是本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有需求无供给、有供给无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三方面。显然,在我国现存的经济形势下,刺激需求不能解决矛盾,甚至会加剧矛盾,进行供给侧改革成为有效途径。

在农村以及偏远山区的许多地方公共物品的提供存在许多缺陷,教育、医疗、卫生等一系列公共物品都是该地区所需要的,但是在供给中仍然存在不足同时有的公共物品的供给也被低质量物品充斥着。

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中,公共部门时为了政绩工程加大基础设施的供给,但是我国的现状是基础设施接近饱和,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扩大需求会加剧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

我国的供给体系低效问题严重,公共物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私人供给很难获得经济利益,而政府供给过程中常常存在低效率的问题,使得有效供给不足。

四、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分析

伴随经济的增长本国公共物品的供给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公共部门在公共物品供给方面逐渐加大力度,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投入规模逐年增大,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民众生活福利得到增加。而在对公共物品供给的成绩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公共物品有效供给存在的弊端。

(一)公共物品质量参差不齐

公共物品的生命所在是其质量,在公共物品的供应过程中经营主体单一,政府几乎处于垄断地位。边沁的功利主义中提出了一套计算快乐和痛苦值的方法,当某一个事情的所有快乐值大于其痛苦值时,该主体就会选择这一行为。由于政府的能力限制或者道德的弱化,此时减少公共物品供给质量给他带来的经济利益要优于他完全按照标准高质量执行公共物品的供给带来的快乐,此时政府在供给公共物品时就会参杂着低质量的物品供给,如我们经常看到的某些公共设施的豆腐渣工程。

(二)公共物品供给中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

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由于自身这种功利主义行为的限制,经常导致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的情況大量存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很落后而在一些城市或者大学校园里公共基础设施经常出现“无人问津”的局面,甚至失去了公共基础设施本来的作用。

(三)公共物品供给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和谐

“政府存在重视城市忽农村,重视东部地区忽西部地区,重视发达地区忽落后地区”从公共部门的角度看,不管是政绩工程还是个人道德问题,将公共物品投入经济发达地区获得的经济利益要优于落后地区,因此政府会将重点集中在“城、东、发”而忽视弱者,这使得政府公共部门在注重效率时忽视了对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四)公共物品在供给上存在寻租现象

公共物品的供给是一个关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化利益得到过程,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每个人都是理性人,都是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最为行动目标的“经济人”,而政府在这一行动过程中则是追求的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多数利益”,但是政府官员也是一个个的经济活动中的“理性人”构成的,因而他们也会遵循他们自身利益最大化行动,进而他们会依据自身的权力优势控制资源的配置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政府这样的双重性质导致了在公共物品的供给行为上极为容易出现寻租现象。

(一)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物品供给

公共物品供给由市场机制来完成已经不是最新的话题,然在我国的公共物品供给领域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现实中纯公共物品这就为市场机制进入提供可能。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竞争,通过竞争打破政府公共部门垄断的局面,使得消费者可以进行多种产品的选择,进而促使生产者降低成本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质量。

(二)建立民众需求型的供给体系

公共物品供给不是单方面的供给决策,也是民众进行选择的过程,政府需要设计相关的机制来激励民众表达诉求,方便政府掌握正确的信息进行公共物品供给。

第一,以政府为主导对民众宣传,培养公民偏好意识。或者政府也可以与非盈利的组织合作对区域内的民众进行偏好宣传教育。

第二,对自主表达诉求的民众进行激励。可以以政府为主导对表达需求的民众进行一定的奖励,民众也是市場经济中的理性人,当他们观测到这一行为是有利可图的时候他们会增加自己的需求,因而对民众正确表达自己诉求进行一定的奖励措施是会激励其他民众效仿被奖励人,进而有利于政府公共部门获得关于民众意愿的正确信息。

第三,公共部门制定一系列规章来强制民众进行意愿表达,但是政府需要谨慎使用自己的职权避免民众反感和以权谋私行为。

[1]朱柏铭.公共部门经济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2]卢洪友.中国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缺陷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2,(5).

[4]刘帅.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7.

[6]刘志铭.我国公共物品的政府提供机制及改革[J].经济纵横,2003(11):29-32.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1、财政支出中,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并由全体公民共同享受的支出是( )
A.社会消费支出B.投资性支出 C.救济支出 D.财政补贴
2、扩大再生产是指( )
A.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投资 B.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V
C.将M中一部分用于社会消费 D.将M中的一部分用于弥补生产资料的消耗
3、国债最早产生于( )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4、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的预算称作( )
A.增量预算 B.零基预算 C.复式预算 D.单式预算
5、现代意义上的财政政策起始于( )
A.资本主义建立时期 B.第一次产业革命 C.第二次产业革命 D.20世纪30年代
6、预算管理体制侧重于处理( )
A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关系 B.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企业与政府的关系 D.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关系
7、经过一个财政预算年度运行后,出现的财政赤字是( )
A.预算赤字 B.决算赤字 C.公共赤字 D.赤字政策
8、公共物品主要的提供者是( )
9、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 )
A.个体行为给他人带来的损害 B.个体或单位无偿享有公共利益
C.通过各种手段获取利益化 D.凭借权力获得好处
10、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于( )
A.接受捐赠 B.行政收费 C.强制征税 D.社会成员自愿交纳
1、国家预算的组成体系包括( )
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中长期预算 D.项目预算 E绩效预算
2、公共物品可分为哪两类( )
A.纯公共物品 B.大众物品
C.混合物品 D.剩余物品 E.计划物品
A.财政范畴 B.税收范畴
C.信用范畴 D.财务范畴 E.流通范畴
4、社会消费性支出包括的内容有( )
A.文教科卫事业费 B.行政国防费
C.工交商等部门事业费 D.社会保障费用 E.财政补贴
5、转移性支出包括( )
A.固定资产投资 B.社会保障支出
C.行政事业支出 D.财政补贴支出 E.捐赠支出
6、按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财政收入包括( )
A.税收收入 B.国债收入C.企业收入 D.规费收入 E.国有资产管理收入
7、税收的特征是( )
A.强制性 B.公平性C.无偿性 D.固定性 E.简便性
8、属于商品税的具体税种有( )
A.增值税 B.消费税C.营业税 D.关税 E.财产税
1.转移性支出 2.生产型增值税 3.债务依存度 4.赤字政策 5.二部定价法
1.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的第一类混合物品应采取怎样的提供方式? 2.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3.如何理解流转税的性质及特点? 4.决定财力和财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试述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6.公共需要具有哪些特征?
7.影响国防费开支规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包括哪些? 2.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1、从形式上看,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是( )
A.税收收入 B.利润收入 C.国债收入 D.收费收入
A.纳税人 B.负税人 C.国家 D.征税对象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对财政最有利的国债发行价格是( )
A.溢价 B.折价 C.平价 D.市场交易的即期价格
5、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 )
A.社会公共需要 B.私人需要 C.混合需要 D.国有企业的需要
6、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 )
A.财政收支平衡 B.国际收支平衡 C.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D.充分就业
7、“最低费用选择法”在评价财政支出效益时,主要适用于( )
A.经济项目 B.政治军事项目 C.公共事业项目 D.基础设施项目
8、从社会产品的使用过程看,财政的重置投资是指( )
A.满足社会消费后,剩余部分的社会产品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B.剩余产品(M)中的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投资
C.剩余产品中用于非生产性的固定资产投资
D.由C转化而来的用于弥补生产资料消耗的简单再生产的投资
9、能够保证国家政治职能得以实现的财政支出是( )
A.社会消费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救济支出 D.财政补贴
10、国债与私债的本质区别在于( )
A.国债期限长而私债期限短
B.国债用于规模大的项目而私债用于规模小的项目
C.私债有明确的财产为担保,而国债无财产担保
D.国债是政府发行,不以盈利为目的,而私债以盈利为目的
1、建国以来.我国曾经实行过的预算管理体制有( )
A.统收统支体制 B.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C.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D.分税制 E.分权制
2、财政赤字可能对经济带来的影响表现为( )
A.扩张需求 B.促进经济增长
C.形成通货膨胀 D.增加收入 E.形成收入再分配
3、从理论上讲,下列哪些情况下,财政赤字不会引起总需求扩张所造成的通货膨胀( )
A.私人储蓄>私人投资 B.私人储蓄进口
D.出口4、我国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 )
A.物价相对稳定 B.收入合理分配 C.经济适度增长
D.增加就业 E.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
5、市场失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
A.垄断 B.信息不充分 C.公共产品
D.社会分配不公 E.宏观经济波动
6、公共物品可的提供方式可采取哪几种( )
A.政府生产,政府提供 B.私人生产,政府购买(提供)
C.政府生产,私人提供 D.私人生产,私人提供
E.政府生产,一部分由政府提供(免费使用),一部分由市场提供(交费使用)
7、衡量财政活动规模大小的指标主要有( )
A.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B.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C.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D.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E.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8、下列具体支出中,能够体现国家政治职能的支出项目是( )
A.行政管理费 B.文教事业费 C.国防费 D.社会保障费用 E.财政补贴
1.公共财政 2.行政管理支出 3.课税对象 4.复式预算 5.补偿政策
1.简述瓦格纳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法则。 2.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3.现代国债的功能是什么? 4.简述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 5.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是什么? 6.简述“拉弗曲线”的政策涵义。 7.简述政府预算的原则。
1.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2.论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1、我国预算年度的起止时限为( )
2、财政政策的主体是( )
A.政府 B.财政部 C.企业及行政机关 D.财政工具
3、预算管理体制的核心是解决( )
A.中央地方间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B.中央与地方的利润划分
C.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划分D.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利益划分
4、衡量财政收支平衡的正确方法是( )
A.(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B.经常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C.经常收入-经常支出 D.(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
5、市场活动中存在未被补偿的损失或应得未得的收益的现象被称作( )
A.市场失灵 B.边际效益递减 C.外部效应 D.免费搭车
6、纯公共物品只能由什么来提供( )
7、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
8、在一般情况下,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有( )
A.不断增长的趋势 B.不断下降的趋势
C.绝对量增长而相对量下降 D.绝对量减少而相对量增长
9、税收客体是指( )
A.纳税人 B.负税人 C.国家 D.征税对象
10、商品税的征税对象是( )
A.商品流转额 B.商品收益额 C.商品利润额 D.商品增值额
1、按照财政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财政政策类型具体包括( )
A.内在稳定的财政政策 B.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C.扩张性财政政策 D.紧缩性财政政策 E.中性财政政策
2、国债规模包括( )
A.历年累积的国债总额 B.历年已清偿的债务总额
C.当年需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 D.当年发行的国债总额
E.按计划准备发行的国债总额
3、编制国家预算的原则有( )
A.公开性 B.可靠性
C.计划性 D.统一性 E.年度性
4、分级包干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
A.加剧地方投资,导致经济过热B.加重重复建设
C.加剧中央干预 D.加重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主义
E.扩大地区间贫富分化
5、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 )
A税收 B.公债C.投资 D.补贴 E.公开市场业务
6、下列具有外部正效应的是( )
A.路灯照明 B.煤汽管道泄漏
C.农业新品种开发形成的粮食增产 D.农药化肥的运用带来的农作物增产
E.核裂变原理的发现及原子能的应用
7、文教科卫支出属于( )
A.投资性支出 B.消费性支出
C.购买性支出 D.转移性支出 E.生产性支出
8、按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劳务)交换为标准,财政支出可分为( )
A.积累支出 B.消费支出
C.补偿支出 D.购买支出 E.转移支出
1.公共定价 2.社会保险 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4.预算外收入 5.国债负担率
1.导致政府失灵的根源是什么? 2.试分析行政管理支出和国防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3.简述税收的替代效应。
4.试述“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内容。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是什么?
6.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有何经济分析意义? 7.简述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
1.试述财政的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2.计算哈伯格三角形面积
1、财政支出发生时,同时伴随着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类支出称为( )
A.购买支出 B.转移支出 C.生产性支出 D.非生产性支出
2、行政管理费和国防费作为无偿性的财政支出,属于 ( )
A.社会消费支出 B.投资性支出 C.社会保障支出 D.转移性支出
3、不属于财政政策工具的是( )
4、公债的排挤效应是指( )
A.发行公债使认购者实际收入减少 B.发行公债使银行存款减少
C.发行公债使货币流通量减少 D.发行公债使民间部门的投资和消费减少
5、集权与分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 )
A.中央与地方的收支范围划分上 B.地方是否构成一级独立的预算主体
C.地方是否拥有独立的立法权 D.各税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划分
6、所谓“硬赤字”是指( )
A.通过发行国债弥补的赤字B.通过向国外借款弥补的赤字
C.通过向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弥补的赤字D.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弥补的赤字
7、下列情况能形成垄断的是( )
B.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增
C.规模扩大引起的边际收益递增和边际成本递减
D.规模扩大引起的总收益增加和平均成本的增长
8、对混合物品,较好的提供方式是 ( )
A.政府生产,政府无偿提供 B.私人生产,政府购买回来后无偿向社会提供
C.私人生产,私人有偿提供 D.一部分政府无偿提供,一部分市场有偿提供
9、税收转嫁中的前转是指 ( )
A.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供货商 B.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购买者
C.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投资人 D.纳税人将税款转移给本企业员工
10、能够更准确反映政府财政活动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
A.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B.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C.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 D.中央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
1、影响财政收入规模变动的因素有 ( )
A.经济发展水平 B.技术水平
C.价格水平 D.分配制度和政策 E.经济体制
2、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可将税收划分为 ( )
A.从量税 B.从价税C.价内税 D.价外税 E.共享税
3、我国实行比例税率的税种有( )
A增值税B.企业所得税C个人所得税 D.营业税 E.消费税
4、衡量国债规模(限度)的指标主要有( )
A.国债负担率 B.国债依存度
C.国债发行率 D.还本付息率 E.国债换手率
5、我国分税制中的共享税是( )
A.增值税 B.消费税
C.资源税 D.关税 E.证券交易税
6、从财政与银行的关系看,财政赤字扩大总需求的效应存在于( )
A.财政扩大支出,企业与个人减少支出 B.财政扩大支出,银行减少贷款
C.财政扩大支出,银行扩大贷款 D.财政扩大支出,私人增加储蓄
E.财政扩大支出,私人扩大投资和消费
7、公债的调节作用体现在( )
A.排挤效应 B.替代效应C.货币效应D.收入效应E.支出效应
8、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是( )
A.纯公共产品 B.混合产品 C.私人产品 D.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 E.私人企业生产的产品
1.外部效应 2.文教科卫支出 3.税率 4.部门预算 5.扩张性财政政策
1.具有外部效应的第二类混合物品应采取怎样的提供方式? 2.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
3.如何理解所得税的性质与特点? 4.简述拉弗曲线及其原理。 5.简述国债的偿还资金来源。 6.简述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公共支出增长理论。 7.简述政府投资的必要性。
1.什么是市场失灵?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论述税收的替代效应并用图示之。
1、能够反映国家征税深度的指标是( )
2、增值税的征税对象是商品价值中的( )
3、能够较准确真实地反映财政活动规模大小的指标是( )
A.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B.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
C.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D.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
4、文教科卫事业费支出属于( )
A.积累支出 B.消费支出 C.补偿支出 D.投资支出
5、发行国债使民间货币转移到财政,并通过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应,称作( )
A.排挤效应 B.货币效应 C.收入效应 D.支出效应
6、我国现行实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 )
A.统收统支体制 B.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 C.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D.分税制
7、社会经济总体平衡的目标是( )
A.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B.实现货币收支平衡 C.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D.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
8、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被称作( )
A.市场失灵 B.外部效应 C.免费搭车 D.寻租
9、国有国营的经营模式适用于哪类国有企业(或单位) ( )
A.提供公共物品的国有企业 B.垄断性国有企业 C.大中型国有企业 D.小型国有企业
10、我国目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最严峻的问题是( )
A.失业问题 B.公费医疗 C.教育收费 D.住房商品化
1、我国行政管理支出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
A.行政支出 B.公安支出
C.国家安全支出 D.国防支出 E.外交支出
2、公共物品不同于私人物品的特征是,公共物品具有( )
A.非竞争性 B.非盈利性
C.非排他性 D.强制性 E.无偿性
3、下列能正确反映价格变动与财政收入相互关系的表述有( )
A.价格上涨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使名义财政收入增加,实际财政收入也增加
B.价格上涨率高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名义财政收入增加,但实际财政收入减少
C.价格上涨率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名义财政收入和实际财政收入都增加
D.价格上涨率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名义财政收入和实际财政收入都减少
E.价格上涨率等于财政收入增长率,名义财政收入增加,但实际财政收入不变
4、衡量税收负担水平的指标有( )
A.税收总收入占GDP的比重 B.税收总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
C.税收总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D.企业所得税占企业实现利润的比重
E.企业纳税额占企业收入的比重
5、增值税的类型有( )
A.生产型 B.收入型
C.消费型 D.积累型 E.累进型
6、按国债的流动性不同,国债可分为( )
A.自由国债 B.强制国债
C.可转让国债 D.不可转让国债 E.无息国债
7、实行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的理论依据是( )
A.经济发展存在阶段性 B.宏观经济存在波动性
C.公共需要的受益范围有层次性 D.国家计划的缺陷性
8、公共支出的主要内容有( )
A.行政国防支出 B.文化科教支出
C.社会公益事业支出 D.财政投资支出 E.社会保障支出
1.免费搭车 2.财政补贴 3.国债负担率 4.税负转嫁 5.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2.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3.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社会保障的社会性功能。 5.政府采购制度对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6.试述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及其经济分析意义。 7.简述国债的发行方式。
1.如何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并试画出各自的社会需求曲线。
2.论述税收的收入效应并用图示之。
1、“经济决定财政”这一命题反映的是( )
A.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财政收入规模越大
B.财政收入随价格的增长而增长
C.财政收入规模由不同的分配制度决定
D.财政收入规模由不同的经济体制决定
2、能够实现税负转嫁的税被称为( )
A.直接税 B.间接税 C.中央税 D.地方税
3、最早实行增值税的国家是( )
4、我国现阶段公平分配是指( )
A.按劳分配 B.按资分配 C.按权力分配 D.按对社会的贡献分配
5、在一般情况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表现为( )
A.不断扩大 B.日渐萎缩 C.基本不变 D.无规则波动
A.私人需求 B.团体需求 C.纯公共需求 D.准公共需求
7、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 )
A.个人所得税 B.社会保障税 C.企业所得税 D.公积金
8、能够体现税收"纵向公平"的税率是( )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全额累进税率 D.超额累进税率
9、所得税的征税对象是( )
A.销售收入 B.营业收入 C.纯收入 D.级差收入
10、当年国债发行额或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称作( )
A.国债负担率 B.国债依存度 C.国债清偿能力 D.国债限额比
1、转移性支出包括的内容有( )
A.基本建设支出 B.社会消费性支出
C.文教科卫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E.财政补贴支出
2、研究和安排投资规模时必须考虑的三个问题是( )
A.投资规模要适度 B.投资时机要适当
C.投资结构要合理 D.投资观念要更新 E.要讲求投资效益
3、下列表述符合“税收支出”含义的有( )
A.税收支出是将税收取得的收入用于特殊项目的支出
B.税收支出是特殊的财政补贴
C.税收支出是政府给予纳税人的税收优惠而形成的财政收入的损失
D.税收支出是将税收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困难企业和居民的补助
E.税收支出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支出
4、下列属于财政转移性支出的类别是( )
A.国防支出 B.行政管理支出
C.税式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E.财政补贴
5、拉弗曲线说明的经济含义包括( )
A.高税率会有效增加财政收入 B.高税率会损害经济发展
C.高税率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 D.低税率是税制设计的选择 E.高税率取得的税收可能与低税率取得的税收相等
6、增值税的计算方法曾出现过( )
7、国债的发行方式有( )
A.固定收益出售方式 B.公募拍卖方式
C.连续经销方式 D.直接推销方式E.综合方式
8、从财政政策乘数原理分析可以得出的政策指导意义有( )
A.增加财政支出对总需求有成倍扩张 B.增加税收使需求成倍缩减
C.减少税收使需求成倍扩张 D.平衡的财政政策不具有扩张效应
E.增税的同时也增加等额的支出,同样有扩张效应
1.拉弗曲线 2.零基预算 3.宏观税负率 4.税收支出 5.直接税
1.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2.简述教科文卫支出的必要性。 3.试述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和功能。 4.简述国债的发行条件 。 5.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有哪些? 6.简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7.政府投资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1.试述税式支出有哪几种形式? 2.分析“暗补”且购买数量无限制的补贴对需求的影响。
三、1.转移性支出:政府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支出。
2.生产型增值税:计税依据中不准许抵扣任何购进固定资产价款,就国民经济整体而言,计税依据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增值税,称为生产型增值税。
3.债务依存度:它是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国债依存度=(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中央财政支出额)×100%
4.赤字政策:又称扩张性财政政策,指政府在社会总需求不足时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来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减少以至平衡。
5.二部定价法:是由两种要素构成的定价体系:一是与使用量无关的按月或按年支付的“基本费”;二是按使用量支付的“从量费”。
四、1.具有非竞争性又具有排他性的第一类混合物品应采取怎样的提供方式?
答:这种混合物品的提供可以考虑采取两种方式来提供:一是市场提供,即通过向使用该物品的消费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来弥补成本;(2分)二是由政府提供,政府通过征税的方式来筹集资金提供该物品,免费供社会公众使用。(2分)这两种方式到底哪一种好,这要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1分)
2.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答:(1)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1分)(2)参与上的强制性;(1分)(3)制度上的立法性;(1分)(4)受益程度的约束性。(2分)
3.如何理解流转税的性质及特点?
流转税是泛指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流转税有下述四方面的特征:
(1)课征普遍;(1分) (2)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2分) (3)实行比例税率;(1分) (4)计征简便。(1分)
4.决定财力和财权的集中与分散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1)国家政权的结构。一般来说,单一制国家的财力和财权的集中程度要高于联邦制国家。(1分)
(2)国家的性质与职能。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以公有制为基础,国家既是政权机构又是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的代表,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和所有者职能。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国家的财力和财权的集中程度,通常要高于资本主义国家。(2分)
(3)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的加强,中央政府财力和财权的集中程度普遍在逐步加强。(1分)
(4)国家的经济体制。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整个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受其制约。(1分)
5.试述政府财政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答:特点:(1)由于政府居于宏观调控的主体地位,它可以从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角度来评价和安排自己的投资,政府投资可以微利甚至不盈利;(1分)(2)政府财力雄厚,而且资金来源多半是无偿的,可以投资于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1分)(3)政府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特殊地位,可以从事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一般的投资,可以而且应该将自己的投资集中于那些“外部效应”较大的产业和领域。(1分)
范围:财政投资包括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按财政支出项目分类,生产性投资主要是基本建设支出,还包括增拨流动资金、挖潜发行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以及支援农村生产支出等。非生产性支出主要是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文教、科学、卫生等部门的办公用房建设。(2分)
6.公共需要具有哪些特征?
答:(1)是社会公众的共同需要;(1分) (2)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地享用;(1分) (3)享用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1分) (4)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来自社会产品的剩余部分,如果剩余产品表现为价值形态,就只能是对“M”部分的抽取。(2分)
7.影响国防费开支规模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1分)、国家管辖控制的范围大小(2分)、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情况等因素决定国防支出水平。(2分)
五、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包括哪些?
答: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按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松、紧类型,其松紧组合有四种形式,各有其不同的配合效应:
(1)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即“双松”政策。松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减少税收和扩大政策支出规模,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利息率而扩大信贷支出的规模,增加货币的供给,来影响和拉动社会总需求。这种“双松”政策配合的结果,能够比较迅速地激发社会总需求的增加,但要注意实施过程中往往容易带来经济增长过热和通货膨胀。(3分)
(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搭配,即“双紧”政策。紧的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税收,压缩政策支出,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紧的货币政策是指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利息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来抑制投资和消费支出。这种政策的组合效应,会有效地制止需求增长过猛和通货膨胀,抑制经济增长过热势头,但可能带来经济的滑坡,失去增加。(3分)
(3)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搭配。松的财政政策,有助于克服需求不足和经济萧条;紧的货币政策能缓和松财政政策所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这种政策的配合,可以在保持经济一定增长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通货膨胀。但这种政策组合的长期实行,会造成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对汇率和国际收支产生不良影响。(3分)
(4)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限制社会集团和和个人消费,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能鼓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这种政策的组合,能改善资源配置,并有助于资金积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加。但如果松紧掌握不好,货币政策过松,难以抑制通货膨胀。(3分)
2.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
答:(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2分)
所谓资源配置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政府通过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资源运用效率较高、经济与社会效益化目标。
(二)财政配置资源的必要性(2分)
资源配置也就是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结构问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市场会通过价格与产量的均衡自发地形成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但由于存在市场失灵和缺陷,市场自发形成的配置状态,不可能实现的效率结构。具体表现在:
第一,市场对满足诸如行政、国防、司法、公安等纯社会公共需要是无能为力的,而这些部门又是社会和经济正常运行所必需的。
第二,市场原则是等价交换,它要求利益边界和所有权的精确性。而社会公共需要具有非排他性,具有外部效应,它是一种社会公众的集体需要,每个人享受的份额无法精确计算,即使收费享受也难以和每个人享受的相对称。就这个意义说,财政是一种模糊经济学。
第三,市场经济只有具备充分的竞争条件才可能达到效率配置的状态,即使市场体系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也不具备这种条件。
第四,对于非竞争性产业、耗资大而周转慢以及起主导作用的产业的投资,也要由财政提供社会公共需要来保证。
因此,只有市场配置和财政配置相结合,才能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财政的配置职能正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财力,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状态。
(三)配置资源职能的主要内容(3分)
1.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资源在部门之间配置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及其合理化程度。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及其调整,主要是依靠两个途径:一是调整投资结构,二是调整资产存量结构及资源使用结构(企业的生产方向)。财政对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和调节,也是通过两个相应途径,采取两个相应的手段来实现的。一方面通过调整国家预算支出中投资结构,如增加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相应减少对加工工业部门投资等,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制定财政、税收政策和投资政策,来引导和协调社会资源的流动与分配,达到调节现行资源配置结构的目的。
2.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其原因不仅在于历史的、地理的和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而且还在于市场机制导致资源往往向经济发达地区单向流动,从而使落后地区更落后,发达地区更发达。从整体上看,这样不利于经济长期均衡稳定的发展。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财政分配,即财政补贴、税收、财政政策与财政体制等手段,实现资源在各个不同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
3.调节社会资源在政府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政府部门是指分配与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凡不在这个范围之内的,均称为非政府部门。财政在这方面的职能作用,主要是通过它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集中的比重实现的。而这个又取决于必须由政府通过财政提供的社会共同需要规模的大小。而社会共同需要的规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社会经济度和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政治、文化条件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与此同时,政府部门所支配的资源,即财政资金规模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调整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要符合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便是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一项内容。
(四)发挥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应遵循的原则(3分)
1.合理确定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使之符合高效资源配置的要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从而符合高效的资源配置原则。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政府投资规模主要指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表明政府对社会总投资的调节力度。而政府投资结构和保证重点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3.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投资整体效率。
4.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对生产性投资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非生产性项目要以最少费用原则达到同一目标。在组织收入要降低成本等。
(五)执行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工具(2分)
财政配置资源的机制,有财政收入手段,如税收、利润上缴;有财政支出手段,如投资、补贴;有国债、政府预算等。
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支出、税收、公债、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和政策,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1.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2.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和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和外交支出。
3.课税对象:又称税收客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根据。每一种税都必须明确对什么征税,每种税的课税对象都不会完全一致。课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4.复式预算: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
5.补偿政策:是政府有意识地从当时经济状态的反方向调节景气变动幅度的财政政策,以达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
四、1.简述瓦格纳的“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法则。
答:瓦格纳法则可以表述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这个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本之上的,他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加上日本和美国的公共部门的增长情况做了考察。他认为,现代工业的发展会引起社会进步的要求,社会进步必然导致国家活动的扩张。(3 分)他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会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1分)所谓经济因素,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也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和调节工作。(1分)
2.制约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答:(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产品丰富及其净值―国民生产总值就多,一般而言,则该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较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较高。(2分)(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是分配的客观条件,而在客观条件既定的条件下,还存在通过分配进行调节的可能性。(2分)(3)价格对财政收入的影响。财政收入是一定量的货币收入,它是在一定的价格体系下形成的又是按一定时点的现价计算的,所以,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GDP分配的变化也是影响财政收入增减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1分)
3.现代国债的功能是什么?
答:(1)弥补财政赤字;(2分)(2)筹集建设资金;(2分)(3)调节经济。(1分)
4. 简述社会保障的经济性功能。
答:(1)调节投融资功能;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运用,不仅支持了国家建设,而且还可以利用基金向个人融资,解决个人资金不足的问题。(1分)(2)平衡需求功能;社会保障支出能自动地随着国民经济运行变化情况呈现出反方向增减变动,具有“内在稳定器”的功能。(2分)(3)收入再分配功能;社会保障通过垂直性分配和水平性分配手段收入的再调节,尽量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1分)(4)保护和配置劳动力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是保护劳动力再生产和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及有效配置的重要制度之一。(1分)
5.财政平衡与总量平衡的关系是什么?
答:(1)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平衡研究财政平衡,就财政本身研究财政平衡难以得出全面的、正确的结论;(1分)
(2)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目标是社会总供求的大体平衡,财政平衡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平衡,因而对社会总供求平衡而言,财政平衡本身不是目的,而不过是总供求平衡的一种手段;(2分)
(3)总量平衡中消费、储蓄、投资以及进出口属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行为,或者说属于市场行为,也就是通过市场实现的,而财政收支属于政府行为,因而财政收支平衡是掌握在政府手中,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2分)
6.简述“拉弗曲线”的政策涵义。
答:(1)说明高税率不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取得高收入;(1分)
(2)取得同样多的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1分)
(3)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结合,即表现在图中的A点,它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也就是税率;(1分)另外,画出图形2分
7.简述政府预算的原则。
答:(1)公开性;(1分)(2)可靠性;(1分)(3)完整性;(1分)(4)统一性;(1分)(5)年度性。(1分)
五、1.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答:(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通过对收益分配的各主体利益关系的调节,达到收入公平合理分配的目标。(3分)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1)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2)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4分)
(三)执行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工具:(1)税收;(2)转移支付;(3)购买性支出;(4)各种收入政策。(5分)
2. 论述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答:(一)财政补贴对需求的影响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这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的两种形式(明补和暗补)来说明。所谓“明补”,是对于政府给消费者因产品涨价所损失的购买力提供的现金补偿的一种俗称。特点:
(1)它是直接把补贴金发给消费者;
(2)它不是通过降低补贴品的价格,而是通过增加消费者的收入,让他们按原来的价格去购买更多的商品。(2分)

从图中可以看到,实行“明补”后,预算线(价格钱)的斜率不变,但收入上升了,所以使预算线向外平移了,由原来的KL外移到K/L/,与更高的无差异曲线U1在S点相切,S较之于原来的消费者均衡点Q是一个代表着更高满足水平的均衡点。与S点相对应,消费者对E的消费量从原来的OM上升到ON,对于Z的消费量从OF上升到OG;这说明,消费者在得到“明补”后对于两类商品的购买量都会上升。(3分)
“暗补”是无限制的实物补贴的一种俗称,它是消费者以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购买商品时所得到的补贴。(2分)

从图中可以看到,由于政府对E实行了补贴,亦就是降低了E的售价,居民用同样多的货币就可以买到更多的E,从而使KL线位移至KL/,这表明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提高了。现在由于存在对E的“暗补”,预算线KL/与无差别线U1在R点相切,与R点相对应的消费量分别为对ON与OG,这表明在暗补的条件下,消费者对两类商品(补贴品与非补贴品)的消费量都增加了。(3分)
(二)财政补贴对供给的影响
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这一作用是通过改变企业的产品价格,从而改变企业盈利水平发生的。
三、1.公共定价:政府相关部门通过一定程序和规则制定提供公共物品的价格和收费标准,即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
2.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根据法律,强制由劳动者、企业、政府三方共同筹集基金,在劳动者及其家属生、老、病、伤、残、失业时给予的物质帮助。
3.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指政府间财力的无偿转移,一般是指上级政府(财政)对下级政府(财政)的无偿补助或拨款,而财力无偿转移的方法、规则和程序则构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4.预算外收入:是指各级政府依据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采取收费形式而形成的专项资金或专项基金。
5. 国债负担率:指当年国债余额与当年经济总规模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国债负担率=(当年国债余额÷当年GDP)×100%
四、1.导致政府失灵的根源是什么?
答:(1)政府干预的公正性并非必然;(1分)
(2)政府某些干预行为的效率较低;(1分)
(3)政府干预易引发政府规模的膨胀;(1分)
(4)政府干预为寻租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1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共产品的四个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